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在书论方面,王澍还有别的论说没有?”相关问题
  • 第1题:

    孙过庭在书艺和书论方面对中国书法有何贡献?


    正确答案:孙过庭的草书,用笔圆熟自然,笔势遒劲奔放。结字取法魏晋,墨法精润。书法出于王羲之而又不被王羲之所束缚。宋代米芾《书史》说:“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过庭法,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米芾的话道出了孙过庭“不求法脱,不为法缚”的继承创新精神。他的作品有《千字文》、《北山移文》、《狮子赋》、《景福殿赋》、《蜀都赋》、《书谱》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书谱》。一方面,《书谱》是不可多得的草书佳作,另一方面《书谱》又是持论精辟的书法理论专著。孙过庭资料中所讲的著作,极有可能指的就是《书谱》。该书实际并未完稿,现存《书谱》仅为其开首部分,尽管并非全貌,但已使后人享用不尽。《书谱》阐述了各种书体的功用和特点,总结评价了历代书家的书技,提出了赏析标准和学习方法。宋高宗称赞它说:“妙备草法,手不少置。”清王文治《论书绝句》云:“墨池笔冢任纷纷,参透书禅未易论。细取孙公《书谱》读,方知渠是过来人。”对孙过庭以极高的评价。

  • 第2题:

    饲料转化率仅指育肥猪的饲料消耗?()

    • A、是的,没有别的
    • B、不,还有饲料浪费
    • C、A和B都不是

    正确答案:B

  • 第3题:

    《栗里谱》的著者是()。

    • A、陶澍
    • B、梁启超
    • C、王质
    • D、张寅

    正确答案:C

  • 第4题:

    在实际应用时,国际财务与国际金融在()方面是没有区别的。

    • A、英文名称
    • B、角度
    • C、范围
    • D、内容

    正确答案:A

  • 第5题:

    《诸葛忠武侯文集》是谁收集整理的?()

    • A、王国维
    • B、王士祯
    • C、张良
    • D、张澍

    正确答案:D

  • 第6题:

    在学院评奖评优公示期内,学校大学生王某对于学院没有评给她二等奖学金提出质疑。王某成绩排名在本年级本专业3%,担任班级文艺委员职务,且本人还有才艺方面的特长。面对这样的质疑作为辅导员的你该如何与他交谈?


    正确答案: 1)了解奖学金评定的情况,确认学生所讲是否属实。
    2)参照《湖南大学优秀班集体、三好学生(标兵)、优秀学生干部及综合奖学金评定办法》中第十五条要求,核对王某综合测评成绩是否位列本专业本年级25%以内。如不在比例内,则王某不能参评二等奖学金。
    3)参照《湖南大学优秀班集体、三好学生(标兵)、优秀学生干部及综合奖学金评定办法》中第十八条要求,核对王某是否有受到违纪处分、未修完应修学分、初修课程不及格的情况。如有上述情况之一,则王某不能参评二等奖学金。
    4)参照《湖南大学优秀班集体、三好学生(标兵)、优秀学生干部及综合奖学金评定办法》中第十九条要求,核对王某是否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如获得上述之一,则王某不能参评二等奖学金。
    5)若王某确实符合参评二等奖学金的情况,需查找出现错误的原因,及时做好更正工作,并重新公示,同时做好被撤换学生的心理工作。

  • 第7题:

    单选题
    《栗里谱》的著者是()。
    A

    陶澍

    B

    梁启超

    C

    王质

    D

    张寅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在学院评奖评优公示期内,学校大学生王某对于学院没有评给她二等奖学金提出质疑。王某成绩排名在本年级本专业3%,担任班级文艺委员职务,且本人还有才艺方面的特长。面对这样的质疑作为辅导员的你该如何与他交谈?

    正确答案: 1)了解奖学金评定的情况,确认学生所讲是否属实。
    2)参照《湖南大学优秀班集体、三好学生(标兵)、优秀学生干部及综合奖学金评定办法》中第十五条要求,核对王某综合测评成绩是否位列本专业本年级25%以内。如不在比例内,则王某不能参评二等奖学金。
    3)参照《湖南大学优秀班集体、三好学生(标兵)、优秀学生干部及综合奖学金评定办法》中第十八条要求,核对王某是否有受到违纪处分、未修完应修学分、初修课程不及格的情况。如有上述情况之一,则王某不能参评二等奖学金。
    4)参照《湖南大学优秀班集体、三好学生(标兵)、优秀学生干部及综合奖学金评定办法》中第十九条要求,核对王某是否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如获得上述之一,则王某不能参评二等奖学金。
    5)若王某确实符合参评二等奖学金的情况,需查找出现错误的原因,及时做好更正工作,并重新公示,同时做好被撤换学生的心理工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填空题
    唐代书论在古代书论史上堪称高峰期。作为六朝书论的总结,孙过庭《()》有着特殊意义,反映了书论的高度成熟,并成为书论史上的经典之作。张怀瓘的《()》、《书估》、《书议》堪称古代书论史上体系最详备的书学文献,是当时最完整的源流史论、书家批评论、书法审美论的专著。晚唐,张彦远的《()》汇辑了自汉以来许多书论名篇,为后世保存了许多可贵的书法史论遗产。

    正确答案: 《书谱》、《书断》、《法书要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男:你好,还有空房间吗?女:对不起,没有了,这两天来旅游的人太多了。男:那附近还有别的宾馆吗?女:那条街上还有一家,您可以去问一下。问:根据对话,可以知道什么?
    A

    附近没有宾馆

    B

    这里没有空房间了

    C

    男的想要买房子了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听说在六朝人的书论中,王僧虔《笔意赞》是较为著名的一篇,其内容有否值得介绍的?

    正确答案: 是的,王僧虔的《笔意赞》虽然文字不长,但却提出了“书之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的著名论点,其内在实质就是说,书法创作不仅要有美观的外形,并且更要进一步有精神的内蕴。这两者虽说是辩证的统一,但却以内在的精神为主导。
    接着,《笔意赞》中又谈到“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妄想”等话,介绍了书法创作时创作者必定要进入心忘记笔,手忘记写,心手双畅,杂念不生的境界,然后才能把字写好的创作经验。
    在赞文中,王僧虔还进一步提出了“万毫齐力”和“骨丰肉润。入妙通灵。努如植槊,勒若横钉。开张凤翼,耸擢芝英。粗不为重,细不为轻。纤微向背,毫发死生”等关键扼要的观点。说明作书时一定要使所有笔毫中的每一笔毫都充分发挥作用,才能把字写得骨格丰隆肌理细润,入神妙而通灵化。写直画“努”要挺劲得像长矛,横画“勒”要坚实得像铁钉。好比凤凰开张羽翼,灵芝耸秀英华一般美妙。要使得画粗的不感到重浊,画细的不感到轻飘。再则,字的向背起于纤微,死生别于毫发,从而说明了书法是一种何等微妙精密的艺术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作字要熟”是谁提出来的,他还有哪些其他书论?

    正确答案: “作字要熟”是北宋早期的文学家、书法家欧阳修提出来的。他说:“作字要熟,熟则神气完实而有余,于静坐中,自是一乐事。”可见作字熟了,一则能使字的“神气完实而有余”,此外,在静坐中挥笔而书,亦是一乐。如果下笔不熟,就适得其反了。欧阳修论书多小品片段,可能是一时想到,随手记下的。如《学书为乐》一则说:“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然能得此乐者甚稀,其不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希也。余晚知此趣,恨字体不工,不能到古人佳处。若以为乐,则自是有余。”又如《学书消日》一则说:“自少所喜事多矣。中年以来,渐已废去,或厌而不为,或好之未厌,力有不能而止者。其愈久益深而尤不厌者,书也。至于学字,为于不倦时,往往可以消日。乃知昔贤留意于此,不为无意也。”说明书法爱好能随伴人的一生,实在是养性怡情的无上佳品。同时,也只有这样,字的境界才能愈趋纯化。“恨字体不工”是自谦,其实欧阳修的字是很有书卷气味的。
    在笔法上,他有一个很贴切的比喻,就是“学书如溯急流,用尽气力,不离故处”,这话是他对蔡君谟说的,蔡君谟认为他很能取譬。其内含实质就是写字用笔,在纸面上要逆势涩进,这样才能使笔力透入纸背,从而取得笔势沉着的效果。又如和他同时的苏舜钦,字也写得极好,认为“万事以心为本,未有心至而力不能者”,而欧阳修却偏偏不认为这样。他说,学书的难点往往不在于认识上的通晓,而在于实践上的“行”。这话虽说是针对知识分子说的,但却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近世社会上有很大一部分书法爱好者,不肯苦下功夫去“行”,握笔不久,便自诩创新,说是追求个人风格、时代气息,到头来,自然是只能虚抛心力的了。
    此外,欧阳修在《李邕书》一则中,又有这样几句深得书法三昧的话:“余虽因邕书得笔法,然为字绝不相类,岂得其意而忘其形者邪?”“凡学书者得其一,可以通其余,余偶从邕书而得之耳。”所谓“得其意而忘其形”、“得其一,可以通其余”,这当然是学书离形得似,一通百通的神化阶段了。苏轼论书有言:“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是与这种说法很接近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古人论书,首重用笔,不知清初书家王澍对此有何论述?


    正确答案: 清初书家王澍,著《论书剩语》,其中对于用笔,多所启发。这里略举数则,以见一斑。
    “执笔欲死,运笔欲活。指欲死,腕欲活。”这段总结执笔要领:执笔是手指的职责,所以要死;运笔是手腕的职责,所以要活。只有泾渭分明,各司其职,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从而为书法的创作奠定初基。
    “劲如铁,软如棉,须知不是两语;圆中规,方中矩,须知不是两笔。使尽力气,至于沉劲入骨,笔乃能和,则不刚不柔,变化斯出。故知和者,劲之至,非软缓之谓;变化者,和适之至,非纵逸之谓。”从辩证的两个方面来说劲和软、圆和方,然后把它统一归结为“不是两语”、“不是两笔”,可见用笔必须赅备,才能达到和的境地。如果能做到这样的话,那末就“不刚不柔,变化斯出”了。
    “世人多以捻笔端正为中锋,此柳诚悬所谓‘笔正’,非中锋也。所谓中锋者,谓运锋在笔画之中,平侧偃仰,惟意所使。及其既定也,端若引绳。如此则笔锋不倚上下,不偏左右,乃能八面出锋。笔至八面出锋,斯无往不当矣。至以秃颖为中锋,只好隔壁听。”纠正了长期以来,大多数人把“捻笔端正”和以“秃颖为中锋”的错误看法。
    “束腾天潜渊之势于豪忽(毫端)之间,乃能纵横潇洒,不主故常。然正须笔笔从规矩出。深谨之至,奇荡自生。故知奇、正两端,实惟一局。”揭出了“腾天潜渊”的极度变化,“正须笔笔从规矩出”,然后进一步阐明“奇、正两端”,实在只是一个不可分割整体的两个方面。
    “须是字外有笔,大力回旋,空际盘绕,如游丝,如飞龙,突然一落,来去无迹,斯能于字外出力,而向背往来,不可得其端儿(头绪)矣。”是说用笔除了着纸的各种动作,如中锋、藏锋、提按、疾涩等等以外,还必须注意离纸的“大力回旋、空际盘绕”的空中动作,这样才能“字外出力”而不见其所以出力的头绪了。所以他接着又说:“隔笔取势,空际用笔,此不传之妙。”把“不传之妙”说了出来,其实也就是把他的心得托了出来。
    “能用拙、乃得巧;能用柔,乃及刚。”从相反的方面,揭出了藏巧于拙,寓刚于柔,才是大巧的道理。这比起董其昌的“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来,无疑是深了一层的。

  • 第14题:

    下面哪一位获得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 A、张衡
    • B、陈哲
    • C、陈竺
    • D、王澍

    正确答案:D

  • 第15题:

    “作字要熟”是谁提出来的,他还有哪些其他书论?


    正确答案: “作字要熟”是北宋早期的文学家、书法家欧阳修提出来的。他说:“作字要熟,熟则神气完实而有余,于静坐中,自是一乐事。”可见作字熟了,一则能使字的“神气完实而有余”,此外,在静坐中挥笔而书,亦是一乐。如果下笔不熟,就适得其反了。欧阳修论书多小品片段,可能是一时想到,随手记下的。如《学书为乐》一则说:“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然能得此乐者甚稀,其不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希也。余晚知此趣,恨字体不工,不能到古人佳处。若以为乐,则自是有余。”又如《学书消日》一则说:“自少所喜事多矣。中年以来,渐已废去,或厌而不为,或好之未厌,力有不能而止者。其愈久益深而尤不厌者,书也。至于学字,为于不倦时,往往可以消日。乃知昔贤留意于此,不为无意也。”说明书法爱好能随伴人的一生,实在是养性怡情的无上佳品。同时,也只有这样,字的境界才能愈趋纯化。“恨字体不工”是自谦,其实欧阳修的字是很有书卷气味的。
    在笔法上,他有一个很贴切的比喻,就是“学书如溯急流,用尽气力,不离故处”,这话是他对蔡君谟说的,蔡君谟认为他很能取譬。其内含实质就是写字用笔,在纸面上要逆势涩进,这样才能使笔力透入纸背,从而取得笔势沉着的效果。又如和他同时的苏舜钦,字也写得极好,认为“万事以心为本,未有心至而力不能者”,而欧阳修却偏偏不认为这样。他说,学书的难点往往不在于认识上的通晓,而在于实践上的“行”。这话虽说是针对知识分子说的,但却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近世社会上有很大一部分书法爱好者,不肯苦下功夫去“行”,握笔不久,便自诩创新,说是追求个人风格、时代气息,到头来,自然是只能虚抛心力的了。
    此外,欧阳修在《李邕书》一则中,又有这样几句深得书法三昧的话:“余虽因邕书得笔法,然为字绝不相类,岂得其意而忘其形者邪?”“凡学书者得其一,可以通其余,余偶从邕书而得之耳。”所谓“得其意而忘其形”、“得其一,可以通其余”,这当然是学书离形得似,一通百通的神化阶段了。苏轼论书有言:“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是与这种说法很接近的。

  • 第16题:

    砒霜治疗白血病是下面哪一位发明的:()

    • A、宋应星
    • B、陈竺
    • C、王澍
    • D、余秋雨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下列项目中不属于王澍作品的是()

    • A、杭州钱江时代住宅
    • B、宁波博物馆
    • C、宁波美术馆
    • D、宁波天一广场

    正确答案:D

  • 第18题:

    新概念武器与传统武器相比,在基本原理方面、杀伤破坏机理和作战方式上面是没有本质区别的。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9题:

    单选题
    《诸葛忠武侯文集》是谁收集整理的?()
    A

    王国维

    B

    王士祯

    C

    张良

    D

    张澍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孙过庭在书艺和书论方面对中国书法有何贡献?

    正确答案: 孙过庭的草书,用笔圆熟自然,笔势遒劲奔放。结字取法魏晋,墨法精润。书法出于王羲之而又不被王羲之所束缚。宋代米芾《书史》说:“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过庭法,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米芾的话道出了孙过庭“不求法脱,不为法缚”的继承创新精神。他的作品有《千字文》、《北山移文》、《狮子赋》、《景福殿赋》、《蜀都赋》、《书谱》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书谱》。一方面,《书谱》是不可多得的草书佳作,另一方面《书谱》又是持论精辟的书法理论专著。孙过庭资料中所讲的著作,极有可能指的就是《书谱》。该书实际并未完稿,现存《书谱》仅为其开首部分,尽管并非全貌,但已使后人享用不尽。《书谱》阐述了各种书体的功用和特点,总结评价了历代书家的书技,提出了赏析标准和学习方法。宋高宗称赞它说:“妙备草法,手不少置。”清王文治《论书绝句》云:“墨池笔冢任纷纷,参透书禅未易论。细取孙公《书谱》读,方知渠是过来人。”对孙过庭以极高的评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砒霜治疗白血病是下面哪一位发明的:()
    A

    宋应星

    B

    陈竺

    C

    王澍

    D

    余秋雨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在书论方面,王澍还有别的论说没有?

    正确答案: 在用笔、结字之外,王澍于用墨、临古、篆书、楷书、行书、草书、榜书等也多所论述。现择要介绍一二如下:在“临古”上,他有两个主张:一是“临古须是无我”,因为“一有我,只是己意,必不能与古人相消息”;二是从“专精一家,至于信手触笔,无所不似”开始,然后再“兼收并蓄,淹贯众有”,最后“自成一家”,否则只学一家,只能被“此家所盖,枉费一生气力”。在草书创作上,他认为写草书一定要“心气和平,敛入规矩,使一波一磔,无不坚正”,这样才算是不失掉“右军尺度”,如果稍一放纵,就会违背规矩改变正道,以致于“恶道坌出”了。基于这一认识,所以他认为米芾讥笑张旭、怀素的草书只好挂在酒店里头,“非过论也”。从辩证的高度,写下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却也是来之甘苦的。
    在“论古”方面,他说魏晋人的书法“一正一偏,纵横变化,了乏蹊径”,不像唐朝人的“敛入规矩”而有“门法可寻”。至于他所说的“学魏晋正须从唐入”,看来却也并不完全一定这样。这又要我们灵活对待了。此外,他论古还认为“古人稿书最佳”,原因是写的时候“其意不在书”,这就常会出现“天机自动,往往多入神解”的效果。并举“右军《兰亭》,鲁公‘三稿’,天真烂然,莫可名貌”为例,也很是被他道出了些要妙。末了,他还说到“《争座》一稿,便可陶铸苏、米四家。及陶铸成,而四家各具一体貌,了不相袭。正惟其不相袭,所以为善学颜书者也”。说明善于学习古人,最后总得遗貌取神,才能开出自家面目,否则千人一面,只不过是奴书罢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古人论书,首重用笔,不知清初书家王澍对此有何论述?

    正确答案: 清初书家王澍,著《论书剩语》,其中对于用笔,多所启发。这里略举数则,以见一斑。
    “执笔欲死,运笔欲活。指欲死,腕欲活。”这段总结执笔要领:执笔是手指的职责,所以要死;运笔是手腕的职责,所以要活。只有泾渭分明,各司其职,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从而为书法的创作奠定初基。
    “劲如铁,软如棉,须知不是两语;圆中规,方中矩,须知不是两笔。使尽力气,至于沉劲入骨,笔乃能和,则不刚不柔,变化斯出。故知和者,劲之至,非软缓之谓;变化者,和适之至,非纵逸之谓。”从辩证的两个方面来说劲和软、圆和方,然后把它统一归结为“不是两语”、“不是两笔”,可见用笔必须赅备,才能达到和的境地。如果能做到这样的话,那末就“不刚不柔,变化斯出”了。
    “世人多以捻笔端正为中锋,此柳诚悬所谓‘笔正’,非中锋也。所谓中锋者,谓运锋在笔画之中,平侧偃仰,惟意所使。及其既定也,端若引绳。如此则笔锋不倚上下,不偏左右,乃能八面出锋。笔至八面出锋,斯无往不当矣。至以秃颖为中锋,只好隔壁听。”纠正了长期以来,大多数人把“捻笔端正”和以“秃颖为中锋”的错误看法。
    “束腾天潜渊之势于豪忽(毫端)之间,乃能纵横潇洒,不主故常。然正须笔笔从规矩出。深谨之至,奇荡自生。故知奇、正两端,实惟一局。”揭出了“腾天潜渊”的极度变化,“正须笔笔从规矩出”,然后进一步阐明“奇、正两端”,实在只是一个不可分割整体的两个方面。
    “须是字外有笔,大力回旋,空际盘绕,如游丝,如飞龙,突然一落,来去无迹,斯能于字外出力,而向背往来,不可得其端儿(头绪)矣。”是说用笔除了着纸的各种动作,如中锋、藏锋、提按、疾涩等等以外,还必须注意离纸的“大力回旋、空际盘绕”的空中动作,这样才能“字外出力”而不见其所以出力的头绪了。所以他接着又说:“隔笔取势,空际用笔,此不传之妙。”把“不传之妙”说了出来,其实也就是把他的心得托了出来。
    “能用拙、乃得巧;能用柔,乃及刚。”从相反的方面,揭出了藏巧于拙,寓刚于柔,才是大巧的道理。这比起董其昌的“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来,无疑是深了一层的。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