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对大乘修行人而言,为什么菩提心如此重要?请从教证、举例、比喻、推理等方面具体阐述。

题目

对大乘修行人而言,为什么菩提心如此重要?请从教证、举例、比喻、推理等方面具体阐述。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华严经》云:“欲求导师慧,究竟最胜道,甚深一切智,无上解脱王,勇猛勤精进,速发菩提心。”又云:“欲得最胜第一道,为一切智解脱王,应当速发菩提心,永尽诸漏利群生。”律藏中有这样一个事例:罗汉师父与新度沙弥同行,师在前,沙弥在后背负行李。罗汉忽然观见弟子发大乘菩提心,愿于未来度苦海众生;遂接过衣物,令沙弥前行,己在后行。可见,虽为凡夫小儿,一发菩提心,四果罗汉也尊重服侍。
《大般涅槃经》喻:“菩萨摩诃萨常勤守护是菩提心,犹如世人守护一子,亦如瞎者护余一目,如行圹野守护导者。”《华严经》喻:菩提心者犹如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犹如君主,胜出一切二乘人故;菩提心者犹如帝王,一切愿中得自在故;菩提心者如劫烧火,能烧一切诸有为故;菩提心者犹如龙珠,能消一切烦恼毒故;菩提心者如功德瓶,满足一切众生心故。”不管修禅、修净、修中观、修大圆满,都是为了利益众生,若能以这种心态时时摄持,哪怕只是听一堂课,其功德乃至佛果之间也是不会耗尽的;如果仅仅为了名食财色等人天福报,则来生仍然堕落。
更多“对大乘修行人而言,为什么菩提心如此重要?请从教证、举例、比喻、推”相关问题
  • 第1题:

    对大乘修行人而言,什么才是最快乐的?你觉得真是这样吗?


    正确答案: 只要众生远离痛苦、获得快乐,这就是大乘修行人最快乐的事情。或者说,在大恩上师座下享受佛法的甘露美味,也是最快乐的。

  • 第2题:

    修世俗菩提心时,首先需要修什么?应该怎么样修?请以教证进行说明。


    正确答案: 首先要集中精力修自他平等心。若未修好自他平等,则自他相换等其他境界无法现前。只有懂得自他是平等的,才可以修出菩提心,如《学集论》云:“自他平等熟习已,能生坚固菩提心。”应该自己想怎么样,众生也想怎么样。仲巴司那坚问单巴桑吉尊者:“请开示一句可概括所有佛教要点的教言。”尊者对他教诫道:“你自己希望怎样,其他众生也希望那样,就这样修推己及人吧!”所以应该尽量爱护所有的众生,依靠窍诀修持大乘菩提心。

  • 第3题:

    为什么说佛法的精华教义是大乘菩提心?


    正确答案: 《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省庵大师说:“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没有菩提心,一切修学都不是佛法的范围了。弘扬了菩提心,就是真正弘扬了如来教法;一切佛法都是以菩提心为基础,八万四千法门,离开了菩提心,不再称其为佛法,也不能获得成就。

  • 第4题:

    为什么有了菩提心的摄持,我们平时积累的念佛、放生等善根就永不会穷尽?请结合比喻说明。


    正确答案: 世间上的随福德分善根、小乘的随解脱分善根就像芭蕉树一样,生完一次果后就会枯干,没有再生果的机会,但大乘菩提心的善根就像天界或劫初时的如意树一样,果实会一直不断地产生,用之不尽,且越享用越增长。无论积累何种善根,若以菩提心来摄持,所行持的善法均成为菩提之因,如一滴水融入大海,大海未干之前,此水滴也不会干涸,所以这个善根直至成佛之前都是不会耗尽的。

  • 第5题:

    按照《大乘阿毗达磨》的观点,正念的对境、形相、作用分别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 《大乘阿毗达磨》中说:所谓的正念,就是于过去之事不忘而心不散乱。它的对境是过去之事,形相是不忘,作用是心不外散。比如说,我是个修行人,不能忘记自己以前发过菩提心,有了这种念头的摄持,心就不会往外散乱。

  • 第6题:

    问答题
    对大乘修行人而言,什么才是最快乐的?你觉得真是这样吗?

    正确答案: 只要众生远离痛苦、获得快乐,这就是大乘修行人最快乐的事情。或者说,在大恩上师座下享受佛法的甘露美味,也是最快乐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既然与凡愚相处有害无利,我们应该怎么做?这是否与大乘菩提心相违?为什么?

    正确答案: 作为大乘修行人,不能舍弃众生,将他们置之不顾、抛之脑后,但要明白的一点是,我们的行为在什么样的人群中可以展开,在什么样的场合中可以行持,务必要掌握这个分寸。如果现在因缘没有成熟,尽量不要接近他们,不然很有可能被他们同化。
    这与大乘菩提心不相违。因为凡愚的威力和加持力非常强,如果自己没有定力,只会随顺他们,最后使道心彻底退失。我们应遵循佛陀的教言,内心中不能舍弃众生,但自己的菩提心受到影响时,行为上还是要值得注意,主要以自己行持善法为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请以比喻说明,菩提心对忏悔罪业有极大的帮助。

    正确答案: 如果有了菩提心,罪业再大也可以消除;如果没有菩提心,怎么样忏悔也收效甚微。
    乔美仁波切有个比喻说,铁丸子虽然很小很小,但放在水里会沉下去,同样,若没有菩提心摄持,罪业尽管微不足道,却可以让你堕落恶趣。空心的铁管虽然很大很大,但放在水里会浮起来,同样,尽管你造的业非常可怕,可是若有菩提心,那么不会堕下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如果世间上发大乘菩提心的人越来越多,对我们国家、社会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请以理建立。

    正确答案: 因为万法唯心造,人心若善,其增上果所感召的环境也必定善妙,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如果发利他菩提心的人越来越多,整个世间的饥荒、战争、灾难就会逐渐消失。因为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爱心、慈悲心、无私奉献一切的心,这种心的力量不可思议,它可以令家庭和睦,令社会安定,令国家富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对大乘修行人而言,什么才是最快乐的?

    正确答案: 只要众生远离痛苦、获得快乐,这就是大乘修行人最快乐的事情。或者说,在大恩上师座下享受佛法的甘露美味,也是最快乐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请结合比喻说明菩提心所依之心的难得性。

    正确答案: 譬如在乌云密布的漆黑夜晚,偶尔依靠闪电的外缘一瞬间能使色法昭彰显著,现得极为明显。同样,借助佛陀的威德力,有时候也能使由罪业所感处在痛苦黑暗中的所有世人偶尔萌生行善修福的智慧,而这种心态不会屡屡持久不断地生起,因而我们一定要努力生起、增上奉行善法的心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为什么有了菩提心的摄持,我们平时积累的念佛、放生等善根就永不会穷尽?请结合比喻说明。

    正确答案: 世间上的随福德分善根、小乘的随解脱分善根就像芭蕉树一样,生完一次果后就会枯干,没有再生果的机会,但大乘菩提心的善根就像天界或劫初时的如意树一样,果实会一直不断地产生,用之不尽,且越享用越增长。无论积累何种善根,若以菩提心来摄持,所行持的善法均成为菩提之因,如一滴水融入大海,大海未干之前,此水滴也不会干涸,所以这个善根直至成佛之前都是不会耗尽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既然与凡愚相处有害无利,我们应该怎么做?这是否与大乘菩提心相违?为什么?


    正确答案: 作为大乘修行人,不能舍弃众生,将他们置之不顾、抛之脑后,但要明白的一点是,我们的行为在什么样的人群中可以展开,在什么样的场合中可以行持,务必要掌握这个分寸。如果现在因缘没有成熟,尽量不要接近他们,不然很有可能被他们同化。
    这与大乘菩提心不相违。因为凡愚的威力和加持力非常强,如果自己没有定力,只会随顺他们,最后使道心彻底退失。我们应遵循佛陀的教言,内心中不能舍弃众生,但自己的菩提心受到影响时,行为上还是要值得注意,主要以自己行持善法为主!

  • 第14题:

    为什么三士道都需要菩提心?若是这样的话,小乘阿罗汉岂不是变成大乘菩萨了吗?请阐明你的理由。


    正确答案: 小士修法唯求离苦生善趣,修行人相续中只要一度生起菩提心,即能灭多劫罪障,圆满广大福德,刹那解脱恶趣痛苦,因此,修小士道亦宜发菩提心。中士道的基础是小士道,小士道既应发菩提心,中士道岂能舍亦?(若欲详知此理,阅能海上师所讲的《菩提道次第论科颂讲记》。)所谓大士道,是指大乘种性的菩萨为了利益众生、遣除他们相续中的一切痛苦而希求佛果,这本来就是菩提心的体性。因此,三士道都需要菩提心。
    小乘阿罗汉需要菩提心,是从不能舍弃的角度而言的,并不是从必须具足的角度来讲的,故不会变成大乘菩萨。

  • 第15题:

    请结合比喻说明菩提心所依之心的难得性。


    正确答案: 譬如在乌云密布的漆黑夜晚,偶尔依靠闪电的外缘一瞬间能使色法昭彰显著,现得极为明显。同样,借助佛陀的威德力,有时候也能使由罪业所感处在痛苦黑暗中的所有世人偶尔萌生行善修福的智慧,而这种心态不会屡屡持久不断地生起,因而我们一定要努力生起、增上奉行善法的心念。

  • 第16题:

    念佛、参禅到底是大乘修法,还是小乘修法?为什么?


    正确答案: 念佛、参禅是属于大乘还是小乘的修法取决于是否有菩提心。比如说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个词上面不分大乘和小乘,以出离心来摄持,就成了小乘的念佛法门;以菩提心来摄持,就是大乘的念佛法门。
    也就是说修一切善发观待发心不同分成大小乘,仅以自己的出离而修一切善法是小乘修法,以菩提心摄持的一切善法就是大乘修法。

  • 第17题:

    如果世间上发大乘菩提心的人越来越多,对我们国家、社会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请以理建立。


    正确答案: 因为万法唯心造,人心若善,其增上果所感召的环境也必定善妙,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如果发利他菩提心的人越来越多,整个世间的饥荒、战争、灾难就会逐渐消失。因为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爱心、慈悲心、无私奉献一切的心,这种心的力量不可思议,它可以令家庭和睦,令社会安定,令国家富强。

  • 第18题:

    问答题
    对大乘修行人而言,为什么菩提心如此重要?请从教证、举例、比喻、推理等方面具体阐述。

    正确答案: 《华严经》云:“欲求导师慧,究竟最胜道,甚深一切智,无上解脱王,勇猛勤精进,速发菩提心。”又云:“欲得最胜第一道,为一切智解脱王,应当速发菩提心,永尽诸漏利群生。”律藏中有这样一个事例:罗汉师父与新度沙弥同行,师在前,沙弥在后背负行李。罗汉忽然观见弟子发大乘菩提心,愿于未来度苦海众生;遂接过衣物,令沙弥前行,己在后行。可见,虽为凡夫小儿,一发菩提心,四果罗汉也尊重服侍。
    《大般涅槃经》喻:“菩萨摩诃萨常勤守护是菩提心,犹如世人守护一子,亦如瞎者护余一目,如行圹野守护导者。”《华严经》喻:菩提心者犹如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犹如君主,胜出一切二乘人故;菩提心者犹如帝王,一切愿中得自在故;菩提心者如劫烧火,能烧一切诸有为故;菩提心者犹如龙珠,能消一切烦恼毒故;菩提心者如功德瓶,满足一切众生心故。”不管修禅、修净、修中观、修大圆满,都是为了利益众生,若能以这种心态时时摄持,哪怕只是听一堂课,其功德乃至佛果之间也是不会耗尽的;如果仅仅为了名食财色等人天福报,则来生仍然堕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修世俗菩提心时,首先需要修什么?应该怎么样修?请以教证进行说明。

    正确答案: 首先要集中精力修自他平等心。若未修好自他平等,则自他相换等其他境界无法现前。只有懂得自他是平等的,才可以修出菩提心,如《学集论》云:“自他平等熟习已,能生坚固菩提心。”应该自己想怎么样,众生也想怎么样。仲巴司那坚问单巴桑吉尊者:“请开示一句可概括所有佛教要点的教言。”尊者对他教诫道:“你自己希望怎样,其他众生也希望那样,就这样修推己及人吧!”所以应该尽量爱护所有的众生,依靠窍诀修持大乘菩提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念佛、参禅到底是大乘修法,还是小乘修法?为什么?

    正确答案: 念佛、参禅是属于大乘还是小乘的修法取决于是否有菩提心。比如说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个词上面不分大乘和小乘,以出离心来摄持,就成了小乘的念佛法门;以菩提心来摄持,就是大乘的念佛法门。
    也就是说修一切善发观待发心不同分成大小乘,仅以自己的出离而修一切善法是小乘修法,以菩提心摄持的一切善法就是大乘修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佛法的精华教义是大乘菩提心?

    正确答案: 《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省庵大师说:“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没有菩提心,一切修学都不是佛法的范围了。弘扬了菩提心,就是真正弘扬了如来教法;一切佛法都是以菩提心为基础,八万四千法门,离开了菩提心,不再称其为佛法,也不能获得成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为什么三士道都需要菩提心?若是这样的话,小乘阿罗汉岂不是变成大乘菩萨了吗?请阐明你的理由。

    正确答案: 小士修法唯求离苦生善趣,修行人相续中只要一度生起菩提心,即能灭多劫罪障,圆满广大福德,刹那解脱恶趣痛苦,因此,修小士道亦宜发菩提心。中士道的基础是小士道,小士道既应发菩提心,中士道岂能舍亦?(若欲详知此理,阅能海上师所讲的《菩提道次第论科颂讲记》。)所谓大士道,是指大乘种性的菩萨为了利益众生、遣除他们相续中的一切痛苦而希求佛果,这本来就是菩提心的体性。因此,三士道都需要菩提心。
    小乘阿罗汉需要菩提心,是从不能舍弃的角度而言的,并不是从必须具足的角度来讲的,故不会变成大乘菩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请举例说明:发菩提心的菩萨,为什么必须通达世出世间的一切学问?

    正确答案: 若没有通达一切学问,一方面不能成就遍知佛果,另外也不能饶益一切众生。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云:“若未通五明,圣者不成佛,为制服摄他,自知而学之。”意思是说,菩萨若未精通五明,不可能获得一切智智的佛果,尤其在利益众生时,为了制服对佛教具有成见者,也为了摄受与佛教有因缘者,菩萨必须通达一切知识,如此才能圆满自他二利。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