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二程之格物致知”相关问题
  • 第1题:

    格物致知


    正确答案: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物理的学科,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

  • 第2题:

    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在今天也具有现实意义。


    正确答案:正确

  • 第3题:

    什么是“格物致知”?


    正确答案:二程的格物致知观点:
    二程把认识过程讲的比较曲折。他认为心中有知,心中本来具有完备的知识,但心却又不能直接认识自己,必须用格物的功夫,然后才能达到心的自己认识。即“知者吾之所固有,然不致则不能得之,而致知必有道,故曰致知在格物。”
    “格,至也。物,事也。事皆有理,至其理,乃格物也。”“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矣。”即“格物”即是“至物”。即是就物而穷其理。
    “穷理亦多端,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论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接事物而处其当,皆穷理也。”即穷理的途径主要是读书讨论和应接事物。
    “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须是集众理,然后脱然自有悟处。”即程颢认为,穷理须先一件一件进行研究,积累的多了,就能豁然贯通,认识最根本的理了。
    朱熹对二程提出的“格物致知”说作了全面的发挥,他说: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未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即:
    (1)“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肯定人有天赋的知识,这是认识的前提。
    (2)怎样来认识天赋的知识呢?回答是“致知在格物”,即通过认识事物之理,来唤醒心中之理。
    (3)通过日积月累,就会“豁然贯通”,于是“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

  • 第4题:

    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


    正确答案:两者都强调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考察和实践研究来求取真理。但是在对于所求得的“理”的认知方面,两者又有区别。理学家讲求的“理”,作为万物的根源而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格物致知”要获得的,是这一先验性存在并且亘古不变的“理”而“实践出真知”要取得的是一种与实践并行并长的真理性知识,并不固定而是处于发展之中。

  • 第5题:

    格物致知论


    正确答案: 格物致知论是朱熹哲学思想的另一重要理论。朱熹继承了程颐的观点,他认为,人的心中生来就包含有一切事物之理,但心却不能直接认识自己,必须通过“格物”工夫,对事物加以研究,才能达到心的自己认识,并从而达到对于天地万物之理的认识。

  • 第6题:

    “格物致知”的本义是()。


    正确答案: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 第7题:

    穷理指的是()。

    • A、用敬
    • B、慎独
    • C、格物致知
    • D、明辨

    正确答案:C

  • 第8题:

    “格物致知”其语出自()。

    • A、《论语》
    • B、《大学》
    • C、《中庸》
    • D、《孟子》

    正确答案:B

  • 第9题:

    名词解释题
    格物致知

    正确答案: 中国宋明理学认识论学说。始见于《礼记》。原是作为诚意、正心、修身等道德修养方法的命题。从宋代理学家程颐开始,把格物致知作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程颐认为格物就是就物而穷其理,格物的途径主要是读书讨论,应事接物之类。格物致知的过程,就是一个体认人所固有的理的过程。朱熹认为格物致知是连结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方法。他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并认为,“致知格物只是一事”,是认识的两个方面。陆九渊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王守仁认为格为正,物为事,致为至,知为良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填空题
    四学:濂周敦颐之学,洛二程之学,关张载之学,()。

    正确答案: 闽朱熹之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施工工序一般指()。
    A

    单位工程之间

    B

    单项工程之间

    C

    分部工程之间

    D

    分项工程之间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格物致知”的本义是()。

    正确答案: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格物致知”一词出自()。

    • A、《中庸》
    • B、《论语》
    • C、《孟子》
    • D、《大学》

    正确答案:D

  • 第14题:

    关于司马光对“格物致知”的训诂,理解不正确的有()

    • A、司马光的训诂否定了郑玄的训诂
    • B、他对物的态度是对立
    • C、定型了格物致知的两种阐释方向
    • D、阐明了格物致知的道理

    正确答案:D

  • 第15题:

    施工工序一般指()。

    • A、单位工程之间
    • B、单项工程之间
    • C、分部工程之间
    • D、分项工程之间

    正确答案:D

  • 第16题:

    对待知(智),儒家和道家的看法有所不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道家强调格物致知
    • B、道家强调离形去智
    • C、儒家强调格物致知
    • D、儒家强调离形去智
    • E、儒家强调科学实证

    正确答案:B,C

  • 第17题:

    格物致知是()提出的

    • A、陆九渊
    • B、朱熹
    • C、王阳明
    • D、张载

    正确答案:C

  • 第18题:

    在VRP平台上,OSPF协议支持多进程,以下关于VRP平台上OSPF多进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开启了多进程之后,多个OSPF进程使用同一个LSDB;不同进程之间的路由是互通的即从一个进程学习到的路由默认可以发布到另一个进程中
    • B、开启了多进程之后,不同的OSPF进程使用不同的LSDB;不同进程之间的路由是互通即从一个进程学习到的路由默认可以发布到另一个进程中
    • C、开启了多进程之后,不同的OSPF进程使用不同的LSDB,不同进程之间的路由不是互通的,需要在进程之间相互引入,由于都是OSPF路由,所以在进程之间相互引入的路由属于第一类外部路由
    • D、开启了多进程之后,不同的OSPF进程使用不同的LSDB,不同进程之间的路由不是互通的,需要在进程之间互相引入,在进程之间相互引入的路由属于第二类外部路由

    正确答案:A,B,C

  • 第19题:

    四学:濂周敦颐之学,洛二程之学,关张载之学,()。


    正确答案:闽朱熹之学

  • 第20题:

    问答题
    通过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你认为《礼记·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

    正确答案: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获得知识。“格物致知”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的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名词解释题
    格物致知论

    正确答案: 格物致知论是朱熹哲学思想的另一重要理论。朱熹继承了程颐的观点,他认为,人的心中生来就包含有一切事物之理,但心却不能直接认识自己,必须通过“格物”工夫,对事物加以研究,才能达到心的自己认识,并从而达到对于天地万物之理的认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关于司马光对“格物致知”的训诂,理解不正确的有()
    A

    司马光的训诂否定了郑玄的训诂

    B

    他对物的态度是对立

    C

    定型了格物致知的两种阐释方向

    D

    阐明了格物致知的道理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名词解释题
    二程之格物致知

    正确答案: “致知在格物。格,至也。”“知至便意诚,若有知而不诚者,皆知未至尔。”大程所说的“知”,更多意义上是指人心中固有的良知、天德,非一般知觉之知和知识之知,“人心莫不有知,惟蔽于人欲,则亡天德也。”因此需要格物,格物为致知的工夫。在小程看来,格物致知乃人的修养工夫之基础,是为学之本。“人之学莫大于知本末终始。致知在格物,则所谓本也,始也。”格物为穷理,“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程颐区分了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认为“物我一理,才明彼即晓此,合内外之道也。”大程强调理在人心,只要反身而诚,则理自明;小程认为理在人心,也在事物,格物对两者都应该格,才能穷理,不过其也更重视德性之知。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