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第一阶段:园林生成期夏商秦汉(公元前11世纪—公元220年),代表作品为姑苏台、上林苑、建章宫。
第二阶段:园林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589年)代表作品有华林园、金谷园、兰亭。
第三阶段:园林全盛期隋唐五代(公元589年—960年),代表作品有西苑、平泉庄、辋川别业。
第四阶段:园林成熟前期两宋(公元960年—1279年),代表作品有艮岳、富郑公园、西湖。
第五阶段:园林成熟中期元明清初(公元1279年—1736年),代表作品有西苑、拙政园、畅春园。
第六阶段:园林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公元1736—1911年),代表作品有颐和园、留园、余荫山房。
更多“试述中国园林发展的几个时期的起止阶段及其至少三个代表作品?”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述中国古代著名的园林家及其造园思想和作品特点?


    正确答案: 1.中国古代著名的园林家主要出现在明末清初时期,主要有计成、李渔、文震亨等。
    2.计成,江苏吴江人,著名的专业造园家,著有《园冶》一书,该书是全面论述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规划、设计、施工及各种局部细部处理的综合性著作。《园冶》共三卷,卷一的“兴造论”和“园说”是全书的立论所在,即造园的思想和原则,后有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十篇。计成对好的园林的评价标准概括为“巧遇因借,精于体宜”,因借是手段,体宜是目的。即我们常说的,要符合构备规律构景规律。为此计成提出了两个规划原则:一是景到随机,二是虽有人作宛自天开。前者是造景适宜于园林的地貌和地形,并尽量发挥长处,避之短处;后者意为要创作,仿佛是地造天设的秀堂,此建筑配置必须从属、协调与山水环境,不可喧宾夺主。
    3.《一家言》又名《闲情偶记》,作者李渔,生于万历年间,是多才多艺的造园学家,李渔在此书的居室部和器玩部中,对园林借景、装修、家具、山石等都有精辟的论述,是继《园冶》之后的又一部重要著述。他曾在北京弓弦胡同筑半亩园;自营别业,称伊园;晚年又自筑芥子园。他主张沿宋以来叠山以土石为宜,而反对全石山做法,认为用石过多往往违背天然山脉构成的规律而流于做作。用土石,以石代石,即减人工,有省物力,具有天然委曲之妙,混作是土处于山之中,使人不能辨者。他推崇以质胜文、以少胜多,是宋以来文人园林叠山传统。
    4.文震亭,出生于明末书香门第,晚年定居于北京,能诗善画,多才多艺,可推当时文人园林的代表。平生所著《长物志》共12卷,其中于造园有关的花木、室庐、水石、禽鱼四卷。列举42种观赏树木和花卉,详尽描写他们的姿态色彩、习性及载法。体现出植物配置的原则,同时认为水石是园林骨架。“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
    5.以上著作的内容涉及私家园林的规划设计、叠山理论,建筑、植物配置的理论与技艺,也涉及园林美学的范畴,所以是私家园林专著中的代表,也是文人园林自宋到明末清初的理论总结。此外还有当时很多的著作,无不渗透对园林美学和造林艺术的论述。

  • 第2题:

    中国古典园林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哪几个时期?分述这些时期的特点及成就。


    正确答案: ①生成期:皇家园林规划宏大、气魄雄浑、成为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主流:殷、周朴素的囿;秦汉建筑宫苑和“一池三山”;西汉山水建筑园。
    ②转折斯:初步确立了园林美学思想。南北朝自然山水园;佛寺丛林和游览胜地。
    ③全盛期:园林发展进入了盛年期,作为一个园林体系,所具有的风格特征基本形成。隋代山水建筑宫苑;唐代宫苑和游乐地,唐代自然园林式别业山居;唐宋写意山水园。
    ④成熟时期及成熟后期:园林的发展,一方面继承前一时期的成熟传统,而更于精致,另一方面暴露出某些衰颓的倾向。北宋山水宫苑;元、明清宫苑;

  • 第3题: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进入精深发展阶段是在()。

    • A、秦汉时期
    • B、隋唐时期
    • C、宋元时期
    • D、明清时期

    正确答案:D

  • 第4题:

    试述学前儿童语音发展的几个阶段、特点及其教育。


    正确答案: (1)非自控音阶段(出生―20天):发音器官为语音的发生做好最基本的物质准备。
    (2)咕咕出声阶段(21天―5个月):声音听辨能力有较大发展,有大量的“玩弄”声音的现象,有了最初的语音模仿和“对话”意识。
    (3)牙牙学语阶段(6个月―1岁左右):连续发音的节奏感加强,发音的形式变得丰富多彩,出现许多类似语言的语调。这阶段显著的特征是婴儿模仿发音的能力大大提高。
    (4)学说话阶段(1岁―1岁半):连续音节和类似词的音节增多,能说出一些单词,无意义的音节减少,这是一个由无意的音节过渡发展大词音的过渡阶段。
    (5)积极言语发展阶段(1岁半―6岁):开始由单词句、双词句向完整句发展,集中的无意义的发音现象消失,发音和发出的词和句子整合在一起。但由于发音器官发育未成熟,会出现许多语音“错误”。

  • 第5题:

    关于中国园林的发展历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先秦时期是我国园林艺术形成的萌芽阶段
    • B、先秦时期,中国园林的基本模式逐渐形成,并出现中国园林史上第一个造园高潮
    • C、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园林艺术蓬勃发展的时期
    • D、唐朝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成熟时期
    • E、明清是我国园林艺术的集大成时期

    正确答案:A,B,C,E

  • 第6题:

    贝多芬的一生通常被分为几个创作时期,指出这几个时期的起止年代,并结合主要作品谈谈他第二时期的创作特征。


    正确答案:贝多芬(LudwingvanBeethoven,1770—1827)的创作一般被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1770年到1802年;第二个时期是从1802年到1816年,第三个时期是从1816年到1827年。
    贝多芬的第二个时期是他最重要和最典型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在这个时期,贝多芬已被人们认为是欧洲第一流的钢琴家和作曲家。由于他拒绝屈从于保护人和出版商的要求,他的作品的长度在增加,个性和反叛的东西也在增长。贝多芬写了大量的作品草稿,不断地修改它们,直到他自己满意为止。这是贝多芬音乐风格完全成熟的时期,他的很多最著名的作品都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
    这个时期的主要作品有弦乐四重奏作品59号,也叫拉祖莫夫斯基四重奏,以及第74和第95号;15首钢琴奏曲(作品第22号到第90号),包括瓦尔德斯坦和热情奏鸣曲;第四和第五钢琴协奏曲;第三到第八交响曲;还有歌剧《费德里奥》。1803年创作的第三(英雄)交响曲是这个时期的一部代表作。这部作品最早是献给拿破仑•波拿巴这位法国大革命的英雄的。手稿上原来的标题是“以波拿巴为题的大交响曲”,后来改成“为波拿巴而作”。据说贝多芬得知拿破仑在1840年称帝后,愤怒地擦去了原来的标题并改写成“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个伟大而作”。
    这是一首革命性的作品,是对英雄的伟大理想的一种不朽的音乐表现。贝多芬一生坚持共和主义的理想,向往法国大革命,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精神。这种思想典型地体现在第三交响曲中,并引起了音乐手法上的许多创新。例如第一乐章用两个强烈的乐队全奏的降E大三和弦作为引子,由这个大三和弦的分解构成了深沉刚毅的主部主题,它意外地到达升C音上,并引出了无穷的变奏和发展。简洁而有力的主部主题就像一部戏剧中的主人公,他被描写成一个奋斗的、被压制的,但最终取得胜利的英雄。而这个英雄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贝多芬自己。整个乐章的篇幅大为扩展,副部出现多主题,展开部比呈示部更长,突然的转调和紧张的不协和音,以及连续的切分节奏所带来的不可遏制的动力感使乐章不断达到新的高潮。第二乐章是葬礼进行曲,这种体裁与法国大革命有关,在当时有固定的格式,如中段用大调式与两端的小调式形成对比,木管乐器比较突出,表达对英雄的牺牲的深切哀悼。贝多芬的这个乐章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作曲家伐塞克等人的同类作品有相似之处。第三乐章是一首大规模的谐谑曲。末乐章则是一个大变奏曲,主题取自贝多芬的芭蕾舞音乐《普罗米修斯的创造》。贝多芬在他的一首著名的钢琴变奏曲中也使用了这同一个主题。
    这个时期的其它几部交响曲创作也很值得注意。第四和第五交响曲表现了几乎是相对立的情感世界。第四是欢快而幽默的,而第五是与命运搏斗并最终获胜的巨人。第六交响曲(田园)有五个乐章,而不是通常的四个。它也是标题交响曲的一个先例。第七交响曲的规模也比较大,是以舞蹈的节奏为主导的一部杰作,而第八交响曲则比较短小,还恢复了古老的小步舞曲乐章。
    贝多芬唯一的歌剧《费德里奥》是一部拯救歌剧(法国大革命期间流行的一种歌剧形式),1804年到1805年创作,1806和1814年修改。贝多芬在这部歌剧中表达了和第三交响曲类似的革命精神。英雄主义精神也体现在贝多芬这个时期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如“瓦尔德斯坦”奏鸣曲和“热情”奏鸣曲,以及献给俄国驻维也纳大使拉祖莫夫斯基的弦乐四重奏(作品第59号)和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等。

  • 第7题:

    问答题
    中国古典园林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哪几个时期?分述这些时期的特点及成就。

    正确答案: ①生成期:皇家园林规划宏大、气魄雄浑、成为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主流:殷、周朴素的囿;秦汉建筑宫苑和“一池三山”;西汉山水建筑园。
    ②转折斯:初步确立了园林美学思想。南北朝自然山水园;佛寺丛林和游览胜地。
    ③全盛期:园林发展进入了盛年期,作为一个园林体系,所具有的风格特征基本形成。隋代山水建筑宫苑;唐代宫苑和游乐地,唐代自然园林式别业山居;唐宋写意山水园。
    ④成熟时期及成熟后期:园林的发展,一方面继承前一时期的成熟传统,而更于精致,另一方面暴露出某些衰颓的倾向。北宋山水宫苑;元、明清宫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进入精深发展阶段是在()。
    A

    秦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宋元时期

    D

    明清时期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多选题
    从神学思想发展史方面看,神学的发展至少经过了哪几个阶段()。
    A

    耶稣时期

    B

    圣经时期

    C

    教父学时期

    D

    经院哲学时期

    E

    基础神学时期


    正确答案: D,E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中国古代著名的园林家及其造园思想和作品特点?

    正确答案: 1.中国古代著名的园林家主要出现在明末清初时期,主要有计成、李渔、文震亨等。
    2.计成,江苏吴江人,著名的专业造园家,著有《园冶》一书,该书是全面论述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规划、设计、施工及各种局部细部处理的综合性著作。《园冶》共三卷,卷一的“兴造论”和“园说”是全书的立论所在,即造园的思想和原则,后有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十篇。计成对好的园林的评价标准概括为“巧遇因借,精于体宜”,因借是手段,体宜是目的。即我们常说的,要符合构备规律构景规律。为此计成提出了两个规划原则:一是景到随机,二是虽有人作宛自天开。前者是造景适宜于园林的地貌和地形,并尽量发挥长处,避之短处;后者意为要创作,仿佛是地造天设的秀堂,此建筑配置必须从属、协调与山水环境,不可喧宾夺主。
    3.《一家言》又名《闲情偶记》,作者李渔,生于万历年间,是多才多艺的造园学家,李渔在此书的居室部和器玩部中,对园林借景、装修、家具、山石等都有精辟的论述,是继《园冶》之后的又一部重要著述。他曾在北京弓弦胡同筑半亩园;自营别业,称伊园;晚年又自筑芥子园。他主张沿宋以来叠山以土石为宜,而反对全石山做法,认为用石过多往往违背天然山脉构成的规律而流于做作。用土石,以石代石,即减人工,有省物力,具有天然委曲之妙,混作是土处于山之中,使人不能辨者。他推崇以质胜文、以少胜多,是宋以来文人园林叠山传统。
    4.文震亭,出生于明末书香门第,晚年定居于北京,能诗善画,多才多艺,可推当时文人园林的代表。平生所著《长物志》共12卷,其中于造园有关的花木、室庐、水石、禽鱼四卷。列举42种观赏树木和花卉,详尽描写他们的姿态色彩、习性及载法。体现出植物配置的原则,同时认为水石是园林骨架。“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
    5.以上著作的内容涉及私家园林的规划设计、叠山理论,建筑、植物配置的理论与技艺,也涉及园林美学的范畴,所以是私家园林专著中的代表,也是文人园林自宋到明末清初的理论总结。此外还有当时很多的著作,无不渗透对园林美学和造林艺术的论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中国园林发展的几个时期的起止阶段及其至少三个代表作品?

    正确答案: 第一阶段:园林生成期夏商秦汉(公元前11世纪—公元220年),代表作品为姑苏台、上林苑、建章宫。
    第二阶段:园林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589年)代表作品有华林园、金谷园、兰亭。
    第三阶段:园林全盛期隋唐五代(公元589年—960年),代表作品有西苑、平泉庄、辋川别业。
    第四阶段:园林成熟前期两宋(公元960年—1279年),代表作品有艮岳、富郑公园、西湖。
    第五阶段:园林成熟中期元明清初(公元1279年—1736年),代表作品有西苑、拙政园、畅春园。
    第六阶段:园林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公元1736—1911年),代表作品有颐和园、留园、余荫山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进入精深发展阶段是(  )。
    A

    秦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宋元时期

    D

    明清时期


    正确答案: D,C
    解析:
    明、清时期,园林艺术进入精深发展阶段,无论是江南的私家园林,还是北方的帝王宫苑,在设计和建造上,都达到了高峰。

  • 第13题:

    中国园林发展的几个时期的起止阶段及其至少三个代表作品?


    正确答案:第一阶段:园林生成期夏商秦汉(公元前11世纪—公元220年),代表作品为姑苏台、上林苑、建章宫。
    第二阶段:园林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589年)代表作品有华林园、金谷园、兰亭。
    第三阶段:园林全盛期隋唐五代(公元589年—960年),代表作品有西苑、平泉庄、辋川别业。
    第四阶段:园林成熟前期两宋(公元960年—1279年),代表作品有艮岳、富郑公园、西湖。
    第五阶段:园林成熟中期元明清初(公元1279年—1736年),代表作品有西苑、拙政园、畅春园。
    第六阶段:园林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公元1736—1911年),代表作品有颐和园、留园、余荫山房。

  • 第14题:

    论述中国园林发展经历的几个历史阶段及其历史文化背景。


    正确答案: 中国园林从萌芽期、形成期、发展转折期、成熟期、高潮期、新兴期共经历了6个历史阶段。其历史文化背景各有所异。
    (1)萌芽期:中国园林的是从商殷时期开始的,中国园林萌芽与殷周时期,最初的“囿”是让天然的草木和鸟兽滋生繁育,还挖池筑台,供帝王们狩猎和游乐。春秋时期神话内容较丰富,对园林的影响较大。模拟东海仙境成为后世帝王园囿的主要内容。
    (2)形成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营建的宫室活动中也有园林建设;汉代在囿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园林形式——苑,其中有宫室建筑。苑中养百兽,供帝王狩猎取乐。有“一池三山”形式。
    (3)发展转折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属于发展转折期。是历史的大动乱时期,是思想、文化、艺术的重大变化时期。形成了自然山水园或写意山水园。开始兴建佛寺。
    (4)成熟期:中国园林在隋唐达到了成熟,主要有唐代山水建筑宫苑,唐代宫苑和游乐园,唐代写意山水园、北宋山水宫苑。
    (5)高潮期:元、明、清时期园林建设达到了高潮,北方是以北京为中心的皇家园林,南方出现了私家园林。
    (6)新兴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园林的到了政府重视,是园林的新兴期,建成了“园林城市”,“园林城区”当然在“文化大革命”中园林也受到了挫折和损失。

  • 第15题:

    中国烹饪古籍的出现和发展按各时期有标志自然地分为几个阶段?


    正确答案: 四个

  • 第16题:

    从神学思想发展史方面看,神学的发展至少经过了哪几个阶段()。

    • A、耶稣时期
    • B、圣经时期
    • C、教父学时期
    • D、经院哲学时期
    • E、基础神学时期

    正确答案:B,C,D

  • 第17题: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分为几个时期?


    正确答案: 一、生成期: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相当于殷、周、秦、汉时期。
    二、转折期:相当于魏、晋、南北朝。
    三、全盛期:相当于隋、唐。
    四、成熟时期:相当于两宋、清初。
    五、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

  • 第18题:

    多选题
    中国园林发展的成熟阶段是(  )。
    A

    明清时期

    B

    魏晋、南北朝时期

    C

    春秋战国时期

    D

    唐宋时期


    正确答案: B,C
    解析:
    早在商周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开始利用自然的山泽、水泉、树木、鸟兽进行初期的造园活动。春秋战国时期的园林中,已经有了成组的风景,既有土山又有池沼或台。秦汉时期,出现了以宫室建筑为主的宫苑,秦始皇建上林苑,引渭水作长池,并在池中筑蓬莱山以象征神山仙境。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中的转折点,所确立的园林建筑风格成为中国园林建筑的主流。唐宋时期,园林达到成熟阶段,官僚及文人墨客自建园林或参与造园工作,将诗与画融入园林的布局与造景中,反映当时社会上层地主阶级的诗意化生活的要求。明清时期,园林艺术进入精深发展阶段,无论是江南的私家园林,还是北方的帝王宫苑,在设计和建造上,都达到了高峰。

  • 第19题:

    问答题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分为几个时期?

    正确答案: 一、生成期: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相当于殷、周、秦、汉时期。
    二、转折期:相当于魏、晋、南北朝。
    三、全盛期:相当于隋、唐。
    四、成熟时期:相当于两宋、清初。
    五、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试述中国园林发展的几个时期的起止阶段及其至少三个代表作品?

    正确答案: 第一阶段:园林生成期夏商秦汉(公元前11世纪—公元220年),代表作品为姑苏台、上林苑、建章宫。
    第二阶段:园林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589年)代表作品有华林园、金谷园、兰亭。
    第三阶段:园林全盛期隋唐五代(公元589年—960年),代表作品有西苑、平泉庄、辋川别业。
    第四阶段:园林成熟前期两宋(公元960年—1279年),代表作品有艮岳、富郑公园、西湖。
    第五阶段:园林成熟中期元明清初(公元1279年—1736年),代表作品有西苑、拙政园、畅春园。
    第六阶段:园林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公元1736—1911年),代表作品有颐和园、留园、余荫山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论述中国园林发展经历的几个历史阶段及其历史文化背景。

    正确答案: 中国园林从萌芽期、形成期、发展转折期、成熟期、高潮期、新兴期共经历了6个历史阶段。其历史文化背景各有所异。
    (1)萌芽期:中国园林的是从商殷时期开始的,中国园林萌芽与殷周时期,最初的“囿”是让天然的草木和鸟兽滋生繁育,还挖池筑台,供帝王们狩猎和游乐。春秋时期神话内容较丰富,对园林的影响较大。模拟东海仙境成为后世帝王园囿的主要内容。
    (2)形成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营建的宫室活动中也有园林建设;汉代在囿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园林形式——苑,其中有宫室建筑。苑中养百兽,供帝王狩猎取乐。有“一池三山”形式。
    (3)发展转折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属于发展转折期。是历史的大动乱时期,是思想、文化、艺术的重大变化时期。形成了自然山水园或写意山水园。开始兴建佛寺。
    (4)成熟期:中国园林在隋唐达到了成熟,主要有唐代山水建筑宫苑,唐代宫苑和游乐园,唐代写意山水园、北宋山水宫苑。
    (5)高潮期:元、明、清时期园林建设达到了高潮,北方是以北京为中心的皇家园林,南方出现了私家园林。
    (6)新兴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园林的到了政府重视,是园林的新兴期,建成了“园林城市”,“园林城区”当然在“文化大革命”中园林也受到了挫折和损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贝多芬的一生通常被分为几个创作时期,指出这几个时期的起止年代,并结合主要作品谈谈他第二时期的创作特征。

    正确答案: 贝多芬(LudwingvanBeethoven,1770—1827)的创作一般被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1770年到1802年;第二个时期是从1802年到1816年,第三个时期是从1816年到1827年。
    贝多芬的第二个时期是他最重要和最典型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在这个时期,贝多芬已被人们认为是欧洲第一流的钢琴家和作曲家。由于他拒绝屈从于保护人和出版商的要求,他的作品的长度在增加,个性和反叛的东西也在增长。贝多芬写了大量的作品草稿,不断地修改它们,直到他自己满意为止。这是贝多芬音乐风格完全成熟的时期,他的很多最著名的作品都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
    这个时期的主要作品有弦乐四重奏作品59号,也叫拉祖莫夫斯基四重奏,以及第74和第95号;15首钢琴奏曲(作品第22号到第90号),包括瓦尔德斯坦和热情奏鸣曲;第四和第五钢琴协奏曲;第三到第八交响曲;还有歌剧《费德里奥》。1803年创作的第三(英雄)交响曲是这个时期的一部代表作。这部作品最早是献给拿破仑•波拿巴这位法国大革命的英雄的。手稿上原来的标题是“以波拿巴为题的大交响曲”,后来改成“为波拿巴而作”。据说贝多芬得知拿破仑在1840年称帝后,愤怒地擦去了原来的标题并改写成“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个伟大而作”。
    这是一首革命性的作品,是对英雄的伟大理想的一种不朽的音乐表现。贝多芬一生坚持共和主义的理想,向往法国大革命,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精神。这种思想典型地体现在第三交响曲中,并引起了音乐手法上的许多创新。例如第一乐章用两个强烈的乐队全奏的降E大三和弦作为引子,由这个大三和弦的分解构成了深沉刚毅的主部主题,它意外地到达升C音上,并引出了无穷的变奏和发展。简洁而有力的主部主题就像一部戏剧中的主人公,他被描写成一个奋斗的、被压制的,但最终取得胜利的英雄。而这个英雄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贝多芬自己。整个乐章的篇幅大为扩展,副部出现多主题,展开部比呈示部更长,突然的转调和紧张的不协和音,以及连续的切分节奏所带来的不可遏制的动力感使乐章不断达到新的高潮。第二乐章是葬礼进行曲,这种体裁与法国大革命有关,在当时有固定的格式,如中段用大调式与两端的小调式形成对比,木管乐器比较突出,表达对英雄的牺牲的深切哀悼。贝多芬的这个乐章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作曲家伐塞克等人的同类作品有相似之处。第三乐章是一首大规模的谐谑曲。末乐章则是一个大变奏曲,主题取自贝多芬的芭蕾舞音乐《普罗米修斯的创造》。贝多芬在他的一首著名的钢琴变奏曲中也使用了这同一个主题。
    这个时期的其它几部交响曲创作也很值得注意。第四和第五交响曲表现了几乎是相对立的情感世界。第四是欢快而幽默的,而第五是与命运搏斗并最终获胜的巨人。第六交响曲(田园)有五个乐章,而不是通常的四个。它也是标题交响曲的一个先例。第七交响曲的规模也比较大,是以舞蹈的节奏为主导的一部杰作,而第八交响曲则比较短小,还恢复了古老的小步舞曲乐章。
    贝多芬唯一的歌剧《费德里奥》是一部拯救歌剧(法国大革命期间流行的一种歌剧形式),1804年到1805年创作,1806和1814年修改。贝多芬在这部歌剧中表达了和第三交响曲类似的革命精神。英雄主义精神也体现在贝多芬这个时期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如“瓦尔德斯坦”奏鸣曲和“热情”奏鸣曲,以及献给俄国驻维也纳大使拉祖莫夫斯基的弦乐四重奏(作品第59号)和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述学前儿童语音发展的几个阶段、特点及其教育。

    正确答案: (1)非自控音阶段(出生―20天):发音器官为语音的发生做好最基本的物质准备。
    (2)咕咕出声阶段(21天―5个月):声音听辨能力有较大发展,有大量的“玩弄”声音的现象,有了最初的语音模仿和“对话”意识。
    (3)牙牙学语阶段(6个月―1岁左右):连续发音的节奏感加强,发音的形式变得丰富多彩,出现许多类似语言的语调。这阶段显著的特征是婴儿模仿发音的能力大大提高。
    (4)学说话阶段(1岁―1岁半):连续音节和类似词的音节增多,能说出一些单词,无意义的音节减少,这是一个由无意的音节过渡发展大词音的过渡阶段。
    (5)积极言语发展阶段(1岁半―6岁):开始由单词句、双词句向完整句发展,集中的无意义的发音现象消失,发音和发出的词和句子整合在一起。但由于发音器官发育未成熟,会出现许多语音“错误”。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