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元杂剧一般限写四折,明清杂剧不限长短,如明代王九思《山中狼》杂剧只一折,清代杨朝观《吟风阁杂剧》中三十二个杂剧,都是一折的短剧。长的多到七、八折,有的更长,如由元入明的杨讷的《西游记》,长达二十四折。
(2)元杂剧只用北曲,明清杂剧合用南、北曲,从王骥德开始甚至纯用南曲写杂剧,以致在明中叶以后,出现了被称为“南杂剧”的戏曲形式,以区别于纯唱北曲的“元杂剧”。
(3)元杂剧分末本、旦本,末本由男主角一人主唱,旦本由女主角一人主唱,其它角色只有道白,不许唱曲(个别长剧如《西厢记》例外)。明清杂剧不分末本、旦本,凡上场角色均可演唱。
(4)元杂剧只有男主角或女主角的独唱,明清杂剧不但有独唱,各角色之间还可以合唱,接唱、轮唱,唱法灵活。
更多“明清杂剧在形式上与元杂剧有何不同?”相关问题
  • 第1题:

    元杂剧在艺术形式上直接上承宋()和金(),并在诗词、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正确答案:杂剧;院本

  • 第2题:

    元杂剧的唱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其特点表现在唱法、唱词两个方面:
    (一)唱法的特点:
    1、一般由一人主唱;
    2、先白后唱;
    3、唱的中间可以插入说白。前两点,使它区别于南戏和传奇;后一点,使它区别于诸宫调。
    (二)唱词的特点:
    1、全剧四折,用四个不同宫调的组曲;
    2、每折的唱词一般一韵到底,平、上、去三声通押,入派三声;
    3、全用北曲;
    4、可以加入“衬字”、“增句”;
    5、韵脚很密,有的甚至句句押韵;
    6、多用元代北方地区流行的口语,如“村少漾势”(意即粗鲁)、“方头不律”(指为人正直),被评论家称为有“蒜酪味”;
    7、具有很强的音乐性、抒情性和文学性;
    8、很重视语言的个性化,决不是千人一腔;
    9、许多优秀剧本的唱词,常常将口语与诗词、经史、稗官野乘的词句,熔于一炉,做到“雅俗兼收,串合无痕”,形成一种区别于诗词的却富有表现力的文学语言。

  • 第3题:

    继元杂剧之后,明清戏剧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明清戏剧成就的主要标志是()创作的繁荣。


    正确答案:传奇

  • 第4题:

    明杂剧与元杂剧的区别?


    正确答案: 1.从数量上看,明代比元代相对减少
    2.从质量上看,明比元相对蜕化,艺术水准与社会意义不及元3从形式上看,明比元有一定的演进,结构上打破一本四折一契子的程式,结构比较自由,曲调上,元全用北曲,明兼用南曲,演唱方式上,打破了一个角度到底的模式,有对唱﹑轮唱﹑全唱,比较自由,题目安排上,元题目正名一般在一剧之后,明将其提到第一折前。

  • 第5题:

    南戏的形势与元杂剧相比有何不同?


    正确答案:南戏和杂剧都是我国具有民族风格的戏曲,但它们又自成体系:①杂剧通例由四折组成,只有少数超过四折。南戏不称折而称出,无固定出数,长短自由,少则十几出,多则四五十出。②杂剧常有“楔子”,南戏无楔子,开场叫“家门“或“开宗”,由未或副末介绍剧情梗概或创作意图,从第二出起才是正戏。③杂剧一般是由一个角色唱到底,南戏各种角色均可司唱,重要人物上场先唱引子才道白,下场时都有下场诗。④在音乐方面,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子,一韵到底,而南戏每出可用几种宫调,可以换韵。杂剧用的北曲激越昴扬,南戏曲调柔媚婉转,它们风格各异。

  • 第6题:

    元杂剧在演唱形式上是()

    • A、一人主唱
    • B、对唱
    • C、合唱
    • D、自由入唱

    正确答案:A

  • 第7题:

    问答题
    元杂剧在体制上有何特色?

    正确答案: 元代的杂剧在体制上有自己的特点:用北曲演唱,一般一本四折,有的还有楔子,用作交代人物、剧情或串联两折。每折限用同一宫调,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末本。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角色除旦、末外,还有副末、冲末、外末、贴旦、老旦、外旦、净、丑等配角。杂剧主要由歌曲与说白两部分构成。歌曲主要用来抒情、渲染,往往写得较典雅;说白主要用来对话或独白,往往用白话来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填空题
    继元杂剧之后,明清戏剧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明清戏剧成就的主要标志是()创作的繁荣。

    正确答案: 传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元杂剧在形式上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元杂剧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其特点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结构。元杂剧的结构以折为单位,一折相当于现代戏的一幕。一个剧本一般是四折带一个“楔子”,个别为一本五折,或一本六折。折是故事发展的自然段落,也是音乐的组织单位,折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是一场,也可以是多场。楔子相当于过场戏,只有一、两支曲子。楔子或在剧本的开头,或在折与折之间。有的剧本无楔子,个别的也可以包含两个楔子。每折戏都包含唱、白、科三项内容。每本杂剧的末尾还有“题目”“正名”,或两句,或四句,总括全剧内容;剧本以正名的末后一句为剧本的全称。如《窦娥冤》的“题目正名”是:“秉鉴持衡廉访使,感天动地窦娥冤”。后一句就是此剧的全称。
    二、音乐。杂剧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组成一套曲子。除楔子外,每折不得少于三支曲子。每折最末的曲子,照例用“煞”或“尾”作为这套乐曲的结尾。元杂剧的宫调通常用北九宫。一般来说,第一折多用仙吕宫,第二折多用南吕宫或正宫,第三折多用中吕宫或越调,第四折多用双调。同一折中的若干支曲牌,其排列顺序有一定习惯。同一折的曲词都押同一类韵,不另换韵,差不多句句都押韵,以北方音韵为准,平、上、去三声通押,入派三声。个别剧本还有“借宫”的,但这都有严格的规定,不可随意乱借。
    三、宾白。元杂剧以唱歌为主,以说白为辅,故称说白为“宾白”,简称为“白”。唱,一般用于抒情;白,一般用于叙事。说白有下列几种形式:对白——剧中人物的对话;独白——剧中人物的自言自语。独白又分为:旁白——又叫“打背供”、“背白”,假设同台演员听不见,专对观众说话;定场白——角色第一次上场时的自我介绍;带白——剧本上写作“带云”,是唱中间插入说白。
    四、科。剧本中的舞台提示,大概包括三方面:动作表演的提示,如“打科”、“跪科”就属于这类提示;表情提示,如“做悲科”、“做疑怪科”就属于这类提示;舞台效果的提示,如“内做风科”、“雁叫科”就属于这类提示。
    五、角色。元杂剧的角色可分为四大类:末、旦、净、杂。旦,扮剧中的女角;女主角叫正旦,此外还有副旦、贴旦、外旦、老旦、小旦、搽旦、花旦、色旦等名目。末,扮演剧中的男角;男主角叫正末,此外还有副末、冲末、大末、二末、三末、小末、外末等名目。净,以扮演刚强拧猛的人物为主,多饰男角;此外还有副净、二净等名目。杂,扮演不属于上三类的各种人物,根据扮演人物的不同,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孤(官员)、孛老(老头子)、卜儿(老妇)、俫儿(小孩)、邦老(强盗)、细酸(书生)、曳剌(la)(番兵)、祗从(侍从人员),等等。在元杂剧中,主唱的一般只有正旦、正末,其他角色一般只有道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明清传奇在形式上与宋元南戏有何不同?

    正确答案: 宋元南戏是宋元时用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明清传奇以唱南曲为主,是宋元南戏的进一步发展,但比宋元南戏更为完整、精致,更格律化、典雅化,二者的主要区别如下:
    1.早期宋元南戏“不寻宫数调”。明清传奇明显受南九宫十三调的限制。
    2.宋元南戏原本不标明出数,亦无出名,剧本混为一片。明清传奇分出、每出标有出名。
    3.宋元南戏开场时的“家门大意”有许多繁杂的仪节,常用好几支曲、词(可见《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明清传奇开场时的“家门大意”(也叫“副末开场”)比较简单扼要,虽也和宋元南戏一样由一个副末脚色开场,但只唱两支曲词,一支介绍作者的创作意图,一支介绍剧情大意。
    4.宋元南戏只唱南曲。明清传奇曲调更丰富,兼用一些北曲。脚色行当分得更细。
    5.宋元南戏语言通俗,方言成份多,用地方方言韵。明清传奇追求语言典雅化,发展为掉书袋,有不同于诗词的自身严格的押韵要求。
    6.即使是处理同一题材,宋元南戏中很多悲剧结尾,而到明清传奇中则几乎变为清一色的大团圆结尾。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明代传奇与杂剧在形式上有何明显区别?

    正确答案: 明传奇比明杂剧更为自由和灵活。明传奇的规模更加庞大,可以几十出以上。在曲调曲牌上,明传奇可以借宫犯调,不像杂剧那样一折只能使用同一宫调;角色行当上,明传奇的划分更为细致,除了生旦净末丑贴外等基本类型外,又分为小生,小外,老旦,小旦,副净,副末等;总体而言,明传奇在体制上兼取了南戏与杂剧之长而又有所超越,从而受到了从文人到一般民众的喜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元杂剧的唱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其特点表现在唱法、唱词两个方面:
    (一)唱法的特点:
    1、一般由一人主唱;
    2、先白后唱;
    3、唱的中间可以插入说白。前两点,使它区别于南戏和传奇;后一点,使它区别于诸宫调。
    (二)唱词的特点:
    1、全剧四折,用四个不同宫调的组曲;
    2、每折的唱词一般一韵到底,平、上、去三声通押,入派三声;
    3、全用北曲;
    4、可以加入“衬字”、“增句”;
    5、韵脚很密,有的甚至句句押韵;
    6、多用元代北方地区流行的口语,如“村少漾势”(意即粗鲁)、“方头不律”(指为人正直),被评论家称为有“蒜酪味”;
    7、具有很强的音乐性、抒情性和文学性;
    8、很重视语言的个性化,决不是千人一腔;
    9、许多优秀剧本的唱词,常常将口语与诗词、经史、稗官野乘的词句,熔于一炉,做到“雅俗兼收,串合无痕”,形成一种区别于诗词的却富有表现力的文学语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元杂剧在体制上有何特色?


    正确答案:元代的杂剧在体制上有自己的特点:用北曲演唱,一般一本四折,有的还有楔子,用作交代人物、剧情或串联两折。每折限用同一宫调,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末本。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角色除旦、末外,还有副末、冲末、外末、贴旦、老旦、外旦、净、丑等配角。杂剧主要由歌曲与说白两部分构成。歌曲主要用来抒情、渲染,往往写得较典雅;说白主要用来对话或独白,往往用白话来写。

  • 第14题:

    元杂剧在形式上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元杂剧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其特点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结构。元杂剧的结构以折为单位,一折相当于现代戏的一幕。一个剧本一般是四折带一个“楔子”,个别为一本五折,或一本六折。折是故事发展的自然段落,也是音乐的组织单位,折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是一场,也可以是多场。楔子相当于过场戏,只有一、两支曲子。楔子或在剧本的开头,或在折与折之间。有的剧本无楔子,个别的也可以包含两个楔子。每折戏都包含唱、白、科三项内容。每本杂剧的末尾还有“题目”“正名”,或两句,或四句,总括全剧内容;剧本以正名的末后一句为剧本的全称。如《窦娥冤》的“题目正名”是:“秉鉴持衡廉访使,感天动地窦娥冤”。后一句就是此剧的全称。
    二、音乐。杂剧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组成一套曲子。除楔子外,每折不得少于三支曲子。每折最末的曲子,照例用“煞”或“尾”作为这套乐曲的结尾。元杂剧的宫调通常用北九宫。一般来说,第一折多用仙吕宫,第二折多用南吕宫或正宫,第三折多用中吕宫或越调,第四折多用双调。同一折中的若干支曲牌,其排列顺序有一定习惯。同一折的曲词都押同一类韵,不另换韵,差不多句句都押韵,以北方音韵为准,平、上、去三声通押,入派三声。个别剧本还有“借宫”的,但这都有严格的规定,不可随意乱借。
    三、宾白。元杂剧以唱歌为主,以说白为辅,故称说白为“宾白”,简称为“白”。唱,一般用于抒情;白,一般用于叙事。说白有下列几种形式:对白——剧中人物的对话;独白——剧中人物的自言自语。独白又分为:旁白——又叫“打背供”、“背白”,假设同台演员听不见,专对观众说话;定场白——角色第一次上场时的自我介绍;带白——剧本上写作“带云”,是唱中间插入说白。
    四、科。剧本中的舞台提示,大概包括三方面:动作表演的提示,如“打科”、“跪科”就属于这类提示;表情提示,如“做悲科”、“做疑怪科”就属于这类提示;舞台效果的提示,如“内做风科”、“雁叫科”就属于这类提示。
    五、角色。元杂剧的角色可分为四大类:末、旦、净、杂。旦,扮剧中的女角;女主角叫正旦,此外还有副旦、贴旦、外旦、老旦、小旦、搽旦、花旦、色旦等名目。末,扮演剧中的男角;男主角叫正末,此外还有副末、冲末、大末、二末、三末、小末、外末等名目。净,以扮演刚强拧猛的人物为主,多饰男角;此外还有副净、二净等名目。杂,扮演不属于上三类的各种人物,根据扮演人物的不同,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孤(官员)、孛老(老头子)、卜儿(老妇)、俫儿(小孩)、邦老(强盗)、细酸(书生)、曳剌(la)(番兵)、祗从(侍从人员),等等。在元杂剧中,主唱的一般只有正旦、正末,其他角色一般只有道白。

  • 第15题:

    明清传奇在形式上与宋元南戏有何不同?


    正确答案:宋元南戏是宋元时用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明清传奇以唱南曲为主,是宋元南戏的进一步发展,但比宋元南戏更为完整、精致,更格律化、典雅化,二者的主要区别如下:
    1.早期宋元南戏“不寻宫数调”。明清传奇明显受南九宫十三调的限制。
    2.宋元南戏原本不标明出数,亦无出名,剧本混为一片。明清传奇分出、每出标有出名。
    3.宋元南戏开场时的“家门大意”有许多繁杂的仪节,常用好几支曲、词(可见《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明清传奇开场时的“家门大意”(也叫“副末开场”)比较简单扼要,虽也和宋元南戏一样由一个副末脚色开场,但只唱两支曲词,一支介绍作者的创作意图,一支介绍剧情大意。
    4.宋元南戏只唱南曲。明清传奇曲调更丰富,兼用一些北曲。脚色行当分得更细。
    5.宋元南戏语言通俗,方言成份多,用地方方言韵。明清传奇追求语言典雅化,发展为掉书袋,有不同于诗词的自身严格的押韵要求。
    6.即使是处理同一题材,宋元南戏中很多悲剧结尾,而到明清传奇中则几乎变为清一色的大团圆结尾。

  • 第16题:

    简述元杂剧的文体特征(元杂剧在体制上的特色)


    正确答案:元代的杂剧在体制上有自己的特点:用北曲演唱,一般一本四折,有的还有楔子,用作交代人物、剧情或串联两折。每折限用同一宫调,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末本。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角色除旦、末外,还有副末、冲末、外末、贴旦、老旦、外旦、净、丑等配角。杂剧主要由歌曲与说白两部分构成。歌曲主要用来抒情、渲染,往往写得较典雅;说白主要用来对话或独白,往往用白话来写。

  • 第17题:

    宋杂剧与元杂剧有何区别?南戏与杂剧有什么区别?元杂剧兴盛的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宋杂剧在剧本结构、表演、音乐等方面与元杂剧有着明显的不同。
    1)宋杂剧的结构是由艳段(表演情节较简单的寻常熟事)、正杂剧(表演较复杂的故事)、散段(又称“杂扮”,是一种滑稽表演)三部分组成。宋杂剧已有固定的角色:副净(装傻发呆)、副末(专与副净打趣逗乐)、孤(扮官吏)、旦(扮女性)等。宋杂剧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对白为主的滑稽戏,音乐部分很少,一类是以歌舞为主的歌舞戏,以音乐贯串全剧。杂剧音乐吸收了唐宋大曲、法曲、唱赚、诸富调以及各种流行词曲的曲调。
    2)元杂剧的结构是一本四折(幕),有时加一个楔子。如果内容庞大,可将几本串联起来表演。每折用相同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一本有四个不同的宫调,每折形成较为固定的曲脾联缀形式。其表演是由曲(歌唱部分)、宾白(语言部分)、科(动作表情)三部分组成。是一种以唱曲为主的戏曲,往往一人主唱。其音乐又称北曲,属曲牌体形式。曲牌来源于大曲、诸宫调、词调等。其音乐结构严密,主要伴奏乐器有:鼓、笛、柏板和锣等。
    南戏与杂剧的区别在于其结构、音乐等方面表现出的灵活性。南戏约产生于北宋末年浙江温州一带,原名为“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后来又称“南戏”、“戏文”,用以区别北方杂剧。宋元时期流行于南方且以唱南曲为主,是宋元时期影响最大的戏曲形式。
    南戏的灵活特点如下:
    A.宫调的使用不受限制,可以随时换韵。
    B.演唱上突破杂剧一人主唱的程式,剧中的所有角色都可以演唱,增添了对唱、轮唱、合唱等演唱形式。C.音乐风格婉转细腻,常采用五声音阶。
    D.音乐曲牌的运用使南戏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联缀形式。
    南宋时期代表性的南戏剧目有:《赵贞女蔡二郎》、《王魁负桂英》、《王焕》等。元代代表性剧目有:《荆钗记》、《刘知远》、《拜月亭》、《杀狗记》。因南戏在元代被称为“传奇”,故这四剧又称“四大传奇”,加《琵琶记》并称“五大传奇”。
    元杂剧是在宋杂剧基础上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兴盛与元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1)元朝统一中国之后,蒙古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实行了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歧视。充满各种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社会生活,便成为当时杂剧艺术作品的重要主题,并以其进一步戏剧化的发展来适应特定时代的需要。
    2)元统治者对财富的掠夺和挥霍,造成了城市经济的畸形发展。繁荣的城市经济为元杂剧提供了物质条件。很多文人墨客、出色的民间艺人汇集于当时的都城一—大都。
    3)元代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文人地位之低下,使得众多的文人纷纷投入到杂剧的创作中去,出现了一个作家群体。他们更贴近下层人民,熟悉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他们的作品题材多种多样,刻画出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揭示出尖锐的社会矛盾。他们善于把握戏曲创作的内在规律,掌握较高的创作技巧,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剧目,为元杂剧的发展和提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杂剧创作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有:关汉卿的《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马致远的《汉宫秋》、《岳阳楼》等。郑光祖的《情女离魂》等。白朴的《梧桐雨》、《墙头马上》等。王实甫的《西厢记》等。

  • 第18题:

    问答题
    南戏的形势与元杂剧相比有何不同?

    正确答案: 南戏和杂剧都是我国具有民族风格的戏曲,但它们又自成体系:①杂剧通例由四折组成,只有少数超过四折。南戏不称折而称出,无固定出数,长短自由,少则十几出,多则四五十出。②杂剧常有“楔子”,南戏无楔子,开场叫“家门“或“开宗”,由未或副末介绍剧情梗概或创作意图,从第二出起才是正戏。③杂剧一般是由一个角色唱到底,南戏各种角色均可司唱,重要人物上场先唱引子才道白,下场时都有下场诗。④在音乐方面,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子,一韵到底,而南戏每出可用几种宫调,可以换韵。杂剧用的北曲激越昴扬,南戏曲调柔媚婉转,它们风格各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元杂剧的文体特征(元杂剧在体制上的特色)

    正确答案: 元代的杂剧在体制上有自己的特点:用北曲演唱,一般一本四折,有的还有楔子,用作交代人物、剧情或串联两折。每折限用同一宫调,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末本。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角色除旦、末外,还有副末、冲末、外末、贴旦、老旦、外旦、净、丑等配角。杂剧主要由歌曲与说白两部分构成。歌曲主要用来抒情、渲染,往往写得较典雅;说白主要用来对话或独白,往往用白话来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宋杂剧与元杂剧有何区别?南戏与杂剧有什么区别?元杂剧兴盛的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 宋杂剧在剧本结构、表演、音乐等方面与元杂剧有着明显的不同。
    1)宋杂剧的结构是由艳段(表演情节较简单的寻常熟事)、正杂剧(表演较复杂的故事)、散段(又称“杂扮”,是一种滑稽表演)三部分组成。宋杂剧已有固定的角色:副净(装傻发呆)、副末(专与副净打趣逗乐)、孤(扮官吏)、旦(扮女性)等。宋杂剧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对白为主的滑稽戏,音乐部分很少,一类是以歌舞为主的歌舞戏,以音乐贯串全剧。杂剧音乐吸收了唐宋大曲、法曲、唱赚、诸富调以及各种流行词曲的曲调。
    2)元杂剧的结构是一本四折(幕),有时加一个楔子。如果内容庞大,可将几本串联起来表演。每折用相同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一本有四个不同的宫调,每折形成较为固定的曲脾联缀形式。其表演是由曲(歌唱部分)、宾白(语言部分)、科(动作表情)三部分组成。是一种以唱曲为主的戏曲,往往一人主唱。其音乐又称北曲,属曲牌体形式。曲牌来源于大曲、诸宫调、词调等。其音乐结构严密,主要伴奏乐器有:鼓、笛、柏板和锣等。
    南戏与杂剧的区别在于其结构、音乐等方面表现出的灵活性。南戏约产生于北宋末年浙江温州一带,原名为“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后来又称“南戏”、“戏文”,用以区别北方杂剧。宋元时期流行于南方且以唱南曲为主,是宋元时期影响最大的戏曲形式。
    南戏的灵活特点如下:
    A.宫调的使用不受限制,可以随时换韵。
    B.演唱上突破杂剧一人主唱的程式,剧中的所有角色都可以演唱,增添了对唱、轮唱、合唱等演唱形式。C.音乐风格婉转细腻,常采用五声音阶。
    D.音乐曲牌的运用使南戏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联缀形式。
    南宋时期代表性的南戏剧目有:《赵贞女蔡二郎》、《王魁负桂英》、《王焕》等。元代代表性剧目有:《荆钗记》、《刘知远》、《拜月亭》、《杀狗记》。因南戏在元代被称为“传奇”,故这四剧又称“四大传奇”,加《琵琶记》并称“五大传奇”。
    元杂剧是在宋杂剧基础上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兴盛与元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1)元朝统一中国之后,蒙古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实行了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歧视。充满各种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社会生活,便成为当时杂剧艺术作品的重要主题,并以其进一步戏剧化的发展来适应特定时代的需要。
    2)元统治者对财富的掠夺和挥霍,造成了城市经济的畸形发展。繁荣的城市经济为元杂剧提供了物质条件。很多文人墨客、出色的民间艺人汇集于当时的都城一—大都。
    3)元代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文人地位之低下,使得众多的文人纷纷投入到杂剧的创作中去,出现了一个作家群体。他们更贴近下层人民,熟悉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他们的作品题材多种多样,刻画出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揭示出尖锐的社会矛盾。他们善于把握戏曲创作的内在规律,掌握较高的创作技巧,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剧目,为元杂剧的发展和提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杂剧创作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有:关汉卿的《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马致远的《汉宫秋》、《岳阳楼》等。郑光祖的《情女离魂》等。白朴的《梧桐雨》、《墙头马上》等。王实甫的《西厢记》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宋杂剧与元杂剧有何区别跟联系?

    正确答案: 宋杂剧在剧本结构、表演、音乐等方面与元杂剧有着明显的不同。
    1)宋杂剧的结构是由艳段(表演情节较简单的寻常熟事)、正杂剧(表演较复杂的故事)、散段(又称“杂扮”,是一种滑稽表演)三部分组成。宋杂剧已有固定的角色;副净(装傻发呆)、副末(专与副净打趣逗乐)、孤(扮官吏)、旦(扮女性)等。宋杂剧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对白为主的滑稽戏,音乐部分很少。一类是以歌舞为主的歌舞戏,以音乐贯串全剧。杂剧音乐吸收了唐宋大曲、法曲、唱赚、诸宫调以及各种流行词曲的曲调。
    2)元杂剧的结构是一本四折(幕),有时加一个楔子。如果内容庞大,可将几本串联起来表演。每折用相同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一本有四个不同的宫调,每折形成较为固定的曲牌联缀形式。其表演是由曲(歌唱部分)、宾白(语言部分)、科(动作表情)三部分组成。是一种以唱曲为主的戏曲,往往一人主唱。其音乐又称北曲,属曲牌体形式。曲牌来源于大曲、诸宫调、词调等。其音乐结构严密,主要伴奏乐器有,鼓、笛、拍板和锣等。
    元杂剧是在宋杂剧基础上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兴盛与元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什么叫南戏?南戏在艺术形式上与元杂剧有何不同?

    正确答案: 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方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戏曲形式。
    南戏与元杂剧有明显的不同:元杂剧一般一本四折,或加楔子。南戏不称折而称出,每剧出数较多,没有一定限制,比元杂剧规模要大,也灵活些。
    元杂剧每本由一个角色主唱,故有“旦本”“末本”之分。南戏则上场角色都可以唱,唱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既可独唱、对唱,也可轮唱、合唱等。
    元杂剧每折只限用一个宫调的曲牌,一韵到底。南戏一出中不机械地用一个宫调的曲牌,也不通押一韵。甚至还可以采用北曲曲牌,出现了南北合套的现象。
    元杂剧有题目正名,南戏没有,但有副末开场,即在正戏开始之前,由非剧中角色的副末登场,介绍作者的创作意图与叙述剧情梗概。
    元杂剧音乐上用北曲,南戏则主要用南曲(偶尔夹有北曲)。南北曲情调不同,“大抵北主雄丽,南主清峭柔远”(王世贞《艺苑卮言》)。“北曲以遒劲为主,南曲以宛转为主,各有不同”(魏良辅《曲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明清杂剧在形式上与元杂剧有何不同?

    正确答案: (1)元杂剧一般限写四折,明清杂剧不限长短,如明代王九思《山中狼》杂剧只一折,清代杨朝观《吟风阁杂剧》中三十二个杂剧,都是一折的短剧。长的多到七、八折,有的更长,如由元入明的杨讷的《西游记》,长达二十四折。
    (2)元杂剧只用北曲,明清杂剧合用南、北曲,从王骥德开始甚至纯用南曲写杂剧,以致在明中叶以后,出现了被称为“南杂剧”的戏曲形式,以区别于纯唱北曲的“元杂剧”。
    (3)元杂剧分末本、旦本,末本由男主角一人主唱,旦本由女主角一人主唱,其它角色只有道白,不许唱曲(个别长剧如《西厢记》例外)。明清杂剧不分末本、旦本,凡上场角色均可演唱。
    (4)元杂剧只有男主角或女主角的独唱,明清杂剧不但有独唱,各角色之间还可以合唱,接唱、轮唱,唱法灵活。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