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简述如何预防植物组织培养中的污染?”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药用植物组织培养常见问题和对策。


    正确答案: 1、污染及控制
    (1)材料带菌与控制控制方法:彻底灭菌(2)接种污染与控制。(3)培养过程感染与控制:对培养空间定期进行消毒处理,及时清除污染材料,转移继代材料。(4)培养基的污染与控制:在培养基中加入抑菌剂
    2、外植体褐化与控制
    1)、与植物的种类与品种有关控制的措施有:1、在外植体消毒灭菌前用流水冲洗一段时间,以清洗部分酚类化合物和底物;2、接种后在短时间内(1周内)多次转接到新鲜培养基上,直至褐化现象基本消失;3、先短期用液体培养基进行震荡培养,待褐化现象减轻后再转入固体培养基进行培养。
    2)、与外植体的年龄有关措施:切取幼龄的茎尖、顶芽分生组织、带芽茎段等做外植体接种较
    3)、与外植体的取样时间有关在春季切取的生长旺盛部位的外植体褐化较轻,
    4)、与培养基有关:控制的措施:利用吸附剂减低或清除酚类产物,改变氧化—还原势。常用的还原剂有维生素c
    5)、与培养方式有关(1)调节外植体在培养基中的放置方式(2)改变培养方法。(3)缩短转瓶周期。(4)调节光照。3、试管苗的玻璃化与控制常用的措施有:(1)选择合适的外植体。(2)琼脂的调节。(3)碳源的调节。(4)激素调节。(5)湿度调节。采(6)温度调节。(7)光照调节.(8)改变供氮形式。9)氯离子调节。(10)尽量减少创伤乙烯产生。(11)在培养基中可附加聚乙烯醇(PVA.、活性炭等,降低玻璃苗的产生。
    4、变异:(1)选择适宜的再生途径(2)植物生长物质选择(3)离体培养和继代时间的调节
    5、材料死亡
    6、黄化
    7、增殖率过低或过高
    8、组培苗瘦弱或徒长

  • 第2题:

    造成组织培养过程中发生污染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有效控制污染?


    正确答案: 造成组织培养过程中污染的原因很多,如工作环境及仪器的因素、培养基及器皿灭菌不彻底、外植体带菌、操作时不遵守操作规程等。造成污染的病原主要分为细菌和真菌两大类。
    真菌性污染主要指霉菌引起的污染。一般接种后3~8d即可发。真菌性污染一般多由接种室内的空气不清洁、超净工作台的过滤效果不理想、操作不慎等原因引起。此类污染可通过完善操作、控制培养环境、严格操作程序来克服。
    细菌性污染除外植体带菌或培养基灭菌不彻底外,主要是操作人员的不慎造成。除要求操作人员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程序操作外,外植体带菌引起的污染与外植体的种类、取材季节、部位、预处理方法及消毒方法密切相关。因此,取材以春夏生长旺季、当年生的嫩梢为佳,应尽量选择晴天中午进行,或取离体枝梢在洁净空气条件下抽芽,然后从新生组织中取材接种。
    外植体的彻底消毒是控制污染的前提,应根据不同材料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有些特殊材料还须进行预处理,以达到最佳消毒效果。对于材料内部带菌的组织有时还需在培养基中加入适量抗生素。

  • 第3题:

    植物组织培养的难题是褐变、()、污染及变异现象。


    正确答案:玻璃化

  • 第4题:

    简述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依据?


    正确答案: 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依据是细胞全能性学说,即植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携带有一套完整的基因组,并具有发育成为完整植株的潜在能力。

  • 第5题:

    简述植物组织培养。


    正确答案: 指在无菌和人工控制的环境条件下,利用适当的培养基,对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2胞及原生质体进行培养,使其再生细胞或完整植株的技术。

  • 第6题:

    简述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步骤?


    正确答案:(1)培养材料的采集
    (2)培养材料的消毒
    (3)制备外植体
    (4)接种和培养
    (5)根的诱导
    (6)组培苗的练苗移栽

  • 第7题:

    简述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过程。


    正确答案:①从健康植株的特定部位或组织,如根、茎、叶、花、果实、胚珠、花药和花粉等,选择用于组织培养的起始材料,称之为外植体。
    ②用一定的化学药剂,最常用的有次氯酸钠,升汞和酒精等对外植体表面消毒,建立无菌培养体系。严格控制无菌条件,这是获得培养成功的重要一步。
    ②外植体块在培养基上形成疏松的愈伤组织,由愈伤组织分化出芽并可诱导形成根的小植株。

  • 第8题:

    问答题
    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其优点如何?

    正确答案: 组织培养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分离并在培养基中培养离体植物组织的技术。
    其理论依据是细胞全能性。
    优点在于:可以研究外植体在不受植物体其他部分干扰下的生长和分化的规律,并且可以用各种培养条件影响它们的生长和分化,以解决理论上和生产上的问题。
    特点:
    取材少,培养材料经济,可人为控制培养条件,不受自然条件影响;
    生长周期短,繁殖率高;
    管理方便,利于自动化控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如何消除组织培养的污染?

    正确答案: 当重要的培养细胞污染时,研究者可能试图消除或控制污染。首先,确定污染物是细菌、真菌、支原体或酵母,把污染细胞与其它细胞系隔离开,用实验室消毒剂消毒培养器皿和超净台,检查HEPA过滤器。
    高浓度的抗生素和抗霉菌素可能对一些细胞系有毒性,因而,做剂量反应实验确定抗生素和抗霉菌素产生毒性的剂量水平。这点在使用抗生素如两性霉素B和抗霉菌素如泰乐菌素时尤其重要。下面是推荐的确定毒性水平和消除培养污染的实验步骤。
    1)在无抗生素的培养基中消化、计数和稀释细胞,稀释到常规细胞传代的浓度。
    2)分散细胞悬液到多孔培养板中,或几个小培养瓶中。在一个浓度梯度范围内,把选择抗生素加入到每一个孔中。例如,两性霉素B推荐下列浓度,0.25,0.50,1.0,2.0,4.0,8.0mg/ml。
    3)每天观测细胞毒性指标,如脱落,出现空泡,汇合度下降和变圆。
    4)确定抗生素毒性水平后,使用低于毒性浓度2-3倍浓度的抗生素的培养液培养细胞2-3代。
    5)在无抗生素的培养基中培养细胞一代。
    6)重复步骤4。
    7)在无抗生素的培养基中培养4-6代,确定污染是否以已被消除。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如何减轻植物组织培养中试管苗玻璃化现象?

    正确答案: 在组织培养过程中,经常会发现不定芽丛或者试管苗畸形生长,茎叶呈半透明水渍状,叶片失绿、皱缩,并沿纵向卷曲,脆弱易碎,叶表面完全无蜡质,称之为“玻璃化现象”。这种“玻璃苗”细胞丧失持水能力,细胞内水分大量外渗,增加了植株水分的散失和蒸腾,是组织培养中一种生理失调或生理病变,它极易引起植株死亡,很难移植成活,已成为茎尖脱毒、工厂化育苗等方面的严重障碍。为了更好解决“玻璃化现象”,可以:
    (1)适当提高培养基中的琼脂、蔗糖或其他渗透剂的浓度,降低培养基的衬质势。
    (2)可在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生长延缓剂,例如ABA、PP333,并降低培养基中含氮量和细胞分裂素、赤霉素浓度。
    (3)增加培养容器的透气性,并避免容器底部受下层日光灯的加热,使容器底部适当降温造成容器内的湿度有自上而下的梯度。
    (4)控制培养室内温度,可对培养材料适当进行低温处理。
    (5)增加自然光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填空题
    植物组织培养的难题是褐变、()、污染及变异现象。

    正确答案: 玻璃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依据?

    正确答案: 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依据是细胞全能性学说,即植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携带有一套完整的基因组,并具有发育成为完整植株的潜在能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其优点如何?


    正确答案: 组织培养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分离并在培养基中培养离体植物组织的技术。
    其理论依据是细胞全能性。
    优点在于:可以研究外植体在不受植物体其他部分干扰下的生长和分化的规律,并且可以用各种培养条件影响它们的生长和分化,以解决理论上和生产上的问题。
    特点:
    取材少,培养材料经济,可人为控制培养条件,不受自然条件影响;
    生长周期短,繁殖率高;
    管理方便,利于自动化控制。

  • 第14题:

    简述植物组织培养的三大难题是什么,并加以解释。


    正确答案: 植物组织培养的三大难题是污染、褐变、玻璃化。
    污染是指在组织培养过程中培养基和培养材料滋生杂菌,导致培养失败的现象。 褐变是指外植体在培养过程中体内的多酚氧化酶被激活,使细胞里的酚类物质氧化成棕褐色的醌类物质,这种致死性的褐化物不但向外扩散致使培养基逐渐变成褐色,而且会抑制其他酶的活性,严重影响外植体的脱分化和器官分化,最后变褐而死亡的现象。 玻璃化是指培养的植物会生长出肿胀、扭曲的叶片,这种叶片不可逆地变成半透明状并最终坏死,这种情况下会导致苗的死亡。

  • 第15题:

    如何减轻植物组织培养中试管苗玻璃化现象?


    正确答案: 在组织培养过程中,经常会发现不定芽丛或者试管苗畸形生长,茎叶呈半透明水渍状,叶片失绿、皱缩,并沿纵向卷曲,脆弱易碎,叶表面完全无蜡质,称之为“玻璃化现象”。这种“玻璃苗”细胞丧失持水能力,细胞内水分大量外渗,增加了植株水分的散失和蒸腾,是组织培养中一种生理失调或生理病变,它极易引起植株死亡,很难移植成活,已成为茎尖脱毒、工厂化育苗等方面的严重障碍。为了更好解决“玻璃化现象”,可以:
    (1)适当提高培养基中的琼脂、蔗糖或其他渗透剂的浓度,降低培养基的衬质势。
    (2)可在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生长延缓剂,例如ABA、PP333,并降低培养基中含氮量和细胞分裂素、赤霉素浓度。
    (3)增加培养容器的透气性,并避免容器底部受下层日光灯的加热,使容器底部适当降温造成容器内的湿度有自上而下的梯度。
    (4)控制培养室内温度,可对培养材料适当进行低温处理。
    (5)增加自然光照。

  • 第16题: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三大难题分别为褐变、污染和()


    正确答案:玻璃化

  • 第17题:

    简述植物组织培养的类型。


    正确答案: 植株培养、器官培养、胚胎培养、细胞培养、原生质体培养。

  • 第18题:

    简述通过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脱除植物病毒的一般程序。


    正确答案:选取感病程度轻的植株→分离大小合适的茎尖分生组织→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病毒检验。

  • 第19题:

    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如何防止褐变和玻璃化现象发生


    正确答案: 防止褐变:
    1、选择适当的外植体
    2、选择适宜的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3、对外植体进行预处理
    4、添加褐变抑制剂与吸附剂
    5、连续转移
    防止玻璃化
    A、利用固体培养基,增加琼脂浓度,降低培养基衬质势,造成细胞阻遏。B、适当提高培养基中蔗糖含量或加入渗透剂,降低培养基中的渗透势,减少培养基中植物材料可获得的水分,造成水分胁迫。C、适当降低培养基中细胞分裂素和GA的浓度,增加Ca,Mg,Mn,K,P,Fe,Cu,Zn等,降低培养基中氨态氮浓度。D、增加自然光照,加快木质化。E、适当降低温度。E、改变培养容器内的通风条件。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正确答案: (1)培养基的成分;
    (2)外植体;
    (3)培养条件三个方面分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造成组织培养过程中发生污染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有效控制污染?

    正确答案: 造成组织培养过程中污染的原因很多,如工作环境及仪器的因素、培养基及器皿灭菌不彻底、外植体带菌、操作时不遵守操作规程等。造成污染的病原主要分为细菌和真菌两大类。
    真菌性污染主要指霉菌引起的污染。一般接种后3~8d即可发。真菌性污染一般多由接种室内的空气不清洁、超净工作台的过滤效果不理想、操作不慎等原因引起。此类污染可通过完善操作、控制培养环境、严格操作程序来克服。
    细菌性污染除外植体带菌或培养基灭菌不彻底外,主要是操作人员的不慎造成。除要求操作人员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程序操作外,外植体带菌引起的污染与外植体的种类、取材季节、部位、预处理方法及消毒方法密切相关。因此,取材以春夏生长旺季、当年生的嫩梢为佳,应尽量选择晴天中午进行,或取离体枝梢在洁净空气条件下抽芽,然后从新生组织中取材接种。
    外植体的彻底消毒是控制污染的前提,应根据不同材料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有些特殊材料还须进行预处理,以达到最佳消毒效果。对于材料内部带菌的组织有时还需在培养基中加入适量抗生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植物组织培养的分类。

    正确答案: (1)根据培养对象不同:组织培养、器官培养、胚胎培养、细胞培养、原生质体培养等;
    (2)根据培养物培养过程:初代培养、继代培养;
    (3)根据培养基的物理状态:固体培养、液体培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填空题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三大难题分别为褐变、污染和()

    正确答案: 玻璃化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