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简述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进一步完善”相关问题
  • 第1题:

    目前,我国各大城市先后建立了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且随物价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适当调整。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性质是()。

    • A、社会救济
    • B、社会福利
    • C、社会保险
    • D、社会优抚

    正确答案:A

  • 第2题:

    我国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1993年颁布实施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为基本标志,它的实施对象主要是城镇居民中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贫困居民。


    正确答案:错误

  • 第3题: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法制化开端于:()

    • A、1993年上海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出台
    • B、《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发布
    • C、《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的发出
    • D、《“九五计划”》

    正确答案:A

  • 第4题:

    什么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正确答案:所谓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对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由政府予以差额救助的一种新型社会救济制度。根据省政府要求,从2011年1月开始,低保对象的人均月补差标准不得低于160元。

  • 第5题: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内容。


    正确答案: 第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其含义。
    第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确定。
    第三,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
    第四,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确定。
    第五,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管理体制。

  • 第6题: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正确答案: 是政府对城市贫困人口按照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差额救助的社会救济制度。

  • 第7题:

    简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


    正确答案: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坚持公平与效率并重的原则;坚持权力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坚持定期救济和临时救济、政策扶持、社会互助、家庭保障相结合,鼓励劳动自救的原则;坚持严格管理、规范管理与实事求是、因户制宜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动态管理、属地化管理的原则。

  • 第8题:

    判断题
    我国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1993年颁布实施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为基本标志,它的实施对象主要是城镇居民中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贫困居民。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时间错了,应当是1999年。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完善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注意的问题。

    正确答案: (1)保障标准问题
    (2)低保对象的审核问题
    (3)低保资金如期到位的问题
    (4)低保管理工作经费问题
    (5)破产企业中无地农民问题
    (6)对低保制度的认识问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1999年,国务院颁布(),初步确立了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A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

    B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

    C

    《关于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决定》

    D

    《关于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决定》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

    正确答案: 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坚持公平与效率并重的原则;坚持权力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坚持定期救济和临时救济、政策扶持、社会互助、家庭保障相结合,鼓励劳动自救的原则;坚持严格管理、规范管理与实事求是、因户制宜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动态管理、属地化管理的原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⑴保障对象。根据现阶段我国贫困人口分布的特点,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主要是以下三类人员:一是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居民;二是领取失业救济津期间或失业保险期满仍未重新就业,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三是在职人员和下岗人员在领取工资或最低工资、基本生活费后以及退休人员领取退休金后,其家庭人均收入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⑵保障标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照当地维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费用,并适当考虑水电燃煤费用以及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费用确定。
    ⑶待遇申请。申请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由户主向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或者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并出具有关证明材料,填写“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审批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由其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或者镇人民政府初审,并将有关材料和初审意见报送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
    管理审批机关为审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需要,可以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以及信函索证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家庭经济状况和实际生活水平进行调查核实。申请人及有关单位、组织或者个人应当接受调查,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⑷待遇审批。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经过审查,对符合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条件的家庭,应当区分下列不同情况批准其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对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又无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者抚养人的城市居民,批准其按照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额享受;对尚有一定收入的城市居民,批准其按照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差额享受。
    ⑸资金来源。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所需资金,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纳入社会救济专项资金支出科目,专账管理。每年年底前由各级民政部门提出下一年的用款计划,经同级财政部门和核审后列入预算,定期拨付,年终要编制决算,送同级财政部门审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述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


    正确答案: 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
    ⑴低保制度的实施过程°1993年6月1日,上海市率先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从那时起到1999年底,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由试点阶段(1993年6月-1995年5月)、推广阶段(1995年5月-1996年底)进入普及阶段(1997年-1999年底)°
    ⑵低保对象°199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保障对象主要是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具体有三类:
    一是“三无人员”,即“无法定继承人、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人员;
    二是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或失业救济期满仍未能重新就业,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三是在职人员和下岗人员在领取工资或最低工资、基本生活费以及退休人员领取退休金后,其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第二、三类人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增的保障对象°
    ⑶发放标准°第一类人员发放标准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额发放,如原有救济,按原救济标准发放°对第二、三类人员发放标准是补足使其达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但优抚对象的抚恤金不计入家庭收入,即差额发放°
    ⑷保障资金来源°由地方各级列入财政预算,纳入社会救济专项资金支出科目,进行专帐管理°

  • 第14题:

    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哪些问题? 


    正确答案: 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属地管理与发展不平衡。由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资金筹集和具体管理主要由地 方政府负责,而各个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能力不相同,导致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执行力度、待遇水平、覆盖范围不统一,发展不平衡。
    第二,家计调查与耻辱化效果。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执行过程中,需要对申领对象的资格 条件经过严格的审批,包括家庭成员、职业、财产状况、经济收入等,这可能对受助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带来一种耻辱感。
    第二,自由裁量空间大与监督约束机制不完善。在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标准、保障对象的确认、申请家庭的财产调查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弹性,基层的政策执行者享有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这样可能会影响福利传递的效果,甚至出现抑制脱贫的现象。
    第四,福利依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还是一种事后的补救,可能会导致受助者产生依赖心 理,甚至出现贫困的恶性循环与代际传递现象。

  • 第15题:

    我国公共决策体制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完善?


    正确答案:问题:1.决策内容“越位”与决策主体的“单调”
    政府行政决策包揽大量的应由市场、企业、社会来作出的决策——决策内容“越位”,党与政府仍然是当代公共管理的“主力军”——决策主体 “单调”
    2.决策系统中枢机构不健全
    主体之间职权不清,党政不分、政事不分、政企不分。
    行政决策中枢机构的综合协调中心地位没有确立
    政府部门内部决策与执行高度统一,难以有效控制违背公共利益的决策
    缺乏严厉的责任追究制
    3.信息、咨询机构比较薄弱
    信息机构还没有充分、有效发挥作用;思想库实际发挥作用有限。
    4.监控机构作用不到位
    根据法律的规定,公共决策既有外部的监督,也有内部的监督。
    专业监督机构与专业监督人员数量有限,而且没有相对独立性,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人民群众没有养成监督的意识,也没有养成监督的习惯。
    5.决策程序法定化程度低
    公共决策涉及社会各方利益的调整和分配,只有一套完整的利益表达、提取、吸纳、协  调等决策规则和程序才能确保各种利益主体参与公共决策过程的有序性。
    没有法定的决策程序,就没有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但是我国公共决策程序法定化的程度还是比较低的。
    完善:第一,政府为主导的公共决策参与主体多元化
    第二,公共决策过程中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充分互动
    第三, 一“互动式民主决策”模式为切入点,推进公共决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 第16题:

    2002年国务院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初步确立了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使之成为我国社会救助体系中最主要和最基础的保障措施。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7题:

    简述完善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注意的问题。


    正确答案: (1)保障标准问题
    (2)低保对象的审核问题
    (3)低保资金如期到位的问题
    (4)低保管理工作经费问题
    (5)破产企业中无地农民问题
    (6)对低保制度的认识问题

  • 第18题:

    我国农村地区如何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正确答案: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向农村地区最贫困人群提供维持基本生活所需的保障金或实物的一种制度性安排。这一制度是在大力推进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积累了一定经验后,各地政府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应的建立起了适合本地区实际需要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而使农村贫困人口有了一道“安全网”。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范围,是家庭年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人群。

  • 第19题:

    问答题
    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哪些问题?

    正确答案: 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属地管理与发展不平衡。由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资金筹集和具体管理主要由地 方政府负责,而各个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能力不相同,导致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执行力度、待遇水平、覆盖范围不统一,发展不平衡。
    第二,家计调查与耻辱化效果。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执行过程中,需要对申领对象的资格 条件经过严格的审批,包括家庭成员、职业、财产状况、经济收入等,这可能对受助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带来一种耻辱感。
    第二,自由裁量空间大与监督约束机制不完善。在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标准、保障对象的确认、申请家庭的财产调查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弹性,基层的政策执行者享有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这样可能会影响福利传递的效果,甚至出现抑制脱贫的现象。
    第四,福利依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还是一种事后的补救,可能会导致受助者产生依赖心 理,甚至出现贫困的恶性循环与代际传递现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试述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

    正确答案: 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
    ⑴低保制度的实施过程°1993年6月1日,上海市率先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从那时起到1999年底,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由试点阶段(1993年6月-1995年5月)、推广阶段(1995年5月-1996年底)进入普及阶段(1997年-1999年底)°
    ⑵低保对象°199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保障对象主要是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具体有三类:
    一是“三无人员”,即“无法定继承人、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人员;
    二是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或失业救济期满仍未能重新就业,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三是在职人员和下岗人员在领取工资或最低工资、基本生活费以及退休人员领取退休金后,其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第二、三类人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增的保障对象°
    ⑶发放标准°第一类人员发放标准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额发放,如原有救济,按原救济标准发放°对第二、三类人员发放标准是补足使其达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但优抚对象的抚恤金不计入家庭收入,即差额发放°
    ⑷保障资金来源°由地方各级列入财政预算,纳入社会救济专项资金支出科目,进行专帐管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判断题
    2002年国务院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初步确立了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使之成为我国社会救助体系中最主要和最基础的保障措施。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进一步完善。

    正确答案: 主要问题(1)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尚不完全覆盖所有贫困人员;(2)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际救助标准低于政策标准;(3)低保对象的资格识别难度大。
    进一步完善:(1)因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增加资金投入,扩大覆盖,不断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2)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生活保障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的衔接;(3)完善中央直属企业等困难职工家庭的最低生活保障;(4)加强财政投入,确保西部地区贫困人员最低生活保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法制化开端于:()
    A

    1993年上海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出台

    B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发布

    C

    《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的发出

    D

    《“九五计划”》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