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维新派办的第一份报刊是什么?它的出版有何意义?”相关问题
  • 第1题:

    邹韬奋办过哪些报刊和出版社?为什么说他是“人民的喉舌”?


    正确答案: 邹韬奋(1895~1944)名恩润,祖籍江西余江,出生于福建永安,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五·四”运动期间参加过《上海学生联合丛刊》的编辑工作。1922年,由黄炎培介绍进入中华职业教育社担任编辑股主任,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同时编译《职业教育丛书》。
    1925年,参加中华职业教育机关刊物《生活》周刊的创办并任该刊的撰稿人。1926年10月起接任该刊主编,使该刊从单纯讲职业教育和青年修养转变为讨论社会政治问题,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生活》周刊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为此而发起了援助东北抗日将士的捐款运动。淞沪战争期间,增印了《上海血战抗日画报》,还办了“生活周刊伤兵医院”,积极支持淞沪杭战前线。《生活》成了全国著名的抗日救国刊物,销量增至15.5万多份,创当时杂志发行量最高纪录。1932年7月,创办生活书店。1933年7月,因国民党迫害,《生活》停刊,邹韬奋被迫流亡国外,先后赴英、法、美和苏联进行社会考察,世界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935年回国后,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以力求民族解放,铲除封建残余和克服个人主义为三大目标,销量达20万份。可惜出版至16期即被国民党查封。1936年6月17日邹韬奋又在香港创办了《生活日报》,后迁往上海出版,改名《生活星期刊》。1936年11月22日,他与救国会的其他6名领袖一同补捕,成为轰动全国的“抗日救国七君子”之一。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获释,又在上海创办《抗日》三日刊。1938年7月赴汉口,担任《全民抗战》主编。该刊以宣传全面抗战和争取民主政治为主要内容,发行量达30万份。1941年2月皖南事业变后再次出走香港,同年5月在香港复刊《大众生活》,并参与筹办《华商报》。1942年香港沦陷后,在党的帮助下撤到苏北解放区。1944年7月24日病逝于上海。中共中央追认他为共产党员。邹韬奋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他被誉为“人民的喉舌”,是当之无愧的。为人民大众利益服务的宗旨,是邹韬奋办报的基本思想。开始办报刊时,他强调要“以读者的利益为中心,以社会的改造为鹄的”,要“替民众里最苦的一部分”呼吁。他的世界观发生变化以后,办报思想从同情人民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即把为民众服务同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联系起来,强调报刊要反映“爱国爱民族的同胞的民意”,要为造就民族解放的英勇斗士而努力。
    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准则,保持着崇高的报格。韬奋一生从事新闻出版事业,始终不向黑暗势力屈服。他创办和主编的报刊不随风倒,不媚世俗,更不投靠国民党政府,而“永远立于人民大众立场”。抗战初期,蒋介石曾派人拉拢韬奋,后又加以威胁。韬奋“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勇敢地站在中国人民抗日宣传的第一线,“讲人民大众想讲的话,讲国民党反动不敢讲的话,讲《新华日报》不便讲的话”。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对读者极端负责任。韬奋办报刊历来主张“不以赢利为目的”尽量低销售价,使读者买得起。就连登载广告,“也和言论新闻一样,是要向读者负责的”。真诚地为人民大众的利益服务,为读者“服务精神”,并身体力行。如《生活》周刊就开展了为读者代购书报、代购物品、找律师、请医生等服务工作。依靠人民大众办报,和读者保持紧密的联系。邹韬奋认为,中国大众是报刊的父母,新闻记者不过是受父母委托的“保姆”。因此他非常重视读者来信,在报刊上开辟《信箱》专栏,每年都收到数万封读者来信。读者在信中要求回答各种各样的问题,他总是用“全副精神答复”。通过与读者的通信联系,他直接了解到人民群众的思想状况和生活疾苦,因而增强了报刊言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所以,邹韬奋把读者来信称为“本刊真正的维他命”,“写作思想的源泉”。

  • 第2题:

    1703年沙皇彼得一世倡导出版的()是俄国第一份铅印官方报纸,是俄国近代报刊史上创办最早、存在时间最长的官报,标志着俄国近代报刊的产生。


    正确答案:《新闻报》

  • 第3题:

    维新派报刊活动的作与对中国报业的贡献?


    正确答案: (一)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的进步作用。
    a、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
    b、向读者进行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
    c、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
    (二)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做出的贡献。
    a、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
    b、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
    c、创造了报章新文体,影响了一代文风。
    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敬告我国业诸君》、《舆论之母与舆论之仆》、《国风报》叙例。

  • 第4题:

    本地出版的报刊称“本埠报刊”,外地出版的称“外埠报刊”。外国出版的外文报刊,称为“进口报刊”。外国出版的中文版报刊,称“进口中文版报刊”


    正确答案:正确

  • 第5题:

    戊戌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报纸是什么?


    正确答案:中外纪闻。

  • 第6题:

    简述维新派报刊的历史作用。


    正确答案: (1)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的教育。
    (2)向读者进行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
    (3)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

  • 第7题:

    填空题
    1703年沙皇彼得一世倡导出版的()是俄国第一份铅印官方报纸,是俄国近代报刊史上创办最早、存在时间最长的官报,标志着俄国近代报刊的产生。

    正确答案: 《新闻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填空题
    戊戌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报纸是()。

    正确答案: 中外纪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历史上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和外文报刊各是哪一家?在哪里出版?主编是谁?

    正确答案: (1)《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1833年在广州创刊,主编是德国传教士郭士立,相当全面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历史、地理、科学技术以及文学艺术等内容。
    (2)在中国创办的第一家外文报刊是1822年出版的葡萄牙文刊物《蜜蜂华报》。系葡萄牙执政党的机关报。该报创办於澳门,由澳门新教派领导人安东尼奥主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维新派报刊的历史作用。

    正确答案: (1)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的教育。
    (2)向读者进行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
    (3)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填空题
    1984年1月,中国汽车工业的第一份产业报刊公开出版发行,请问这份报刊的名称是()

    正确答案: 《中国汽车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戊戌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报纸是什么?

    正确答案: 中外纪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美国最早报刊、北殖民地第一份连续出版报纸诞生在1704年,波士顿邮政局长约翰·坎贝尔创办了周报()。


    正确答案:《波士顿新闻信》

  • 第14题:

    报刊出版事后管理的重要制度是什么?


    正确答案: 报刊审读制度是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和报刊主管单位在报刊出版后,组织有关人员依法对报刊出版质量进行的审阅和评定,是报刊出版事后管理的重要制度。

  • 第15题:

    ()是在纽约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纸。1890年成为芝加哥第一份中文报纸,1899年成为洛杉矶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正确答案:华美新报

  • 第16题:

    戊戌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报纸是()


    正确答案:中外纪闻

  • 第17题:

    1984年1月,中国汽车工业的第一份产业报刊公开出版发行,请问这份报刊的名称是()


    正确答案:《中国汽车报》

  • 第18题:

    宋朝小报盛行的原因是什么?它的发行有何意义?


    正确答案: 宋朝小报盛行的原因是:
    1、封建王朝内忧外患交加,无暇顾及。
    2、人民群众关心抗金斗争时局。
    宋朝小报发行的意义是:
    1、冲破了封建王朝垄断新闻事业的局面。
    2、开始使报纸成为商品。
    3、使报业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经营的事业。

  • 第19题:

    问答题
    邹韬奋办过哪些报刊和出版社?为什么说他是“人民的喉舌”?

    正确答案: 邹韬奋(1895~1944)名恩润,祖籍江西余江,出生于福建永安,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五·四”运动期间参加过《上海学生联合丛刊》的编辑工作。1922年,由黄炎培介绍进入中华职业教育社担任编辑股主任,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同时编译《职业教育丛书》。
    1925年,参加中华职业教育机关刊物《生活》周刊的创办并任该刊的撰稿人。1926年10月起接任该刊主编,使该刊从单纯讲职业教育和青年修养转变为讨论社会政治问题,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生活》周刊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为此而发起了援助东北抗日将士的捐款运动。淞沪战争期间,增印了《上海血战抗日画报》,还办了“生活周刊伤兵医院”,积极支持淞沪杭战前线。《生活》成了全国著名的抗日救国刊物,销量增至15.5万多份,创当时杂志发行量最高纪录。1932年7月,创办生活书店。1933年7月,因国民党迫害,《生活》停刊,邹韬奋被迫流亡国外,先后赴英、法、美和苏联进行社会考察,世界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935年回国后,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以力求民族解放,铲除封建残余和克服个人主义为三大目标,销量达20万份。可惜出版至16期即被国民党查封。1936年6月17日邹韬奋又在香港创办了《生活日报》,后迁往上海出版,改名《生活星期刊》。1936年11月22日,他与救国会的其他6名领袖一同补捕,成为轰动全国的“抗日救国七君子”之一。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获释,又在上海创办《抗日》三日刊。1938年7月赴汉口,担任《全民抗战》主编。该刊以宣传全面抗战和争取民主政治为主要内容,发行量达30万份。1941年2月皖南事业变后再次出走香港,同年5月在香港复刊《大众生活》,并参与筹办《华商报》。1942年香港沦陷后,在党的帮助下撤到苏北解放区。1944年7月24日病逝于上海。中共中央追认他为共产党员。邹韬奋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他被誉为“人民的喉舌”,是当之无愧的。为人民大众利益服务的宗旨,是邹韬奋办报的基本思想。开始办报刊时,他强调要“以读者的利益为中心,以社会的改造为鹄的”,要“替民众里最苦的一部分”呼吁。他的世界观发生变化以后,办报思想从同情人民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即把为民众服务同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联系起来,强调报刊要反映“爱国爱民族的同胞的民意”,要为造就民族解放的英勇斗士而努力。
    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准则,保持着崇高的报格。韬奋一生从事新闻出版事业,始终不向黑暗势力屈服。他创办和主编的报刊不随风倒,不媚世俗,更不投靠国民党政府,而“永远立于人民大众立场”。抗战初期,蒋介石曾派人拉拢韬奋,后又加以威胁。韬奋“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勇敢地站在中国人民抗日宣传的第一线,“讲人民大众想讲的话,讲国民党反动不敢讲的话,讲《新华日报》不便讲的话”。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对读者极端负责任。韬奋办报刊历来主张“不以赢利为目的”尽量低销售价,使读者买得起。就连登载广告,“也和言论新闻一样,是要向读者负责的”。真诚地为人民大众的利益服务,为读者“服务精神”,并身体力行。如《生活》周刊就开展了为读者代购书报、代购物品、找律师、请医生等服务工作。依靠人民大众办报,和读者保持紧密的联系。邹韬奋认为,中国大众是报刊的父母,新闻记者不过是受父母委托的“保姆”。因此他非常重视读者来信,在报刊上开辟《信箱》专栏,每年都收到数万封读者来信。读者在信中要求回答各种各样的问题,他总是用“全副精神答复”。通过与读者的通信联系,他直接了解到人民群众的思想状况和生活疾苦,因而增强了报刊言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所以,邹韬奋把读者来信称为“本刊真正的维他命”,“写作思想的源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填空题
    ()是在纽约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纸。1890年成为芝加哥第一份中文报纸,1899年成为洛杉矶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正确答案: 华美新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报刊出版事后管理的重要制度是什么?

    正确答案: 报刊审读制度是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和报刊主管单位在报刊出版后,组织有关人员依法对报刊出版质量进行的审阅和评定,是报刊出版事后管理的重要制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判断题
    本地出版的报刊称“本埠报刊”,外地出版的称“外埠报刊”。外国出版的外文报刊,称为“进口报刊”。外国出版的中文版报刊,称“进口中文版报刊”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维新派办的第一份报刊是什么?它的出版有何意义?

    正确答案: I、第一份报刊:
    《中外纪闻》(万国公报)该报是维新派创办的最早的报刊,1895年8月,由康有为在北京创办,梁启超、麦孟华担任编辑。初名《万国公报》,双日刊。每期刊载内容论说没有其他内容,主要是公车上书中的主要思想和主张,把它作为维新思想宣传和联络的工具,加快了维新力量的强大。
    1895年,京师强学会成立之后,于12月将《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并作为强学会的机关刊物。
    《中外纪闻》仍为双日刊,仍由梁启超、梁大燮任主笔。除了刊登论说之外,该刊还刊登中外新闻和报摘,还有上谕。
    II、意义:
    《中外纪闻》的出版,受到了倾向于维新变革的政府官员以及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欢迎,也使得更多的中国人“渐知新法之益”,“识议一变”。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