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如何理解存在论区分(ontological difference”相关问题
  • 第1题:

    如何理解和区分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法治观念和法治理念?


    正确答案: (一)社会主义法制观念的理解:一是泛指对法律制度的看法和态度;二是专指人们重视,遵守和自觉地执行法律的思想意识。 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理解:就是对法制理性精神和文化意识的抽象,是法治的基本倾向或人们对法治的态度,信念,及对法治价值、法律制度、法官等等的认识、评价、反应及期望等。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解:是人们对法律的功能、作用和法律的实施所持有的内心信念和观念,是指导一国法律制度设计和司法、执法、守法实践的思想基础和主导价值追求。
    (三)区分:“法治”是一种治理社会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是一种社会意识;而“法制”通常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是一种社会制度。

  • 第2题:

    第一哲学及存在论


    正确答案: 在《形而上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说明了第一哲学的基本宗旨,这就是阐明事物的一般原因和原理。第一哲学或形而上学,它的对象不是特殊的存在物,而是存在本身或“作为存在的存在”。这种关于“作为存在的存在”的科学,就是“本体论”,意指“关于存在的学说”。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或形而上学也可以被称为实体哲学。

  • 第3题:

    在After Effects 6.5中如何将一段影片倒放?()

    • A、Time Stretch
    • B、Time Remapping
    • C、Time-Reverse Keyframes
    • D、Time Difference

    正确答案:A,B,C

  • 第4题:

    高尔吉亚针对于爱利亚派存在论的论证。


    正确答案: 高尔吉亚在对“非存在”的论证中,利用了爱利亚学派的论辩方法,得出了与爱利亚派存在论学说截然相反的“三个命题”。
    ①“无物存在”。他提出,如果有物存在,则该物或者是存在,或者是非存在,或者既是存在又是非存在。然后他通过反证法进行了一系列逻辑论证,证明这三者都不能成立,因而结论只能是什么都不存在。
    ②“即使有物存在,也无法认识”。他论证说,如果我们所思想的事物真实存在,那么凡是我们思想到的事物都是真实存在的;但实际上我们却可以思想到并不存在的事物。
    ③“即使认识了,也无法告诉别人”。我们告诉别人时使用的信号是语言,而语言同存在物并不是一个事物,因此告诉别人的就只能是语言而不是存在物本身。高尔吉亚的这种一切皆无、一切都不可知、一切都不可言说的主张,鲜明地体现了怀疑主义和不可知论的特征。

  • 第5题:

    如何理解有序与无序?如何理解“熵”?


    正确答案: 序是描述客观事物或系统内部组成元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
    所谓有序指的是客观事物之间或系统内部组成元素之间有规则的联系。例如:晶体空间点阵的有规则排列,行星绕着恒星有规则的运动,原子电子按不同的能级分成不同的壳层。所谓无序指的是客观事物或系统内个组成部分之间联系、组合或运动的无规则性和不确定性。例如一盘散沙、一堆垃圾、原子分子的热运动等。
    有序与无序可以分成三类:空间序、时间序、时空序。这三类统称为结构序,与之相对应还有功能序,是指事物在发挥功能时所呈现出来的一定顺序和规则。有序与无序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有序,也没有绝对的无序。事物的有序与无序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任何事物或者过程,都是有序和无序的辩证统一,两者之间的转化,体现为从一种序向另一种序的转变。
    系统的熵越大,系统微观状态数越大,系统的微观粒子运动越无序。
    熵描述了微观粒子运动的无序程度。维纳说:一个系统的熵就是他的无组织程度的度量。熵越大,表示微观粒子运动的无序程度越大;反之,熵越小,表示微观粒子运动的无序程度越小。熵作为无序与混乱的度量的观点成为主流,成为许多理论的基础。

  • 第6题:

    如何区分ABO血型?


    正确答案:红细胞上有A抗原,血清中有抗-B抗体,为A型;
    红细胞上有B抗原,血清中有抗-A抗体.为B型;
    红细胞上有A、B抗原,血清中无抗A、抗B抗体,为AB型;
    红细胞上无A、B抗原,血清中有抗A;
    抗B抗体,为O型。

  • 第7题:

    问答题
    如何区分串行传输和并行传输?如何区分异步传输和同步传输?

    正确答案: (1)异步传输与同步传输
    异步传输方式:以字符为单位传输,在发送每一个字符代码时,在前面加上一起始位,长度为一个码元长度,若极性为“0”,表示一个字符的开始;后面加一终止位,若极性为“1”,表示一个字符的结束。
    同步传输方式:以固定的时钟节拍来发送数据信号,在一个串行数据流中,各信号码元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即同步);收发双方要保证比特同步,字符同步通过同步字符(SYN)来实现。
    (2)并行传输与串行传输
    并行传输:数据按其码元数可分成n路(通常n为一个字长,如8路、16路、32路等),同时在n路并行信道中传输,信源可将n位数据一次传送到信宿。需多条信道、通信线路复杂、成本较高,但传输速率快且不需外加同步措施,就可实现通信双方的码组或字符同步,多用于短距离通信。
    串行传输:数字流以串行方式在一条信道上传输,即数字信号序列按信号变化的时间顺序,逐位从信源经过信道传输到信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高尔吉亚针对于爱利亚派存在论的论证。

    正确答案: 高尔吉亚在对“非存在”的论证中,利用了爱利亚学派的论辩方法,得出了与爱利亚派存在论学说截然相反的“三个命题”。
    ①“无物存在”。他提出,如果有物存在,则该物或者是存在,或者是非存在,或者既是存在又是非存在。然后他通过反证法进行了一系列逻辑论证,证明这三者都不能成立,因而结论只能是什么都不存在。
    ②“即使有物存在,也无法认识”。他论证说,如果我们所思想的事物真实存在,那么凡是我们思想到的事物都是真实存在的;但实际上我们却可以思想到并不存在的事物。
    ③“即使认识了,也无法告诉别人”。我们告诉别人时使用的信号是语言,而语言同存在物并不是一个事物,因此告诉别人的就只能是语言而不是存在物本身。高尔吉亚的这种一切皆无、一切都不可知、一切都不可言说的主张,鲜明地体现了怀疑主义和不可知论的特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怎样理解美学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

    正确答案: 马克思主义存在论的基本内容和特色是:第一,始终紧扣现实生活来理解人的存在。这是区别于其他一切存在论的内在本性之一;第二,始终从具体的社会关系出发思考人的存在;第三,最根本的,马克思从人与世界在人的现实活动中达到统一来把握和说明人的社会存在的。因此,马克思的存在论是以实践为根基的,是与实践论紧密结合的社会存在论。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与存在概念是内在融通的,是用实践范畴来揭示人在世界中存在的基本方式。实践的基本内涵就是指人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人的存在过程,就是人通过实践开显自身的存在意义和周围世界的存在意义的历史过程。人的理想存在状态,也只能通过实践才能达到。
    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首先要看到,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
    美学以实践存在论作为哲学基础,还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中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马克思是在实践论与存在论的整体框架内统一思考自由问题的。人的存在是社会性存在,决定人类生存自由与否的根本因素是社会关系、社会制度,只有改变现在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的革命实践所取得的自由,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交通肇事罪的概念和特征是什么?在处理这类案件中,如何区分罪与非罪、本罪与其他犯罪的界限?如何理解“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的含义?

    正确答案: 概念:是指违反交通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构成特征:
    (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交通运输的安全。
    (2)客观要件本罪客观方面表现为在交通运输活动中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大损失的行为。
    (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
    (4)主观要件本罪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罪与非罪、本罪与其他犯罪的界限
    (一)本罪与非罪的界限其关键要查清行为人是否有主观罪过,是否实施了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与重大交通事故另否具有因果关系等。倘若没有违法行为或者虽有违法行为但没有因果关系,则就不应以本罪论处。
    (二)本罪与过失损坏交通工具罪、过失损坏交通设施罪的界限交通肇事罪与过失破坏交通工具罪、过失损坏交通设施罪,在主观方面都出于过失;在客观方面,都造成了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危害了公共安全。但它们是不同性质的犯罪,应严格划清它们之间的界限。
    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是:
    (1)前者的主体主要是从事交通运输的人员,虽然非交通运输人员也可构成该罪主体,但他们也必须是在操纵交通工具、交通设备,与交通运输人员不同的,仅是他们不具有交通运输人员身份;后者的主体为一般主体。
    (2)前者发生在交通运输活动过程中,严重后果是由于在交通运输活动过程中违反规章制度引起的;后者的发生与交通运输活动无关,严重后果是由于行为人在交通运输活动以外的日常生产、生活中马虎草率、粗枝大叶,不细心谨慎引起的。
    (三)本罪与利用交通工具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的界限两者都会出现致人重伤、死亡的危害后果,但交通肇事罪中行为人对于致人重伤、死亡的危害结果的发生,表现为过失的心理态度;而利用交通工具故意杀人或者故意伤害,则表现为故意的心理态度,这是区分两者的关键所在。
    (四)本罪与以驾车撞人的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界限两者都是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都可能发生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但两者存在明显区别:
    一是主观方面不同。交通肇事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以驾车撞人的危害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在主观上表现为故意。
    二是客观方面的要求不同。交通肇事罪在客观方面要求行为人的违章行为必须造成法定的严重后果才构成为犯罪。
    (五)本罪与重大飞行事故罪、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的界限交通肇事罪与重大飞行事故罪、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的不之处在于,
    一是侵犯交通运输安全的侧重点不同。交通肇事罪侵犯的主要是公路、水上交通运输的安全,重大飞行事故侵犯的是航空交通运输的安全,铁路运营事故罪侵犯的是铁路交通运输全。
    二是在客观方面造成的严重后果的内容略有不同。三是犯罪主体不同。交通肇事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包括交通运输人员和非交通运输人员;重大飞行事故的犯罪主体只能是航空人员,包括空勤人员与地面人员;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的犯罪主体必须是铁路职工。
    “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的含义
    所谓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怎样理解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基础?

    正确答案: ①首先要看到,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这一点为美学提供了实践存在论的根基;
    ②美学以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还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中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如何理解区分度的相对性?

    正确答案: ①区分度值的大小与样本的同质性有关。
    ②采用不同方法计算出的区分度的值不同。
    ③用两个极端组通过率的差异作为区分度的指标,其值受分组标准的影响。
    ④用相关法计算的区分度值受样本大小的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如何理解区分度的相对性?


    正确答案: ①区分度值的大小与样本的同质性有关。
    ②采用不同方法计算出的区分度的值不同。
    ③用两个极端组通过率的差异作为区分度的指标,其值受分组标准的影响。
    ④用相关法计算的区分度值受样本大小的影响。

  • 第14题:

    列车如何运行,上下行如何区分?


    正确答案: 一、二号线正线为双线,列车运行方向按右侧行车。
    1)一号线西朗往广州东为上行,反之为下行。
    2)二号线万胜围往三元里站为上行,反之为下行。

  • 第15题:

    怎样理解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基础?


    正确答案: ①首先要看到,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这一点为美学提供了实践存在论的根基;
    ②美学以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还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中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

  • 第16题:

    理解Dasein在存在论层次和存在者层次上的优先地位。


    正确答案:海德格尔认为此在与其他一切存在者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先地位,第一,在存在者状态上的优先地位。此在只是它的存在本身,先于任何其他规定性,它不是现成已有的,实体性意义的存在,而只是一种显现,一种可能性。第二,本体论(存在论)的优先地位。此在能追问自己的存在。关于一般存在的本体论是对存在者状态上的意义作理论阐述,对此在的本体论的论述则不是简单地论述其存在者状态,而是去追问此在的存在本身,这种追问本身就是此在作为存在者的存在的意义。第三,此在不仅包括了对其本身的存在的领会,也包括了对一切其他存在者的存在的领会。此在打开了通向一切其他存在者的门户。对一切其他存在者作本体论研究,均应通过此在来进行。或者说,一切其他存在者的本体论以对此在的本体论研究为基础。

  • 第17题:

    如何区分: DOCTYPE声明/新增的结构元素/功能元素,语义化的理解?


    正确答案:用正确的标签做正确的事情! 
    html语义化就是让页面的内容结构化,便于对浏览器、搜索引擎解析; 
    在没有样式CCS情况下也以一种文档格式显示,并且是容易阅读的。
    搜索引擎的爬虫依赖于标记来确定上下文和各个关键字的权重,利于 SEO。 
    使阅读源代码的人对网站更容易将网站分块,便于阅读维护理解。

  • 第18题:

    如何区分串行传输和并行传输?如何区分异步传输和同步传输?


    正确答案: (1)异步传输与同步传输异步传输方式:以字符为单位传输,在发送每一个字符代码时,在前面加上一起始位,长度为一个码元长度,若极性为“0”,表示一个字符的开始;后面加一终止位,若极性为“1”,表示一个字符的结束。
    同步传输方式:以固定的时钟节拍来发送数据信号,在一个串行数据流中,各信号码元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即同步);收发双方要保证比特同步,字符同步通过同步字符(SYN)来实现。
    (2)并行传输与串行传输并行传输:数据按其码元数可分成n路(通常n为一个字长,如8路、16路、32路等),同时在n路并行信道中传输,信源可将n位数据一次传送到信宿。需多条信道、通信线路复杂、成本较高,但传输速率快且不需外加同步措施,就可实现通信双方的码组或字符同步,多用于短距离通信。
    串行传输:数字流以串行方式在一条信道上传输,即数字信号序列按信号变化的时间顺序,逐位从信源经过信道传输到信宿。

  • 第19题:

    问答题
    理解Dasein在存在论层次和存在者层次上的优先地位。

    正确答案: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与其他一切存在者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先地位,第一,在存在者状态上的优先地位。此在只是它的存在本身,先于任何其他规定性,它不是现成已有的,实体性意义的存在,而只是一种显现,一种可能性。第二,本体论(存在论)的优先地位。此在能追问自己的存在。关于一般存在的本体论是对存在者状态上的意义作理论阐述,对此在的本体论的论述则不是简单地论述其存在者状态,而是去追问此在的存在本身,这种追问本身就是此在作为存在者的存在的意义。第三,此在不仅包括了对其本身的存在的领会,也包括了对一切其他存在者的存在的领会。此在打开了通向一切其他存在者的门户。对一切其他存在者作本体论研究,均应通过此在来进行。或者说,一切其他存在者的本体论以对此在的本体论研究为基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名词解释题
    第一哲学及存在论

    正确答案: 在《形而上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说明了第一哲学的基本宗旨,这就是阐明事物的一般原因和原理。第一哲学或形而上学,它的对象不是特殊的存在物,而是存在本身或“作为存在的存在”。这种关于“作为存在的存在”的科学,就是“本体论”,意指“关于存在的学说”。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或形而上学也可以被称为实体哲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如何区分: DOCTYPE声明/新增的结构元素/功能元素,语义化的理解?

    正确答案: 用正确的标签做正确的事情! 
    html语义化就是让页面的内容结构化,便于对浏览器、搜索引擎解析; 
    在没有样式CCS情况下也以一种文档格式显示,并且是容易阅读的。
    搜索引擎的爬虫依赖于标记来确定上下文和各个关键字的权重,利于 SEO。 
    使阅读源代码的人对网站更容易将网站分块,便于阅读维护理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如何理解和区分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法治观念和法治理念?

    正确答案: (一)社会主义法制观念的理解:一是泛指对法律制度的看法和态度;二是专指人们重视,遵守和自觉地执行法律的思想意识。 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理解:就是对法制理性精神和文化意识的抽象,是法治的基本倾向或人们对法治的态度,信念,及对法治价值、法律制度、法官等等的认识、评价、反应及期望等。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解:是人们对法律的功能、作用和法律的实施所持有的内心信念和观念,是指导一国法律制度设计和司法、执法、守法实践的思想基础和主导价值追求。
    (三)区分:“法治”是一种治理社会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是一种社会意识;而“法制”通常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是一种社会制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如何理解存在论区分(ontological difference)?意义何在?

    正确答案: 海德格尔认为从柏拉图以来的传统形而上学犯有一个根本性的错误:在没有了解存在者究竟怎样“存在”以前就肯定了其存在。在海德格尔看来,对存在和存在者的混淆是传统形而上学陷入困境和危机的根本原因,正是因为哲学家们错误地只关心存在者而撇开惟一具有始源意义的存在,他们对存在者的论述就失去了根基。为了克服传统形而上学的错误,根本的道路就是把存在本身和存在者严格区分开,即重新把存在从存在者中依托出来。
    以上参考刘放桐等编著:《新编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37~339页
    海德格尔用“存在者(状态)的”这一术语来讨论存在者,用“存在论的”来讨论存在。我完全确信我生存着,我意识到我的日常性的和存在者层次上的生存,然而我仍要问:“我是谁?”这是一个存在论问题。
    海德格尔认为,为了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提出存在问题,我们必须质问恰当的存在者,我们必须弄明白对什么存在者发问。我们不会对一棵树问甜饼的食谱,如果我们要问存在的意义问题,我们就必须找出能向之提问的存在者。
    海德格尔巴向之提问的存在者,确定为发问者本身。他指出,我们每个人都是能问存在问题的存在者,这意味着,我们对于存在已有某些模糊的、初步的领会。如果我们向自身提问,我们也许就能以一种更为恰当的方式提出关于存在意义的问题。海德格尔用“Dasein”这一术语来命名我们每一位所是的那个存在者。“Dasein”按期面意思可译为“这(那)里存在”。“Da”既可以指“那里”,也可以指“这里”。我是在这里,或你是在那里,这两种情形强调的都是亲身的我和你。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