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者。

题目

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者。


相似考题
更多“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者。”相关问题
  • 第1题: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日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日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作者认为王羲之书法艺术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是什么?(找出原句)(4分)


    答案:
    解析:
    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 第2题:

    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间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马疾走过之,若有所追逐者。斯则仆之褊哉,以此常不见悦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每大言曰:“人生有命,吾惟守分尔。”长者闻此,得无厌其为迂乎?(宗臣《报刘一丈书》) 概括上面这段文字的主旨。
    这段文字的主旨:表明自己决不向权贵者低头献媚的志节。

  • 第3题:

    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曰:“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且虚言状。即所交识,亦心畏相公厚之矣。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闻者亦心计交赞之。此世所谓“上下相孚”也。长者谓仆能之乎?(宗臣《报刘一丈书》) 这段选文中作者所说的“上下相孚”是什么意思,作者的目的是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正确答案: “上下相孚”指上下级的相互信任原本应建立在诚信的道德基础上,但作者所说的“上下相孚”却是建立在行贿受贿、干谒者以钱买官、权者以权谋私的基础上。目的是揭露明代官场的腐败黑暗。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

  • 第4题: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出自《离骚》。()


    正确答案:正确

  • 第5题:

    翻译:宋人有御马者,不进,拔剑刭而弃之于沟中。又驾一马,马又不进,又刭而弃之于沟。若是者三,以此威马至矣。然非王良之法也,王良登车,马无罢驽。


    正确答案: 宋国有个驾驭车的人,(挥鞭驱使,)(马却)不肯前进。(他)拔出利剑,砍断马的脖子,把尸体扔到了阴沟。(接着,)他又驾一匹马,(这一匹)也不肯前进,他又杀掉扔进沟里。就这样,他接连杀死三匹马。用这种办法威慑马,可以说是到了极点。但这并不是名驭手王良(驾车的)方法。王良登车驾驭,是没有劣马的。

  • 第6题:

    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者。


    正确答案:我虽然平庸无能,但也曾听到过德高才俊的前辈遗留下来的风尚。

  • 第7题:

    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释词题)


    正确答案:贳:赦免,宽大

  • 第8题:

    下列文句,运用修辞中的委婉手法的是()

    • A、荒侯市人病,不能为人。
    • B、同子参乘,袁丝变色。
    • C、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
    • D、《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也。
    • E、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正确答案:A,B,C,E

  • 第9题:

    单选题
    运河杭州段流行吃腊八粥,清末,吴存楷():“亦名七宝粥,本僧家斋供,今则居家者亦为之矣”。
    A

    《杭俗遗风》

    B

    《江乡节物诗》

    C

    《梦粱录》

    D

    《武林旧事》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曰:“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且虚言状。即所交识,亦心畏相公厚之矣。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闻者亦心计交赞之。此世所谓“上下相孚”也。长者谓仆能之乎?(宗臣《报刘一丈书》) 这段选文中刻画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具有什么特点?

    正确答案: 干谒者:小人得志,虚伪;权者:以权谋私,贪婪虚伪;“所交识”“闻者”:趋炎附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多选题
    下列文句,运用修辞中的委婉手法的是()
    A

    荒侯市人病,不能为人。

    B

    同子参乘,袁丝变色。

    C

    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

    D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也。

    E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正确答案: B,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间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马疾走过之,若有所追逐者。斯则仆之褊哉,以此常不见悦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每大言曰:“人生有命,吾惟守分尔。”长者闻此,得无厌其为迂乎?(宗臣《报刘一丈书》) 分析“得无厌其为迂乎”的含义。

    正确答案: “得无厌其为迂乎”的含义不是迂腐,而是坚守节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阅读《报刘一丈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间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马疾走过之,若有所追逐者。斯则仆之褊衷,以此常不见悦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每大言曰:“人生有命,吾惟守分尔矣!”长者闻之,得无厌其为迂乎
    (1)解释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字的含义。
    间:
    褊:
    (2)将文中“以此常不见悦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译成现代汉语。
    (3)这段选文中作者所说“褊衷”是什么意思,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4)这段选文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答案:
    解析:
    (1)间:间或,偶尔。褊:原指地方狭小,引申为气量狭隘。此作自谦,实指不愿巴结权贵。 (2)因为这样长久不被长官所喜欢,而我则更加不顾这些了。
    (3)“褊衷”本义是指狭隘的心胸,作者用来表达自己不肯奴颜婢膝、巴结权贵,不肯与丑恶世风同流合污的气节。反语。
    (4)表明作者自己的心志与处境:因经年不往之褊衷,导致“常不见悦于长吏”、上下不孚的处境,虽“不见悦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再次表明穷且益坚、坚守节操的决心。深化主题:在与权者、干谒者、闻者的鲜明对比中,既揭露了明代官场腐败的普遍性、残酷性,又表达了作者的志节以及对官场腐败现象的厌恶。?

  • 第14题: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出自哪部作品?


    正确答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出自《离骚》。

  • 第15题:

    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间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马疾走过之,若有所追逐者。斯则仆之褊哉,以此常不见悦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每大言曰:“人生有命,吾惟守分尔。”长者闻此,得无厌其为迂乎?(宗臣《报刘一丈书》) 分析“得无厌其为迂乎”的含义。


    正确答案: “得无厌其为迂乎”的含义不是迂腐,而是坚守节操。

  • 第16题:

    《报刘一丈书》:〔明〕宗臣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 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且今世之所谓孚者何哉?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即门者持刺入,而主者又不即出见,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袖,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客曰:“相公倦,谢客矣,客请明日来。”即明日,又不敢不来。夜披衣坐,闻鸡鸣,即起盥栉,走马抵门。门者怒曰:“为谁?”则曰:“昨日之客来。”则又怒曰:“何客之勤也!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客心耻之,强忍而与言曰:“亡奈何矣,姑容我入!”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而入之。又立向所立厩中。幸主者出,南面召见,则惊走匍匐阶下。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主者故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然后命吏内之。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出,揖门者曰:“官人幸顾我,他日来,幸亡阻我也!”门者答揖,大喜奔出。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曰:“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且虚言状。即所交识,亦心畏相公厚之矣。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闻者亦心计交赞也。此世所谓上下相孚也,长者谓仆能之乎? 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间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马疾走过之,若有所追逐者。斯则仆人褊衷,以此常不见悦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每大言曰:“人生有命,吾惟守分尔矣!”长者闻此,得无厌其为迂乎? 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至于长者之抱才而困,则又令我怆然有感。天之与先生者甚厚,亡论长者不欲轻弃之,即天意亦不欲长者之轻弃之也。幸宁心哉! ——选自《四库全书》本《宗子相集》 文章中中对进谒者形象的刻画运用了哪几种写法?


    正确答案: “客(干谒者)”这个形象凄凉昏木,娇人瞒上,是一个不惜一切往上爬的小人。作者着重刻画了他的媚相、狂相。
    “相公(权者)”气焰赫赫,贪污纳贿却又骄横虚伪,他是黑暗势力的代表。着重刻画他的傲相、伪态。
    “守门人(门者)”狐假虎威,敲诈勒索,是一个贯会仗势诈钱的狗腿。着重刻画他的刁、奸。

  • 第17题:

    从“师尝谓鲁直曰诗多作无害,艳歌小词可罢之”中可以看出词的地位()

    • A、和诗平等
    • B、和文平等
    • C、较高
    • D、较低

    正确答案:D

  • 第18题: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这句话与下列哪句话含义相同。()

    • A、子曰:“学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B、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 C、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 D、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正确答案:C

  • 第19题:

    在下列各项中,选出“尝”意义不同的一项()

    • A、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B、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 C、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 D、险阻艰难,备尝之矣

    正确答案:D

  • 第20题:

    戴震(1724—1777年):“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该材料()①反映了理学对人性的压制②批判了清政府实施残酷的刑罚③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要求④所呈现的思想预示着中国文化即将向近代转型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正确答案:C

  • 第21题:

    问答题
    《报刘一丈书》:〔明〕宗臣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 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且今世之所谓孚者何哉?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即门者持刺入,而主者又不即出见,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袖,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客曰:“相公倦,谢客矣,客请明日来。”即明日,又不敢不来。夜披衣坐,闻鸡鸣,即起盥栉,走马抵门。门者怒曰:“为谁?”则曰:“昨日之客来。”则又怒曰:“何客之勤也!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客心耻之,强忍而与言曰:“亡奈何矣,姑容我入!”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而入之。又立向所立厩中。幸主者出,南面召见,则惊走匍匐阶下。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主者故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然后命吏内之。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出,揖门者曰:“官人幸顾我,他日来,幸亡阻我也!”门者答揖,大喜奔出。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曰:“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且虚言状。即所交识,亦心畏相公厚之矣。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闻者亦心计交赞也。此世所谓上下相孚也,长者谓仆能之乎? 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间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马疾走过之,若有所追逐者。斯则仆人褊衷,以此常不见悦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每大言曰:“人生有命,吾惟守分尔矣!”长者闻此,得无厌其为迂乎? 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至于长者之抱才而困,则又令我怆然有感。天之与先生者甚厚,亡论长者不欲轻弃之,即天意亦不欲长者之轻弃之也。幸宁心哉! ——选自《四库全书》本《宗子相集》 作者在本文中描写了哪几种人的丑行?

    正确答案: 一写门人的有恃无恐,对进谒之人极尽刁难。只有“袖金以私之”,方予以通禀,否则,“故不入”(故意为难不让你进门);若进谒者再来,不仅“怒”而且斥,并再得赠金。即使宰相接见了,也须“揖门者”(向门人行礼),可见相府的门人,实则是狗仗人势之徒,由此也可窥见到相府之门风。
    二写相公之骄狂,贪污受贿,滥施淫威。进谒之人难得一见。虽站立一日,也可弃之不顾。见,则南面而视,以逞其威。欲得“寿金”,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固不受”,虚伪之状可掬。
    三写进谒者寡廉鲜耻,为谋官、保官,得一两句赞词,而甘受欺辱。或“日夕策马”,“或甘言媚词,作妇人状”,或“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袖,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也不离去;或“夜披衣坐,闻鸡鸣,即起盥栉,走马抵门”而不敢不去;或“强忍而与言曰:‘亡奈何矣,姑容我入。’”;或“惊走匍匐阶下”;或“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主者故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然后命吏内之。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这里有情节起伏波折,有细节的精彩描写,也有漫画式的简笔勾勒。如此这般,多种手法配合运用,就将进谒者大俗、大媚的奴才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者。

    正确答案: 我虽然平庸无能,但也曾听到过德高才俊的前辈遗留下来的风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且今之所谓孚者,何哉?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即门者持刺入,而主人又不即出见;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袖,即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客曰:“相公倦,谢客矣!客请明日来!”即明日,又不敢不来。夜披衣坐,闻鸡鸣,即起盥栉,走马抵门;门者怒曰:“为谁?”则曰:“昨日之客来。”则又怒曰:“何客之勤也?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客心耻之,强忍而与言曰:“亡奈何矣,姑容我入!”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而入之;又立向所立厩中。语段中“得长者时赐一书”的“长者”是()。
    A

    宗臣

    B

    相公

    C

    刘一

    D

    门者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单选题
    在下列各项中,选出“尝”意义不同的一项()
    A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C

    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D

    险阻艰难,备尝之矣


    正确答案: B
    解析: ABC项:曾经
    D项: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