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C
更多“杜甫《蜀相》“两朝开济老臣心”中“老臣”是指()A、曹操B、李斯C、诸葛亮D、王安石”相关问题
  • 第1题:

    阅读《蜀相》一诗,回答下列问题: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在这首诗中,作者是如何高度概括诸葛亮一生的
    (2)为什么说这首诗在赞美诸葛亮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3)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4)以本诗为例,说明律诗对仗的特点。
    (5)如何理解“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
    (6)如何理解“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两句


    答案:
    解析:
    (1)这首诗的三联和四联的第一句,概括了诸葛亮一生开国济世的功绩、忠心为国的精神以及功败垂成的悲剧。“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说蜀先主刘备曾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平定天下的大计,诸葛亮出山后,尽心辅佐先主和后主两朝君主,鞠躬尽瘁。“出师未捷身先死”,说诸葛亮出师北伐,统一天下,大业未成,就死于军中。 (2)杜甫在年轻时就怀有“致君尧舜”的志向,本来想辅佐明主,但一直没有实现这一理想。安史之乱时,他曾一度在皇帝身边工作,但后来因党争被贬出朝廷,漂泊西南,志向越发难以实现。所以当他回顾诸葛亮的悲剧时,也是在慨叹自己未能实现远大的抱负。
    (3)这首诗突出的特点是将写景、叙事、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诗的前两联分别描写了诸葛亮祠堂的远景和近景,但写景当中也包含了抒情,“自春色”“空好音”,含物是人非之感。三联两句,四联的前一句,既是追述诸葛亮一生的功绩,也是对其一生的评价,融叙述、议论为一体。末尾两句直接抒情。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使诗中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得到充分的表达。
    (4)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按声律的要求,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也就是说一联的前后句之间必须词性相同,平仄相异。这首诗也不例外,如第二联“映阶”对“隔叶”,以动宾结构的名词相对,“阶”为平声,“叶”为仄声。“碧草”对“黄鹂”,是名词相对,“草”为仄声,“鹂”为平声。再如第三联以“三顾”对“两朝”,二词前一个字都是数字,以“频烦”对“开济”,二词均为动词,且都平仄正好相反。
    (5)这两句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忠心为国的精神。蜀先主刘备曾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平定天下的大计,诸葛亮出山后,尽心辅佐先主和后主两朝君主,鞠躬尽瘁。
    (6)这两句慨叹诸葛亮出师北伐,统一天下,大业未成,就死于军中,这一悲剧引起了后来无数英雄的共鸣,其中也包括杜甫本人。诗人在国家动荡之际,却离开朝廷,失去了有所作为的机会,与诸葛亮有同样的心境。这两句对诸葛亮悲剧的感叹,极富概括力。?

  • 第2题: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论语》)
    (2)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屈原《离骚》)
    (3) __________ ,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4)__________,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


    答案:
    解析:
    (1)可以为师矣
    (2)虽九死其犹未悔
    (3)三顾频烦天下计
    (4)谈笑有鸿儒
    (5)也无风雨也无晴

  • 第3题:

    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所描写的人物和作者分别是( )和( )。

    • A、刘备杜甫
    • B、关羽李白
    • C、诸葛亮杜甫
    • D、张飞辛弃疾

    正确答案:C

  • 第4题:

    (),两朝开济老臣心。


    正确答案:三顾频烦天下计

  • 第5题:

    杜甫的《蜀相》中有“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那么它的下一句应该是什么?()

    • A、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B、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C、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 D、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正确答案:B

  • 第6题:

    判断对句中词语的解释是否正确。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开济:开创大业,匡济危业。


    正确答案:正确

  • 第7题:

    填空题
    (),两朝开济老臣心。

    正确答案: 三顾频烦天下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蜀相》“两朝开济老臣心”中涉及的历史人物是()
    A

    诸葛亮

    B

    曹操

    C

    杜甫

    D

    王安石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判断题
    判断对句中词语的解释是否正确。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开济:开创大业,匡济危业。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杜甫《蜀相》“两朝开济老臣心”中“老臣”是指()
    A

    曹操

    B

    李斯

    C

    诸葛亮

    D

    王安石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  )。”
    A

    锦官城外柏森森

    B

    隔叶黄鹂空好音

    C

    两朝开济老臣心

    D

    长使英雄泪满襟


    正确答案: C
    解析:
    《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全文是:“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第12题:

    单选题
    隆中牌坊上镌刻着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赞扬()
    A

    诸葛亮

    B

    司马懿

    C

    张良

    D

    魏征


    正确答案: A
    解析: 前一句写的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后一句写的是诸葛孔明先后辅佐刘备刘禅两代的故事。故本题答案为A。

  • 第13题:

    “两朝开济老臣心”中的“老臣”是指( )。A.诸葛亮 B.杜甫
    C.刘备 D.李斯


    答案:A
    解析:
    【考查要点】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杜甫重要作品的了解。
    【名师详解】这句话出自杜甫的七言律诗《萄相》,主要写的是萄相诸葛亮。因此本题选A。

  • 第14题: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对蜀国丞相诸葛亮的评价。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5题:

    ()长使英雄泪满襟。

    • A、三顾频频天下计
    • B、丞相祠堂何处寻
    • C、两朝开济老臣心
    • D、出师未捷身先死

    正确答案:D

  • 第16题:

    《蜀相》“两朝开济老臣心”中涉及的历史人物是()

    • A、诸葛亮
    • B、曹操
    • C、杜甫
    • D、王安石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直挂云帆济沧海。

    • A、两朝开济老臣心
    • B、长风破浪会有时
    • C、金樽清酒斗十千
    • D、天生我材必有用

    正确答案:B

  • 第18题:

    “鞠躬尽瘁,具见开济老臣怀抱”是对()的评价。

    • A、诸葛亮
    • B、韦庄
    • C、冯正中
    • D、魏征

    正确答案:C

  • 第19题:

    判断题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对蜀国丞相诸葛亮的评价。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所描述的人物和作者分别是()。
    A

    关羽和李白

    B

    诸葛亮和杜甫

    C

    张飞和辛弃疾

    D

    刘备和杜甫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直挂云帆济沧海。
    A

    两朝开济老臣心

    B

    长风破浪会有时

    C

    金樽清酒斗十千

    D

    天生我材必有用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下列诗词不是写诸葛亮的是哪一项()
    A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B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C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所描写的人物和作者分别是( )和( )。
    A

    刘备杜甫

    B

    关羽李白

    C

    诸葛亮杜甫

    D

    张飞辛弃疾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