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心正则笔正”是谁首先提出来的,其书法活动如何?”相关问题
  • 第1题:

    五代最知名的篆书家是谁?其书法的艺术特点如何?


    正确答案: 徐铉(公元九一六——九九一年),字鼎臣,扬州广陵(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十岁即能作文章。初仕南唐,官御史大夫,后为率更令。宋太宗太平兴国初,迁散骑常待。徐铉专攻小篆近五十年,最初学李阳冰,晚年得到《峄山碑》摹本,潜思精研,将从前的书迹,付之一炬,改弦易辙,终于成为继李阳冰而起的一代篆书大家。他的小篆似隶,无垂脚,字下如钗股稍大。结体纯正,点画精严有法,气质高古,纵横放逸。宋代的沈括曾把他的墨迹拿来对着日光观看,发现在笔画的正中有一缕浓墨,即使在转折处,也从不偏斜,可见他使用中锋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作品有篆书《千字文》刻石。
    徐铉的弟弟徐锴,也和他哥哥一样,文翰俱佳,在江南享有盛名,人们将他俩人比作晋朝的陆机、陆云兄弟,合称“二徐”。

  • 第2题:

    北魏著名摩崖刻石《石门铭》的作者是谁?其书法如何?


    正确答案:是王远。王远生卒年不详。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公元五○九年)于太原典签任上,书写了《泰山羊祉开复石门铭》。由于王远是个小官,史书不见载其书名。但《石门铭》却是北魏书体中颇能体现当时的国教——道教的哲学意识和思想情调的艺术珍品。其书法随和自然,不经意中有飘然欲仙的意境。结体疏朗跌宕,宽博圆秀中又有挺劲之姿。清朝毕沅在其《关中金石记》中说:“远无书名,而《石门铭》超逸可爱。”若非石上留名,历史上不知有多少像王远这样优秀的书法家,只因社会地位的低微而难以名入史册,被历史湮没。

  • 第3题:

    清代自称“斯、冰之后,直至小生”的篆书家是谁?其书法渊源如何?


    正确答案: 钱坫(公元一七四四——一八○六年),字献之,号十兰,又号篆秋,嘉定县人。他的族叔钱大昕是清代著名学者,另一位族叔钱大昭和哥哥钱塘也都是学者。钱坫承接家学,精通文字训诂、经史、舆地、音韵、金石等学问。乾隆三十九年(一七七四)中乡试付榜,以副贡生身价游关中,充当陕西巡抚毕沅的幕僚,与名流孙星衍、洪亮吉、方子云等一起研讨训诂、舆地等方面的学问。官至乾州州判,兼署武功县,后因病归家,六十三岁时去世。
    钱坫在家时没有学过篆书,后来去北京探望钱大昕时,大昕命他学写唐代李阳冰的《城隍庙碑》。于是他刻苦临习,书艺大进。后托辞说是梦见唐中老人教其书写《乾卦象》,醒来遂书之,并以其展示于人,当时的篆书大家翁方纲听说此事,就看钱坫的书迹,看罢,十分赞赏,认为是出于神授,打这以后钱坫就名扬天下了。因他当时年少气盛,于是就套用李阳冰的话,刻一石章,上写了“斯(李斯),冰(李阳冰)之后,直至小生”的话。后来在游焦山时,看见壁间的篆书《心经》,大为佩服,认为可以与李阳冰比美,但随后当他知道是同时代的邓石如所写的时,却又挑剔其中不合六书的地方对邓进行诋毁攻击,事实上邓的篆书确是比钱坫更胜一筹的。
    钱坫晚年右体偏瘫,改用左手书写,因单纯的小篆宛转难以称意,就将钟鼎文、石鼓文、秦汉铜器款识、汉碑题额诸体,参杂于篆书之中,书体忽圆忽方,似篆似隶,笔力苍厚,别有一番风味。

  • 第4题:

    《授笔要说》的作者是谁?其书法活动怎样?


    正确答案:《授笔要说》的作者是韩方明。韩方明活动于唐德宗贞元年间,生卒年不详。他著的《授笔要说》是他在贞元十五年、十七年跟随徐公璹和崔公邈学书时记录并总结整理下来的。文章的前部写笔法的传授方法,后部分专讲五字执笔法,对后世影响较大。其本人善长八分书,有书迹《新开隐山记》传世。

  • 第5题:

    南宋末以工书闻名天下的书法家是谁?其书法特点如何?


    正确答案:是张即之。他生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卒于宋理宗景定四年,(公元一一八六年——公元一二六三年)享年七十八岁。和州(今安徽和县)人。字温夫,又字樗寮。南宋末,即之以能书闻名天下。他喜欢作擘窠大字,丰碑巨刻,常见于江南。其写匾额如写小楷一样,清劲精到,行笔转折准确,骨格强硬但笔意雍容。传世书迹有《金刚经》、《杜诗断简》、《汪氏报本奄记》、《李伯嘉墓志》等。

  • 第6题:

    问答题
    南宋末以工书闻名天下的书法家是谁?其书法特点如何?

    正确答案: 是张即之。他生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卒于宋理宗景定四年,(公元一一八六年——公元一二六三年)享年七十八岁。和州(今安徽和县)人。字温夫,又字樗寮。南宋末,即之以能书闻名天下。他喜欢作擘窠大字,丰碑巨刻,常见于江南。其写匾额如写小楷一样,清劲精到,行笔转折准确,骨格强硬但笔意雍容。传世书迹有《金刚经》、《杜诗断简》、《汪氏报本奄记》、《李伯嘉墓志》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填空题
    “心正则笔正”,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提出来的。

    正确答案: 柳公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心正则笔正是谁之名言()
    A

    柳诚宣

    B

    颜真卿

    C

    太子太保

    D

    太子少师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清代自称“斯、冰之后,直至小生”的篆书家是谁?其书法渊源如何?

    正确答案: 钱坫(公元一七四四——一八○六年),字献之,号十兰,又号篆秋,嘉定县人。他的族叔钱大昕是清代著名学者,另一位族叔钱大昭和哥哥钱塘也都是学者。钱坫承接家学,精通文字训诂、经史、舆地、音韵、金石等学问。乾隆三十九年(一七七四)中乡试付榜,以副贡生身价游关中,充当陕西巡抚毕沅的幕僚,与名流孙星衍、洪亮吉、方子云等一起研讨训诂、舆地等方面的学问。官至乾州州判,兼署武功县,后因病归家,六十三岁时去世。
    钱坫在家时没有学过篆书,后来去北京探望钱大昕时,大昕命他学写唐代李阳冰的《城隍庙碑》。于是他刻苦临习,书艺大进。后托辞说是梦见唐中老人教其书写《乾卦象》,醒来遂书之,并以其展示于人,当时的篆书大家翁方纲听说此事,就看钱坫的书迹,看罢,十分赞赏,认为是出于神授,打这以后钱坫就名扬天下了。因他当时年少气盛,于是就套用李阳冰的话,刻一石章,上写了“斯(李斯),冰(李阳冰)之后,直至小生”的话。后来在游焦山时,看见壁间的篆书《心经》,大为佩服,认为可以与李阳冰比美,但随后当他知道是同时代的邓石如所写的时,却又挑剔其中不合六书的地方对邓进行诋毁攻击,事实上邓的篆书确是比钱坫更胜一筹的。
    钱坫晚年右体偏瘫,改用左手书写,因单纯的小篆宛转难以称意,就将钟鼎文、石鼓文、秦汉铜器款识、汉碑题额诸体,参杂于篆书之中,书体忽圆忽方,似篆似隶,笔力苍厚,别有一番风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北魏著名摩崖刻石《石门铭》的作者是谁?其书法如何?

    正确答案: 是王远。王远生卒年不详。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公元五○九年)于太原典签任上,书写了《泰山羊祉开复石门铭》。由于王远是个小官,史书不见载其书名。但《石门铭》却是北魏书体中颇能体现当时的国教——道教的哲学意识和思想情调的艺术珍品。其书法随和自然,不经意中有飘然欲仙的意境。结体疏朗跌宕,宽博圆秀中又有挺劲之姿。清朝毕沅在其《关中金石记》中说:“远无书名,而《石门铭》超逸可爱。”若非石上留名,历史上不知有多少像王远这样优秀的书法家,只因社会地位的低微而难以名入史册,被历史湮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堆墨八分”书体的创造者是谁,其书法活动如何?

    正确答案: 是陈尧佐。陈尧佐,宋太祖乾德元年生,宋仁宗庆历四年卒(公元九六三——一○四四年),享年八十二岁。阆州阆中(今四川省阆中县)人。字希元,号“知余子”。累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太子太师。尧佐自幼聪慧好学,后来做了高官,仍是勤读不辍。善写古隶八分,能写一丈见方的大字,笔力端厚劲拔。因为他写八分书,敢于变古法为己用,虽点画肥重,却笔力劲健,自称为“堆墨八分”。很多名山胜迹都留有他写的碑文、榜书。还有书论《堆墨书》传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授笔要说》的作者是谁?其书法活动怎样?

    正确答案: 《授笔要说》的作者是韩方明。韩方明活动于唐德宗贞元年间,生卒年不详。他著的《授笔要说》是他在贞元十五年、十七年跟随徐公璹和崔公邈学书时记录并总结整理下来的。文章的前部写笔法的传授方法,后部分专讲五字执笔法,对后世影响较大。其本人善长八分书,有书迹《新开隐山记》传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被称为书中仙手的唐代著名书法家是谁,其书法活动及传世书迹怎样?


    正确答案: 李邕(公元六七八——七四七年)。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人。李邕曾任汲郡、北海太守,人称他为“李北海”。天宝六年,因犯奸赃事,复遭奸相李林甫的暗算,终于被杖杀在北海郡任内,时年七十三岁。
    李邕长于碑颂之文,士大夫和寺庙人员经常拿金帛去求文,前后撰碑约八百通,报酬极巨。当时认为从古以来,卖字得钱者没有超过李邕的。但他性格豪侈,放纵游猎,仗义疏财,有时还不拘小节,要受一点人家的贿赂。却因好拯济穷苦,所以到头来仍是家中没有积蓄。由于李邕爱才,使得诗人李白、杜甫、高适等晚辈都和他有交游。同时代人张鷟《朝野佥载》说李邕:“文章、书翰、正直、辞辩、义烈皆过人,时谓六绝。”在书法上,他的行、草为最著名。其书以王羲之为宗,得到要妙后,便摆脱旧法,笔力一新。用笔深厚坚劲,拗峭凌厉而不失法度,李阳冰称他为书中“仙手”。他对书法力主创新,反对人家模仿他,曾说:“似我者俗,学我者死。”作品有《叶有道碑》、《端州石室记》、《法华寺碑》、《李秀碑》等,其中以《云麾将军李思训碑》与《岳麓寺碑》最为著名。

  • 第14题:

    “堆墨八分”书体的创造者是谁,其书法活动如何?


    正确答案:是陈尧佐。陈尧佐,宋太祖乾德元年生,宋仁宗庆历四年卒(公元九六三——一○四四年),享年八十二岁。阆州阆中(今四川省阆中县)人。字希元,号“知余子”。累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太子太师。尧佐自幼聪慧好学,后来做了高官,仍是勤读不辍。善写古隶八分,能写一丈见方的大字,笔力端厚劲拔。因为他写八分书,敢于变古法为己用,虽点画肥重,却笔力劲健,自称为“堆墨八分”。很多名山胜迹都留有他写的碑文、榜书。还有书论《堆墨书》传世。

  • 第15题:

    “书法分南北派”是谁提出来的,其具体内容如何?


    正确答案: 书法分南北派是清代书法家阮元首先提出来的,见他的书学论文《南北书派论》。在这篇文章中,他说:“书法迁变,流派混淆,非溯其源,曷返于古?”划分是:“正书、行草之分为南、北两派者,则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赵、燕、魏、齐、周、隋为北派。”南北派的共同祖师是钟繇、卫瓘。南派由羲、献而下,以至智永、虞世南;北派由索靖、崔悦而下,以至于欧阳询、褚遂良。特点是:“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长于启牍,减笔至不可识”;“北派则是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榜”。评述两派得失,各有短长,且泾渭分明,“判若江河”,所以不容混淆。
    至于说到两派的兴衰交替及其原因时,他是这样分析的:作为中原古法的北派,到隋末唐初时“犹有存者”。后来到了唐初,因为“太宗独善王羲之书,虞世南最为亲近,始令王氏一家兼掩南北矣”。但此时王派虽显,然而却“缣楮无多”,所以社会上“所习犹为北派”。到了赵宋年代,由于“《阁帖》盛行,不重中原碑版”,于是北派就愈益衰微了。对于阮元本人的态度,虽然他“二十年来留心南北碑石,证以正史,其间踪迹流派,朗然可见”,但却因为“近年魏、齐、周、陈旧碑,新出甚多,但下真迹一等,更可摩辨而得之”,所以他是倾向于崇尚北碑的。当然,“元明书家,多为《阁帖》所囿,且若《禊序》之外,更无书法,岂不陋哉”,也是促使他提倡北碑的另一原因,末了他更明确提倡:“所望颖敏之士,振拔流俗,究心北派,守欧、褚之旧规,寻魏、齐之坠业,庶几汉魏古法,不为俗书所掩,不亦祎欤!”为晚清尊碑风气的形成,作出了先导。

  • 第16题:

    明朝永乐年间,因能书以七十高龄入选翰林待诏的书法家是谁?其书法成就如何?


    正确答案:是滕用亨,南京吴(今江苏苏州市)人,生卒年不详。最初起名为权,字用衡,为避诛,后改用亨。滕善于鉴赏古籍字画,并精于篆书、隶书。永乐初,明成祖朱棣召试善书者,滕用亨年已七十,也参加了召试,并书“麟凤龟龙”四个大字和《贞符诗》呈献,被入选,授于翰林侍诏职,令其参与修撰《永乐大典》。明吴宽《匏翁家藏集》中记载:“用衡所献《贞符》之诗三篇,手写副本,而正书、篆、隶皆具佳,盖用衡以能书荐起,篆、隶尤其所长。”罗凤《延休堂漫录》评滕用亨为“学问辨博,文词尔雅,尤精六书之学,篆法之妙,高出近世。”与当时有名的书法家解缙、胡光大、梁用行、杨文遇等人并驾齐驱。

  • 第17题:

    心正则笔正是谁之名言()

    • A、柳诚宣
    • B、颜真卿
    • C、太子太保
    • D、太子少师

    正确答案:A

  • 第18题:

    问答题
    “书法分南北派”是谁提出来的,其具体内容如何?

    正确答案: 书法分南北派是清代书法家阮元首先提出来的,见他的书学论文《南北书派论》。在这篇文章中,他说:“书法迁变,流派混淆,非溯其源,曷返于古?”划分是:“正书、行草之分为南、北两派者,则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赵、燕、魏、齐、周、隋为北派。”南北派的共同祖师是钟繇、卫瓘。南派由羲、献而下,以至智永、虞世南;北派由索靖、崔悦而下,以至于欧阳询、褚遂良。特点是:“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长于启牍,减笔至不可识”;“北派则是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榜”。评述两派得失,各有短长,且泾渭分明,“判若江河”,所以不容混淆。
    至于说到两派的兴衰交替及其原因时,他是这样分析的:作为中原古法的北派,到隋末唐初时“犹有存者”。后来到了唐初,因为“太宗独善王羲之书,虞世南最为亲近,始令王氏一家兼掩南北矣”。但此时王派虽显,然而却“缣楮无多”,所以社会上“所习犹为北派”。到了赵宋年代,由于“《阁帖》盛行,不重中原碑版”,于是北派就愈益衰微了。对于阮元本人的态度,虽然他“二十年来留心南北碑石,证以正史,其间踪迹流派,朗然可见”,但却因为“近年魏、齐、周、陈旧碑,新出甚多,但下真迹一等,更可摩辨而得之”,所以他是倾向于崇尚北碑的。当然,“元明书家,多为《阁帖》所囿,且若《禊序》之外,更无书法,岂不陋哉”,也是促使他提倡北碑的另一原因,末了他更明确提倡:“所望颖敏之士,振拔流俗,究心北派,守欧、褚之旧规,寻魏、齐之坠业,庶几汉魏古法,不为俗书所掩,不亦祎欤!”为晚清尊碑风气的形成,作出了先导。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南齐著名的书论《笔意赞》的作者是谁?其书法造诣如何?

    正确答案: 是王僧虔。王僧虔,是王羲之四世族孙,曾祖王洽,祖父王珣,父亲王昙首都善书。僧虔兼善隶、草、飞白诸体,独步有齐一代,书迹有《王琰帖》等。唐代窦臮《述书赋》评价僧虔书法说:“密致丰富,得能失刚,鼓怒骏爽,阻负任强。然而神高气全,耿介锋芒,发卷伸纸,满目辉光。”是很确切的。实践之外,王僧虔也从事书法理论和书法评论,著有《书赋》、《笔意赞》等。他认为:“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极有见地。此外他进行过墨迹搜集整理工作,齐高帝曾给他看了自己收藏的十一卷古代墨迹,命他再征集名家手迹。王僧虔以民间访得齐高帝没有的孙权、王导等人物的墨迹十一卷,连同羊欣的《能书人名》一起上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明朝永乐年间,因能书以七十高龄入选翰林待诏的书法家是谁?其书法成就如何?

    正确答案: 是滕用亨,南京吴(今江苏苏州市)人,生卒年不详。最初起名为权,字用衡,为避诛,后改用亨。滕善于鉴赏古籍字画,并精于篆书、隶书。永乐初,明成祖朱棣召试善书者,滕用亨年已七十,也参加了召试,并书“麟凤龟龙”四个大字和《贞符诗》呈献,被入选,授于翰林侍诏职,令其参与修撰《永乐大典》。明吴宽《匏翁家藏集》中记载:“用衡所献《贞符》之诗三篇,手写副本,而正书、篆、隶皆具佳,盖用衡以能书荐起,篆、隶尤其所长。”罗凤《延休堂漫录》评滕用亨为“学问辨博,文词尔雅,尤精六书之学,篆法之妙,高出近世。”与当时有名的书法家解缙、胡光大、梁用行、杨文遇等人并驾齐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东汉末期,善于制墨并著有《笔经》一卷的书法家是谁?后人对其书法的评价如何?

    正确答案: 是韦诞。韦诞生于东汉灵帝光和二年,卒于三国魏齐王芳嘉平五年(公元一七九——二五三年),享年七十五岁。京兆(今西安市)人,字仲将。有文才,善辞章。是张芝的弟子,以能书称世。相传曹魏的宝器题名,多是由韦诞所书。有一次,魏明帝建造凌霄殿。误把没有写字的榜额先安到了凌霄殿上,没有办法,只好用辘轳把韦诞吊起来送到榜额旁边,在离地二十五丈高的地方书写,待写好下来,倾刻间,竟然头发都变白了。梁武帝萧衍认为韦诞的书法“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唐窦臮《述书赋·上》称赞道:“魏之仲将,奋藻独步,或迸泉涌溢,或错玉班布,皆迹遗情忘,契入神悟。”张怀瓘说其“诸书并善,尤精题署”。谓其草书虽好,但却不如索靖。还将其八分、隶书、章草、飞白列入妙品,小篆列入能品。他还善于制墨,颇有盛名。他很讲究书写工具的优劣,每次写字,都要使用张芝造的笔,左伯造的纸和自己造的墨。书论有《笔经》一卷传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心正则笔正”是谁首先提出来的,其书法活动如何?

    正确答案: “心正则笔正”是有关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笔谏的故事。事情是这样的,唐穆宗是位昏庸的皇帝,一次,穆宗问柳公权写字的用笔方法,柳公权就回答说:“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这一来,竟然使得唐穆宗为之“改容,悟其以笔谏也。”
    柳公权(公元七七八——八六五年)。晚唐书法家,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据宋朱长文《续书断》记载:穆宗时,柳公权以夏州书记入奏,皇上一见到他便说:“朕尝于佛庙见卿真迹,思之久矣!”于是就拜他为右拾遗侍书学士。不久朝廷又改柳公权为右司郎中弘之馆学士。柳公权的书法,由于帝王的赏识,在他在世时就已极其珍贵。一次,文宗和学士们联句,文宗说:“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一时续的人很多,但文宗偏独赏识柳公权的“熏风自南来,殿阁生余凉。”以为“词情皆是”,并“命题于殿壁”。柳公权遵旨持笔,一挥而就。字体很大,约有五寸,精美非凡,以致文宗赞叹说:“钟、王无以尚也。”并立即迁他为少师。又有一次,宣宗命他在御前写楷书“卫夫人传笔法于王右军”,草书“谓语助者,焉乎哉也”,行书“永禅师真草千字文得家法”等二十九字,令军容使西门季捧砚,枢密使崔巨源拿笔,写完后备加赞赏,且又“赐以器币”。后来此事传开,大家便都争着向他求学,以致“当时大臣家碑志,非其笔,人以子孙为不孝”,连外夷入贡,也都特地带了专款,并说:“此购柳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五代最知名的篆书家是谁?其书法的艺术特点如何?

    正确答案: 徐铉(公元九一六——九九一年),字鼎臣,扬州广陵(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十岁即能作文章。初仕南唐,官御史大夫,后为率更令。宋太宗太平兴国初,迁散骑常待。徐铉专攻小篆近五十年,最初学李阳冰,晚年得到《峄山碑》摹本,潜思精研,将从前的书迹,付之一炬,改弦易辙,终于成为继李阳冰而起的一代篆书大家。他的小篆似隶,无垂脚,字下如钗股稍大。结体纯正,点画精严有法,气质高古,纵横放逸。宋代的沈括曾把他的墨迹拿来对着日光观看,发现在笔画的正中有一缕浓墨,即使在转折处,也从不偏斜,可见他使用中锋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作品有篆书《千字文》刻石。
    徐铉的弟弟徐锴,也和他哥哥一样,文翰俱佳,在江南享有盛名,人们将他俩人比作晋朝的陆机、陆云兄弟,合称“二徐”。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