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简述于右任的办报活动。”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梁启超的办报思想。


    正确答案: (一)人物简介是著名的改良派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其新闻思想是在总结前人和自己办报经验的基础上和汲取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理论,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办报思想,包含新闻理论、新闻史和新闻业务三大部分。
    (二)报刊思想
    1.关于报刊功能与作用的论述:
    1)议国事: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
    2)“去塞求通”:尽量掌握外情,做到知己知彼;
    2.报纸的“两大天职”说: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3.提出了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
    4.提出了健全舆论的主张:即必须具备“五本”,广博的知识、维护国家利益、不畏强暴、出自公心、要导之以真理(维护新闻真实性);
    5.创造了浸润和煽动两种报刊宣传的方法;
    (三)整体评价是中国资产阶级早期新闻思想的集大成者,为我国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我国新闻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

  • 第2题:

    简述新记《大公报》的办报方针。


    正确答案: (1)不党:无成见,无背景。不参与党派纷争。
    (2)不卖:不以言论作交易,不为金钱所左右。
    (3)不私:对于报纸并无私用,为公众喉舌。
    (4)不盲:不随声附和,不隐瞒事实。

  • 第3题:

    近代在中国办报的有哪些著名的外籍报人?他们的办报活动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从1815年至1919年,在中国从事办报活动的外国人数以百计。在他们当中,对中国新闻事业影响比较大的,有马礼逊、米怜、郭士立、麦都思、裨治文、林乐知、美查、李提摩太和福开森。
    马礼逊是英国传教士.是第一个创办近代中文报刊的外国人.1807年他受伦敦布道会的派遣来到中国传教9由于当时清政府禁止传教活动,他不得不隐蹒身份,躲在广州美国商馆学习中文,从事翻译工作。曾将《圣经》翻译成中文,又根据《康熙字典》编纂了《英华字典》。1815年,他在助手米怜的协助下,在马六甲创办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926年以后,他在广州主编过英文《广州纪录报》和《中国丛报》。1934年,他被英国政府任命为英国驻广州商务监督的秘书,不久病逝干广州。他在《中国丛报》上发表的《京报分析》一文,是最早研究中国报刊史的文章。
    米怜作为马礼逊的助手,1813年偕新婚的妻子来到广州。1815年他遵照马礼逊的意图,赴马六甲创办英华书院和印刷所,出版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担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他提出的写作三原则:一文章要短,二要通俗易懂,三要流畅生动,为以后传教士所办报刊所奉行。
    郭士立是普鲁士传教士,1827年受荷兰传教会派遣到远东传教,先后在爪哇(今属印尼)、暹罗(泰国)活动。1831年来中国,曾三次乘船走遍中国南部沿海各省。1833年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4年与美国传教士裨治文等人在广州创立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计划出版大量书刊,用“智力的炮弹”征服中国人。鸦片战争爆发后,他曾充当英国侵略军的向导和翻译,并出任英国占领后的舟山、宁波等地的民政长官,参与《南京条约》的谈判活动。香港割让给英国后,他担任港督的秘书。1851年死于香港。著有《中国沿海三次航行记》、《中国史略》、《道光皇帝》和《开放的中国——中华帝国概述》等书。
    麦都思是英国传教士,1817年航海东来,先在马六甲协助米怜从事英华书院的教学和《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编辑活动。1823年在爪哇的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创办《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1834年第一次来华,曾乘船到浙江、江苏、山东等地活动。1843年第二次来华,在上海创办墨海书局。1853年在香港创办《遐迩贯珍》,1858年回国,上岸后病逝。著有《中国的现状和展望》一书,编有中、朝、日、英字汇和闽音字汇。
    裨治文是美国传教士,1830年来广州,成为美国来华的第一个传教士。1832年在广州创办和主编《中国丛报》,向西方广泛提供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材料,并与郭士立等创立“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鸦片战争后任美国侵华海军司令译员,参与《望厦条约》的签订。
    林乐知是美国传教士,1860年来卜海,1867年任《上海新报》主笔,1868年办《中国教会新报》,以后长期担任改名后的《万国公报》主编。1891年创办《中西教会报》,被称为外国传教士最能干的编辑。除办报外,他还在上海创立中西书院,在苏州创办东吴大学,并编辑学校教科书。他在中国活动47年,曾获清廷“钦加四品衔”。1907年死于上海,被美国政府誉为“播种中国的人”。他一生著作繁多,最著名的是记录和评论中日甲午战争的《中东战纪本末》。
    美查是英国商人,与其兄一同来华做茶叶生意。1872年因生意亏本与另外3个英国商人合资创办《申报》于上海,亲自主持报务,对报纸业务作了多方面的改革。1876年创办点石斋石印局和申昌书局。1884年创办《点石斋画报》,铅印《古今图书集成》1628册。1889年回国,1908年病逝。
    李提摩太是英国传教士,1870年来华,在山东、山西、北京、天津传教。1890年由李鸿章推荐任天津《时报》主笔,每日发表论说一篇,评论时务,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务等方面提出系统的改革主张,各报广为转载,后辑为《时事新论》一书出版。1890年另创《直报》于天津。1891年去上海,任广学会总千事,不断在《万国公报》上鼓吹变法,并一度代理该报主编。戊戌变法期闯受聘为光绪皇帝顾问(未就职)。以后反对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支持袁世凯执政。1916年回国,3年后病死。他在华活动45年,自称是“中国之老友”“无异于华人”。他一生编著过70部书,其中著名的除《时事新论》外,还有《新政策》、《七国新学备要》、《留华四十五年纪》等。
    福开森是美国传教士,1888年来华,先在南京创办汇文书院,后任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第一任总监、淞沪铁路局会办等职。1899年从美商丹福士手中购得《新闻报》,苦心经营30年,使该报成为旧中国经营管理最好的报纸。他与中国统治集团关系甚密,曾获清廷授予的“二品顶戴”衔,又曾任北洋政府顾问和国民政府行政院顾问。1942年返美,1945年病死。他曾盗走我国大量文物,著有《中国绘画》、《中国美术大纲》、《中国艺术巡礼》等书以上这些外籍报人及其所办的报纸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他们都是“中国通”。不但对中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乃至风土人情十分熟悉,而且精通汉语,有的还会讲粤、闽、沪方言,有的能用文言文写出漂亮的文章,有的能够翻译中国的古文和古典小说。第二,他们都直接或闻接地参与了对中国的武装侵略、经济侵略、文化侵略和干涉中国内政的活动。第三,他们所办的报刊都尽量迎合中国读者口味,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使报刊中国化。正因为这样,他们办的报刊才得以在中国长期存在。

  • 第4题:

    评述王韬的办报活动及办报思想。


    正确答案: 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了著名的《循环日报》,自任主笔,这是我国第一家以政论为主的报纸,通过报纸,王韬积极传播西方文化,呼唤改革开放,鼓吹变法图强,其思想对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立宪运动都产生重大影响,林语堂称王韬是"中国新闻报纸之父"。
    办报思想:
    (1)办报的意义:"办报立言"。
    (2)报纸的功能:使"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
    (3)在国内最早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
    (4)报纸的文风:直抒胸臆。
    (5)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是知识广博的"通才"。

  • 第5题:

    简述《循环日报》的办报宗旨与特点。


    正确答案: 《循环日报》的思想宗旨是:"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报纸取名"循环",部分地表示了王韬的循环史观。他坚信,中国通过变法图强,能够再度崛起。
    《循环日报》是我国第一家以政论为主的报纸。仿照西方报纸体例,除星期日以外,每天出版。每天该报首栏要发表政论文章一篇,开了中国报刊"文人论政"的先河。王韬把古代政论文体移植到报刊上,并加以改造,使其更适合于表达崭新的思想内容。这是对中国报刊新闻言论发展的一大贡献。

  • 第6题:

    简述于右任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办报活动。


    正确答案: (1)1907年由于右任等人于上海创办《神州日报》。对清廷的抨击多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大量报道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抨击帝国主义的侵略。
    (2)1909年创办《民呼日报》。革命色彩鲜明,出版92天后被封。
    (3)20余天后,创办《民吁日报》。该报内容与风格和前者一脉相承,出版一个月后被封。
    (4)一年后,于右任创立《民立报》,得到孙中山大力支持,成为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机关报,是辛亥革命时期国内最有影响的革命报纸。

  • 第7题:

    简述“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含义。


    正确答案:①各级党委要重视党报工作,紧紧地把党报抓在自己手里,加强对党报的领导;
    ②党的各种新闻机构必须从思想上明确党的领导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办好党的新闻事业的关键,从而自觉地主动地接受党的领导;
    ③组织广大党员和非党群众为党的新闻媒介提供情况、材料和稿件;
    ④倾听群众的意见,并依据群众的意见改进报纸工作。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章太炎、郑贯公、于右任的办报经过。

    正确答案: I、章太炎:名炳麟,近代著名国学家和报刊政论家。戊戌变法期间,参加强学会,先后担任过《时务报》、《经世报》等多家报刊的撰述和主笔。1900年,他剪辫以示与清朝的决裂,在《中国日报》、《国民报》上发表反满文章,反对康、梁的保皇主张。1902年,从日本回国之后任教爱国学社,为《苏报》撰稿,为《革命军》作序,在轰动海内外的“苏报案”中北部。成了举国闻名的革命志士。1906年刑满出狱,被同盟会派专人接至东京,任《民报》主编,在《民报》主编中主持工作时间最长,着重宣传排满和保存国粹,是《民报》最主要的政论作者和革命宣传家。他有很好的古典文学素养和丰富的历史知识,有充沛的反满激情。他的政论,逻辑严密,气势充足,陈古证今,在当时产生过重大影响。但他“文必古法”,好用朴拙的句式和古字、奇字、僻字,所著文章常难于通晓,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读者范围。文章内容也有不少消极的东西。
    II、郑贯公:曾任《清议报》助理编辑,曾收到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影响,与同学组织开智社,出版《开智录》。因谈及革命,被《清议报》解职。旋经孙中山介绍,进入《中国日报》任记者,其文常常阐发新颖思想,受到读者欢迎,名声渐起。又因与陈少白不和,于1903年脱离《中国日报》。从此到1906年去世之前,先后在香港创办的《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有所谓》等革命报纸。《有所谓》在郑贯公主持下,大力宣传反美拒约,庄谐并重,雅俗共赏,办得有声有色,成为当时港粤报纸当中读者最广泛,发行数量最高的一家。他以报纸为“笔枪”,对列强和清政府大加挞伐,所写文章深刻犀利,深得爱国人士的普遍尊重,26岁突然去世,港粤各界2000多人为其举行隆重的追悼会。
    III、于右任于右任早年中过举人,1906年赴日考察新闻业,期间拜谒了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1907年回到上海,开始其板报生涯。1907年4月,他的第一份报纸——《神州日报》诞生,该报意在激发民族意识,再造神州这就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报纸。该报只办了八十天报馆就被焚毁了,后有他人接办,又被袁世凯收买。1909-1910年间,于右任相继在上海办了《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三个均以“民”字开头的的报纸,三个报纸一脉相承,民国后被称为“竖三民”。《民呼日报》创刊于1909年5月,取意人民的呼声,为民请命,于右任自任社长。版面分为言论、记事和丛录三大部分,主要内容是宣传同盟会纲领、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并揭露腐败官僚的罪行,该报只办了92天即被查封。《民吁日报》在1909年10月办起来,该报创刊不久连续发表报道,揭露日本政府企图夺取满洲铁路筑路权而进一步控制我国东北的阴谋。这引起日本政府的不满,传统清政府和上海租界查封该报,这张报纸存货48天。1910年10月,《民立报》诞生,该报得到了孙中山的大力支持,因此资金比较充足。主要宣传内容仍然是三民主义,创刊之初言论较为温和,但随着革命形式的发展言辞日益激烈。另外,该报还更加重视国际新闻和驻外采访,漫画和图片也极有特色。武昌起义爆发之后,清廷封锁消息,而《民立报》及时进行报道并发表评论,还刊发了孙中山给军政府的电报。袁世凯的独裁者及反袁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该报于1913年9月自动停刊,于右任也网名日本。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于右任的办报活动。

    正确答案: 《神州日报》1907年4月2日创刊,这是于佑任办的第一家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该报不用光绪年号,而用干支和公元。办了80天,报馆被焚。1909年5月15日,于右任重新集资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自任社长,揭露贪官污吏罪行。于右任被驱逐出租界,该报只办了92天。1909年10月3日又在上海租界办了《民吁日报》,“吁”字在沉痛中尤含幽默意味。揭露日本政府企图夺取满洲铁路筑路权进而控制我国东北的阴谋。伊藤博文在哈尔滨车站被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刺死,该报又发表文章赞扬安的英勇行为,说伊藤之死罪有应得。日本政府串通清政府于11月19日查封《民吁日报》。《民吁日报》被查封近一年,于右任又于1910年10月11日在上海租界创办《民立报》。
    该报的出版,得到了孙中山的大力支持。中华民国监时政府成立后,它发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以及临时政府的各种消息,实际上成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机关报。于右任创办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由于报名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又互相衔接,故被人们称为“竖三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含义。

    正确答案: ①各级党委要重视党报工作,紧紧地把党报抓在自己手里,加强对党报的领导;
    ②党的各种新闻机构必须从思想上明确党的领导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办好党的新闻事业的关键,从而自觉地主动地接受党的领导;
    ③组织广大党员和非党群众为党的新闻媒介提供情况、材料和稿件;
    ④倾听群众的意见,并依据群众的意见改进报纸工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并评价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

    正确答案: (1)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
    (2)外报的出现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3)外报的实践有助于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评述王韬的办报活动及办报思想。

    正确答案: 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了著名的《循环日报》,自任主笔,这是我国第一家以政论为主的报纸,通过报纸,王韬积极传播西方文化,呼唤改革开放,鼓吹变法图强,其思想对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立宪运动都产生重大影响,林语堂称王韬是"中国新闻报纸之父"。
    办报思想:
    (1)办报的意义:"办报立言"。
    (2)报纸的功能:使"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
    (3)在国内最早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
    (4)报纸的文风:直抒胸臆。
    (5)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是知识广博的"通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并评价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


    正确答案: (1)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
    (2)外报的出现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3)外报的实践有助于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

  • 第14题:

    简述于右任的办报活动。


    正确答案:《神州日报》1907年4月2日创刊,这是于佑任办的第一家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该报不用光绪年号,而用干支和公元。办了80天,报馆被焚。1909年5月15日,于右任重新集资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自任社长,揭露贪官污吏罪行。于右任被驱逐出租界,该报只办了92天。1909年10月3日又在上海租界办了《民吁日报》,“吁”字在沉痛中尤含幽默意味。揭露日本政府企图夺取满洲铁路筑路权进而控制我国东北的阴谋。伊藤博文在哈尔滨车站被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刺死,该报又发表文章赞扬安的英勇行为,说伊藤之死罪有应得。日本政府串通清政府于11月19日查封《民吁日报》。《民吁日报》被查封近一年,于右任又于1910年10月11日在上海租界创办《民立报》。
    该报的出版,得到了孙中山的大力支持。中华民国监时政府成立后,它发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以及临时政府的各种消息,实际上成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机关报。于右任创办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由于报名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又互相衔接,故被人们称为“竖三民”。(2001竖三民)

  • 第15题:

    简述章太炎、郑贯公、于右任的办报经过。


    正确答案: I、章太炎:名炳麟,近代著名国学家和报刊政论家。戊戌变法期间,参加强学会,先后担任过《时务报》、《经世报》等多家报刊的撰述和主笔。1900年,他剪辫以示与清朝的决裂,在《中国日报》、《国民报》上发表反满文章,反对康、梁的保皇主张。1902年,从日本回国之后任教爱国学社,为《苏报》撰稿,为《革命军》作序,在轰动海内外的“苏报案”中北部。成了举国闻名的革命志士。1906年刑满出狱,被同盟会派专人接至东京,任《民报》主编,在《民报》主编中主持工作时间最长,着重宣传排满和保存国粹,是《民报》最主要的政论作者和革命宣传家。他有很好的古典文学素养和丰富的历史知识,有充沛的反满激情。他的政论,逻辑严密,气势充足,陈古证今,在当时产生过重大影响。但他“文必古法”,好用朴拙的句式和古字、奇字、僻字,所著文章常难于通晓,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读者范围。文章内容也有不少消极的东西。
    II、郑贯公:曾任《清议报》助理编辑,曾收到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影响,与同学组织开智社,出版《开智录》。因谈及革命,被《清议报》解职。旋经孙中山介绍,进入《中国日报》任记者,其文常常阐发新颖思想,受到读者欢迎,名声渐起。又因与陈少白不和,于1903年脱离《中国日报》。从此到1906年去世之前,先后在香港创办的《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有所谓》等革命报纸。《有所谓》在郑贯公主持下,大力宣传反美拒约,庄谐并重,雅俗共赏,办得有声有色,成为当时港粤报纸当中读者最广泛,发行数量最高的一家。他以报纸为“笔枪”,对列强和清政府大加挞伐,所写文章深刻犀利,深得爱国人士的普遍尊重,26岁突然去世,港粤各界2000多人为其举行隆重的追悼会。
    III、于右任于右任早年中过举人,1906年赴日考察新闻业,期间拜谒了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1907年回到上海,开始其板报生涯。1907年4月,他的第一份报纸——《神州日报》诞生,该报意在激发民族意识,再造神州这就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报纸。该报只办了八十天报馆就被焚毁了,后有他人接办,又被袁世凯收买。1909-1910年间,于右任相继在上海办了《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三个均以“民”字开头的的报纸,三个报纸一脉相承,民国后被称为“竖三民”。《民呼日报》创刊于1909年5月,取意人民的呼声,为民请命,于右任自任社长。版面分为言论、记事和丛录三大部分,主要内容是宣传同盟会纲领、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并揭露腐败官僚的罪行,该报只办了92天即被查封。《民吁日报》在1909年10月办起来,该报创刊不久连续发表报道,揭露日本政府企图夺取满洲铁路筑路权而进一步控制我国东北的阴谋。这引起日本政府的不满,传统清政府和上海租界查封该报,这张报纸存货48天。1910年10月,《民立报》诞生,该报得到了孙中山的大力支持,因此资金比较充足。主要宣传内容仍然是三民主义,创刊之初言论较为温和,但随着革命形式的发展言辞日益激烈。另外,该报还更加重视国际新闻和驻外采访,漫画和图片也极有特色。武昌起义爆发之后,清廷封锁消息,而《民立报》及时进行报道并发表评论,还刊发了孙中山给军政府的电报。袁世凯的独裁者及反袁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该报于1913年9月自动停刊,于右任也网名日本。

  • 第16题:

    简述政治家办报。


    正确答案: 新闻工作,要看是政治家办,还是书生办。有些人是书生,最大的缺点是多谋寡断,要反对多端寡要,没有要点,言不及义,要一下子看到问题所在,要政治家办报。

  • 第17题:

    说明严复、唐才常、谭嗣同的办报活动和办报思想。


    正确答案: (一)严复:
    1、严复与《国闻报》《国闻汇编》:《国闻报》,1897.10.26天津创刊,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华北地区唯一的报纸,也是维新党人创办的第一份日报;《国闻汇编》1897.11.24,内容以刊载论说、译文及重要消息为主。严复重要的译文《天演论》《群学肄言》最初便是在《国闻汇编》上发表的。
    2、严复“求通”思想的提出:严复认为报纸的作用是“将以求通”,而达“民智”、“国强”之目的,与梁启超的“求通”思想相比,严复侧重“通内外之情”,而梁启超则侧重“通上下之故”,严复还认为,应创立不同的报纸,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
    (二)唐才常、谭嗣同:
    1、唐才常与《湘学报》:1897.4.22在长沙创办维新派在湖南地区的第一份报纸《湘学报》,以倡新学、开民智、育人才、图富强为宗旨。
    2、南学会与《湘报》:1898.3.7年长沙,以政论为主,发表了大量鼓吹变法维新的言论,明确提出了变法维新的一系列主张。
    3、谭嗣同的报刊活动与报刊思想:《湘报》的主要创办人之一和主要撰稿人,还为《时务报》撰稿。谭嗣同的办报思想集中在1897年写的《报章文体说》和1898年写的《湘报后叙》中。
    ①谭嗣同认为,报贵在“新”:消息新、材料新、观点新、思想新;②报纸是“民史”“民口”,盛赞维新变法以来所出现的报章文体,为中国新闻文体第一次变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 第18题:

    简述章太炎、郑贯公、于右任的办报活动。


    正确答案: (1)章太炎的办报活动
    章太炎自小苦读,有深厚的旧学根基。1897年1月到上海,担任《时务报》撰述,开始投身于政治活动。由于与康、梁学术派别不同,政见分歧,于同年4月辞职离开《时务报》,由3户返杭,与阵虬、宋恕等人在杭州创办《经世报》及各上海《实学报》、《译书公会报》撰文。1898年春,应张之洞之邀,拟担任《正学报》主编,因政见不合,旋离鄂返沪,8月17日《昌言报》创刊、章太炎任该报笔政。戊戌政变后,避居台湾,任《台湾日新报》记者。1899年8月,由日返沪,到沪任《亚东时报》主笔。义和团运动爆发后,他先后在各大报刊上发表革命文章,在“苏报案”中被捕,1906年8月29日,刊满出狱后,主持《民报》笔政,一直到1908年该报被封。1912年1月4日出任《大共和日报》社长,晚年卜居上海,以卖文为生,并参加创办《国学商兑》学刊。1936年6月14日卒于苏州。
    办报思想(1)“报章者,诚史官之支与余裔也”,阐明了新闻与历史的关系。(2)“事不可谣,言不可宏”(3)“不侮鳏寡,不畏强御”。
    (2)郑贯公的办报活动
    1900年,入《清议报》任助理编辑,1900年11月,在日本横滨发起出版中国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个具有革命思想倾向的刊物《开智录》,1901年春径孙品山介绍赴香港,任《中国日报》记者,后因与陈少白意见不合而脱离《中国日报》,其后,创办了《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有所谓报》等革命派报刊。
    (3)于右任的办报活动
    1907年4月2日,于右任创办第一家报纸——《神州日报》,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1909年5月15日,于右任重新集资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自任社长。后被逐出租界,并于9月8日将报馆查封。1909年10月3日,于10月11日,他又在上海租界内创办“民立报”,并出任社长。

  • 第19题:

    简述要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方针的必要性。


    正确答案:(1)只有依靠群众,才能保证可靠的新闻来源;
    (2)只有吸引群众参与新闻工作,才能保证群众参政议政民主权利的实现;
    (3)基层通讯员是现代新闻传播倚重的重要力量;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于右任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办报活动。

    正确答案: (1)1907年由于右任等人于上海创办《神州日报》。对清廷的抨击多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大量报道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抨击帝国主义的侵略。
    (2)1909年创办《民呼日报》。革命色彩鲜明,出版92天后被封。
    (3)20余天后,创办《民吁日报》。该报内容与风格和前者一脉相承,出版一个月后被封。
    (4)一年后,于右任创立《民立报》,得到孙中山大力支持,成为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机关报,是辛亥革命时期国内最有影响的革命报纸。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章太炎、郑贯公、于右任的办报活动。

    正确答案: (1)章太炎的办报活动
    章太炎自小苦读,有深厚的旧学根基。1897年1月到上海,担任《时务报》撰述,开始投身于政治活动。由于与康、梁学术派别不同,政见分歧,于同年4月辞职离开《时务报》,由3户返杭,与阵虬、宋恕等人在杭州创办《经世报》及各上海《实学报》、《译书公会报》撰文。1898年春,应张之洞之邀,拟担任《正学报》主编,因政见不合,旋离鄂返沪,8月17日《昌言报》创刊、章太炎任该报笔政。戊戌政变后,避居台湾,任《台湾日新报》记者。1899年8月,由日返沪,到沪任《亚东时报》主笔。义和团运动爆发后,他先后在各大报刊上发表革命文章,在“苏报案”中被捕,1906年8月29日,刊满出狱后,主持《民报》笔政,一直到1908年该报被封。1912年1月4日出任《大共和日报》社长,晚年卜居上海,以卖文为生,并参加创办《国学商兑》学刊。1936年6月14日卒于苏州。
    办报思想(1)“报章者,诚史官之支与余裔也”,阐明了新闻与历史的关系。(2)“事不可谣,言不可宏”(3)“不侮鳏寡,不畏强御”。
    (2)郑贯公的办报活动
    1900年,入《清议报》任助理编辑,1900年11月,在日本横滨发起出版中国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个具有革命思想倾向的刊物《开智录》,1901年春径孙品山介绍赴香港,任《中国日报》记者,后因与陈少白意见不合而脱离《中国日报》,其后,创办了《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有所谓报》等革命派报刊。
    (3)于右任的办报活动
    1907年4月2日,于右任创办第一家报纸——《神州日报》,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1909年5月15日,于右任重新集资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自任社长。后被逐出租界,并于9月8日将报馆查封。1909年10月3日,于10月11日,他又在上海租界内创办“民立报”,并出任社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要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方针的必要性。

    正确答案: (1)只有依靠群众,才能保证可靠的新闻来源;
    (2)只有吸引群众参与新闻工作,才能保证群众参政议政民主权利的实现;
    (3)基层通讯员是现代新闻传播倚重的重要力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说明严复、唐才常、谭嗣同的办报活动和办报思想。

    正确答案: (一)严复:
    1、严复与《国闻报》《国闻汇编》:《国闻报》,1897.10.26天津创刊,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华北地区唯一的报纸,也是维新党人创办的第一份日报;《国闻汇编》1897.11.24,内容以刊载论说、译文及重要消息为主。严复重要的译文《天演论》《群学肄言》最初便是在《国闻汇编》上发表的。
    2、严复“求通”思想的提出:严复认为报纸的作用是“将以求通”,而达“民智”、“国强”之目的,与梁启超的“求通”思想相比,严复侧重“通内外之情”,而梁启超则侧重“通上下之故”,严复还认为,应创立不同的报纸,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
    (二)唐才常、谭嗣同:
    1、唐才常与《湘学报》:1897.4.22在长沙创办维新派在湖南地区的第一份报纸《湘学报》,以倡新学、开民智、育人才、图富强为宗旨。
    2、南学会与《湘报》:1898.3.7年长沙,以政论为主,发表了大量鼓吹变法维新的言论,明确提出了变法维新的一系列主张。
    3、谭嗣同的报刊活动与报刊思想:《湘报》的主要创办人之一和主要撰稿人,还为《时务报》撰稿。谭嗣同的办报思想集中在1897年写的《报章文体说》和1898年写的《湘报后叙》中。
    ①谭嗣同认为,报贵在“新”:消息新、材料新、观点新、思想新;②报纸是“民史”“民口”,盛赞维新变法以来所出现的报章文体,为中国新闻文体第一次变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近代在中国办报的有哪些著名的外籍报人?他们的办报活动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从1815年至1919年,在中国从事办报活动的外国人数以百计。在他们当中,对中国新闻事业影响比较大的,有马礼逊、米怜、郭士立、麦都思、裨治文、林乐知、美查、李提摩太和福开森。
    马礼逊是英国传教士.是第一个创办近代中文报刊的外国人.1807年他受伦敦布道会的派遣来到中国传教9由于当时清政府禁止传教活动,他不得不隐蹒身份,躲在广州美国商馆学习中文,从事翻译工作。曾将《圣经》翻译成中文,又根据《康熙字典》编纂了《英华字典》。1815年,他在助手米怜的协助下,在马六甲创办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926年以后,他在广州主编过英文《广州纪录报》和《中国丛报》。1934年,他被英国政府任命为英国驻广州商务监督的秘书,不久病逝干广州。他在《中国丛报》上发表的《京报分析》一文,是最早研究中国报刊史的文章。
    米怜作为马礼逊的助手,1813年偕新婚的妻子来到广州。1815年他遵照马礼逊的意图,赴马六甲创办英华书院和印刷所,出版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担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他提出的写作三原则:一文章要短,二要通俗易懂,三要流畅生动,为以后传教士所办报刊所奉行。
    郭士立是普鲁士传教士,1827年受荷兰传教会派遣到远东传教,先后在爪哇(今属印尼)、暹罗(泰国)活动。1831年来中国,曾三次乘船走遍中国南部沿海各省。1833年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4年与美国传教士裨治文等人在广州创立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计划出版大量书刊,用“智力的炮弹”征服中国人。鸦片战争爆发后,他曾充当英国侵略军的向导和翻译,并出任英国占领后的舟山、宁波等地的民政长官,参与《南京条约》的谈判活动。香港割让给英国后,他担任港督的秘书。1851年死于香港。著有《中国沿海三次航行记》、《中国史略》、《道光皇帝》和《开放的中国——中华帝国概述》等书。
    麦都思是英国传教士,1817年航海东来,先在马六甲协助米怜从事英华书院的教学和《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编辑活动。1823年在爪哇的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创办《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1834年第一次来华,曾乘船到浙江、江苏、山东等地活动。1843年第二次来华,在上海创办墨海书局。1853年在香港创办《遐迩贯珍》,1858年回国,上岸后病逝。著有《中国的现状和展望》一书,编有中、朝、日、英字汇和闽音字汇。
    裨治文是美国传教士,1830年来广州,成为美国来华的第一个传教士。1832年在广州创办和主编《中国丛报》,向西方广泛提供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材料,并与郭士立等创立“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鸦片战争后任美国侵华海军司令译员,参与《望厦条约》的签订。
    林乐知是美国传教士,1860年来卜海,1867年任《上海新报》主笔,1868年办《中国教会新报》,以后长期担任改名后的《万国公报》主编。1891年创办《中西教会报》,被称为外国传教士最能干的编辑。除办报外,他还在上海创立中西书院,在苏州创办东吴大学,并编辑学校教科书。他在中国活动47年,曾获清廷“钦加四品衔”。1907年死于上海,被美国政府誉为“播种中国的人”。他一生著作繁多,最著名的是记录和评论中日甲午战争的《中东战纪本末》。
    美查是英国商人,与其兄一同来华做茶叶生意。1872年因生意亏本与另外3个英国商人合资创办《申报》于上海,亲自主持报务,对报纸业务作了多方面的改革。1876年创办点石斋石印局和申昌书局。1884年创办《点石斋画报》,铅印《古今图书集成》1628册。1889年回国,1908年病逝。
    李提摩太是英国传教士,1870年来华,在山东、山西、北京、天津传教。1890年由李鸿章推荐任天津《时报》主笔,每日发表论说一篇,评论时务,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务等方面提出系统的改革主张,各报广为转载,后辑为《时事新论》一书出版。1890年另创《直报》于天津。1891年去上海,任广学会总千事,不断在《万国公报》上鼓吹变法,并一度代理该报主编。戊戌变法期闯受聘为光绪皇帝顾问(未就职)。以后反对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支持袁世凯执政。1916年回国,3年后病死。他在华活动45年,自称是“中国之老友”“无异于华人”。他一生编著过70部书,其中著名的除《时事新论》外,还有《新政策》、《七国新学备要》、《留华四十五年纪》等。
    福开森是美国传教士,1888年来华,先在南京创办汇文书院,后任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第一任总监、淞沪铁路局会办等职。1899年从美商丹福士手中购得《新闻报》,苦心经营30年,使该报成为旧中国经营管理最好的报纸。他与中国统治集团关系甚密,曾获清廷授予的“二品顶戴”衔,又曾任北洋政府顾问和国民政府行政院顾问。1942年返美,1945年病死。他曾盗走我国大量文物,著有《中国绘画》、《中国美术大纲》、《中国艺术巡礼》等书以上这些外籍报人及其所办的报纸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他们都是“中国通”。不但对中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乃至风土人情十分熟悉,而且精通汉语,有的还会讲粤、闽、沪方言,有的能用文言文写出漂亮的文章,有的能够翻译中国的古文和古典小说。第二,他们都直接或闻接地参与了对中国的武装侵略、经济侵略、文化侵略和干涉中国内政的活动。第三,他们所办的报刊都尽量迎合中国读者口味,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使报刊中国化。正因为这样,他们办的报刊才得以在中国长期存在。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