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从文学接受的动机出发,谈谈你对期待视域的看法?”相关问题
  • 第1题:

    关于人类着装的动机有哪些?分析具体内容,并谈谈你对人类为何穿衣服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一、生理需求:1.气候适应学说,人类在地球上了经历了多次的冰河时期,一开始的时候是利用自身的体毛来维持体温,后来就利用动物的兽皮来制作服装来保护自己的身体抵御寒冷。2.身体保护学说:人类在采集和狩猎的时候,难免受到伤害,尤其在直立后的人类性器官的保护于是发明了不同的保护性衣服,来保护头部,驱赶,四肢以及性器官保护,于是发明了皮带,尾饰物等来驱赶蚊虫的叮咬;二、心里需求论:1.护符说:原始的人类相信万物有灵,对给人们带来疾病灾害的凶灵,需求来躲避,在求安的形式在身体上披挂了饰物,这样就不让凶灵来威胁自己。2.象征说:原始的人们中的勇敢者、首领、富有者为了自己的地位和力量、权威与财富用一些有象征意义的物件挂在自己的身上,诸如动物的牙齿、珍禽的羽毛、稀有的贝壳、玉石等。3.装饰审美说:为了美化自身,原始人类在自己的身上刻画纹样、染齿、涂甲等;


  • 第2题:

    什么是俑?是从你的角度谈谈对俑的看法?


    正确答案: 中国古代坟中墓中陪葬用的偶人。是象征殉葬奴隶的模拟品。东周墓中出现渐多,秦汉至隋唐盛行,北宋以后逐渐衰落,但仍沿用到元明时期。俑的质料以木、陶质最常见,也有瓷、石或金属制品。宋代以后纸明器开始流行,陶、木、石质的俑开始渐渐减少。俑的形象,主要有奴仆、舞乐、士兵、仪仗等,并常附有鞍马、牛车、庖厨用具和家畜等模型,还有镇墓胜的神物。
    俑大多真实地模拟着当时的各种人物,因而可以考见当时社会的生活习俗,也是研究各代舆服制度的重要资料。俑还可以反映出各个时代雕塑艺术的水平。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秦代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形体比人略高,陶制,是已知最大的俑;另外还有铜俑等。汉俑种类比以前增多,有兵士、女侍、仆役及乐舞俑。南方以木俑为多,有的彩绘着衣。其他地方多陶、石、木、金属等多种材质的俑,注重传神。两晋南北朝制作多样,南方承中原传统并有了瓷俑;北方出了少数民族形象的陶俑。隋唐俑型大而精美,三彩俑为盛唐时的制作高峰。现在能见到的,是保存在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唐三彩杰作,有陕西省乾县懿德太子李重润墓出土的、三彩纹胎骑马狩猎俑,和西安市中堡村唐墓出土的唐三彩骆驼戴乐舞俑。这些俑的特点,普遍是形象高大雄健,神态生动富有传神,可谓形神俱佳的作品。并反映了盛唐时期,中华民族富有创造性和豪迈自信的民族性格。五代以后,以俑殉葬的风气开始低落,金元墓葬中出现了陶塑、砖雕表演杂剧的俑,往往成组塑造,还有舞台背景,较为生动,是制作俑的最后一个高潮,以山西出土为多。明清墓葬中俑的出现渐少。在高官王侯墓中出土有木俑和石俑,多以成群人物或辅以仪仗、侍从的庞大场面,用来炫耀死者地位为主,但作为雕塑制品已失去了艺术感染力。

  • 第3题:

    从创建和谐社会的角度谈谈你对扶贫的看法。


    正确答案: (1)我国社会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仍然有相当数量的群众生活困难。
    (2)扶贫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是要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是贫富分化。
    (3)扶贫应该重在造血,而不是输血。

  • 第4题:

    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是从汉代开始,还是从曹丕的时代开始?请谈谈你的看法。


    正确答案: 同意教材的观点。
    理由是:
    一、汉人把文人分为“文学之士”与“文章之士”,前者是指学者(儒生),后者是指文章家,即接近于今天所说的文学家。这种传统的“文章”观念的确立,是文学独立的重要标志。
    二、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在汉代图书的分类上也表现得很清楚,如刘向《别录》、刘歆《七略》、班固《汉书·艺文志》等均把“诗赋”作为一个独立的门类,说明文学已从学术文化中分离出来了。
    三、从汉代开始,出现了以专门写作文章为主的专业文人队伍,像枚乘、司马相如、王褒等等,从《后汉书》开始,史书中已分列儒林、文苑(或称文学)两传。

  • 第5题:

    谈谈你对“有偿家教的看法。


    正确答案: (1)有偿家教是一个新事物,它区别于我们平时的上学教育,对于家长来说,给自己的孩子请个家教是为了孩子更好地掌握文化知识。所以在这点上我支持。
    (2)当今的市场经济大形势下,出现这种现象是必然的,有偿家教便于资源的合理流动,使家教资源用在该用的地方。
    (3)为他人提供家教,我觉得应该摆正心态,不要以赚钱为第一目的,在家教过程中要对学生和家长负责,同时也可以丰富自己的阅历和能力。
    (4)作为一种商业行为,它是以有偿报酬来计算的,所以对于这个新事物我们社会要加强监督,政府要规范它们的定价。
    (5)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家长更多要考虑到孩子的态度,我觉得主要的还是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的优良品格我觉得比提高成绩更重要。一个懂事的孩子可能会更自觉地投入学习,而且给家长省下了精力和money,家长不应该盲目为子女找家教,不要在学校减负的同时,在家给孩子加负,这样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果真的需要家教,家长也要精心选择素质高的教师。
    (6)我并不反对有偿家教的存在,但是有关部门应该对其进行规范和管理,使其健康地发展。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制定教学任务目标责任制,防止教师课堂上少讲,课后挣黑钱。

  • 第6题:

    谈谈你对文学期待的看法?


    正确答案:与文学文本的三层面相对应,文学的期待又可以继续划分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
    (1)文体期待是接受者由文学文本类型或某种外在形式特征而引起的期待指向。文体的期待源于接受者对于文学文学文体、体裁的认知。文体作为一种文学的一种语言规范直观地表现为外在形式,当接受者面对具体的文学文本时,这一文本的外在形式就使得接受者根据自己对于文体特征的理解作出判断,从而产生对此一文体相关的特征的表现形态产生一种期待。
    (2)形象的期待是指接受者由作品中某种特定形象的描述而引发的一种期待指向。在叙述性文本中体现为一些“叙述标记”,也即在叙述性文本中所包含的可以引发接受者对于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整体认知提供线索的言语。接受者在接触作品时,面对文本中某个人物初步的语言、外貌、衣着描写,引发了接受者对这一形象的命运、性格进一步发展的某种预示,也即产生一种期待指向。这就是形象的期待。
    (3)意蕴的期待指接受者对文学文本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待。就文学文本自身而言,意蕴层面是文学文本的最高层面。在进行文学接受活动之前接受者就是拥有着一定文学修养、审美习惯和一定道德倾向等等组成的复杂心理结构。所有这些必然地影响到接受者对于文学文本内在意蕴的期待,同时,由于接受者自身掌握着一定的文学惯例和文学知识,文学文本的篇名,题记,人物的姓名,作家的姓名等都会对接受者意蕴的期待造成某种程度的影响。

  • 第7题:

    在文学接受活动中,对文学接受效果产生影响的还有一些情感的因素,其中包括()

    • A、预备情绪
    • B、接受心境
    • C、期待视域
    • D、接受动机
    • E、阅读兴趣

    正确答案:A,B

  • 第8题:

    多选题
    文学阅读活动中的期待视域,从接受主体的情况来划分,还可以分为()
    A

    个体期待视域

    B

    集体期待视域

    C

    意蕴期待

    D

    生活期待

    E

    价值期待


    正确答案: B,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什么是俑?是从你的角度谈谈对俑的看法?

    正确答案: 中国古代坟中墓中陪葬用的偶人。是象征殉葬奴隶的模拟品。东周墓中出现渐多,秦汉至隋唐盛行,北宋以后逐渐衰落,但仍沿用到元明时期。俑的质料以木、陶质最常见,也有瓷、石或金属制品。宋代以后纸明器开始流行,陶、木、石质的俑开始渐渐减少。俑的形象,主要有奴仆、舞乐、士兵、仪仗等,并常附有鞍马、牛车、庖厨用具和家畜等模型,还有镇墓胜的神物。
    俑大多真实地模拟着当时的各种人物,因而可以考见当时社会的生活习俗,也是研究各代舆服制度的重要资料。俑还可以反映出各个时代雕塑艺术的水平。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秦代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形体比人略高,陶制,是已知最大的俑;另外还有铜俑等。汉俑种类比以前增多,有兵士、女侍、仆役及乐舞俑。南方以木俑为多,有的彩绘着衣。其他地方多陶、石、木、金属等多种材质的俑,注重传神。两晋南北朝制作多样,南方承中原传统并有了瓷俑;北方出了少数民族形象的陶俑。隋唐俑型大而精美,三彩俑为盛唐时的制作高峰。现在能见到的,是保存在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唐三彩杰作,有陕西省乾县懿德太子李重润墓出土的、三彩纹胎骑马狩猎俑,和西安市中堡村唐墓出土的唐三彩骆驼戴乐舞俑。这些俑的特点,普遍是形象高大雄健,神态生动富有传神,可谓形神俱佳的作品。并反映了盛唐时期,中华民族富有创造性和豪迈自信的民族性格。五代以后,以俑殉葬的风气开始低落,金元墓葬中出现了陶塑、砖雕表演杂剧的俑,往往成组塑造,还有舞台背景,较为生动,是制作俑的最后一个高潮,以山西出土为多。明清墓葬中俑的出现渐少。在高官王侯墓中出土有木俑和石俑,多以成群人物或辅以仪仗、侍从的庞大场面,用来炫耀死者地位为主,但作为雕塑制品已失去了艺术感染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从文学接受的动机出发,谈谈你对期待视域的看法?

    正确答案: 接受动机由需要参照客观的语言及其集合体文学文本自身的属性,对它的分析相对较为稳定。从文学接受的动机出发,可以将期待视域分为文学的期待、生活的期待、价值的期待三大类。
    (1)文学的期待。所谓文学的期待是指接受者以文学的眼光审视文本产生的对文学文本的艺术形式或审美特质方面的期待,包括对作品的文学性的期待,对作品的文体、表现方法、结构技巧、语言特点、艺术感染力等多方面的期待。接受者面对一个语言的构成物——文本,首先需要对自己所面对的对象是否是一件由语言构筑而成的艺术品——文学文本做出判断。经由接受者所掌握的艺术“惯例”的判定,接受者确认其具备文学的属性,这样与之相关的文本艺术技巧、艺术水平、审美特质等文学性要素必然的进入接受这的期待视域,这就是文学的期待。与文学文本的三层面相对应,文学的期待又可以继续划分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
    (2)生活的期待。文学接受过程中还存在着生活期待,生活期待是指接受者对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内容和意义的期待,求知动机在这里起主要作用。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作家对社会生活所生成的情感、情绪的表达,具有一定的生活容量和思想容量,接受者由于个人的经历和社会的经验的有限性,对自己所未曾经历过的生活、未曾体味到的情感必然有一种阙失感,这种阙失感就产生着相应的需要,进而产生生活的期待。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文学的期待是一种比较狭窄的期待,仅限于对文学活动自身的结构、语言、技巧等的关注,生活的期待则将文学活动纳入生活领域,是对文学作品所表现的生活的内容、生活的蕴涵产生的一种期待,是一种较广阔的期待。
    (3)价值的期待。所谓价值的期待是指接受者对文学作品价值的整体的期待,批评动机起主要的作用。接受者对文学作品阅读之后,往往会对文学作品好、不好或一般等做出自己的主观的评价。但是接受者在对文学作品阅读之前也会对作品是好或不好有一种期待。由于文本经验和对文学史上的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情况的了解、对于出版社的了解,图书装帧设计等给予接受者的直观影响都会对接受者的价值判断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使接受者以或积极的、投入的、虔诚的态度或试试看的态度去展开接受活动。
    (4)在具体的文学接受过程中,读者再创造的文学形象、情感、意境、情节等等指向和接受者的期待视域很少出现完全一致或完全相反的情况,而是往往介乎两者之间。二者完全一致时,接受者的期待视域就会一步被强化和巩固,但如果这种完全一致的情况反复出现而缺少变更,那么接受者的阅读就会成为自动化的机械式的接受,从而觉得作品的平庸和无聊,缺少由于陌生化而产生的出人意料的惊喜和对文学创作的自由性、创造性的体验。另外一种情况是二者之间不一致时,有的接受者会由于习惯的阅读经验接受不了作品中的这种不合自己期待视域的因素而弃之不读。还有一些人一开始时接受不了,但随着理解的加深和期待视域的更新,已接受和认可了这些新形式,认为它们有着很高的创新价值。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多选题
    在文学接受活动中,对文学接受效果产生影响的还有一些情感的因素,其中包括()
    A

    预备情绪

    B

    接受心境

    C

    期待视域

    D

    接受动机

    E

    阅读兴趣


    正确答案: C,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下列语句中语气最委婉的一句是:( )

    A.对这件事的看法,你可以和我谈谈。
    B.请谈谈你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好吗?
    C.你能不能谈谈对这件事的看法呢?
    D.请你告诉我,你对这件事的看法。

    答案:B
    解析:
    A项运用了肯定的语气,D项运用了祈使的语气,语气均较强烈。B、C项均运用询问语气,前者使用“请……好吗”,语气更委婉,故本题选B。

  • 第13题:

    结合世界比较文学发展的历史,谈谈你对新文论冲击、挑战比较文学的看法。


    正确答案: 国际比学发展史的事实说明,新文论冲击有利有弊。一方面,比学与文学理论的结合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从60年代法美两国学者的大争论之后,梵第根那种把比学与总体文学分离的观点已经被人抛弃。我们相信各种新理论的涌现可以给比学注入新的活力,促使它在广度和深度上进行新的发展。反之,理论研究也应该与具体的比较研究相结合,从比学中获取新的营养。所以,比学和文学理论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不是谁取代谁、谁吞掉谁的关系2当然,“理论化”也有它的负面作用。如果过分强调理论的重要而忽略了对文学作品的具体研究,将对比较文学产生不良后果。理论探讨不能代替文学作品的具体研究,不能取代对文学内在因素的审美分析。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忘记,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

  • 第14题:

    文学阅读活动中的期待视域,从接受主体的情况来划分,还可以分为()

    • A、个体期待视域
    • B、集体期待视域
    • C、意蕴期待
    • D、生活期待
    • E、价值期待

    正确答案:A,B

  • 第15题:

    试从课堂教学评价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正确答案:“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学生”这一理论在这一课堂评价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老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就要对每个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希望,并乐于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观。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关怀,让每个孩子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自己是一个聪明人,体现出评价是为了孩子发展的理念。

  • 第16题:

    在文学接受的准备状态中,影响文学接受效果的因素主要有()

    • A、期待视域
    • B、接受动机
    • C、预备情绪
    • D、接受心境
    • E、阅读兴趣

    正确答案:A,B,C,D

  • 第17题:

    从文学接受的动机出发,可以将期待视域分为()、()、()三大类。


    正确答案:文学的期待;生活的期待;价值的期待

  • 第18题:

    多选题
    在文学接受的准备状态中,影响文学接受效果的因素主要有()
    A

    期待视域

    B

    接受动机

    C

    预备情绪

    D

    接受心境

    E

    阅读兴趣


    正确答案: D,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填空题
    从文学接受的动机出发,可以将期待视域分为()、()、()三大类。

    正确答案: 文学的期待,生活的期待,价值的期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是从汉代开始,还是从曹丕的时代开始?请谈谈你的看法。

    正确答案: 同意教材的观点。
    理由是:
    一、汉人把文人分为“文学之士”与“文章之士”,前者是指学者(儒生),后者是指文章家,即接近于今天所说的文学家。这种传统的“文章”观念的确立,是文学独立的重要标志。
    二、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在汉代图书的分类上也表现得很清楚,如刘向《别录》、刘歆《七略》、班固《汉书·艺文志》等均把“诗赋”作为一个独立的门类,说明文学已从学术文化中分离出来了。
    三、从汉代开始,出现了以专门写作文章为主的专业文人队伍,像枚乘、司马相如、王褒等等,从《后汉书》开始,史书中已分列儒林、文苑(或称文学)两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谈谈你对文学期待的看法?

    正确答案: 与文学文本的三层面相对应,文学的期待又可以继续划分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
    (1)文体期待是接受者由文学文本类型或某种外在形式特征而引起的期待指向。文体的期待源于接受者对于文学文学文体、体裁的认知。文体作为一种文学的一种语言规范直观地表现为外在形式,当接受者面对具体的文学文本时,这一文本的外在形式就使得接受者根据自己对于文体特征的理解作出判断,从而产生对此一文体相关的特征的表现形态产生一种期待。
    (2)形象的期待是指接受者由作品中某种特定形象的描述而引发的一种期待指向。在叙述性文本中体现为一些“叙述标记”,也即在叙述性文本中所包含的可以引发接受者对于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整体认知提供线索的言语。接受者在接触作品时,面对文本中某个人物初步的语言、外貌、衣着描写,引发了接受者对这一形象的命运、性格进一步发展的某种预示,也即产生一种期待指向。这就是形象的期待。
    (3)意蕴的期待指接受者对文学文本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待。就文学文本自身而言,意蕴层面是文学文本的最高层面。在进行文学接受活动之前接受者就是拥有着一定文学修养、审美习惯和一定道德倾向等等组成的复杂心理结构。所有这些必然地影响到接受者对于文学文本内在意蕴的期待,同时,由于接受者自身掌握着一定的文学惯例和文学知识,文学文本的篇名,题记,人物的姓名,作家的姓名等都会对接受者意蕴的期待造成某种程度的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