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试述马铃薯癌肿病的检验方法和防治方法。”相关问题
  • 第1题:

    马铃薯种性退化症状,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正确答案:症状:植株生长势衰退、株型变矮、叶面皱缩,叶片出现黄绿相间的嵌斑,甚至叶脉坏死,直到整个复叶脱落等,造成大幅度减产。原因:病理退化:由于马铃薯生长发育过程中易感染病毒而导致种性退化。生理退化:高温还能使块茎芽的生长锥细胞在生长和贮藏过程中发生衰老,亦能导致种性退化。防治方法:冷凉季节保种:这是传统防止种性退化的技术。冬季或早春低夜温培育:20世纪80年代乃至目前的马铃薯生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茎尖脱毒技术及其良繁体系。

  • 第2题:

    试述马铃薯病毒病与退化的关系。


    正确答案: 马铃薯退化的原因:一种认为是病毒侵染所致,另一种认为是高温诱发所致。现已证明,马铃薯退化与病毒有内在联系。在病毒充分侵染的条件下,高温起主导作用。

  • 第3题:

    怎样防治马铃薯环腐病?


    正确答案: (1)严格检疫,首先要对种薯产地的种薯进行检疫,严格禁止病薯调入或调出。凡发现有环腐病的地块生产的种薯,应转为商品薯处理。
    (2)种植抗病品种,如:东农303,克新1号等,可在病区推广。
    (3)提倡用小整薯播种,不用刀切,避免切刀传病。
    (4)播种前进行晒种催芽等,对种薯进行处理,可以提前发现病薯,坚决淘汰。
    (5)对容器严格清洗和消毒,盛过病薯的筐、袋、箱等都沾染了环腐病菌,应进行严格消毒,消除病原。可用次氯酸钠、漂白粉等进行浸泡或刷洗。

  • 第4题:

    马铃薯病毒病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正确答案: 防治策略应以采用无毒种薯为主,结合选用抗病品种及治虫防病等综合防治措施。
    1.生产和采用无毒种薯
    2.选用抗病良种目前种植广泛的抗病毒品种有:内薯7号、大西洋、中薯2号等。
    3.夏播和两季作留种这是防止种薯退化解决就地留种的有效方法。在无霜期短的北方一季区,可将正常的春播推迟到夏播留种(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播种);在无霜期长的南方两季作地区,一年种两茬马铃薯,即春秋两季播种,以秋播马铃薯作种用。
    4.化学防治在留种地及时防蚜对减轻退化有显著效果,尤其对卷叶病毒效果明显。也可选用病毒钝化剂,如20%毒病毒等。
    5.加强栽培管理目的是促早熟,保证增产,并避免在高温下结薯。为此,须因地制宜适时播种,高畦栽培,合理用肥,拔除病株,勤中耕培土,注意改良土壤理化性状。
    6.热处理国外资料,种薯经35℃处理56d或36℃处理39d,可除卷叶病毒。芽眼切块后变温处理(每天40℃4h,16~20℃20h,共处理56D.也可以除去卷叶病毒。

  • 第5题:

    试述马铃薯病毒病的综合防治策略与方法。


    正确答案: 综合防治策略为:以生产无毒种薯为中心,加强栽培管理。
    ①组织培养,生产脱毒苗;
    ②建立各级无毒种薯繁殖基地;
    ③加强栽培管理;
    ④加强种薯田的蚜虫防治。

  • 第6题:

    论述马铃薯癌肿病的症状特点、病原菌形态特点;病害发生规律和流行条件;在国内的适生区域以及检疫检验方法。


    正确答案:症状特点:主要为害块茎,地上部分症状多不明显。
    病原菌形态特点:休眠孢子囊近球形,褐色,厚壁,萌发产生游动孢子;
    原孢堆游动孢子侵入芽组织细胞内,使寄主细胞受刺激而膨大,菌体先发育形成的经细胞多次分裂,转而形成含有3-9隔夏孢子囊的夏孢子堆;
    夏孢子囊壁薄淡色,多角形或卵形;
    游动孢子卵圆形,鞭毛单生;
    合子(游动孢子形成配子,并结合形成合子)两根鞭毛,游动;侵入寄主细胞形成休眠孢子囊。
    病害发生规律和流行条件:1.气象因素-土壤水分饱和,温度12-24℃,pH4.5-7,最有利于发病。
    2.海拔高度-3600—1680m,2500m以上发明面积大。
    3.坡向和地势-阴坡病重,阳坡病轻。
    4.轮作-连作地病重,轮作年限长的病轻。
    5.自生马铃薯数量-自生马铃薯是土壤中重要的初侵染来源。
    在国内的适生区域:山区和潮湿地带对此病最为有利,这些地区气候凉爽、雨日频繁、雾多、日照少、土壤湿度大及酸性土壤。如在云、贵、川高原区有发生。
    检疫检验方法:1.土壤检验-漂浮法提取休眠孢子囊。
    2.直接检查有无肿瘤物。
    3.病原菌形态观察-夏孢子囊堆和休眠孢子囊。
    4.染色检验-单鞭毛的游动孢子和双鞭毛的合子。

  • 第7题:

    简述玉米细菌性萎蔫病在国外的分布状况、症状表现特点、病原分类地位、检验方法和防治措施。


    正确答案:在国外的分布状况:美洲—美国(1897)、加拿大、墨西哥、哥斯达黎加、波多黎各、圭亚那、秘鲁、巴西;
    欧洲—前苏联、波兰、瑞士、意大利、罗马尼亚、希腊;
    亚洲—越南、泰国、马来西亚。
    症状表现特点:典型的症状是矮缩和枯萎。
    早期感病—矮化,萎蔫,雄穗退色早枯枯萎死亡;
    叶片-淡绿色-黄色条斑→干枯→褐色→枯萎;
    植株生长期—维管束红褐色,植株高度受影响,横切面维管束切口处有黄色菌脓;
    雌穗—大多不孕;
    雄穗—过早抽出并变成白色,在植株停止生长以前枯萎死亡。
    病原分类地位:薄壁菌门Gracilicutes
    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
    泛菌属Pantoea
    检验方法:1.产地检验-甜玉米叶片病斑
    2.病原物分离检验-
    ⑴伊凡诺夫培养基:菌落黏性大;
    ⑵黑色素培养基:30℃7d-菌落中心黑色,边透明。
    3.血清学检验-琼脂双扩散、荧光抗体法
    防治措施:加强检验检测,防止传入

  • 第8题:

    问答题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防治马铃薯病毒病和类病毒病?

    正确答案: 1.建立无病留种田:幼芽鉴定法、茎尖脱毒法和实生苗留种。
    2.栽种薯芽:趁晴挖薯选薯,经日晒后贮放在通风透光处,整薯催芽,选用健芽。
    3.作垅栽培:可降低土温,使日夜温差大,有利于提高植株的抗病力,同时可防止退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论述马铃薯癌肿病的症状特点、病原菌形态特点;病害发生规律和流行条件;在国内的适生区域以及检疫检验方法。

    正确答案: 症状特点:主要为害块茎,地上部分症状多不明显。
    病原菌形态特点:休眠孢子囊近球形,褐色,厚壁,萌发产生游动孢子;
    原孢堆游动孢子侵入芽组织细胞内,使寄主细胞受刺激而膨大,菌体先发育形成的经细胞多次分裂,转而形成含有3-9隔夏孢子囊的夏孢子堆;
    夏孢子囊壁薄淡色,多角形或卵形;
    游动孢子卵圆形,鞭毛单生;
    合子(游动孢子形成配子,并结合形成合子)两根鞭毛,游动;侵入寄主细胞形成休眠孢子囊。
    病害发生规律和流行条件:1.气象因素-土壤水分饱和,温度12-24℃,pH4.5-7,最有利于发病。
    2.海拔高度-3600—1680m,2500m以上发明面积大。
    3.坡向和地势-阴坡病重,阳坡病轻。
    4.轮作-连作地病重,轮作年限长的病轻。
    5.自生马铃薯数量-自生马铃薯是土壤中重要的初侵染来源。
    在国内的适生区域:山区和潮湿地带对此病最为有利,这些地区气候凉爽、雨日频繁、雾多、日照少、土壤湿度大及酸性土壤。如在云、贵、川高原区有发生。
    检疫检验方法:1.土壤检验-漂浮法提取休眠孢子囊。
    2.直接检查有无肿瘤物。
    3.病原菌形态观察-夏孢子囊堆和休眠孢子囊。
    4.染色检验-单鞭毛的游动孢子和双鞭毛的合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小麦发生倒伏的原因和防治方法。

    正确答案: 1)植株生长正常,灌浆后,穗部重量增加,受到大风大雨侵袭,或大风时浇水不当引起根倒伏或茎倒伏。这种倒伏大部分发生在即将成熟的时候,有一定程度的减产,不利于套种,增加了收获的困难。
    防治方法:有风不浇水。
    2)由于植株生长不正常而发生的倒伏。
    原因:
    ①群体过大,浇水施肥不当,群体内光照不足,个体制造和积累的有机营养少,根系不发达,叶鞘和茎组织柔嫩,茎基部节间细长而弱,稍受风雨侵袭,就发生倒伏。防治方法:解决群体发育和个体发育的矛盾,使个体发育健壮。
    ②由于播种晚或其他原因,麦苗生长弱,返青后,猛追肥,猛浇水,狠促苗,由于地上部生长过快过旺,植株有机养料供应不足,根系发育不好,茎基部节间细长而弱,抽穗后遇到大风雨发生倒伏。
    防治方法:春季促进麦苗生长时不要过猛,采用控促结合,分次施肥。早春锄地1-3次,以提高地温,促进根系发育和地上部分生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柑橘黄龙病在国外的分布状况、症状表现特点、病原分类地位、检验方法和防治措施。

    正确答案: 国外的分布状况
    亚洲—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尼泊尔;
    非洲—津巴布韦、南非、马达加斯加、斯威士兰、留尼旺;
    欧洲—希腊、葡萄牙、意大利;
    大洋州—澳大利亚;
    中国:广东、广西、江西、浙江、福建、湖南、四川。
    症状表现特点
    夏梢、秋梢发病最多,其次是春梢。
    春梢病叶→叶脉肿突呈黄白色或淡绿色→叶质硬化→叶片黄绿相间的斑驳或变为均匀的黄白色
    夏秋冬梢病叶→叶脉基部开始变黄→脉梢扩展形成黄色网络→黄绿相间斑驳或均匀黄化→病梢落叶
    病树→病梢落叶
    →果实—小而畸形脐部不着色,呈青果或绿果
    →根—大根腐烂脱皮,木质部黑色
    病原分类地位
    薄壁菌门Gracilicutes
    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
    泛菌属Pantoea
    检验方法
    产地检验-10-12月症状明显时期检查梢叶片的斑驳症状。
    生物学诊断—鉴别寄主是柑、蕉柑和甜橙;
    方法:冬芽枝段→椪柑实生苗→接种→截去实生苗顶部→新梢症状→诊断
    电镜检查—病树或待测叶片叶脉筛管细胞内的病原细菌;
    荧光显微镜检查—茎和叶柄韧皮部切片→荧光显微镜→黄色荧光团块(黄龙病特有);
    化学诊断—嫩茎叶柄叶脉横切面→染色FBA5-8min→韧皮部筛管细胞中见到红褐色细菌(福建农学院);
    血清学检测—ELISA法、间接荧光免疫法、Dot-ELISA法、Dot-IF法检测出典型病株中的柑橘黄龙病。
    防治措施
    ①禁止从病区引进苗木和接穗;
    ②培育无病苗木,在距病树5Km以远的隔离区建立无病苗圃;
    ③防治传病的木虱,防治适期为卵期和若虫期;
    ④及时挖除病树;
    ⑤对零星的轻病树可注射四环素,以抑制病情,同时必须严防木虱传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述玉米细菌性枯萎病症状表现特点、检验方法及检疫和防治。

    正确答案: 症状:整个生育期都可危害,以开花期症状最明显。早期症状表现为植株矮化,萎蔫,雄穗退色早枯,叶片边缘产生波纹状不规则病斑,初期水浸状,黄色,与叶脉平行,贯穿全叶,宽1~10mm,严重时病叶萎蔫死亡。生长后期,叶片产生许多小病斑,结合成大块,火烧状干枯死亡。髓部有空腔,导管被黄色黏液阻塞,萎蔫植株的下部切口有黄色细菌溢脓。果穗的菌脓可通过内层包叶的气孔渗出,籽粒表面沾满细菌菌脓,病籽粒变形、皱缩和变色。
    检验方法:
    1、产地检验
    2、种植检验:种子长出的植株有明显的症状。
    3、分离培养基:采用伊凡诺夫选择培养基,将分离的细菌接种在玉米苗上,验证是否发病。
    4、噬菌体检验法:用转化性噬菌体,如ZP6、ZP82等检验。
    5 .血清学检验:用酶联免疫法等检验。
    检疫和防治
    1.禁止从国外疫区进口玉米种子。
    2.种子处理:
    (1)微波炉70℃处理10min,效果很好。
    (2)环氧乙烷熏蒸。
    (3)恒温处理:50℃下处理4d,消灭种子内部细菌效果显著,不影响发芽。
    (4)抗菌素温浸法。
    3.防治传播媒介昆虫。
    4.种植抗病品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述梨火疫病在国外的分布状况、检验方法和防治措施。


    正确答案: 在国外的分布状况:
    是第一个被确定的植物细菌病害。主要分布于北美洲于西北欧,中欧、地中海、东南欧及大洋州和亚洲也有分布,大约40多个国家。
    检验方法:
    (1)产地检验
    (2)症状观察:梨火疫病的症状很典型,是鉴定的重要方法
    (3)分离培养:可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和鉴别性培养基进行。MS培养基 菌落为红橙色,
    背景为兰绿色。 CG培养基 在29℃培养48小时后形成典型的火山口状菌落。
    (4)致病性实验:可用梨片或梨嫩枝测定,亦可用烟草过敏反映检查。
    (5)血清学检验:免疫荧光、ELISA、ODD和凝集实验。
    (6)分子生物学方法:核酸探针和PCR技术。
    检疫和防治:
    (1)严格检疫,禁止从疫区引入蔷薇科仁果类果树树苗。
    (2).剪除病梢病枝。
    (3)药剂防治:120mg/kg链霉素喷雾,或花期用波尔多液喷雾防治,效果很好。
    (4)种植抗病品种。

  • 第14题:

    试述IDD的防治方法。


    正确答案:碘强化是措施是防治碘缺乏的重要途径,食盐加碘,食用油加碘及自来水加碘。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惨去实验加碘的防治措施。常吃含碘较高的海产品(海产品、海盐)。

  • 第15题:

    试述小麦发生倒伏的原因和防治方法。


    正确答案: 1)植株生长正常,灌浆后,穗部重量增加,受到大风大雨侵袭,或大风时浇水不当引起根倒伏或茎倒伏。这种倒伏大部分发生在即将成熟的时候,有一定程度的减产,不利于套种,增加了收获的困难。防治方法:有风不浇水。
    2)由于植株生长不正常而发生的倒伏。原因:
    ①群体过大,浇水施肥不当,群体内光照不足,个体制造和积累的有机营养少,根系不发达,叶鞘和茎组织柔嫩,茎基部节间细长而弱,稍受风雨侵袭,就发生倒伏。防治方法:解决群体发育和个体发育的矛盾,使个体发育健壮。
    ②由于播种晚或其他原因,麦苗生长弱,返青后,猛追肥,猛浇水,狠促苗,由于地上部生长过快过旺,植株有机养料供应不足,根系发育不好,茎基部节间细长而弱,抽穗后遇到大风雨发生倒伏。防治方法:春季促进麦苗生长时不要过猛,采用控促结合,分次施肥。早春锄地1-3次,以提高地温,促进根系发育和地上部分生长。

  • 第16题: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防治马铃薯病毒病和类病毒病?


    正确答案: 1.建立无病留种田:幼芽鉴定法、茎尖脱毒法和实生苗留种。
    2.栽种薯芽:趁晴挖薯选薯,经日晒后贮放在通风透光处,整薯催芽,选用健芽。
    3.作垅栽培:可降低土温,使日夜温差大,有利于提高植株的抗病力,同时可防止退化。

  • 第17题:

    试述弓形虫病的诊断方法和防治要点


    正确答案: (1)直接镜检:取肺、肝、淋巴结作涂片,要姬姆萨氏液染色后检查;或取患畜的体液、脑脊液作涂片染色检查;也可取淋巴结研碎后加生理盐水过滤,经离心沉淀后,取沉渣作涂片染色镜检。
    (2)动物接种:取肺、肝、淋巴结研碎后加10倍生理盐水,加入双抗后,室温放置1小时。接种前摇匀,待较大组织沉淀后,取上清液接种小鼠腹腔,每只接种0.5~1.0毫升。约经1~3周,小鼠发病时,可在腹腔中查到虫体,或取小鼠肝、脾、脑作组织切片检查。
    (3)血清学诊断:国内常用的有IHA法和ELISA法。
    (4)PCR方法:提取待检动物组织DNA,以此为模板,按照发表的引物序列及扩增条件进行PCR扩增,如能扩出已知特异性片段,则表示待检猪为阳性,否则为阴性。
    治疗急性病例使用磺胺类药物有一定的疗效,磺胺药与三甲氧苄氨嘧啶(TMP)或乙胺嘧啶合用有协同作用。亦可试用氯磷可霉素。
    预防防止饮水、饲料被猫粪直接或结节污染;控制或消灭鼠类;不用生肉喂猫,注意猫粪的消毒处理;家畜流产的胎儿及其一切排泄物,包括流产现场均需严格处理,对死于本病的可疑病畜也要严格处理

  • 第18题:

    简述柑橘黄龙病在国外的分布状况、症状表现特点、病原分类地位、检验方法和防治措施。


    正确答案:国外的分布状况
    亚洲—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尼泊尔;
    非洲—津巴布韦、南非、马达加斯加、斯威士兰、留尼旺;
    欧洲—希腊、葡萄牙、意大利;
    大洋州—澳大利亚;
    中国:广东、广西、江西、浙江、福建、湖南、四川。
    症状表现特点
    夏梢、秋梢发病最多,其次是春梢。
    春梢病叶→叶脉肿突呈黄白色或淡绿色→叶质硬化→叶片黄绿相间的斑驳或变为均匀的黄白色
    夏秋冬梢病叶→叶脉基部开始变黄→脉梢扩展形成黄色网络→黄绿相间斑驳或均匀黄化→病梢落叶
    病树→病梢落叶
    →果实—小而畸形脐部不着色,呈青果或绿果
    →根—大根腐烂脱皮,木质部黑色
    病原分类地位
    薄壁菌门Gracilicutes
    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
    泛菌属Pantoea
    检验方法
    产地检验-10-12月症状明显时期检查梢叶片的斑驳症状。
    生物学诊断—鉴别寄主是柑、蕉柑和甜橙;
    方法:冬芽枝段→椪柑实生苗→接种→截去实生苗顶部→新梢症状→诊断
    电镜检查—病树或待测叶片叶脉筛管细胞内的病原细菌;
    荧光显微镜检查—茎和叶柄韧皮部切片→荧光显微镜→黄色荧光团块(黄龙病特有);
    化学诊断—嫩茎叶柄叶脉横切面→染色FBA5-8min→韧皮部筛管细胞中见到红褐色细菌(福建农学院);
    血清学检测—ELISA法、间接荧光免疫法、Dot-ELISA法、Dot-IF法检测出典型病株中的柑橘黄龙病。
    防治措施
    ①禁止从病区引进苗木和接穗;
    ②培育无病苗木,在距病树5Km以远的隔离区建立无病苗圃;
    ③防治传病的木虱,防治适期为卵期和若虫期;
    ④及时挖除病树;
    ⑤对零星的轻病树可注射四环素,以抑制病情,同时必须严防木虱传病。

  • 第19题:

    问答题
    试述IDD的防治方法。

    正确答案: 碘强化是措施是防治碘缺乏的重要途径,食盐加碘,食用油加碘及自来水加碘。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惨去实验加碘的防治措施。常吃含碘较高的海产品(海产品、海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试述小麦印度腥黑穗病的症状特点、病害发生规律、检验方法及检疫和防治。

    正确答案: 症状:局部侵染性,部分黑穗病,麦粒的一部分被侵染,小穗顶端麦粒黑斑,颖片张开,主要侵染胚乳,一般不侵染胚,在种子腹面表皮下形成冬孢子堆,背面胚乳部分仍完好。
    发生规律:
    冬孢子萌发的适温15~22 ℃,扬花期先菌丝产生的担孢子随气流传播到麦穗上,产生次生担孢子,上生芽管,从颖片、外稃和内稃开张的气孔侵入。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该病流行与湿度正相关,与温度反相关。因此,扬花期遇多云、寡日照、细雨多雾的高湿天气适宜发病。
    检验方法:
    直接检查:根据病粒的特有症状鉴定。
    洗涤检验
    发病轻的麦粒可用0.2%NaOH浸24h(18~25 ℃),吸去多余液体,实体显微镜下观察。乌黑发亮的种子有病,淡褐色无病。
    P.CR技术:
    扩增引物为5’-CGTGTGAGCCATGCTACGACT-3’和5’-AACTTCCAAGGCGACCGTTT-3’,在743bp处有一特异性扩增带,其他近似种或相关种均未出现该扩增带。
    检疫和防治:
    1、严格检疫
    2、高温灭菌:带菌小麦原粮必须集中在几个规定有条件的口岸加工灭菌处理。采用高温灭菌法,85℃,相对湿度80%,处理3min可以杀死孢子,处理5min可以杀死菌瘿。
    3、农业措施:小麦与鹰嘴豆间作,适时早播,病轻。
    4、化学防治:三唑类和苯并吡咯类拌种,喷洒药剂(萎锈灵)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述马铃薯癌肿病的检验方法和防治方法。

    正确答案: 检验方法:
    1.直接检验:有无肿瘤
    2.土壤检验:漂浮法收集休眠孢子囊
    3.染色检验:0.1%升汞或1%饿酸固定,3%龙胆紫染色,观察有无单鞭毛的游动孢子和双鞭毛的接合子
    4.病原菌形态观察:夏孢子囊堆和休眠孢子囊。
    一、处理方法:划分疫区、封锁疫区、严格检疫
    二、防治方法:
    1. 建立无病种薯繁育基地,推广经过茎尖脱毒、组织繁殖、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或家庭网箱生产的脱毒微型种薯和常规抗病品种。
    2. 种植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且为世界各发病国家普遍采用的较为实用的方法。
    3. 合理轮作。可采取与燕麦、玉米、亚麻、向日葵、油菜及豆灯等作物长期轮作,能有效地减轻发病。
    4. 药剂和生物防治。用噻唑钠或生石灰作土壤处理,对癌肿病有防治效果。
    5. 在出苗70%至齐苗期,亩用三唑 酮有效成份60-75克(即亩用15%三唑酮成药400-500克)兑水2000斤灌窝和蕾期各用半量喷雾1次,每次喷药水120斤。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述马铃薯病毒病的综合防治策略与方法。

    正确答案: 综合防治策略为:以生产无毒种薯为中心,加强栽培管理。
    ①组织培养,生产脱毒苗;
    ②建立各级无毒种薯繁殖基地;
    ③加强栽培管理;
    ④加强种薯田的蚜虫防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述设备检验的程序和方法。

    正确答案: (1)设备检验程序
    1)设备进入安装现场前,总承包单位或安装单位应向项目监理机构提交《工程材料/构配件/设备报审表》,同时附有设备出厂合格证及技术说明书、质量检验证明、有关图纸及技术资料,经监理工程师审查,如符合要求,则予以签认,设备方可进入安装现场。
    2)设备进场后,监理工程师应组织设备安装单位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检查,此时供货方或设备制造单位应派人参加,按供货方提供的设备清单及技术说明书、相关质量控制资料进行检查验收,经检查确认合格,则验收人员签署验收单。
    3)如经检验发现设备质量不符合要求时,则监理工程师拒绝签认,由供货方或制造单位予以更换或进行处理,合格后再进行检查验收。
    4)工地交货的大型设备,一般由厂方运至工地后组装、调整和试验,经自检合格后再由监理工程师组织复核,复验合格后才予以验收。
    5)进口设备的检查验收,应会同国家商检部门进行。
    (2)设备检验方法
    1)设备开箱检查;
    2)设备的专业检查;
    3)单机无负荷试车或联动试车。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