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试谈谈教育实验研究中的操作性定义的涵义及其意义。”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举例说明非对称性搜索的实验证据及其理论意义。


    正确答案: (1)Neisser(1963)首先发现并研究了视觉搜索的非对称现象。所谓非对称性搜索是指在若干个甲类项目(干扰项)中搜索一个乙类项目(靶子),与同样的若干个乙类项目(干扰项)中搜索一个甲类项目(靶子)。结果两者的搜索速度有显著差异,即出现非对称现象。
    (2)特雷德曼和索瑟(Treisman&Souther,1985)的非对称性视觉搜索实验:在实验中呈现两种图形,要求被试完成两种不同的搜索:
    A.或者从若干个圆形中搜索带小尾巴的圆;
    B.从若干个带小尾巴的圆中搜索圆。
    结果表明:A搜索要比B搜索快得多。而且,A搜索条件下分心刺激的数目不显著影响被试的反应时,而B搜索条件下分心刺激的数目越多,反应时越长。解释:A搜索是自动加工的,产生的是相对简单的特征地图,被试只能拿看到圆上的小尾巴就能做成肯定的反应;B搜索应该是控制加工的,产生的是位置地图,被试必须将圆和竖线这两个特征结合起来,将目标刺激和分心刺激逐一比较,才能做成正确的反应。
    (3)非对称性搜索的实验的理论意义:
    1、支持了特征整合理论。Treisman(1977,1980)在注意研究的背景中提出了特征整合论。特征整合论的核心是将客体知觉过程分成早期的前注意阶段和特征整合阶段。理论的出发点是知觉的特征分析。知觉在前注意阶段是对特征进行自动的平行加工,无需注意,而在整合阶段,通过集中注意将诸特征整合为客体,其加工方式是系列的。对特征和客体的加工是在知觉过程的不同阶段实现的。她将特征看作是某个维度的一个特定值,而客体则是一些特征的结合。
    2、提供了特征觉察器存在的依据。在视神经研究中,研究者把有效的视觉搜索作为某种基本视觉特征觉察器存在的依据。搜索具有前注意基本特征的靶子比搜索缺失那种特征的靶子要容易,因此,视觉搜索不对称现象在辨别作为基本特征的刺激维度时具有重要作用。视觉搜索的非对称还表明:干扰项的特点对某些靶子的搜索速率有影响。这提示搜索的实质不是简单的寻找靶子,而是在加工靶子与干扰项的关系。

  • 第2题:

    结合实际,谈谈观察法在幼儿教育研究中旳独特意义。


    正确答案: (1)可以弥补幼儿理解能力和反应方式旳局限,观察到其他方法无法测量旳行为;
    (2)可以克服正式测试中所测结果不稳定、不可靠旳缺陷;
    (3)可以看到幼儿旳真实表现。

  • 第3题:

    ()就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控制条件下,对被试(教育对象)施加可操纵的教育影响,然后观测被试的变化及教育效果,以此推断所加教育影响同教育效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联系的一种研究。

    • A、教育实验研究
    • B、教育观察研究
    • C、教育调查研究
    • D、教育个案研究

    正确答案:A

  • 第4题:

    试运用教育与文化的关系,谈谈多元化文化中教育发展?


    正确答案: (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教育思想、教育观点的产生。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发展。
    (二)教育文化的影响作用
    (1)教育影响文化的传递
    (2)教育影响文化的选择
    (3)教育影响文化的融合
    (4)教育对文化的创造,师生共同搞科研是教育对文化的创造。

  • 第5题:

    何谓类病毒?试说明它与病毒间的最主要区别及其研究意义。


    正确答案: 类病毒:迄今已知最小的、只含RNA、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分子生物。与病毒主要区别:病毒含蛋白质及核酸,而类病毒只含核酸而无蛋白质外壳。研究意义:对研究生命起源、生命本质有重要意义;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好材料;为研究人类、动物和植物类病毒病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

  • 第6题:

    实验研究中给自变量下操作性定义的作用是()

    • A、操作性定义可使研究者的思路具体、清晰
    • B、可以增进不同研究者之间的沟通
    • C、可以为验证性实验提供方便
    • D、可以使实验更容易操作

    正确答案:A,B,C

  • 第7题:

    单选题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按照研究目的,控制或变更某些条件,对被试的心理活动表现及其变化进行研究的方法,称为()。
    A

    教育经验总结法

    B

    教育心理实验法

    C

    实验室实验法

    D

    个案研究法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多选题
    实验研究中给自变量下操作性定义的作用是()
    A

    操作性定义可使研究者的思路具体、清晰

    B

    可以增进不同研究者之间的沟通

    C

    可以为验证性实验提供方便

    D

    可以使实验更容易操作


    正确答案: C,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试运用教育与文化的关系,谈谈多元化文化中教育发展?

    正确答案: (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教育思想、教育观点的产生。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发展。
    (二)教育文化的影响作用
    (1)教育影响文化的传递
    (2)教育影响文化的选择
    (3)教育影响文化的融合
    (4)教育对文化的创造,师生共同搞科研是教育对文化的创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结合实际,谈谈观察法在幼儿教育研究中的独特意义。

    正确答案: (1)可以弥补幼儿理解能力和反应方式的局限,观察到其他方法无法测量的行为
    (2)可以克服正式测试中所测结果不稳定、不可靠的缺陷
    (3)可以看到幼儿的真实表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举例说明非对称性搜索的实验证据及其理论意义。

    正确答案: Neisser(1963)首先发现并研究了视觉搜索的非对称现象。所谓非对称性搜索是指在若干个甲类项目(干扰项)中搜索一个乙类项目(靶子),与同样的若干个乙类项目(干扰项)中搜索一个甲类项目(靶子)。结果两者的搜索速度有显著差异,即出现非对称现象。特雷德曼和索瑟(Treisman&Souther,1985)的非对称性视觉搜索实验:在实验中呈现两种图形,要求被试完成两种不同的搜索:A、或者从若干个圆形中搜索带小尾巴的圆;B、从若干个带小尾巴的圆中搜索圆。结果表明:A搜索要比B搜索快得多。而且,A搜索条件下分心刺激的数目不显著影响被试的反应时,而B搜索条件下分心刺激的数目越多,反应时越长。解释:A搜索是自动加工的,产生的是相对简单的特征地图,被试只能拿看到圆上的小尾巴就能做成肯定的反应;B搜索应该是控制加工的,产生的是位置地图,被试必须将圆和竖线这两个特征结合起来,将目标刺激和分心刺激逐一比较,才能做成正确的反应。非对称性搜索的实验的理论意义:1、支持了特征整合理论。Treisman(1977,1980)在注意研究的背景中提出了特征整合论。特征整合论的核心是将客体知觉过程分成早期的前注意阶段和特征整合阶段。理论的出发点是知觉的特征分析。知觉在前注意阶段是对特征进行自动的平行加工,无需注意,而在整合阶段,通过集中注意将诸特征整合为客体,其加工方式是系列的。对特征和客体的加工是在知觉过程的不同阶段实现的。她将特征看作是某个维度的一个特定值,而客体则是一些特征的结合。2、提供了特征觉察器存在的依据。在视神经研究中,研究者把有效的视觉搜索作为某种基本视觉特征觉察器存在的依据。搜索具有前注意基本特征的靶子比搜索缺失那种特征的靶子要容易,因此,视觉搜索不对称现象在辨别作为基本特征的刺激维度时具有重要作用。视觉搜索的非对称还表明:干扰项的特点对某些靶子的搜索速率有影响。这提示搜索的实质不是简单的寻找靶子,而是在加工靶子与干扰项的关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结合实际,谈谈观察法在幼儿教育研究中旳独特意义。

    正确答案: (1)可以弥补幼儿理解能力和反应方式旳局限,观察到其他方法无法测量旳行为;
    (2)可以克服正式测试中所测结果不稳定、不可靠旳缺陷;
    (3)可以看到幼儿旳真实表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教育实验研究法的概念及其特点。


    正确答案: 教育实验研究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是一种特殊的科学实验活动。其基本特点如下:
    (1)教育实验研究首先具有科学实验的基本特征:因果关系的推论;自变量的操作;控制无关变量。
    (2)教育实验研究作为一种特殊的实验活动,由于教育现象和对象的独特性,教育实验又具有与自然科学实验相区别的特征:从总体上分析,教育实验基本上属于社会科学实验范畴;在研究对象上,教育实验以人和人所从事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在实验物质手段上,教育实验主要在教育和教学的自然环境状态中进行;在研究方法上,教育实验更强调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
    影响实验内在效度(变量间因果关系的真实程度)的主要因素:偶然事件、成熟程度、测验、测量手段、统计回归、被试的选择差异、实验的偶然减员、取样。
    影响实验外在效度(实验可推广程度)的主要因素:测验的交互作用、抽样偏差和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实验安排的副效应(霍桑效应,指被试知道他们要参加实验并对其具有新鲜感)、多重处理干扰。

  • 第14题:

    结合实际,谈谈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旳重大意义。


    正确答案: 科学研究旳含义:人们探索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旳规律旳一种认识过程。它是人们有目旳、有计划、有意识、有系统地在前人已有认识旳基础上,运用科学旳方法,对客观事实加以掌握、分析、概括,揭露其本质,探索新规律旳认识过程。伽利略:意大利著名旳天文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最早创立了科学研究方法。当时,他对物理理象进行实验研究,并总结出了用实验旳方法与数学方法、逻辑论证相结合旳科学研究方法。科研旳目旳:是探索规律、发现真理。也就是建立起科学旳知识体系.从而可以顶见并改造现实。科研旳手段则:是通过科学旳方法有目旳、有步骤旳活动通过科学系统旳行为方式、手段和方法,从而获得有关事物或现象旳规律,发现真理。科学研究方法旳组成:历史与比较研究,行动研究,教育测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教育统计学,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社会调查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旳现实意义?1、为了更好地贯彻教育方针,通过科研更好地掌握幼儿教育旳规律,有效地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在幼儿阶段为儿童旳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早出人才,多出人才”。2、发展学前教育科学,建立和逐步完善学科知识体系。3、提高教育和研究工作者旳研究意识和从事科研能力。4、促进教育改革,推进幼教实践旳深入。使幼教事业更符合教育发展旳规律,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旳需要。对幼儿园生存发展旳意义?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对端正幼儿教师旳教育指导思想以及提高保教质量具有极其重大意义,从而成为影响幼儿因生存发展旳重要因素。为此,不少幼儿园提出了“科研兴园”旳口号,积极申报课题,开展园本研究。事实证明,重视科学研究旳幼儿园能有效提高本园旳保教质量,提升自己旳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吸引充足旳生源,进而使自己旳幼儿园上档次、上台阶,增强自己旳市场竞争能力。对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旳意义?教师旳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不断成长、不断接受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旳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旳学习、反思和探究来拓宽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旳境界。教师专业发展强调教师旳终身学习和终身成长,是职前培养、新任教师培养和在职培训,直至结束教职为止旳整个过程。幼儿教育科学研究产生旳历史背景?1、用科学旳方法,探索中华民族儿童心理发展现律2、建立推行中国化、科学化幼儿教育旳—个实验基地3、陈氏幼儿园课程旳十大原则4、教育部首次颁布《幼儿课程标准》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发展旳趋势?1、研究情景旳生态化2.研究思路旳综合化3.早教研究日益受到重视4.研究方法旳引进、移植与数学化。
    其研究旳基本过程包括四个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旳环节?起始环节——研究课题旳选定;基础环节——文献检索;实施环节——研究计划旳制定与实施、资料旳收集、整理与分析;终末环节——研究结果旳表述。选题旳意义?1、选题是教育科学研究旳起点2、选题决定教育科学研究旳方向与价值3、选题是衡量教育科学研究者研究水平旳重要标志选题旳来源?1、从社会发展旳需要出发提出课题2、教育实践中提出旳实际问题,尤其是在学前教育改革中反映出来旳种种矛盾3、从日常观察中发现问题4、根据自身旳特点和兴趣进行选题5、从不同学科之间旳交接点找问题6、从当前国内外信息旳分析总结中提出课题7、从各级课题指南及课题规划中选题选题旳条件与原则正确选题应具备旳条件(一)广博旳知识是选题旳前提(二)善于质疑旳精神和独立思考旳能力是选题旳必要条件。

  • 第15题: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涵义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正确答案: 其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为继,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能够成功而又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结汇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反之,危机得不到解决或解决得不合理,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个体解决危机的成功程度一般都处在从积极到消极的连续体的某一点上。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学习信任的阶段(出生到18个月);成为自主者的阶段(2-3岁);发展主动性的阶段(4-5岁);变得勤奋的阶段(6-11岁);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12-18岁);承担社会义务的阶段(19-24岁);显示充沛感的阶段(25-65岁);达到完善的阶段(65岁以后)人格发展的上述各阶段是相互依存的,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早期冲突的解决程度,而后起阶段仍有可能产生先前已解决的冲突。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指出了人生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及所需要的支持帮助,这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中小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 第16题:

    通过对已有事实的考察,了解家庭教育及其指导的现状,发现家庭教育及其指导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联系,认识家庭教育及其指导的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是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

    • A、调查研究
    • B、个案研究
    • C、实验研究
    • D、比较研究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谈谈实验中的各种变量及其控制。


    正确答案: 1.自变量
    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就是自变量。心理学实验涉及到的自变量种类很多,但是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作业变量——实验中被试任务的任何特性;(2)环境变量;(3)被试变量——可能影响对某种刺激的反应的被试的特性因素,包括:被试的性别、年龄、健康状况、智力、教育水平、人格特征、动机、态度、内驱力等。有些被试变量可以由实验者操纵,例如内驱力强度就可以用禁食或禁饮的时间加以操纵,而有些则不能操纵的,只能进行测量,例如智力、教育水平、自我强度等。
    对自变量控制的好环,直接影响实验的成败。它主要经历以下两个步骤:
    (1)对自变量下操作定义:许多时候,实验者无法从实验目的直接得到合适的自变量,直接得来的自变量往往不够明确。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采用明确、统一、可以量化的术语对自变量进行严格的规定,这就是对自变量下操作定义的过程。操作定义明确了自变量的内涵,同时也往往指出了自变量操纵的方法。例如实验者把疲劳定义为“从事某种体力劳动的时间量”,这就意味着对“疲劳”这一自变量的操纵就是通过改变被试的劳动时间来完成的。
    (2)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所谓自变量的水平,即指自变量的一个取值(或操纵结果)。例如以疲劳为自变量的研究中,设定了“体力劳动时间”这一操作定义,那么接下来研究者就可以确定两个水平的疲劳程度了,如:1小时、2小时。自变量的水平数至少为2。因素型实验的自变量一般不超过4个水平,并应尽量使自变量变化范围(全距)较大,各个水平在全距上分布平均。而函数型实验的自变量水平需要更多些,如果预期实验考察的是线性函数关系,可以取3—5个水平;如果是关于更复杂函数关系的,则至少需要5个水平。同样,自变量的变化范围不宜过小,一般应该通过文献工作确定合适的全距大小。至于自变量各个水平在全距范围上的分布,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若预期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是接近于线性函数,则各水平平均分布即可;而如果预期自变量和因变量符合对数函数关系,则各水平间的间距应按对数单位变化。
    2.因变量
    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一般来说,对于因
    变量的测量有客观指标也有主观指标。其中客观指标主要有:(1)反应速度;(2)反应速度的差异,例如:在内隐学习的研究中,被试对随机组字母和规则组字母的反应时之差就可以作为内隐学习量的指标;(3)反应的正确性;(4)反应的难度,有些作业可以定出一个难易等级,看被试或动物能达到什么水平,如斯金纳箱就有三个难度等级。而因变量的主观指标主要是指被试的口语记录。口语记录是指被试在实验时对自己心理活动进程所作叙述的记录,或在实验之后,被试对主试提出问题所作回答的记录。
    因变量的控制主要着眼于如何精确客观地记录下它的变化。一般而言,有几种主要方法可以用于因变量的控制:
    (1)反应控制:目的是让被试的反应确实发生在实验者感兴趣的因变量维度上。在人作为被试的实验中,对反应的控制往往是通过指导语实现的。心理学实验中,规范的指导语应符合以下要求:内容确定、完全、简单明确、标准化。在指导语不能充分控制反应时,就要很好地考虑刺激条件和实验装置,使刺激条件、实验装置与指导语配合起来,使被试只能作出主试所要求的反应。
    (2)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为使实验中被试的反应能够具体度量,就要规定一定的标准。这其实就是为使反应能够具体度量而规定一系列标准或具体指标的过程,简单地说,也即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的过程。在心理学实验中,一般常用的反应指标有:绝对阈限、差别阈限、反应时、反应持续时间、反应程度、完成量、错误率、完成一定的作业所需要的时间、达到一定基准所需要的次数以及口头报告等等。但是不管怎样,一个恰当的因变量指标必须满足以下标准:有效性——指标充分代表当时的现象或过程的程度;(2)客观性——指标是客观存在的;(3)数量化——指标能数量化,便于记录、统计和互相比较。
    (3)避免量程限制:在以上几个选择指标的条件中,有效性是最重要的。在影响指标有效性的各种因素里,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是尤其典型的情况。这两种效应是指反应指标的量程不够大,而造成反应停留在指标量表的最顶端或最低端,从而使指标的有效性遭受损失。通常,避免天花板和地板效应的方法是:尝试着先通过实验设计去避免极端的反应,然后再试着通过测试少量的先期被试来考察他们对任务操作的反应情况。如果被试的反应接近指标量程的顶端或底端,那么实验任务就需修正。
    3.控制变量
    实验中并不仅仅只有自变量才是和因变量有关的,在自变量之外往往存在着额外相关变量。同时又由于实验者必须想办法控制额外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额外变量也常被叫做控制变量。一般来说,实验过程中的温度、环境噪音、照明情况、被试身体状况等都能成为额外变量的来源。不过对于心理学实验而言,有一部分额外变量是其特有的,那就是来源于主试和被试相互作用的额外变量。
    在实验中,主试(实验者)和被试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干扰实验、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就可能带来一些额外变量。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1)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实验者的期望。(2)要求特征:实验中,被试自发地对实验者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的特征。要求特征的典型例子是霍桑效应和安慰剂效应。
    在心理学实验中,对额外变量的控制技术主要有:(1)排除法: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例如,如果外界的噪音和光线影响实验,最好的办法就是进入隔音室或暗室,这样可以把它们排除掉;(2)恒定法:旨在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3)匹配法: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4)随机化和平衡法:把被试随机地分派到各处理组中去的技术,以使额外变量的效果互相抵消;(5)统计控制法:在实验完成后通过一定的统计技术来事后避免实验中额外变量的干扰。

  • 第18题: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按照研究目的,控制或变更某些条件,对被试的心理活动表现及其变化进行研究的方法,称为()。

    • A、教育经验总结法
    • B、教育心理实验法
    • C、实验室实验法
    • D、个案研究法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问答题
    试谈谈教育实验研究中的操作性定义的涵义及其意义。

    正确答案: (1)操作性定义的含义是用可以感知、度量的事物或行为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作出具体的规定和说明。
    (2)其意义包括:
    1、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客观性。
    2、有助于假设的检验。
    3、有利于提高教育心理研究标准的统一性和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与可重复验证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涵义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正确答案: 其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为继,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能够成功而又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结汇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反之,危机得不到解决或解决得不合理,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个体解决危机的成功程度一般都处在从积极到消极的连续体的某一点上。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学习信任的阶段(出生到18个月);成为自主者的阶段(2-3岁);发展主动性的阶段(4-5岁);变得勤奋的阶段(6-11岁);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12-18岁);承担社会义务的阶段(19-24岁);显示充沛感的阶段(25-65岁);达到完善的阶段(65岁以后)人格发展的上述各阶段是相互依存的,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早期冲突的解决程度,而后起阶段仍有可能产生先前已解决的冲突。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指出了人生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及所需要的支持帮助,这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中小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谈谈实验中的各种变量及其控制。

    正确答案: 1.自变量
    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就是自变量。心理学实验涉及到的自变量种类很多,但是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作业变量——实验中被试任务的任何特性;(2)环境变量;(3)被试变量——可能影响对某种刺激的反应的被试的特性因素,包括:被试的性别、年龄、健康状况、智力、教育水平、人格特征、动机、态度、内驱力等。有些被试变量可以由实验者操纵,例如内驱力强度就可以用禁食或禁饮的时间加以操纵,而有些则不能操纵的,只能进行测量,例如智力、教育水平、自我强度等。
    对自变量控制的好环,直接影响实验的成败。它主要经历以下两个步骤:
    (1)对自变量下操作定义:许多时候,实验者无法从实验目的直接得到合适的自变量,直接得来的自变量往往不够明确。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采用明确、统一、可以量化的术语对自变量进行严格的规定,这就是对自变量下操作定义的过程。操作定义明确了自变量的内涵,同时也往往指出了自变量操纵的方法。例如实验者把疲劳定义为“从事某种体力劳动的时间量”,这就意味着对“疲劳”这一自变量的操纵就是通过改变被试的劳动时间来完成的。
    (2)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所谓自变量的水平,即指自变量的一个取值(或操纵结果)。例如以疲劳为自变量的研究中,设定了“体力劳动时间”这一操作定义,那么接下来研究者就可以确定两个水平的疲劳程度了,如:1小时、2小时。自变量的水平数至少为2。因素型实验的自变量一般不超过4个水平,并应尽量使自变量变化范围(全距)较大,各个水平在全距上分布平均。而函数型实验的自变量水平需要更多些,如果预期实验考察的是线性函数关系,可以取3—5个水平;如果是关于更复杂函数关系的,则至少需要5个水平。同样,自变量的变化范围不宜过小,一般应该通过文献工作确定合适的全距大小。至于自变量各个水平在全距范围上的分布,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若预期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是接近于线性函数,则各水平平均分布即可;而如果预期自变量和因变量符合对数函数关系,则各水平间的间距应按对数单位变化。
    2.因变量
    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一般来说,对于因
    变量的测量有客观指标也有主观指标。其中客观指标主要有:(1)反应速度;(2)反应速度的差异,例如:在内隐学习的研究中,被试对随机组字母和规则组字母的反应时之差就可以作为内隐学习量的指标;(3)反应的正确性;(4)反应的难度,有些作业可以定出一个难易等级,看被试或动物能达到什么水平,如斯金纳箱就有三个难度等级。而因变量的主观指标主要是指被试的口语记录。口语记录是指被试在实验时对自己心理活动进程所作叙述的记录,或在实验之后,被试对主试提出问题所作回答的记录。
    因变量的控制主要着眼于如何精确客观地记录下它的变化。一般而言,有几种主要方法可以用于因变量的控制:
    (1)反应控制:目的是让被试的反应确实发生在实验者感兴趣的因变量维度上。在人作为被试的实验中,对反应的控制往往是通过指导语实现的。心理学实验中,规范的指导语应符合以下要求:内容确定、完全、简单明确、标准化。在指导语不能充分控制反应时,就要很好地考虑刺激条件和实验装置,使刺激条件、实验装置与指导语配合起来,使被试只能作出主试所要求的反应。
    (2)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为使实验中被试的反应能够具体度量,就要规定一定的标准。这其实就是为使反应能够具体度量而规定一系列标准或具体指标的过程,简单地说,也即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的过程。在心理学实验中,一般常用的反应指标有:绝对阈限、差别阈限、反应时、反应持续时间、反应程度、完成量、错误率、完成一定的作业所需要的时间、达到一定基准所需要的次数以及口头报告等等。但是不管怎样,一个恰当的因变量指标必须满足以下标准:有效性——指标充分代表当时的现象或过程的程度;(2)客观性——指标是客观存在的;(3)数量化——指标能数量化,便于记录、统计和互相比较。
    (3)避免量程限制:在以上几个选择指标的条件中,有效性是最重要的。在影响指标有效性的各种因素里,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是尤其典型的情况。这两种效应是指反应指标的量程不够大,而造成反应停留在指标量表的最顶端或最低端,从而使指标的有效性遭受损失。通常,避免天花板和地板效应的方法是:尝试着先通过实验设计去避免极端的反应,然后再试着通过测试少量的先期被试来考察他们对任务操作的反应情况。如果被试的反应接近指标量程的顶端或底端,那么实验任务就需修正。
    3.控制变量
    实验中并不仅仅只有自变量才是和因变量有关的,在自变量之外往往存在着额外相关变量。同时又由于实验者必须想办法控制额外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额外变量也常被叫做控制变量。一般来说,实验过程中的温度、环境噪音、照明情况、被试身体状况等都能成为额外变量的来源。不过对于心理学实验而言,有一部分额外变量是其特有的,那就是来源于主试和被试相互作用的额外变量。
    在实验中,主试(实验者)和被试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干扰实验、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就可能带来一些额外变量。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1)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实验者的期望。(2)要求特征:实验中,被试自发地对实验者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的特征。要求特征的典型例子是霍桑效应和安慰剂效应。
    在心理学实验中,对额外变量的控制技术主要有:(1)排除法: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例如,如果外界的噪音和光线影响实验,最好的办法就是进入隔音室或暗室,这样可以把它们排除掉;(2)恒定法:旨在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3)匹配法: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4)随机化和平衡法:把被试随机地分派到各处理组中去的技术,以使额外变量的效果互相抵消;(5)统计控制法:在实验完成后通过一定的统计技术来事后避免实验中额外变量的干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通过对已有事实的考察,了解家庭教育及其指导的现状,发现家庭教育及其指导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联系,认识家庭教育及其指导的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是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
    A

    调查研究

    B

    个案研究

    C

    实验研究

    D

    比较研究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结合实际谈谈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正确答案: ①进行学前教育科研是为了更好地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幼教质量。幼儿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是儿童发展成长的关键阶段的教育。幼儿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是儿童发展成长的关键阶段的教育。只有通过科研,才能更好地掌握幼儿教育的规律,增强科学育儿的自觉性,避免幼教工作中违背规律现象的发生,减少盲目性,从而更好地贯彻教育方针,有效地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在幼儿阶段为儿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对于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②进行学前教育科研是为了发展学前教育科学,建立和逐步完善学科知识体系。通过有效地开展学前教育科研工作,可以系统地总结我国广大幼教工作者多年来积累的大量实践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具有我国特色学前教育理论体系,并使之逐步完善丰富。
    ③进行学前教育科研是为了提高教育和研究工作者的研究意识和从事科研的能力水平。通过科研,可以使幼教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形成科学的态度,掌握进行幼教科研的技能方法与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不断提高科学水平和研究能力。
    ④通过学前教育科研,促进教育改革,推进幼教实践的深入。教改目的是为了使幼教事业更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幼教改革必须以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为指导。如,幼儿园课程标准的建立,就是当前幼教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