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结合史实,论述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和作用。”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结合中外史实,论述古代教育的阶级性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这一时期的学校被牢牢控制在统治阶级的手中,为培养统治人才和培养剥削阶级子弟服务,学校实际上成为统治阶级国家机器的一部分。例如,在我国奴隶社会,学校的基本形态就是“学在官府”,教育内容主要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目的是使奴隶主的子弟学习一套管理国家、镇压奴隶与作战的本领。学校为奴隶主所独占。我国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不仅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且在统治阶级内部也采取森严的等级制。官学的入学条件有严格的等级限制,规定具有一定的官级或豪绅,其子女才能进入相应级别的学校。比如唐代在中央设有“六学二馆”,“六学”中的国子学,仅收文武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女;太学收五品以上官职的子弟;“二馆”的崇文馆和弘文馆则专收皇帝、皇后的近亲及一品相国的儿子。我国封建社会在学校制度阶级性和等级性的基础上,又建立了一套科举选仕制,其中亦实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阶级制度。学校教育完全成为阶级统治的工具。
    欧洲的奴隶社会,如古希腊的斯巴达和雅典这些城邦国家,其教育的阶级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斯巴达特别重视军事训练和体操体育,把奴隶主的子女培养为效忠国家、镇压奴隶的武士;雅典则很重视读、写、算、文字、哲学等知识教育,以便把统治阶级的子女培养成从事经济商业和政治活动的人才。而奴隶阶级的子女就谈不上接受学校教育了。欧洲的封建社会的教育主要有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两种。教育权几乎全部控制在教会手中,使西方教育还具有鲜明的宗教性。教会教育培养从事宗教活动的教士,对上帝虔诚,服从教权和政权。骑士教育则把世族封建主的子弟培养成为勇武善战的骑士。这两种教育都是服务于维护封建农奴制度的。劳动人民的子弟若能受教育也只能进入教会控制的教区学校,接受宗教教育或简单的读写算技能教育,成为驯服的被统治阶层。学校教育鲜明的阶级性同样是显而易见的。

  • 第2题:

    1935年,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出现新的高潮,其标志是()的兴起。


    正确答案:一二•九运动

  • 第3题:

    1935年,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出现新的高潮,其标志是()。


    正确答案:一二•九运动的兴起

  • 第4题:

    一二•九运动是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起点,其口号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正确答案:正确

  • 第5题:

    在抗日救亡运动中,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爱国进步人士是()①冯玉祥②吉鸿昌③蔡廷锴④李济深

    •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正确答案:A

  • 第6题:

    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


    正确答案: 是指发生在1935年12月9日中国青年发起的反分裂、反割据,要求保全中国领土完整的爱国运动。一二·九运动公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吞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大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它配合了红军北上抗日,促进了国内和平和对日抗战。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一二·九运动“是抗战动员的运动,是准备思想和干部的运动,是动员全民族的运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 第7题:

    结合史实说明改革在世界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正确答案:1、改革是实现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重要途径之一。如1861年的俄国农奴制改革.它虽然是在农奴主支持下进行的,但改革内容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废除了地主对农民的封建统治权力,使农民从农奴制的枷锁下解放出来,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农奴制的废除成为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2、改革是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后自我巩固,发展,完善的基本形式.如英法革命后的各种政治经济改革,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调整等.191832年的英国议会改革增加了在工业革命过程中新兴的大城市的代表名额,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政的机会。
    3、改革是近代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救亡图存,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中国的戊戌变法,朝鲜的开化派运动,印度的国大党运动,奥斯曼土耳其的宪政运动,埃及的阿里改革等都是典型的例证。

  • 第8题:

    问答题
    请结合史实,论述江西文化的基本特征。

    正确答案: (1)从整体上看,历史上的江西真正可称为“人杰地灵”。
    (2)江西人文状况的消长起伏,与江西历史上经济的发展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
    (3)江西人文精神可概括为:“百花齐放,不拘一格;勇于创新,敢为人先;执着坚毅,刚正义烈。”
    (4)乘兴文化和人才的特别昌盛,对历史上的江西人文产生了两方面的深刻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请结合史实,论述经济重心南移与江西经济文化地位提升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 ⑴、自秦汉统一中央集权国家建立以后,中国古代经历了一个政治中心东移、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政治中心东移及大运河开通后,运河-长江-赣江-北江-珠江成为南北交通要道,江西的地位得到提升,为江西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了极好机遇。
    ⑵、安史之乱后,江西成为唐王朝财赋重心之一。自五代两宋直到清前期,江西既是人口稠密之地,又是财富聚集之处,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地。
    ⑶、经济的发展,使江西逐渐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人文经过千余年积累,达到辉煌顶峰“文章节义之邦”之名逐渐被大家所接受。
    ⑷、清代江西整体文化逐渐被边缘化,但一些具体的文化领域仍然闪耀着创新的光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结合有关史实回答希腊奴隶制城邦的特点。

    正确答案: 城邦均是独立自主的小国。作为初始的国家,城邦均为小国寡民。城邦的国土一般包括农区和城区两部分。城邦最显著的特点是统治者是由一部分特权社会成员(虽然他们在生产中的地位有所不同)组成的公民集体。公民集体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封闭性。城邦各级公职人员并不组成由某个首脑统一领导下的内阁或政府,而是单独对挑选其任职的公民大会和相应的议事会负责。城邦内没有独立的僧侣集团和神庙单位,没有古埃及、两河流域那样的神庙经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判断题
    一二•九运动是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起点,其口号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1935年,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出现新的高潮,其标志是()。

    正确答案: 一二•九运动的兴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说明抗日战争开始于1931年的主要史实依据。


    答案:
    解析: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虽然国民党政府实施不抵抗政策,使日本迅速占领东北三省,但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全民族利益.领导红军和人民群众开展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影响下,广大的东北军爱国官兵和各族人民立即展开了不屈不挠的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从1931年开始,东北军中的爱国官兵就积极反抗日本关东军.如1931年12月的锦州保卫战、1932年1月的哈尔滨保卫战等。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游击队、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在“七七”事变前就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成百上千次战斗。“九~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代替国内阶级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争取民族解放、抗日救国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任务。因此抗日战争开始于1931年。

  • 第14题:

    斯特恩曾将后现代设计归结为装饰主义,隐喻主义,文脉主义,请结合史实论述你对这三大特点的认识。


    正确答案:后现代主义是旨在反抗现代主义纯而又纯的方法论的一场运动,它广泛地体现于文学、哲学、批评理论、建筑及设计领域中。所谓“后现代”并不是指时间上处于“现代”之后,而是针对艺术风格的发展演变而言的。后现代主义对环境的影响首先体现于建筑界,而后迅速波及到其它设计领域。文丘里的建筑理论是与现代主义“少就是多”的信条针锋相对的,提出了“少就是乏味”的口号,鼓吹一种杂乱的、复杂的、含混的、折衷的、象征主义和历史主义的建筑。在这一点上他与波普运动一脉相承。后来的一些美国建筑师如格雷夫斯(Michael Groves,1934-)、穆尔(Charles Moore,1925-)等人又把目光转向传统的建筑风格上,特别是古典主义。以简化、变形、夸张的手法借鉴历史建筑的部件和装饰,如柱式、山花等,并把其与波普艺术的艳丽色彩与玩世不恭的手法主义结合起来。穆尔1975-1978年设计的美国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就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名作,它由各种历史式样的建筑片段构成。1977年美国建筑评论家詹克斯(Charles Jencks,1939-)出版了《后现代建筑的语言》一书,系统地分析了那些与现代主义理论相悖的建筑,明确地提出了后现代的概念,使先前各自为政的反现代主义运动有了统一的名称和确切的内涵,并为后现代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另一位后现代主义的发言人斯特恩(Robert A.M.Stem)把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归结为三点:即文脉主义(Contextualism)、引喻主义(Allusionism)和装饰主义(Arnamentation)。他强调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和建筑的象征性,并把装饰作为建筑不可分割的部分。

  • 第15题:

    结合史实,论述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和作用。


    正确答案: (1)抗日救亡运动与整个抗日战争相始终,并因政局和战局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阶段性特点。从运动的行为方式来看,七七事变前多属于民众自发行为或政党行为,如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各地工人、学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纷纷举行罢工、罢课,向国民党政府请愿和示威游行,反对不抵抗政策。一二八事变后,上海工人、农民、学生积极支援十九路军抵抗
    日本侵略军。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积极要求国民党政府改变政策。各地人民还组织“抗日救国会”等团体,募捐支援抗日军队和开展抵制日货等。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共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领导了一二九运动,使抗日救亡斗争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而七七事变后则转变为被国民政府认可、参与的政府行为。从运动的形式和规模来看.七七事变前的多为请愿、示威等具有相当规模的个体运动;七七事变以后则发展为具有很大规模的整体运动。
    (2)作用:七七事变前的抗日救亡运动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敦促其对日政策的调整和改变,驱使其最终走上抗战的道路;七七事变后的抗日救亡运动则坚定了国民政府的抗战信心.动员和激励了全国军民的抗战热情和胜利信念。

  • 第16题:

    掀起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是()。

    • A、九•一八后东北义勇军抗日
    • B、一•二九运动
    • C、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抗日
    • D、十九路军在上海抗日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1935年,北平学生在中共号召和领导下举行的抗日救亡运动是()


    正确答案:一二•九运动

  • 第18题:

    结合中国抗日战争的有关史实,说明国民党正面战场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主要区别和相互联系。


    正确答案: 主要区别:
    (1)抗战路线不同。前者推行了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后者实行了动员和依靠全民族抗战的全面抗战路线。
    (2)作战方式不同。前者主要是以阵地战为主的防御战,后者主要是游击战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3)战略地位不同。前者在战略防御阶段是抗日主战场,后者在战略相持阶段逐渐上升为抗日主战场。
    相互联系:
    (1)两个战场的关系,实际上是国共在军事上的共同抗日的合作表现。
    (2)在战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的积极抵抗,为敌后战场的开辟创造了有利条件;而敌后战场的开辟,又为正面战场抗战牵制了日军。
    (3)在战略相持阶段,正面战场的继续抗战,客观上配合了敌后战场的反“扫荡”;敌后战场的抗战,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战场的抗战到底。
    (4)国共虽有摩擦,但两个战场相互配合,都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

  • 第19题:

    名词解释题
    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

    正确答案: 是指发生在1935年12月9日中国青年发起的反分裂、反割据,要求保全中国领土完整的爱国运动。一二·九运动公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吞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大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它配合了红军北上抗日,促进了国内和平和对日抗战。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一二·九运动“是抗战动员的运动,是准备思想和干部的运动,是动员全民族的运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结合史实说明改革在世界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正确答案: 1、改革是实现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重要途径之一。如1861年的俄国农奴制改革.它虽然是在农奴主支持下进行的,但改革内容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废除了地主对农民的封建统治权力,使农民从农奴制的枷锁下解放出来,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农奴制的废除成为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2、改革是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后自我巩固,发展,完善的基本形式.如英法革命后的各种政治经济改革,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调整等.191832年的英国议会改革增加了在工业革命过程中新兴的大城市的代表名额,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政的机会。
    3、改革是近代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救亡图存,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中国的戊戌变法,朝鲜的开化派运动,印度的国大党运动,奥斯曼土耳其的宪政运动,埃及的阿里改革等都是典型的例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斯特恩曾将后现代设计归结为装饰主义,隐喻主义,文脉主义,请结合史实论述你对这三大特点的认识。

    正确答案: 后现代主义是旨在反抗现代主义纯而又纯的方法论的一场运动,它广泛地体现于文学、哲学、批评理论、建筑及设计领域中。所谓“后现代”并不是指时间上处于“现代”之后,而是针对艺术风格的发展演变而言的。后现代主义对环境的影响首先体现于建筑界,而后迅速波及到其它设计领域。文丘里的建筑理论是与现代主义“少就是多”的信条针锋相对的,提出了“少就是乏味”的口号,鼓吹一种杂乱的、复杂的、含混的、折衷的、象征主义和历史主义的建筑。在这一点上他与波普运动一脉相承。后来的一些美国建筑师如格雷夫斯(Michael Groves,1934-)、穆尔(Charles Moore,1925-)等人又把目光转向传统的建筑风格上,特别是古典主义。以简化、变形、夸张的手法借鉴历史建筑的部件和装饰,如柱式、山花等,并把其与波普艺术的艳丽色彩与玩世不恭的手法主义结合起来。穆尔1975-1978年设计的美国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就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名作,它由各种历史式样的建筑片段构成。1977年美国建筑评论家詹克斯(Charles Jencks,1939-)出版了《后现代建筑的语言》一书,系统地分析了那些与现代主义理论相悖的建筑,明确地提出了后现代的概念,使先前各自为政的反现代主义运动有了统一的名称和确切的内涵,并为后现代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另一位后现代主义的发言人斯特恩(Robert A.M.Stem)把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归结为三点:即文脉主义(Contextualism)、引喻主义(Allusionism)和装饰主义(Arnamentation)。他强调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和建筑的象征性,并把装饰作为建筑不可分割的部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结合史实,论述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和作用。

    正确答案: (1)抗日救亡运动与整个抗日战争相始终,并因政局和战局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阶段性特点。从运动的行为方式来看,七七事变前多属于民众自发行为或政党行为,如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各地工人、学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纷纷举行罢工、罢课,向国民党政府请愿和示威游行,反对不抵抗政策。一二八事变后,上海工人、农民、学生积极支援十九路军抵抗
    日本侵略军。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积极要求国民党政府改变政策。各地人民还组织“抗日救国会”等团体,募捐支援抗日军队和开展抵制日货等。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共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领导了一二九运动,使抗日救亡斗争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而七七事变后则转变为被国民政府认可、参与的政府行为。从运动的形式和规模来看.七七事变前的多为请愿、示威等具有相当规模的个体运动;七七事变以后则发展为具有很大规模的整体运动。
    (2)作用:七七事变前的抗日救亡运动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敦促其对日政策的调整和改变,驱使其最终走上抗战的道路;七七事变后的抗日救亡运动则坚定了国民政府的抗战信心.动员和激励了全国军民的抗战热情和胜利信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填空题
    1935年,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出现新的高潮,其标志是()的兴起。

    正确答案: 一二•九运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结合史实,试论述井冈山精神的科学内涵。

    正确答案: (1)胸怀理想、坚定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精髓。
    (2)实事求是、勇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内容。
    (3)艰苦奋斗、敢于胜利,是井冈山精神的重要内容。
    (4)依靠群众、无私奉献,是井冈山精神在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情操上的具体体现。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