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主要包括“商业性贷款理论”、“负债管理理论”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商业性贷款理论”:
(1)商业性贷款理论的基本内容:商业性贷款理论认为,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吸收的活期存款,商业银行只发放短期的、与商品周转相关联或与生产物资储备相适应的自偿性贷款,也就是发放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因为这类贷款能随着商品周转、产销过程的完成,从销售收入中得到偿还。这种理论认为,商业银行不宜发放长期贷款和消费者贷款,即使需要发放,其数额也应严格限制在银行自由资本和储蓄存款的范围内。同时,这种理论强调,办理短期贷款一定要以真实的商品交易为基础,要用真实商品票据作抵押,这样,在企业不能还款时,银行可以处理抵押品,保证资金安全,因此又称之为“真实票据理论”。当时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程度很低,一般企业的运营资金多数来自于自有资金,只有在出现季节性、临时性资金不足时才向银行申请贷款。此外,当时人们还没有举债消费的习惯,如果发放消费者贷款未必会有市场。况且,当时银行资金来源主要是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不多。资金来源的高流动性要求资金运用的高流动性。
(2)对商业性贷款理论的评价:商业性贷款理论是一种典型的资产管理理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支配着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对保持银行流动性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①它为保持银行的流动性和安全性找到了依据和方法,从而避免或减少了由于流动性不足或安全性不够带来的风险。②能适应商品交易对银行信贷资金的需要。因为这种理论强调银行贷款以真实商品交易为基础,当社会生产扩大,商品交易增加时,银行信贷会自动跟上;当生产缩小,商品交易减少时,信贷会自动缩减。这样既不会引起通货膨胀,也不会产生通货紧缩。正因为如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各国商业银行都遵循这一理论。
“负债管理理论”:
(1)负债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过去人们考虑商业银行流动性时,注意力都放在资产方,即通过调整资产结构,将一种流动性较低的资产转换成另一种流动性较高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则认为,银行的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加强资产管理获得,而且可以通过负债管理提供。简言之,向外借钱也可以提供流动性。只要银行的借款市场广大,它的流动性就有一定保证,没有必要在资产方保持大量高流动性资产,而可以将资金投入到高盈利的贷款和投资中。
(2)对负债管理理论的评价:负债管理理论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为商业银行找到了保持流动性的新办法;同时,它使商业银行更富有进取和冒险精神,因为它是建立在对吸收资金信心的基础上的。但是从另一角度看,这种经营策略既提高了银行负债的成本,又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导致银行自有资本比重越来越小,“借短放长”问题日益严重。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单靠资产管理,或单靠负债管理,都难以达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均衡。只有通过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资产和负债两方面的统一管理,才能实现三者的统一。如资金来源大于资金运用,应尽量扩大资产业务规模,或者调整资产结构;反之,如资金来源小于资金运用,则应设法寻找新的资金来源。这一理论主张,管理的基础是资金的流动性;管理的目标是在市场利率变化频繁的情况下,实现最大限度的盈利;应遵循的原则是:规模对称原则、结构对称原则、速度对称原则、目标互补原则和资产分散化原则。
更多“试述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相关问题
  • 第1题:

    根据风险管理理论,( )是控制型风险管理技术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参考答案:C
    控制型风险管理技术的实质是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企业所存在的风险因素采取控制技术以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的频率和减轻损失程度,重点在于改变引起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扩大损失的各种条件。主要表现为:在事故发生前,降低事故发生的频率;在事故发生时,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ABD三项均属于财务型风险管理技术的主要内容。

  • 第2题:

    试述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1.科学管理的目的。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2.科学管理的原则。对工人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用以替代老的单凭经验的办法。(以便于制定合理的工作定额;)
    第二,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之成长;而在过去,则是由工人任意挑选自己的工作,并根据其各自的可能进行自我培训。(提高工人素质)
    第三,与工人们亲密协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已发展起来的科学原则去办。(管理者与管理对象高度统一起来)
    第四,资方和工人们之间在工作和职责上几乎是均分的,资方把自己比工人更胜任的那部分工作承揽下来;而在过去,几乎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的职责都推到了工人们身上。(职能区分开)
    3.作业管理。这是科学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它可分为:
    (1)为作业挑选“第一流的工人”。在泰勒看来,每一个人都具有不同的天赋和才能,只要工作适合于他,就都能成为第一流的工人。
    (2)制定科学的工作方法。采用科学的方法能够对工人的操作方法、使用的工具、劳动和休息的时间进行合理的搭配,同时对机器安排和作业环境等进行改进,消除各种不合理的因素,把最好的因素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标准的作业条件。
    (3)实行激励性的工资制度。它包括三部分:
    ①通过工时研究进行观察和分析,以确定“工资率”即工资标准。
    ②差别计件工资制,即按照工人是否完成定额而采用不同的工资率,如果工人达到或超过定额,就按高的工资率付给报酬,通常是正常工资的125%,以表示鼓励;如果工人的生产没有达到定额,就将全部工作量按低的工资率付给,为正常工资的80%,并发给一张黄色的工票以示警告,如不改进就将被解雇。
    ③“把钱给人而不是职位”,即工资是根据工人的实际工作表现,而不是根据工人的工作类别支付。这样做的目的是克服工人磨洋工的现象,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4.组织管理。
    (1)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取代传统的凭经验工作的方法。泰勒认为,劳动生产率不仅受工人的劳动态度、工作定额、作业方法和工资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受管理人员组织、指挥的影响。为此,泰勒主张明确划分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
    计划职能归管理当局,设立专门的计划部门。其主要任务是:
    ①进行调查研究,以便为制定定额和操作方法提供依据。
    ②制定有科学依据的定额和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工具。
    ③拟订计划、发布指示和命令。④把标准和实际情况进行比较,以便进行有效的控制。
    (2)职能工长制。这是根据工人的具体操作过程,进一步对分工进行细化而形成的。
    泰勒设计出8个职能工长,来代替原来的一个职能工长。这8个工长,4个(工作命令工长、工时成本工长、工作程序工长、纪律工长)在计划部门,4个(工作分派工长、速度工长、修理工长、检验工长)在车间。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一个工人同时接受几个职能工长的多头领导,容易引起混乱,所以没有得到推广。但是泰勒的职能管理思想,是把总经理的权力交给低一级的专业管理人员承担的一种分权的尝试,为以后职能部门的建立和管理的专业化提供了启发和思路。
    (3)例外原则。指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的日常事物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也就是重要事项的决策权和控制权,比如有关重大的企业战略问题和重要人事的任免等。例外原则是泰勒做出的重要贡献之一,它至今仍是管理中极为重要的原则。
    5.心理革命。泰勒认为,真正的科学管理和只追求效率的一阵风式的做法是完全不同的,这种不同就在于雇主和工人之间都必须进行一场“心理革命”。这场伟大的革命就是双方把注意力从分配剩余的问题上移开,转向增加剩余上,以友好合作和互相帮助来代替对抗和斗争,共同使剩余额猛增,以致工人工资和制造商的利润都大大增加。

  • 第3题:

    流动性风险是否需要计提资本?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正确答案:流动性风险是一类比较特别的风险,当银行发生流动性危机事件时,即使银行具有较为充足的资本仍然有可能因为流动性问题而破产,因此从银行业目前的普遍做法来看并不会对流动性风险有资本要求,而更多的是要求银行具备完善的流动性管理体系和相关措施。完善的流动性管理体系应当包含以下要素:
    (一)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的有效监控
    (二)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
    (三)完善的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程序
    (四)完善的内部控制和有效的监督机制
    (五)有效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
    (六)有效的危机处理机制
    流动性风险可以进一步分为融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流动性风险。融资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不影响日常经营或财务状况的情况下,无法有效满足资金需求的风险;市场流动性风险是指由于市场深度不足或市场动荡,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的市场价格出售资产以获得资金的风险。
    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建议,如果一些银行认为流动性风险可以通过完善的内部控制流程和应急融资计划来更好的覆盖,则可以选择不将流动性风险包含在资本范围内。但同时,巴塞尔委员会还建议当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不足时,可以通过更高的资本水平来弥补这些缺陷,尽管增加资本并不能根本解决流动性不足或长期的流动性管理缺陷的问题,但银行的资本水平可以影响银行在危机情况下获得流动性的能力。

  • 第4题:

    试述基金管理公司开展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手段。


    正确答案: 1.现金需求预测
    现金需求中最大的不确定性是持有人赎回的需求。基金管理公司应当对投资者的现金需求作出详细的预测,从而便于进行流动性管理。在进行现金需求预测时,基金管理公司应当确定的是净现金流量。当投资者申购基金时,就形成了现金供给;当持有人赎回基金时,就形成了现金需求。基金管理公司应当预测现金流人与现金流出之间的差额。如果现金流入大于现金流出,那么,基金日常的销售就可以满足投资者赎回的现金需求。
    基金持有人赎回的请求受证券市场整体走势、基金经理业绩表现、利率、投资者偏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对这类需求的主要预测方法有历史模式法和时间表法两种,前者适合预测数额小且交易次数多的现金流量,如面对散户投资者的日常申购与赎回,这需要建立在历史数据统计分析基础上;后者适用于支付金额大且能单独计算的现金流量,如面对保险公司、社会保障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发售与赎回,它建立在基金管理公司与机构投资者的相互关系和处理经验的基础上。
    2.资产配置选择
    基金管理人根据流动性将资产进行划分排序,将不同流动性要求的资金来源按风险、收益率大小分配于不同流动性的资产上。基金管理人对资产的配置应考虑基金管理公司各种资金来源之间的比例及其对流动性的不同要求。基金经理投资的不同证券,其自身的流动性对来源于居民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企业闲置资金、券商机构资金的一部分作为准备,应付客户的赎回要求,一部分作为二级准备金,投资于国债,以补充基金的流动性;一部分投资于蓝筹股,以保证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以低成本变现。对长期资金来源如寿险资金、社保基金,可适量用于长期持有的高成长性重仓股。同时,基金应当持有具有稳定的、可预期的股息、利息流入的证券,或者投资于本身流动性好,容易以最低成本变现的证券。正因为如此,开放式基金既会选择盘子大的绩优股和蓝筹股,.同时也会投资于具有稳定成长性的股票,以满足流动性需要。
    3.主动负债
    主动负债是指基金管理人为了弥补流动性不足而积极向外界筹措资金,进行负债经营的行为。主动负债在基金管理公司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中也是必要的。.在具体操作层面,主动负债可采用的方法包括:通过加大宣传和营销力度,激发广大投资者申购基金的热情,通过基金的发售来取得更多的现金流;运用货币市场便利,通过同业拆借、债券回购等工具,保证基金的流动性;在面临连续的巨额赎回时,还可以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以解燃眉之急,等等。

  • 第5题:

    试述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正确答案:(1)凯恩斯认为,货币供给(Ms)是外生变量,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因此,货币供给独立于利率的变动。
    (2)货币需求(L)则是内生变量,取决于公众的流动性偏好。
    (3)公众的流动性偏好的动机包括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其中,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形成的交易需求与收入成正比,与利率无关。投机动机形成的投机需求与利率成反比。
    (4)当利率下降到某一水平时,市场就会产生未来利率上升的预期,这样,货币的投机需求就会达到无穷大,这时,无论中央银行供应多少货币,都会被相应的投机需求所吸收,从而使利率不能继续下降而“锁定”在这一水平,这就是所谓的“流动性陷阱”问题。

  • 第6题:

    试述领导理论中管理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管理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该理论认为,领导的成功取决于下属的成熟度以及由此而确定的领导风格。下属的成熟度即个体对自己的直接行为负责的能力和意愿。该理论把抓工作与关心人作为领导方式的两个基本指标,并将被管理者的成熟程度作为决定领导方式的基本变量,将重视工作、重视关系与被管理者的成熟程度三个变量结合起来。
    生命周期理论将领导风格分为四类:
    (1)高工作,低关系:领导者告诉下属做什么,怎么做,以及何时做。
    (2)高工作,高关系:领导者既提供指导性行为,又提供支持性行为;
    (3)低工作,高关系:领导者与下属共同决策,领导者主要是提供便利条件;
    (4)低工作,低关系:领导者提供较少的指导和支持。
    该理论将成熟度分为四个阶段:
    (1)下属既不能胜任工作也不能被信任;
    (2)下属虽有积极性但缺乏足够的技能;
    (3)下属有能力却不愿干领导希望他干的工作;
    (4)下属既有有能力又愿意接受工作安排。
    该理论认为,随着下属成熟度的提高,领导可不断减少对其下属活动的控制,还可不断减少关系行为。在成熟的第一阶段,下属需要得到明确的具体的指导;在第二阶段,领导者需采取高任务.高关系行为,高任务能弥补下属能务的欠缺,高关系则试图使下属领会领导者的意图;第三阶段可采用支持性.非指导性的参与式领导风格;第四阶段领导者可享“清闲”,因为下属既愿意又有能力担负责任。

  • 第7题:

    问答题
    试述领导理论中管理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管理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该理论认为,领导的成功取决于下属的成熟度以及由此而确定的领导风格。下属的成熟度即个体对自己的直接行为负责的能力和意愿。该理论把抓工作与关心人作为领导方式的两个基本指标,并将被管理者的成熟程度作为决定领导方式的基本变量,将重视工作、重视关系与被管理者的成熟程度三个变量结合起来。
    生命周期理论将领导风格分为四类:
    (1)高工作,低关系:领导者告诉下属做什么,怎么做,以及何时做。
    (2)高工作,高关系:领导者既提供指导性行为,又提供支持性行为;
    (3)低工作,高关系:领导者与下属共同决策,领导者主要是提供便利条件;
    (4)低工作,低关系:领导者提供较少的指导和支持。
    该理论将成熟度分为四个阶段:
    (1)下属既不能胜任工作也不能被信任;
    (2)下属虽有积极性但缺乏足够的技能;
    (3)下属有能力却不愿干领导希望他干的工作;
    (4)下属既有有能力又愿意接受工作安排。
    该理论认为,随着下属成熟度的提高,领导可不断减少对其下属活动的控制,还可不断减少关系行为。在成熟的第一阶段,下属需要得到明确的具体的指导;在第二阶段,领导者需采取高任务.高关系行为,高任务能弥补下属能务的欠缺,高关系则试图使下属领会领导者的意图;第三阶段可采用支持性.非指导性的参与式领导风格;第四阶段领导者可享“清闲”,因为下属既愿意又有能力担负责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试述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1.科学管理的目的。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2.科学管理的原则。对工人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用以替代老的单凭经验的办法。(以便于制定合理的工作定额;)
    第二,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之成长;而在过去,则是由工人任意挑选自己的工作,并根据其各自的可能进行自我培训。(提高工人素质)
    第三,与工人们亲密协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已发展起来的科学原则去办。(管理者与管理对象高度统一起来)
    第四,资方和工人们之间在工作和职责上几乎是均分的,资方把自己比工人更胜任的那部分工作承揽下来;而在过去,几乎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的职责都推到了工人们身上。(职能区分开)
    3.作业管理。这是科学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它可分为:
    (1)为作业挑选“第一流的工人”。在泰勒看来,每一个人都具有不同的天赋和才能,只要工作适合于他,就都能成为第一流的工人。
    (2)制定科学的工作方法。采用科学的方法能够对工人的操作方法、使用的工具、劳动和休息的时间进行合理的搭配,同时对机器安排和作业环境等进行改进,消除各种不合理的因素,把最好的因素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标准的作业条件。
    (3)实行激励性的工资制度。它包括三部分:
    ①通过工时研究进行观察和分析,以确定“工资率”即工资标准。
    ②差别计件工资制,即按照工人是否完成定额而采用不同的工资率,如果工人达到或超过定额,就按高的工资率付给报酬,通常是正常工资的125%,以表示鼓励;如果工人的生产没有达到定额,就将全部工作量按低的工资率付给,为正常工资的80%,并发给一张黄色的工票以示警告,如不改进就将被解雇。
    ③“把钱给人而不是职位”,即工资是根据工人的实际工作表现,而不是根据工人的工作类别支付。这样做的目的是克服工人磨洋工的现象,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4.组织管理。
    (1)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取代传统的凭经验工作的方法。泰勒认为,劳动生产率不仅受工人的劳动态度、工作定额、作业方法和工资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受管理人员组织、指挥的影响。为此,泰勒主张明确划分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
    计划职能归管理当局,设立专门的计划部门。其主要任务是:
    ①进行调查研究,以便为制定定额和操作方法提供依据。
    ②制定有科学依据的定额和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工具。
    ③拟订计划、发布指示和命令。④把标准和实际情况进行比较,以便进行有效的控制。
    (2)职能工长制。这是根据工人的具体操作过程,进一步对分工进行细化而形成的。
    泰勒设计出8个职能工长,来代替原来的一个职能工长。这8个工长,4个(工作命令工长、工时成本工长、工作程序工长、纪律工长)在计划部门,4个(工作分派工长、速度工长、修理工长、检验工长)在车间。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一个工人同时接受几个职能工长的多头领导,容易引起混乱,所以没有得到推广。但是泰勒的职能管理思想,是把总经理的权力交给低一级的专业管理人员承担的一种分权的尝试,为以后职能部门的建立和管理的专业化提供了启发和思路。
    (3)例外原则。指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的日常事物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也就是重要事项的决策权和控制权,比如有关重大的企业战略问题和重要人事的任免等。例外原则是泰勒做出的重要贡献之一,它至今仍是管理中极为重要的原则。
    5.心理革命。泰勒认为,真正的科学管理和只追求效率的一阵风式的做法是完全不同的,这种不同就在于雇主和工人之间都必须进行一场“心理革命”。这场伟大的革命就是双方把注意力从分配剩余的问题上移开,转向增加剩余上,以友好合作和互相帮助来代替对抗和斗争,共同使剩余额猛增,以致工人工资和制造商的利润都大大增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多选题
    商业银行应当于每年4月底前向银监会报送上一年度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报告,包括()等主要内容。
    A

    流动性风险偏好

    B

    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

    C

    主要政策和程序

    D

    内部风险管理指标和限额

    E

    应急计划及其测试情况


    正确答案: E,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权变理论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中的“商业性贷款理论”、“负债管理理论”和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正确答案: 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中的“商业性贷款理论”
    1.商业性贷款理论的基本内容。商业性贷款理论认为,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吸收的活期存款,商业银行只发放短期的、与商品周转相关联或与生产物资储备相适应的自偿性贷款,也就是发放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因为这类贷款能随着商品周转、产销过程的完成,从销售收入中得到偿还。这种理论认为,商业银行不宜发放长期贷款和消费者贷款,即使需要发放,其数额也应严格限制在银行自由资本和储蓄存款的范围内。同时,这种理论强调,办理短期贷款一定要以真实的商品交易为基础,要用真实商品票据作抵押,这样,在企业不能还款时,银行可以处理抵押品,保证资金安全。因此,人们又称之为“真实票据理论”。
    当时,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程度很低,一般企业的运营资金多数来自于自有资金,只有在出现季节性、临时性资金不足时才向银行申请贷款。此外,当时人们还没有举债消费的习惯,如果发放消费者贷款未必会有市场。况且,当时银行资金来源主要是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不多。资金来源的高流动性要求资金运用的高流动性。
    2.对商业性贷款理论的评价。商业性贷款理论是一种典型的资产管理理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支配着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对保持银行流动性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它为保持银行的流动性和安全性找到了依据和方法,从而避免或减少了由于流动性不足或安全性不够带来的风险。
    (2)能适应商品交易对银行信贷资金的需要。因为这种理论强调银行贷款以真实商品交易为基础,当社会生产扩大,商品交易增加时,银行信贷会自动跟上;当生产缩小,商品交易减少时,信贷会自动缩减。这样既不会引起通货膨胀,也不会产生通货紧缩。正因为如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各国商业银行都遵循这一理论。
    3.商业性贷款理论的缺陷。
    (1)没有考虑贷款需求的多样化。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消费习惯也在发生变化,更多的人接受了举债消费的观念,消费贷款需求不断增加。同时,竞争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其他专业性金融机构,如投资公司等,形成了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巨大压力
    (2)没有认识到存款的相对稳定性。尽管活期存款随存随取,但一般总会形成一个稳定余额,随着经济和银行的发展,这个稳定余额会不断增加。根据这个稳定余额发放一部分长期贷款,一般不会影响银行的流动性。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银行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比重上升,稳定性增强,银行资金的可用程度越来越大,这一理论的弊端也就越来越突出。
    (3)没有注意到贷款清偿的外部条件。贷款能否自动清偿的关键不在于时间长短,而在于企业生产能否正常周转,在于商品能否及时销售出去。如果企业商品销售遇到困难或发生经济危机,贷款期限再短也未必能按期自动清偿。
    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中的 “负债管理理论”
    负债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
    负债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过去人们考虑商业银行流动性时,注意力都放在资产方,即通过调整资产结构,将一种流动性较低的资产转换成另一种流动性较高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则认为,银行的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加强资产管理获得,而且可以通过负债管理提供。简言之,向外借钱也可以提供流动性。只要银行的借款市场广大,它的流动性就有一定保证,没有必要在资产方保持大量高流动性资产,而可以将资金投人到高盈利的贷款和投资中。
    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中的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一理论的出现标志着商业银行开始对资产和负债全面管理。不论是资产管理理论,还是负债管理理论,在保持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均衡方面都带有一定的偏向。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内容。资产负债管理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单靠资产管理,或单靠负债管理,都难以达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均衡。只有根据经济情况的变化,通过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资产和负债两方面的统一管理,才能实现三者的统一。如资金来源大于资金运用,应尽量扩大资产业务规模,或者调整资产结构;反之,如资金来源小于资金运用,则应设法寻找新的资金来源。这一理论主张,管理的基础是资金的流动性;管理的目标是在市场利率变化频繁的情况下,实现最大限度的盈利;应遵循的原则是:规模对称原则、结构对称原则、速度对称原则、目标互补原则和资产分散化原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述基金管理公司开展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手段。

    正确答案: 1.现金需求预测
    现金需求中最大的不确定性是持有人赎回的需求。基金管理公司应当对投资者的现金需求作出详细的预测,从而便于进行流动性管理。在进行现金需求预测时,基金管理公司应当确定的是净现金流量。当投资者申购基金时,就形成了现金供给;当持有人赎回基金时,就形成了现金需求。基金管理公司应当预测现金流人与现金流出之间的差额。如果现金流入大于现金流出,那么,基金日常的销售就可以满足投资者赎回的现金需求。
    基金持有人赎回的请求受证券市场整体走势、基金经理业绩表现、利率、投资者偏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对这类需求的主要预测方法有历史模式法和时间表法两种,前者适合预测数额小且交易次数多的现金流量,如面对散户投资者的日常申购与赎回,这需要建立在历史数据统计分析基础上;后者适用于支付金额大且能单独计算的现金流量,如面对保险公司、社会保障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发售与赎回,它建立在基金管理公司与机构投资者的相互关系和处理经验的基础上。
    2.资产配置选择
    基金管理人根据流动性将资产进行划分排序,将不同流动性要求的资金来源按风险、收益率大小分配于不同流动性的资产上。基金管理人对资产的配置应考虑基金管理公司各种资金来源之间的比例及其对流动性的不同要求。基金经理投资的不同证券,其自身的流动性对来源于居民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企业闲置资金、券商机构资金的一部分作为准备,应付客户的赎回要求,一部分作为二级准备金,投资于国债,以补充基金的流动性;一部分投资于蓝筹股,以保证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以低成本变现。对长期资金来源如寿险资金、社保基金,可适量用于长期持有的高成长性重仓股。同时,基金应当持有具有稳定的、可预期的股息、利息流入的证券,或者投资于本身流动性好,容易以最低成本变现的证券。正因为如此,开放式基金既会选择盘子大的绩优股和蓝筹股,.同时也会投资于具有稳定成长性的股票,以满足流动性需要。
    3.主动负债
    主动负债是指基金管理人为了弥补流动性不足而积极向外界筹措资金,进行负债经营的行为。主动负债在基金管理公司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中也是必要的。.在具体操作层面,主动负债可采用的方法包括:通过加大宣传和营销力度,激发广大投资者申购基金的热情,通过基金的发售来取得更多的现金流;运用货币市场便利,通过同业拆借、债券回购等工具,保证基金的流动性;在面临连续的巨额赎回时,还可以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以解燃眉之急,等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述瓦格纳的税收原则理论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瓦格纳提出的税收原则为:(一)财政政策原则,包括收入充分和收入弹性两项具体原则;(二)国民经济原则,具体分为选择税源和选择税种原则;(三)社会公平原则,具体分为普遍原则和平等原则;(四)税务行政原则,具体包含确实、便利、最少征收费用三项原则。

  • 第14题:

    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中的“商业性贷款理论”、“负债管理理论”和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正确答案: 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中的“商业性贷款理论”
    1.商业性贷款理论的基本内容。商业性贷款理论认为,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吸收的活期存款,商业银行只发放短期的、与商品周转相关联或与生产物资储备相适应的自偿性贷款,也就是发放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因为这类贷款能随着商品周转、产销过程的完成,从销售收入中得到偿还。这种理论认为,商业银行不宜发放长期贷款和消费者贷款,即使需要发放,其数额也应严格限制在银行自由资本和储蓄存款的范围内。同时,这种理论强调,办理短期贷款一定要以真实的商品交易为基础,要用真实商品票据作抵押,这样,在企业不能还款时,银行可以处理抵押品,保证资金安全。因此,人们又称之为“真实票据理论”。
    当时,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程度很低,一般企业的运营资金多数来自于自有资金,只有在出现季节性、临时性资金不足时才向银行申请贷款。此外,当时人们还没有举债消费的习惯,如果发放消费者贷款未必会有市场。况且,当时银行资金来源主要是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不多。资金来源的高流动性要求资金运用的高流动性。
    2.对商业性贷款理论的评价。商业性贷款理论是一种典型的资产管理理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支配着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对保持银行流动性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它为保持银行的流动性和安全性找到了依据和方法,从而避免或减少了由于流动性不足或安全性不够带来的风险。
    (2)能适应商品交易对银行信贷资金的需要。因为这种理论强调银行贷款以真实商品交易为基础,当社会生产扩大,商品交易增加时,银行信贷会自动跟上;当生产缩小,商品交易减少时,信贷会自动缩减。这样既不会引起通货膨胀,也不会产生通货紧缩。正因为如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各国商业银行都遵循这一理论。
    3.商业性贷款理论的缺陷。
    (1)没有考虑贷款需求的多样化。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消费习惯也在发生变化,更多的人接受了举债消费的观念,消费贷款需求不断增加。同时,竞争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其他专业性金融机构,如投资公司等,形成了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巨大压力
    (2)没有认识到存款的相对稳定性。尽管活期存款随存随取,但一般总会形成一个稳定余额,随着经济和银行的发展,这个稳定余额会不断增加。根据这个稳定余额发放一部分长期贷款,一般不会影响银行的流动性。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银行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比重上升,稳定性增强,银行资金的可用程度越来越大,这一理论的弊端也就越来越突出。
    (3)没有注意到贷款清偿的外部条件。贷款能否自动清偿的关键不在于时间长短,而在于企业生产能否正常周转,在于商品能否及时销售出去。如果企业商品销售遇到困难或发生经济危机,贷款期限再短也未必能按期自动清偿。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中的“负债管理理论”
    负债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
    负债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过去人们考虑商业银行流动性时,注意力都放在资产方,即通过调整资产结构,将一种流动性较低的资产转换成另一种流动性较高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则认为,银行的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加强资产管理获得,而且可以通过负债管理提供。简言之,向外借钱也可以提供流动性。只要银行的借款市场广大,它的流动性就有一定保证,没有必要在资产方保持大量高流动性资产,而可以将资金投人到高盈利的贷款和投资中。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中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一理论的出现标志着商业银行开始对资产和负债全面管理。不论是资产管理理论,还是负债管理理论,在保持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均衡方面都带有一定的偏向。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内容。资产负债管理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单靠资产管理,或单靠负债管理,都难以达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均衡。只有根据经济情况的变化,通过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资产和负债两方面的统一管理,才能实现三者的统一。如资金来源大于资金运用,应尽量扩大资产业务规模,或者调整资产结构;反之,如资金来源小于资金运用,则应设法寻找新的资金来源。这一理论主张,管理的基础是资金的流动性;管理的目标是在市场利率变化频繁的情况下,实现最大限度的盈利;应遵循的原则是:规模对称原则、结构对称原则、速度对称原则、目标互补原则和资产分散化原则。

  • 第15题:

    试述加涅的教学事项理论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1)引起学生注意。
    (2)提示教学目标。
    (3)唤起先前经验。
    (4)呈现教学内容。
    (5)提供学习指导。
    (6)展现学习行为。
    (7)适时给予反馈。
    (8)评定学习结果。
    (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 第16题:

    简述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中的“商业性贷款理论”、“负债管理理论”和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正确答案: 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中的“商业性贷款理论”
    1.商业性贷款理论的基本内容。商业性贷款理论认为,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吸收的活期存款,商业银行只发放短期的、与商品周转相关联或与生产物资储备相适应的自偿性贷款,也就是发放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因为这类贷款能随着商品周转、产销过程的完成,从销售收入中得到偿还。这种理论认为,商业银行不宜发放长期贷款和消费者贷款,即使需要发放,其数额也应严格限制在银行自由资本和储蓄存款的范围内。同时,这种理论强调,办理短期贷款一定要以真实的商品交易为基础,要用真实商品票据作抵押,这样,在企业不能还款时,银行可以处理抵押品,保证资金安全。因此,人们又称之为“真实票据理论”。
    当时,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程度很低,一般企业的运营资金多数来自于自有资金,只有在出现季节性、临时性资金不足时才向银行申请贷款。此外,当时人们还没有举债消费的习惯,如果发放消费者贷款未必会有市场。况且,当时银行资金来源主要是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不多。资金来源的高流动性要求资金运用的高流动性。
    2.对商业性贷款理论的评价。商业性贷款理论是一种典型的资产管理理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支配着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对保持银行流动性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它为保持银行的流动性和安全性找到了依据和方法,从而避免或减少了由于流动性不足或安全性不够带来的风险。
    (2)能适应商品交易对银行信贷资金的需要。因为这种理论强调银行贷款以真实商品交易为基础,当社会生产扩大,商品交易增加时,银行信贷会自动跟上;当生产缩小,商品交易减少时,信贷会自动缩减。这样既不会引起通货膨胀,也不会产生通货紧缩。正因为如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各国商业银行都遵循这一理论。
    3.商业性贷款理论的缺陷。
    (1)没有考虑贷款需求的多样化。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消费习惯也在发生变化,更多的人接受了举债消费的观念,消费贷款需求不断增加。同时,竞争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其他专业性金融机构,如投资公司等,形成了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巨大压力
    (2)没有认识到存款的相对稳定性。尽管活期存款随存随取,但一般总会形成一个稳定余额,随着经济和银行的发展,这个稳定余额会不断增加。根据这个稳定余额发放一部分长期贷款,一般不会影响银行的流动性。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银行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比重上升,稳定性增强,银行资金的可用程度越来越大,这一理论的弊端也就越来越突出。
    (3)没有注意到贷款清偿的外部条件。贷款能否自动清偿的关键不在于时间长短,而在于企业生产能否正常周转,在于商品能否及时销售出去。如果企业商品销售遇到困难或发生经济危机,贷款期限再短也未必能按期自动清偿。
    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中的 “负债管理理论”
    负债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
    负债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过去人们考虑商业银行流动性时,注意力都放在资产方,即通过调整资产结构,将一种流动性较低的资产转换成另一种流动性较高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则认为,银行的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加强资产管理获得,而且可以通过负债管理提供。简言之,向外借钱也可以提供流动性。只要银行的借款市场广大,它的流动性就有一定保证,没有必要在资产方保持大量高流动性资产,而可以将资金投人到高盈利的贷款和投资中。
    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中的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一理论的出现标志着商业银行开始对资产和负债全面管理。不论是资产管理理论,还是负债管理理论,在保持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均衡方面都带有一定的偏向。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内容。资产负债管理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单靠资产管理,或单靠负债管理,都难以达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均衡。只有根据经济情况的变化,通过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资产和负债两方面的统一管理,才能实现三者的统一。如资金来源大于资金运用,应尽量扩大资产业务规模,或者调整资产结构;反之,如资金来源小于资金运用,则应设法寻找新的资金来源。这一理论主张,管理的基础是资金的流动性;管理的目标是在市场利率变化频繁的情况下,实现最大限度的盈利;应遵循的原则是:规模对称原则、结构对称原则、速度对称原则、目标互补原则和资产分散化原则。

  • 第17题:

    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从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看,流动性管理的重心及其管理理论都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理论主要有三种: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
    资产管理理论认为,银行资金来源的规模和结构是银行自身无法控制的外生变量,它完全取决于客户存款的意愿与能力;银行不能主动地扩大资金来源,而资金业务的规模与结构则是其自身能够控制的变量,银行应主要通过对资产规模、结构和层次的管理来保持适当的流动性,实现其经营管理目标。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管理理论又经历了商业贷款理论、资产转换理论、预期收入理论这几个发展阶段。
    负债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是:银行可以积极主动地通过借入资金的方式来维持资产流动性,支持资产规模的扩张,以获取更高的盈利水平。这种主张以负债的方法来保证银行流动性需要的理论,使传统的以流动性为先的经营管理理念,转为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并重的经营管理理念;同时,使银行在管理手段上有了质的变化,将管理的视角由单纯资产管理扩展到负债管理,使银行能够根据资产的需求来调整负债的规模和结构,增强了银行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提高了银行的资产盈利水平。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强调对银行的资产和负债进行全面的管理,从资产和负债两方面结合起来保证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保证资产负债结构的及时性和灵活性,以此保证银行具有充足的流动性。这一理论并不是对资产管理理论和负债管理理论的否定,而是既吸取了两者的精华,又克服了两者的缺陷,并对其进行深化和发展,可以说是一种平衡理论。它既避免了资产管理理论过于偏重安全性和流动性,而以牺牲盈利性为代价的弊端;又摆脱了负债管理理论多依赖于外部条件、经营风险很大的缺陷。

  • 第18题:

    问答题
    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中的“商业性贷款理论”、“负债管理理论”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正确答案: 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中的“商业性贷款理论”1.商业性贷款理论的基本内容。商业性贷款理论认为,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吸收的活期存款,商业银行只发放短期的、与商品周转相关联或与生产物资储备相适应的自偿性贷款,也就是发放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因为这类贷款能随着商品周转、产销过程的完成,从销售收入中得到偿还。这种理论认为,商业银行不宜发放长期贷款和消费者贷款,即使需要发放,其数额也应严格限制在银行自由资本和储蓄存款的范围内。同时,这种理论强调,办理短期贷款一定要以真实的商品交易为基础,要用真实商品票据作抵押,这样,在企业不能还款时,银行可以处理抵押品,保证资金安全。因此,人们又称之为“真实票据理论”。当时,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程度很低,一般企业的运营资金多数来自于自有资金,只有在出现季节性、临时性资金不足时才向银行申请贷款。此外,当时人们还没有举债消费的习惯,如果发放消费者贷款未必会有市场。况且,当时银行资金来源主要是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不多。资金来源的高流动性要求资金运用的高流动性。2.对商业性贷款理论的评价。商业性贷款理论是一种典型的资产管理理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支配着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对保持银行流动性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1)它为保持银行的流动性和安全性找到了依据和方法,从而避免或减少了由于流动性不足或安全性不够带来的风险。(2)能适应商品交易对银行信贷资金的需要。因为这种理论强调银行贷款以真实商品交易为基础,当社会生产扩大,商品交易增加时,银行信贷会自动跟上;当生产缩小,商品交易减少时,信贷会自动缩减。这样既不会引起通货膨胀,也不会产生通货紧缩。正因为如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各国商业银行都遵循这一理论。3.商业性贷款理论的缺陷。(1)没有考虑贷款需求的多样化。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消费习惯也在发生变化,更多的人接受了举债消费的观念,消费贷款需求不断增加。同时,竞争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其他专业性金融机构,如投资公司等,形成了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巨大压力(2)没有认识到存款的相对稳定性。尽管活期存款随存随取,但一般总会形成一个稳定余额,随着经济和银行的发展,这个稳定余额会不断增加。根据这个稳定余额发放一部分长期贷款,一般不会影响银行的流动性。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银行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比重上升,稳定性增强,银行资金的可用程度越来越大,这一理论的弊端也就越来越突出。(3)没有注意到贷款清偿的外部条件。贷款能否自动清偿的关键不在于时间长短,而在于企业生产能否正常周转,在于商品能否及时销售出去。如果企业商品销售遇到困难或发生经济危机,贷款期限再短也未必能按期自动清偿。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中的“负债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负债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过去人们考虑商业银行流动性时,注意力都放在资产方,即通过调整资产结构,将一种流动性较低的资产转换成另一种流动性较高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则认为,银行的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加强资产管理获得,而且可以通过负债管理提供。简言之,向外借钱也可以提供流动性。只要银行的借款市场广大,它的流动性就有一定保证,没有必要在资产方保持大量高流动性资产,而可以将资金投人到高盈利的贷款和投资中。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中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一理论的出现标志着商业银行开始对资产和负债全面管理。不论是资产管理理论,还是负债管理理论,在保持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均衡方面都带有一定的偏向。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内容。资产负债管理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单靠资产管理,或单靠负债管理,都难以达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均衡。只有根据经济情况的变化,通过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资产和负债两方面的统一管理,才能实现三者的统一。如资金来源大于资金运用,应尽量扩大资产业务规模,或者调整资产结构;反之,如资金来源小于资金运用,则应设法寻找新的资金来源。这一理论主张,管理的基础是资金的流动性;管理的目标是在市场利率变化频繁的情况下,实现最大限度的盈利;应遵循的原则是:规模对称原则、结构对称原则、速度对称原则、目标互补原则和资产分散化原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试述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正确答案: (1)凯恩斯认为,货币供给(Ms)是外生变量,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因此,货币供给独立于利率的变动。
    (2)货币需求(L)则是内生变量,取决于公众的流动性偏好。
    (3)公众的流动性偏好的动机包括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其中,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形成的交易需求与收入成正比,与利率无关。投机动机形成的投机需求与利率成反比。
    (4)当利率下降到某一水平时,市场就会产生未来利率上升的预期,这样,货币的投机需求就会达到无穷大,这时,无论中央银行供应多少货币,都会被相应的投机需求所吸收,从而使利率不能继续下降而“锁定”在这一水平,这就是所谓的“流动性陷阱”问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试述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主要包括“商业性贷款理论”、“负债管理理论”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商业性贷款理论”:
    (1)商业性贷款理论的基本内容:商业性贷款理论认为,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吸收的活期存款,商业银行只发放短期的、与商品周转相关联或与生产物资储备相适应的自偿性贷款,也就是发放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因为这类贷款能随着商品周转、产销过程的完成,从销售收入中得到偿还。这种理论认为,商业银行不宜发放长期贷款和消费者贷款,即使需要发放,其数额也应严格限制在银行自由资本和储蓄存款的范围内。同时,这种理论强调,办理短期贷款一定要以真实的商品交易为基础,要用真实商品票据作抵押,这样,在企业不能还款时,银行可以处理抵押品,保证资金安全,因此又称之为“真实票据理论”。当时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程度很低,一般企业的运营资金多数来自于自有资金,只有在出现季节性、临时性资金不足时才向银行申请贷款。此外,当时人们还没有举债消费的习惯,如果发放消费者贷款未必会有市场。况且,当时银行资金来源主要是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不多。资金来源的高流动性要求资金运用的高流动性。
    (2)对商业性贷款理论的评价:商业性贷款理论是一种典型的资产管理理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支配着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对保持银行流动性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①它为保持银行的流动性和安全性找到了依据和方法,从而避免或减少了由于流动性不足或安全性不够带来的风险。②能适应商品交易对银行信贷资金的需要。因为这种理论强调银行贷款以真实商品交易为基础,当社会生产扩大,商品交易增加时,银行信贷会自动跟上;当生产缩小,商品交易减少时,信贷会自动缩减。这样既不会引起通货膨胀,也不会产生通货紧缩。正因为如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各国商业银行都遵循这一理论。
    “负债管理理论”:
    (1)负债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过去人们考虑商业银行流动性时,注意力都放在资产方,即通过调整资产结构,将一种流动性较低的资产转换成另一种流动性较高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则认为,银行的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加强资产管理获得,而且可以通过负债管理提供。简言之,向外借钱也可以提供流动性。只要银行的借款市场广大,它的流动性就有一定保证,没有必要在资产方保持大量高流动性资产,而可以将资金投入到高盈利的贷款和投资中。
    (2)对负债管理理论的评价:负债管理理论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为商业银行找到了保持流动性的新办法;同时,它使商业银行更富有进取和冒险精神,因为它是建立在对吸收资金信心的基础上的。但是从另一角度看,这种经营策略既提高了银行负债的成本,又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导致银行自有资本比重越来越小,“借短放长”问题日益严重。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单靠资产管理,或单靠负债管理,都难以达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均衡。只有通过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资产和负债两方面的统一管理,才能实现三者的统一。如资金来源大于资金运用,应尽量扩大资产业务规模,或者调整资产结构;反之,如资金来源小于资金运用,则应设法寻找新的资金来源。这一理论主张,管理的基础是资金的流动性;管理的目标是在市场利率变化频繁的情况下,实现最大限度的盈利;应遵循的原则是:规模对称原则、结构对称原则、速度对称原则、目标互补原则和资产分散化原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从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看,流动性管理的重心及其管理理论都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理论主要有三种: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
    资产管理理论认为,银行资金来源的规模和结构是银行自身无法控制的外生变量,它完全取决于客户存款的意愿与能力;银行不能主动地扩大资金来源,而资金业务的规模与结构则是其自身能够控制的变量,银行应主要通过对资产规模、结构和层次的管理来保持适当的流动性,实现其经营管理目标。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管理理论又经历了商业贷款理论、资产转换理论、预期收入理论这几个发展阶段。
    负债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是:银行可以积极主动地通过借入资金的方式来维持资产流动性,支持资产规模的扩张,以获取更高的盈利水平。这种主张以负债的方法来保证银行流动性需要的理论,使传统的以流动性为先的经营管理理念,转为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并重的经营管理理念;同时,使银行在管理手段上有了质的变化,将管理的视角由单纯资产管理扩展到负债管理,使银行能够根据资产的需求来调整负债的规模和结构,增强了银行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提高了银行的资产盈利水平。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强调对银行的资产和负债进行全面的管理,从资产和负债两方面结合起来保证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保证资产负债结构的及时性和灵活性,以此保证银行具有充足的流动性。这一理论并不是对资产管理理论和负债管理理论的否定,而是既吸取了两者的精华,又克服了两者的缺陷,并对其进行深化和发展,可以说是一种平衡理论。它既避免了资产管理理论过于偏重安全性和流动性,而以牺牲盈利性为代价的弊端;又摆脱了负债管理理论多依赖于外部条件、经营风险很大的缺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流动性风险是否需要计提资本?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正确答案: 流动性风险是一类比较特别的风险,当银行发生流动性危机事件时,即使银行具有较为充足的资本仍然有可能因为流动性问题而破产,因此从银行业目前的普遍做法来看并不会对流动性风险有资本要求,而更多的是要求银行具备完善的流动性管理体系和相关措施。完善的流动性管理体系应当包含以下要素:
    (一)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的有效监控
    (二)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
    (三)完善的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程序
    (四)完善的内部控制和有效的监督机制
    (五)有效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
    (六)有效的危机处理机制
    流动性风险可以进一步分为融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流动性风险。融资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不影响日常经营或财务状况的情况下,无法有效满足资金需求的风险;市场流动性风险是指由于市场深度不足或市场动荡,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的市场价格出售资产以获得资金的风险。
    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建议,如果一些银行认为流动性风险可以通过完善的内部控制流程和应急融资计划来更好的覆盖,则可以选择不将流动性风险包含在资本范围内。但同时,巴塞尔委员会还建议当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不足时,可以通过更高的资本水平来弥补这些缺陷,尽管增加资本并不能根本解决流动性不足或长期的流动性管理缺陷的问题,但银行的资本水平可以影响银行在危机情况下获得流动性的能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述金融风险管理策略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金融风险管理策略包括回避策略、防范策略、抑制策略、分散策略、转移策略、补偿策略和风险监管。
    回避策略是一种事前控制,指决策者考虑到风险的存在,主动放弃或者拒绝承认该风险。这是保守的风险控制手段,回避了风险的损失,同样也意味着放弃了风险收益的机会。
    防范策略是指预防风险的产生。金融机构通过对风险事故发生的条件、原因进行分析,尽量现值事故发生条件的产生,从而使风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尽量减少直至完全消除。
    抑制策略又称消缩策略,是指金融机构承担风险后,采取种种积极措施以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破坏程度,常用语信用放款。
    分散策略指管理者通过承担各种性质不同的风险,利用七相关程度来取得最有风险组合,使加总后的总体风险水平最低。商业银行的风险分散策略一般分两种:随机分散和有效分散。
    转移策略也是一种事前控制策略,记载风险发生之前,通过各种交易活动,把可能发生的危险转移给其他人承担。
    补偿策略首先是将风险报酬计入价格之中,即在一般的投资报酬率和货币贬值因素之外,再加入风险报酬因素。
    风险监管贯穿于整个卷弄风险管理过程中的,包括外部监管和内部监控。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