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简述《汉宫秋》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龚自珍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龚自珍又名易简、巩祚、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龚自珍是中国近代一位开风气的启蒙思想家,在学术上与魏源齐名,人称“聋魏”。他也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首开风气的爱国诗人。著作编为《龚自珍全集》。
    龚自珍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有:
    其一,揭露现实,抨击“衰世”。他以敏锐的思想、犀利的诗风,揭露当时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指出当时的社会已处于“衰世”之中,并对危机四伏的现实政治予以有力的抨击批判。《行路易》、《杂诗,已卯自春组夏在京师作,得十有四首》之十二(楼阁参差未上灯),《咏史》(金粉东南十五州)等都是代表作品。
    其二,反对侵略,要求救国。他对国家局势极为关心,对西北边疆、东南沿海的危机更加关注,对掠夺中国财富、残害国人身心健康的鸦片和鸦片贸易极为愤恨,主张以武力对抗外国侵略。《已亥杂诗》之八十五(津梁条约遍南东)、之八十七(故人横海拜将军)可为代表。
    其三,反对思想专制,呼唤个性解放。他以非凡的思想勇气,对长期以来的封建专制、尤其是清廷实行的严酷的思想钳制予以批判,主张拯救人才、解放个性。他的这种个性解放思想带有近代民主主义的启蒙品格,影响深远。《能令公少年行》、《已亥杂诗》之一百二十五(九州生气恃风霜)都是代表作品。
    龚自珍的诗歌还以突出的艺术成就在近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艺术特点表现在:首先,构思神奇,想象丰富。龚自珍特别推崇庄子、屈原和李白,诗歌也较多地受到他们的启发,不少诗歌写得奇警瑰丽,形象飞动,富于浪漫气息。如《能令公少年行》、《西郊落花歌》。其次,借物寄情,深邃储蓄。他往往借外物的自然特征、兴衰变化,寄寓自己的情思,他笔下的物多有寓意,甚至有个性化的物,赋予物以强烈的主观色彩。比如他诗中一再出现的“风雷”、“落花”、“箫剑”等意象就是突出代表。第三,形式多样,风格多样。他写得较多的是五七言古体诗、七言近体诗,七言绝句为大宗,《已亥杂诗》315首全部为七绝。他还有意识地追求创作风格的多样化,他的古体诗,五言凝炼,七方奔放,近体诗,七律含蓄稳当,绝句通脱自然。他将豪壮之美与柔婉之美结合起来。第四,语言清奇多采,不拘一格。他的诗歌语言,有瑰丽,也有朴实,有古奥,也有平易,有生僻,也有通俗。一般表现为自然清丽,沉着老炼。

  • 第2题:

    从《汉宫秋》、《西厢记》、《长生殿》中任选一部作品,论述其主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思想内容:
    《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1)《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2)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艺术成就:
    《西厢记》最突出的成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和莺莺的悲剧结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爱情上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美满结果的一对青年。这一改动,使剧本反封建倾向更鲜明,突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题思想。在艺术上,剧本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来完成莺莺、张珙、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动鲜明,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
    《西厢记》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可以说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牡丹亭》、《红楼梦》都从它那里不同程度地吸取了民主精神。

  • 第3题:

    简述《采莲曲》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思想内容)体现了诗人对诗、对人生的全面追求,对平和宁静生活的向往。(艺术特色)舒缓悠扬,古典和谐的音乐美;自由灵活、不拘一格的形式美;自由灵活、不拘一格的形式美。

  • 第4题:

    简述《封神演义》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封神演义》是明代中叶以后神魔小说的代表作,以武王伐纣的历史事件为题材。
    (1)《封神演义》一方面假借历史事件,以对武王的揭露抨击和对武王的热情赞美托古讽今,曲折地反映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观;另一方面通过神魔斗法的描写,宣扬宿命论和“三教合一”的思想观念.
    (2)艺术方面较有成就,最主要的是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妲己的狡猾和残忍、哪吒的反抗精神等.但书中多数人物有概念化惯向,有些故事情节雷同、肤浅,语言也较平板。

  • 第5题:

    试述杜甫《秋兴八首》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一.这组诗共八首,是杜甫居夔洲时思念长安之作,以家事的兴衰为主题。八首犹如一首,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内容在第一首的“从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句已概括了。
    二.杜甫有组诗中一次有一次忆长安,其盛衰之慨、沦落之哀回环往复。诗即景抒情,直诉悲愤,皆古喻今,沉郁悲慨,极尽顿挫之致。
    三.这组诗以夔府的秋日萧瑟,诗人的身世飘零和暮年多病,特别上忧念长安的悲怆心情为基调,从不同角度表现其凝重感情,抑扬顿挫,如多重乐章组成的抒情曲。

  • 第6题:

    分析《汉宫秋》的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1)、浓郁的抒情意味;(2)、曲辞典雅清丽;(3)、唱词旋律优美,富于音乐感。

  • 第7题:

    简述《恰尔德·哈洛尔德》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1812,1816,1818)是一部长篇叙事诗,一共分四章。前两章发表于1812年,是拜伦的早期代表作。当时风靡全英,诗人自称“一夜醒来,发现自己已经成了名人”。后两章则是诗人被迫流亡后的作品。长诗主要是通过青年贵族恰尔德·哈洛尔德的游历反映了拜伦自己在旅途中的见闻,反映了欧洲十九世纪初叶的重大历史事件。
    第一章开始,贵族青年恰尔德·哈洛尔德已经厌倦了生活,感到苦闷和孤独,他离开英国,作为一个“忧愁的流浪者”前往欧洲大陆旅行。诗中充满了大量自然美景色的描写,也反映了拿破仑铁蹄下当地人民的苦难。在西班牙的见闻是第一章的中心,基本内容是赞扬西班牙人民的反侵略战争。
    第二章写哈洛尔德来到当时在土耳其铁蹄下的希腊,基本抒情主题是诗人悲叹在土耳其统治奴役下的希腊的悲惨命运。“美的希腊!光荣的残迹,使人心伤!逝去了,但是不朽,伟大,虽已消亡!”诗人还认为希腊人民必须自己起来进行斗争,从而获得自由,任何依赖思想都只能是一种幻想。“世世代代做奴隶的人们!你们知否,谁要获得解放,就必须自己动手,……”。
    长诗第三章写诗人在比利时和瑞士的观感。基本内容是拜伦对欧洲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的思考与评判。诗人以无比深沉的心情,与大自然作精神交流,感叹世界伪善和人生的空虚,凭吊滑铁卢战场,咏叹拿破仑的命运。在瑞士的阿尔卑斯山畔,追忆启蒙主义学者伏尔泰和卢梭,热情讴歌反抗一切形式的压迫的自由精神。
    第四章的主题集中在意大利,诗人试图用意大利古代的光荣,启发当今在奥地利统治下的人民对屈辱的悲惨命运进行反抗。诗人热情地期待着意大利民族革命的爆发。
    长诗的基调是热爱自由,向往民主,敢于揭露,号召斗争。长诗以哈洛尔德来串联长诗的情节线索,用抒情主人公构成诗人主观感情的内在脉络。哈洛尔德的形象有诗人性格和生活的特点,是“拜伦式英雄”的雏形。他对周围现实深刻不满,感到苦闷和孤独。高傲的性格使他离开英国以及虚伪庸俗的人群,怀着深深的忧伤前往欧洲大陆旅行,寻求解脱。这个形象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一部分贵族青年的精神面貌。诗人深切地感到哈洛尔德不能表达他自己的全部思想感情。因此,诗人经常以抒情主人公的姿态出现在长诗中,插入一些具有政治色彩的抒情独白以弥补哈洛尔德性格之不足。哈洛尔德与抒情主人公相辅相成,互相衬托,体现了诗人思想感情的整体。这也是长诗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
    另外,长诗结合了叙事和抒情两者之长,诗人不断地在叙事过程中插入向读者直抒胸臆的诗句,加强了长诗的艺术感染力,诗人的注意中心不在于叙事而在于抒发自己炽烈的感情。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藏族民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思想内容。民歌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生产劳动的歌,反映阶级斗争和社会斗争的歌,情歌,反映抗英斗争和歌颂红军的歌等。
    艺术特点。浓郁的民族与地域特色。写实与夸张的统一。丰富形象的比喻。清新质朴的语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试叙马致远《汉宫秋》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著名历史剧《汉宫秋》元代作家马致远的代表作,取材昭君出塞的故事。
    1.把“和亲”之举作为国家衰弱的征象,写历史兴亡的感慨,借昭君之恨抒发了反抗民族压迫的情绪,并在一定程度上抨击了封建王朝的腐败无能。
    2.在剧情描写中,作者把悲剧的根源推倒奸臣毛延寿及满朝文武身上,有意或无意地对汉元帝做了“美化”的处理,把他写成一个忠于“爱情”的风流才子式的人物,并在剧中以大量的篇幅表现汉元帝失去王昭君时的悲愁别恨。
    3.艺术上:剧中许多唱词写得声情并茂,以塞北风光和宫中秋景,衬托离别之恨和思念之苦,意境优美,音节嘹亮跌宕,极富艺术感染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杜甫《秋兴八首》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一.这组诗共八首,是杜甫居夔洲时思念长安之作,以家事的兴衰为主题。八首犹如一首,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内容在第一首的“从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句已概括了。
    二.杜甫有组诗中一次有一次忆长安,其盛衰之慨、沦落之哀回环往复。诗即景抒情,直诉悲愤,皆古喻今,沉郁悲慨,极尽顿挫之致。
    三.这组诗以夔府的秋日萧瑟,诗人的身世飘零和暮年多病,特别上忧念长安的悲怆心情为基调,从不同角度表现其凝重感情,抑扬顿挫,如多重乐章组成的抒情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论白朴《梧桐雨》和马致远《汉宫秋》的不同特色。

    正确答案: 白朴的《梧桐雨》和马致远的《汉宫秋》虽同为历史剧,但却有着不同的特色。白朴的《梧桐雨》取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但思想倾向和意境情调已有很大不同。作者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对李、杨荒淫误国的揭露,淡化了对李杨爱情的歌颂,并将全剧的重心放在表现唐明皇晚年失去贵妃、失去权位的孤寂生活和心理感受,借剧中人物来表达作者自己对战乱不幸生活的切身体验。马致远的《汉宫秋》取材于昭君出塞的故事,但作者却根据自己的现实感受和主观感情,对故事作了创造性的改编,与历史史实出入颇大:毛延寿因阴谋败露而卖国投敌;昭君不是汉元帝主动赐给呼韩邪单于,而是匈奴大兵压境强行索要;昭君并未嫁到匈奴,而是在汉蕃交界处投江自杀。突出的不是昭君和蕃,而是借昭君之恨抒发了作者反抗民族压迫的情绪。由此可见,两剧在对历史事实的处理上有很大的不同。在融入作者主观感受这一点上有相同之处,但表达的现实感受则有明显的不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梧桐雨》与《汉宫秋》各有什么特色?

    正确答案: ①白朴的代表作《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直接取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梧桐雨》并不是为了歌颂李、杨两人的爱情,作者把李、杨故事放到“安史之乱”这个急剧变化的历史背景上来表现,抒写了人世沧桑之感。由盛至衰的人世沧桑的悲剧,通过李、杨故事敷衍出来,尤为动人心魄。它融进了作者对战乱不幸生活的切身体验,借剧中人物表达自己的感受,故能把唐明皇孤寂时听雨的一屡哀思和无端愤慨,写得百转千回。
    ②马致远最著名的历史剧《汉宫秋》写的王昭君故事。历代诗人吟咏昭君故事的作品很多,基本上都是把昭君当作悲剧人物来处理的。《汉宫秋》也是如此,他把“和亲”之举作为国家衰弱的征象,写历史兴亡的感慨,将王昭君的悲剧命运放到汉王朝受匈奴军事威胁的背景下,着重写其怨恨之情,借昭君之恨抒发了反抗民族压迫的情绪,并在一定程度上抨击了封建王朝的腐败无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柳亚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柳亚子原名慰高,字安如,后改名弃疾,字亚子。江苏吴江人。南社发起人之一。他是一位跨三个时代的诗人,坚持革命,不断前进,是他一生的追求。诗词编为《磨剑室诗词集》,散文编为《磨剑室文录》。
    柳亚子一生诗歌创作数量众多,五四运动以前的诗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政治抒情诗。柳亚子是一个以诗歌为武器的人。他的诗,紧密结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激情,批判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揭露人权蹂躏、民气不扬的可悲现实。
    二、怀友悼亡诗。在广泛的革命交游中,柳亚子写下了大量的怀人诗和赠友诗,表现了对革命胜利的信心和对光明未来的期待。另一些诗或痛心于革命派屡次武装起义的失败,或哀悼死难烈士,反映了现实的残酷和诗人对革命同志的深情。
    三、反清讨袁诗。柳亚子从年轻时代起就有明确的反清思想,诗歌中往往将咏史和对现实的讽谕结合在一起,通过抒写南宋、明末清初的史事、人物,寄寓诗人对满清统治的批判。辛亥革命后,他的诗转为对这次革命不彻底性的批判。袁世凯演出复辟帝制的丑剧,柳亚子予以痛斥,讨伐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
    柳亚子诗歌的艺术特点:
    第一,激昂慷慨之气与沉郁苍凉之风相结合,形成一种悲壮美。他的诗受宋代陆游、明代陈子龙、夏完淳影响较大,也颇受龚自珍的启发。
    第二,语言、风格多样,富于变化,大多清新典丽,也有时含蓄蕴藉。第三,所作多旧体诗,尤其长于七律和绝句。南社另一位发起者高旭曾有诗赞柳亚子说:“翩翩亚子第一流,七律直与三唐俦”。

  • 第14题:

    简述《回答》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思想内容)诗中展现了悲愤至极的冷峻,以坚定的口吻表达了对暴力世界的怀疑。诗篇揭露了黑白混淆、是非颠倒的现实,对矛盾重重、险恶重生的社会发出了愤怒的质疑,并庄严地向世界宣告了“我不相信”的回答。(艺术特色)运用了隐喻、象征、通感等手段,又有直接的抒情和充实哲理的警句,诗作明快、晓畅,又含蕴丰厚,具有极强的震撼力。狼性精神的价值肯定,抒情主人公的英雄主义情怀。标志着“朦胧诗”时代的开始,显示了深沉、冷峻、凝重的艺术风格和较强的现代主义特征。

  • 第15题:

    马致远《汉宫秋》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是什么?


    正确答案: 《汉宫秋》描写的是昭君出塞的故事。但与传统的昭君故事不同,在情节和人物上进行了新的创造。它将汉元帝写成对王昭君有着深厚爱情的人物,同时突出了王昭君对汉朝的感情,让她以身报国,投水自杀。作者将王昭君的不幸置于民族矛盾的背景下,因此,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民族情绪特别强烈。艺术上善于抒情,极富感染力。

  • 第16题:

    试论白朴《梧桐雨》和马致远《汉宫秋》的不同特色。


    正确答案:白朴的《梧桐雨》和马致远的《汉宫秋》虽同为历史剧,但却有着不同的特色。白朴的《梧桐雨》取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但思想倾向和意境情调已有很大不同。作者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对李、杨荒淫误国的揭露,淡化了对李杨爱情的歌颂,并将全剧的重心放在表现唐明皇晚年失去贵妃、失去权位的孤寂生活和心理感受,借剧中人物来表达作者自己对战乱不幸生活的切身体验。马致远的《汉宫秋》取材于昭君出塞的故事,但作者却根据自己的现实感受和主观感情,对故事作了创造性的改编,与历史史实出入颇大:毛延寿因阴谋败露而卖国投敌;昭君不是汉元帝主动赐给呼韩邪单于,而是匈奴大兵压境强行索要;昭君并未嫁到匈奴,而是在汉蕃交界处投江自杀。突出的不是昭君和蕃,而是借昭君之恨抒发了作者反抗民族压迫的情绪。由此可见,两剧在对历史事实的处理上有很大的不同。在融入作者主观感受这一点上有相同之处,但表达的现实感受则有明显的不同。

  • 第17题:

    简述王安石词《桂枝香•金陵怀古》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1)思想内容:描写金陵萧瑟的秋景,感怀六朝的盛衰兴亡。
    2)艺术特色:立意高远,用字精审,苍凉悲壮。

  • 第18题:

    结合第三折(《灞桥送别》)分析《汉宫秋》的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1)、浓郁的抒情意味:《汉宫秋》不靠紧张曲折的情节和激烈的矛盾冲突取胜,没有扣人心弦的对白,甚至也未让王昭君与她的死对头毛延寿当面冲突。而是以浓郁的抒情见长。它善于借景抒情,准确细腻地描写人物内心的强烈感情,具有抒情诗一般的意境美,抒情性胜于戏剧性。特别是第三折元帝送别昭君的一段段唱词,简直就是一首首韵味深长的诗章,历来为人们击节赞赏。在第三折里,马致远以诗笔写剧,他准确细腻地揭示了汉元帝灞桥送别时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前面集中用了[新水令]、[驻马听]、[步步娇]、[落梅风]、[殿前欢]、[雁儿落]、[得胜令]、[川拨棹]8支曲子,让汉元帝直抒胸臆,尽吐相思的痛苦、离别的哀伤,追忆往日的欢乐,责备大臣的怯懦,嗟叹自己的无能。都是汉元帝的抒情独唱。紧接着,作者用[七弟兄]、[梅花酒]、[收江南]3支曲子,借景抒情,创造出一种凄凉而优美的意境,映衬出元帝心境的凄苦、孤独、落寞。
    (2)、曲辞典雅清丽:马致远的曲辞以文采见长。语言清新优美,又明白流畅,意境鲜明,情景交融,韵味无穷。读之,有一种美的享受。诚如王国维所评价:“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出其口。”明朱权《太和正音谱》称他的辞“如朝阳鸣凤”。(3)、唱词旋律优美,富于音乐感:a、对仗手法的出色运用:如“那堪这散风雪旌节影悠扬,动关山鼓角声悲壮”,对仗工整,旋律优美。B、运用短句顶针重复的手段:如“返咸阳,……不思量。”复叠回环,急节促拍,音律凄婉悠扬,加强了感染力和抒情效果。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汉宫秋》的艺术成就是很高的,马致远不愧是文采派的代表,曲家高手,“曲状元”。

  • 第19题:

    简述《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思想内容:
    (1)谴责侵略罪行和欧洲封建反动势力,抨击异族血腥统治,反对任何形式的暴动。
    (2)表现了人民反侵略、反奴役的斗争,歌颂了人民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3)热爱民主自由,呼吁受压迫、受奴役的人民奋起为自由而斗争。
    (4)描绘异国绮丽风光、风土人情,表达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艺术特色:
    (1)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是强烈的主观抒情性。作品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不是以情节的曲折多变和生动吸引读者,而以笼罩全诗的主观情绪感染读者。
    (2)长诗广泛运用对比手法,如自然美和社会丑、人民的淳朴与统治者的残暴等多层次多侧面的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3)长诗的语言生动、自然、流畅,无论写景还是抒情,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有很强的表现力。

  • 第20题:

    问答题
    马致远《汉宫秋》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是什么?

    正确答案: 《汉宫秋》描写的是昭君出塞的故事。但与传统的昭君故事不同,在情节和人物上进行了新的创造。它将汉元帝写成对王昭君有着深厚爱情的人物,同时突出了王昭君对汉朝的感情,让她以身报国,投水自杀。作者将王昭君的不幸置于民族矛盾的背景下,因此,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民族情绪特别强烈。艺术上善于抒情,极富感染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分析《汉宫秋》的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 (1)、浓郁的抒情意味;(2)、曲辞典雅清丽;(3)、唱词旋律优美,富于音乐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从《汉宫秋》、《西厢记》、《长生殿》中任选一部作品,论述其主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思想内容:
    《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1)《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2)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艺术成就:
    《西厢记》最突出的成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和莺莺的悲剧结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爱情上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美满结果的一对青年。这一改动,使剧本反封建倾向更鲜明,突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题思想。在艺术上,剧本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来完成莺莺、张珙、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动鲜明,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
    《西厢记》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可以说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牡丹亭》、《红楼梦》都从它那里不同程度地吸取了民主精神。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汉宫秋》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思想内容:
    著名历史剧《汉宫秋》元代作家马致远的代表作,取材昭君出塞的故事。
    (1)把“和亲”之举作为国家衰弱的征象,写历史兴亡的感慨,借昭君之恨抒发了反抗民族压迫的情绪,并在一定程度上抨击了封建王朝的腐败无能。
    (2)在剧情描写中,作者把悲剧的根源推倒奸臣毛延寿及满朝文武身上,有意或无意地对汉元帝做了“美化”的处理,把他写成一个忠于“爱情”的风流才子式的人物,并在剧中以大量的篇幅表现汉元帝失去王昭君时的悲愁别恨。
    艺术上:
    剧中许多唱词写得声情并茂,以塞北风光和宫中秋景,衬托离别之恨和思念之苦,意境优美,音节嘹亮跌宕,极富艺术感染力。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