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区别:上古汉语的“复”等于现代汉语的“再”(复至=再来),而上古汉语的“再”等于现代汉语的“两次”(再来=来两次)
(2)演变过程:
①整个上古时期,“再”字始终只有“两次”的意义。“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种意义一直沿用到唐宋以后,“或一日再赐,一月累封。”
②但至少从唐代开始,“再”字产生了新的意义:如杜甫所用的“再”字表现着一种过渡时期,既有仿古,又有新兴,“再”字由“两次”的意义逐渐转到“第二次”的意义,但不表“第一次”。“不再来”,指不来第二次(来过第二次不能用);不复来,指不又来一次,(可能是来过第三次、第四次了)。唐代的“又一次”还只用“复”不用“再”表示。杜甫诗中就对此作了严格的区分:
“人生不再好”;“边秋阴易夕,不复辨晨光。”
③再后来,“再”字与“复”字混用了,原始意义的“再”是副词性数词(两次),后起意义的“再”和数词不发生很大关系了。
更多“现代的“再”字和古代的“再”字在意义上有什么区别?它的演变过程是”相关问题
  • 第1题:

    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字的形、音、义)古代合称“()”


    正确答案:小学

  • 第2题:

    上古“莫”字在用法上和在意义上有什么特点?它在后来的发展情况怎样?


    正确答案: (1)“莫”字在上古本来是否定性的无定代词,在意义上类似现代汉语“没有人、没有谁、谁也不”又类似“没有什么、什么也不”。如:“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2)在发展过程中,“莫”渐渐与“毋、勿”合流,甚至在口语中将之取代。“莫”字一直沿用至今。

  • 第3题:

    从造字结构分析“之”字的本义,可以知道在“姜氏欲之,焉辟害”句中,“之”用的是它的()义;至于在“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句中,“之”字用的是它的()义。


    正确答案:本;引申

  • 第4题:

    旋转艺术字的方法为()。

    • A、单击选中艺术字,然后顺时针或逆时针拖动艺术字
    • B、单击选中艺术字,再单击“艺术字”工具栏的“自由旋转”按钮
    • C、单击选中艺术字,再单击“编辑”菜单的“自由旋转”命令
    • D、以上均不正确

    正确答案:B

  • 第5题:

    举例什么是会意字?它同象形、指事有什么区别?


    正确答案:用两个或几个字组成一个字,把几个字的意义合成新字的意义。这种造字法叫会意。用会意方法造的字是会意字。如“日、月”为“明”,双“木”为“林”等。
    会意不同于象形、指事。用会意造字法造的字是合体字,如“尘、众”等;用象形、指事造字法造的字是独体字,如象形字“日、月”,指事字“上、本”等。带附带部分的象形字如“瓜”,象形字加提示符号的指事字如“刃”,也都是独体字,因为附带部分和提示符号都不成字。

  • 第6题:

    现代汉字的独体字多半是从古代()字演变来的,一小部分是()字,大部分是()字,它是汉字向()方向发展的重要标志。


    正确答案:象形和指事;会意;形声;表音

  • 第7题:

    填空题
    现代汉字的独体字多半是从古代()字演变来的,一小部分是()字,大部分是()字,它是汉字向()方向发展的重要标志。

    正确答案: 象形和指事,会意,形声,表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规范汉字适用于(),它包括经过整理简化的字和未整理简化的字两部分。经过整理简化的字由国务院或国家有关主管部门以字表等形式正式公布。
    A

    汉语

    B

    现代汉语

    C

    古代汉语

    D

    文学著作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旋转艺术字的方法为()。
    A

    单击选中艺术字,然后顺时针或逆时针拖动艺术字

    B

    单击选中艺术字,再单击“艺术字”工具栏的“自由旋转”按钮

    C

    单击选中艺术字,再单击“编辑”菜单的“自由旋转”命令

    D

    以上均不正确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填空题
    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字的形、音、义)古代合称“()”

    正确答案: 小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古人有名亦有字,名与字往往在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比如周瑜,字是?;岳飞,字是?

    正确答案: 周瑜字(公瑾),岳飞,字(鹏举)。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带“得”字的紧缩句产生在什么时代?它和递系式的“得”字句在结构上有什么区别?

    正确答案: (1)“得”字构成的紧缩句(结果式的紧缩)和递系式“得”字句同出一源,也产生于唐代,“太子既生之下,感得九龙吐水,沐浴一身。”到了宋代这种紧缩句更为普遍应用了。“禁不得这般愁闷,直瘦得肌肤如削。”
    (2)递系式的“得”字句和紧缩式的分别是:前者是描写性质,后者是叙述性质;前者只表示行为的状况,后者表示行为的结果(多用于夸张);前者在第二系里不能用主语,后者在第二部分可以用主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带“得”字的紧缩句产生在什么时代?它和递系式的“得”字句在结构上有什么区别?


    正确答案: (1)“得”字构成的紧缩句(结果式的紧缩)和递系式“得”字句同出一源,也产生于唐代,“太子既生之下,感得九龙吐水,沐浴一身。”到了宋代这种紧缩句更为普遍应用了。“禁不得这般愁闷,直瘦得肌肤如削。”
    (2)递系式的“得”字句和紧缩式的分别是:前者是描写性质,后者是叙述性质;前者只表示行为的状况,后者表示行为的结果(多用于夸张);前者在第二系里不能用主语,后者在第二部分可以用主语。

  • 第14题:

    关于部首、偏旁、字符三个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偏旁本来都是字,用来构字时,或者表音,或者表义
    • B、现代字典、词典中,部首都是独立的字,表示该部属字跟它意义有关
    • C、记号这种现代汉字的构字字符,产生原因是形、音、义的历史演变
    • D、“彳”,在“往”中是义符,在“微”中是记号

    正确答案:A,C,D

  • 第15题:

    修改艺术字文本的方法为()。

    • A、单击艺术字,再单击“编辑”菜单的“编辑艺术字”命令
    • B、单击艺术字,然后单击“艺术字”工具栏的“编辑文字”按钮
    • C、单击艺术字,再单击“格式”菜单的“编辑艺术字”命令
    • D、以上均不正确

    正确答案:B

  • 第16题:

    旋转艺术字的方法为单击艺术字,再单击“()”工具栏的“()”按钮。


    正确答案:艺术字;自由旋转

  • 第17题:

    从造字结构分析“耳”、“鄙”等字的本义,可以知道在“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句中,“耳”用的是它的()义;至于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句中,“鄙”字用的是它的()义。


    正确答案:引申;本

  • 第18题:

    多选题
    下列关于语法知识的表述,正确的有(  )。
    A

    现代汉语中的介词大部分是由古代汉语的动词虚化演变而来的,所以相当一部分介词还保留着动词用法,表现为介词与动词的兼类现象

    B

    词的色彩义主要分为感情色彩义和理性色彩义

    C

    分析复杂短语,要分析到字为止

    D

    “小李叫厂长批评了。”是被字句

    E

    “地球围绕太阳转,这是常识。”是解说关系复句


    正确答案: A,D
    解析:
    B项,词的色彩义主要分为三种:感情色彩义、语体色彩义和形象色彩义;C项,复杂短语是指结构层次不止一个的短语。一般来说,分析一个复杂短语,只需分析到词为止。

  • 第19题:

    填空题
    从造字结构分析“之”字的本义,可以知道在“姜氏欲之,焉辟害”句中,“之”用的是它的()义;至于在“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句中,“之”字用的是它的()义。

    正确答案: 本,引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举例什么是会意字?它同象形、指事有什么区别?

    正确答案: 用两个或几个字组成一个字,把几个字的意义合成新字的意义。这种造字法叫会意。用会意方法造的字是会意字。如“日、月”为“明”,双“木”为“林”等。
    会意不同于象形、指事。用会意造字法造的字是合体字,如“尘、众”等;用象形、指事造字法造的字是独体字,如象形字“日、月”,指事字“上、本”等。带附带部分的象形字如“瓜”,象形字加提示符号的指事字如“刃”,也都是独体字,因为附带部分和提示符号都不成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日常运用文字,一般情况下不应使用繁体字

    B

    繁体字停止使用的原因是它的结构不好看

    C

    像“上、下、一、儿”这些笔画少的字不是简体字

    D

    有些繁体字和简体字在意义上不完全对等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填空题
    古代汉字的发展,是在表语素义的象形字、____字、____字的基础上发展出只表示音的假借字,之后大量运用____手段造字。

    正确答案: 指事,会意,转注
    解析:
    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字形也要表音,但是它们的字形是先记录字义,然后通过形义一起去表汉语中的字词或语素音。

  • 第23题:

    问答题
    现代的“再”字和古代的“再”字在意义上有什么区别?它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正确答案: (1)区别:上古汉语的“复”等于现代汉语的“再”(复至=再来),而上古汉语的“再”等于现代汉语的“两次”(再来=来两次)
    (2)演变过程:
    ①整个上古时期,“再”字始终只有“两次”的意义。“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种意义一直沿用到唐宋以后,“或一日再赐,一月累封。”
    ②但至少从唐代开始,“再”字产生了新的意义:如杜甫所用的“再”字表现着一种过渡时期,既有仿古,又有新兴,“再”字由“两次”的意义逐渐转到“第二次”的意义,但不表“第一次”。“不再来”,指不来第二次(来过第二次不能用);不复来,指不又来一次,(可能是来过第三次、第四次了)。唐代的“又一次”还只用“复”不用“再”表示。杜甫诗中就对此作了严格的区分:
    “人生不再好”;“边秋阴易夕,不复辨晨光。”
    ③再后来,“再”字与“复”字混用了,原始意义的“再”是副词性数词(两次),后起意义的“再”和数词不发生很大关系了。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