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病例摘要】患者,女,37岁。患者于1个月前分娩后,出现大便干结,4~5天1次。现症:大便已4日未下,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口唇色淡,眼睑结膜苍白,食少纳呆,小便正常,无发热恶寒及异常出汗。查体:T36.5℃,P70次/分,R16次/分,BP100/70mmHg。营养欠佳,表情疲惫,睑结膜苍白,肠鸣音正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辅助检查:WBC5.5×109/L,Hb1Og/L,RBC3×1O12/L,NO.62,LO.37,EO.01;二便常规未见异常,肝胆胰脾双肾膀胱子宫B超未见异常,心电图正

题目

【病例摘要】患者,女,37岁。患者于1个月前分娩后,出现大便干结,4~5天1次。现症:大便已4日未下,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口唇色淡,眼睑结膜苍白,食少纳呆,小便正常,无发热恶寒及异常出汗。查体:T36.5℃,P70次/分,R16次/分,BP100/70mmHg。营养欠佳,表情疲惫,睑结膜苍白,肠鸣音正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辅助检查:WBC5.5×109/L,Hb1Og/L,RBC3×1O12/L,NO.62,LO.37,EO.01;二便常规未见异常,肝胆胰脾双肾膀胱子宫B超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请与肠梗阻相鉴别。


相似考题
更多“【病例摘要】患者,女,37岁。患者于1个月前分娩后,出现大便干结,4~5天1次。现症:大便已4日未下,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口唇色淡,眼睑结膜苍白,食少纳呆,小便正常,无发热恶寒及异常出汗。查体:T36.5℃,P70次/分,R16次/分,BP100/70mmHg。营养欠佳,表情疲惫,睑结膜苍白,肠鸣音正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辅助检查:WBC5.5×109/L,Hb1Og/L,RBC3×1O12/L,NO.62,LO.37,EO.01;二便常规未见异常,肝胆胰脾双肾膀胱子宫B超未见异常,心电图正”相关问题
  • 第1题:

    【病例摘要】患者,女,62岁。患者约半年前出现大便溏薄,日行2~3次,尤以黎明前必肠鸣,腹中隐隐作痛而泻,泻后痛减,完谷不化,近20天腹泻症状加重,现症状为食少,腰膝酸软,手足不温,喜温畏寒,面色黧黑,身体瘦弱。查体:T 36.2℃,P 66次/分,R 16次/分,BP 110/70mmHg。慢性病容,左下腹轻微压痛,但揉按则舒,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细。辅助检查:血尿常规未见异常,肝胆胰脾双肾B超未见异常。大便常规:稀便,镜检未见异常,潜血阴性。结肠镜:乙状结肠黏膜轻度水肿,局部充血,未见溃疡面及出血点。【答题要求】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参考答案:一、西医诊断依据(1)腹泻半年,加重20天。(2)慢性病容,左下腹轻微压痛,但揉按则舒。(3)大便常规:稀便,镜检未见异常,潜血阴性。结肠镜:乙状结肠黏膜轻度水肿,局部充血,未见溃疡面及出血点。二、中医辨证依据与病因病机分析1.中医辨证依据 脾胃受损,故纳呆、食少、乏力;脾胃虚弱,水谷精微无以化生,损及肾脏,故见腰膝酸软;命门火衰则黎明腹泻、手足不温、喜温畏寒、面色黧黑、完谷不化;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细均为脾肾阳气虚衰之象。2.病因病机分析 脾肾阳虚,运化失常,肾阳虚衰。三、入院诊断1.西医诊断 慢性结肠炎。2.中医疾病诊断 泄泻。3.中医辨证诊断 肾阳虚衰。四、中医治疗1.中医治法 温肾健脾,固涩止泻。2.所选方剂名称 四神丸加减。3.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肉豆蔻1Og、吴茱萸3g、补骨脂12g、五味子1Og、附子3g、炮姜6g、甘草6g;3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五、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1.一般治疗 休息,饮食宜富营养少渣。2.药物治疗 首选柳氮磺胺吡啶或美沙拉嗪;口服鱼油、甲硝唑(灭滴灵)。

  • 第2题:

    【病例摘要】
    患者,女,27岁。
    患者于半月前出现发热微恶寒、咽喉肿痛、肢体酸痛,经抗菌、消炎止痛等处理后,咽喉肿痛消除,但肢体疼痛加重。
    现症:四肢肘膝关节疼痛呈游走性,痛处皮温较高,得冷则舒,微恶风,汗出较多,口渴心烦,纳呆,大便黏腻不下,小便黄。患者平素喜食辛辣。
    查体:T37.2℃,P82次/分,R20次/分,BP110/70mmHg。痛苦病容,四肢肘膝关节红肿,肤温升高,活动受限,压痛明显,未发现皮下结节及红斑,余未见异常。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辅助检查:血尿便常规未见异常,血沉30mm/h;抗溶血性链球菌"O"阳性;类风湿因子阴性:X线片示双膝关节正侧位片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请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鉴别。


    答案:
    解析:

    一、西医诊断依据
    (1)半月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
    (2)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
    (3)实验室检查:抗溶血性链球菌"O"阳性;血沉30mm/h;类风湿因子阴性;X线片示双膝关节正侧位片未见异常。
    二、西医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类风湿性关节炎鉴别。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要点如下。
    (1)晨僵至少六小时,病程大于六周。
    (2)三个以上关节肿至少六周。
    (3)对称性关节肿,至少六周。
    (4)腕、掌指、近指关节肿,至少六周。
    (5)皮下结节。
    (6)手X片改变。
    (7)类风湿因子阳性。
    以上有四项即可诊断。
    而本病多见于青少年,其关节炎特点为四肢大关节游走性肿痛,少有关节畸形,关节外症状包括有链球菌感染史,发热,心肌炎,环形红斑;血清抗溶血性链球菌"O"滴度升高。
    三、中医辨证依据与病因病机分析
    1.中医辨证依据四肢肘膝关节疼痛呈游走性,痛处皮温较高,得冷则舒,微恶风,汗出较多,口渴心烦,纳呆,大便黏腻不下,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辨为风湿热痹。
    2.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平素喜食辛辣,湿热内生,复感风热,内湿与风热交感,袭于肌表则发热恶寒,风热之邪上攻咽喉,则咽喉肿痛,湿热之邪流注肌肉、关节经脉,故关节红肿热痛;汗出,烦躁,便黏,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之象。
    四、入院诊断
    1.西医诊断 风湿性关节炎。
    2.中医疾病诊断 痹症。
    3.中医辨证诊断 风湿热痹。
    五、中医治疗
    1.中医治法 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2.所选方剂名称 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
    3.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生石膏12g、知母10g、黄柏10g、连翘15g、桂枝12g、防己15g、杏仁10g、薏苡仁30g、滑石15g、赤芍15g;3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六、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
    1.一般治疗休息、戒烟、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清淡饮食,忌辛辣、肥甘,避风寒湿邪,注意休息。
    2.药物治疗 阿司匹林,肾上腺皮质激素,青霉素。

  • 第3题:

    【病例摘要】
    患者,男,32岁。
    患者平素身体虚弱,2个月来周身乏力,上楼困难,近1周加重,行动需人扶持。
    现症:四肢无力,面色萎黄无华,少气懒言,神疲,纳呆,大便溏薄。
    查体:T36.5℃,P66次/分,R16次/分,BP120/70mmHg。营养欠佳,神志清楚,动作缓慢,双肺呼吸音低,四肢肌肉萎缩,肌腱反射减弱,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辅助检查:血、尿、便常规及头部CT未见异常。心电图、胸透、肝胆胰脾B超未见异常。血电解质:K3.6mmol/L,Ca2.6mmol/L,CPK220IU/L,LDH160U/L。尿检查:尿肌酸排除增多,肌酐减少。


    答案:
    解析: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请与多发性肌炎相鉴别。

    一、西医诊断依据
    (1)四肢无力2个月,加重1周。
    (2)营养欠佳,神志清楚,动作缓慢,双肺呼吸音低,四肢肌肉萎缩,肌腱反射减弱。
    (3)血电解质:K3.6mmol/L,Ca2.6mmol/L,CPK220IU/L,LDH160U/L。尿检查:尿肌酸排除增多,肌酐减少。
    二、西医鉴别诊断
    多发性肌炎起病急,肌肉有疼痛和触痛,肌无力的分布广泛,颈项肌与吞咽肌也常受影响,无家族遗传,对激素治疗有良好反应,二者不难鉴别。
    三、中医辨证依据与病因病机分析
    1.中医辨证依据 患者脾胃虚弱,化生无源,气血亏虚,故见面色萎黄无华、少气懒言、神疲;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均为脾胃虚弱、气血亏虚之象。
    2.病因病机分析 脾胃虚弱,化生无源,气血亏虚。
    四、入院诊断
    1.西医诊断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2.中医疾病诊断 痿证。
    3.中医辨证诊断 脾胃虚弱。
    五、中医治疗
    1.中医治法 补中益气,健脾升清。
    2.所选方剂名称 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3.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人参6g、白术15g、山药15g、扁豆15g、莲肉10g、黄芪15g、当归10g、茯苓15g、砂仁6g、陈皮12g、柴胡6g、升麻6g、神曲10g、炙甘草6g、大枣5g;3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六、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
    1.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忌辛辣油腻黏滑,调情志,适劳役,避寒湿,禁烟酒,适当锻炼身体。
    2.药物治疗 胰岛素糖疗法,肌注ATP,口服维生素E。

  • 第4题:

    【病例摘要】
    患者,女,37岁。
    患者于1个月前分娩后,出现大便干结,4~5天1次。
    现症:大便已4日未下,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口唇色淡,眼睑结膜苍白,食少纳呆,小便正常,无发热恶寒及异常出汗。
    查体:T36.5℃,P70次/分,R16次/分,BP100/70mmHg。营养欠佳,表情疲惫,睑结膜苍白,肠鸣音正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辅助检查:WBC5.5×10/L,Hb10g/L,RBC3×10/L,N0.62,L0.37,E0.01;二便常规未见异常,肝胆胰脾双肾膀胱子宫B超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请与肠梗阻相鉴别。


    答案:
    解析:

    一、西医诊断依据
    (1)大便干结30天。
    (2)营养欠佳,表情疲惫,睑结膜苍白,肠鸣音正常。
    (3)血常规:WBC5.5×10/L,Hb10g/L,RBC3×10/L,N0.62,L0.37,E0.01。
    二、西医鉴别诊断
    肠梗阻虽有便秘症状,但还有腹痛、腹胀、呕吐,腹部可见肠型或蠕动波,有压痛、反跳痛,腹平片可见液平,以此可以鉴别。
    三、中医辨证依据与病因病机分析
    1.中医辨证依据 患者血虚精枯,肠道失润,故大便干结,血虚不能上容于面,则面色无华、口唇色淡、眼睑结膜苍白;清窍、心神失养则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均为血虚之象。
    2.病因病机分析 血虚精枯,肠道失润。
    四、入院诊断
    1.西医诊断 ①功能性便秘;②失血性贫血。
    2.中医疾病诊断 便秘。
    3.中医辨证诊断 血虚型。
    五、中医治疗
    1.中医治法 养血润燥。
    2.所选方剂名称 润肠丸加减。
    3.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当归20g、生地黄10g、麻仁15g、桃仁9g、枳壳9g、生首乌15g;3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六、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
    1.饮食治疗适当摄入粗制全食,多食高含食物纤维的蔬菜水果,适当增加饮水量。
    2.精神和行为疗法行为疗法指定时排便锻炼。
    3.加强体育锻炼早晚按摩腹部。
    4.生物反馈疗法。
    5.药物治疗促胃肠动力药。

  • 第5题:

    患者,女,27岁。
    患者于半月前出现发热微恶寒、咽喉肿痛、肢体酸痛,经抗菌、消炎止痛等处理后,咽喉肿痛消除,但肢体疼痛加重。
    现症:四肢肘膝关节疼痛呈游走性,痛处皮温较高,得冷则舒,微恶风,汗出较多,口渴心烦,纳呆,大便黏腻不下,小便黄。患者平素喜食辛辣。
    查体:T37.2℃,P82次/分,R20次/分,BP110/70mmHg。痛苦病容,四肢肘膝关节红肿,肤温升高,活动受限,压痛明显,未发现皮下结节及红斑,余未见异常。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辅助检查:血尿便常规未见异常,血沉30mm/h;抗溶血性链球菌"O"阳性;类风湿因子阴性:X线片示双膝关节正侧位片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请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鉴别。


    答案:
    解析:

    一、西医诊断依据
    (1)半月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
    (2)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
    (3)实验室检查:抗溶血性链球菌"O"阳性;血沉30mm/h;类风湿因子阴性;X线片示双膝关节正侧位片未见异常。
    二、西医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类风湿性关节炎鉴别。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要点如下。
    (1)晨僵至少六小时,病程大于六周。
    (2)三个以上关节肿至少六周。
    (3)对称性关节肿,至少六周。
    (4)腕、掌指、近指关节肿,至少六周。
    (5)皮下结节。
    (6)手X片改变。
    (7)类风湿因子阳性。
    以上有四项即可诊断。
    而本病多见于青少年,其关节炎特点为四肢大关节游走性肿痛,少有关节畸形,关节外症状包括有链球菌感染史,发热,心肌炎,环形红斑;血清抗溶血性链球菌"O"滴度升高。
    三、中医辨证依据与病因病机分析
    1.中医辨证依据四肢肘膝关节疼痛呈游走性,痛处皮温较高,得冷则舒,微恶风,汗出较多,口渴心烦,纳呆,大便黏腻不下,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辨为风湿热痹。
    2.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平素喜食辛辣,湿热内生,复感风热,内湿与风热交感,袭于肌表则发热恶寒,风热之邪上攻咽喉,则咽喉肿痛,湿热之邪流注肌肉、关节经脉,故关节红肿热痛;汗出,烦躁,便黏,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之象。
    四、入院诊断
    1.西医诊断 风湿性关节炎。
    2.中医疾病诊断 痹症。
    3.中医辨证诊断 风湿热痹。
    五、中医治疗
    1.中医治法 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2.所选方剂名称 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
    3.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生石膏12g、知母10g、黄柏10g、连翘15g、桂枝12g、防己15g、杏仁10g、薏苡仁30g、滑石15g、赤芍15g;3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六、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
    1.一般治疗休息、戒烟、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清淡饮食,忌辛辣、肥甘,避风寒湿邪,注意休息。
    2.药物治疗 阿司匹林,肾上腺皮质激素,青霉素。

  • 第6题:

    患者,女,62岁。
    患者约半年前出现大便溏薄,日行2~3次,尤以黎明前必肠鸣,腹中隐隐作痛而泻,泻后痛减,完谷不化,近20天腹泻症状加重,现症状为食少,腰膝酸软,手足不温,喜温畏寒,面色黧黑,身体瘦弱。
    查体:T36.2℃,P66次/分,R16次/分,BP110/70mmHg。慢性病容,左下腹轻微压痛,但揉按则舒,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细。
    辅助检查:血尿常规未见异常,肝胆胰脾双肾B超未见异常。大便常规:稀便,镜检未见异常,潜血阴性。结肠镜:乙状结肠黏膜轻度水肿,局部充血,未见溃疡面及出血点。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请与肠易激综合征相鉴别。


    答案:
    解析:

    一、西医诊断依据
    (1)腹泻半年,加重20天。
    (2)慢性病容,左下腹轻微压痛,但揉按则舒。
    (3)大便常规:稀便,镜检未见异常,潜血阴性。结肠镜:乙状结肠黏膜轻度水肿,局部充血,未见溃疡面及出血点。
    二、西医鉴别诊断
    肠易激综合征粪便有黏液但无脓血,可有便秘和腹泻交替,常伴腹痛、腹胀肠鸣及全身神经官能症,结肠镜检查无器质性改变。
    三、中医辨证依据与病因病机分析
    1.中医辨证依据 脾胃受损,故纳呆、食少、乏力;脾胃虚弱,水谷精微无以化生,损及肾脏,故见腰膝酸软;命门火衰则黎明腹泻、手足不温、喜温畏寒、面色黧黑、完谷不化;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细均为脾肾阳气虚衰之象。
    2.病因病机分析 脾肾阳虚,运化失常,肾阳虚衰。
    四、入院诊断
    1.西医诊断 慢性结肠炎。
    2.中医疾病诊断 泄泻。
    3.中医辨证诊断 肾阳虚衰。
    五、中医治疗
    1.中医治法 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2.所选方剂名称 四神丸加减。
    3.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肉豆蔻10g、吴茱萸3g、补骨脂12g、五味子10g、附子3g、炮姜6g、甘草6g;3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六、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
    1.一般治疗 休息,饮食宜富营养少渣。
    2.药物治疗 首选柳氮磺胺吡啶或美沙拉嗪;口服鱼油、甲硝唑(灭滴灵)。

  • 第7题:

    【病例摘要】患者,女,37岁。患者于1个月前分娩后,出现大便干结,4~5天1次。现症:大便已4日未下,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口唇色淡,眼睑结膜苍白,食少纳呆,小便正常,无发热恶寒及异常出汗。查体:T36.5℃,P70次/分,R16次/分,BP100/70mmHg。营养欠佳,表情疲惫,睑结膜苍白,肠鸣音正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辅助检查:WBC5.5×109/L,Hb1Og/L,RBC3×1O12/L,NO.62,LO.37,EO.01;二便常规未见异常,肝胆胰脾双肾膀胱子宫B超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 【答题要求】 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正确答案: 一、西医诊断依据
    (1)大便干结30天。
    (2)营养欠佳,表情疲惫,睑结膜苍白,肠鸣音正常。
    (3)血常规:WBC5.5×109/L,Hb1Og/L,RBC3×1012/L,NO.62,LO.37,E0.01。
    二、中医辨证依据与病因病机分析
    1.中医辨证依据患者血虚精枯,肠道失润,故大便干结,血虚不能上容于面,则面色无华、口唇色淡、眼睑结膜苍白;清窍、心神失养则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均为血虚之象。
    2.病因病机分析血虚精枯,肠道失润。
    三、入院诊断
    1.西医诊断①功能性便秘;②失血性贫血。
    2.中医疾病诊断便秘。
    3.中医辨证诊断血虚型。
    四、中医治疗
    1.中医治法养血润燥。
    2.所选方剂名称润肠丸加减。
    3.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当归20g、生地黄1Og、麻仁15g、桃仁9g、枳壳9g、生首乌15g;3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五、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
    1.饮食治疗适当摄入粗制全食,多食高含食物纤维的蔬菜水果,适当增加饮水量。
    2.精神和行为疗法行为疗法指定时排便锻炼。
    3.加强体育锻炼早晚按摩腹部。
    4.生物反馈疗法。
    5.药物治疗促胃肠动力药。

  • 第8题:

    【病例摘要】患者,女,62岁。患者约半年前出现大便溏薄,日行2~3次,尤以黎明前必肠鸣,腹中隐隐作痛而泻,泻后痛减,完谷不化,近20天腹泻症状加重,现症状为食少,腰膝酸软,手足不温,喜温畏寒,面色黧黑,身体瘦弱。查体:T36.2℃,P66次/分,R16次/分,BP110/70mmHg。慢性病容,左下腹轻微压痛,但揉按则舒,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细。辅助检查:血尿常规未见异常,肝胆胰脾双肾B超未见异常。大便常规:稀便,镜检未见异常,潜血阴性。结肠镜:乙状结肠黏膜轻度水肿,局部充血,未见溃疡面及出血点。 【答题要求】 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正确答案: 一、西医诊断依据(1)腹泻半年,加重20天。(2)慢性病容,左下腹轻微压痛,但揉按则舒。(3)大便常规:稀便,镜检未见异常,潜血阴性。结肠镜:乙状结肠黏膜轻度水肿,局部充血,未见溃疡面及出血点。
    二、中医辨证依据与病因病机分析1.中医辨证依据脾胃受损,故纳呆、食少、乏力;脾胃虚弱,水谷精微无以化生,损及肾脏,故见腰膝酸软;命门火衰则黎明腹泻、手足不温、喜温畏寒、面色黧黑、完谷不化;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细均为脾肾阳气虚衰之象。2.病因病机分析脾肾阳虚,运化失常,肾阳虚衰。
    三、入院诊断1.西医诊断慢性结肠炎。2.中医疾病诊断泄泻。3.中医辨证诊断肾阳虚衰。
    四、中医治疗1.中医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2.所选方剂名称四神丸加减。3.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肉豆蔻1Og、吴茱萸3g、补骨脂12g、五味子1Og、附子3g、炮姜6g、甘草6g;3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五、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1.一般治疗休息,饮食宜富营养少渣。2.药物治疗首选柳氮磺胺吡啶或美沙拉嗪;口服鱼油、甲硝唑(灭滴灵)。

  • 第9题:

    女性,61岁。黏液血便、乏力、消瘦3个月。患者3个月前开始出现大便带血及黏液,并有大便次数增多、伴里急后重及排便不尽的感觉。3个月来,自感全身乏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5kg。无腹痛,无恶心、呕吐,无发热。查体:T36.8℃,P85次/分,R18次/分,BP120/80mmHg,睑结膜苍白,心肺未见异常。腹部平软,肝脾未触及,未触及包块,肠鸣音正常。直肠指检:距肛门4cm,直肠左侧可触及质硬肿物,指套染血。直肠镜检:仅进入4cm,可见菜花样肿物,表面糜烂。实验室检查:血WBC6.9×109/L,RBC3.17×1012/L,Hb87g/L。要求:根据以上病历摘要,请写出初步诊断及诊断依据、鉴别诊断、进一步检查与治疗原则。


    正确答案: 一、初步诊断及诊断依据
    (一)初步诊断1.直肠癌2.失血性贫血
    (二)诊断依据1.直肠癌排便习惯改变,黏液血便,伴乏力、体重明显下降。睑结膜苍白,直肠可触及质硬肿物,指套染血。肛门镜检查可见菜花样肿物,表面糜烂。2.失血性贫血血红蛋白下降。
    二、鉴别诊断1.内痔2.直肠息肉3.慢性细菌性痢疾4.溃疡性结肠炎
    三、进一步检查1.肠镜检查,并取活组织病理检查。2.必要时可行X线钡餐灌肠,了解全结肠情况。3.腹部与盆腔B超和CT,肿瘤标记物(CEA.测定。
    四、治疗原则1.做好术前准备。2.手术治疗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切除术。3.辅助检查放化疗和免疫治疗等。

  • 第10题:

    【病例摘要】患者,男,32岁。患者平素身体虚弱,2个月来周身乏力,上楼困难,近1周加重,行动需人扶持。现症:四肢无力,面色萎黄无华,少气懒言,神疲,纳呆,大便溏薄。查体:T36.5℃,P66次/分,R16次/分,BP120/70mmHg。营养欠佳,神志清楚,动作缓慢,双肺呼吸音低,四肢肌肉萎缩,肌腱反射减弱,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辅助检查:血、尿、便常规及头部CT未见异常。心电图、胸透、肝胆胰脾B超未见异常。血电解质:K3.6mmol/L,.Ca2+2.6mmol/L,CPK220IU/L,LDH160U/L。尿检查:尿肌酸排除增多,肌酐减少。【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请与多发性肌炎相鉴别。


    正确答案: 一、西医诊断依据
    (1)四肢无力2个月,加重1周。
    (2)营养欠佳,神志清楚,动作缓慢,双肺呼吸音低,四肢肌肉萎缩,肌腱反射减弱。
    (3)血电解质:K+3.6mmol/L,Ca2+2.6mmol/L,CPK220IU/L,LDH160U/L。尿检查:尿肌酸排除增多,肌酐减少。
    二、西医鉴别诊断
    多发性肌炎起病急,肌肉有疼痛和触痛,肌无力的分布广泛,颈项肌与吞咽肌也常受影响,无家族遗传,对激素治疗有良好反应,二者不难鉴别。
    三、中医辨证依据与病因病机分析
    1.中医辨证依据患者脾胃虚弱,化生无源,气血亏虚,故见面色萎黄无华、少气懒言、神疲;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均为脾胃虚弱、气血亏虚之象。
    2.病因病机分析脾胃虚弱,化生无源,气血亏虚。
    四、入院诊断
    1.西医诊断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2.中医疾病诊断痿证。
    3.中医辨证诊断脾胃虚弱。
    五、中医治疗
    1.中医治法补中益气,健脾升清。
    2.所选方剂名称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3.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人参6g、白术15g、山药15g、扁豆15g、莲肉1Og、黄芪15g、当归1Og、茯苓15g、砂仁6g、陈皮12g、柴胡6g、升麻6g、神曲1Og、炙甘草6g、大枣5g;3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六、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
    1.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忌辛辣油腻黏滑,调情志,适劳役,避寒湿,禁烟酒,适当锻炼身体。
    2.药物治疗胰岛素糖疗法,肌注ATP,口服维生素E。

  • 第11题:

    问答题
    【病例摘要】患者,男,35岁。患者6天前由于受凉引起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鼻塞流涕,咽喉疼痛。现症:咳嗽频作,吐少量白黏痰,胸痛,咽喉干痛,咳痰,胸骨后灼痛,时感喘息,食欲差,二便调。查体:T37.3℃,P88次/分,R21次/分,BP126/80mmHg。急性病容,咽部略红,双扁桃体无肿大,心律齐,双肺叩诊呈清音,听诊双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干湿啰音,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辅助检查:WBC7.6×109/L,N0.51,L0.49;尿常规正常;胸片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请与大叶性肺炎相鉴别。

    正确答案: 一、西医诊断依据
    (1)咳嗽、咳痰1天。
    (2)急性病容,咽部略红,双扁桃体无肿大,心律齐,双肺叩诊呈清音,听诊双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干湿啰音。
    (3)血常规:WBC7.6×109/L,N0.51,L0.49。
    二、西医鉴别诊断
    急性支气管炎与大叶性肺炎均可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但急性支气管炎以刺激性咳嗽、咳痰为特点,或有喘息、发热,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淋巴细胞百分比可增高,肺部X线片正常或肺纹理增粗,大叶性肺炎典型症状为寒战、高热、胸痛、咳嗽、咯铁锈色痰,查体可见患侧呼吸运动减弱,局部叩浊音,语颤增强,可闻管状呼吸音及湿啰音,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明显升高,肺部X线片呈大片均匀致密阴影,呈叶、段分布。
    三、中医辨证依据与病因病机分析
    1.中医辨证依据风寒燥邪袭肺,肺失宣降,故咳嗽频作、时感喘息,燥邪灼精为痰,则吐少量白黏痰;燥邪伤肺则胸痛、咽喉干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均为风寒燥邪袭表之象。
    2.病因病机分析风寒燥邪袭肺,肺失宣降。
    四、入院诊断
    1.西医诊断急性支气管炎。
    2.中医疾病诊断咳嗽。
    3.中医辨证诊断风寒燥邪袭肺。
    五、中医治疗
    1.中医治法疏风散寒,润肺止咳。
    2.所选方剂名称止嗽散加减。
    3.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桔梗9g、紫菀9g、百部6g、荆芥6g、前胡6g、杏仁3g、陈皮6g、生甘草6g;3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六、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
    1.一般治疗注意保暖,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等。
    2.祛痰药可用急支糖浆等。
    3.解痉平喘药可选氨茶碱、沙丁胺醇(舒喘灵)等。
    4.氧疗如有呼吸困难可吸氧。
    5.如合并细菌感染应给予抗生素治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病例摘要】患者,女,62岁 。患者约半年前出现大便溏薄,日行2~3次,尤以黎明前必肠鸣,腹中隐隐作痛而泻,泻后痛减,完谷不化,近20天腹泻症状加重,现症状为食少,腰膝酸软,手足不温,喜温畏寒,面色黧黑,身体瘦弱 。查体:T 36 .2℃,P 66次/分,R 16次/分,BP 110/70mmHg 。慢性病容,左下腹轻微压痛,但揉按则舒,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细 。辅助检查:血尿常规未见异常,肝胆胰脾双肾B超未见异常 。大便常规:稀便,镜检未见异常,潜血阴性 。结肠镜:乙状结肠黏膜轻度水肿,局部充血,未见溃疡面及出血点 。【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请与肠易激综合征相鉴别 。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3题:

    【病例摘要】
    患者.男36岁。
    昨夜因进食不洁酸腐之品,5小时前感觉腹痛.泻下稀便两次,腹部坠胀不安,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此后欲便不能,仅排出少量黏稠如冻腥臭物,遂来就诊。现症见:微发热,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口渴不欲饮,无呕吐及异常汗出。
    查体:T37.6℃,P82次/分,R20次/分,BP110/70mmHg。神志合作,痛苦面容,巩膜及全身皮肤无黄染,心肺查体无异常;腹软,下腹部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活跃。舌苔黄腻,脉滑数。
    辅助检查:WBC12×10/L,N0.82,L0.18;小便常规未见异常;大便常规示外观脓血便,镜检示脓细胞(++++),红细胞(++);肝胆脾胰B超未见异常。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请与急性阿米巴痢疾相鉴别。


    答案:
    解析:

    一、西医诊断依据
    (1)有不洁饮食史。
    (2)微发热,大便排出黏稠如冻腥臭物,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等。
    (3)查体:T37.6℃,下腹部压痛,肠鸣音活跃。
    (4)血常规:WBC12×10/L,N0.82。大便常规:外观脓血便。镜检:脓细胞(--++),红细胞(++)。
    二、西医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急性阿米巴痢疾相鉴别。后者病原为阿米巴原虫,发病呈间歇性;全身症状轻,不发热,少有毒血症状;腹痛轻,无里急后重,多为右下腹压痛;粪便量多,暗红色果酱样血便,腥臭,镜检白细胞少,红细胞多,可找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而本病病原体为痢疾杆菌,发病呈流行性;全身症状重,多发热及毒血症状;腹痛重,有里急后重,多为左下腹压痛;粪便量少,黏液脓血便,镜检有脓细胞、细胞多,培养可有痢疾杆菌。
    三、中医辨证依据与病因病机分析
    1.中医辨证依据 微发热,腹痛,里急后重,仅排出少量黏稠如冻腥臭物,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四诊合参,可诊断为痢疾湿热痢。
    2.病因病机分析 进食不洁酸腐之品,酿生湿热,湿热熏灼肠道,肠络受损,气血瘀滞化腐酿脓,故大便排出少量黏稠如冻腥臭物;湿热阻遏肠道气机,气机不畅,传到失常,故腹痛、里急后重;湿热下注,则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蕴结之象。
    四、入院诊断
    1.西医诊断 急性细菌性痢疾。
    2.中医疾病诊断 痢疾。
    3.中医辨证诊断 湿热痢。
    五、中医治疗
    1.中医治法 清热化湿,调气和血。
    2.所选方剂名称 芍药汤加减。
    3.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黄芩9g、黄连6g、白芍18g、当归12g、甘草6g、木香10g、槟榔5g、大黄5g、金银花15g、肉桂3g;3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六、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隔离,饮食以少渣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为宜,保证给予足够的水分。
    2.抗菌治疗 可选用喹诺酮类、磺胺类、庆大霉素、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等。
    3.对症治疗 可物理降温或用少量退热剂。

  • 第14题:

    【病例摘要】
    患者,男,39岁。
    患者于20天前因劳作突然腰部疼痛,次日晨起感觉腰痛更甚,活动不便,5天前复因劳作,疼痛加重,腰痛如刺。
    现症:腰痛如刺,痛有定处,按压痛甚,昼轻夜重,得热则舒,二便正常。
    查体:T36.5℃,P70次/分,R16次/分,BP130/76mmHg。肾区无叩击痛,直腿抬高试验阴性,腰椎3、4旁腰肌压痛,右侧明显,舌暗紫,苔薄白,脉涩。
    辅助检查:血尿便常规未见异常,血沉8mm/h;抗溶血性链球菌"O"阴性;类风湿因子阴性;腰椎X线片正侧位提示骨质未见异常;双肾、输尿管B超未见异常。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请与腰椎间盘突出相鉴别。


    答案:
    解析:

    一、西医诊断依据
    (1)腰痛20天,加重5天。
    (2)肾区无叩击痛,直腿抬高试验阴性,腰椎3、4旁腰肌压痛,右侧明显。
    (3)血沉8mm/h;抗溶血性链球菌"O"阴性;类风湿因子阴性。
    二、西医鉴别诊断
    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典型的腰腿痛伴下肢放射痛,腰部活动障碍,脊柱侧弯和腱反射异常,皮肤感觉障碍等神经根受压症状,以此可以鉴别。
    三、中医辨证依据与病因病机分析
    1.中医辨证依据 劳作损伤腰部经脉,瘀血阻滞,故见腰痛如刺,痛有定处,按压痛甚,昼轻夜重;舌暗紫、苔薄白、脉涩均为瘀血内停之象。
    2.病因病机分析 腰部经脉受损,瘀血阻滞。
    四、入院诊断
    1.西医诊断 腰肌劳损。
    2.中医疾病诊断 腰痛。
    3.中医辨证诊断 瘀血型。
    五、中医治疗
    1.中医治法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2.所选方剂名称 身痛逐瘀汤加减。
    3.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当归15g、川芎12g、桃仁10g、红花10g、香附15g、没药6g、五灵脂10g、地龙15g、牛膝15g、独活15g、秦艽15g、甘草6g;3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六、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
    1.物理疗法 超声波、微波等疗法,红外线等温热疗法。
    2.药物治疗 外敷消炎止痛膏,口服解热镇痛剂等。

  • 第15题:

    【病例摘要】
    患者,女,62岁。
    患者约半年前出现大便溏薄,日行2~3次,尤以黎明前必肠鸣,腹中隐隐作痛而泻,泻后痛减,完谷不化,近20天腹泻症状加重,现症状为食少,腰膝酸软,手足不温,喜温畏寒,面色黧黑,身体瘦弱。
    查体:T36.2℃,P66次/分,R16次/分,BP110/70mmHg。慢性病容,左下腹轻微压痛,但揉按则舒,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细。
    辅助检查:血尿常规未见异常,肝胆胰脾双肾B超未见异常。大便常规:稀便,镜检未见异常,潜血阴性。结肠镜:乙状结肠黏膜轻度水肿,局部充血,未见溃疡面及出血点。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请与肠易激综合征相鉴别。


    答案:
    解析:

    一、西医诊断依据
    (1)腹泻半年,加重20天。
    (2)慢性病容,左下腹轻微压痛,但揉按则舒。
    (3)大便常规:稀便,镜检未见异常,潜血阴性。结肠镜:乙状结肠黏膜轻度水肿,局部充血,未见溃疡面及出血点。
    二、西医鉴别诊断
    肠易激综合征粪便有黏液但无脓血,可有便秘和腹泻交替,常伴腹痛、腹胀肠鸣及全身神经官能症,结肠镜检查无器质性改变。
    三、中医辨证依据与病因病机分析
    1.中医辨证依据 脾胃受损,故纳呆、食少、乏力;脾胃虚弱,水谷精微无以化生,损及肾脏,故见腰膝酸软;命门火衰则黎明腹泻、手足不温、喜温畏寒、面色黧黑、完谷不化;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细均为脾肾阳气虚衰之象。
    2.病因病机分析 脾肾阳虚,运化失常,肾阳虚衰。
    四、入院诊断
    1.西医诊断 慢性结肠炎。
    2.中医疾病诊断 泄泻。
    3.中医辨证诊断 肾阳虚衰。
    五、中医治疗
    1.中医治法 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2.所选方剂名称 四神丸加减。
    3.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肉豆蔻10g、吴茱萸3g、补骨脂12g、五味子10g、附子3g、炮姜6g、甘草6g;3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六、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
    1.一般治疗 休息,饮食宜富营养少渣。
    2.药物治疗 首选柳氮磺胺吡啶或美沙拉嗪;口服鱼油、甲硝唑(灭滴灵)。

  • 第16题:

    患者.男36岁。
    昨夜因进食不洁酸腐之品,5小时前感觉腹痛.泻下稀便两次,腹部坠胀不安,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此后欲便不能,仅排出少量黏稠如冻腥臭物,遂来就诊。现症见:微发热,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口渴不欲饮,无呕吐及异常汗出。
    查体:T37.6℃,P82次/分,R20次/分,BP110/70mmHg。神志合作,痛苦面容,巩膜及全身皮肤无黄染,心肺查体无异常;腹软,下腹部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活跃。舌苔黄腻,脉滑数。
    辅助检查:WBC12×10/L,N0.82,L0.18;小便常规未见异常;大便常规示外观脓血便,镜检示脓细胞(++++),红细胞(++);肝胆脾胰B超未见异常。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请与急性阿米巴痢疾相鉴别。


    答案:
    解析:

    一、西医诊断依据
    (1)有不洁饮食史。
    (2)微发热,大便排出黏稠如冻腥臭物,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等。
    (3)查体:T37.6℃,下腹部压痛,肠鸣音活跃。
    (4)血常规:WBC12×10/L,N0.82。大便常规:外观脓血便。镜检:脓细胞(--++),红细胞(++)。
    二、西医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急性阿米巴痢疾相鉴别。后者病原为阿米巴原虫,发病呈间歇性;全身症状轻,不发热,少有毒血症状;腹痛轻,无里急后重,多为右下腹压痛;粪便量多,暗红色果酱样血便,腥臭,镜检白细胞少,红细胞多,可找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而本病病原体为痢疾杆菌,发病呈流行性;全身症状重,多发热及毒血症状;腹痛重,有里急后重,多为左下腹压痛;粪便量少,黏液脓血便,镜检有脓细胞、细胞多,培养可有痢疾杆菌。
    三、中医辨证依据与病因病机分析
    1.中医辨证依据 微发热,腹痛,里急后重,仅排出少量黏稠如冻腥臭物,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四诊合参,可诊断为痢疾湿热痢。
    2.病因病机分析 进食不洁酸腐之品,酿生湿热,湿热熏灼肠道,肠络受损,气血瘀滞化腐酿脓,故大便排出少量黏稠如冻腥臭物;湿热阻遏肠道气机,气机不畅,传到失常,故腹痛、里急后重;湿热下注,则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蕴结之象。
    四、入院诊断
    1.西医诊断 急性细菌性痢疾。
    2.中医疾病诊断 痢疾。
    3.中医辨证诊断 湿热痢。
    五、中医治疗
    1.中医治法 清热化湿,调气和血。
    2.所选方剂名称 芍药汤加减。
    3.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黄芩9g、黄连6g、白芍18g、当归12g、甘草6g、木香10g、槟榔5g、大黄5g、金银花15g、肉桂3g;3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六、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隔离,饮食以少渣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为宜,保证给予足够的水分。
    2.抗菌治疗 可选用喹诺酮类、磺胺类、庆大霉素、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等。
    3.对症治疗 可物理降温或用少量退热剂。

  • 第17题:

    患者,女,37岁。
    患者于1个月前分娩后,出现大便干结,4~5天1次。
    现症:大便已4日未下,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口唇色淡,眼睑结膜苍白,食少纳呆,小便正常,无发热恶寒及异常出汗。
    查体:T36.5℃,P70次/分,R16次/分,BP100/70mmHg。营养欠佳,表情疲惫,睑结膜苍白,肠鸣音正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辅助检查:WBC5.5×10/L,Hb10g/L,RBC3×10/L,N0.62,L0.37,E0.01;二便常规未见异常,肝胆胰脾双肾膀胱子宫B超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请与肠梗阻相鉴别。


    答案:
    解析:

    一、西医诊断依据
    (1)大便干结30天。
    (2)营养欠佳,表情疲惫,睑结膜苍白,肠鸣音正常。
    (3)血常规:WBC5.5×10/L,Hb10g/L,RBC3×10/L,N0.62,L0.37,E0.01。
    二、西医鉴别诊断
    肠梗阻虽有便秘症状,但还有腹痛、腹胀、呕吐,腹部可见肠型或蠕动波,有压痛、反跳痛,腹平片可见液平,以此可以鉴别。
    三、中医辨证依据与病因病机分析
    1.中医辨证依据 患者血虚精枯,肠道失润,故大便干结,血虚不能上容于面,则面色无华、口唇色淡、眼睑结膜苍白;清窍、心神失养则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均为血虚之象。
    2.病因病机分析 血虚精枯,肠道失润。
    四、入院诊断
    1.西医诊断 ①功能性便秘;②失血性贫血。
    2.中医疾病诊断 便秘。
    3.中医辨证诊断 血虚型。
    五、中医治疗
    1.中医治法 养血润燥。
    2.所选方剂名称 润肠丸加减。
    3.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当归20g、生地黄10g、麻仁15g、桃仁9g、枳壳9g、生首乌15g;3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六、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
    1.饮食治疗适当摄入粗制全食,多食高含食物纤维的蔬菜水果,适当增加饮水量。
    2.精神和行为疗法行为疗法指定时排便锻炼。
    3.加强体育锻炼早晚按摩腹部。
    4.生物反馈疗法。
    5.药物治疗促胃肠动力药。

  • 第18题:

    【病例摘要】患者,男,39岁。患者于20天前因劳作突然腰部疼痛.次日晨起感觉腰痛更甚,活动不便,5天前复因劳作,疼痛加重,腰痛如刺。现症:腰痛如刺,痛有定处,按压痛甚,昼轻夜重,得热则舒,二便正常。查体:T36.5℃,P70次/分,R16次/分,BP130/76mmHg。肾区无叩击痛,直腿抬高试验阴性,腰椎3、4旁腰肌压痛,右侧明显,舌暗紫,苔薄白,脉涩。辅助检查:血尿便常规未见异常,血沉8mm/h;抗溶血性链球菌"O"阴性;类风湿因子阴性;腰椎X线片正侧位提示骨质未见异常;双肾、输尿管B超未见异常。 【答题要求】 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正确答案: 一、西医诊断依据(1)腰痛20天,加重5天。(2)肾区无叩击痛,直腿抬高试验阴性,腰椎3、4旁腰肌压痛,右侧明显。(3)血沉8mm/h;抗溶血性链球菌"O"阴性;类风湿因子阴性。
    二、中医辨证依据与病因病机分析1.中医辨证依据劳作损伤腰部经脉,瘀血阻滞,故见腰痛如刺,痛有定处,按压痛甚,昼轻夜重;舌暗紫、苔薄白、脉涩均为瘀血内停之象。2.病因病机分析腰部经脉受损,瘀血阻滞。
    三、入院诊断1.西医诊断腰肌劳损。2.中医疾病诊断腰痛。3.中医辨证诊断瘀血型。
    四、中医治疗1.中医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2.所选方剂名称身痛逐瘀汤加减。3.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当归15g、川芎12g、桃仁1Og、红花1Og、香附15g、没药6g、五灵脂1Og、地龙15g、牛膝15g、独活15g、秦艽15g、甘草6g;3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五、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1.物理疗法超声波、微波等疗法,红外线等温热疗法。2.药物治疗外敷消炎止痛膏,口服解热镇痛剂等。

  • 第19题:

    【病例摘要】患者,女,19岁。患者1个月前主因学习紧张,压力过量而至睡眠不佳,多梦易惊,白天精神不集中,记忆力明显下降,头晕,面色少华,口淡乏味,不思饮食,四肢倦怠,夜间入睡困难。查体:T36.5℃,P84次/分,R20次/分,BP116/70mmHg。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辅助检查: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请与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等相鉴别。


    正确答案: 一、西医诊断依据
    (1)夜间入睡困难1个月。
    (2)营养稍差,精神疲倦。
    (3)辅助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二、西医鉴别诊断
    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有神经损害的定位体征,通过详细临床或实验室检查可发现神经系统器质性损害的证据。
    三、中医辨证依据与病因病机分析
    1.中医辨证依据
    心脾亏虚,血不养心,故睡眠不佳、多梦易惊,白天精神不集中,记忆力明显下降;气血亏虚,不能上容清窍则头晕、面色少华;脾失健运则口淡乏味、不思饮食、四肢倦怠;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均为心脾气血两虚之象。
    2.病因病机分析
    心脾亏虚,气血不足。
    四、入院诊断
    1.西医诊断
    神经衰弱。
    2.中医疾病诊断
    不寐。
    3.中医辨证诊断
    心脾两虚。
    五、中医治疗
    1.中医治法
    补益心脾,养心安神。
    2.所选方剂名称
    归脾汤加减。
    3.药物组成、
    剂量及煎服法人参6g、白术1Og、黄芪15g、当归12g、甘草6g、远志1Og、酸枣仁30g、龙眼肉12g、生姜3g、大枣5g、茯神1Og、木香1Og;3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六、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
    1.一般治疗保持精神放松,自我减压,建立有规律的作息时间。
    2.心理治疗。
    3.药物治疗
    抗焦虑药的应用。

  • 第20题:

    病历摘要女性,61岁。黏液血便、乏力、消瘦4个月。患者4个月前开始出现大便带血及黏液,并有大便次数增多、伴里急后重及便不尽的感觉。继而出现粪便带血及黏液。患病以来,自感全身乏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近5千克。无腹痛,无恶心、呕吐,无发热。查体:T36.8℃,P85次/分,R18次/分,BP120/80mmHg,睑结膜苍白,心肺未见异常。腹部平软,肝脾未触及,未触及包块,肠鸣音正常。直肠指诊:距肛门4cm,直肠左侧可触及质硬肿物,指套染血。肛门镜检:仅进入4cm,可见菜花样肿物,表面糜烂。实验室检查:血WBC6.9×109/L,RBC3.17×1012/L,Hb87g/L。要求:根据以上病历摘要,请写出初步诊断及诊断依据、鉴别诊断、进一步检查与治疗原则。


    正确答案: 初步诊断及诊断依据
    初步诊断:1.直肠癌2.失血性贫血
    诊断依据:1.病史:典型的临床表现,如排便习惯改变,黏液血便,伴乏力、体重明显下降。2.查体:睑结膜苍白,直肠指诊:距肛门4cm,直肠左侧可触及质硬肿物,指套染血。3.辅助检查:血红蛋白下降(Hb87g/L)。肛门镜检查可见菜花样肿物,表面糜烂。
    鉴别诊断:1.内痔2.直肠息肉3.慢性细菌性痢疾4.溃疡性结肠炎
    进一步检查:1.肠镜检查,并取活体组织病理检查。2.必要时可行X线钡剂灌肠,了解全结肠情况。3.腹部及盆腔B超级CT和肿瘤标记物(CEA.测定。
    治疗原则:1.做好术前准备。2.手术治疗:腹会阴联合直肠癌切除术。3.辅助治疗:放、化疗和免疫治疗等。

  • 第21题:

    【病例摘要】 患者,女,63岁。 患者平素经常小便不畅,排尿时疼痛。近2周因劳累过度出现小腹坠胀,小便淋漓不已,尿有热痛感,腰膝酸软,神疲乏力,食欲不振。 查体:T36.9℃,P80次/分,R19次/分,BP130/80mmHg。面色无华,膀胱区压痛(+),右肾区叩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辅助检查:白细胞7.1×109/L,中性粒细胞0.75。尿白细胞5~10个/HP,尿红细胞2~6个/HP,尿蛋白(++),尿潜血(+),尿培养细菌数大于105/ml。肝肾B超未见异常。 【答题要求】 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正确答案: 一、西医诊断依据
    (1)小便淋漓不尽伴尿痛2周。
    (2)血压130/80mmHg。面色无华,膀胱区压痛(+),右肾区叩痛(+)。
    (3)血常规:白细胞7.1×109/L,中性粒细胞75%。尿检查:白细胞5~10个/HP,红细胞2~6个/HP.尿蛋白(++),尿潜血(+)。尿培养:细菌数大于105/ml。肝肾B超未见异常。
    二、中医辨证依据与病因病机分析
    1.中医辨证依据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失司,故见小腹坠胀、小便淋漓不已、尿有热痛感,腰为肾之府,故见腰膝酸软、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均为湿热之象。
    2.病因病机分析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失司。
    三、入院诊断
    1.西医诊断急性膀胱炎。
    2.中医疾病诊断淋证。
    3.中医辨证诊断热淋。
    四、中医治疗
    1.中医治法清热利湿,通利小便。
    2.所选方剂名称八正散加减。
    3.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黄柏12g、山栀12g、大黄9g、滑石20g、瞿麦15g、萹蓄15g、茯苓12g、泽泻12g、车前子20g;3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五、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
    1.一般治疗多饮水。
    2.抗菌药物治疗化学药物可用复方新诺明;抗生素可用氧氟沙星等,用药3天,1周后复查尿细菌定量培养。

  • 第22题:

    【病例摘要】患者,女,63岁。患者平素经常小便不畅,排尿时疼痛。近2周因劳累过度出现小腹坠胀,小便淋漓不已,尿有热痛感,腰膝酸软,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查体:T36.9℃,P80次/分,R19次/分,BP130/80mmHg。面色无华,膀胱区压痛(+),右肾区叩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辅助检查:白细胞7.1×109/L,中性粒细胞0.75。尿白细胞5~10个/HP,尿红细胞2~6个/HP,尿蛋白(++),尿潜血(+),尿培养细菌数大于105/ml。肝肾B超未见异常。【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请与尿道综合征相鉴别。


    正确答案: 一、西医诊断依据
    (1)小便淋漓不尽伴尿痛2周。
    (2)血压130/80mmHg。面色无华,膀胱区压痛(+),右肾区叩痛(+)。
    (3)血常规:白细胞7.1×109/L,中性粒细胞75%。尿检查:白细胞5~10个/HP,红细胞2~6个/HP.尿蛋白(++),尿潜血(+)。尿培养:细菌数大于105/ml。肝肾B超未见异常。
    二、西医鉴别诊断
    尿道综合征虽有尿频、尿急、尿痛,但多次检查均无真性细菌尿,二者不难鉴别。
    三、中医辨证依据与病因病机分析
    1.中医辨证依据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失司,故见小腹坠胀、小便淋漓不已、尿有热痛感,腰为肾之府,故见腰膝酸软、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均为湿热之象。
    2.病因病机分析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失司。
    四、入院诊断
    1.西医诊断急性膀胱炎。
    2.中医疾病诊断淋证。
    3.中医辨证诊断热淋。
    五、中医治疗
    1.中医治法清热利湿,通利小便。
    2.所选方剂名称八正散加减。
    3.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黄柏12g、山栀12g、大黄9g、滑石20g、瞿麦15g、萹蓄15g、茯苓12g、泽泻12g、车前子20g;3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六、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
    1.一般治疗多饮水。
    2.抗菌药物治疗化学药物可用复方新诺明;抗生素可用氧氟沙星等,用药3天,1周后复查尿细菌定量培养。

  • 第23题:

    问答题
    【病例摘要】患者,女,62岁 。患者约半年前出现大便溏薄,日行2~3次,尤以黎明前必肠鸣,腹中隐隐作痛而泻,泻后痛减,完谷不化,近20天腹泻症状加重,现症状为食少,腰膝酸软,手足不温,喜温畏寒,面色黧黑,身体瘦弱 。查体:T 36 .2℃,P 66次/分,R 16次/分,BP 110/70mmHg 。慢性病容,左下腹轻微压痛,但揉按则舒,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细 。辅助检查:血尿常规未见异常,肝胆胰脾双肾B超未见异常 。大便常规:稀便,镜检未见异常,潜血阴性 。结肠镜:乙状结肠黏膜轻度水肿,局部充血,未见溃疡面及出血点 。【答题要求】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病例摘要】韩某,女,35岁,已婚,教师,于2013年10月15日就诊。 患者于一个月前分娩后,出现大便干结,3~5天一行,虽经服用"蜜水""菜汁""香油"仍效果不显。因在哺乳期,未曾服用"泻药",希望寻求中医治疗,故来就诊。现症见:大便已5日未下,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口唇色淡,眼睑结膜苍白。食少纳呆,小便正常。无发热、恶寒及异常汗出。追问病史,此女属首次分娩,产程较长,失血较多。既往体健,无肝炎、结核病史及药物过敏史。查体:T36.5℃,P70/min.R16/min,BP100/70mmHg。营养欠佳,表情疲惫。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睑结膜苍白。肠鸣音正常,为每分钟4次,余未见异常。血常规:白细胞5.5×109/L,血红蛋白100g/L,红细胞3.0×1012/L,N62%,尿常规:未见异常。粪常规:未见异常。肝、胆、脾、胰、双肾、膀胱、子宫B超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 【答题要求】根据给出的病例资料,按住院病历的书写格式完成书面辨证施治。

    正确答案: 基本资料:韩某,女,35岁,已婚,教师,于2013年10月15日就诊。
    主诉:大便干结1个月,加重5天。
    现病史:患者于一个月前分娩后,出现大便干结,3~5天一行,虽经服用"蜜水""菜汁""香油"仍效果不显。因在哺乳期,未曾服用"泻药"。希望寻求中医治疗,故来就诊。现症见:大便已5日未下,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口唇色淡,眼睑结膜苍白,食少纳呆,小便正常,无发热、恶寒及异常汗出。
    既往史:既往体健,无肝炎、结核病史及其他病史。
    过敏史:未发现。
    其他情况:分娩时产程较长,失血较多;其他无特殊情况。
    体格检查:T36.5℃,P70/min,R16/min,BP100/70mmHg。发育正常,营养欠佳,神清合作,面色无华,表情疲惫,自动体位。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及压痛。睑结膜苍白。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胸廓对称无畸形,语颤音正常,双肺叩清音,肺肝相对浊音界在右侧锁骨中线第5肋间隙,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叩诊心界不大,心率70/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平坦柔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腹部叩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为每分钟4次。脊柱四肢无畸形,四肢肌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5.5×109/L,血红蛋白100g/L,红细胞3.0×1012/L,N62%。尿常规:未见异常。粪常规:未见异常。肝、胆、脾、胰、双肾、膀胱、子宫B超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根据患者分娩时产程较长,失血较多,产后大便干结,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口唇色淡,食少纳呆,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等,可辨为血虚证。
    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分娩时产程较长,失血较多而致血虚。血虚津枯,肠道失润,故大便干结难下;血虚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无华,口唇色淡;清窍失养,则头晕目眩;心神失养,故心悸气短;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等,可辨为血虚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
    1.患者分娩时产程较长,失血较多。
    2.临床症状:大便干结,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口唇色淡。
    3.查体:睑结膜苍白,肠鸣音正常,为每分钟4次。
    西医鉴别诊断:本病需与肠梗阻鉴别。肠梗阻虽有便秘症状,但还有腹痛、腹胀、呕吐,腹部可见肠型或蠕动波,有压痛、反跳痛,腹平片可见液平面,可资鉴别。
    诊断:
    中医诊断:便秘(血虚型)
    西医诊断:1.功能性便秘
    2.失血性贫血
    治法:养血润燥。
    方药:润肠丸加减。
    当归20g,生地10g,麻仁15g,桃仁9g,枳壳9g,生首乌15g。
    服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150ml,每日2次。
    调护:
    1.加强营养,少食多餐,忌辛辣。
    2.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
    西医治疗原则:
    1.饮食治疗适当摄入粗制粮食,多食含高纤维的食物、蔬菜、水果,适当增加饮水量。
    2.精神和行为疗法行为疗法指定时排便锻炼。
    3.加强体育锻炼早、晚按摩腹部。
    4.生物反馈疗法。
    5.药物治疗胃肠动力药,如西沙必利,或间断使用泻药。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