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著名的改良派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1895年甲午战败后和康有为进京会试参加了著名的“公车上书”,组织强学会并在北京主编了《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1896年在上海任《时务报》总撰述,大力鼓吹维新变法,名噪一时。戊戍政变后逃亡日本,先后创办并主编了《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主张保皇立宪。在维新运动中其主要的贡献是主持《时务报》。
《时务报》是清末维新派的重要言论机关报。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由汪康年、黄遵宪策划创办。汪康年任总经理,梁启超任总主笔,梁曾在该报发表过《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变法通议》等宣传变法思想的名作。以《时务报》政论为代表的报刊政论文章,被誉为“时务文体”,风行各地、群起仿效。该报为旬刊,线装书式,每期32页共三万多字,其中近一半篇幅为译介西学和外国时事的《域外报译》。后由于受到顽固守旧势力的排挤,梁启超离职,由汪康年继续主持。1898年8月8日停刊。
更多“简述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的主要办报经历。”相关问题
  • 第1题:

    梁启超在维新变法失败后逃往加拿大,成立了中国维新会,主张君主立宪。


    正确答案:错误

  • 第2题:

    简述梁启超的主要办报经历。


    正确答案: (1)1895年在北京与康有为创办《万国公报》,负责编撰。
    (2)1896年在上海参与了《时务报》前期筹备工作。并任总主笔,掌管报纸的编辑评论,负责文字工作。
    (3)参与《湘报》、《知新报》的筹办。
    (4)1898年,在日本横滨创办《清议报》。
    (5)1902年在日本横滨创办《新民丛报》,半月刊。
    (6)1904年在上海参与《时报》筹办和撰稿。

  • 第3题:

    梁启超认为,“()”是变法维新的出发点,变法维新是救亡图存的必由之路。


    正确答案:救亡图存

  • 第4题:

    下面()不是维新派在变法前的主要活动。

    • A、办报纸
    • B、向皇帝上书
    • C、创立学会
    • D、兴办私塾

    正确答案:D

  • 第5题:

    评述19世纪70年代到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的办报思想。


    正确答案: 梁启超:系统化的新闻理论:
    (1)"耳目喉舌"论:认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
    (2)报纸的"两大天职"说
    ①"监督政府",②"向导国民"。
    (3)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
    ①"宗旨定而高",②"思想新而正",③"材料富而当",④"报事确而速"。
    (4)健全舆论的主张,阐述了什么是舆论,舆论的形成,报纸与舆论的关系等。
    (5)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即浸润和煽动的方法。
    康有为:重视报纸的宣传作用,认为报纸是维新变法的重要武器之一。

  • 第6题:

    维新派维新变法的活动有()

    • A、向皇帝上书
    • B、著书立说
    • C、介绍外国的变法
    • D、办学会、办报纸、设学堂

    正确答案:A,B,C,D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梁启超的主要办报经历。

    正确答案: (1)1895年在北京与康有为创办《万国公报》,负责编撰。
    (2)1896年在上海参与了《时务报》前期筹备工作。并任总主笔,掌管报纸的编辑评论,负责文字工作。
    (3)参与《湘报》、《知新报》的筹办。
    (4)1898年,在日本横滨创办《清议报》。
    (5)1902年在日本横滨创办《新民丛报》,半月刊。
    (6)1904年在上海参与《时报》筹办和撰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维新派最重要的机关报,也是这一时期宣传维新变法最具影响力的报刊《时务报》创刊人是()
    A

    黄遵宪

    B

    梁启超

    C

    康有为

    D

    唐才常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评述梁启超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的办报思想。

    正确答案: (1)"耳目喉舌"论:认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
    (2)报纸的"两大天职"说
    ①"监督政府",②"向导国民"。
    (3)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
    ①"宗旨定而高",②"思想新而正",③"材料富而当",④"报事确而速"。
    (4)健全舆论的主张,阐述了什么是舆论,舆论的形成,报纸与舆论的关系等。
    (5)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即浸润和煽动的方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判断题
    梁启超在维新变法失败后逃往加拿大,成立了中国维新会,主张君主立宪。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戊戌维新时期,梁启超的主要著述是()
    A

    《日本变政考》

    B

    《仁学》

    C

    《新学伪经考》

    D

    《变法通议》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维新时期,因为梁启超、韩文举等人大力鼓吹变法维新,倡言民权平等,成为当时湖南思想最激烈之地的地方是()。
    A

    时务学堂

    B

    南学会

    C

    公法学会

    D

    法律学会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梁启超的办报思想。


    正确答案: (一)人物简介是著名的改良派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其新闻思想是在总结前人和自己办报经验的基础上和汲取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理论,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办报思想,包含新闻理论、新闻史和新闻业务三大部分。
    (二)报刊思想
    1.关于报刊功能与作用的论述:
    1)议国事: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
    2)“去塞求通”:尽量掌握外情,做到知己知彼;
    2.报纸的“两大天职”说: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3.提出了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
    4.提出了健全舆论的主张:即必须具备“五本”,广博的知识、维护国家利益、不畏强暴、出自公心、要导之以真理(维护新闻真实性);
    5.创造了浸润和煽动两种报刊宣传的方法;
    (三)整体评价是中国资产阶级早期新闻思想的集大成者,为我国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我国新闻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

  • 第14题:

    评述梁启超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的办报思想。


    正确答案: (1)"耳目喉舌"论:认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
    (2)报纸的"两大天职"说
    ①"监督政府",②"向导国民"。
    (3)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
    ①"宗旨定而高",②"思想新而正",③"材料富而当",④"报事确而速"。
    (4)健全舆论的主张,阐述了什么是舆论,舆论的形成,报纸与舆论的关系等。
    (5)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即浸润和煽动的方法。

  • 第15题:

    以下不适合作为知识与技能这一维度的教学目标的是()。

    • A、了解“公车上书”内容及在维新变法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 B、了解康有为,梁启超等对于维新变法所做的前期工作,包括著书立说,结社办报等
    • C、了解百日维新的具体内容
    • D、激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正确答案:D

  • 第16题:

    戊戌维新时期,梁启超的主要著述是()

    • A、《日本变政考》
    • B、《仁学》
    • C、《新学伪经考》
    • D、《变法通议》

    正确答案:D

  • 第17题:

    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的主要办报经历。


    正确答案: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著名的改良派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1895年甲午战败后和康有为进京会试参加了著名的“公车上书”,组织强学会并在北京主编了《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1896年在上海任《时务报》总撰述,大力鼓吹维新变法,名噪一时。戊戍政变后逃亡日本,先后创办并主编了《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主张保皇立宪。在维新运动中其主要的贡献是主持《时务报》。《时务报》是清末维新派的重要言论机关报。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由汪康年、黄遵宪策划创办。汪康年任总经理,梁启超任总主笔,梁曾在该报发表过《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变法通议》等宣传变法思想的名作。以《时务报》政论为代表的报刊政论文章,被誉为“时务文体”,风行各地、群起仿效。该报为旬刊,线装书式,每期32页共三万多字,其中近一半篇幅为译介西学和外国时事的《域外报译》。后由于受到顽固守旧势力的排挤,梁启超离职,由汪康年继续主持。1898年8月8日停刊。

  • 第18题:

    问答题
    评述19世纪70年代到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的办报思想。

    正确答案: 梁启超:系统化的新闻理论:
    (1)"耳目喉舌"论:认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
    (2)报纸的"两大天职"说
    ①"监督政府",②"向导国民"。
    (3)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
    ①"宗旨定而高",②"思想新而正",③"材料富而当",④"报事确而速"。
    (4)健全舆论的主张,阐述了什么是舆论,舆论的形成,报纸与舆论的关系等。
    (5)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即浸润和煽动的方法。
    康有为:重视报纸的宣传作用,认为报纸是维新变法的重要武器之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多选题
    维新派维新变法的活动有()
    A

    向皇帝上书

    B

    著书立说

    C

    介绍外国的变法

    D

    办学会、办报纸、设学堂


    正确答案: A,B,C,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的主要办报经历。

    正确答案: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著名的改良派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1895年甲午战败后和康有为进京会试参加了著名的“公车上书”,组织强学会并在北京主编了《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1896年在上海任《时务报》总撰述,大力鼓吹维新变法,名噪一时。戊戍政变后逃亡日本,先后创办并主编了《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主张保皇立宪。在维新运动中其主要的贡献是主持《时务报》。
    《时务报》是清末维新派的重要言论机关报。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由汪康年、黄遵宪策划创办。汪康年任总经理,梁启超任总主笔,梁曾在该报发表过《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变法通议》等宣传变法思想的名作。以《时务报》政论为代表的报刊政论文章,被誉为“时务文体”,风行各地、群起仿效。该报为旬刊,线装书式,每期32页共三万多字,其中近一半篇幅为译介西学和外国时事的《域外报译》。后由于受到顽固守旧势力的排挤,梁启超离职,由汪康年继续主持。1898年8月8日停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的主要办报经历。

    正确答案: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著名的改良派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1895年甲午战败后和康有为进京会试参加了著名的“公车上书”,组织强学会并在北京主编了《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1896年在上海任《时务报》总撰述,大力鼓吹维新变法,名噪一时。戊戍政变后逃亡日本,先后创办并主编了《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主张保皇立宪。在维新运动中其主要的贡献是主持《时务报》。《时务报》是清末维新派的重要言论机关报。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由汪康年、黄遵宪策划创办。汪康年任总经理,梁启超任总主笔,梁曾在该报发表过《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变法通议》等宣传变法思想的名作。以《时务报》政论为代表的报刊政论文章,被誉为“时务文体”,风行各地、群起仿效。该报为旬刊,线装书式,每期32页共三万多字,其中近一半篇幅为译介西学和外国时事的《域外报译》。后由于受到顽固守旧势力的排挤,梁启超离职,由汪康年继续主持。1898年8月8日停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梁启超的办报思想。

    正确答案: (一)人物简介是著名的改良派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其新闻思想是在总结前人和自己办报经验的基础上和汲取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理论,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办报思想,包含新闻理论、新闻史和新闻业务三大部分。
    (二)报刊思想
    1.关于报刊功能与作用的论述:
    1)议国事: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
    2)“去塞求通”:尽量掌握外情,做到知己知彼;
    2.报纸的“两大天职”说: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3.提出了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
    4.提出了健全舆论的主张:即必须具备“五本”,广博的知识、维护国家利益、不畏强暴、出自公心、要导之以真理(维护新闻真实性);
    5.创造了浸润和煽动两种报刊宣传的方法;
    (三)整体评价是中国资产阶级早期新闻思想的集大成者,为我国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我国新闻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填空题
    梁启超认为,“()”是变法维新的出发点,变法维新是救亡图存的必由之路。

    正确答案: 救亡图存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