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怎样理解孟子所说的“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相关问题
  • 第1题:

    《吕氏春秋·当务》载:“纣之同母三人,其长子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其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仲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纣故为后”。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 A、商纣为王不符合当时的制度规定
    • B、商纣因得到大臣的支持得以继位
    • C、商王对于王位继承发言权很少
    • D、殷商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定

    正确答案:D

  • 第2题:

    翻译: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正确答案: 孟子说:“养心的方法,没有比尽量减少欲望更好了。那些平素欲望少的人,尽管也有失去本心(即天生的善性)的,但为数却是很少的;那些平素欲望多的人,尽管也有能保存本心的,但为数也是很少的。

  • 第3题: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儿童启蒙读物,自问世以来,屡经增改。以下节录的“叙史”部分,序号处填入正确的是() 周武王,①,八百载,最长久。……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②,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唐高祖,起义师,③,创国基。……太祖兴,④,号洪武,都金陵。

    • A、①始诛纣②嬴秦氏③除隋乱④国大明
    • B、①始诛纣②除隋乱③国大明④嬴秦氏
    • C、①除隋乱②始诛纣③国大明④嬴秦氏
    • D、①嬴秦氏②始诛纣③除隋乱④国大明

    正确答案:A

  • 第4题:

    “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闻”可以理解为达。


    正确答案:正确

  • 第5题:

    “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论语·卫灵公》),说明句中“矣”和“也”的作用。


    正确答案:“矣”,表已然,“也”表肯定。

  • 第6题:

    阅读下文,并按要求回答。 邹与鲁閧。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长上之死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饑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忧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正确答案:百姓没有谁为他而死。
    差不多有上千人。
    则百姓亲爱他的上司,为他的尊长而死。

  • 第7题:

    单选题
    和诗句“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中所描述的人物无关的历史事件是()。
    A

    武王伐纣

    B

    陈桥兵变

    C

    牧野之战

    D

    太公钓鱼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论语·卫灵公》),说明句中“矣”和“也”的作用。

    正确答案: “矣”,表已然,“也”表肯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翻译: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正确答案: 孟子说:“养心的方法,没有比尽量减少欲望更好了。那些平素欲望少的人,尽管也有失去本心(即天生的善性)的,但为数却是很少的;那些平素欲望多的人,尽管也有能保存本心的,但为数也是很少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有一次,齐宣王和孟子谈论君臣关系。齐宣王说:“臣一定要忠于君,这是做臣的本分。”孟子说:“那不见得。国君如果有了错误,做臣子的应加以劝阻。如果反复劝阻还不听从,就应把国君废掉,改立别人”。宣王听了,脸色铁青。孟子说:“大王不要吃惊。你知道商汤流放夏桀,武王伐殷纣的事吗?”宣王说:“做臣子的杀掉他们的国君,叶做弑君,那是要受到千古唾骂的”。孟子说:“破坏仁爱的人叫贼,破坏道义的叫残。这些人,我们称之为独夫。我只听说过周武王诛杀了独夫纣,没听说过他是以臣弑君的”。宣王听了,吓出一身冷汗,不敢再吭声了。孟子是用什么逻辑方法说服齐宣王的?

    正确答案: 孟子是通过例证法说服齐宣王的。
    例证法是通过列举事实作为论据,从事实论据中归纳出结论,从而确立自己的观点,并反驳对方的观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怎样理解孟子所说的“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正确答案: 儒家主张“君君臣臣”,君、臣以及每一个社会人都是一种“角色”,都应有各自的行为规范和处己原则。纣作为君王,理应忧民、爱民,而其既残民以逞,便发生了异化,失去了为“君”的资格与名分,故革命的力量诛杀他,也便算不上“弑君”。残暴的君主只是“一夫”,即“独夫”,诛杀暴君并非以下犯上、下夺上位的“弑君”,所以并不涉及违犯忠德的问题。孟子的这种思想,被后世儒家所发展,周易革卦彖辞说:“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完全肯定了替代无道政权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怎样理解孟子对心性概念的界定?

    正确答案: 孟子在哲学史上第一次自觉地对心性概念进行了界定。他认为,“心”包含有两个基本的含义:
    其一,“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心这个器官是用来思考的,心之为心,它只有在人之“思”的实际活动之中才有意义,“不思”则人毫无所得。孟子在揭示思维能力源于天赋的同时,规定了心是一个动态的主体性的范畴,它的功能的发挥就是人的现实思维过程。但“思”离不开所思,对象问题在这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对对象的揭示所引出的,孟子心概念的最终指向不是向外认识万物,而是向内体验本性,即思内而非思外。
    其二,心为“仁义之心”,“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回避了在孔子那里仁德与人心的差别问题。因为孟子的人心,指人之“良心”或“本心”:称此心为“良心”,是因为它代表着善,集中体现了作为人世之普遍道德标准的仁义礼智四德。四德在孟子不是外在的强制标准,而是“人皆有之”的“四心”:“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之论“性善”,正是以此“四心”为据。而称之为“本心”,是因为它是人所固有:“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这种人所固有的本心或良心,便是“心之官”的“所思”。那么,人实际上便有道德本心和主体意识“二心”。而道德本心,即是孟子所说的“性”,性与本心也就是同一的范畴,孟子这一对心性同一的规定,影响了后来整个儒家心性哲学的历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和诗句“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中所描述的人物无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武王伐纣
    • B、陈桥兵变
    • C、牧野之战
    • D、太公钓鱼

    正确答案:B

  • 第14题:

    ()是以歌颂武王伐纣为内容的舞蹈,孔子评价其:“尽美矣,未尽善也。”

    • A、《大夏》
    • B、《大韶》
    • C、《大武》

    正确答案:C

  • 第15题:

    怎样理解孔子所说的“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正确答案: 孔子此语,实即“推己及人”的原则。“能近取譬”的“近”指自身,“譬”即以己联想、类推别人,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像关爱自己一样地关爱别人,这才是实行“仁”的方针、途径。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是这种原则的运用。儒家的这种“推爱”,有别于墨家的“兼爱”。

  • 第16题:

    怎样理解孟子对心性概念的界定?


    正确答案: 孟子在哲学史上第一次自觉地对心性概念进行了界定。他认为,“心”包含有两个基本的含义:
    其一,“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心这个器官是用来思考的,心之为心,它只有在人之“思”的实际活动之中才有意义,“不思”则人毫无所得。孟子在揭示思维能力源于天赋的同时,规定了心是一个动态的主体性的范畴,它的功能的发挥就是人的现实思维过程。但“思”离不开所思,对象问题在这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对对象的揭示所引出的,孟子心概念的最终指向不是向外认识万物,而是向内体验本性,即思内而非思外。
    其二,心为“仁义之心”,“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回避了在孔子那里仁德与人心的差别问题。因为孟子的人心,指人之“良心”或“本心”:称此心为“良心”,是因为它代表着善,集中体现了作为人世之普遍道德标准的仁义礼智四德。四德在孟子不是外在的强制标准,而是“人皆有之”的“四心”:“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之论“性善”,正是以此“四心”为据。而称之为“本心”,是因为它是人所固有:“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这种人所固有的本心或良心,便是“心之官”的“所思”。那么,人实际上便有道德本心和主体意识“二心”。而道德本心,即是孟子所说的“性”,性与本心也就是同一的范畴,孟子这一对心性同一的规定,影响了后来整个儒家心性哲学的历史。

  • 第17题:

    阅读下文,并按要求回答。 邹与鲁閧。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长上之死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饑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忧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将文中的用通假字写出的否定副词选出,并注出它的意义。


    正确答案:莫:没有。无:不要。

  • 第18题:

    《孟子·梁惠王下》:“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的意思是()

    • A、人们没有必要忠君
    • B、诛杀残暴之君是正确的
    • C、君主有再大的过错也不能杀害
    • D、纣王不是滴出,杀死他没有不道德之处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问答题
    阅读下文,并按要求回答。 邹与鲁閧。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长上之死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饑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忧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将文中的用通假字写出的否定副词选出,并注出它的意义。

    正确答案: 莫:没有。无:不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怎样理解布封所说的“风格却就是本人”?

    正确答案: 他不但强调作品的风格就是作家人格的外化,而且指出风格即作家思想感情的表现形式,是作家本人主观因素在作品中的印记和标志。风格即不能脱离作品,作家只有将思想载入独特的文字,才能传之后世。思想是公物,文笔的个性才是作家自己的财富。他认为科学不断进步,科学的论点将会不断受到挑战和超越,但文学风格确实后人无法取代的。
    “风格”实际上主要是指作家的个性,由于这种个性是体现在作家的艺术形式之中的,因而它便可以被视为作家的艺术创作个性。布封的看法很简单:风格就是作家创作个性的审美表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是以歌颂武王伐纣为内容的舞蹈,孔子评价其:“尽美矣,未尽善也。”
    A

    《大夏》

    B

    《大韶》

    C

    《大武》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有一次,齐宣王和孟子谈论君臣关系。齐宣王说:“臣一定要忠于君,这是做臣的本分。”孟子说:“那不见得。国君如果有了错误,做臣子的应加以劝阻。如果反复劝阻还不听从,就应把国君废掉,改立别人”。宣王听了,脸色铁青。孟子说:“大王不要吃惊。你知道商汤流放夏桀,武王伐殷纣的事吗?”宣王说:“做臣子的杀掉他们的国君,叶做弑君,那是要受到千古唾骂的”。孟子说:“破坏仁爱的人叫贼,破坏道义的叫残。这些人,我们称之为独夫。我只听说过周武王诛杀了独夫纣,没听说过他是以臣弑君的”。宣王听了,吓出一身冷汗,不敢再吭声了。结合案例说明该方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正确答案: 孟子先从汤武革命的具体事例中归纳出昏君应废的道理,反驳了齐宣王“臣一定要忠君”的观点;又用“武王诛纣”的个别事例反驳了齐宣王“一切臣子杀掉国君都是弑君”的命题。反驳十分有力,致使齐宣王哑口无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怎样理解孔子所说的“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正确答案: 孔子此语,实即“推己及人”的原则。“能近取譬”的“近”指自身,“譬”即以己联想、类推别人,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像关爱自己一样地关爱别人,这才是实行“仁”的方针、途径。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是这种原则的运用。儒家的这种“推爱”,有别于墨家的“兼爱”。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