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怎样防治雉鸡啄癖?”相关问题
  • 第1题:

    如何防止鸡啄癖?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 雏鸡和青年鸡群常易发生啄肛和啄羽现象。当饲养管理不合理时更为普遍。一般雏鸡到4周龄时,这种现象陆续发生,严重时造成大量死亡,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一旦形成恶癖,很难制止。发生的主要原因:1.日粮配合不当氨基酸不平衡,缺乏某种必需营养物质,特别是缺乏某种必需氨基酸、维生素、钙、磷、硫、食盐或微量元素不足,粗纤维缺乏等,都可引起啄癖发生。
    2.鸡群密度过大通风换气不良,氨、硫化氢、二氧化碳超标,鸡舍温度高,湿度大,鸡烦躁不安好斗,在育成阶段易引起啄癖。
    3.光照制度不合理鸡舍光照太强,日光直接射人鸡舍,或密闭鸡舍控光不严,有束状、散在光线射入。
    4.不同品种、不同年龄、强弱不一的鸡混养在一起,极易发生啄癖。
    5.喂饲程序不规律有时间隔时间太长,水料不足,鸡时常有饥渴感也引起啄癖发生。
    6.饲料加工不合理经常喂块状大的动物性饲料,如小鱼、小虾、蚕蛹等。
    7.鸡外伤出血直肠或输卵管脱垂,鸡螨病、鸡虱等体外寄生虫刺激等都会诱发啄癖。
    8.鸡发生生理性换羽毛管发痒,自啄发痒部位,往往其他鸡也跟着去啄。
    9.鸡患白痢杆菌病、法氏囊病早期容易发生啄肛现象。
    防治措施:1.断喙是防治啄癖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首次断喙可选择7-10日龄,第二次断喙可在12-14周龄进行,尽量把喙修成斜面,既防止啄癖,又可以节省饲料。
    2.日粮合理搭配,尽量喂全价日粮除满足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需要外,在日粮中添加0.2%的蛋氨酸或1%—2%羽毛粉,或2%-3%苜蓿草粉,能有效地预防啄癖发生。
    3.日粮中补充硫酸钙(天然石膏粉)每只鸡每天给1—3克,连用15天,或在饲料中添加0.6%-1%的硫酸钠(芒硝)。在乎养鸡舍内放置矿物质饲槽(装入壳粉、骨粉、木炭末、食盐等),或在运动场上撒些炉灰渣子、无污染的山皮土、膨润土等,任鸡自由啄食,都能较好的预防啄癣发生。
    4.改善饲养管理条件注意卫生,保持舍内空气流通,调节好舍内的温度和湿度。鸡群密度要合理,防止拥挤。产蛋箱要充足,及时拣蛋,破损蛋绝不能留在产蛋箱内。
    5.制定合理光照制度严防光照忽长忽短,忽强忽弱,减少强光刺激。产蛋鸡光照强度每平方米1瓦左右。能看到吃食饮水便可。尽量使鸡群安静,减少应激反应,可减少啄癖发生。如果采用荧光灯管时,灯管上盖上一层绿色与粉色乔其纱对预防啄癖效果良好。
    6.消除诱因发现顽固啄癖的鸡及时隔离或淘汰,以防蔓延。对被啄伤的部位及时涂抹紫药水,切忌涂抹红药水。

  • 第2题:

    以下()不是笼养家禽的异常行为。

    • A、鸡的刻板症;
    • B、转圈;
    • C、啄癖;
    • D、异食癖

    正确答案:B

  • 第3题:

    简述引起啄癖的原因,防治措施。


    正确答案: 原因:鸡的啄癖与高温,高饲养密度,强光照或不良通风有关。
    防治措施:适时断喙是防止啄癖出现的最有效的手段,补切,配合改善室内环境,降低饲养密度,改进日粮,采用10LX光照制度。

  • 第4题: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鸡的异常行为()

    • A、体温高
    • B、刻板症
    • C、啄癖
    • D、异食癖

    正确答案:A

  • 第5题:

    简述家禽啄癖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正确答案: 营养方面(日粮配合不当;矿物质缺乏;粗纤维缺乏);饲养管理方面(环境因素。如通风不良;饲养方式。饲喂时间不合适、饲料喂量不够或饮水供应不足;疾病因素。球虫病、大肠杆菌病);其他方面(应激因素;品种因素)
    措施:
    ①及时移走啄癖鸡,单独饲养;隔离被啄鸡或在被啄的部位涂擦龙胆紫、黄链素和氯霉素等苦味浓的消炎药物,一方面消炎,另一方面使爱啄鸡知苦而退;
    ②断喙;
    ③日粮除要满足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需要外,可适当降低能量饲料(玉米不要超过65%),提高蛋白质含量,增加粗纤维,同时在饲粮中添加0.2%的蛋氨酸或1%-2%的羽毛粉,能有效预防啄癖的发生;
    ④营养缺乏引起的啄癖,应分析具体原因。如缺盐时,可在日粮中添加1.5%-2%食盐,连续3-4d,但不能长,以防中毒;缺硫时,可在饲料中加入0.8%-1%的芒硝或天然石膏粉,每只鸡1-3g。

  • 第6题:

    蛋鸡啄癖产生的原因


    正确答案:强光照,饲养密度大,营养不平衡,不良通风

  • 第7题:

    雉鸡育雏期的环境湿度是怎样要求的?


    正确答案:育雏的环境湿度很重要,适宜相对湿度为:1~10日龄65%~70%,11日龄以后55%~65%。育雏湿度过大,雏雉鸡水分蒸发散热困难,食欲不振,容易患白痢、球虫、霍乱等病;湿度过小,雏雉体内水分蒸发过快,会使刚出壳的雏雉鸡腹内卵黄吸收不良,羽毛生长受阻,毛发焦干,出现啄毛、啄肛现象。

  • 第8题:

    怎样避免花尾榛鸡雏发生啄癖?


    正确答案: 花尾榛鸡中雏期特别易发生啄肛,啄羽等恶癖。为防止啄癖发生,应该在10~15日龄断喙。在断喙之前于饮水中添加维生素K、维生素C,以减少出血。断喙时上喙切去喙尖到鼻孔的1/5~1/4,下喙不断。断喙后,应该在饮水中加入阿莫西林以防感染。弱雏可以不做断喙处理。
    当发生啄癖时,必须将被啄伤雏鸡取出单独饲养并给予适当治疗。发现有啄癖的鸡应该隔离喂养或再次断喙,也可以将其放到其他月龄偏大的群中改变其啄癖恶习。

  • 第9题:

    怎样防治雉鸡结核病?


    正确答案: 雉鸡结核病是由禽型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接触性慢性传染病。
    主要是经过消化道感染,患病雉鸡为主要传染源。
    雉鸡结核病病程漫长,潜伏期不一。患病雉鸡初期无明显症状,呈渐进性消瘦。随着雉鸡群病势的发展,食欲减退,精神萎靡,羽毛蓬乱无光泽,缺乏华丽感,不愿活动,经常蹲于阴暗处打瞌睡,外观腹围增大,一翅或双翅下垂,跛行以及产蛋率下降,最后因机体衰竭或因肝变性破裂面突然死亡。
    本病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药物治疗也无实际价值。发现结核病鸡应该立即淘汰,采取焚烧或深埋的措施,加强引种监测,防止结核病传入。每年在4~5月份产蛋前检疫一次和9~10月份定期对成龄雉鸡和育成雉鸡用血清平板凝集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检测,及时清除阳性反应雉鸡,建立无结核病鸡群。
    为了使鸡群免受感染,可以使用疫苗对鸡群进行免疫。对血清检测阴性的1个月龄以上的雉鸡颈部皮下注射禽型结核灭火油乳剂苗0.2~0.3毫升;于性成熟时再免疫一次,对种雉鸡群可每年免疫一次。
    为了防止传播,对污染的笼舍、用具进行彻底消毒,舍内地面和墙壁及用具用0.5%过氧乙酸或1~2%氢氧化钠溶液喷雾、冲洗消毒,封闭禽舍用福尔马林熏蒸。

  • 第10题:

    怎样科学管理育雏阶段的雉鸡?


    正确答案: 雉鸡的育雏期是指雏雉鸡从出壳到脱温这段时间,一般为1~30日龄,有些地区可长达42日龄,育雏期是饲养雉鸡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雏雉鸡在1周龄内死亡率最高,许多品质低劣的种蛋孵出的雏雉鸡多在这一时期死亡。雏雉鸡非常胆怯,对外界环境的微小变化特别敏感,任何刺激都会引起雏雉鸡惊慌逃窜,以致死亡。所以育雏鸡阶段要特别保持环境幽静,操作按程序,不要随意更改或经常换人。如果环境条件较差时(如各种声响、黑暗、强光、各种颜色等),应在雏雉出壳30小时内输送给雏雉鸡,建立对这种刺激的条件反射,以后遇到这种情况时,就不会引起恐惧而四处逃窜。育雏方式可分两种,一种是立体式育雏(笼式育雏);另一种是平面育雏(地面垫草育雏、网上平养育雏)。其中笼式育雏和网上平养育雏清洁卫生,便于防疫。地面平养垫草育雏容易感染胃肠道疾病和球虫病等。育雏前的房舍、饲养用具等准备工作均与家鸡相同,但有一些特殊要求。雉鸡育雏比家鸡难度大,要求高,刚出壳雉鸡体小娇嫩,必须提供完全符合雉鸡生长的良好生活环境和营养。

  • 第11题:

    填空题
    鸡群发生啄癖时,应减小密度并增加光照时间以()。

    正确答案: 减轻病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什么是禽的啄癖?由什么原因引起?有何临床症状?

    正确答案: 禽啄癖(Cannibalisminpoultry)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当、营养素缺乏等因素而引起的以啄食身体某部为特征的一种代谢病,幼禽多表现啄羽、啄趾,中成禽多表现啄羽、啄肛、啄蛋等。禽啄癖的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禽的生长发育、繁殖和生产性能。
    病因:引起啄癖的原因很多,主要是饲养管理方面的问题,环境、营养、激素和遗传等都是引起啄癖的因素。
    (1)饲养密度过大,饮水采食不足。易使禽情绪烦躁,易诱致恶癖。
    (2)光照过强,光色不适。灯光过亮、发黄或在青光下易致啄癖。
    (3)湿度过大,通风不良,禽舍不卫生。
    (4)日粮中氨基酸不平衡或蛋白质不足。饲料中缺乏含硫氨基酸和蛋氨酸易发生啄癣。
    (5)矿物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不足。日粮中缺乏钙、磷、食盐、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均可引起啄癖。
    临床症状:
    (1)啄羽:患禽神态不安,不时啄食自身或其他禽的羽毛,甚至背部尾部羽毛被啄光,皮肤裸露。
    (2)啄肛:患禽相互啄肛,致使肛门破裂出血,严重的引起泄殖腔及肛门发炎、溃烂,病禽疼痛不安。
    (3)啄趾:患禽啄食自己或他禽的趾,致使趾破溃、出血、溃烂,出现跛行,或卧地不起,
    食欲欠佳,烦躁不安。
    (4)啄鼻:患禽相互啄鼻,致使鼻端破裂、出血,呼吸困难。
    (5)啄蛋:母禽产蛋后,自己立即啄食。或被他禽啄食,特别是生下薄壳蛋或软壳蛋时啄食更为严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啄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如何防治?


    正确答案: 啄癖原因:饲料缺乏营养;饲养管理不良;不合理混群饲养;寄生虫感染;泄殖腔或输卵管脱露出体外时,其鲜红的颜色就会招惹其他鸡只来啄食;笼养运动少,易发生啄癖!
    防治:禽群发生啄癖后,应尽快寻找引起啄癖的具体原因并尽快消除并加以用药,同时及时将被啄伤的鸡移走,以免引诱其他鸡追啄食,断缘是预防啄癖的方法。

  • 第14题:

    断喙是防止啄癖的主要措施。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5题:

    笼养家禽的不容易发生的异常行为是()

    • A、鸡的刻板症
    • B、啄癖
    • C、异食癖
    • D、食欲减退

    正确答案:D

  • 第16题:

    家禽断喙的好处是可节约饲料和防止啄癖。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7题:

    肉仔鸡舍增加光照时间的目的是()。

    • A、促进生长
    • B、防止啄癖
    • C、延长采食时间

    正确答案:C

  • 第18题:

    怎样进行雉鸡小群配种?


    正确答案:1只雄雉同5只雌雉放养在小间或笼内配种。优点是避免了雄雉的争斗,但要注意雄雉的射精能力,发现雄雉无射精能力或种蛋无精,应马上更换雄雉。

  • 第19题:

    什么是雉鸡巴氏杆菌病?应该怎样防治?


    正确答案: 雉鸡巴氏杆菌病又称禽霍乱,是由禽巴氏杆菌引起家禽及野禽的一种败血性传染病。该病主要侵害成年雉鸡,呈急性败血症经过,常引起较大的经济损失。
    最急性的巴氏杆菌病雉鸡常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大多数病例表现精神沉郁、废食,离群独处,背弓,下痢,排灰白色或黄绿色稀粪。上呼吸道有粘液积聚。病程短,常于1~3天内死亡。
    剖检病变见皮下、浆膜和腹部脂肪有出血点和坏死灶斑。心脏表面和冠状沟脂肪及心内膜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卡他性出血性肠炎,尤以十二指肠更为严重。肝瘀血肿大,质脆,呈灰绿色、棕色或紫黑色。表面散布针头大小的灰白色坏死点。
    严格遵守卫生防疫制度,注射禽霍乱氢氧化铝甲醛疫苗,每只肌注0.5毫升,免疫期3~6个月。但免疫力不太理想。防治雉鸡巴氏杆菌病,磺胺类药物及多种抗生素对本病有良好疗效,如用禽用炎菌净(主要成分阿莫西林等)按说明应用,有一定治疗效果。

  • 第20题:

    怎样选择雉鸡种蛋?


    正确答案: 种蛋的品质直接影响孵化效果和雏禽的质量.。种蛋要从非疫区、健康而高产的优良雉鸡群中选择。种蛋颜色有橄榄色、暗褐色、浅褐色、灰色等,符合该品种正常蛋色。蛋壳厚度0.25~0.28毫米,纵径平均4.37厘米,横径平均3.43厘米,蛋形指数1.27左右。
    平均蛋重:地产雉鸡25~30克,美国七彩雉鸡29~32克。种蛋要大小适中,蛋形正常,符合本品种标准。淘汰畸形蛋、沙皮蛋、裂纹蛋。

  • 第21题:

    雉鸡新城疫应该怎样防治?


    正确答案: 雉鸡新城疫病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病鸡是主要传染源。雉鸡对新城疫病毒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
    病雉减食或废食,体温升高,精神委顿,离群呆立,羽毛松乱。严重病例伸颈张口呼吸,并伴有咳嗽,常发出咯咯的声音。口腔粘液增多,嗉囊充满气体,排黄白色或黄绿色稀薄粪便,有明显的脱水症状。病程稍长者出现神经症状,翅膀麻痹,侧身倒地、歪颈等共济失调症状。
    剖检典型病变在消化道,腺胃黏膜水肿和腺胃乳头出血,盲肠扁桃体肿胀出血,肠道粘膜广泛性出血性炎症,并伴有溃疡灶。喉头及气管粘膜明显水肿、充血、出血。脑膜充血水肿,硬脑膜下呈树枝状充血和出血。非典型新城疫可见鼻腔、喉头和气管内积存有粘液性渗出物。
    防制雉鸡新城疫除加强饲养管理和综合性防疫措施外,免疫接种是预防本病的有效手段。对7日龄雏鸡可以用新城疫Ⅳ系苗滴鼻,30日龄再行一次。有条件的禽场,应做免疫抗体监测,及时了解群体免疫水平,按计划做好免疫接种工作。不从疫区引进种蛋种雉。
    对发病早期的雉鸡,可以适用荆防败毒散按200克拌料1000千克喂鸡,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 第22题:

    某养鸡场饲养蛋雏鸡出现啄癖现象: 防止啄癖最有效的方法是()。

    • A、降低室温
    • B、加强通风
    • C、减少密度
    • D、遮暗光线
    • E、断喙

    正确答案:E

  • 第23题:

    问答题
    啄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如何防治?

    正确答案: 啄癖原因:饲料缺乏营养;饲养管理不良;不合理混群饲养;寄生虫感染;泄殖腔或输卵管脱露出体外时,其鲜红的颜色就会招惹其他鸡只来啄食;笼养运动少,易发生啄癖!
    防治:禽群发生啄癖后,应尽快寻找引起啄癖的具体原因并尽快消除并加以用药,同时及时将被啄伤的鸡移走,以免引诱其他鸡追啄食,断缘是预防啄癖的方法。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