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试述挪用公款罪的认定。”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述挪用公款罪的概念和特征。


    参考答案:

    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行为。
    本罪具有以下特征:
    1.本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同时侵犯了公务行为的廉洁性和公款的占有、使用、收益权。
    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或者挪用公款超过3个月不归还的行为。
    3.本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
    4.本罪的主观方面是为故意,并且具有非法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犯罪目的。


  • 第2题:

    试述伪证罪的构成特征与认定。


    参考答案:

    伪证罪,是指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行为。
    本罪具有如下构成特征:
    (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
    (2)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在刑事诉讼中,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作虚假的证明、鉴定、记录、翻译。首先,行为人必须作了虚假的证明、鉴定、记录、翻译。其次,行为人必须是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作虚假的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所谓“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是指对于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犯罪性质以及罪行的轻重等有重大影响的情节。最后,行为人必须是在刑事诉讼中作虚假的证明、鉴定、记录、翻译,即行为人在侦查、起诉、审判的整个过程中作伪证,包括公安、检察、国家安全、监狱等机关立案侦查、检察机关审查起诉,直到人民法院一审、二审、再审审理、判决的全过程。
    (3)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只有刑事诉讼中的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才能成为本罪主体。
    (4)本罪在主观方面是故意,即明知是虚假的证明、鉴定、记录、翻译,但为了陷害他人或为他人开脱罪责,而故意向司法机关提供。
    伪证罪的犯罪目的有两种,
    一是陷害他人;
    二是包庇罪犯。
    认定本罪,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本罪与非罪行为的界限。关于本罪的罪与非罪的界限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伪证罪的成立只限于行为人在刑事案件中作伪证,如果行为人在民事案件中作伪证的,不成立本罪;
    第二,如果行为人只是就与案件的定罪量刑这一实体处理结果关系不大的情节作伪证的,不成立本罪;
    第三,注意区分伪证与误证。如果证人因记忆错误而致证词失实,或鉴定人由于专业技术水平低下、鉴定材料、鉴定设备的原因做出错误的鉴定结论,或记录人由于对业务不熟而出现漏记、错记,或翻译人因业务水平低下而出现错译、漏译的,因为行为人在主观上并无陷害他人或为他人开脱罪责的故意,所以不成立本罪。
    (2)本罪与诬告陷害罪的界限。
    两罪的主要区别在于:
    第一,二者侵犯的客体不同。伪证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诬告陷害罪侵犯的客体则是公民的人身权利。
    第二,伪证罪发生在刑事诉讼的过程中,行为人作虚假的证明、鉴定、记录、翻译,而诬告陷害罪则发生在立案侦查之前,而且往往可能是引起立案侦查的原因。
    第三,伪证罪是对与刑事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作虚假的证明、鉴定、记录、翻译,而诬告陷害罪则是捏造整个犯罪事实。
    第四,伪证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证人、鉴定人、记录人和翻译人,而诬告陷害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
    第五,伪证罪的主观上既可以是意图陷害他人,也可能是意图为他人开脱罪责,而诬告陷害罪的目的则是意图使他人受到刑事处分。


  • 第3题:

    (2007年真题)关于挪用公款罪的认定,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以个人名义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的,属于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
    B.行为人挪走公款后未使用该公款的,构成挪用公款罪的未遂
    C.挪用公款以后,携带挪用的公款潜逃的,以挪用公款罪从重处罚
    D.挪用救灾、救济物资数量较大,归个人使用的,不构成挪用公款罪


    答案:A
    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挪用公款罪。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2002年4月28日的立法解释,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1)将公款供本人、亲友或者其他自然人使用的;(2)以个人名义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的。挪用公款罪中只要行为人挪走公款即为既遂,是否使用该公款不影响对既遂的认定。刑法规定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从重处罚,而未规定挪用公款以后,携带挪用的公款潜逃的,以挪用公款罪从重处罚。挪用公款罪以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为目的j即挪作私用;挪用特定款物罪的目的则是为了其他公用,即挪作他用。如果行为人挪用特定款物归个人使用,应以挪用公款罪从重处罚。D错误。

  • 第4题:

    挪用公款罪的主体是()。


    正确答案: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

  • 第5题:

    试述滥用职权罪的认定。


    正确答案: 滥用职权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专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是国家工作人员的一部分。
    1、监用职权罪的构成条件:
    (1)该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依照法律法规规定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在受国家机关委托代表国家机关行使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虽未列入国家机关人员编制但在国家机关从事公务的人员。
    (2)该罪的主观方面一般是间接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已不正确行使职权或者超越职权的行为会使公共财产,国家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而放任这种危害后果发生。因徇私舞弊而监用职权,主观方面是出于直接故意。
    (3)该罪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
    (4)该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滥用职权,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2、滥用职权罪的界定:
    (1)滥用职权罪与非罪的界限。二者的区别在于监用职权的行为是否造成了重大损失,未造成重大损失的,不能构成犯罪,可由行为人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2)监用职权罪与其他滥用职权犯罪的界限。规定滥用职权罪的《刑法》第397条规定:“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 第6题:

    明知他人使用公款用于贩卖毒品而将公款挪用给他人的,()。

    • A、构成挪用公款罪
    • B、构成贩卖毒品罪
    • C、构成挪用公款罪和贩卖毒品罪,数罪并罚
    • D、同时触犯挪用公款罪和贩卖毒品罪,择一重罪处罚

    正确答案:C

  • 第7题:

    什么是挪用公款罪?


    正确答案: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行为。

  • 第8题: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却给客户开具银行存单,客户也认为将款已存入银行,该款却被行为人以个人名义借贷给他人的,应认定为挪用公款罪或挪用资金罪。


    正确答案:正确

  • 第9题:

    问答题
    试述居民税收管辖权法人居民身份的认定标准。

    正确答案: (1)法人实际管理控制中心所在地标准。根据该标准,法人实际管理控制中心设在哪国,它既为该国居民,否则就是该国非居民。
    (2)法人登记注册地标准。该标准是指法人在哪国登记注册即为那国居民。
    (3)法人总机构所在地标准。总机构是指负责法人的重大经营决策以及全部经营活动和统一核算法人盈亏的总公司和总店等。
    (4)控制选举权标准。根基该标准,控制公司选举权的股东在哪国,即视为那国居民。
    (5)主要营业活动所在地标准。即法人主要营业活动所在地在那国即为哪国居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假冒注册商标罪的概念、特征及认定。

    正确答案: 假冒注册商标罪是指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情节严重的行为。假冒注册商标罪的特征:
    (1)客观方面具有以下特征:①行为人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②行为人必须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一方面,行为人使用商标的商品与注册商标的商品必须属于同一种商品;另一方面,行为人所使用的商标与他人的注册商标相同。
    (2)主体既可以是已满16周岁,具有辨认控制能力的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
    (3)主观要件是故意。
    (4)构成假冒注册商标罪还必须“情节严重”。
    假冒注册商标罪的认定:
    (1)认定假冒注册商标罪,应注意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
    ①擅自在类似商品上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者相似的商标的,以及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相似的商标的行为,不构成假冒注册商标罪。
    ②未经注册的商标,在不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前提下,虽然可以使用,但不受法律保护,也不能取得商标专用权。因此,假冒他人没有注册的商标的,不可能构成假冒注册商标罪。
    ③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的,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使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的等等虽然都是不正当竞争行为,但不是假冒注册商标的行为,故不构成假冒注册商标罪。
    (2)认定假冒注册商标罪,还应正确处理本罪与以假冒注册商标方式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关系。对以假冒注册商标方式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的宜从一重罪论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述滥用职权罪的认定。

    正确答案: 滥用职权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专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是国家工作人员的一部分。
    1、监用职权罪的构成条件:
    (1)该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依照法律法规规定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在受国家机关委托代表国家机关行使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虽未列入国家机关人员编制但在国家机关从事公务的人员。
    (2)该罪的主观方面一般是间接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已不正确行使职权或者超越职权的行为会使公共财产,国家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而放任这种危害后果发生。因徇私舞弊而监用职权,主观方面是出于直接故意。
    (3)该罪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
    (4)该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滥用职权,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2、滥用职权罪的界定:
    (1)滥用职权罪与非罪的界限。二者的区别在于监用职权的行为是否造成了重大损失,未造成重大损失的,不能构成犯罪,可由行为人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2)监用职权罪与其他滥用职权犯罪的界限。规定滥用职权罪的《刑法》第397条规定:“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述商誉损害的认定及赔偿额的计算

    正确答案: (1)商誉损害事实:商誉损害事实的认定标准是商誉损害的危险性已经存在,并不必然要求损害结果发生。
    (2)商誉损失可以计算的赔偿:实际损失;调查费用;恢复商誉的必要费用
    (3)商誉损失难以计算的赔偿:赔偿额为侵权人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得的利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述挪用公款罪与贪污罪的区别。


    参考答案:

    二者的区别在于:
    (1)犯罪主体的范围不同。前者只限于国家工作人员;后者除国家工作人员外,还包括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
    (2)犯罪目的不同。前者的犯罪目的是暂时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行为人具有归还的意图;后者则具有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目的。
    (3)客观方面的表现不同。前者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行为;后者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以侵吞、窃取、骗取或者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的行为。
    (4)犯罪主体不同。前者侵犯公务行为的廉洁性和公款占有、使用、收益权;后者侵犯公务行的廉洁性和公共财物的所有权。


  • 第14题:

    关于乙携带10万元公款潜逃的行为,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A、对该行为应认定为贪污罪

    B、对该行为应认定为职务侵占罪

    C、该行为属于挪用公款罪中的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

    D、该行为属于挪用资金罪中的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较大不退还


    参考答案:BCD

  • 第15题:

    试述假冒注册商标罪的概念、特征及认定。


    正确答案: 假冒注册商标罪是指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情节严重的行为。假冒注册商标罪的特征:
    (1)客观方面具有以下特征:①行为人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②行为人必须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一方面,行为人使用商标的商品与注册商标的商品必须属于同一种商品;另一方面,行为人所使用的商标与他人的注册商标相同。
    (2)主体既可以是已满16周岁,具有辨认控制能力的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
    (3)主观要件是故意。
    (4)构成假冒注册商标罪还必须“情节严重”。
    假冒注册商标罪的认定:
    (1)认定假冒注册商标罪,应注意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
    ①擅自在类似商品上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者相似的商标的,以及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相似的商标的行为,不构成假冒注册商标罪。
    ②未经注册的商标,在不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前提下,虽然可以使用,但不受法律保护,也不能取得商标专用权。因此,假冒他人没有注册的商标的,不可能构成假冒注册商标罪。
    ③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的,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使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的等等虽然都是不正当竞争行为,但不是假冒注册商标的行为,故不构成假冒注册商标罪。
    (2)认定假冒注册商标罪,还应正确处理本罪与以假冒注册商标方式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关系。对以假冒注册商标方式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的宜从一重罪论处。

  • 第16题:

    挪用公款罪


    正确答案: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3 个月未还的行为。

  • 第17题:

    试述公共问题认定的步骤。


    正确答案:一、问题的认定、界定或形成,也是问题构建的过程。
    问题构建往往需要构建者能运用创造性的判断力和洞察力。邓恩把问题人定分为四个相互衔接的步骤:问题搜索、问题决定、问题详述与问题感知,并不断地从元问题到实质问题、正规问题和问题情势进行逐步深入、具体的构建或界定。
    二、帕顿和沙维奇把问题认定划分为七个步骤,现简介如下:
    (1)对拟认定的问题进行初步观察。对观察到的情况给予初步整理和完整描述,弄清楚有哪些个体和群体与此有关,他们各自的价值观和利益诉求对该问题有什么影响。(2)勾勒出该问题的边界的轮廓。弄清楚该问题产生和持续发展的时间;问题的发生有多大的空问范围,已造成多大影响;与哪些因素相关;发展的趋势如何。(3)搜寻事实依据。系统收集该问题的事实材料,从多种途径查阅数据并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估,核实数据并将它们与已有的事实材料进行比照。(4)列举目的和目标。对与该问题有关的行为者的目的予以概要陈述或目标列举,以便能够对它们进行衡量和检测。帕顿和沙维奇指出:“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否可以接受取决于行动者各自的目的和目标,对某些目的或目标我们可能必须进行常识性的陈述,然后随着分析的
    进展加以修正,而对其他目的或目标只能进行推断。”(5)明确政策封套。所谓政策封套(PolicyEnvelope),指的是政策研究者在进行政策分析时所受到的各种因素限制,即与该政策问题有关的各种力量给决策者和政策研究者设定的框框。在进行问题认定时,决策者和政策研究者须弄清楚有关政策封饔的重要线索,须确定可能影响政策的广度和深度的均衡点。“如果这些政策敏感性变量没有被包括在内,那么将无法弄清楚更高层次的政策;即使弄清了,也无法实施。”(6)匡算政策相关者潜在的成本和收益。将匡算的结果用文字叙述或者图表展示出来,指出如果该问题获得解决,各政策相关者得到什么或失去什么。(7)再次审视对该问题的表述。要最后思考一下是否现在就必须针对该问题制定公共政策。
    三、问题认定足政策制定过程的初始阶段。
    经过问题认定,有些公共问题被纳入了政府机关的政策议程而成为公共政策问题,有些公共问题则被搁置,甚至有些被社会舆论炒得很热的公共问题则被认定为假问题(Pseudo-Problems)。例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西方舆论不时地爆炒一通“中国崩溃论”或“中国威胁论”,就属于人所共知的假问题。假问题一般是不会被纳入政府的政策议程的。

  • 第18题: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构成挪用公款罪。 正确143、挪用公款罪的主体具有特殊身份,只有国家工作人员才可以构成挪用公款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可以成为挪用公款罪的共犯。()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9题:

    甲挪用公款炒股亏损无力归还,被检察机关以贪污罪起诉,人民法院依法认定甲的行为构成挪用公款罪。人民法院对本案罪名的变更体现了()

    • A、规制机能
    • B、保护机能
    • C、保障机能
    • D、威慑机能

    正确答案:C

  • 第20题:

    问答题
    试述医疗事故的认定条件有哪些?

    正确答案: 医疗事故的认定条件有:
    ①主体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
    ②事故发生在诊疗护理工作中;
    ③行为的违法性;
    ④过失造成人身损害;
    ⑤过失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述挪用公款罪与贪污罪的区别。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述挪用公款罪的概念和特征。

    正确答案: 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行为。
    本罪具有以下特征:
    1.本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同时侵犯了公务行为的廉洁性和公款的占有、使用、收益权。
    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或者挪用公款超过3个月不归还的行为。
    3.本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
    4.本罪的主观方面是为故意,并且具有非法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犯罪目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述挪用公款罪的认定。

    正确答案: 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行为。
    1、挪用公款罪的构成要件:
    (1)该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只有国家工作人员才能构成本罪。
    (2)该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过失不构成该罪。
    (3)该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公共财产所有权和国家的廉政制度。
    (4)该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或者殷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行为。
    2、挪用公款罪的界定:
    (1)挪用公款罪与非罪的界限。挪用公款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应从挪用公款的数额,时间,目的,用途,是否归还等方面,综合分析认定。对于一般违反财经制度的挪用公款行为,不应以挪用公款罪处理。
    (2)挪用公款罪与贪污罪的界限。两罪侵犯的客体和罪过形式相同,客观方面都具有利用职国上的便利的特点。二者的区别在于:主观目的不、主体范围不同、客观方面的行为方式不同。
    (3)挪用公款罪与挪用资金罪的界限。两罪在主观方面都是故意并具有非法使用单位资金的目的,客观方面都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单位资金的行为。二者区别在于:犯罪主体不同、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不同。
    (4)挪用公款罪与挪用特定款物罪的界限。《刑法》第384条第2款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国家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构成挪用公款罪。如果违反特定款物专用制度,将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挪作他用,情节严重,致使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遭受重大损害的,构成《刑法》第273条规定的挪用特定款物罪。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