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试述肌酸.激酶(CK)测定及真临床意义”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述C反应蛋白(CRP)测定的原理及临床意义。(检验科)


    正确答案: CRP是一种能与肺炎链球菌多糖体反应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能激活补体,促进吞噬和有其他的免疫调控作用。
    测定CRP目前主要用免疫化学法,如单向免疫扩散、火箭免疫电泳、胶乳法、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和ELISA等。
    其原理都是利用特异性抗CRP抗体与待检标本中CRP反应,根据形成的沉淀环直径、沉淀峰高度、凝集程度、呈色程度或其他免疫反应结果判定待测标本阳性、阴性或CRP含量。
    由于CRP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在各种急性和慢性感染,组织损伤、恶性肿瘤、心肌梗死、手术创伤、放射线损伤等时,CRP可迅速升高,病情好转时又迅速降至正常。

  • 第2题:

    试述总胆汁酸酶法测定的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1.用于急性肝炎的诊断及预后判断。
    2.慢性肝炎病人中,若超过20μmol/L可考虑为慢性活动性肝炎。
    3.乙醇性肝病(包括肝硬化)发生严重肝损伤时,血清总胆汁酸明显增高。
    4.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对肝外胆管阻塞和肝内胆汁淤积的诊断有较高的灵敏度。包括胆管阻塞、胆汁性肝硬化、新生儿胆汁淤积、妊娠性胆汁淤积等显著增高。

  • 第3题:

    试述血液比粘度测定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血液比粘度测定包括:全血比粘度测定、血浆比粘度测定和血清比粘度测定。其原理为:同体积的全血(血浆或血清)经过具有一定长度和内径的玻璃毛细管所需的时间与相同体积生理盐水通过同样玻璃毛细管所需时间之比。
    临床意义:
    1.增高: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患者,尤其是脑栓塞和脑血栓形成患者。
    2.降低:贫血患者,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慢性感染所引起的贫血。

  • 第4题:

    试述C反应蛋白(CRP)的测定原理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CRP是一种能与肺炎链球菌多糖体反应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能激活补体,促进吞噬和有其他的免疫调控作用。测定CRP目前主要用免疫化学法,如单向免疫扩散、火箭免疫电泳、胶乳法、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和ELISA等。其原理都是利用特异性抗CRP抗体与待检标本中CRP反应,根据形成的沉淀环直径、沉淀峰高度、凝集程度、呈色程度和其他免疫反应结果,判定待测标本阳性、阴性或CRP含量。由于CRP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在各种急性和慢性感染、组织损伤、恶性肿瘤、心肌梗死、手术创伤、放射线损伤等时,CRP可迅速升高,病情好转时又迅速降至正常。

  • 第5题:

    试述血清铁测定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1)原理:以盐酸将血清内嗜铁蛋白上的3价铁解离下来,用二氯醋酸除去蛋白质,再加过硫酸钾,把可能存在的2价铁离子氧化成3价铁离子,阻止3价铁离子还原成2价铁离子;最后在40%的丙酮溶液中加入硫氰酸钾,生成红色的硫氰酸铁络合物,与已经同样处理的铁标准比色,以求其含量。
    (2)临床意义:正常值9.0~3umol/L血清铁增高见于:急惟甲型肝炎、恶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黄疸。血清铁减低见于:缺铁性贫血之急性感染、恶性肿瘤等疾病。阻塞性黄疸血清正常或减低,、因此可用以鉴别肝细胞、阻塞性或溶血性黄疸。

  • 第6题:

    CK及其同工酶的测定方法和临床意义主要有哪些?


    正确答案:CK的测定方法有比色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和荧光法等。IFCC测定CK的参考方法为酶偶联法,有辅助酶和指示酶参与反应。临床常规测定CK同工酶多用电泳和免疫抑制法,现推荐用免疫化学方法直接测定CK-MBmass,可不受溶血和巨CK的干扰。CK同工酶亚型测定多用琼脂糖凝胶高压电泳和等电聚焦电泳等。CK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心肌和脑组织中。在各种类型的进行性肌萎缩时,活性均可升高;脑血管意外、脑膜炎、甲状腺功能低下等,CK活性也有升高;但临床上CK主要用于诊断心肌梗死。血清中CK-MB升高是国内外公认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CK-MB急剧上升,可先于总活力的升高。若CK-MB活力下降后再度升高,则示心肌梗死复发。

  • 第7题:

    一中年女性,双手臂疼痛,上举无力三月,检查发现CK(肌酸激酶)300,CK-MM100。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损害可能。病前曾感冒,应用过丁胺卡那霉素。该病例为明确诊断应选用哪一项检查?()

    • A、ANA、抗ENA抗体
    • B、肌红蛋白
    • C、血培养
    • D、肌肉活检
    • E、24尿肌酸测定

    正确答案:D

  • 第8题:

    肌酐酶法测定中没有使用的酶是()

    • A、肌酐酶
    • B、肌酸激酶
    • C、过氧化物酶
    • D、丙酮酸激酶
    • E、乳酸脱氢酶

    正确答案:C

  • 第9题:

    问答题
    试述血小板膜糖蛋白测定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①原理:血小板膜糖蛋白(plateletmembraneglycoprotein)检测,应用抗血小板膜GPIb、GPⅡb和GPⅢa单抗与受检血小板膜相应糖蛋白特异反应的原理,通过放射免疫分析定量测定血小板膜相应GR的含量;②临床意义:GPIb缺乏,见于巨大血小板综合征;GPⅡb/Ⅲa缺乏,见于血小板无力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尿中17-酮类固醇测定原理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尿中17-酮类固醇(17-KS)指尿中出现的所有C-17为酮基的类固醇类物质。尿中排出的内源性17-KS包括雄酮、异雄酮、脱氢异雄酮及其代谢产物等。17-KS是肾上腺皮质激素及雄性激素的代谢产物,大部分为水溶性的葡萄糖醛酸酯或硫酸酯,必须经过酸的作用才能使其水解成游离的类固醇,再用有机溶剂提取,经过洗涤除去酸类与酚类物质。17-酮类固醇分子结构中的酮-亚甲基(-CO-CH2-)能与碱性溶液中的间二硝基苯作用,生成红色化合物。尿17-酮类固醇增高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肢端肥大症和睾丸间质细胞肿瘤等,减低见于肾上腺功能减退、性功能减退以及某些慢性病如结核、肝病和糖尿病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病毒性心肌炎血清酶学的测定较为敏感的为()
    A

    血清肌酸激酶的同工酶(CK-MB.

    B

    血清肌酸激酶(CK)

    C

    谷草转氨酶(SGOT)

    D

    门冬氨基酸转移酶(AST)

    E

    血清乳酸脱氢酶(LDH)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述肌酸.激酶(CK)测定及真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CPK主要存在于心肌、骨胳肌和脑内。在胃肠道、肺和肾内也含有少量。
    临床意义:
    (1)心肌梗塞发病后3~4h时,CPK水平开始上升,24~36h时达高峰,2~4d后恢复正常,高峰平均值可为正常的20倍。CPK升高程度与梗塞面积成正比
    。因CK仅在急性心肌梗塞后第1~2d升高,至第挝就可恢复正常,故易错过检查时间。
    (2)冠状动脉功能不全和心力衰竭时CPK不升高。但心脏按摩、严重心律失常及心;导管检查时等,CPK有时会升高。
    (3)皮肌炎、营养不良、药物肌肉注射、肌肉损伤、中风、惊撅、震颤性谐妄、肺梗塞、甲状腺功能减退、休克等均可使CPK增高。
    (4)肝胆疾病CPK不高。由于红细胞中不存在CPK,故血清内CPK水平不受标本溶血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述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测定及真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在Mg2+的激活下,G6PD的酶促反应能使TPN+转变为TPNH。TPNH在340nm波长有一吸收峰,而TPN+则无此吸收峰,且340nm吸光度的增加与新生的TPNH的量成正比,同时增高的速度也同G6PD的活力成正比。
    正常参考值:4~7IU/g(Hb)
    临床意义:G6PD缺乏症患者降低。

  • 第14题:

    叙述CK测定的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C.K主要存在于心肌、骨胳肌。
    1.各种类型的进行性肌萎缩时,血清CK活性增高。神经因素引起的肌萎缩如脊髓灰质炎时,CK活性正常。
    2.皮肌炎时,CK活性可轻度或中度增高。
    3.急性心梗死后2~4hCK活性开始升高,可达正常上限的10倍。CK对心肌梗死诊断较AST、LDH的特异性高。但持续时间短,2~4天恢复正常。
    4.病毒性心肌炎也明显升高。
    5.CK升高还可见于脑血管意外、脑膜炎、甲低等患者,以及一些非疾病因素。

  • 第15题:

    试述尿中17-酮类固醇测定原理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尿中17-酮类固醇(17-KS)指尿中出现的所有C-17为酮基的类固醇类物质。尿中排出的内源性17-KS包括雄酮、异雄酮、脱氢异雄酮及其代谢产物等。17-KS是肾上腺皮质激素及雄性激素的代谢产物,大部分为水溶性的葡萄糖醛酸酯或硫酸酯,必须经过酸的作用才能使其水解成游离的类固醇,再用有机溶剂提取,经过洗涤除去酸类与酚类物质。17-酮类固醇分子结构中的酮-亚甲基(-CO-CH2-)能与碱性溶液中的间二硝基苯作用,生成红色化合物。尿17-酮类固醇增高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肢端肥大症和睾丸间质细胞肿瘤等,减低见于肾上腺功能减退、性功能减退以及某些慢性病如结核、肝病和糖尿病等。

  • 第16题:

    试述肌酸激酶(CPK)同工酶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已知CPK含有两个亚单位,即M(muscle)和B(brain),由这两个亚单位组合成3种同工酶,即:CPK,(两个B链),称为BB-CPK;CPK,(一个M链和一个B链),称为MB-CPK;CPK,(两个M链),称为MM-CPK。
    临床意义:在急性心肌梗塞之后血清中CPK开始升高时间最早为2h,达峰值时间最早为24h,迟至72h。根据CPK同工酶分离监测证实,胸痛发作后,血清CPK-MB上升先于总活力升高。24h达峰值,36h内其波动曲线与总活力相平行,至48h消失。一般认为,血清CPK-MB≥总活力的3%,即阳性,最高值可达12%-28%。肌肉创伤及肌肉注射时CPK同工酶只检出CPK-MM,故血清CPK-MM是骨骼肌损伤的特异指标。"CPK-BB用一般方法不易检出。癫痫大发作后的患者48h内CPK活性也增高。

  • 第17题:

    试述血小板膜糖蛋白测定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①原理:血小板膜糖蛋白(plateletmembraneglycoprotein)检测,应用抗血小板膜GPIb、GPⅡb和GPⅢa单抗与受检血小板膜相应糖蛋白特异反应的原理,通过放射免疫分析定量测定血小板膜相应GR的含量;②临床意义:GPIb缺乏,见于巨大血小板综合征;GPⅡb/Ⅲa缺乏,见于血小板无力症。

  • 第18题:

    试述斜角肌间隙的组成、穿行结构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组成: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之间的空隙。
    穿行结构: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神经通过。
    临床意义: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前斜角肌肥厚或痉挛可压迫这些结构,产生相应症状,称前斜角肌综合征,症状为神经压迫,手臂内侧感觉异常、木、麻、疼。

  • 第19题:

    病毒性心肌炎血清酶学的测定较为敏感的为()

    • A、血清肌酸激酶的同工酶(CK-MB.
    • B、血清肌酸激酶(CK)
    • C、谷草转氨酶(SGOT)
    • D、门冬氨基酸转移酶(AST)
    • E、血清乳酸脱氢酶(LDH)

    正确答案:A

  • 第20题:

    问答题
    试述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测定及真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在Mg2+的激活下,G6PD的酶促反应能使TPN+转变为TPNH。TPNH在340nm波长有一吸收峰,而TPN+则无此吸收峰,且340nm吸光度的增加与新生的TPNH的量成正比,同时增高的速度也同G6PD的活力成正比。
    正常参考值:4~7IU/g(Hb)
    临床意义:G6PD缺乏症患者降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述肌酸激酶(CPK)同工酶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已知CPK含有两个亚单位,即M(muscle)和B(brain),由这两个亚单位组合成3种同工酶,即:CPK,(两个B链),称为BB-CPK;CPK,(一个M链和一个B链),称为MB-CPK;CPK,(两个M链),称为MM-CPK。
    临床意义:在急性心肌梗塞之后血清中CPK开始升高时间最早为2h,达峰值时间最早为24h,迟至72h。根据CPK同工酶分离监测证实,胸痛发作后,血清CPK-MB上升先于总活力升高。24h达峰值,36h内其波动曲线与总活力相平行,至48h消失。一般认为,血清CPK-MB≥总活力的3%,即阳性,最高值可达12%-28%。肌肉创伤及肌肉注射时CPK同工酶只检出CPK-MM,故血清CPK-MM是骨骼肌损伤的特异指标。"CPK-BB用一般方法不易检出。癫痫大发作后的患者48h内CPK活性也增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一中年女性,双手臂疼痛,上举无力三月,检查发现CK(肌酸激酶)300,CK-MM100。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损害可能。病前曾感冒,应用过丁胺卡那霉素。该病例为明确诊断应选用哪一项检查()
    A

    ANA、抗ENA抗体

    B

    肌红蛋白

    C

    血培养

    D

    肌肉活检

    E

    24尿肌酸测定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述尿中17-羟皮质类固醇测定原理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17-羟皮质类固醇(17-OHCS)为肾上腺皮质所分泌的激素,主要为皮质素及氢皮质素。测定尿中17-OHCS是指对尿中C-17上有羟基的所有类固醇类物质的测定。待测物在酸性条件下,用正丁醇抽提后再用稀碱处理,除去色素杂质,然后将正丁醇蒸干,用无水乙醇溶解抽提物,再与盐酸苯肼的硫酸溶液作用而产生黄色,称为Porter-Silber颜色反应。用同样呈色的氢化可的松作标准液,以分光光度计比色,而求得其含量。17-OHCS增高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如库欣综合征、肾上腺皮质瘤及双侧增生、肥胖症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尤以肾上腺皮质肿瘤增生最为显著。减少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如艾迪生病和西门症。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