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雷雨》通过对一个家庭的剖析,暴露了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本家家庭的罪恶,并据此反映了五四前后30年间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某些侧面,又对从周家的丑恶腐败的揭露中,预示那畸形的社会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雷雨》深刻的思想性和现实性是通过剧中尖锐而强烈的人物之间的戏剧冲突表现出来的。剧本共写了8个人物,人物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全剧围绕这8个人物展示了其间尖锐强烈的戏剧冲突,并以主要戏剧冲突为经,以次要戏剧冲突为纬,构织成一张纵横交错的冲突网,通过这些互相影响的,环环相扣的冲突推动着剧情发展,刻画了人物性格,表现了深刻的主题思想。剧本首先从周萍与蘩漪及蘩漪与四凤三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写起,从而揭示了其它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周萍慑于传统道德与父威,为与后母的乱伦感到后悔,他抓住了四凤不放手,想由一个新的灵感来洗涤自己而此前蘩漪因不满周朴园的专横与冷酷,不顾名节与周萍发生了关系,并把周萍看成是唯一能带自己逃出周家牢笼禁锢的救星。对于周萍转向四凤而疏远自己,她要不择手段挽回周萍的心。四凤成了解决周萍与蘩漪矛盾冲突的关键人物。
周朴园训子,逼妻喝药两个情节,展示了周朴园与周萍和蘩漪三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父亲要维护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希望儿子能继承周家大业,而儿子却无所事事,整日在舞场鬼混。面对父亲的严厉训斥,儿子做贼心虚地由惊到恐,生怕自己所干的坏事被发觉,直到周朴园说出真正所指,周萍才如释重负。这个情节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周萍惧怕父亲知晓自己与后母乱伦的畏怯心理。至于喝药这个情节更形象地勾勒出周朴园这个封建家长的形象。蘩漪本来没病,而周朴园却要她就是自己不保重自己,也应当替孩子们做个服从的榜样,甚至令周萍跪下劝蘩漪把药喝下。他的话就是法律,在周家谁也不能违背。
周朴园是周家悲剧的制造者。随着侍萍的出场与周朴园相遇,一方面向读者交待了周鲁两家第二代几个成员之间的错综复杂的血缘关系(当然剧中人并不知)。另一方面交待了周朴园的与侍萍之间30年前的恩怨,为30年后他们的后辈之间的恩怨找到了根源。再一方面,加重了侍萍对四凤又像当年自己年轻时一样当使女的担心。这一担心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可见侍萍成了连接剧中前后戏剧冲突的网纲。
周朴园与侍萍生了两个儿子,两人都想见自己的亲生骨肉,然而各自的立场不同,只有尖锐的阶级利益冲突。周萍成了父亲的帮凶,鲁大海是工人运动的代表,与反动资本家周朴园成了对立面。兄弟之间,父子之间展开了唇枪舌战,甚至大打出手。侍萍想认大儿子也只能欲言又止,话到嘴边又改了口。母子相见不相识,父子重利轻情,这是多么残酷的现实,这是多么尖锐而激烈的冲突!
周朴园与鲁大海的戏剧冲突是代表着两个阶级的矛盾冲突。这一戏剧冲突并未贯穿全剧始终,也没有对其他冲突造成影响,就主题而言,剧本并不是在表现工人阶级与资本家竞争。周朴园决定辞退鲁贵,鲁大海,四凤。鲁家成员离开周家,似乎周萍与蘩漪的矛盾冲突可以解决了,情节跌入峰谷。但随着周萍夜闯鲁宅,剧情又推向高潮。侍萍对四凤的担心得到了证实。她年轻时被周朴园玩弄后抛弃,30年来过着悲苦的生活,年老后自己的女儿重蹈自己的覆辙,且女儿与自己的儿子乱伦。她的命运悲惨到极点。如果没有周朴园与侍萍30年前的矛盾冲突,就不会派生出30年后周鲁两家成员间的冲突了。侍萍真是哑巴吃黄莲,有口说不出。出于万般无奈她只能同意周萍带四凤远走他乡。这个决定促使周萍与蘩漪冲突进一步恶化,预示着蘩漪悲剧发生的必然。
蘩漪的“雷雨”性格决定了她不会让周萍与四凤一起走。她要抓住周萍不放手,作困兽之斗。她关上门,叫出周朴园来认亲家。周朴园要周萍认母,真相得以大白。剧中人此时才彻底了解各自的关系,连“导演者”蘩漪也不胜惊愕,大叫“天啊”。也就在此时,绷紧的冲突的弓弦断了,一连串的矛盾最终爆发:有的死,有的逃,有的疯,在周萍与蘩漪这一戏剧冲突中,蘩漪作为失败者不足为奇。一因她的抗争带有极端的资产阶级利己主义。二因她生活在周朴园这样的家庭。三因她把“幸福”寄托在周萍这样一个封建资本家家庭的不肖的一代身上,即使没有四凤的介入,也不可能获得幸福。周朴园与蘩漪的戏剧冲突实质是封建专制与资产阶级争取个性解放,婚姻自由之间的矛盾。造成四凤羞愧难当跑出大厅而触电,周萍无地自容而自杀的原因是,他们明白二人是兄妹关系这个现实。如果没有30年前周朴园与侍萍的矛盾冲突,就不会有30年后这种兄妹关系存在,周萍与四凤冲突的悲剧性质就改变了。蘩漪这个人物对于揭露周朴园的专制!冷酷的确是很有力的。统观全剧,《雷雨》中8个人物之间无一不有冲突。全剧以侍萍的命运悲剧为主线贯穿始终,以周朴园与侍萍的戏剧冲突为轴心,跟其它冲突构织成纵横交错的冲突“网”。
更多“论述《雷雨》的戏剧冲突。”相关问题
  • 第1题:

    《雷雨》和《原野》是曹禺的戏剧作品。


    正确答案:正确

  • 第2题:

    运用欧洲古典戏剧理论——三一律创作的戏剧是()

    • A、《日出》
    • B、《原野》
    • C、《雷雨》

    正确答案:C

  • 第3题:

    话剧《雷雨》从其戏剧冲突和意义来看,是典型的正剧。


    正确答案:错误

  • 第4题:

    关于《雷雨》这部作品的特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戏剧结构精致
    • B、人物性格鲜明独特
    • C、矛盾冲突十分激烈
    • D、对人生、社会、家庭的思考流于表面

    正确答案:D

  • 第5题:

    《雷雨》和《日出》戏剧结构各有什么特点?


    正确答案: 《雷雨》戏剧结构特点:
    ①《雷雨》采用了“锁闭式”结构。
    ②《雷雨》将戏剧所反映的长达三十年的社会生活集中于一天加以表现。
    ③以过去的戏推动现在的戏,用现在的戏深化过去的戏,戏剧冲突紧张尖锐,戏剧结构集中严谨。
    《日出》戏剧结构特点:
    ①《日出》则改变了《雷雨》“太象戏”的写法,采用“片断的方法”,即人像展览式的结构方法。
    ②作品以主要人物陈白露联系剧情(或答以陈白露作为串线人物也对),展现了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复杂的横剖面。

  • 第6题:

    从戏剧风格、戏剧内容、结构以及作者的创作追求等多方面来谈曹禺的话剧《雷雨》。


    正确答案:《雷雨》整体风格是“郁热”的。《雷雨》是一部很象戏的戏,它的戏剧冲突很丰富,很激烈。全剧发生的时间集中在一天内——从上午到午夜两点,场景只有两个——周公馆客厅和鲁家住处,但其间展开的却是周鲁两家前后三十年的矛盾纠葛,三十年前侍萍被周朴园始乱终弃,三十年后她无意中又撞进了周家,周家的各种矛盾就在这一天集中爆发:繁漪与周朴园的多年不和,繁漪、周萍、四凤、周冲之间多角的感情纠缠,侍萍与周朴园的意外重逢,鲁大海与周朴园的斗争,鲁大海与周萍的冲突等等。而这一出戏中又包含着多样的悲剧:女性被侮辱、被压抑的悲剧,包括下层女性侍萍被遗弃的悲剧,上层妇女繁漪被压抑而几近于疯狂的悲剧;周萍与鲁四凤重蹈父母爱情覆辙而又无意中乱伦的爱情悲剧;周冲的纯洁的青春梦想破灭的悲剧;鲁大海作为工人阶级一员反抗失败的悲剧;在剧里,感情、血缘和阶级成为冲突与矛盾的重要构成,周萍与四凤是兄妹而相爱,周朴园和鲁大海是父子而分属两个阶级,周萍与鲁大海是亲兄弟,而又是敌对的大少爷和穷工人,周萍和周冲也是兄弟,却又是情敌;繁漪是周萍的后母,又曾是他的情人。所有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剧中人物都处于极度紧张之中,最后终于在悲剧中毁灭。《雷雨》剧本的上述内容和特点,使它多年以来一直被当作一部“社会问题剧”,认为它“揭露和批判了旧中国家庭和社会的黑暗”。曹禺本人也说过,在写作之初,“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但“也许写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但曹禺在1935年又说过另外的话:“我写的是一首诗”。他在《雷雨》的序言中也谈到:“《雷雨》可以说是我的‘蛮性的遗留’,我如原始的祖先们对那些不可理解的现象睁大了惊奇的眼睛”。所以,《雷雨》是有诗性在其中的。整体的情绪是“郁热”的,剧本中出现了蝉鸣、蛙噪、雷响,都是夏天的郁热的自然现象,但也在渲染着郁热的情绪,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人物的心理和生命形式。《雷雨》中的每个人都陷在自己的欲望中,尤其是繁漪,她的非理性的情欲的渴求,带着野性,充分地发展了人的魔性。由于郁热,由于生命的渴望,人物在剧中是在挣扎,由此又体现了宇宙的残酷。
    曹禺最先写出的《雷雨》的部分是第三幕四凤对母亲发誓的部分,在第三幕中,四凤始终处于中心的位置。所有的人都按照自己的理解紧紧抓住四凤不放,周冲把四凤当作自己的“引路人”,鲁妈怀抱最后一线希望,女儿不要走自己的老路,以摆脱从前的噩梦;周萍,则把四凤视作自己“心内的太阳”,渴望她能“把他从冲突的苦海中救出来”。但四凤只是一个普普通通,多少有些虚荣心的女孩,又没有文化,是不可能实现这些人各自的“想象”的。所有人的借助四凤的挣扎,在四凤那里都成了一种威逼,这也是残忍的。戏的最后,最不应该死,最年轻的四凤和周冲死了,最不愿意活着的繁漪与侍萍却偏偏活下来。这就是残酷,如曹禺自己所言:“这堆在下面蠕动着的生物,他们怎样盲目地争执着,泥鳅似地在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滚,用尽心力来拯救自己,而不知千万仞的深渊在眼前张开巨大的口。他们正如跌在沼泽里的嬴马,愈挣扎,愈深深地陷落在死亡的泥沼里”。
    但挣扎与残酷,并不是作者提供给读者和观众的惟一的戏剧感受,曹禺还特意设置了序幕与尾声,使观众能从剧情的紧张冲突中超拔出来,冷静地,以悲悯的,上帝式的眼光来看剧中的人物。序幕发生在十年后的周公馆,此时已成为教会医院,楼上楼下分别住着两位发疯的老妇人——繁漪和侍萍。一位老人——周朴园来看她们,而正好有一对姐弟偶然闯进来,听了十年前这一段故事。《雷雨》的尾声,完成了周朴园的形象,周朴园已经衰落,眼睛深沉而忧郁,在低唤着侍萍。而一名修女拿着一本《圣经》在读着。这就暗示出了周朴园的忏悔。

  • 第7题:

    问答题
    论述曹禺戏剧《雷雨》的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1)《雷雨》是曹禺的成名作。这部四幕悲剧最大特点是高度的集中概括性。作品把剧情臵于一天时间(一个夏天的早晨到午夜两点钟)、两个场景(周家客厅、鲁家住房)之内,集中展示周、鲁两家前后30年的复杂矛盾和由此形成的悲剧。
    (2)以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抨击具有强烈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揭示了旧家庭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表现了鲜明的思想性。
    (3)艺术特色显著:一是在结构上采用“回溯法”;二是人物语言充分个性化,富有潜台词;三是把时代感受、现实激情与自然界的雷雨形象交织起来,营造了情景交融的诗意境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运用欧洲古典戏剧理论——三一律创作的戏剧是()
    A

    《日出》

    B

    《原野》

    C

    《雷雨》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采取锁闭式结构的《雷雨》,重视戏剧的集中性和动作性,努力在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和曲折跌宕的戏剧情节中强化人物性格心理,但也“太像戏了”(曹禺语),人工痕迹较浓。这种情况后来的《日出》和《北京人》的创作中有哪些改变?

    正确答案: 在《日出》中,曹禺已开始注意吸收契诃夫的戏剧风格,没有贯穿始终的中心事件,也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全剧在陈白露的豪华饭店和“小东西”的低等妓院两种生活场景中展开,脉络看似松散,却将底层社会和豪奢世界的鲜明对比尽显眼前。
    《北京人》的结构更加开放,作品更接近于契诃夫式的平淡人生的铺叙,事件的安排比《日出》更散,完全按照琐碎生活的本来面目结构情节,舞台完全成为生活横断的再现,生活就在其中自然地流动着,不时漾起涟漪,表现了契诃夫式的诗意与自然平淡的风格。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雷雨》戏剧冲突与结构特色是什么?

    正确答案: 《雷雨》的主题是复杂而深刻的。这是一部“社会问题剧”,它揭露了中国封建家庭的罪恶以及社会的不公。《雷雨》的人物塑造鲜明生动,繁漪既狂躁热烈、又阴鸷压抑的“雷雨的性格”,已经成为现代文学中最具魅力的文学形象之一。本剧在结构上也颇有特点:《雷雨》采用了回溯式写法将30年的变化集中在1天的时间,以现在的戏为主,把过去的戏和现在的戏结合起来写,把多重冲突交织在一起,且越来越紧张;剧情上还故意设置了悬念,用秘密的发现和情节突变来强化剧中的人物冲突;有的地方借某个人物的突然登场,制造短暂的延宕,引起读者的期待;剧本的序幕和尾声又增加了西方宗教的背景,给全剧平添了几分神秘与宿命的色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重点结合作品的第二幕分析《雷雨》戏剧冲突的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 作品的戏剧冲突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冲突不断,此起彼伏,一个冲突刚刚出现,另一个冲突又接连而起;二是所有的冲突都以复杂的社会矛盾为背景,交织在“剪不断,理还乱”的血缘关系网中,既有主仆矛盾、压迫者与被压迫者之间的矛盾,也有夫妻间、父子间、母子间、兄弟间、兄妹间的矛盾。在作品的第二幕中,各种矛盾冲突都得到了展开。一开始四凤要恋人周萍带自己私奔;矛盾尚未解决,繁漪又向周萍摊派,想阻止周萍“始乱终弃”。正在周萍焦头烂额的时候,四凤的母亲侍萍来到周公馆,要带四凤离开,而侍萍与周朴园的见面,又揭开了周朴园伪善的面纱,并引出了他们的第二个儿子鲁大海。鲁大海的出场,进一步揭开了周朴园与工人的矛盾冲突。当周朴园决心辞退四凤和她父亲鲁贵时,再一次把周萍推到了与四凤、繁漪两个女人的漩涡之中,为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了伏笔。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判断题
    话剧《雷雨》从其戏剧冲突和意义来看,是典型的正剧。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论述关汉卿《窦娥冤》杂剧的戏剧冲突。


    正确答案: 关汉卿《窦娥冤》集中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现实和关汉卿的思想感情。其戏剧冲突有三个依次递进层面,即社会冲突、道德冲突、意志冲突。首先,高利贷如羊羔二息的经济剥削,地痞流氓张驴儿父子的社会恶势力,糊涂官吏如州官桃杌的政治压迫,这“三座大山”是造成窦娥冤案的直接原因、外在机缘。关汉卿着力要表现的,并不是两种社会势力之间的冲突,而是传统道德与不道德的社会的冲突。杂剧中,窦娥与张驴儿父子的冲突,主要是守节守贞的传统同蹂躏节*、鄙夷贞节的不道德行为的冲突。
    张驴儿父子乘人之危,以死相要挟,强行入赘蔡家,这种不道德的反常行为,在杂剧里反而被表现成一种习以为常、屡见不鲜的正常现象,传统道德遭到了强权的野蛮践踏。而窦娥与州官桃杌的冲突,也主要是窦娥相信官府、愿意“官休”的道德行为同州官桃杌弃廉明如敝屣、奉贪酷如神明的不道德行径的冲突:“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结果道德被愚昧所吞噬,窦娥也被冤枉地判处了死刑。窦娥冤案的根源竟然是坚守传统的道德!在不道德社会现实中,坚守传统的道德反而把人们推向火坑:“这的是衙门自古朝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这正是关汉卿对元代社会的深刻认识。
    除了道德冲突外,关汉卿还以形象的笔触揭示了表现在窦娥内心冲突,即不安于现状与不得不安于现状、不信天地鬼神与不得不相信天地鬼神、明知道道德无用与不得不遵从道德之间的冲突。这从窦娥的悲惨命运就可以看出来,如她临刑前,感到天地鬼神昏愦任意把无罪之民推向绝境,又聪明得自觉为蒙冤之人昭显冤屈,天地鬼神的这种矛盾态度,正是窦娥内心矛盾的形象表现。
    《窦娥冤》全剧最后,窦恩德节、孝等道德情,终因窦娥感天动地的悲剧命运以及清官的秉公执法,而得以高度的彰显,这表现出作者对仁政德治的理想社会的企望。关汉卿把复兴道德教化,才能挽救社会颓风,成为一种时代意识,将其艺术化、审美化为戏剧冲突,借各个阶层人们在信守道德与适应现实的两难抉择中的困境,来表现道德破败的社会危机和挽救危机的不懈努力。

  • 第14题:

    论述曹禺戏剧《雷雨》的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1)《雷雨》是曹禺的成名作。这部四幕悲剧最大特点是高度的集中概括性。作品把剧情臵于一天时间(一个夏天的早晨到午夜两点钟)、两个场景(周家客厅、鲁家住房)之内,集中展示周、鲁两家前后30年的复杂矛盾和由此形成的悲剧。
    (2)以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抨击具有强烈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揭示了旧家庭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表现了鲜明的思想性。
    (3)艺术特色显著:一是在结构上采用“回溯法”;二是人物语言充分个性化,富有潜台词;三是把时代感受、现实激情与自然界的雷雨形象交织起来,营造了情景交融的诗意境界。

  • 第15题:

    《雷雨》戏剧冲突与结构特色是什么?


    正确答案: 《雷雨》的主题是复杂而深刻的。这是一部“社会问题剧”,它揭露了中国封建家庭的罪恶以及社会的不公。《雷雨》的人物塑造鲜明生动,繁漪既狂躁热烈、又阴鸷压抑的“雷雨的性格”,已经成为现代文学中最具魅力的文学形象之一。本剧在结构上也颇有特点:《雷雨》采用了回溯式写法将30年的变化集中在1天的时间,以现在的戏为主,把过去的戏和现在的戏结合起来写,把多重冲突交织在一起,且越来越紧张;剧情上还故意设置了悬念,用秘密的发现和情节突变来强化剧中的人物冲突;有的地方借某个人物的突然登场,制造短暂的延宕,引起读者的期待;剧本的序幕和尾声又增加了西方宗教的背景,给全剧平添了几分神秘与宿命的色彩。

  • 第16题:

    采取锁闭式结构的《雷雨》,重视戏剧的集中性和动作性,努力在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和曲折跌宕的戏剧情节中强化人物性格心理,但也“太像戏了”(曹禺语),人工痕迹较浓。这种情况后来的《日出》和《北京人》的创作中有哪些改变?


    正确答案: A.在《日出》中,曹禺已开始注意吸收契诃夫的戏剧风格,没有贯穿始终的中心事件,也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全剧在陈白露的豪华饭店和“小东西”的低等妓院两种生活场景中展开,脉络看似松散,却将底层社会和豪奢世界的鲜明对比尽显眼前。
    B.《北京人》的结构更加开放,作品更接近于契诃夫式的平淡人生的铺叙,事件的安排比《日出》更散,完全按照琐碎生活的本来面目结构情节,舞台完全成为生活横断的再现,生活就在其中自然地流动着,不时漾起涟漪,表现了契诃夫式的诗意与自然平淡的风格。

  • 第17题:

    冲突是戏剧的主要特点之一。《雷雨》中出场的四个人之间有交叉的多重矛盾,构成激烈复杂的戏剧冲突。你认为下列矛盾中最本质的矛盾冲突是()

    • A、周朴园同鲁大海——父与子的矛盾冲突
    • B、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
    • C、鲁大海同周萍、鲁侍萍同周萍——兄弟之间、母子之间的矛盾冲突
    • D、资本家与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冲突

    正确答案:B

  • 第18题:

    重点结合作品的第二幕分析《雷雨》戏剧冲突的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作品的戏剧冲突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冲突不断,此起彼伏,一个冲突刚刚出现,另一个冲突又接连而起;二是所有的冲突都以复杂的社会矛盾为背景,交织在“剪不断,理还乱”的血缘关系网中,既有主仆矛盾、压迫者与被压迫者之间的矛盾,也有夫妻间、父子间、母子间、兄弟间、兄妹间的矛盾。在作品的第二幕中,各种矛盾冲突都得到了展开。一开始四凤要恋人周萍带自己私奔;矛盾尚未解决,繁漪又向周萍摊派,想阻止周萍“始乱终弃”。正在周萍焦头烂额的时候,四凤的母亲侍萍来到周公馆,要带四凤离开,而侍萍与周朴园的见面,又揭开了周朴园伪善的面纱,并引出了他们的第二个儿子鲁大海。鲁大海的出场,进一步揭开了周朴园与工人的矛盾冲突。当周朴园决心辞退四凤和她父亲鲁贵时,再一次把周萍推到了与四凤、繁漪两个女人的漩涡之中,为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了伏笔。

  • 第19题:

    单选题
    曹禺的戏剧由“戏剧化的戏剧”向“生活化的戏剧”成功转变的代表戏剧作品是()。
    A

    《雷雨》

    B

    《北京人》

    C

    《蜕变》

    D

    《家》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雷雨》和《日出》戏剧结构各有什么特点?

    正确答案: 《雷雨》戏剧结构特点:
    ①《雷雨》采用了“锁闭式”结构。
    ②《雷雨》将戏剧所反映的长达三十年的社会生活集中于一天加以表现。
    ③以过去的戏推动现在的戏,用现在的戏深化过去的戏,戏剧冲突紧张尖锐,戏剧结构集中严谨。
    《日出》戏剧结构特点:
    ①《日出》则改变了《雷雨》“太象戏”的写法,采用“片断的方法”,即人像展览式的结构方法。
    ②作品以主要人物陈白露联系剧情(或答以陈白露作为串线人物也对),展现了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复杂的横剖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论述关汉卿《窦娥冤》杂剧的戏剧冲突。

    正确答案: 关汉卿《窦娥冤》集中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现实和关汉卿的思想感情。其戏剧冲突有三个依次递进层面,即社会冲突、道德冲突、意志冲突。首先,高利贷如羊羔二息的经济剥削,地痞流氓张驴儿父子的社会恶势力,糊涂官吏如州官桃杌的政治压迫,这“三座大山”是造成窦娥冤案的直接原因、外在机缘。关汉卿着力要表现的,并不是两种社会势力之间的冲突,而是传统道德与不道德的社会的冲突。杂剧中,窦娥与张驴儿父子的冲突,主要是守节守贞的传统同蹂躏节*、鄙夷贞节的不道德行为的冲突。
    张驴儿父子乘人之危,以死相要挟,强行入赘蔡家,这种不道德的反常行为,在杂剧里反而被表现成一种习以为常、屡见不鲜的正常现象,传统道德遭到了强权的野蛮践踏。而窦娥与州官桃杌的冲突,也主要是窦娥相信官府、愿意“官休”的道德行为同州官桃杌弃廉明如敝屣、奉贪酷如神明的不道德行径的冲突:“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结果道德被愚昧所吞噬,窦娥也被冤枉地判处了死刑。窦娥冤案的根源竟然是坚守传统的道德!在不道德社会现实中,坚守传统的道德反而把人们推向火坑:“这的是衙门自古朝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这正是关汉卿对元代社会的深刻认识。
    除了道德冲突外,关汉卿还以形象的笔触揭示了表现在窦娥内心冲突,即不安于现状与不得不安于现状、不信天地鬼神与不得不相信天地鬼神、明知道道德无用与不得不遵从道德之间的冲突。这从窦娥的悲惨命运就可以看出来,如她临刑前,感到天地鬼神昏愦任意把无罪之民推向绝境,又聪明得自觉为蒙冤之人昭显冤屈,天地鬼神的这种矛盾态度,正是窦娥内心矛盾的形象表现。
    《窦娥冤》全剧最后,窦恩德节、孝等道德情,终因窦娥感天动地的悲剧命运以及清官的秉公执法,而得以高度的彰显,这表现出作者对仁政德治的理想社会的企望。关汉卿把复兴道德教化,才能挽救社会颓风,成为一种时代意识,将其艺术化、审美化为戏剧冲突,借各个阶层人们在信守道德与适应现实的两难抉择中的困境,来表现道德破败的社会危机和挽救危机的不懈努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什么是戏剧冲突?戏剧根据冲突的性质可分为几种?

    正确答案: 戏剧如同一个构筑在舞台上的微缩世界,这个世界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都被强化和突出了,从而形成了戏剧独有的冲突。
    戏剧冲突包括外在冲突和内在冲突两个层次。所谓外在冲突是指人与人,或人与某种力量之间的矛盾冲突。戏剧的内在冲突指的是蕴藏在外在冲突之下的个人心灵深处的冲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论述《雷雨》的戏剧冲突。

    正确答案: 《雷雨》通过对一个家庭的剖析,暴露了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本家家庭的罪恶,并据此反映了五四前后30年间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某些侧面,又对从周家的丑恶腐败的揭露中,预示那畸形的社会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雷雨》深刻的思想性和现实性是通过剧中尖锐而强烈的人物之间的戏剧冲突表现出来的。剧本共写了8个人物,人物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全剧围绕这8个人物展示了其间尖锐强烈的戏剧冲突,并以主要戏剧冲突为经,以次要戏剧冲突为纬,构织成一张纵横交错的冲突网,通过这些互相影响的,环环相扣的冲突推动着剧情发展,刻画了人物性格,表现了深刻的主题思想。剧本首先从周萍与蘩漪及蘩漪与四凤三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写起,从而揭示了其它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周萍慑于传统道德与父威,为与后母的乱伦感到后悔,他抓住了四凤不放手,想由一个新的灵感来洗涤自己而此前蘩漪因不满周朴园的专横与冷酷,不顾名节与周萍发生了关系,并把周萍看成是唯一能带自己逃出周家牢笼禁锢的救星。对于周萍转向四凤而疏远自己,她要不择手段挽回周萍的心。四凤成了解决周萍与蘩漪矛盾冲突的关键人物。
    周朴园训子,逼妻喝药两个情节,展示了周朴园与周萍和蘩漪三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父亲要维护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希望儿子能继承周家大业,而儿子却无所事事,整日在舞场鬼混。面对父亲的严厉训斥,儿子做贼心虚地由惊到恐,生怕自己所干的坏事被发觉,直到周朴园说出真正所指,周萍才如释重负。这个情节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周萍惧怕父亲知晓自己与后母乱伦的畏怯心理。至于喝药这个情节更形象地勾勒出周朴园这个封建家长的形象。蘩漪本来没病,而周朴园却要她就是自己不保重自己,也应当替孩子们做个服从的榜样,甚至令周萍跪下劝蘩漪把药喝下。他的话就是法律,在周家谁也不能违背。
    周朴园是周家悲剧的制造者。随着侍萍的出场与周朴园相遇,一方面向读者交待了周鲁两家第二代几个成员之间的错综复杂的血缘关系(当然剧中人并不知)。另一方面交待了周朴园的与侍萍之间30年前的恩怨,为30年后他们的后辈之间的恩怨找到了根源。再一方面,加重了侍萍对四凤又像当年自己年轻时一样当使女的担心。这一担心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可见侍萍成了连接剧中前后戏剧冲突的网纲。
    周朴园与侍萍生了两个儿子,两人都想见自己的亲生骨肉,然而各自的立场不同,只有尖锐的阶级利益冲突。周萍成了父亲的帮凶,鲁大海是工人运动的代表,与反动资本家周朴园成了对立面。兄弟之间,父子之间展开了唇枪舌战,甚至大打出手。侍萍想认大儿子也只能欲言又止,话到嘴边又改了口。母子相见不相识,父子重利轻情,这是多么残酷的现实,这是多么尖锐而激烈的冲突!
    周朴园与鲁大海的戏剧冲突是代表着两个阶级的矛盾冲突。这一戏剧冲突并未贯穿全剧始终,也没有对其他冲突造成影响,就主题而言,剧本并不是在表现工人阶级与资本家竞争。周朴园决定辞退鲁贵,鲁大海,四凤。鲁家成员离开周家,似乎周萍与蘩漪的矛盾冲突可以解决了,情节跌入峰谷。但随着周萍夜闯鲁宅,剧情又推向高潮。侍萍对四凤的担心得到了证实。她年轻时被周朴园玩弄后抛弃,30年来过着悲苦的生活,年老后自己的女儿重蹈自己的覆辙,且女儿与自己的儿子乱伦。她的命运悲惨到极点。如果没有周朴园与侍萍30年前的矛盾冲突,就不会派生出30年后周鲁两家成员间的冲突了。侍萍真是哑巴吃黄莲,有口说不出。出于万般无奈她只能同意周萍带四凤远走他乡。这个决定促使周萍与蘩漪冲突进一步恶化,预示着蘩漪悲剧发生的必然。
    蘩漪的“雷雨”性格决定了她不会让周萍与四凤一起走。她要抓住周萍不放手,作困兽之斗。她关上门,叫出周朴园来认亲家。周朴园要周萍认母,真相得以大白。剧中人此时才彻底了解各自的关系,连“导演者”蘩漪也不胜惊愕,大叫“天啊”。也就在此时,绷紧的冲突的弓弦断了,一连串的矛盾最终爆发:有的死,有的逃,有的疯,在周萍与蘩漪这一戏剧冲突中,蘩漪作为失败者不足为奇。一因她的抗争带有极端的资产阶级利己主义。二因她生活在周朴园这样的家庭。三因她把“幸福”寄托在周萍这样一个封建资本家家庭的不肖的一代身上,即使没有四凤的介入,也不可能获得幸福。周朴园与蘩漪的戏剧冲突实质是封建专制与资产阶级争取个性解放,婚姻自由之间的矛盾。造成四凤羞愧难当跑出大厅而触电,周萍无地自容而自杀的原因是,他们明白二人是兄妹关系这个现实。如果没有30年前周朴园与侍萍的矛盾冲突,就不会有30年后这种兄妹关系存在,周萍与四凤冲突的悲剧性质就改变了。蘩漪这个人物对于揭露周朴园的专制!冷酷的确是很有力的。统观全剧,《雷雨》中8个人物之间无一不有冲突。全剧以侍萍的命运悲剧为主线贯穿始终,以周朴园与侍萍的戏剧冲突为轴心,跟其它冲突构织成纵横交错的冲突“网”。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