niusouti.com
更多“棉花蕾铃脱落达到高峰期是指哪个时期()。”相关问题
  • 第1题:

    棉花蕾铃脱落的原因主要包括生理脱落、病虫危害和机械损伤。


    正确答案:正确

  • 第2题:

    减少棉花蕾铃脱落的途径?


    正确答案:要采取一套综合栽培措施,根据棉花的生长发育规律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保证棉株在整个生长期间所必需的水分、肥料、光照、温度等因素经常维持在适宜的状态,并防止受到病虫的为害,使棉株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主动地调节利用体内的有机养料,协调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确保蕾铃健壮生长,力争做到少脱落、多结铃。其主要途径有以下几条:(1)改善肥水供应条件。主要是针对瘠薄的棉田,若肥水供应不足,棉株生长常受抑制,易早衰,增肥增水对减少脱落有显著效果。(2)调节好棉株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主要针对肥沃棉田,通过肥、水、中耕、整枝等加以调节和控制,预防徒长,使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协调发展。同时配合使用生长调节物质,避免因养分分配不均,生长发育失调而造成大量脱落。(3)改善棉田光照条件。通过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减少荫蔽,改善田间光照条件,提高光能利用率,从而减少脱落。(4)采用光合效能高、结铃性强、脱落少的优良品种。利用品种的遗传特性,选育适于当地的气候条件、光合效能高,结铃性强、脱落少的品种,有利于降低脱落率,提高产量。(5)加强病虫害的综合防治。通过掌握病虫害发生的规律,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及时防治病虫害,特别是防治蕾铃期的虫害,以便把病虫害所引起的脱落减少到最低限度。

  • 第3题:

    棉花蕾铃脱落是一种自然规律,生产上完全控制是不可能的。


    正确答案:正确

  • 第4题:

    棉花蕾铃脱落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正确答案: 主要原因概括为三大类:
    一是生理失调所引起的脱落;
    二是病虫害所引起的脱落;
    三是机械损伤引起的脱落。

  • 第5题:

    棉花品种间蕾铃脱落有差异,下列哪种棉花脱落率最高()。

    • A、亚洲棉
    • B、非洲棉
    • C、海岛棉
    • D、陆地棉

    正确答案:D

  • 第6题:

    棉花蕾铃脱落的原因是由()造成的。

    • A、低温
    • B、生理脱落
    • C、病虫为害
    • D、机械损伤

    正确答案:B,C,D

  • 第7题:

    棉花蕾铃脱落的主要原因是病虫为害


    正确答案:错误

  • 第8题:

    影响湖南棉花蕾铃脱落的最主要的天气因素是()

    • A、低温
    • B、高温
    • C、降雨
    • D、大风

    正确答案:B

  • 第9题:

    如何防止棉花蕾铃脱落?


    正确答案: (1)改善肥水供应条件。
    (2)调节好棉株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
    (3)改善棉田光照条件。
    (4)采用高光效能高、结铃性强的优良品种。
    (5)加强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 第10题:

    介绍防止或减少棉花蕾铃脱落的主要措施. 


    正确答案: (1)改善水肥条件,对于养分不足的棉田,效果明显;
    (2)协调棉株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肥沃棉田,植株容易徒长,可以通过中耕、整枝、调整追肥、浇水时问、数量等加以调节和控制;
    (3)合理密植.通过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减少荫蔽,改善田问光照条件,减少脱落;
    (4)选育、选栽结铃性强、脱落少的品种;
    (5)加强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 第11题:

    单选题
    影响棉花蕾铃脱落的最主要环境因子是()
    A

    光照

    B

    水分

    C

    CO2

    D

    土壤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棉花的整枝对减少蕾铃脱落的生理作用主要有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 蕾铃脱落是棉花生产中的一个普遍现象,脱落率一般都在60-70%,严重的高达80%以上,棉花整枝是棉田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其主要生理作用是调节和改善蕾铃的有机营养供给。环割、供糖、摘叶和摘花蕾的试验证明:改善有机营养的供给状况,可使棉花蕾铃脱落大大减少。其原因在于:(1)抑制营养生长、减少有机消耗、调节有机物运向生殖器官,从而增加蕾铃有机物供给水平;(2)改变了棉田通风状况和光照条件,使棉株中、下部各叶片能正常地进行光合作用,增加了棉株中、下部果枝结实器官的有机营养的供给水平;同时由于棉田通风和光照条件的改变,减少了病菌的滋生,也有利于减少蕾铃脱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棉花蕾铃脱落高峰一般出现在7月下旬()。


    正确答案:至8月上旬

  • 第14题:

    棉花蕾铃脱落高峰在()。

    • A、蕾期
    • B、初花期
    • C、盛花期
    • D、吐絮期

    正确答案:C

  • 第15题:

    试述棉花蕾铃脱落的一般规律及减少蕾铃脱落的措施?


    正确答案: 蕾铃脱落包括开花前的落蕾和开花后的落铃。一般棉田落铃率高于落蕾率,但旱薄地和虫害较重的棉田,落蕾多于落铃。从蕾铃脱落的日龄看,蕾的脱落从现蕾至开花前都有可能发生,但大多发生在现蕾后10-20天内。棉铃的脱落主要发生在花后3-7天内的幼龄,而以开花后3-5天最多。从蕾铃脱落的时期看,进入盛花期后出现脱落高峰。从蕾铃脱落部位看,一般情况下,下部果枝脱落少,中、上部果枝脱落多;靠近主茎内围果节上的蕾铃脱落少,远离主茎外围果节上的脱落多。但在棉株徒长或种植过密的情况下,常出现中、下部蕾铃大量脱落,形成高、大、空棉株。
    措施:
    在选用结铃性强、抗病虫、丰产优质品种的基础上,首先要改善肥水条件,合理调节肥水供应,协调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其次是合理密植,建立合理群体结构,改善棉田通风透光条件。
    另外,加强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减少因病虫危害引起的脱落。

  • 第16题:

    防止棉花蕾铃脱落的途径有哪些?


    正确答案: (1)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制定合理的种植密度,科学配置株行距;
    (2)加强肥、水管理。协调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基肥以有机肥和磷钾肥为主。苗期少施肥,控水以长根。蕾期施肥要稳,以缓效性有机肥为主。花铃期重施花铃肥,吐絮期及时补施叶面肥;
    (3)合理整枝。及时去除枝叶,适时打顶和去边心;
    (4)选用株型好、抗病力强、脱落率低的品种,使用生长调节剂;
    (5)加强病、虫害防治。

  • 第17题:

    棉花蕾铃脱落中,一般以落-落铃多于落蕾。其中棉铃在开花后()天内最易脱落.


    正确答案:28

  • 第18题:

    棉花施用钾肥的适宜时期是蕾铃期。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9题:

    棉花具有无限开花习性,群体增产潜力很大,但蕾铃脱落在棉花生产中是一个普遍现象,蕾铃脱落率一般为()。

    • A、30%以上
    • B、40%~50%
    • C、60%~70%
    • D、80%以上

    正确答案:C

  • 第20题:

    棉花蕾铃脱落的高峰期出现在()。

    • A、初蕾期
    • B、盛蕾初花期
    • C、盛花期
    • D、吐絮期

    正确答案:C

  • 第21题:

    防止棉花蕾铃脱落的途径很多,通过肥水管理,协调苗头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可减少蕾铃脱落,请问生产上应如何通过加强肥水管理防止棉花蕾铃脱落?


    正确答案: 1、施足基肥,以有机肥和磷肥为主;
    2、苗期少施肥,主要促早发,控水以长根;
    3、蕾期施肥要稳,以缓效性有机肥为主,控制肥水,防止营养生长过旺;
    4、花铃期生施花铃肥,适时灌水,保证蕾铃发育对肥水的需求;
    5、吐絮期根系吸收能力衰退,应及时补施叶面肥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述棉花蕾铃脱落的一般规律及减少蕾铃脱落的措施?

    正确答案: 蕾铃脱落包括开花前的落蕾和开花后的落铃。一般棉田落铃率高于落蕾率,但旱薄地和虫害较重的棉田,落蕾多于落铃。从蕾铃脱落的日龄看,蕾的脱落从现蕾至开花前都有可能发生,但大多发生在现蕾后10-20天内。棉铃的脱落主要发生在花后3-7天内的幼龄,而以开花后3-5天最多。从蕾铃脱落的时期看,进入盛花期后出现脱落高峰。从蕾铃脱落部位看,一般情况下,下部果枝脱落少,中、上部果枝脱落多;靠近主茎内围果节上的蕾铃脱落少,远离主茎外围果节上的脱落多。但在棉株徒长或种植过密的情况下,常出现中、下部蕾铃大量脱落,形成高、大、空棉株。
    措施:
    在选用结铃性强、抗病虫、丰产优质品种的基础上,首先要改善肥水条件,合理调节肥水供应,协调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其次是合理密植,建立合理群体结构,改善棉田通风透光条件。
    另外,加强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减少因病虫危害引起的脱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介绍防止或减少棉花蕾铃脱落的主要措施。

    正确答案: (1)改善水肥条件,对于养分不足的棉田,效果明显;
    (2)协调棉株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肥沃棉田,植株容易徒长,可以通过中耕、整枝、调整追肥、浇水时间、数量等加以调节和控制;
    (3)合理密植。通过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减少荫蔽,改善田间光照条件,减少脱落;
    (4)选育、选栽结铃性强、脱落少的品种;
    (5)加强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