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倾向是什么?”相关问题
  • 第1题: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主要性格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足智多谋,忠心耿耿。

  • 第2题:

    《三国演义》是如何表现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的?


    正确答案: 1、情节安排上,以蜀汉集团为中心,集中笔墨描写。第一阶段借讨伐董卓隆重推出刘、关、张;第二阶段重点写刘备三顾茅庐和以诸葛亮为主导的赤壁之战;第三阶段写魏蜀吴的文治武功兴衰变迁,重点还是写蜀汉集团。
    2、人物形象塑造上,将蜀汉集团的人物都塑造为正面形象,寄托人民的理想,如圣君刘备、贤相诸葛亮以及义薄云天的关羽等;将曹魏集团主要人物都塑造为反面形象。

  • 第3题:

    《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是()。

    • A、歌颂仁政
    • B、尊刘贬曹
    • C、讴歌贤才
    • D、歌颂统一

    正确答案:B

  • 第4题:

    《三国演义》作为历史小说,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正确答案: 《三国演义》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所谓的“七分实事,三分虚构”。(章学诚《丙辰札记》)
    所谓“七分实事”,是指《三国演义》在大的史实骨架,主要事件,主要人物,主要情节上都基本符合历史事实。但《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而不是历史,它还有艺术虚构,对史实有所调整和增删,情节、人物都借助想象使之更丰富生动。许多人事虽有史实根据,但进行了艺术加工,有的甚至是虚构的。不过,这些都有一个限度,并未违背三国历史,这就是所谓“三分虚构”。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说,《三国演义》既然是文艺小说,就要允许而且也应该有虚构,没有虚构就没有文艺,也就不成其为小说了。但《三国演义》又是历史小说,它的一切虚构都要受到历史的制约,不能离开历史驰骋笔墨,比单纯的小说创作要受到更多的限制。因为既然是写历史时代,写历史事件,用历史人名,这种“历史”的限制就是非常必要的。离开历史,也就不能算是历史小说了。
    总之,既有史实根据,也有艺术虚构,这就是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最基本的艺术特征,也是一切优秀的历史小说最基本的艺术特征。

  • 第5题:

    从《沉沦》看郁达夫早期小说的思想倾向是什么?


    正确答案: 郁达夫的《沉沦》既反应了他早期小说思想内容上的进步,也反映了复杂的矛盾。
    ①鲜明的反帝爱国思想。短篇小说《沉沦》是对“青年忧郁病的解剖”。他不仅描写了主人翁“忧郁病”的种种表现,而且深刻地揭示了“忧郁病”的社会根源。小说把主人公的忧郁病同盛行于日本社会的民族歧视联系起来,反映出主人公强烈的反帝爱国情绪。他面对着日本女学生的冷落,期望祖国富强起来。直到他一切追求都归于幻灭,决定跳海自杀时,还望着大海彼岸的祖国发出令人心碎的呼喊:“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在现代文学创作中《沉沦》是较早地反映反帝爱国思想的作品。
    ②对旧礼教旧道德的叛逆精神。《沉沦》对封建礼教、封建伦理道德的强烈憎恶,鲜明地表现在对性爱的大胆描写。这是对旧礼教的禁区的强烈冲击。小说主人公对爱情的大胆表白,以及性苦闷心理的自我暴露,都反映了作家的叛逆精神,对那些假道学,“是一种暴风雨的闪击”,也引起了青年读者的强烈共鸣。
    ③深厚的感伤颓废情绪。郁达夫的《沉沦》等早期小说产生于苦闷寂寞的时代。当时作家的思想是复杂的。他对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充满了仇恨,但又缺乏与他们正面冲突的勇气。他愤世嫉俗,却只采取放浪形骸的消极对抗方式。因而他《沉沦》等早期的小说写的多是有过觉悟但找不到出路的人,他们耽于幻想,怯于行动;有追求的愿望,无追求的勇气,这就形成了这些人惯有的消沉、感伤、颓唐等情绪。小说在描写人物的性变态心理时,有常常流露出浓重的颓废情调。这些都给小说蒙上一层灰暗的色彩,具有消极的作用。

  • 第6题:

    问答题
    简述《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及其成因。

    正确答案: (1)《三国演义》就其思想倾向来说,突出地表现为拥刘反曹.作者把刘备集团的兴衰作为主要线索,把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作为正面人物,将刘氏集团描写的尽善尽美,以此寄托自己的理想政治,理想人格,而将曹氏集团描写成了乱臣贼子形象.
    (2)这—思想倾向的形成原因有历史原因、现实原因,作者主观原因,素材来源原因,毛氏父子的原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三国演义》作为历史小说,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正确答案: 《三国演义》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所谓的“七分实事,三分虚构”。(章学诚《丙辰札记》)
    所谓“七分实事”,是指《三国演义》在大的史实骨架,主要事件,主要人物,主要情节上都基本符合历史事实。但《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而不是历史,它还有艺术虚构,对史实有所调整和增删,情节、人物都借助想象使之更丰富生动。许多人事虽有史实根据,但进行了艺术加工,有的甚至是虚构的。不过,这些都有一个限度,并未违背三国历史,这就是所谓“三分虚构”。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说,《三国演义》既然是文艺小说,就要允许而且也应该有虚构,没有虚构就没有文艺,也就不成其为小说了。但《三国演义》又是历史小说,它的一切虚构都要受到历史的制约,不能离开历史驰骋笔墨,比单纯的小说创作要受到更多的限制。因为既然是写历史时代,写历史事件,用历史人名,这种“历史”的限制就是非常必要的。离开历史,也就不能算是历史小说了。
    总之,既有史实根据,也有艺术虚构,这就是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最基本的艺术特征,也是一切优秀的历史小说最基本的艺术特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从《沉沦》看郁达夫早期小说的思想倾向是什么?

    正确答案: 郁达夫的《沉沦》既反应了他早期小说思想内容上的进步,也反映了复杂的矛盾。
    ①鲜明的反帝爱国思想。短篇小说《沉沦》是对“青年忧郁病的解剖”。他不仅描写了主人翁“忧郁病”的种种表现,而且深刻地揭示了“忧郁病”的社会根源。小说把主人公的忧郁病同盛行于日本社会的民族歧视联系起来,反映出主人公强烈的反帝爱国情绪。他面对着日本女学生的冷落,期望祖国富强起来。直到他一切追求都归于幻灭,决定跳海自杀时,还望着大海彼岸的祖国发出令人心碎的呼喊:“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在现代文学创作中《沉沦》是较早地反映反帝爱国思想的作品。
    ②对旧礼教旧道德的叛逆精神。《沉沦》对封建礼教、封建伦理道德的强烈憎恶,鲜明地表现在对性爱的大胆描写。这是对旧礼教的禁区的强烈冲击。小说主人公对爱情的大胆表白,以及性苦闷心理的自我暴露,都反映了作家的叛逆精神,对那些假道学,“是一种暴风雨的闪击”,也引起了青年读者的强烈共鸣。
    ③深厚的感伤颓废情绪。郁达夫的《沉沦》等早期小说产生于苦闷寂寞的时代。当时作家的思想是复杂的。他对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充满了仇恨,但又缺乏与他们正面冲突的勇气。他愤世嫉俗,却只采取放浪形骸的消极对抗方式。因而他《沉沦》等早期的小说写的多是有过觉悟但找不到出路的人,他们耽于幻想,怯于行动;有追求的愿望,无追求的勇气,这就形成了这些人惯有的消沉、感伤、颓唐等情绪。小说在描写人物的性变态心理时,有常常流露出浓重的颓废情调。这些都给小说蒙上一层灰暗的色彩,具有消极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主要性格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忠义,勇猛,为人光明磊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是()
    A

    歌颂仁政

    B

    讴歌贤才

    C

    拥刘反曹

    D

    歌颂统一


    正确答案: D
    解析: 《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既有作者主观思想的因素,也有客观历史原因。思想倾向即个人主观感情,属于思想领域范畴。但人是社会的人,不会也不可能孤立存在,他的社会属性,影响着决定着他的思想情感。任何一种思想倾向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孤立存在的,它必然是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

  • 第11题:

    问答题
    《三国演义》是如何通过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来体现作者“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的?

    正确答案: 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小说的《三国演义》,一出世便将中国古代小说类型化的人物塑造方法达到了顶峰,成为古代文学中类型化艺术的光辉模板。《三国演义》中类型化人物典型的艺术特征主要有如下几点:
    (1)单一性。作品中,绝大多数人物形象是某一道德质量的典范。如曹操的奸、诸葛亮的忠贞、关羽的义、刘备的仁等。
    (2)稳定性。作品中人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它因素基本上稳定不变。如曹操从幼年到老年死去几十年时间里,其奸诈狠毒的性格就没有多少变化。
    (3)和谐性。回避了性格的复杂性,以曹操式的两面派形象为例,诈中风诬陷叔叔、梦中杀近侍等情节,其奸伪的本质直接以形象方式呈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

    正确答案: (1)拥刘反曹对人物事件的评价,作者往 往采用双重标准。
    (2)王霸谋略。这是一部王霸谋略的百科全书。政治上, 作者最重要的思想是王者必须得人心,得人心是得天下的基础,人才是成 事的关键。王者必须首先是战略家,能够审时度势,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自己的战略思想。
    (3)赞美道德,感慨世事。中国传统道德的赞美诗, 刘备是“仁”,关羽是“义”,诸葛亮是“忠、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在《三国演义》中,吕布的主要性格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无主见,目光短浅,见利忘义。

  • 第14题:

    谈谈你对《三国演义》拥刘反曹思想倾向的理解。


    正确答案: (1)拥刘反曹的主题反映了人民德治仁政的理想和反暴政思想。
    小说通过对曹操的残暴奸诈的描绘和对刘备的宽厚仁爱的赞扬,表现出作者、民众的对于“仁政”的向往。小说中写刘备从当阳撤退时,虽形势危急,仍不肯抛弃跟随他而行的十几万百姓,诸如此类的情节,与其说是敷演史实,毋宁说是写出了老百姓的希望。当然作者并没有去改变历史演进的基本走向,而是顺从历史的基本事实,让蜀汉集团走向灭亡,让暴政战胜仁政、丑恶消灭美好、奸诈打倒善诚,表现出浓重的悲剧色彩。
    (2)拥刘反曹的主题是民族思想的反映。
    历史上不止一次出现少数民族政权占据中原,而原有的汉族中央政权被迫南迁、偏安一隅的情形,“尊刘贬曹” 基调的形成,与这些特殊历史时期的政治情况有关。在这里“汉室”就是汉民族的象征。罗贯中在元末农民大起义的时代背景下提炼出这个主题,毛宗岗父子在清初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修订加工《三国演义》,表达民族意识和民族愿望是可以理解的。
    (3)拥刘反曹的主题是封建正统思想的表现。
    三国故事虽然起于民间,却不可避免地受到皇权神圣的正统思想的影响。刘备是汉室宗亲,汉室天下合法继承人,因此受到人们的拥护。作者不仅从刘汉正统的观点出发,百般暴露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伪,同情汉献帝的傀儡处境,尽情地歌颂董承、吉平、王子服等人谋杀曹操恢复后汉正统的行动,而且,以蜀汉为正统,热情地颂扬了标榜恢复汉室的英雄们—刘、关、张和诸葛亮的业绩。

  • 第15题:

    《三国演义》中“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是如何体现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现?


    正确答案: 表达“仁政”理想——人物形象分析
    维护“正统”道德——人物身份分析
    体现“民族”意识——时代背景分析
    历史的发展和小说的描写结果都与作者的愿望恰恰相反,“暴政”战胜了“仁政”,作为“明君贤相”的刘备和诸葛亮失败了,而代表大奸大恶的曹操却胜利了。作者面对这样的局面,只好发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感叹,归之于“天数茫茫不可逃”!这实在是儒家道德的大悲剧。

  • 第16题:

    《三国演义》是如何通过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来体现作者“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的?


    正确答案: 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小说的《三国演义》,一出世便将中国古代小说类型化的人物塑造方法达到了顶峰,成为古代文学中类型化艺术的光辉模板。《三国演义》中类型化人物典型的艺术特征主要有如下几点:
    (1)单一性。作品中,绝大多数人物形象是某一道德质量的典范。如曹操的奸、诸葛亮的忠贞、关羽的义、刘备的仁等。
    (2)稳定性。作品中人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它因素基本上稳定不变。如曹操从幼年到老年死去几十年时间里,其奸诈狠毒的性格就没有多少变化。
    (3)和谐性。回避了性格的复杂性,以曹操式的两面派形象为例,诈中风诬陷叔叔、梦中杀近侍等情节,其奸伪的本质直接以形象方式呈现。

  • 第17题:

    《三国演义》为什么会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正确答案:①《三国演义》拥刘反曹思想倾向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其中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既有素材来源的原因,也有作者主观的原因;既有罗贯中的原因,也有毛氏父子的原因。
    ②在有关三国历史的史书中,对曹刘二家的褒贬态度不尽相同。尊魏还是尊刘与史学家所处的历史环境有关。
    ③唐宋至金元,民间传说和讲唱文学中“拥刘反曹”的倾向则完全一致。这与南北朝以来受到国家分裂和异族入侵的汉人希望天下统一、“人心思汉”的心理有关。
    ④元末明初,罗贯中根据众多素材,以“拥刘反曹”的倾向来影射元代异族统治的不正统,编成《三国通俗演义》。明末清初,毛宗岗在修订《三国演义》时又加重了“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其以拥刘反曹的思想来表达“还我大汉”的故国之思和民族情绪,是显而易见的。

  • 第18题:

    问答题
    《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倾向是什么?

    正确答案: 拥刘反曹,表现出封建的正统观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三国演义》中“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是如何体现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现?

    正确答案: 表达“仁政”理想——人物形象分析
    维护“正统”道德——人物身份分析
    体现“民族”意识——时代背景分析
    历史的发展和小说的描写结果都与作者的愿望恰恰相反,“暴政”战胜了“仁政”,作为“明君贤相”的刘备和诸葛亮失败了,而代表大奸大恶的曹操却胜利了。作者面对这样的局面,只好发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感叹,归之于“天数茫茫不可逃”!这实在是儒家道德的大悲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三国演义》是如何表现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的?

    正确答案: 1、情节安排上,以蜀汉集团为中心,集中笔墨描写。第一阶段借讨伐董卓隆重推出刘、关、张;第二阶段重点写刘备三顾茅庐和以诸葛亮为主导的赤壁之战;第三阶段写魏蜀吴的文治武功兴衰变迁,重点还是写蜀汉集团。
    2、人物形象塑造上,将蜀汉集团的人物都塑造为正面形象,寄托人民的理想,如圣君刘备、贤相诸葛亮以及义薄云天的关羽等;将曹魏集团主要人物都塑造为反面形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多选题
    《三国演义》具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然而历史上对曹刘双方的倾向却常有变化。下列哪些作品与《三国演义》同样具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A

    陈寿《三国志》

    B

    习凿齿《汉晋春秋》

    C

    朱熹《通鉴纲目》

    D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正确答案: A,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三国演义》为什么会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正确答案: ①《三国演义》拥刘反曹思想倾向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其中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既有素材来源的原因,也有作者主观的原因;既有罗贯中的原因,也有毛氏父子的原因。
    ②在有关三国历史的史书中,对曹刘二家的褒贬态度不尽相同。尊魏还是尊刘与史学家所处的历史环境有关。
    ③唐宋至金元,民间传说和讲唱文学中“拥刘反曹”的倾向则完全一致。这与南北朝以来受到国家分裂和异族入侵的汉人希望天下统一、“人心思汉”的心理有关。
    ④元末明初,罗贯中根据众多素材,以“拥刘反曹”的倾向来影射元代异族统治的不正统,编成《三国通俗演义》。明末清初,毛宗岗在修订《三国演义》时又加重了“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其以拥刘反曹的思想来表达“还我大汉”的故国之思和民族情绪,是显而易见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谈谈你对《三国演义》拥刘反曹思想倾向的理解。

    正确答案: (1)拥刘反曹的主题反映了人民德治仁政的理想和反暴政思想。
    小说通过对曹操的残暴奸诈的描绘和对刘备的宽厚仁爱的赞扬,表现出作者、民众的对于“仁政”的向往。小说中写刘备从当阳撤退时,虽形势危急,仍不肯抛弃跟随他而行的十几万百姓,诸如此类的情节,与其说是敷演史实,毋宁说是写出了老百姓的希望。当然作者并没有去改变历史演进的基本走向,而是顺从历史的基本事实,让蜀汉集团走向灭亡,让暴政战胜仁政、丑恶消灭美好、奸诈打倒善诚,表现出浓重的悲剧色彩。
    (2)拥刘反曹的主题是民族思想的反映。
    历史上不止一次出现少数民族政权占据中原,而原有的汉族中央政权被迫南迁、偏安一隅的情形,“尊刘贬曹” 基调的形成,与这些特殊历史时期的政治情况有关。在这里“汉室”就是汉民族的象征。罗贯中在元末农民大起义的时代背景下提炼出这个主题,毛宗岗父子在清初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修订加工《三国演义》,表达民族意识和民族愿望是可以理解的。
    (3)拥刘反曹的主题是封建正统思想的表现。
    三国故事虽然起于民间,却不可避免地受到皇权神圣的正统思想的影响。刘备是汉室宗亲,汉室天下合法继承人,因此受到人们的拥护。作者不仅从刘汉正统的观点出发,百般暴露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伪,同情汉献帝的傀儡处境,尽情地歌颂董承、吉平、王子服等人谋杀曹操恢复后汉正统的行动,而且,以蜀汉为正统,热情地颂扬了标榜恢复汉室的英雄们—刘、关、张和诸葛亮的业绩。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