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对货币政策有效性或效应高低构成挑战的另外一个因素是微观主体的预期。当一项货币政策提出时,微观经济行为主体会立即根据可能获得的各种信息预测政策的后果,从而很快地作出对策,而且极少有时滞。货币当局推出的政策,面对微观主观广泛采取的对消其作用的对策,可能归于无效。
(2)鉴于微观主体的预期,似乎只有在货币政策的取向和力度没有或没有完全被公众知晓的情况下才能生效或达到预期效果。但是货币当局不可能长期不让社会知道它所要采取的政策。即使采取非常规的货币政策,不久之后也会落在人们的预期之内。假如货币当局长期采取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则将导致微观经济主休做出错误判断,并会使经济陷入混乱之中。但实际的情况是,公众的预测即使是非常准确,实施对策即使很快,其效应发挥也要有个过程。这就是说,货币政策仍可奏效,只是公众的预期行为会使其效应打很大的折扣。
更多“如何看待微观主体预期对于货币政策效应的对消作用。”相关问题
  • 第1题:

    如何看待政府在金融发展中的作用?


    正确答案: 在金融发展过程中,金融变量对经济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也能起到阻滞作用,关键是取决于政府政策和制度的选择。政府当局对金融活动的强制干预,人为地压低利率和汇率,形成金融压抑,阻碍金融发展,进而影响经济发展。反之,在金融自由化进程中,政府的政策与制度选择也会影响金融的稳定与安全。

  • 第2题:

    对于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你是如何看待的?


    正确答案: 提要:苏联解体是斯大林模式僵化的产物,只能说明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 第3题:

    如何看待进入壁垒的福利效应?


    正确答案: 进入壁垒的存在可能会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但绝对的自由进入也可能导致过度进入,因此进入壁垒的福利效应是复杂的。企业的进入和退出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市场效率的提高,一方面来自企业内部配臵效率的改进,另一方面也来自对低效企业的淘汰。如果退出壁垒过高,则会使市场机制配臵资源的作用弱化,行业内企业不能够通过兼并、重组来实现规模经济和有效竞争。

  • 第4题:

    外部效应是指()

    • A、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动对他人带来的影响
    • B、厂商活动对他人造成的损失
    • C、微观主体行为给他人造成的损失未予补偿或给他人带来的收益未得到回报
    • D、微观主体无偿享有他人的利益

    正确答案:C

  • 第5题:

    一国国内货币政策在作用于国内经济变量的同时,也对其他国家产生影响,这就是货币政策的()。

    • A、溢出效应
    • B、跨国效应
    • C、离岸效应
    • D、互相影响效应

    正确答案:B

  • 第6题:

    在货币政策的传导中起承下作用的是()

    • A、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 B、货币政策效应
    • C、货币政策工具
    • D、货币政策中介指标

    正确答案:C

  • 第7题:

    单选题
    外部效应是指()
    A

    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动对他人带来的影响

    B

    厂商活动对他人造成的损失

    C

    微观主体行为给他人造成的损失未予补偿或给他人带来的收益未得到回报

    D

    微观主体无偿享有他人的利益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微观主体是如何影响货币供给的。

    正确答案: (1)居民持币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2)企业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3)商业银行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如何看待微观主体预期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对消作用?

    正确答案:
    (1)微观主体的预期是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微观主体的预期对实施的货币政策效应具有对消作用。这种对消作用表现在:微观主体出于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会对货币政策进行合理的预期,在预期的基础上广泛地实施有利于自身经济利益的对策行为,而这些行为会对货币政策具有对消作用,从而货币政策不能发挥预计的效应。
    (2)鉴于微观主体的预期,似乎只有在货币政策的取向和力度没有或没有完全被公众知晓的情况下才能生效或达到预期效果。但实际上,社会公众的预期是非常准确的,要实施对策也要有个过程。这样,货币政策仍可奏效,但公众的预期行为会使货币政策效应大打折扣。
    (3)对消作用的博弈论分析。按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如果公众是理性的预期,那么只有未被公众预期到的货币政策才能发挥效力。同理,如果政府的预期是理性的,那么,只有未被政府预期到的公众行为才会对货币政策产生抵消作用。所以,政府和公众根据预期来制定其行动的过程是可以用对策论加以解释的,即存在政府和公众的博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在货币政策的传导中起承下作用的是()
    A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B

    货币政策效应

    C

    货币政策工具

    D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决策中常见的两种心理效应是什么?该如何看待?

    正确答案: 决策中两种常见的心理效应是框架效应和损失规避。框架效应是指问题情境的表述方式对决策过程的影响效应;损失规避是指人们在决策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尽量避免“失去”的心理现象。两种效应都是决定过程中正常的心理现象。为了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对问题情境的表述除需要客观准确外,还应当尽可能采用多种不同的表述方式,帮助决策者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同时,要客观评估得失,正确对待得失,勇于承担决策的风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联系实际阐述微观主体的预期对货币政策的抵消作用。

    正确答案: 微观主体预期对货币政策的抵消作用是指社会经济单位和个人根据货币政策工具的变化对未来经济形势进行预测,并对经济形势的变化做出反应。这可能会使货币政策归于无效。微观主体预期是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这是因为,当一项货币政策提出时,各种微观经济主体,立即会根据可能获得的各种信息预测政策的后果,从而很快地做出对策,而且极少有时滞。货币当局推出的政策面对微观主体广泛采取的抵消其作用的对策,政策可能会归于无效。例如,政府拟采取长期的扩张政策,人们通过各种信息预期社会总需求会增加,物价会上涨,在这种情况下,工人会通过工会与雇主谈判,要求提高工资,企业预期工资成本的增大而不愿扩展经营。最后的结果是只有物价的上涨面没有产出的增长。鉴于微观主体的预期,似乎只有在货币政策的取向和力度没有或没有完全为公众知晓的情况下,才能生效或达到预期效果。但是这样的可能性不大。货币当局不可能长期不让社会知道他所要采取的政策;即使采取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则将导致微观经济主体做出错误判断,并会使经济陷人混乱之中。但实际的情况是,公众的预期即使是非常准确的,实施对策即使很快,其效应的发挥也要有个过程。这就是说货币政策仍然奏效,但公众的预期行为会使其效应大打折扣。上世纪末,中国经济呈现总需求不足、物价水平持续下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现象。为此,中央银行采取了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扩大货币供给,改善信贷结构借以刺激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然而几年过去之后,货币政策的效果似乎并不明显,内需仍不能满足要求,物价总水平也没有出现上涨的趋势。这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由于消费主体和投资主体对未来的不确定预期所导致的。因为,当时国有企业改革和职工下岗问题导致人们的收人水平和收人预期不断下降,而住房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度的改革和相应的保障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又使得人们的支出预期不断提高。因此,即使央行采取扩大货币供给、降低利率的方式仍不能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相反却尽量可能的把现有收人储存起来已备将来的不时之需,导致货币政策的效果不尽理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在货币政策的传导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是()

    • A、货币最终目标
    • B、货币政策效应
    • C、货币政策工具
    • D、货币政策中介指标

    正确答案:C

  • 第14题:

    决策中常见的两种心理效应是什么?该如何看待? 


    正确答案:决策中两种常见的心理效应是框架效应和损失规避。框架效应是指问题情境的表述方式对决策过程的影响效应;损失规避是指人们在决策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尽量避免“失去”的心理现象。两种效应都是决定过程中正常的心理现象。为了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对问题情境的表述除需要客观准确外,还应当尽可能采用多种不同的表述方式,帮助决策者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同时,要客观评估得失,正确对待得失,勇于承担决策的风险。

  • 第15题:

    联系实际阐述微观主体的预期对货币政策的抵消作用。


    正确答案: 微观主体预期对货币政策的抵消作用是指社会经济单位和个人根据货币政策工具的变化对未来经济形势进行预测,并对经济形势的变化做出反应。这可能会使货币政策归于无效。微观主体预期是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这是因为,当一项货币政策提出时,各种微观经济主体,立即会根据可能获得的各种信息预测政策的后果,从而很快地做出对策,而且极少有时滞。货币当局推出的政策面对微观主体广泛采取的抵消其作用的对策,政策可能会归于无效。例如,政府拟采取长期的扩张政策,人们通过各种信息预期社会总需求会增加,物价会上涨,在这种情况下,工人会通过工会与雇主谈判,要求提高工资,企业预期工资成本的增大而不愿扩展经营。最后的结果是只有物价的上涨面没有产出的增长。鉴于微观主体的预期,似乎只有在货币政策的取向和力度没有或没有完全为公众知晓的情况下,才能生效或达到预期效果。但是这样的可能性不大。货币当局不可能长期不让社会知道他所要采取的政策;即使采取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则将导致微观经济主体做出错误判断,并会使经济陷人混乱之中。但实际的情况是,公众的预期即使是非常准确的,实施对策即使很快,其效应的发挥也要有个过程。这就是说货币政策仍然奏效,但公众的预期行为会使其效应大打折扣。上世纪末,中国经济呈现总需求不足、物价水平持续下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现象。为此,中央银行采取了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扩大货币供给,改善信贷结构借以刺激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然而几年过去之后,货币政策的效果似乎并不明显,内需仍不能满足要求,物价总水平也没有出现上涨的趋势。这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由于消费主体和投资主体对未来的不确定预期所导致的。因为,当时国有企业改革和职工下岗问题导致人们的收人水平和收人预期不断下降,而住房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度的改革和相应的保障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又使得人们的支出预期不断提高。因此,即使央行采取扩大货币供给、降低利率的方式仍不能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相反却尽量可能的把现有收人储存起来已备将来的不时之需,导致货币政策的效果不尽理想。

  • 第16题:

    简述微观主体是如何影响货币供给的。


    正确答案:(1)居民持币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2)企业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3)商业银行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 第17题: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以通过()等作用过程进行传导。

    • A、财富变动效应
    • B、资产结构调整效应
    • C、信用可供量变化效应
    • D、预期效应

    正确答案:A,B,C

  • 第18题:

    如何看待人物动作描写在剧本中的作用?


    正确答案: 人物内在的知情意的变化是产生外在行为举止的原因和依据。在剧本创作中,内部动作是编剧构思时要先设想好的东西,因其不可视性,通常不直接写入剧本,他们需要通过人物对外部动作的形象描写来揭示。
    首先,我们必须为没一个概念,每一种思想的表现寻找到最明确、最生动的动作细节来表现。其次,我们应该牢记外在言行是人物内在的思想、性格所引起的,编剧在设计人物动作时,要注意不能零碎、分散,而是围绕着人物的思想性格,设计一套完整的动作体系,把动作当作人物性格在某种情境下出现的总和。最后,我们要特别注意用表情动作来刻画人物。

  • 第19题:

    问答题
    如何看待微观主体预期对货币政策效应的抵消作用。

    正确答案: 微观主体的预期是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重要因素。当一项货币政策提出时,微观主体会立即根据所能获得的各种信息预测政策后果,从而很快做出对策,极少有时滞。货币当局推出的政策,面对微观主体广泛采取起消极作用的对策,可能归于无效。但实际上,社会公众的预期即使非常准确、采取对策即使非常迅速,但对策发挥效果也要有个过程,这样,货币政策仍可奏效,只是公众的预期行为会使其效果大打折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在货币政策传递机制方面均认为()
    A

    资产组合效应发生在金融资产上

    B

    货币政策传递机制是线性直接的

    C

    货币政策要经过投资乘数效应来起作用

    D

    货币政策传导受财富效应影响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如何看待进入壁垒的福利效应?

    正确答案: 进入壁垒的存在可能会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但绝对的自由进入也可能导致过度进入,因此进入壁垒的福利效应是复杂的。企业的进入和退出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市场效率的提高,一方面来自企业内部配臵效率的改进,另一方面也来自对低效企业的淘汰。如果退出壁垒过高,则会使市场机制配臵资源的作用弱化,行业内企业不能够通过兼并、重组来实现规模经济和有效竞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如何看待微观主体预期对于货币政策效应的对消作用。

    正确答案: (1)对货币政策有效性或效应高低构成挑战的另外一个因素是微观主体的预期。当一项货币政策提出时,微观经济行为主体会立即根据可能获得的各种信息预测政策的后果,从而很快地作出对策,而且极少有时滞。货币当局推出的政策,面对微观主观广泛采取的对消其作用的对策,可能归于无效。
    (2)鉴于微观主体的预期,似乎只有在货币政策的取向和力度没有或没有完全被公众知晓的情况下才能生效或达到预期效果。但是货币当局不可能长期不让社会知道它所要采取的政策。即使采取非常规的货币政策,不久之后也会落在人们的预期之内。假如货币当局长期采取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则将导致微观经济主休做出错误判断,并会使经济陷入混乱之中。但实际的情况是,公众的预测即使是非常准确,实施对策即使很快,其效应发挥也要有个过程。这就是说,货币政策仍可奏效,只是公众的预期行为会使其效应打很大的折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多选题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以通过()等作用过程进行传导。
    A

    财富变动效应

    B

    资产结构调整效应

    C

    信用可供量变化效应

    D

    预期效应


    正确答案: C,A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