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在体育测量中,测量本身对测试者和测试对象都有一定的要求,我们称满足测验要求的所有测试者和测试对象构成的完全称为测验的总体。
更多“如何理解测量的总体?”相关问题
  • 第1题:

    如何理解我国已从总体上达到的小康生活水平?
    (1)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伟大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2)现在我国只是刚刚跨入小康社会的大门,处于小康社会的初始阶段。我国目前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 第2题:

    怎样理解总体、样本与个体。


    正确答案: 根据其各自的定义,我们可以用下面这个图来表示。大圆表示研究对象的全体,也就是总体;大圆中的小圆表示其中一个样本,大圆中所有的点代表的是个体。

  • 第3题:

    如何总体理解《高规》6.2.1~6.2.5的内力调整?


    正确答案:21.6.2.1条是"强柱弱梁"的调整,表现为在梁柱节点处,对按照节点弯矩平衡条件算得的柱端部弯矩进行"放大"。不放大的柱包括:四级框架柱;一、二、三级框架顶层柱和轴压比小于0.15的柱。6.2.2条规定的是底层柱底截面的弯矩调整。6.2.3条按照"强剪弱弯"对柱的剪力调整。注意公式中使用的柱端弯矩为已经调整过的弯矩,规范中的用语"应符合本规程第6.2.1~6.2.2条的规定"就是这个意思。6.2.4条对角柱的内力调整。角柱由于受力复杂,处于更不利的状态,所以额外再乘1.1的系数。6.2.5条按照"强剪弱弯"对梁的剪力加以调整。

  • 第4题:

    测量工作的两项基本原则是什么,应如何理解其意义和作用?


    正确答案:(1)“先控制后碎部,从整体到局部”。意义在于:保证全国统一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使地形图可以分幅测绘,减少误差积累,保证测量成果精度。
    (2)“步步有检核”。意义在于:保证测量成果符合测量规范,避免前方环节误差对后面工作的影响。

  • 第5题:

    如何理解一个总体就是一个具有确定概率分布的随机变量?


    正确答案:实际问题中的总体,都对应着具体的指标,而这一指标取值或取某一范围内的值的比例(或可能性)是客观存在且确定的,因此一个总体可以看成一个具有确定概率分布的随机变量。

  • 第6题:

    如何理解“总体上的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和区别?如何理解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正确答案: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20世纪末,我国总体上开始达到小康水平。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两者的联系表现为:同处于第二步到第三步的战略阶段,同处于小康阶段。
    两者的区别体现在:其一,“总体小康”是指我们现在已达到的小康现状,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20年将要达到的目标。其二,总体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是将目前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发展成为更高水平、内容比较全面、发展较为均衡的小康社会。这个目标的实现,将使我国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五个方面新的更高要求: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 第7题:

    抽样误差指的是()

    • A、测量个体数据之间的差别
    • B、测量个体数据和样本指标的差别
    • C、测量个体数据和总体指标的差别
    • D、研究总体指标之间的差别
    • E、抽取的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的差别

    正确答案:E

  • 第8题: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自然主义历史观争论的焦点问题()

    • A、如何理解自然的本质
    • B、如何理解精神的本质
    • C、如何理解宗教的本质
    • D、如何理解社会的本质

    正确答案:C

  • 第9题:

    问答题
    如何理解“总体上的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和区别?如何理解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正确答案: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20世纪末,我国总体上开始达到小康水平。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两者的联系表现为:同处于第二步到第三步的战略阶段,同处于小康阶段。
    两者的区别体现在:其一,“总体小康”是指我们现在已达到的小康现状,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20年将要达到的目标。其二,总体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是将目前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发展成为更高水平、内容比较全面、发展较为均衡的小康社会。这个目标的实现,将使我国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五个方面新的更高要求: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如何理解一个总体就是一个具有确定概率分布的随机变量?

    正确答案: 实际问题中的总体,都对应着具体的指标,而这一指标取值或取某一范围内的值的比例(或可能性)是客观存在且确定的,因此一个总体可以看成一个具有确定概率分布的随机变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何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如何理解其整体性?

    正确答案: 是在一定规划范围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其整体性表现在土地利用规划的对象是规划区内的全部土地资源,而不是某一种用地;在总体规划中要全面考虑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要把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与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进行统筹安排和合理布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内涵及意义?

    正确答案: 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及其他各方面建设。
    意义:
    一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二顺应了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三反映了当今时代发展的新趋势。
    四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如何理解测量结果?


    正确答案: (1)测量所得到的赋予被测量的值。通常指示值、标称值、未修正和已修正测量结果。
    (2)由于真值不能确定,实际上用的是约定真值。约定真值有时称为指定值、最佳估计值、约定值或校准值(标准值)。我们通常指在某一时刻或某一状态下,某量的物理和化学效应体现出来的观测值或实际值。真值指的是实际值。

  • 第14题:

    如何理解测量与测验?


    正确答案: 测量:是一种手段,是通过测量把各种事物或现象定量化,以便人们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
    测验:是为了某种测量目的所进行的一系列测量构成的系统

  • 第15题: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内涵及意义?


    正确答案: 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及其他各方面建设。
    意义:
    一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二顺应了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三反映了当今时代发展的新趋势。
    四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 第16题:

    如何认识总体和总体单位?


    正确答案: 统计总体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所确定的研究事物的全体,总体单位是组成总体的基本单位。总体和单位是互为存在的条件。没有总体单位,总体就不存在了;但是总体单位也不可能离开总体而单独存在,如果离开了总体,则无法确定总体单位。

  • 第17题:

    何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如何理解其整体性?


    正确答案: 是在一定规划范围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其整体性表现在土地利用规划的对象是规划区内的全部土地资源,而不是某一种用地;在总体规划中要全面考虑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要把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与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进行统筹安排和合理布局。

  • 第18题:

    如何理解有序与无序?如何理解“熵”?


    正确答案: 序是描述客观事物或系统内部组成元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
    所谓有序指的是客观事物之间或系统内部组成元素之间有规则的联系。例如:晶体空间点阵的有规则排列,行星绕着恒星有规则的运动,原子电子按不同的能级分成不同的壳层。所谓无序指的是客观事物或系统内个组成部分之间联系、组合或运动的无规则性和不确定性。例如一盘散沙、一堆垃圾、原子分子的热运动等。
    有序与无序可以分成三类:空间序、时间序、时空序。这三类统称为结构序,与之相对应还有功能序,是指事物在发挥功能时所呈现出来的一定顺序和规则。有序与无序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有序,也没有绝对的无序。事物的有序与无序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任何事物或者过程,都是有序和无序的辩证统一,两者之间的转化,体现为从一种序向另一种序的转变。
    系统的熵越大,系统微观状态数越大,系统的微观粒子运动越无序。
    熵描述了微观粒子运动的无序程度。维纳说:一个系统的熵就是他的无组织程度的度量。熵越大,表示微观粒子运动的无序程度越大;反之,熵越小,表示微观粒子运动的无序程度越小。熵作为无序与混乱的度量的观点成为主流,成为许多理论的基础。

  • 第19题: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自然主义历史观争论的焦点问题是()

    • A、如何理解自然的本质
    • B、如何理解精神的本质
    • C、如何理解宗教的本质
    • D、如何理解社会的本质

    正确答案:D

  • 第20题:

    问答题
    如何理解我国已从总体上达到的小康生活水平?

    正确答案: (1)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伟大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2)现在我国只是刚刚跨入小康社会的大门,处于小康社会的初始阶段。我国目前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如何理解心理测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正确答案:
    (1)心理测量的必要性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事物的质的差异是分类的前提,而事物的量的差异则是测量的前提。这里的“事物”不仅指外在的客观现象,而且指人的内在的主观现象。根据这一前提,可以认为人的心理现象和知识水平如同其他一切物理现象一样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既有质的方面,也有量的方面。因为有差异,所以有必要测定差异的数量,描述差异的程度。所以从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理论基础来看,心理测量是必要的。
    (2)心理测量的可能性
    ①心理特质是一种客观存在。1918年桑代克提出“凡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其数量”,1939年麦柯尔进一步指出“凡有数量的东西都可以测量”。这两个命题被公认为是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理论基础。
    ②心理特质和知识水平虽然不是物理实体,不能直接测量,但它是相对稳定并必然要表现于人的外部行为之中,调节着人的外部行为。因此,通过观测人的外部行为的差异就有可能测量出人的心理特质和知识水平的差异。
    ③心理与教育测量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精确度如同其他一切测量技术一样是相对的,也同其他一切测量技术一样必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而逐步提高。目前的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科学性还达不到人们所期望的准确的高度,但测量不准不等于不能测量,目前测量不准也不意味着将来永远测量不准。近100年来,心理与教育测量学家进行的大量研究已经取得明显的成效,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的测量理论与技术。今后随着研究工作的拓展和深化,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科学水平将会进一步提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如何总体理解《高规》6.2.1~6.2.5的内力调整?

    正确答案: 21.6.2.1条是"强柱弱梁"的调整,表现为在梁柱节点处,对按照节点弯矩平衡条件算得的柱端部弯矩进行"放大"。不放大的柱包括:四级框架柱;一、二、三级框架顶层柱和轴压比小于0.15的柱。6.2.2条规定的是底层柱底截面的弯矩调整。6.2.3条按照"强剪弱弯"对柱的剪力调整。注意公式中使用的柱端弯矩为已经调整过的弯矩,规范中的用语"应符合本规程第6.2.1~6.2.2条的规定"就是这个意思。6.2.4条对角柱的内力调整。角柱由于受力复杂,处于更不利的状态,所以额外再乘1.1的系数。6.2.5条按照"强剪弱弯"对梁的剪力加以调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测量工作的两项基本原则是什么,应如何理解其意义和作用?

    正确答案: (1)“先控制后碎部,从整体到局部”。意义在于:保证全国统一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使地形图可以分幅测绘,减少误差积累,保证测量成果精度。
    (2)“步步有检核”。意义在于:保证测量成果符合测量规范,避免前方环节误差对后面工作的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