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由于北洋政府实行言论禁锢政策,报纸的言论日渐退化。文艺小报便迅速发展起来,以上海为最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晶报》、《新世界报》、《金刚钻》、《福尔摩斯》及“鸳鸯蝴蝶派”。
更多“文艺小报的泛滥的原因?”相关问题
  • 第1题:

    文化大革命时期开始出现了一批如()

    • A、文革小报
    • B、红卫兵小报
    • C、大革命小报
    • D、思想性小报

    正确答案:A,B

  • 第2题:

    手抄小报


    正确答案:这是历世纪流行于欧洲的手写的小报,发源于地中海沿岸的威尼斯。当时这里的手工业主、商人、航运界十分关心经济方面的信息,于是有人专门打听这些消息,抄写后出售。其内容主要是商品行情、船期和交通信息,间或也报道政局变化、战争和灾祸消息,不定期发行,每份一个铜元。被称为威尼斯小报。以后在意大利其他城市和德、英、法等国也有这种小报发行。手抄小报和新闻书一起,是近代报刊的雏形,是古代新闻传播向近代新闻事业的过渡。

  • 第3题:

    分析历史上黄河多泛滥的原因


    正确答案: 黄河曾以“害河”、“中国之患”闻名于世界。在新中国成立前历代反动统治的漫长岁月里,黄河的水利得不到开发,水患得不到治理,洪水、干旱、冰凌、风沙、盐碱、内涝六大灾害,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斑斑血泪,黄河也成了中华民族苦难的象征。
    在六大灾害中,洪灾尤为严重。据历史记载,自公元前602年到新中国成立前2000多年中,黄河下游因洪水决口泛滥达1500多次,平均3年2次,下游少道26次,其中较大而长时期的改道有9次,曾有7个入海口,涉及范围北至津沽,南达淮河,约25万平方公里,淮河和海河也成了黄河的受害者。每次决口泛滥,都造成“江河横溢,人为鱼鳖”的凄惨景象。黄河洪水灾害严重的原因是什么呢,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前者是自然原因,后者是社会原因。黄河中游分布着面积广大、耐冲性很差的黄土高原,赋予黄河极高的含沙量,使下游成为“地上河”,这是黄河决口泛滥的自然原因之一。黄河流域降水多集中在七八月份,且多暴雨,而冬季降水很少,使黄河的径流量变幅特别大。例如花园口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22300立方米/秒,最小枯水流量为零。而长江大通站最大最小流量之比仅17倍。黄河径流量变化大,是容易发生洪水灾害的第二个自然原因。与长江相比,黄河中下游没有一个湖泊,缺少湖泊的调节作用,这也是黄河“先天不足”的一个方面。黄河“先天不足”固然是很大的缺欠,但“后天失调”更使它“病势”加重。4000多年前,黄土高原还是林茂草丰之地。但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不少朝代和军阀在黄河中下游建都,为了营造豪华的宫殿楼阁,大量砍伐树木,破坏植被。黄河中下游也是古代战场,频繁的战争,也破坏了山林。此外,封建地主阶级残酷压榨剥削农民,地主霸占河边好地,穷苦农民为生活所逼,只得到山上开垦放牧,即所谓“富占川,穷奔山”,加剧了水土流失。
    “以水代兵”更给黄河下游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早在1194年南宋和金对峙时,金利用黄河决口的滔滔洪水,淹没南宋人民和土地,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持续包围开封城100多天,城内巡抚高明衡与城外巡按御史严云勾结,扒开黄河大堤,妄图水淹闯王军。当时正逢连日大雨,汹涌的洪水直冲开封城,全城37.8万多人,被淹死34万,造成全城覆没的大悲剧。更令人发指的还是1938年6月,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徐州,国民党反动派不用武力抵抗日军,相反为了破坏苏北、皖北抗日游击区,蒋介石竟然下令在花园口炸开黄河大堤,使豫、皖、苏等省的44个县市约54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变成了荒无人烟的“黄泛区”,使1250万人颠沛流离,四处逃荒,89万人葬身鱼腹。
    黄河流域也是中国旱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从公元前1766年至公元1944年的3710年间,有历史记载的旱灾有1070次。仅在清朝统治的268年中,就有201次,几乎年年有旱灾。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是黄河流域旱灾的特点。1876~1879年晋、冀、鲁、豫4省连续大早,死亡l300多万人,“赤地千里,饿殍载道”。黄河流域多旱灾的自然原因是什么呢?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区,来自大陆内部的干冷气团和来自海洋的暖湿气团交绥,形成雨带。雨带的推移左右着各地的降水状况。在一年中,雨带推移的基本规律是从南方到北方,再回到南方。南方雨季来临早,北方来临迟,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因此,黄河流域常有春旱发生。如果某些年份北方干冷气团较强,南方暖湿气团较弱,雨带迟迟不能北上,就会使黄河流域的旱情加重,酿成大旱灾。加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抗御干旱的能力更差,旱情比其它地区更为严重。
    凌汛是北方某些河流特有的灾害。黄河凌汛主要集中在宁夏、内蒙古及山东省境内的干流上。这两段干流都是从西南流向东北的,从兰州至河套一带,纬度相差4°37′,冬季月平均气温相差5°以上,河套一带的封冻期比兰州早20天,而解冻开河期却晚一个多月。山东境内黄河干流自南向北流纬度相差3°20′,其下段封冻期远较上段为长。由于上下游河段纬度的差异,初冬来临以后,下游河段首先封冻,河道泄水不畅,使上游来水中有一部分蓄存在河槽之中。当初春回暖之时,上游河段首先开冻,原来蓄存在河槽中的那部分水量,伴随着冰凌一齐下泄,但此时下游河段气温尚在零度以下,还没有解冻开河。上游来的水和冰虽然有一定的破冰能力,但往往因下游河段冰厚、强度大而受阻,并形成冰坝。冰坝阻水,抬高水位,决口漫堤造成凌汛。新中国成立前由凌汛造成的灾害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和山东。1933年内蒙古磴口县凌汛决口,300余里一片汪洋,冰积如山,水势汹涌,淹没许多村庄良田。1883~1936年的54年中,黄河下游有21年发生凌汛决口,口门多达40余处。新中国成立后黄河凌汛仍不断发生,但军民共同战斗,没有发生过一次凌汛决口成灾的现象,取得了征眼凌汛的伟大成就。黄河下游的风沙、盐碱。内涝等灾害也是有其历史根源的。黄河下游两岸的广大平原上,原来有着自己的河流系统,只因黄河经常决口泛滥,淤塞和打乱了原有的河流系统,一遇暴雨,排水不及,从而造成内涝、盐碱。早就是“悬河”的黄河河水,经常不断地向两岸平原渗透,抬高了地下水位,加剧了内涝和盐碱灾害。黄河每一次改道以后,都要留下一条粉沙满布的“故道”,在风的作用下,沙粒四处扩散,淹没村庄,侵占良田,形成灾害。
    新中国成立前,黄河流域的自然灾害愈演愈烈,然而反动统治阶级根本不予治理。清朝光绪年间,黄河中下游连续发生严重的水旱灾害,灾区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但慈禧太后却用3000万两银子大修颐和园,祝寿行乐,不肯花一文钱整修黄河大堤,救济灾民。国民党统治时期,虽有所谓的“黄河水利委员会”,实际上却乘黄河灾荒之际,以“治黄”“救灾”为名,巧立募捐、特税、公债等名目,大发横财。1928~1930年,黄河中游一带连年旱灾,贫苦农民卖儿卖女,国民党陕西省政府甚至趁火打劫,向灾民索取200万元的“卖儿卖女捐”,真是可恨之极。
    新中国成立后,消除了产生灾害的社会根源,对不利的自然因素也正在不断地研究和改造,黄河多灾多难的历史已经结束,开始了造福于人类的光辉里程。

  • 第4题:

    小报在宋代产生并盛行的原因。


    正确答案: (1)外部环境:宋代内忧外患严重,社会动荡不安的产物;
    (2)内在因素:朝报的商品化。

  • 第5题:

    宋朝小报盛行的原因是什么?它的发行有何意义?


    正确答案: 宋朝小报盛行的原因是:
    1、封建王朝内忧外患交加,无暇顾及。
    2、人民群众关心抗金斗争时局。
    宋朝小报发行的意义是:
    1、冲破了封建王朝垄断新闻事业的局面。
    2、开始使报纸成为商品。
    3、使报业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经营的事业。

  • 第6题:

    小报的意义?


    正确答案: 1、小报是利用进奏院的传播系统非法经营的新闻事业,它有自己的采编发行人员,经济独立,其出现使报纸开始成为商品,具有某些大众传播性质;
    2、“小报”业务工作处于较原始状态,性质上没有脱离为封建统治服务的范涛;
    3、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局面,打破了官方新闻传播体制,揭开中国民办报纸的第一页。

  • 第7题:

    SMTP没有对邮件加密的功能是导致垃圾邮件泛滥的主要原因。


    正确答案:正确

  • 第8题:

    。 古代尼罗河洪水泛滥时,地中海往往有赤潮发生,其原因可能是()。

    • A、尼罗河泛滥时,带来大量营养物质
    • B、尼罗河泛滥时,海水温度高
    • C、尼罗河泛滥时,海水盐度高
    • D、尼罗河泛滥时,有利于海底盐类物质上泛

    正确答案:A

  • 第9题:

    问答题
    分析历史上黄河多泛滥的原因

    正确答案: 黄河曾以“害河”、“中国之患”闻名于世界。在新中国成立前历代反动统治的漫长岁月里,黄河的水利得不到开发,水患得不到治理,洪水、干旱、冰凌、风沙、盐碱、内涝六大灾害,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斑斑血泪,黄河也成了中华民族苦难的象征。
    在六大灾害中,洪灾尤为严重。据历史记载,自公元前602年到新中国成立前2000多年中,黄河下游因洪水决口泛滥达1500多次,平均3年2次,下游少道26次,其中较大而长时期的改道有9次,曾有7个入海口,涉及范围北至津沽,南达淮河,约25万平方公里,淮河和海河也成了黄河的受害者。每次决口泛滥,都造成“江河横溢,人为鱼鳖”的凄惨景象。黄河洪水灾害严重的原因是什么呢,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前者是自然原因,后者是社会原因。黄河中游分布着面积广大、耐冲性很差的黄土高原,赋予黄河极高的含沙量,使下游成为“地上河”,这是黄河决口泛滥的自然原因之一。黄河流域降水多集中在七八月份,且多暴雨,而冬季降水很少,使黄河的径流量变幅特别大。例如花园口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22300立方米/秒,最小枯水流量为零。而长江大通站最大最小流量之比仅17倍。黄河径流量变化大,是容易发生洪水灾害的第二个自然原因。与长江相比,黄河中下游没有一个湖泊,缺少湖泊的调节作用,这也是黄河“先天不足”的一个方面。黄河“先天不足”固然是很大的缺欠,但“后天失调”更使它“病势”加重。4000多年前,黄土高原还是林茂草丰之地。但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不少朝代和军阀在黄河中下游建都,为了营造豪华的宫殿楼阁,大量砍伐树木,破坏植被。黄河中下游也是古代战场,频繁的战争,也破坏了山林。此外,封建地主阶级残酷压榨剥削农民,地主霸占河边好地,穷苦农民为生活所逼,只得到山上开垦放牧,即所谓“富占川,穷奔山”,加剧了水土流失。
    “以水代兵”更给黄河下游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早在1194年南宋和金对峙时,金利用黄河决口的滔滔洪水,淹没南宋人民和土地,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持续包围开封城100多天,城内巡抚高明衡与城外巡按御史严云勾结,扒开黄河大堤,妄图水淹闯王军。当时正逢连日大雨,汹涌的洪水直冲开封城,全城37.8万多人,被淹死34万,造成全城覆没的大悲剧。更令人发指的还是1938年6月,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徐州,国民党反动派不用武力抵抗日军,相反为了破坏苏北、皖北抗日游击区,蒋介石竟然下令在花园口炸开黄河大堤,使豫、皖、苏等省的44个县市约54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变成了荒无人烟的“黄泛区”,使1250万人颠沛流离,四处逃荒,89万人葬身鱼腹。
    黄河流域也是中国旱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从公元前1766年至公元1944年的3710年间,有历史记载的旱灾有1070次。仅在清朝统治的268年中,就有201次,几乎年年有旱灾。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是黄河流域旱灾的特点。1876~1879年晋、冀、鲁、豫4省连续大早,死亡l300多万人,“赤地千里,饿殍载道”。黄河流域多旱灾的自然原因是什么呢?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区,来自大陆内部的干冷气团和来自海洋的暖湿气团交绥,形成雨带。雨带的推移左右着各地的降水状况。在一年中,雨带推移的基本规律是从南方到北方,再回到南方。南方雨季来临早,北方来临迟,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因此,黄河流域常有春旱发生。如果某些年份北方干冷气团较强,南方暖湿气团较弱,雨带迟迟不能北上,就会使黄河流域的旱情加重,酿成大旱灾。加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抗御干旱的能力更差,旱情比其它地区更为严重。
    凌汛是北方某些河流特有的灾害。黄河凌汛主要集中在宁夏、内蒙古及山东省境内的干流上。这两段干流都是从西南流向东北的,从兰州至河套一带,纬度相差4°37′,冬季月平均气温相差5°以上,河套一带的封冻期比兰州早20天,而解冻开河期却晚一个多月。山东境内黄河干流自南向北流纬度相差3°20′,其下段封冻期远较上段为长。由于上下游河段纬度的差异,初冬来临以后,下游河段首先封冻,河道泄水不畅,使上游来水中有一部分蓄存在河槽之中。当初春回暖之时,上游河段首先开冻,原来蓄存在河槽中的那部分水量,伴随着冰凌一齐下泄,但此时下游河段气温尚在零度以下,还没有解冻开河。上游来的水和冰虽然有一定的破冰能力,但往往因下游河段冰厚、强度大而受阻,并形成冰坝。冰坝阻水,抬高水位,决口漫堤造成凌汛。新中国成立前由凌汛造成的灾害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和山东。1933年内蒙古磴口县凌汛决口,300余里一片汪洋,冰积如山,水势汹涌,淹没许多村庄良田。1883~1936年的54年中,黄河下游有21年发生凌汛决口,口门多达40余处。新中国成立后黄河凌汛仍不断发生,但军民共同战斗,没有发生过一次凌汛决口成灾的现象,取得了征眼凌汛的伟大成就。黄河下游的风沙、盐碱。内涝等灾害也是有其历史根源的。黄河下游两岸的广大平原上,原来有着自己的河流系统,只因黄河经常决口泛滥,淤塞和打乱了原有的河流系统,一遇暴雨,排水不及,从而造成内涝、盐碱。早就是“悬河”的黄河河水,经常不断地向两岸平原渗透,抬高了地下水位,加剧了内涝和盐碱灾害。黄河每一次改道以后,都要留下一条粉沙满布的“故道”,在风的作用下,沙粒四处扩散,淹没村庄,侵占良田,形成灾害。
    新中国成立前,黄河流域的自然灾害愈演愈烈,然而反动统治阶级根本不予治理。清朝光绪年间,黄河中下游连续发生严重的水旱灾害,灾区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但慈禧太后却用3000万两银子大修颐和园,祝寿行乐,不肯花一文钱整修黄河大堤,救济灾民。国民党统治时期,虽有所谓的“黄河水利委员会”,实际上却乘黄河灾荒之际,以“治黄”“救灾”为名,巧立募捐、特税、公债等名目,大发横财。1928~1930年,黄河中游一带连年旱灾,贫苦农民卖儿卖女,国民党陕西省政府甚至趁火打劫,向灾民索取200万元的“卖儿卖女捐”,真是可恨之极。
    新中国成立后,消除了产生灾害的社会根源,对不利的自然因素也正在不断地研究和改造,黄河多灾多难的历史已经结束,开始了造福于人类的光辉里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文艺小报的泛滥的原因?

    正确答案: 由于北洋政府实行言论禁锢政策,报纸的言论日渐退化。文艺小报便迅速发展起来,以上海为最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晶报》、《新世界报》、《金刚钻》、《福尔摩斯》及“鸳鸯蝴蝶派”。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

    正确答案: 诸多文化的融合,碰撞是导致文艺复兴新文化产生的更独特和直接的原因。
    第一,在中世纪,虽然宗教文化占主导地位,但是民间文学的进步作品,骑士文学中非宗教因素以及某些下层僧侣创作中的一段思想,都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精神的变革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第二,在13世纪前后的欧洲封建社会内部,已经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文化形态的胚胎和因子——城市市民的文化形态。
    第三,文艺复兴运动产生的直接文化动因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的被重新发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文化大革命时期开始出现了一批如()
    A

    文革小报

    B

    红卫兵小报

    C

    大革命小报

    D

    思想性小报


    正确答案: A,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吸毒在娱乐圈泛滥的原因,是因为这种行为是一种时尚。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4题:

    奥古斯丁攻击文艺的主要原因有哪三条?()

    • A、文艺特别是戏剧会败坏道德
    • B、文艺会亵渎神灵
    • C、文艺不能培养合格的战士
    • D、文艺会毒化灵魂

    正确答案:A,B,D

  • 第15题:

    关于小报告的行为描述错误的是()

    • A、学会直接讨论,避开打小报告,是职业经理人的必备能力
    • B、打小报告是一种不正确的价值观
    • C、CEO要鼓励打小报告的行为
    • D、CEO不应鼓励打小报告的行为

    正确答案:C

  • 第16题:

    小报


    正确答案: 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主要刊载新闻和政治材料,不定期发行,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书肆之家”等。小报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小报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广受读者欢迎。

  • 第17题:

    值得注意的是()文艺副刊的风行和黄色小报泛滥成灾。


    正确答案:鸳鸯蝴蝶派

  • 第18题:

    文艺复兴产生的原因?


    正确答案: 1、城市的兴起开始突破宗教文化。
    2、人文主义主张尊重现实反对神权至上主张艺术创作应该以人为主题尊重人格与思想。
    3、当时提倡理性从而推动了教育的兴起也摧毁了教会的神学体系。

  • 第19题:

    下面哪个不是信息匮乏的原因().

    • A、人的惰性
    • B、市场取向
    • C、信息泛滥
    • D、传授失衡

    正确答案:C

  • 第20题:

    问答题
    宋朝小报盛行的原因是什么?它的发行有何意义?

    正确答案: 宋朝小报盛行的原因是:
    1、封建王朝内忧外患交加,无暇顾及。
    2、人民群众关心抗金斗争时局。
    宋朝小报发行的意义是:
    1、冲破了封建王朝垄断新闻事业的局面。
    2、开始使报纸成为商品。
    3、使报业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经营的事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 古代尼罗河洪水泛滥时,地中海往往有赤潮发生,其原因可能是()。
    A

    尼罗河泛滥时,带来大量营养物质

    B

    尼罗河泛滥时,海水温度高

    C

    尼罗河泛滥时,海水盐度高

    D

    尼罗河泛滥时,有利于海底盐类物质上泛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填空题
    值得注意的是()文艺副刊的风行和黄色小报泛滥成灾。

    正确答案: 鸳鸯蝴蝶派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小报在宋代产生并盛行的原因。

    正确答案: (1)外部环境:宋代内忧外患严重,社会动荡不安的产物;
    (2)内在因素:朝报的商品化。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