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国民党的新闻事业网和新闻统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有何特点?为什么说它是反的?

题目

国民党的新闻事业网和新闻统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有何特点?为什么说它是反的?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927年国民党南京政府建立后,《中央日报》、中央通讯社和中央广播台等中央宣传机构为国民党新闻事业的中心。此外,国民党较有影响的新闻机构还有军方的机关报《扫荡报》另外积极创办地区党报、政府机关报,这样国民党组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新闻事业网。
国民党还采用各种办法加强新闻统治,钳制社会舆论,但同时又发出《保障正当舆论》等通令,造成了放宽言禁保障舆论的假象。就是通过这种软硬两手政策,对全国新闻事业进行垄断、控制和迫害的。
更多“国民党的新闻事业网和新闻统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有何特点?为什么说”相关问题
  • 第1题:

    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新闻事业是怎样崩溃的?


    正确答案:国民党的新闻事业,是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系统地建立起来的。抗日战争时期,它的报纸、通讯社和广播电台都有较大发展。抗战以后,国民党又凭借其权力接收了大批日伪报刊和私营报刊。1947年全面内战爆发以后,国民党的反动新闻事业发展到了顶峰:仅国民党中央直接主办的报纸就有20多家,其中以《中央日报》为名称的报纸有12家;中央通讯社在国内设立了50多个分社和办事处,在国外的分社也有20多个;中央广播电台大大加强,各地国民党系统的广播电台也有120多家。与此同时,许多进步报纸、通讯社被查封。因此,当时国统区的新闻事业几乎被国民党独占。钛而,物极必肥。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新闻事业登峰造极之日,也正是它全面崩溃之时。随着人民解放军的一天天胜利,国民党的反动新闻事业也就一天天被消灭。本来就不得人心的国民党报刊、通讯社和广播电台,最后不得不靠造谣来过日子,堕落成为造谣机器。明明是蒋军节节败退,造谣机器却说是“国军主动转移”;明明是蒋军将领投降,造谣机器却说是“为党国捐躯”。这样的造谣机器,最终被子人民唾弃。1949年全国解放,国民党中央一级的新闻机构随蒋介石到台湾,其余的被消灭。国民党在大陆苦心经营了20多年的新闻事业,就了。

  • 第2题:

    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的形成与改革?


    正确答案: 国民党政府从一建立它的统治之日起,便开始建立包括通讯社、广播电台、报纸在内的新闻事业系统。
    1、“中央社”:即“中央通讯社”,是国民党新闻通讯网的中心(1924.4.1广州),1932.5,中央社改组,总部在南京,萧同兹担任社长,他提出三条建议: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
    三条措施:建立专用新闻电台的独占权利;在全国各地陆续设立分社,派驻通讯员,建立通讯网络,加强对国内问题报道的统制;“收回发稿权”,切断国内各报从外国通讯社取得新闻来源的渠道。
    2、“中央台”:即“中央广播电台”,1928.8.1正式播音,国民党广播网络中心,国统区各省市的广播电台也陆续建立起来。1932成为“东亚第一台”。
    3.《中央日报》:1928.2.1,上海,1929.2.1迁往南京。

  • 第3题:

    国民党政权、统治下的社会经济状况是怎样的?为什么要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统治?


    正确答案: 国民党实行独裁专制统治,其统治下的社会状况是:
    (1)帝国主义控制更紧:国民党政府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建立的,从1927年国民党政府成立到1937年,帝国主义的经济势力在中国得到进一步扩展,并且牢牢地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国民党内蒋介石集团从总体上看是以英美为自己的靠山。
    (2)封建地主经济仍占优势。国民党统治时期,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优势地位的,仍然是封建经济。
    (3)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官僚资本:是中国的垄断资本,它控制了全国的经济命脉。这个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成为国家垄断资本。这个垄断资本这就是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主要靠控制金融、商业投机、垄断工业,挤压排斥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后。
    综上所述: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代表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在本质上是与北洋军阀一样的。因此,在当时,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目标。

  • 第4题:

    为什么说报道新闻是新闻事业的主要功能?


    正确答案:(1)报道新闻在新闻事业的多种功能中起着支配作用,其他功能往往要靠传播新闻来实现。
    (2)新闻传媒必须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主。
    (3)其他功能的发挥都有一定的时新性,对新闻宣传起着一定配合作用。

  • 第5题:

    抄新闻和新闻署为什么是近代新闻事业的雏形?


    正确答案:15世纪初,中国宋代毕昇发明的活版印刷术传到欧洲。最早出现于16世纪意大利威尼斯的手抄新闻,是新闻纸但还不是印刷品。最先出现于德国法兰克福的新闻书,采用了铅印技术但周期太长,成不了及时上市的新闻纸。所以,手抄新闻和新闻书被称为近代新闻事业的雏形。

  • 第6题:

    为什么说近代新闻事业是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


    正确答案: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环境中,经济生活的主要方式是自己生产自己消费,不需要了解他人和远方的需求,可以无信息往来。那时,新闻活动维持在极其有限的时空内,不可能也不必要产生从事大规模信息传播活动的新闻机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实行资本家私人占有制度和雇佣劳动制度,运用市场交换调节生产和消费。市场是物资交易中心,也是信息交往中心。市场经济是高度社会化的生产方式,对信息沟通依赖性很强,这时,新闻信息市场化已形成,新闻事业的产床就铺设完备了。

  • 第7题:

    问答题
    国民党政权是怎样建立新闻统治的?

    正确答案: 1927年南京国民党政府成立后,便建立和发展了以“中央通讯社”为中心的庞大的新闻通讯事业网,以《中央日报》、《扫荡报》为中心的党、政、军报纸网和以“中央广播电台”为中心的广播网。国民党这个新闻事业网,是在“剿共”枪炮声中建立并扩大起来的,“反共”成为它的宣传基调。它一方面造谣污蔑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人民革命斗争;另一方面鼓吹“以党治国”和实行“训政”,宣扬法西斯主义,为中国建立独裁统治制造舆论。
    1.中央通讯社简称“中央社”。1924年4月1日在广州成立,隶属于国民党中央党部。1927年迁汉口,同年4月18日,国民党政府正式定都南京。5月,中央通讯社随中央党部迁南京。5月6日起开始发稿。中央社最初几年规模很小。1932年,实行“独立经营”的方针。5月1日,国民党中央党部任命萧同兹为社长,负责改组“中央社”。上任后的萧同兹,向国民党中央提出三条办报方针,即:
    1)社址迁出国民党中央党部,对外独立经营,与报界及社会接触,使之成为社会文化事业机构;
    2)发布新闻,力求正确迅速,有自行决定之权,不受外界干涉;
    3)用人以才为准,由社里决定。萧同兹还将这三条方针解释为“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由于这三条方针的实行,“中央社”可以少受国民党内各种派别势力的掣肘,便于蒋介石的直接控制,提高新闻工作的效率和宣传的灵活性;也可以淡化其党部工具的色彩。萧同兹也比较善于用人,吸收了一批有经验的新闻工作者,并招收一些大学生,充实采编电讯各部分,整个社务面目一新。在通讯设备的购置方面,国民党政府也予以很大的支持。1932-1937年间,“中央社”设立了10多个分社和20多个“通讯员办事处”,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通讯网,垄断了国内新闻。另外,还在东京、日内瓦、新德里设有“国外通讯员办事处”在此期间,“中央社”还相继与英国的路透社、美国美联社、法国哈瓦斯社签订交换新闻条约,收回了外国通讯社在华的直接发稿权。“中央社”借此获得了大量的国际新闻,同时又切断了国内各报从外国通讯社取得新闻来源的渠道,加强了对报纸的控制,在国民党的新闻统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央通讯社总社迁到汉口,1938年10月又迁重庆,此时又先后设16个分社。成为国内最强大的国家通讯社。
    2.《中央日报》1927年3月22日在汉口创刊,国民党中央机关报。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办。创刊初期为武汉国民党中央及国民政府的立场,反蒋,1927年9月15日停刊。《中央日报》对大革命、对北伐军的胜利消息的报道起到过正面的作用。其副刊《中央副刊》由副刊老编孙伏园主编,很有特色。1928年2月1日,国民党在上海重办《中央日报》,由当时的中央宣传部长丁维汾兼任社长。1928年11月1日停刊。1929年2月1日,《中央日报》迁至国民党政府的首都南京出版,由中央宣传部长叶楚沧兼任社长。1932年,《中央日报》改行社长制,直接对国民党宣传部负责,行政上独立,首任社长程沧波。程沧波提出了“经理部要充分营业化,编辑部要充分学术化,整个事业当然要制度化效率化”的口号,着手对《中央日报》编辑和经营两方面的工作加以整顿、改进,国民党中央在资金和人力上也大力扶持该报。因此,《中央日报》的业务与规模不断扩大,同年先后增出《中央夜报》、《中央时事周报》。1935年,《中央日报》更新设备,扩大版面。1937年6月,开庐山版。1937年12月31日因南京沦陷停刊。1938年在长沙复刊,同年9月1日迁重庆出版,先后增设长沙、昆明、成都等地方版。1945年返迁南京,又增设《沈阳中央日报》、《长春中央日报》。1946年,《中央日报》对外称实行企业化经营,停止向中央领取经费,社长马星野。作为国民党政府的喉舌,自1928年以来,《中央日报》长期以反共为基本立场。1949年4月23日,《中央日报》在大陆停刊,前后出版计22年。
    3.其他报刊为了配合反共军事“围剿”,国民党于1932年6月23日在南昌创办了《扫荡报》,其前身是1931年5月创刊的《扫荡三日刊》。该报由中国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南昌行营政训处主力。国民党地方新闻机构也逐步建立起来。国民党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全国范围的党报网,并通过这张网,控制各地的新闻舆论阵地。
    4.中央广播电台国民党定都南京后,陈果夫、戴季陶、叶楚沧等首倡设立广播电台。1928年8月1日在南京丁家桥正式开播。初建时隶属于国民党中央宣传部。1932年11月12日,启用南京江东门外新建的发射台,电波及于全国并覆盖南洋一带,成为亚洲地区发射功率最大的一座电台,时称“东亚第一台”。中央台建好后,地方电台也开始发展起来。抗战前形成了以中央台为核心的广播网络。国民党中央台由陈果夫创办,先后任台长的有徐恩曾、吴宝丰等,属于中统特务系统。在全国下属有十几个地方广播电台。
    5.国民党政府颁布的新闻出版法规国民党实行新闻统治政策,就是一方面建立与加强自己的新闻事业网,另一方面采用各种办法迫害革命报刊,控制其他报刊,箝制社会舆论。为此还制订了一系列的新闻政策与法规。如《省及特别市党部宣传工作实施方案》、《宣传品审查条例》、《查禁反动刊物令》、《取缔销售共产书籍办法令》、《出版法》、《宣传品审查标准》、《图书杂志审查办法》以及《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等。这些法律条文还规定了严格的处置办法,从罚款、查禁到判刑,甚至杀头。更有甚者,国民党特务与军警可以不顾任何法律约束随意逮捕进步记者和文化人士,查禁各种报刊。国民党还设置了一整套新闻检查机构形成严密的新闻检查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指导性是新闻事业的固有属性?

    正确答案: 1.新闻事业具有倾向性,需要通过新闻和评论进行指导
    2.新闻控制者需要表达意志所以需要指导
    3.公众的认识有差异需要指导
    4.新闻事业的指导性是被历史所证明了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有何特点和意义?

    正确答案: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由城市转向农村,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创建了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各个革命根据地都创办了报刊,其中,中央根据地的报刊最多,还创办的通讯社。这是在人民掌握政要的条件下创办的全新的新闻事业。据不完全统计,从1931年底至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撤离中央苏区向西突围、开始长征止,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报刊约16余种。中央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中,影响较大的报刊和通讯社有:红色中华新闻社(或称红色中华通讯社,“红中社”)、《红色中华》报、《红星报》及《青年实话》等。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在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开幕的当天成立。以CSR(Chinese Soviet Radio)为呼号,使用中英文对外扬长避短中华苏维埃政府成立的消息和重要文告、宣言及有关文件。红色中华通讯社与《红色中华》报是同一机关,两块牌子,一个编辑部,编辑人员既编报纸,又编广播稿件。至长征前,先后担任“红中社”和《红色中华》报领导的有周以栗、王观澜、杨尚昆、沙可夫、瞿秋白等。“红中社”向全国播发电讯,向各根据地和上海地下党报刊发稿,使外界知道了苏区和红军的情况。它还出版《参考消息》(原名《无线电材料》、《每日电讯》),刊登新闻台抄收来的国内外通讯社的电讯稿,每天油印五六十份,供中央领导同志参阅。1931年12月11日,《红色中华》创刊,它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张中央级铅印大报。《红色中华》是一张办得活泼的小型报纸,4开,每期最少两版,多时加印到10版。创刊初期为周刊,从第50期起改为三日刊,出至第148期又改为双日刊。《红色中华》登载中央政府的重要文告和主要领导人的重要讲话、文章,使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令、及一切决议,及时贯彻到苏区人民群众中去。《红色中华》积极组织和指导苏区人民参加苏维埃政权的建设。《红色中华》把大力报道红军的胜利消息作为宣传的重要内容之一。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武装侵略中国,国民党反动派采取不抵抗的卖国政策。因此,揭露其阴谋和罪行,宣传我党抗日救国政治主张,也就成了《红色中华》义不容辞的责任。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是一种崭新的新闻事业。它同国民党的官办新闻事业是根本对立的,同国统区的共产党地下报刊也有所不同。它是人民政权下创办的。既不受国统区法西斯新闻统治的压迫,也摆脱了传媒资本家追逐利润的束缚,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的自由的新闻事业。这是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的基本特点。
    它的重要意义在于:
    第一,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创办新闻事业,由此开始。
    第二,促进了农村大变革。
    第三,有力地配合了革命战争。
    第四,实践了列宁的党报思想,充实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特别《红色中华》报,反复强调“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的实践经验与教训,在一些方面也充实和发展了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如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进行报道与宣传、依靠人民群众办报、在报刊上开展批评与表扬、艰苦奋斗办事业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新闻事业是怎样崩溃的?

    正确答案: 国民党的新闻事业,是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系统地建立起来的。抗日战争时期,它的报纸、通讯社和广播电台都有较大发展。抗战以后,国民党又凭借其权力接收了大批日伪报刊和私营报刊。1947年全面内战爆发以后,国民党的反动新闻事业发展到了顶峰:仅国民党中央直接主办的报纸就有20多家,其中以《中央日报》为名称的报纸有12家;中央通讯社在国内设立了50多个分社和办事处,在国外的分社也有20多个;中央广播电台大大加强,各地国民党系统的广播电台也有120多家。与此同时,许多进步报纸、通讯社被查封。因此,当时国统区的新闻事业几乎被国民党独占。钛而,物极必肥。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新闻事业登峰造极之日,也正是它全面崩溃之时。随着人民解放军的一天天胜利,国民党的反动新闻事业也就一天天被消灭。本来就不得人心的国民党报刊、通讯社和广播电台,最后不得不靠造谣来过日子,堕落成为造谣机器。明明是蒋军节节败退,造谣机器却说是“国军主动转移”;明明是蒋军将领投降,造谣机器却说是“为党国捐躯”。这样的造谣机器,最终被子人民唾弃。1949年全国解放,国民党中央一级的新闻机构随蒋介石到台湾,其余的被消灭。国民党在大陆苦心经营了20多年的新闻事业,就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国民党政权、统治下的社会经济状况是怎样的?为什么要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统治?

    正确答案: 国民党实行独裁专制统治,其统治下的社会状况是:
    (1)帝国主义控制更紧:国民党政府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建立的,从1927年国民党政府成立到1937年,帝国主义的经济势力在中国得到进一步扩展,并且牢牢地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国民党内蒋介石集团从总体上看是以英美为自己的靠山。
    (2)封建地主经济仍占优势。国民党统治时期,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优势地位的,仍然是封建经济。
    (3)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官僚资本:是中国的垄断资本,它控制了全国的经济命脉。这个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成为国家垄断资本。这个垄断资本这就是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主要靠控制金融、商业投机、垄断工业,挤压排斥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后。
    综上所述: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代表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在本质上是与北洋军阀一样的。因此,在当时,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目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报道新闻是新闻事业的主要功能?

    正确答案: (1)报道新闻在新闻事业的多种功能中起着支配作用,其他功能往往要靠传播新闻来实现。
    (2)新闻传媒必须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主。
    (3)其他功能的发挥都有一定的时新性,对新闻宣传起着一定配合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我国的新闻事业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国共合作成功,促进了中国革命新高潮的到来,也迎来了新闻事业的大发展。这个时期的中国新闻事业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革命报刊大发展。包括三个方面:(1)由于工农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北伐战争的爆发,一批工农兵报刊应运而生。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机关刊物《中国工人》省港罢工委员会的机关报《工人之路特号》和黄埔军校青年军人联合会办的《中国军人》。(2)为加强对各地革命运动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在各地创办了一批党委机关报如北京的《政治生活》、广东的《人民周刊》、河南的《中州评论》、湖南的《战斗》周报等等。为直接指导“五”运动的开展,中国共产党不在上海创办了党的第一张大型日报《热血日报》。(3)在共产党的真诚帮助下,国民党的各级机关报及其工、农、军、学、妇组织的革命报刊大幅度地增加。上述这些报刊对促进国共合作,推动革命运动,支持北伐战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国共两党的报刊在宣传上都有许多共同点,如国民党上海机关报《民国日报》对待“五卅”运动所采取的态度,就与中共中央办的“热血日报”是一致的。相反地国民党左右两派的报刊之间则存在着激烈的斗争。
    三、大批共产党人参与国民党报刊的工作,有的还担任主编。如毛泽东就主编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机关刊物《政治周报》,恽代英主编了国民党《新建设》月刊等等。
    四、南方革命运动高涨,新闻事业获得很大发展;北方则处在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下,新闻事业受到摧残,因而形成了“南北两重天”的局面。

  • 第14题: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1)政党报刊在报业中占突出地位。
    2)资产阶级革命派是这一时期办报的主角。
    3)政论的战斗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4)办报地区、读者对象逐渐扩大。

  • 第15题:

    为什么说指导性是新闻事业的固有属性?


    正确答案: 1.新闻事业具有倾向性,需要通过新闻和评论进行指导
    2.新闻控制者需要表达意志所以需要指导
    3.公众的认识有差异需要指导
    4.新闻事业的指导性是被历史所证明了的。

  • 第16题:

    为什么说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


    正确答案:新闻事业随生产力水平发展而发展,生产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新闻事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大小。这是新闻事业发展的一条客观规律

  • 第17题:

    为什么说新闻事业属于舆论范畴?


    正确答案:新闻事业的组织实体是舆论机构,即调查、表达和引导社会舆论的机关团体,包括新闻、出版、宣传以及民意调查等社会组织。其中新闻宣传机构是社会舆论中心,它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实现社会舆论的反映和调整。所以,新闻事业属于舆论范畴,而不是经济组织。政府机关等。

  • 第18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新闻事业属于舆论范畴?

    正确答案: 新闻事业的组织实体是舆论机构,即调查、表达和引导社会舆论的机关团体,包括新闻、出版、宣传以及民意调查等社会组织。其中新闻宣传机构是社会舆论中心,它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实现社会舆论的反映和调整。所以,新闻事业属于舆论范畴,而不是经济组织。政府机关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1)政党报刊在报业中占突出地位。
    2)资产阶级革命派是这一时期办报的主角。
    3)政论的战斗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4)办报地区、读者对象逐渐扩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你认为新闻事业是否是产业?它与其他产业有何不同?我国的新闻事业是不是产业?为什么?如何认识我国新闻事业的产业属性?

    正确答案: I、新闻传媒产业问题:传媒业与其他传统产业相比,具有相对垄断性。传媒业的文化新闻属性使得它往往要受到相关政策的制约而形成政策性垄断,这使得传媒具有相对较强的垄断性。此外,传媒业还有良好的增值性和独特的赢利模式。传媒具有成本低、速度快、影响广泛的特点,时期能够迅速形成规模效应和赢利。
    II、我国的新闻产业问题:由于新闻单位仍属于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而非企业,因此新闻单位的资产仍是全额的国有新闻资产。虽然新闻媒体的实际操作有了许多尝试,现实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新闻媒体作为事业单位,仍由国家拨款维持运营,实行预算管理制。虽然新闻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的独立核算制是从事业单位的自收自支发展过来的,而至今大多数新闻媒体仍然接受国家财政预算的拨款。这样即使是一些企业通过协办、理事会、赞助等方式对新闻单位投入资金,但是这些资金也不能作为资本投入,通常是作为广告费用,新闻单位只能刊登广告作为回报,出资人并不具有投资人的资格,因此也无法享有投资人的权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的形成与改革?

    正确答案: 国民党政府从一建立它的统治之日起,便开始建立包括通讯社、广播电台、报纸在内的新闻事业系统。
    1、“中央社”:即“中央通讯社”,是国民党新闻通讯网的中心(1924.4.1广州),1932.5,中央社改组,总部在南京,萧同兹担任社长,他提出三条建议: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
    三条措施:建立专用新闻电台的独占权利;在全国各地陆续设立分社,派驻通讯员,建立通讯网络,加强对国内问题报道的统制;“收回发稿权”,切断国内各报从外国通讯社取得新闻来源的渠道。
    2、“中央台”:即“中央广播电台”,1928.8.1正式播音,国民党广播网络中心,国统区各省市的广播电台也陆续建立起来。1932成为“东亚第一台”。
    3.《中央日报》:1928.2.1,上海,1929.2.1迁往南京。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国民党的新闻事业网和新闻统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有何特点?为什么说它是反的?

    正确答案: 1927年国民党南京政府建立后,《中央日报》、中央通讯社和中央广播台等中央宣传机构为国民党新闻事业的中心。此外,国民党较有影响的新闻机构还有军方的机关报《扫荡报》另外积极创办地区党报、政府机关报,这样国民党组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新闻事业网。
    国民党还采用各种办法加强新闻统治,钳制社会舆论,但同时又发出《保障正当舆论》等通令,造成了放宽言禁保障舆论的假象。就是通过这种软硬两手政策,对全国新闻事业进行垄断、控制和迫害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我国的新闻事业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国共合作成功,促进了中国革命新高潮的到来,也迎来了新闻事业的大发展。这个时期的中国新闻事业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革命报刊大发展。包括三个方面:(1)由于工农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北伐战争的爆发,一批工农兵报刊应运而生。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机关刊物《中国工人》省港罢工委员会的机关报《工人之路特号》和黄埔军校青年军人联合会办的《中国军人》。(2)为加强对各地革命运动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在各地创办了一批党委机关报如北京的《政治生活》、广东的《人民周刊》、河南的《中州评论》、湖南的《战斗》周报等等。为直接指导“五”运动的开展,中国共产党不在上海创办了党的第一张大型日报《热血日报》。(3)在共产党的真诚帮助下,国民党的各级机关报及其工、农、军、学、妇组织的革命报刊大幅度地增加。上述这些报刊对促进国共合作,推动革命运动,支持北伐战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国共两党的报刊在宣传上都有许多共同点,如国民党上海机关报《民国日报》对待“五卅”运动所采取的态度,就与中共中央办的“热血日报”是一致的。相反地国民党左右两派的报刊之间则存在着激烈的斗争。
    三、大批共产党人参与国民党报刊的工作,有的还担任主编。如毛泽东就主编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机关刊物《政治周报》,恽代英主编了国民党《新建设》月刊等等。
    四、南方革命运动高涨,新闻事业获得很大发展;北方则处在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下,新闻事业受到摧残,因而形成了“南北两重天”的局面。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