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何谓除中?《伤寒论》是如何辨别除中证的?”相关问题
  • 第1题:

    以下各项中除哪项以外均是癫痫辨证常需辨别的病理因素?()

    • A、痰
    • B、食
    • C、惊
    • D、风
    • E、瘀

    正确答案:B

  • 第2题:

    如何防止运行中的除氧超压爆破?


    正确答案: 除氧器是一种压力容器,特别是高压除氧器,运行中发生超压十分危险,如果因超压爆破造成事故,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因此必须注意:
    (1)除氧器及其水箱的设计、制作、安装和检修必须合乎要求,必须定期检测除氧器的壁厚情况和是否有裂纹;
    (2)除氧器的安全保护装置,如安全阀、压力报警等动作必须正确可靠,应定期检验安全阀动作时必须能通过最大的加热蒸汽量;
    (3)除氧器进汽调节汽门必须动作正常;
    (4)低负荷切换上一级抽汽时,必须特别注意除氧器压力;
    (5)正常运行时,应保持经常监视除氧器压力。

  • 第3题:

    如何净除粗氩中的氧?


    正确答案: 氩在上塔的分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当氧、氮纯度发生变化时,即工况稍有变动,氩在塔内的分布也相应地发生变化。但氩馏分抽口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因此,氩馏分抽口的组分也将发生变化。经验证明,氧气纯度变化0.1%,氩馏分中含氧量就要变化0.8%~1%。氩馏分中含氩量是随氧纯度提高而降低的。氩馏分组分的改变就直接影响进入粗氩塔的氩馏分量。在粗氩塔冷凝器冷凝量一定的情况下,氩馏分中含氧越高,进入粗氩塔的氩馏分量就越多。反之就少。同时,上塔的液气比也随之变化。这样,粗氩塔的工况就不稳定,甚至不能工作。其具体影响如下:
    如果氩馏分含氧过高,将导致粗氩产品含氧量增高,产量降低,氩的提取率降低。同时也可能引起除氧炉温度过高。
    如果氩馏分含氮量高,使粗氩塔冷凝器中温差减小,甚至降为零。这样,粗氩气冷凝量减少或者不冷凝,使粗氮塔无法正常工作。这将使氩馏分抽出量减少,上升气流速度降低,造成塔板漏液。并且,随着氩馏分抽出量减少,上塔回流比也相应减少,氧纯度提高,使得氩馏分中含氮量也相应减少。于是,冷凝蒸发器温差又会扩大,馏分抽出量将自动增大,氩馏分中的含氮量又随之增大。这样反复变化,使粗氩塔无法正常工作。因此,只有在空分设备工况特别稳定,氧、氮纯度都合乎要求时才能将粗氩塔投入工作。
    当氩馏分不符合要求,含氮量过大时,可关小送氧阀,开大排氮阀。这时,提馏段的富氩区上升,氩馏分中含氮下降;同时含氧量增加,含氩量也有所下降。当馏分中含氩量过低时,关小液氮调节阀,提高排氮纯度,可提高馏分中的含氩量。在操作时,应特别注意液氧面的升降。氧、氮产量的调节,空气量的调整都要缓慢进行,并要及时、恰当,力求液氧液面的稳定。

  • 第4题:

    《伤寒论》中厥逆证有哪几种类型?各自的病机、临床表现如何?应如何治疗?


    正确答案:《伤寒论》中厥逆证有寒厥、热厥、痰厥、蛔厥、脏厥、水厥、血虚寒凝厥、气厥、冷结膀胱关元厥九种类型。热厥的病机为热邪深伏,阳气内郁所致阴阳气不相顺接;可见有在手足厥冷的同时伴有身体发热,发热在先,厥冷在后,而且热邪越重,四肢厥冷则愈甚,热邪越浅,四肢厥冷也就越轻;治疗应当包括泻热、清热,无形热郁之轻证可自愈,重证则用白虎汤清热,有形热结当用承气汤泻热;因为此热厥属阳热内郁,故禁用辛温发汗。
    寒厥的病机为阳气不足、阴寒内盛所致阴阳气不相顺接;临床表现为阴寒内盛的四肢厥冷疼痛的同时伴有全身恶寒、下利、腹中挛急,以及由于格阳于外、卫外不固而致的发热、汗出;治疗应当急救回阳,方用四逆汤。痰厥的病机为痰食有形之邪阻遏胸中阳气,不能充达四肢;可见有四肢厥冷、脉忽然变紧、心下满而烦、知饥而不能食等表现;治疗当用瓜蒂散壅吐胸中实邪,使阳气得通而愈。蛔厥的病机为因为蛔虫窜扰、气机逆乱而致的阴阳气不相顺接;
    证候表现
    一是有吐蛔史,
    二是手足逆冷,但周身不冷,
    三是时静时烦,得食而呕又烦,
    四是伴有呕吐、腹痛;治疗当用清上温下、安蛔止痛的乌梅丸。
    脏厥的病机为阳衰阴盛、真阳将绝,在厥冷的同时有病人周身肌肤皆冷、躁扰片刻不宁的表现,治疗当扶阳抑阴,用通脉四逆汤之类。水厥的病机为胃中停水,阳气被遏,阴阳之气不能顺接于手足,临床可见四肢逆冷、心下悸动,治疗当用茯苓甘草汤温胃化饮,使水饮得去,阳气得通,则厥逆可愈。
    虚寒凝厥的病机为血虚寒凝,气血运行不畅,阴阳气不相顺接,可见手足厥寒与脉细欲绝并见,还可见有头晕、面色苍白等血虚之症状以及血虚寒凝的部位不同而出现的相应的临床表现,如四肢关节疼痛,或身疼腰痛、脘腹冷痛、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等,治疗用当归四逆汤养血通脉、温经散寒。
    气厥的病机为阳气内郁,气机不畅,不能透达四末,证候表现有手足不温或指头微寒,以及其他气机不畅的表现,治疗当用四逆散疏畅气机、透达郁阳。冷结膀胱关元厥的病机为阳虚寒凝,阴寒结于下焦,阳气不能透达,可见手足厥冷、小腹满痛、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弱,治疗可用温阳祛寒的四逆汤或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等。

  • 第5题:

    何谓结胸?《伤寒论》对结胸证是如何辨治的?


    正确答案: 结胸是太阳病的主要变证之一。此证多由太阳病失治,或误下后邪气内陷,与痰浊水饮等实邪结聚于胸膈所致;临床以胸膈胃脘部疼痛为主症。《伤寒论》根据内陷邪气寒热性质之不同,将其分为热实结胸和寒实结胸两大类型辨治。
    (1)热实结胸证:因太阳病表邪内陷化热,与痰浊水饮结聚于胸膈所致。又根据邪热结聚之轻重、病势之缓急、病变范围之大小等,将其分为三个方证辨治。
    ①大陷胸汤证:见于134、135、136、137条。此因邪热内陷与水饮结聚于胸膈所致,由于邪结较重、病位较大者,故称为大结胸证。临床以膈内拒痛,心下痛、按之石硬,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短气躁烦,心中懊憹,但头汗出,不大便,或日晡所小有潮热,舌上燥而渴、舌红苔黄腻,脉沉紧或沉迟等为辨证要点。治用大陷胸汤,方中甘遂辛苦性寒,峻逐水饮,泻热开结;大黄苦寒,泻热攻下荡实;芒硝咸寒,软坚散结而泻热。三药相配,共奏泻热逐水开结之功。
    ②大陷胸丸证:见于131条“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痓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此为水热结聚于胸膈但病位偏上、肺气壅遏较甚所致。临床以膈内拒痛,心下硬满疼痛拒按,身热头汗出,并见胸中憋闷、喘促气急、呼吸不利,以致端坐抬头、项背强直、俯仰困难而如柔痉状,舌红苔黄腻,脉沉紧等为辨证要点。治以大陷胸丸泻热逐水开结,泻肺降气平喘。此方即大陷胸汤加葶苈子、杏仁、白蜜而成。方中大陷胸汤泻热荡实,逐水开结;葶苈子泻肺行水,降气平喘;杏仁宣降肺气,助葶苈子之用;白蜜顾护正气,缓和药力。该方药力虽峻猛,但每服量较小,且用加蜜煮丸法,故属于峻药缓攻之剂,适用于热实结胸病位病势偏上或正气较弱者。
    ③小陷胸汤证:见于138条“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此因邪热内陷与痰浊内结于胸膈所致,由于邪结较轻浅、病位比较局限,病势亦较轻缓,故称为小结胸证。临床以胸膈满闷或疼痛,心下痞硬、按之则痛,或伴咳嗽,咯痰黄稠,舌红苔黄腻,脉浮滑等为辨证要点。治以小陷胸汤,方中瓜蒌实甘寒滑利,清热化痰,理气宽胸;黄连清泄胸胃之热,半夏化痰降逆,消痞散结。三味相配,共奏清热化痰,散结宽胸之功。
    (2)寒实结胸证:见于141条“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白散。”此由寒邪内陷,与痰浊水饮结聚于胸膈胃脘所致。临床以胸膈满闷疼痛,心下硬满而痛,甚则连及少腹,无热怯冷、便闭尿清,舌淡苔白滑,脉沉紧或迟等为辨证要点。治以三物小白散。此方由巴豆、贝母、桔梗三味药组成,因其药色皆白,用量很小,取散剂,故名“三物小白散”。巴豆峻下冷积寒饮,破其凝坚;贝母化痰解郁开结,以助巴豆之用;桔梗宣肺理气化痰,又载药上行于胸膈。三药相配,共奏温寒逐水,祛痰开结之功。

  • 第6题:

    何谓斑疹?外感热病中如何辨别斑疹的顺证和逆证?


    正确答案: 斑和疹都是皮肤上的病变,是疾病过程中的一个症状。斑,色红,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下,摸不应手;疹,形如粟粒,色红而高起,摸之碍手。
    外感热病中,斑疹布点稀少,色红,身热,先从胸腹出现,然后延及四肢,同时热退神清,是邪气透泄的佳兆,是轻证、顺证。若布点稠密,色现深红或紫黑,并且斑疹先从四肢出现,然后内延胸腹,同时大热不退,神志昏迷,为正不胜邪,邪气内隐,是重证、逆证。斑疹色黑而晦暗滞焦枯的,较危重。

  • 第7题:

    问答题
    《伤寒论》中厥逆证有哪几种类型?各自的病机、临床表现如何?应如何治疗?

    正确答案: 《伤寒论》中厥逆证有寒厥、热厥、痰厥、蛔厥、脏厥、水厥、血虚寒凝厥、气厥、冷结膀胱关元厥九种类型。热厥的病机为热邪深伏,阳气内郁所致阴阳气不相顺接;可见有在手足厥冷的同时伴有身体发热,发热在先,厥冷在后,而且热邪越重,四肢厥冷则愈甚,热邪越浅,四肢厥冷也就越轻;治疗应当包括泻热、清热,无形热郁之轻证可自愈,重证则用白虎汤清热,有形热结当用承气汤泻热;因为此热厥属阳热内郁,故禁用辛温发汗。
    寒厥的病机为阳气不足、阴寒内盛所致阴阳气不相顺接;临床表现为阴寒内盛的四肢厥冷疼痛的同时伴有全身恶寒、下利、腹中挛急,以及由于格阳于外、卫外不固而致的发热、汗出;治疗应当急救回阳,方用四逆汤。痰厥的病机为痰食有形之邪阻遏胸中阳气,不能充达四肢;可见有四肢厥冷、脉忽然变紧、心下满而烦、知饥而不能食等表现;治疗当用瓜蒂散壅吐胸中实邪,使阳气得通而愈。蛔厥的病机为因为蛔虫窜扰、气机逆乱而致的阴阳气不相顺接;
    证候表现
    一是有吐蛔史,
    二是手足逆冷,但周身不冷,
    三是时静时烦,得食而呕又烦,
    四是伴有呕吐、腹痛;治疗当用清上温下、安蛔止痛的乌梅丸。
    脏厥的病机为阳衰阴盛、真阳将绝,在厥冷的同时有病人周身肌肤皆冷、躁扰片刻不宁的表现,治疗当扶阳抑阴,用通脉四逆汤之类。水厥的病机为胃中停水,阳气被遏,阴阳之气不能顺接于手足,临床可见四肢逆冷、心下悸动,治疗当用茯苓甘草汤温胃化饮,使水饮得去,阳气得通,则厥逆可愈。
    虚寒凝厥的病机为血虚寒凝,气血运行不畅,阴阳气不相顺接,可见手足厥寒与脉细欲绝并见,还可见有头晕、面色苍白等血虚之症状以及血虚寒凝的部位不同而出现的相应的临床表现,如四肢关节疼痛,或身疼腰痛、脘腹冷痛、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等,治疗用当归四逆汤养血通脉、温经散寒。
    气厥的病机为阳气内郁,气机不畅,不能透达四末,证候表现有手足不温或指头微寒,以及其他气机不畅的表现,治疗当用四逆散疏畅气机、透达郁阳。冷结膀胱关元厥的病机为阳虚寒凝,阴寒结于下焦,阳气不能透达,可见手足厥冷、小腹满痛、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弱,治疗可用温阳祛寒的四逆汤或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何谓多食易饥、饥不欲食、除中?分述其病因病机。

    正确答案: 多食易饥,即食欲过于旺盛,食后不久即感饥饿,进食量多,身体反而消瘦。如兼见口渴心烦,舌红苔黄,口臭便秘,属胃火亢盛,腐熟太过;如兼见大便溏泄,属胃强脾弱。
    饥不欲食,即病人有饥饿感,但不想进食,或进食不多,是胃阴不足,虚火内扰所致。
    除中,是指久病、重病本不能食,而突然能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属病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何谓斑疹?外感热病中如何辨别斑疹的顺证和逆证?

    正确答案: 斑和疹都是皮肤上的病变,是疾病过程中的一个症状。斑,色红,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下,摸不应手;疹,形如粟粒,色红而高起,摸之碍手。
    外感热病中,斑疹布点稀少,色红,身热,先从胸腹出现,然后延及四肢,同时热退神清,是邪气透泄的佳兆,是轻证、顺证。若布点稠密,色现深红或紫黑,并且斑疹先从四肢出现,然后内延胸腹,同时大热不退,神志昏迷,为正不胜邪,邪气内隐,是重证、逆证。斑疹色黑而晦暗滞焦枯的,较危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何谓结胸?《伤寒论》对结胸证是如何辨治的?

    正确答案: 结胸是太阳病的主要变证之一。此证多由太阳病失治,或误下后邪气内陷,与痰浊水饮等实邪结聚于胸膈所致;临床以胸膈胃脘部疼痛为主症。《伤寒论》根据内陷邪气寒热性质之不同,将其分为热实结胸和寒实结胸两大类型辨治。
    (1)热实结胸证:因太阳病表邪内陷化热,与痰浊水饮结聚于胸膈所致。又根据邪热结聚之轻重、病势之缓急、病变范围之大小等,将其分为三个方证辨治。
    ①大陷胸汤证:见于134、135、136、137条。此因邪热内陷与水饮结聚于胸膈所致,由于邪结较重、病位较大者,故称为大结胸证。临床以膈内拒痛,心下痛、按之石硬,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短气躁烦,心中懊憹,但头汗出,不大便,或日晡所小有潮热,舌上燥而渴、舌红苔黄腻,脉沉紧或沉迟等为辨证要点。治用大陷胸汤,方中甘遂辛苦性寒,峻逐水饮,泻热开结;大黄苦寒,泻热攻下荡实;芒硝咸寒,软坚散结而泻热。三药相配,共奏泻热逐水开结之功。
    ②大陷胸丸证:见于131条“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痓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此为水热结聚于胸膈但病位偏上、肺气壅遏较甚所致。临床以膈内拒痛,心下硬满疼痛拒按,身热头汗出,并见胸中憋闷、喘促气急、呼吸不利,以致端坐抬头、项背强直、俯仰困难而如柔痉状,舌红苔黄腻,脉沉紧等为辨证要点。治以大陷胸丸泻热逐水开结,泻肺降气平喘。此方即大陷胸汤加葶苈子、杏仁、白蜜而成。方中大陷胸汤泻热荡实,逐水开结;葶苈子泻肺行水,降气平喘;杏仁宣降肺气,助葶苈子之用;白蜜顾护正气,缓和药力。该方药力虽峻猛,但每服量较小,且用加蜜煮丸法,故属于峻药缓攻之剂,适用于热实结胸病位病势偏上或正气较弱者。
    ③小陷胸汤证:见于138条“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此因邪热内陷与痰浊内结于胸膈所致,由于邪结较轻浅、病位比较局限,病势亦较轻缓,故称为小结胸证。临床以胸膈满闷或疼痛,心下痞硬、按之则痛,或伴咳嗽,咯痰黄稠,舌红苔黄腻,脉浮滑等为辨证要点。治以小陷胸汤,方中瓜蒌实甘寒滑利,清热化痰,理气宽胸;黄连清泄胸胃之热,半夏化痰降逆,消痞散结。三味相配,共奏清热化痰,散结宽胸之功。
    (2)寒实结胸证:见于141条“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白散。”此由寒邪内陷,与痰浊水饮结聚于胸膈胃脘所致。临床以胸膈满闷疼痛,心下硬满而痛,甚则连及少腹,无热怯冷、便闭尿清,舌淡苔白滑,脉沉紧或迟等为辨证要点。治以三物小白散。此方由巴豆、贝母、桔梗三味药组成,因其药色皆白,用量很小,取散剂,故名“三物小白散”。巴豆峻下冷积寒饮,破其凝坚;贝母化痰解郁开结,以助巴豆之用;桔梗宣肺理气化痰,又载药上行于胸膈。三药相配,共奏温寒逐水,祛痰开结之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伤寒论》中的麻黄汤证除"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之外,还应包括()
    A

    恶寒

    B

    恶风

    C

    脉浮

    D

    呕逆

    E

    项背强几几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何谓哮喘?如何从闻诊中辨别哮喘?

    正确答案: “喘症”是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的表现,甚者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喘有虚实之分。实喘发作急骤,气粗声高息涌,惟以呼出为快,仰首目突,
    形体壮实,脉实有力,多属肺有实热,或痰饮内停;虚喘发病徐缓,喘声低微,慌张气怯息短不续,动则喘甚,但以引长一息为快,形体虚弱,脉虚无力,是肺肾
    虚损,气失摄纳所致。
    “哮症”为呼吸急促似喘,声高断续,喉间痰鸣,往往时发时止,缠绵难愈,多因内有伏饮,复感外寒,束于肌表,引动伏饮而发,也有感受外邪,失于表散,束于肺经所致者,或久居寒湿地区,或过食酸咸生冷所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何谓哮喘?如何从闻诊中辨别哮喘?


    正确答案: “喘症”是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的表现,甚者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喘有虚实之分。实喘发作急骤,气粗声高息涌,惟以呼出为快,仰首目突,
    形体壮实,脉实有力,多属肺有实热,或痰饮内停;虚喘发病徐缓,喘声低微,慌张气怯息短不续,动则喘甚,但以引长一息为快,形体虚弱,脉虚无力,是肺肾
    虚损,气失摄纳所致。
    “哮症”为呼吸急促似喘,声高断续,喉间痰鸣,往往时发时止,缠绵难愈,多因内有伏饮,复感外寒,束于肌表,引动伏饮而发,也有感受外邪,失于表散,束于肺经所致者,或久居寒湿地区,或过食酸咸生冷所致。

  • 第14题:

    何谓水力除焦?


    正确答案: 水力除焦设备是本装置特有的。所谓水力除焦是采用特制的水力切割器,用高压水,以高速度、高冲击力,把焦炭从塔内除出,从而完成除焦工作。

  • 第15题:

    《伤寒论》是如何辨治格阳证和戴阳证的?


    正确答案:在《伤寒论》中,涉及格阳证和戴阳证者主要有314、315、317等原文。
    ①格阳证:又称格阳于外证。原文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通脉四逆汤主之”少阴阳气衰微,阴寒极盛于内,格拒虚阳浮越于外,以至于呈现出里真寒外假热之象。其辨证要点为手足厥逆,下利清谷,身反不恶寒(暗寓有发热),舌质淡、苔白或黑润,脉沉微欲绝。此即典型的格阳证,治疗用通脉四逆汤破阴回阳,通达内外。通脉四逆汤方即四逆汤重用生附子,倍用干姜而成。生附子、干姜大辛大热,重用之则破阴散寒,回阳救逆之力更峻,还能破除阴阳格拒之势,而挽回欲脱之元阳。用之可使阳气复、阴寒散、元阳潜藏,沉微欲绝之脉搏逐渐恢复是见效的标志,故名通脉四逆汤。
    ②戴阳证:又称格阳于上证。原文314、315条“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少阴阳气衰微,阴寒极盛于内,格拒虚阳浮越于上,以至于呈现出里真寒而上假热的之象。其辨证要点为手足厥逆,下利清谷,舌淡苔白或黑润,脉沉微。联系317条加减法“面色赤者,加葱九莖”,本证必见面色赤(两颧嫩红如妆、游移不定)。此即典型的戴阳证,治疗用白通汤破阴回阳,宣通上下。白通汤由附子、干姜、葱白三味组成。就其基础方来看,是四逆汤去甘草、减少干姜加葱白而成。方中附子补下焦之阳以治其本,干姜温中焦之阳以通上下,二味相合,破阴散寒,回阳救逆;葱白辛温走窜,宣通上下气机,使被格拒上浮之虚阳得以下潜。
    总之,格阳证和戴阳证都是少阴寒化证中的极危重证型,皆以少阴阳气大衰,阴寒极盛于内,迫使虚阳外越为基本病机;临床都可见手足厥逆,下利清谷,舌淡苔白或黑润,脉沉微等里虚寒证,而以里真寒为本,外假热为标。因此都以破阴散寒、回阳救逆为治疗大法,药用附子、干姜之类破阴回阳。但格阳证是阴盛于内,格拒虚阳浮越于外,以身发热不恶寒为特征,故治用大剂附子、干姜、炙甘草破阴散寒,回阳救逆,以利虚阳返归于内。戴阳证是阴盛于内,格拒虚阳浮越于上,以面红如妆、游移不定为特征,故除用附子、干姜破阴散寒,回阳救逆外,加用辛温走窜,善于宣通上下气机之葱白,以招纳浮阳返归于下。

  • 第16题:

    《伤寒论》中太阴兼太阳表证有哪些证型?如何辨治?


    正确答案: 《伤寒论》中太阴兼太阳表证者属表里同病,主要有以下三个证型:
    ①太阴兼太阳而偏表者:原文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平素脾阳虚弱,具有纳差,脘腹胀满,便溏等里症;复感风寒后,又出现了恶风寒发热,头痛,汗出,脉浮等表证。此即太阴与太阳同病而病偏太阳。盖太阴病属里证,若以太阴病为主者,其脉当沉而缓弱;今脉反浮者,提示太阴里虚不甚,正气尚能达表抗邪,其病势向外,故以太阳表证为主。遵表里先后缓急治则,当以解表法治之,方宜桂枝汤。
    ②太阴兼太阳而偏里者:原文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太阳伤寒之初,当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今却又见心中悸而烦,则知此非单纯表证而兼有里证。在表证之初,未曾误治,却出现少阴心经里证,分析病机与素体脾虚,气血化源不足有关。盖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太阳为外卫,心主为宫城。在少阴里虚的前提下,太阳表邪易于内陷,里虚邪扰,故致此证。此属表里同病而偏于里,故治疗不可攻表,当以治里为主。虽证见少阴心经,却宜建中补脾,益气血生化之源,以安内以攘外,方用小建中汤。
    ③太阴兼太阳而需表里双解者:原文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太阳病表证,法当发汗解表。医者失察,屡用苦寒攻下,是属误治。误下之后不仅表邪不除,而且损伤脾阳,而致此证。脾虚中寒,寒湿内盛,故下利不止,心下痞硬;表证仍在,故发热恶寒。外有表证之发热,里有虚寒之下利,故谓之“协热而利”。此乃表里同病,治宜表里双解,用桂枝人参汤温中解表。桂枝人参汤即人参汤加桂枝而成,人参汤亦即理中汤。理中汤温中散寒,健脾止利;桂枝既解肌祛风散表邪,又助干姜温阳散寒。此方虽属表里双解,但仍侧重于温脾散寒。

  • 第17题:

    何谓厥热胜复?《伤寒论》如何辨别厥热胜复证?


    正确答案: 厥,是指手足逆冷;热,是指手足温暖和身体发热;胜,就是胜利;复,是指恢复。阴寒胜则逆冷,阳气回复则发热。厥热胜复具体表现为四肢逆冷与手足温暖、全身发热交替出现。厥热胜复不是独立的病证,而是厥阴病阳衰阴盛寒厥病变过程中阴阳消长,邪正进退的外在反映。通过厥热胜复这一现象,可以测知体内阴阳的盛衰、邪正之消长,从而进一步判断疾病的转归预后。
    在《伤寒论•厥阴病》篇,论及厥热胜复的原文有331、332、334、335、336、341、342、343等条,以厥热胜复作为判断厥阴寒证病情进退的重要依据。故了解厥热胜复的机理,掌握辨析方法对于判断疾病的预后、转归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张仲景主要从厥、热出现的先后,持续时间的长短来辨厥热胜复。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首先以厥、热出现之先后辨:先热后厥,为阳衰阴胜,主病进(如332);先厥后热,为阳复阴退,主病退(如331、334条);若热而复厥,乃阳复不及,仍为阴胜,主病进(如331)。
    ②其次以厥、热持续时间之长短辨:如果厥热相等或热稍多于厥,为阳复阴退,正能胜邪,主病退及向愈(如332、336、341条);厥多热少,为阴寒盛而阳气衰,正难胜邪,主病进及恶化(332、342条);热多厥少,厥回而热不去,为阳复太过,化为邪热,主阴证转阳,则势必产生阳热变证(如身热汗出,咽痛喉痹,下利便脓血,生痈脓等,如332、334、341条)。
    ③最后还有但厥不热者,则为纯阴无阳,必死无疑。(如343、362条)。

  • 第18题:

    何谓多食易饥、饥不欲食、除中?分述其病因病机。


    正确答案: 多食易饥,即食欲过于旺盛,食后不久即感饥饿,进食量多,身体反而消瘦。如兼见口渴心烦,舌红苔黄,口臭便秘,属胃火亢盛,腐熟太过;如兼见大便溏泄,属胃强脾弱。
    饥不欲食,即病人有饥饿感,但不想进食,或进食不多,是胃阴不足,虚火内扰所致。
    除中,是指久病、重病本不能食,而突然能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属病危。

  • 第19题:

    问答题
    《伤寒论》中少阴兼太阳表证有哪些证型?如何辨治?

    正确答案: 少阴兼太阳表证又称为“太少两感”证,这是《伤寒论》表里同病的重要病变类型。然太少两感证有轻重缓急之异,治法亦有先里后表,表里同治之别。概括《伤寒论》太少两感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太少两感初病,表证较重者:见于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太少两感初得病时,表证较重、里阳虽虚而尚轻者,则当表里双解。予麻黄细辛附子汤温经助阳,发汗解表。
    ②太少两感病久,表里证较缓者:见于302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太少两感,病程稍久,表证较缓,里阳虽虚但尚无明显里证者,仍应表里双解。予麻黄附子甘草汤温经助阳,微汗解表。
    ③太少两感,里证较重者:见于364条“下利清谷,不可攻”;3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四逆汤,攻表桂枝汤。”少阴里阳虚衰,复感外邪,而出现身体疼痛,下利清谷,或手足厥逆等症,则当先里后表。温里宜四逆汤,解表宜桂枝汤。
    ④太少两感证,曾服表里双解剂而不瘥者,是病势偏里,里虚较重,则当先温其里,宜用四逆汤。如原文92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者,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证、麻黄附子甘草汤证都是阳虚外之表实证,属典型的太少两感证。论中尚有太阳病误治以后,损失里阳,表证不罢者,从病机来看,虽属阳虚兼表证,但一般不作太少两感证对待。例如20条阳虚兼表虚的桂枝加附子汤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何谓厥热胜复?《伤寒论》如何辨别厥热胜复证?

    正确答案: 厥,是指手足逆冷;热,是指手足温暖和身体发热;胜,就是胜利;复,是指恢复。阴寒胜则逆冷,阳气回复则发热。厥热胜复具体表现为四肢逆冷与手足温暖、全身发热交替出现。厥热胜复不是独立的病证,而是厥阴病阳衰阴盛寒厥病变过程中阴阳消长,邪正进退的外在反映。通过厥热胜复这一现象,可以测知体内阴阳的盛衰、邪正之消长,从而进一步判断疾病的转归预后。
    在《伤寒论•厥阴病》篇,论及厥热胜复的原文有331、332、334、335、336、341、342、343等条,以厥热胜复作为判断厥阴寒证病情进退的重要依据。故了解厥热胜复的机理,掌握辨析方法对于判断疾病的预后、转归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张仲景主要从厥、热出现的先后,持续时间的长短来辨厥热胜复。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首先以厥、热出现之先后辨:先热后厥,为阳衰阴胜,主病进(如332);先厥后热,为阳复阴退,主病退(如331、334条);若热而复厥,乃阳复不及,仍为阴胜,主病进(如331)。
    ②其次以厥、热持续时间之长短辨:如果厥热相等或热稍多于厥,为阳复阴退,正能胜邪,主病退及向愈(如332、336、341条);厥多热少,为阴寒盛而阳气衰,正难胜邪,主病进及恶化(332、342条);热多厥少,厥回而热不去,为阳复太过,化为邪热,主阴证转阳,则势必产生阳热变证(如身热汗出,咽痛喉痹,下利便脓血,生痈脓等,如332、334、341条)。
    ③最后还有但厥不热者,则为纯阴无阳,必死无疑。(如343、362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如何排除除制动系统中的空气?

    正确答案: 由两人配合,一人踏住制动踏板,另一人拧松放气螺钉,使旧油排出。
    加入新制动液到液面高度,一人连续踏下制动踏板,待踏板升高后踏下不动,另一人放松放气螺钉,使空气随制动液一起流出,到容器中。旋紧放气螺钉,放松踏板,然后再进行第二次放气,如此反复进行,直到排出的全部为制动液时为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何谓除中?《伤寒论》是如何辨别除中证的?

    正确答案: 除中:中医古证候名。除,消除、去除;中,指中气、胃气。除中是胃气败绝,残阳消谷的危证。一般见于大病久病重证,患者临终之前精神转爽,而突然求食,食后不久病情即迅速恶化而死亡。俗称“回光返照”。
    《伤寒论》论及“除中”者有332、333两条原文。张仲景主要通过仔细观察患者进食后的全身反应情况来辨别除中证。332条“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伤寒久病,临床见发热六日,又出现厥冷九日,且伴有下利,此为热少厥多,阴盛阳衰之象。按此病机,患者当不能食,然而询之病人却反能食。分析能食的原因,有两种可能:一为阴盛阳衰,胃气败绝,残阳消谷之除中恶兆;一为阳复阴退,胃气渐复之佳兆。
    阳气恢复和除中证的预后截然不同,临床应如何鉴别呢?仲景在此介绍可用“食以索饼”法进行试探,并须密切观察疾病的变化情况。如果患者求食迫切,进食后突然发热,但随即热又消失,手足厥逆加深、神情躁扰不安,且全身迅速衰竭而不再食,此即胃气败绝,残阳消谷的除中证无疑,预后险恶。如果进食后不发暴热而仅有微热,且厥逆渐消而手足转温,食欲渐增,精神渐佳,此为胃气仍在而渐复,“有胃气则生”,阳复有望,故病有向愈之机。
    333条“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此是伤寒兼里虚寒证,误用黄芩汤苦寒泄热更伤里阳而造成除中证。
    总之,除中是一种反常的现象。多见于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或久病而极度衰竭之人,一向精神衰惫,不能进食或进食很少者,却突然精神好转,食欲亢奋,但在强求进食后不久即病情恶化或突然死亡。在此,张仲景提出通过观察患者进食后的全身反应情况来辨别除中(胃气败绝)的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值得重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何谓表郁轻证?《伤寒论》治疗表郁轻证有几个方证?

    正确答案: 表郁轻证是指太阳病迁延日久,邪气已轻微,正气稍弱,正邪相持不下的病理阶段;临床以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呈阵发性发作,面红、无汗身痒等为主要表现。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根据表郁轻证邪气轻重、有无里证分为三个方证辨治。
    ①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桂枝麻黄各半汤为各取桂枝汤、麻黄汤原方用量之1/3,按1:1的比例合方而成。此方辛温解表,小发其汗;适用于微邪束表之表郁轻证而邪轻证轻者。临床以太阳病表证日久,发热恶寒如疟状、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面红,无汗身痒为主要表现。
    ②桂枝二麻黄一汤证:桂枝二麻黄一汤为桂枝汤、麻黄汤按2:1的比例组方,即取桂枝汤原量之5/12,麻黄汤原量之2/9。此方辛温解表,微发其汗;适用于微邪束表之表郁轻证而邪微证微者。临床以太阳病表证日久,发热恶寒如疟状、热多寒少、一日再发,面红,无汗身痒等为主要表现。
    ③桂枝二越婢一汤证:桂枝二越婢一汤为桂枝汤与越婢汤按2:1的比例组方,即取桂枝汤原量之1/4,越婢汤原量之1/8。此方辛温解表,小发其汗,兼清里热;适用于微邪束表之表郁轻证而兼里热者。临床以发热恶寒、热多寒少,面红无汗而心烦、口微渴等为主要表现。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三方虽皆属辛温微汗之剂,皆为表郁轻证而设。相比较而言,桂枝麻黄各半汤证为表郁轻证的典型证型,桂枝二麻黄一汤证为表郁轻证之较轻证候,桂枝二越婢一汤证为表郁轻证又兼轻度里热的证型。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