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涉及民俗节日的文学作品(诗、词)有哪些?试例举。

题目

涉及民俗节日的文学作品(诗、词)有哪些?试例举。


相似考题
更多“涉及民俗节日的文学作品(诗、词)有哪些?试例举。”相关问题
  • 第1题:

    宋代王安石《元日》诗表现的传统民俗节日是?诗中提到了哪些民俗活动?


    正确答案: 阴历正月初一也就是春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换新春联)。

  • 第2题:

    民俗有哪些基本特征?试例举并加以简要说明。


    正确答案: 1、民俗文化活动的集体性: 任何一种民俗无疑是一种文化,称之为民俗文化。民俗是伴随着人类群体的产生而产生的。因此,民俗培育了社会的一致性,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
    2、民俗文化活动的传承性 : 民俗是习得知识,需要在一代一代中传递,具有时间传衍的连续性,民俗是时间的连续体。是一个地方区域内长期人文积淀的一种客观反映,它是一个地方文化的象征,是古老文化的传承,所以传承民俗文化,就是延续古老的文明和人文精神,也是一种文化信仰。
    3、民俗文化活动的地方性 :民俗文化活动的传承是以人世代相传,除了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之外,如春节活动等具有全国性特点。各个地方依自己的特殊环境形成了服务地方的文化小传统,同一种民俗事象在各地会出现不同形态,不同时代,不同的地区都会有自己的特点。
    4、民俗文化活动的变异性 :民俗文化因其传承的特殊性,在日常生活中人相袭,代相传,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但民俗作为一种基础文化,它在传承与传播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相反,它随着时空的变化不断地发生变异,形成了与稳定性相联系的变异性特征。变异性是中国民俗的显明特征之一。
    5、民俗文化活动的丰富性 : 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同一种民俗,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各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都保留着各自的民族特性,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活动。
    6、民俗文化活动的实用性 :开展民俗文化活动的只有一个,即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实用性是中国民俗最本质的特点,民俗文化服务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民依赖民俗开展生产,繁衍后代,寻求精神愉快。

  • 第3题:

    试结合作品,分析诗与词外部形式上的异同?


    正确答案: 词的句式长短不齐,而诗的主流是严整的,尤其格律诗出现后,它的句式必须整齐划一。
    词的句法灵活多样,而诗的内部结构则是较为固定的。
    词的押韵上的多种新变。诗也必须押韵,但是没有词的变化丰富。
    词的对仗多样。诗也讲究对仗,但是词对于是否两句对仗,在什么时候对仗都没有明确的要求。
    此外,词的结构形式上的分片,也是诗所没有的。
    词的体式繁富。诗只有几种体式,而词的体式中词调有826调,词体有2306种。

  • 第4题:

    民俗节日


    正确答案: 指约定俗成的具有群体性、模式化活动的日子,包括民俗意义较强的节日,以及纪念意义较强的节日。

  • 第5题:

    试例举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


    正确答案: 该派诗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其他如王之涣、王翰、崔颢等也较著名。

  • 第6题:

    简述纳西族主要分布、宗教信仰、居住民俗、饮食民俗、节日民俗、服饰民俗。


    正确答案: 1.主要分布: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和滇川间的泸沽湖畔;
    2.宗教信仰:崇拜多神的东巴教,部分信仰喇嘛教;
    3.居住民俗:土木瓦结构,采用“三房一照壁”形式,正房较高,偏房略低;山区民居多系木楞房,上盖石片;
    4.饮食民俗:以玉米、大米、小麦为主,宁蒗的喜吃青稞。丽江的火腿粑粑、宁蒗的琵琶猪和泸沽湖的酸鱼、干鱼,味美可口;
    5.节日民俗:春节、清明、端阳、中秋、火把节、三朵节;
    6.服饰民俗:男子多穿汉式服装;丽江妇妇女穿长过膝盖的大褂,宽腰大袖,外加坎肩,腰系百褶围腰,下着长裤,披羊皮披肩,上绣日月和七星“披星戴月”。耶料以黑为贵。

  • 第7题:

    问答题
    请问达斡尔族的民间节日和民俗活动主要有哪些?

    正确答案: (1)民间节日:敖包会、抹黑脸节。
    (2)民俗活动:装烟礼(装烟认大小),打贝阔(玩法酷似曲棍球),下鹿棋(具有围猎捕鹿生产特征),草上飞(凭借聪明智慧创造的适合草原上迁徙的大轮勒勒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民俗节日按节日的族属分类有哪些?

    正确答案: 1、单一民族的民俗节日
    2、跨民族的民俗节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有哪些?

    正确答案: 1、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与春种,夏锄,秋收,冬藏的生产性节律相应,民间节日中,就有了春祈、秋报、夏伏、冬腊的岁时性生活节律;2、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我国是个贵人伦、重亲情的国度。传统节日中的诸多礼俗,深刻的体现了这一特点(节日祭祖,团圆,节日礼品);3、节俗的内容与功能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发展。由于社会的发展,使得传统节日集信仰的、经济的、社交的、娱乐的功能于一身,成为中国广大民众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例举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

    正确答案: 该派诗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其他如王之涣、王翰、崔颢等也较著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中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岁时节日民俗有哪些?

    正确答案: 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除夕、春节、三月街、泼水节、火把节、歌墟节、开斋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少数民族有哪些歌节和民俗节日?试例举。

    正确答案: 藏族的洛萨节(春节)和雪顿节(藏历六月十三):吃酸奶子的节日;藏族“花儿”会对歌农历六月十四;壮族、侗族、苗族的三月三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中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岁时节日民俗有哪些?


    正确答案: 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除夕、春节、三月街、泼水节、火把节、歌墟节、开斋节。

  • 第14题:

    对于当代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国际上有许多评论和预测,这些评论和预测有哪些,试例举一二,并评述之?


    正确答案:至今“中国威胁论”归纳起来主要有:“中国军事威胁论”、“中国经济威胁论”、“中国人种威胁论”、“中国文明威胁论”、“中国粮食威胁论”、“中国环境威胁论”、“中国人口威胁论”等等。众多的威胁论几乎涵盖了中国和平发展的所有重要方面,在国际上对中国形象造成了很大的损害,给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制造了很大的障碍。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次之。
    关于这些言论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
    一、西方“人性恶”观念是形成“中国威胁论”的首要原因,“中国威胁论”的提出既反映了国际上某些人面对中国快速发展而产生的诚惶诚恐、焦躁不安的心理,又反映了他们想遏制中国和平发展的险恶用心,而这一切发生的根源就出于他们极端的“人性恶”传统思维模式。
    二、地缘政治因素是形成“中国威胁论”的直接原因—主要指中日之间。
    三、美国霸权主义及其意识形态偏见是形成“中国威胁论”的现实原因。
    四、中西文化的差异是形成“中国威胁论”的重要原因。
    五、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是形成“中国威胁论”的“理论基础”。
    “中国威胁论”的主要论据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经济威胁论”。这种观点的核心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照这样发展下去中国的经济将对世界经济构成威胁。
    (二)“中国军事威胁论”认为中国经济发展以后,军事实力必然增强,从而会走上军事扩张之路。
    (三)“中国文明与意识形态威胁论”。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想将对西方构成威胁。
    (四)其它威胁论,例如,认为中国在粮食方面会对世界造成威胁。
    在文化和意识形态上,判断一个国家是否构成威胁,不在于它发展快慢、是否强大,而根本上在于它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中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中国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中国威胁论”思想的实质是冷战思维的延续,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借口中国威胁,为自己扩军备战,出售军火谋取巨额利润。应该看到,真正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造成威胁的,不是发展着的爱好和平的中国,恰恰是那些“中国威胁论”的鼓吹者,对此,人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首先,从经济上看,中国的经济实力并没有象有些人估计的那样强大,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很难说会对他国构成威胁,其次,中国经济发展会对世界各国带来好处,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向世界提供巨大的市场。换一个角度考虑,如果中国不发展经济,反倒会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威胁。因此,从本质上讲,中国的稳定与发展,有利于世界各国,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贡献。再次,从军事角度看,中国的军事预算是有限的、低水平的。中国奉行的是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现在不称霸,将来也不会称霸。最后,在粮食需求上,中国不会对世界粮食的供求造成巨大影响。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国农业的发展,我们将完全有能力来养活自己,决将不会走上依赖谷物和肉食品进口维持生存之路。
    中国威胁论只是外国用来讹诈和绞杀中国的工具。第一、经济绞杀。砍断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的翅膀,中国威胁论一出,中国企业在国外寸步难行。中国的产业几乎已经被国外资本收购一空,但是中国企业要想走出去却困难重重。第二、民族软化。束缚中国一部分国民对外走出去的胆量,捧杀另一部分国民对本国的清醒认识。第三、军事压制。诱骗中国把有限的经济实力捆绑到无限的国土防卫之中,再也无力进行世界争夺。世界上最强大的武装力量是美国军队,这一点勿容置疑,可是少有国家喊过美国是威胁。中国军费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却总有人无时无刻不在喊中国军费增速快,中国军队是威胁。 “中国责任论”的出现具有深刻的国际背景。伴随着国家实力上升以及不断走向全球的脚步,中国如何在国际社会运用新获得的力量日渐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部分西方国家或国家集团开始要求中国在国际体系中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中国责任论”的出台与“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威胁论”在现实中不断碰壁有密切关联。从“中国崩溃论”到“中国威胁论”再到“中国责任论”的转变表明,国际社会希望影响或约束中国运用权力的方式,进而规范中国未来的国际角色。美国一方面鼓励中国成为国际体系中“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与中国一道处理世界热点和难点问题;另一方面又在东亚地区保持美日同盟、构建东亚安全机制、强化美印关系以及建设跨太平洋而不是泛亚地区秩序,以此遏阻或防范中国崛起,这促使中国学者对“中国责任论”持较多的保留态度。
    与“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威胁论”相比,“中国责任论”较为中性、客观,它更多地从积极和正面的视角看待中国的实力增长和国际角色;在方式方法上更加强调对话与协商等接触性手段,而不是孤立与制衡的遏制性手段;在理论色彩上更加突出自由主义而非现实主义的色彩,不是旨在阻止中国追求更大的权力,而是鼓励中国在融入国际体系过程中承担与其地位和权利相称的国际义务。在某种程度上,“中国责任论”的兴起是中国力量上升和参与国际生活深化的必然产物。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的提高促使多数国家选择与中国保持积极的合作关系,以便受益于中国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也促使所有“利益攸关方”去关注中国的国际角色。同时,面对全球化带来的巨大挑战,国际体系内的主要行为体在客观上需要团结起来加以应对,特别是团结新兴发展中大国的作用备受瞩目。“中国责任论”的兴起还在于国际社会对中国构建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努力和未来国际角色的积极认同和预期。
    “中国责任论”的兴起将有助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获取更多的活动平台,国际社会在中国涉外事务以及重大国际问题处理和国际制度安排中将更多考虑中国的声音。与此同时,中国如何在国际体系中承担国际责任,维护自身发展权益和国际体系的稳定有序发展成为中国外交的严峻挑战。第一,国际责任的美国性与国际性难以平衡。第二,责任意识初备,但责任战略有待细化。第三,中国建设负责任大国初见成效,同时也存在不少挑战。 中国在建设负责任大国中存在的主要困难,一是西方对中国国内决策体制仍存担忧,它们倾向于认为精英政治和民族主义增加了中国对外政策的不确定性,希望促使中国进行与经济改革相适应的政治体制改革,培养具备高素质的新一代领导人以避免领导水平滑坡; 二是在国际组织方面,中美国际组织观差异较大,中国没有加入部分重要的国际组织,中国履行国际责任的可用资源和方式仍然较为有限;三是在国际体系内中国因素日趋突出的情况下,“韬光养晦”战略引起了部分争议; 四是军事透明度问题。

  • 第15题:

    盛唐田园诗和中唐田园诗有哪些不同?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盛唐的田园诗和山水诗风格相近、意境相仿、特色相同、成就相当。盛唐的田园诗描写自然,风格淡雅,手法白描,情趣昂然,明显的手陶渊明的田园诗影响。
    孟浩然的田园诗,有对田园生活的描绘:“涧影见松竹,潭香闻   荷。野童扶醉舞,山鸟助酣歌”。     孟浩然有一首描写自己去农家做客的诗《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首联起,写自己应邀到田家做客。颔联承,承上写来到了故人的村庄,但见近处是葱茏的绿树将村庄亲切地环抱,远处隐隐的青山深情地伫立在村郭之外。“绿树”、“青山”,色彩鲜明,显示了蓬勃生机。颈联转,换了一个角度来写拜访宴饮的内容:打开窗子面对打谷场和菜圃,端起酒杯谈话的主题不离开桑麻农事。尾联合,写欢会结束,即将分手。结尾两句含义丰富:一是对这次聚会十分满意,我还要再来;二是与故人友情深厚,以至于在刚分手时就盼望再次重逢;三是这次是应邀而来,下次则是不邀自来;四是预约了下次聚会的内容 是赏菊花,诗人说“就菊花”,次“就”字很值得玩味。这首诗最能体现孟诗“语淡而味不薄”的特色和魅力,这首诗对后人的影响很大。
    王维的田园诗是以画家的眼光和绘画的笔调,来描绘田园风光的淡雅优美,着色不浓,而意境清远。如《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侯荆扉。  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禾锄至,相间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威。
    像一幅田园风景图;夕阳的余辉给这副图画打下了一个蛋黄色的底色;牛羊从野外归来,笔墨遂勾连到墟落;接下来是村口的一个特写:“野老念牧童,倚杖侯荆扉”,这是一个充满田园亲情的永恒的雕塑,有着永不衰竭的艺术美丽!再下来又是一个原野的远景:雉  再已经抽穗的麦田里欢叫,蚕而已经快要作茧,桑树上的叶子也开始稀疏;又是一个近处特写:“田夫禾锄至,相见语依依”劳作归来,碰到一起亲切交谈。最后系诗人的感慨。
    田园诗到了中晚唐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渐渐失去了田园风光的优美,失去了田园生活的和美,失去了田园人们之间情感的淳美。中晚唐田园诗开始转向对田园生活辛劳的描绘,转向对乡村中民生疾苦的关注,转向对劳动人民贫苦生活的同情。这种情况中唐已经很明显,到了晚唐更盛矣。《贫妇词》写出了农村贫苦妇女内心痛苦,自己怀抱中的小儿,还不如山下的小鹿;因为无法交租,恶吏每天来催逼,庭前的田地都踩出了一条小路。后一首《农臣怨》写灾害之年贫苦的农民欲诉无门、欲哭无泪。都表现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 第16题:

    民俗节日按节日的主题分类有哪7种?


    正确答案: 1、农事类节日
    2、宗教祭祀类节日
    3、纪念类节日
    4、文化游乐类节日
    5、庆贺类节日
    6、商贸类节日
    7、生活社交类节日。

  • 第17题:

    简述壮族主要分布、宗教信仰、居住民俗、饮食民俗、节日民俗、服饰民俗。


    正确答案: 1.主要分布:广西壮族自治区;
    2.宗教信仰:崇拜多神,信仰多神;
    3.居住民俗:“干杆”建筑;
    4.饮食民俗:主食以大米、玉米为主。喜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节庆,喜欢做五色饭,有嚼槟榔和用槟榔招待客人的传统习惯;
    5.节日民俗:中元节、牛魂节、吃立节歌圩节;
    6.服饰民俗:妇女多穿无领左衽、绣花滚边的衣服和滚边、宽脚的裤子,腰间束绣花围腰,下身穿裙和绣花鞋,喜戴银首饰。

  • 第18题:

    简述朝鲜族主要分布、居住民俗、饮食民俗、节日民俗、服饰民俗和婚葬民俗。


    正确答案: 1.主要分布:东北三省,吉林省占60%以上;
    2.居住民俗:以木搭架,屋顶四个斜面,用稻草、麦草、或瓦片覆盖。墙壁多泥墙,粉刷白灰
    3.饮食民俗:米饭为主食。汤是日常饮食中必备的。喜欢吃狗肉、牛肉、鸡肉、海鱼及泡菜、辣椒酱等,不喜欢吃羊、鸭、鹅以及油腻食物。传统风味有打糕、冷面和大酱汤;
    4.节日民俗: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婴儿诞生一周年、“回甲节”、“回婚节”;
    5.服饰民俗:喜爱穿白衣服“白耶民族”之称。妇女穿 短耶长裙,色彩鲜艳;男子穿白色短上耶,外加坎肩,裤裆肥大,宜于盘腿而坐,裤脚系上丝带,外出时再加上长袍;
    6.婚葬民俗:婚礼仪式隆重,分别在女方或男方家两次举行。“男主外,女主内”。父子关系是一切人伦关系的基础,讲求父慈子孝,长子赡养父母,人们非常鄙视不孝不敬的人和行为。

  • 第19题:

    问答题
    民俗有哪些基本特征?试例举并加以简要说明。

    正确答案: 1、民俗文化活动的集体性: 任何一种民俗无疑是一种文化,称之为民俗文化。民俗是伴随着人类群体的产生而产生的。因此,民俗培育了社会的一致性,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
    2、民俗文化活动的传承性 : 民俗是习得知识,需要在一代一代中传递,具有时间传衍的连续性,民俗是时间的连续体。是一个地方区域内长期人文积淀的一种客观反映,它是一个地方文化的象征,是古老文化的传承,所以传承民俗文化,就是延续古老的文明和人文精神,也是一种文化信仰。
    3、民俗文化活动的地方性 :民俗文化活动的传承是以人世代相传,除了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之外,如春节活动等具有全国性特点。各个地方依自己的特殊环境形成了服务地方的文化小传统,同一种民俗事象在各地会出现不同形态,不同时代,不同的地区都会有自己的特点。
    4、民俗文化活动的变异性 :民俗文化因其传承的特殊性,在日常生活中人相袭,代相传,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但民俗作为一种基础文化,它在传承与传播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相反,它随着时空的变化不断地发生变异,形成了与稳定性相联系的变异性特征。变异性是中国民俗的显明特征之一。
    5、民俗文化活动的丰富性 : 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同一种民俗,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各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都保留着各自的民族特性,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活动。
    6、民俗文化活动的实用性 :开展民俗文化活动的只有一个,即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实用性是中国民俗最本质的特点,民俗文化服务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民依赖民俗开展生产,繁衍后代,寻求精神愉快。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宋代王安石《元日》诗表现的传统民俗节日是?诗中提到了哪些民俗活动?

    正确答案: 阴历正月初一也就是春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换新春联)。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民俗有哪些特点?试从民俗的各方面说明民俗与环境的关系。

    正确答案: 1、内涵的特征:民族性、变异性、集团性、约束性。
    2、外延的特征:承传性、地方性。
    物质民俗中的民居、饮食、服饰,在文化景观中最易于辨别,最能反映民俗与环境的关系。
    (一)民居
    民间社会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景观,其中最明显与最吸引人的是民间各类建筑的建造技术,它不仅反映民间文化特征,而且也反映了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民居的建筑材料、建筑布局、建筑外形与内部特点上,均能反映出与环境的关系。
    (二)饮食民俗
    饮食民俗与居住地的环境有极大的关系。
    首先表现在主食上。例如,在我国:北方——面;南方——米。这与北方干旱少雨,适宜种麦,南方气候炎热而湿润,适宜种植稻米有关。 其次,在副食上,主要是各种肉类和蔬菜。东方——猪肉;西方——牛肉。
    (三)服饰民俗
    服饰也深受各民族居住地的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我国东北、内蒙古地区:头戴皮帽,身穿棉衣或兽衣制作的长袍、长裙和足登皮靴;西北地区的维吾尔族、柯尔克孜、哈萨克族:男子喜欢穿对襟长衫,束腰带或皮带,妇女则爱穿长裙;西南和南方民族:男子穿对襟段上衣,着裤腿宽大的长裤,妇女则爱穿长裙、百褶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涉及民俗节日的文学作品(诗、词)有哪些?试例举。

    正确答案: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民俗节日按节日的主题分类有哪7种?

    正确答案: 1、农事类节日
    2、宗教祭祀类节日
    3、纪念类节日
    4、文化游乐类节日
    5、庆贺类节日
    6、商贸类节日
    7、生活社交类节日。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