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简述皎然诗论中“意”与“境”的关系,并分析他的“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的论述。

题目

简述皎然诗论中“意”与“境”的关系,并分析他的“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的论述。


相似考题
更多“简述皎然诗论中“意”与“境”的关系,并分析他的“取境”有易、难两”相关问题
  • 第1题:

    皎然的“取境”说


    正确答案: 皎然论诗歌创作主张“取境”之说。“取境”就是指诗人在受到外境的触发时,应该注意外在境象的选取。他说:“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在诗人取境时,有易、难两种情况:有时灵感开通,就会“佳句纵横”、“宛如神助”,创作顺畅,这是“取境”之易的情况;有时灵感滞涩,“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这是“取境”之难的情况。他还认为“取境”时“至难至险”的作品,写成之后,如果又能不露凿斧痕迹,“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这才是文章“高手”。取境之易的情性前人(如陆机等)已有论述,取境之难的情况前人则很少触及。

  • 第2题:

    论述皎然的“取境”理论。


    正确答案: (1)皎然认为一首诗从诗思的获得、艺术风貌的形成再到读者鉴赏的全过程,都离不开意境。
    (2)取境指诗的意境创造,即诗人通过艺术构思,使审美主体的情思与客观的物象感应交融,从而熔铸称自然和谐的艺术境界。
    (3)读者的鉴赏,也只有通过对意境的涵泳品味才能领悟作者寄寓在诗中的情感。
    (4)皎然认为意境是诗歌创作的核心问题,是诗歌的基本审美范畴,是作者和读者的中间环节和媒介。

  • 第3题:

    提出“取境”问题,并认为“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的唐代诗论家是()。

    • A、陈子昂
    • B、司空图
    • C、皎然
    • D、白居易

    正确答案:C

  • 第4题:

    提出“境生于象外”观点的是()。

    • A、皎然
    • B、司空图
    • C、王昌龄
    • D、刘禹锡

    正确答案:D

  • 第5题:

    “缘境不尽曰情”出自()

    • A、诗僧皎然《诗式》
    • B、王国维《人间词话》
    • C、刘勰《文心雕龙》
    • D、王昌龄《诗格》

    正确答案:A

  • 第6题:

    皎然的诗论著作是《()》。


    正确答案:诗式

  • 第7题:

    问答题
    论述皎然的“取境”理论。

    正确答案: (1)皎然认为一首诗从诗思的获得、艺术风貌的形成再到读者鉴赏的全过程,都离不开意境。
    (2)取境指诗的意境创造,即诗人通过艺术构思,使审美主体的情思与客观的物象感应交融,从而熔铸称自然和谐的艺术境界。
    (3)读者的鉴赏,也只有通过对意境的涵泳品味才能领悟作者寄寓在诗中的情感。
    (4)皎然认为意境是诗歌创作的核心问题,是诗歌的基本审美范畴,是作者和读者的中间环节和媒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缘境不尽曰情”出自()
    A

    诗僧皎然《诗式》

    B

    王国维《人间词话》

    C

    刘勰《文心雕龙》

    D

    王昌龄《诗格》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提出“思与境偕”的文论家是()。
    A

    韩愈

    B

    皎然

    C

    柳宗元

    D

    司空图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提出“取境”问题,并认为“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的唐代诗论家是()
    A

    陈子昂

    B

    司空图

    C

    皎然

    D

    白居易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填空题
    皎然的诗论著作是《()》。

    正确答案: 诗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境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段诗论出自()
    A

    宋代严羽

    B

    唐代司空图

    C

    唐代皎然

    D

    宋代苏拭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境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段诗论出自()

    • A、宋代严羽
    • B、唐代司空图
    • C、唐代皎然
    • D、宋代苏拭

    正确答案:A

  • 第14题:

    如何理解皎然“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的诗论观点?


    正确答案: 皎然诗论关注到了这意境作品完成之后,便具有了一种特殊的审美品格,即超越于表层文字和形象之外的多层的、乃到不尽的审美意味:“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但见性情,不睹文字,盖诗道之极也。”“情在言外,旨冥句中。”这些论述,实际上已经提示出了诗歌单的本质特征,即在意、境契合的基础上,具有超出表层文字、形象的审美包容量,能激发读者产生多层次乃至无穷无尽的审美情思。

  • 第15题:

    樊志厚着眼于情与境交融的程度将意境分为三类()

    • A、以境胜
    • B、以意胜
    • C、有我之境
    • D、无我之境
    • E、意与境浑

    正确答案:A,B,E

  • 第16题:

    简述意境中虚境与实境的关系?


    正确答案:(1)虚、实是一对哲学范畴,在中国艺术中有突出的表现,文学意境也包括虚、实两部分,从结构上来讲,意境是虚、实有机的完美结合,意境中较实的部分叫实境,即指直接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或“物境”。意境中较虚的部分叫虚境,即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又称“神境”、“情境”、“灵境”。
    (2)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象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的地位。
    (3)虚境不能凭空产生。在意境创造中,一切还必须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虚境要由实境得来。

  • 第17题:

    提出“境生于象外”的我国古代文论家是()。

    • A、王昌龄
    • B、皎然
    • C、司空图
    • D、刘禹锡

    正确答案:D

  • 第18题:

    单选题
    提出“境生于象外”的我国古代文论家是()。
    A

    王昌龄

    B

    皎然

    C

    司空图

    D

    刘禹锡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多选题
    樊志厚着眼于情与境交融的程度将意境分为三类()
    A

    以境胜

    B

    以意胜

    C

    有我之境

    D

    无我之境

    E

    意与境浑


    正确答案: C,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皎然诗论中“意”与“境”的关系,并分析他的“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的论述。

    正确答案: 皎然论诗歌创作的“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这是诗歌创造中存在的实际情形。有时灵感开通,就会“佳句纵横”、“宛如神助”,创作顺畅,就是“取境”之“易”的表现。有时“取境”艰难:“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这是“取境”之“难”的情况。前者,陆机等已有相关论述,后者是却少有人触及,这是符合创作实情。有时灵感不能畅开,构思当然艰苦,只有继之以苦思冥想,才能深入采掘,遴选意境。他还认为“取境”时“至难至险”的作品:写成之后,如果又能不露凿斧痕迹,“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这才是文章“高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意境中虚境与实境的关系?

    正确答案: (1)虚、实是一对哲学范畴,在中国艺术中有突出的表现,文学意境也包括虚、实两部分,从结构上来讲,意境是虚、实有机的完美结合,意境中较实的部分叫实境,即指直接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或“物境”。意境中较虚的部分叫虚境,即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又称“神境”、“情境”、“灵境”。
    (2)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象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的地位。
    (3)虚境不能凭空产生。在意境创造中,一切还必须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虚境要由实境得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如何理解皎然“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的诗论观点?

    正确答案: 皎然诗论关注到了这意境作品完成之后,便具有了一种特殊的审美品格,即超越于表层文字和形象之外的多层的、乃到不尽的审美意味:“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但见性情,不睹文字,盖诗道之极也。”“情在言外,旨冥句中。”这些论述,实际上已经提示出了诗歌单的本质特征,即在意、境契合的基础上,具有超出表层文字、形象的审美包容量,能激发读者产生多层次乃至无穷无尽的审美情思。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实境与虚境的关系。

    正确答案: 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