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阿Q正传》与辛亥革命的关系。”相关问题
  • 第1题:

    举例论析《阿Q正传》的批判与讽刺特色及卓越的语言艺术。


    正确答案: 《阿Q正传》突出的艺术成就,除人物塑造的典型化、情节结构安排巧妙、细节描写精彩等以外,还突出表现在犀利的讽刺性及卓越和语言艺术上。
    在小说的批判与讽刺的特色方面,小说中不仅有头尾两部分的议论,而且其他许多地方也都穿插着议论成份。这些议论都具有批判与讽刺的特色,是突现主题和人物形象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例如,小说开头关于作品的名目、阿Q的性格、籍贯的探讨和借题发挥,一方面对儒家的“正名说”、旧社会所谓“阔人”和“立言”的人以及有“历史癖与考据癖”的人进行了讽刺,一方面又写出了阿Q生活的社会环境及其社会地位,因而与人物性格的刻画是密切相关的。另如第四章“恋爱的悲剧”第一段的那些议论,不仅直接批判了阿Q的麻木、糊涂、健忘,而且评击了中国固有的封建主义的精神文明,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及作品的中心思想。总之,作者那些诙谐而精辟的议论,给作品涂上了一层浓厚的思想批判的色彩,显示了作者作为一个战斗的思想家的特色。
    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首先表现在人物对话的性格化上。有时尽管是很简单的几句话,也能准确地表现人物的身份、教养和突现人物独特的精神面貌。其次,作品使用了不少古语,如“谁料博雅如此公”、“夫文童者,将来恐怕要变秀才者也”、“斯亦不足畏也矣”等等,不仅言简意赅,富于表现力,并给作品增添了一种特有的诙谐性与讽刺力,是古语活用的范例。第三,是小说的语言饱含着幽默感,并且好用反语,喜欢夸张。如“老Q”、“浅闺”以及“田家乐”、“大团圆”和关于动用众多的人马、枪炮捉拿阿Q的那段描写等等。第四,是小说使用了不少口语,如“儿子打老子”、“放倒头就睡”等,一讲出去人家就懂。最后,《阿Q正传》中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精炼等特色,也同样是十分突出的。
    总之,《阿Q正传》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创作宝库中的经典作品。它还被翻译成许多国家的文字,成为了全世界进步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 第2题:

    鲁迅揭示精神胜利法的危害,反映对辛亥革命思考的小说是()。

    • A、《药》
    • B、《孔乙己》
    • C、《狂人日记》
    • D、《阿Q正传》

    正确答案:D

  • 第3题:

    《阿Q正传》


    正确答案: 鲁迅最有影响的小说代表作,也是鲁迅唯一的中篇小说,1921年12月在《晨报副刊》上连载发表。作品成功塑造了阿Q这个不朽的典型形象,通过描写阿Q的性格,高度集中的概括了民族的病态和国民的劣根性,显示了鲁迅“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独特的典型化艺术手法。无论在思想内涵还是在艺术技巧方面,《阿Q正传》都堪称中国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

  • 第4题:

    简析《阿Q正传》对辛亥革命的描写。


    正确答案: 小说对辛亥革命是作为阿Q活动的背景进行侧面勾勒的,但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
    ①与封建势力妥协,革命果实被封建势力篡夺。
    ②辛亥革命没有依靠和发动农民群众。

  • 第5题:

    小说《阿Q正传》塑造的阿Q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正确答案: 阿Q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农民典型。他是流浪雇农,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对统治阶级的残酷迫害麻木健忘,自轻自贱,自欺自慰,甚至用欺侮弱者来发泄自己被欺的不平。他复杂又充满矛盾,质朴而又愚蠢,受尽剥削欺凌又不敢正视现实;妄自尊大,对现实的不满表现出朦胧的革命要求,又受到封建传统观念和正统思想的影响。他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他的精神胜利法,使他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并沉溺到更为屈辱的奴隶生活中去。

  • 第6题:

    《阿Q正传》的写作背景是()

    • A、辛亥革命时期
    • B、“三·一八”惨案之后
    • C、张勋复辟时期
    • D、“五四”时期

    正确答案:A

  • 第7题:

    问答题
    小说《阿Q正传》塑造的阿Q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正确答案: 阿Q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农民典型。他是流浪雇农,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对统治阶级的残酷迫害麻木健忘,自轻自贱,自欺自慰,甚至用欺侮弱者来发泄自己被欺的不平。他复杂又充满矛盾,质朴而又愚蠢,受尽剥削欺凌又不敢正视现实;妄自尊大,对现实的不满表现出朦胧的革命要求,又受到封建传统观念和正统思想的影响。他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他的精神胜利法,使他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并沉溺到更为屈辱的奴隶生活中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与教训的形象总结?

    正确答案: 鲁迅写《阿Q正传》的本意“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小说是把阿Q这样一个人物安置在辛亥革命这样一个历史环境中,通过描写阿Q悲剧的一生来暴露国民的弱点的。就是说,小说对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社会面貌,尤其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有着高度真实的描绘,深刻反映了辛亥革命得不彻底性。可以说,《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形象总结。
    (1)从小说反映的时代和背景来看,《阿Q正传》是以辛亥革命后的江南农村为背景的,未庄是辛亥革命的浪潮所波及的地方。
    (2)从小说中各类人物对辛亥革命的认识来看,阿Q原来对革命毫无认识,甚至认为“造反便是与他为难”,但是极端贫困的经济地位终究要推动他倾向革命,特别当他看到“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也发生恐慌时,他对革命更加“神往”了。从阿Q的向往革命,我们可以看到在他身上始终潜藏着革命的可能性。然而,阿Q对革命的认识却是十分幼稚与糊涂的,充满着农民式的私有思想和复仇情绪。当他鼓起勇气投奔革命时,却依然弄不清楚革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而去找了假洋鬼子。举人老爷害怕革命,把财产转移到乡下来了;向来骄横的赵太爷知道革命党进城的消息之后,一方面见“阿Q”革命了,便怯怯的迎着他低声叫“老Q”;另一方面与假洋鬼子串通一气,抢先投机革命。未庄的人原先并不知道什么革命,阿Q“革命”后,未庄的人都用惊惧和可怜的眼光看着他。
    (3)从这场革命的结果来看,革命的果实被封建地主阶级篡夺。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举人老爷当了民政帮办,带兵的还是先前的老把总。阿Q被当作抢犯抓了去,成了新政府“惩一儆百”的牺牲品。未庄人的精神状态仍旧是麻木的和冷酷的。这些都说明:辛亥革命没有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没有启发们的觉悟性与积极性,没有把农民自发的革命要求加以发扬和引导,相反地,以牺牲农民的利益向封建势力妥协而告终。这就是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与教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1)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2)披着喜剧外衣的真正悲剧;
    (3)轻讽意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鲁迅揭示精神胜利法的危害,反映对辛亥革命思考的小说是()。
    A

    《药》

    B

    《孔乙己》

    C

    《狂人日记》

    D

    《阿Q正传》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析《阿Q正传》对辛亥革命的描写。

    正确答案: 小说对辛亥革命是作为阿Q活动的背景进行侧面勾勒的,但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
    ①与封建势力妥协,革命果实被封建势力篡夺。
    ②辛亥革命没有依靠和发动农民群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阿Q正传》的写作背景是()
    A

    辛亥革命时期

    B

    “三·一八”惨案之后

    C

    张勋复辟时期

    D

    “五四”时期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略述《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1)刻画人物重点在“画眼睛”。这是鲁迅一贯的艺术主张。所谓“画眼睛”,就是突出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小说的第一章——第三章,就是通过具体描写阿Q的所作所为以及所思所想,从各个角度突出地刻画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以后各章,进而刻画了阿Q性格的主要侧面及其发展,然而对精神胜利法的描写,显然仍反复出现,贯穿全篇。阿Q临死时画圆圈前后的心理,更是画龙点睛地突出了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2)小说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特征,把章回小说同传记文学结合起来,摒弃了旧小说中一些陈规陋习,灌注了现代西方小说写传记注重人物心理刻画的特点,从而使小说既具有中国的民族特色,又避免了旧小说的一些弊端,如慢节奏等等,同时,又具有了现代小说的气息。
    (3)故事情节的展开与人物性格的描绘紧密结合,真正体现了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这一小说的美学原则。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同故事情节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而展现的。随着情节的发展,阿Q的性格也愈加鲜明,愈富有个性,愈典型。
    (4)鲁迅把阿Q的行为描写同他的内心世界的刻画结合起来。阿Q因头上长了“不体面”的癞疮疤而忌讳说“光”“亮”“灯”“烛”,个性地揭示了阿Q既爱面子又不服气的内心世界。真正做到了形神兼备,使人读了对阿Q的描写,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5)深广的社会历史背景与阿Q的悲剧命运相结合,从而将《阿Q正传》的社会意义,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使阿Q这个典型,具有了更广泛的意义。如阿Q在辛亥革命胜利时,不仅没有参加革命,反而成了牺牲品,从而形象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6)悲喜交融的艺术风格。《阿Q正传》是悲剧,但不是单纯的悲剧,是将泪与笑、热与冷、严肃与幽默交织在一起的悲喜剧。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作者无疑是出于喜剧的讽刺,与含笑的幽默,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但“精神胜利法”使阿Q成为苟活于一个吃人世界的做活的工具与供人玩笑的玩物,这无疑是使人灵魂颤抖的悲剧,因而那喜剧的笑比之于悲剧的泪更使人感到沉痛。当阿Q以荒唐方式向吴妈求爱而演出了一场“恋爱的悲剧”以及后来糊里糊涂地在自己的死亡判决书上画圆圈,因发抖没有画圆而惋惜时,这种喜剧式的描写的背后所隐含的悲剧是难以言说的!这种泪与笑互为表里的悲喜剧比之于单纯的悲剧更具有震撼人的艺术效果。

  • 第14题:

    为什么说《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与教训的形象总结?


    正确答案: 鲁迅写《阿Q正传》的本意“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小说是把阿Q这样一个人物安置在辛亥革命这样一个历史环境中,通过描写阿Q悲剧的一生来暴露国民的弱点的。就是说,小说对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社会面貌,尤其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有着高度真实的描绘,深刻反映了辛亥革命得不彻底性。可以说,《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形象总结。
    (1)从小说反映的时代和背景来看,《阿Q正传》是以辛亥革命后的江南农村为背景的,未庄是辛亥革命的浪潮所波及的地方。
    (2)从小说中各类人物对辛亥革命的认识来看,阿Q原来对革命毫无认识,甚至认为“造反便是与他为难”,但是极端贫困的经济地位终究要推动他倾向革命,特别当他看到“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也发生恐慌时,他对革命更加“神往”了。从阿Q的向往革命,我们可以看到在他身上始终潜藏着革命的可能性。然而,阿Q对革命的认识却是十分幼稚与糊涂的,充满着农民式的私有思想和复仇情绪。当他鼓起勇气投奔革命时,却依然弄不清楚革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而去找了假洋鬼子。举人老爷害怕革命,把财产转移到乡下来了;向来骄横的赵太爷知道革命党进城的消息之后,一方面见“阿Q”革命了,便怯怯的迎着他低声叫“老Q”;另一方面与假洋鬼子串通一气,抢先投机革命。未庄的人原先并不知道什么革命,阿Q“革命”后,未庄的人都用惊惧和可怜的眼光看着他。
    (3)从这场革命的结果来看,革命的果实被封建地主阶级篡夺。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举人老爷当了民政帮办,带兵的还是先前的老把总。阿Q被当作抢犯抓了去,成了新政府“惩一儆百”的牺牲品。未庄人的精神状态仍旧是麻木的和冷酷的。这些都说明:辛亥革命没有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没有启发们的觉悟性与积极性,没有把农民自发的革命要求加以发扬和引导,相反地,以牺牲农民的利益向封建势力妥协而告终。这就是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与教训。

  • 第15题:

    鲁迅小说《阿Q正传》共有几章()


    正确答案:九章

  • 第16题:

    请围绕《阿Q正传》举例谈谈你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本质的理解。


    正确答案: 阿Q在与赵太爷、假洋鬼子、王胡、小D的冲突中,一直都是失败者,但他却自我辩护和粉饰:盲目地自夸自尊,“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莫名其妙地自轻自贱,“我是虫豸——还不放么?”;对耻辱和失败的健忘和自慰,“儿子打老子了!”;对更弱者的欺凌和报复,“他扭住伊(指小尼姑)的面颊”。(举一实例即可)精神胜利法的本质:就是自欺自骗以求自慰,这种奴性心理,是长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人们造成的,是中华民族觉醒和振兴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也是鲁迅先生通过(阿Q正传)对我们民族进行的自我批判。

  • 第17题:

    《阿Q正传》中不许阿Q姓赵并打了他一耳光的是()。


    正确答案:赵太爷

  • 第18题:

    鲁迅的《阿Q正传》()艺术中的()艺术。


    正确答案:语言;小说

  • 第19题:

    问答题
    《不准革命》与《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有什么联系?

    正确答案: 《不准革命》是鲁迅的《阿Q正传》中的第八章。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特别指出,鲁迅“专门写了‘不准革命’一章,说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
    这一章是表达全作品主题思想十分重要的部分。
    《阿Q正传》是鲁迅在1922年初写成的伟大的小说,它着重描写了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阿Q,通过他与赵太爷、假洋鬼子等人的矛盾斗争,生动地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地主阶级对农民残酷无情的政治压迫、经济剥削和精神奴役,深刻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展现了这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它有力地批判了资产阶级的妥协性、不彻底性,形象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并尖锐地指出了中国民主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的重要性。
    这一主题思想在《不准革命》中得到较为突出的表现。
    《不准革命》以辛亥革命消息传来后未庄各阶级的动向为背景,着力表现阿Q想革命和农村封建势力代表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阿Q和假洋鬼子之间的矛盾反映了地主阶级和贫苦农民之间的阶级对立。假洋鬼子的嚣张气焰生动地揭露了反动势力投机革命、压迫和镇压人民的罪行,同时也反映了资产阶级向封建势力投降;阿Q遭到“不准革命”的威胁和迫害说明资产阶级无视农民的革命要求,同时也指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阿Q在向往革命过程中所反映的落后意识,正是尖锐地提出了启发农民觉悟,发动农民起来革命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不准革命》这一章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全作品的主题思想,理解这一章的内容对于掌握《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有着重要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填空题
    《阿Q正传》中不许阿Q姓赵并打了他一耳光的是()。

    正确答案: 赵太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阿Q正传》是怎样表现阿Q形象的一般特征的?

    正确答案: 主要通过三个方面的内容来表现的,一是阿Q受到的经济剥削,如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全靠打短工维持生计;二是政治压迫,如因为地主姓赵,便不许他姓赵等;三是思想毒害,如他头脑里塞满了各种封建思想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析《阿Q正传》中作者对辛亥革命描写的作用。

    正确答案: 小说对辛亥革命的描写是作为阿Q活动的背景进行侧面勾勒的,但深刻地提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与封建势力妥协,革命果实被封建势力篡夺;辛亥革命没有依靠和发动群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阿Q正传》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正确答案: 《阿Q正传》在以“暴露国民的弱点”为主的同时,还显示了另一方面的重大意义,即对辛亥革命的艺术批判,或者说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的一些严重教训,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揭示了辛亥革命不重视发动、组织农民的弱点。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毛泽东说:“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小说并未正面描写辛亥革命,却以革命为背景,再现了这样的历史真实:革命前,未庄的人们根本不知“革命”为何物,阿Q对革命更是“深恶而痛绝”。当他们从城里豪绅的逃难和传言里间接知道革命时,未庄仅只掀起了一场人心骚动,阿Q心目中的革命党,不过是“白盔白甲,穿着崇祯皇帝的素”的“反清复明”的队伍。更可悲的,是有着“革命”要求的阿Q,竟然到处找不到革命党。可见,领导革命的资产阶级,在革命前和革命中都没有广泛深入地宣传、发动和组织农民,根本没有把农民视作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这当然不可能取得革命的真正胜利。
    其次,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这一揭露,是通过对封建势力混入革命队伍,从而改变革命性质的描写完成的。革命曾使县城和未庄的豪绅们惶惶然如丧家之犬,但假洋鬼子、赵太爷父子、曾到未庄逃难的举人老爷,居然转眼间就成了革命党;而革命后的县政权里,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举人老爷则当上了帮办民政。这种对封建势力代表人混入革命阵营并篡夺领导权的描写,是历史的真实,集中地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与妥协。小说对民主革命某些本质方面的真实描写,显示了鲁迅现实主义的清醒和深刻。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