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评述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相关问题
  • 第1题:

    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中物质文明不包括?()

    • A、报纸
    • B、货币
    • C、交通
    • D、制度

    正确答案:D

  • 第2题:

    制度建设不包括在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中。


    正确答案:错误

  • 第3题:

    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中的物质文明包括()

    • A、报纸
    • B、货币
    • C、交通
    • D、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D

  • 第4题:

    李斯特理论中的“生产力”是()

    • A、静态的
    • B、动态的
    • C、狭义的
    • D、特定的

    正确答案:B

  • 第5题:

    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把自己理论的核心部分“国民生产力”分为()。

    • A、技术的生产力
    • B、自然的生产力
    • C、社会的生产力
    • D、物的生产力
    • E、人的生产力

    正确答案:B,C,D,E

  • 第6题:

    单选题
    李斯特经济学说的理论核心是()。
    A

    自由贸易理论

    B

    国际分工理论

    C

    生产力理论

    D

    边际生产力理论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单选题
    李斯特理论中的“生产力”是()
    A

    静态的

    B

    动态的

    C

    狭义的

    D

    特定的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中物质文明不包括?()
    A

    报纸

    B

    货币

    C

    交通

    D

    制度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判断题
    制度建设不包括在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中。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评述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

    正确答案: 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是李斯特理论体系的精华。他认为,生产力就是创造财富的能力,生产力导源于“物质资本”和“精神资本”两大因素。物质资本指的是国家所掌握的自然资源和物质产品的生产工具,精神资本指的是长期历史形成的科学与艺术、智力成就、道德品质、国家与社会制度等。
    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反复强调: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它不仅可以使已有的财富获得保障,而且可以使已经消失的财富获得补偿。(历史上的英国对价廉物美的印度棉、丝织品起而不顾,宁以较高代价发展国内生产替代进口,正是为了保存和发展财富的生产力)一个国家的强盛并不取决于财富积累的量,而是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质。
    李斯特指出. 工业在强化物质资本和精神资本方面的作用是农业无与伦比的,所以建立和发展国内工业是发展一国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工业发展的直接结果是物质财富的涌流,除此以外,一切精神力量、政府收入、国防发展的物质和精神手段以及国家独立自主的保证等方面, 都会有相应增强。由此可见,李斯特坚持开发一国生产力远比单纯获有财富重要的观点是颇有战略眼光的,因为一国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可以丰裕物质财富,而且可以振奋民族精神。但我们认为,李斯特当时所讲的“ 物质资本” 是指能创造物质财富的物质因素,而“ 精神资本” 则是指一个民族的知识和技术水平、社会的状况、国家的力量等非物质因素。由于阶级的局限性,李斯特只是从生产力角度直观地论及了物质资本和精神资本的关系,并没能更进一步认识到精神资本的发展不仅与生产力相关,而且与生产关系的性质相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评述李斯特的“国民经济学”思想。

    正确答案: 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者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889——1846年)也是古典经济学的重要批评者。流行学派(斯密和李嘉图)认为经济学原理具有普适性,忽视各个国家特殊情况,忽视各国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特殊选择。而李斯特认为现实的世界由具有不同国情的国家组成,不存在一个可以对各个国家经济问题进行一般性解释的经济学。国民经济学采用历史方法的研究方法,以某一国家作为研究对象,从历史的角度对其经济发展进行归纳,形成理论体系,并提出有关政策。李斯特否定李嘉图等人应用抽象法建立经济学一般理论体系的努力。他认为流行学派是以整个人类社会的利益为唯一对象,,没有顾及各个国家的不同利益,是一种“世界主义经济学”。李斯特认为,经济运行总是与特定社会文化背景相结合,因此不可能存在一般性的经济学,也没有普适性的经济学原理。经济学的研究应该以特定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环境为基础,因此没有通用经济学而只有国民经济学。流行学派即英国经济学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和谐假设的基础上提出的自由放任主张是错误的,因为事实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并非无条件一致。社会经济的有序运转不能建立在对市场的依赖上,而只能建立在国家干预基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判断题
    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是静态的。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是静态的。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4题:

    李斯特的保护贸易理论又称保护幼稚工业理论,它主张对幼稚工业应无条件地进行保护,以发展本国工业生产力。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5题:

    评述李斯特的贸易保护思想。


    正确答案: 李斯特认为,流行学派所作的自由贸易能使所有参与国获益的承诺并不现实。如果国与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相当,自由贸易对促进双方发展都具有积极作用。但是,现实的世界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世界。当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完善的工业体系,具备强大的产品竞争力时,落后国家的市场开放只能是将自己幼稚无力的产业暴露在强大对手的打击之下,拱手让出市场的同时放弃民族产业未来的成长。李嘉图的相对优势原理要求各个国家按照相对优势进行分工,参与国际贸易,这将使发达国家专门从事高端产品生产而落后国家专门从事低端产品生产的格局持续下去,使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的剥削持续下去。
    李斯特强调,贸易保护是落后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的唯一有效途径,是“弱国对抗强国以图发展的有力武器”,是“国家把贸易机会留给自己的方法”。落后国家的新兴产业具有幼稚产业的性质,在技术、规模、成本及市场等方面都处于弱势,如果没有政府保护,幼稚产业无法经受发达国家产品的冲击。幼稚产业的保护事关一国完善的产业体系的建立,是政府应当承担的职责。 “保护关税在初行时会使工业品价格提高;但是……经过相当时期,国家建成了自己的充分发展的工业以后,这些商品由于在国内生产成本较低,价格是会低落到国外进口品价格以下的。因此,保护关税如果使价值有所牺牲的话,它却使生产力有了增长,足以抵偿损失而有余。”
    李斯特的贸易保护主义学说在他生前没有得到理论界的承认,在今天,也还不断受到主流经济学的批判。但是,在历史上,实施李斯特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国家却不断取得成功。“铁血宰相”俾斯麦自称是李斯特的崇拜者。1862年,俾斯麦上任后,实施了统一国内市场,统一对外关税,建立铁路系统,保护和发展民族工业等一系列李斯特所倡导的政策,使普鲁士由一个分离、落后的国家发展为欧洲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在美国,李斯特贸易保护学说成为共和党的理论基石。在共和党推动下,美国国会通过了若干提高关税税率以保护国内市场的法案。在高关税保护下,美国工业得到迅速发展,1900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强国。日本对外经济政策的制定也长期受到李斯特的影响,正是通过实施李斯特所倡导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日本得以建立起自己的强大的工业体系,成为亚洲第一工业强国。

  • 第16题:

    李斯特经济学说的理论核心是()。

    • A、自由贸易理论
    • B、国际分工理论
    • C、生产力理论
    • D、边际生产力理论

    正确答案:C

  • 第17题:

    李斯特经济学说的核心是()。

    • A、国际分工理论
    • B、国民生产力理论
    • C、自由贸易理论
    • D、边际生产力理论

    正确答案:B

  • 第18题:

    单选题
    李斯特经济学说的核心是()。
    A

    国际分工理论

    B

    国民生产力理论

    C

    自由贸易理论

    D

    边际生产力理论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要评述生产要素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

    正确答案: 西方经济学的分配理论也是其要素分配理论。因为产品的分配在市场经济中以生产要素价格的名义进行。
    要素价格决定理论根据生产理论决定,劳动、资本及土地都是生产产品所必须的投入或要素,并且都服从边际生产力递减或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对于厂商而言,它愿意支付或分配给使用最后一单位要素的产品不会大于这一单位的要素所生产的产品。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要素的市场价格既定,即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成本既定,这时,厂商使用生产要素数量直到其边际产品的价值等于要素的市场价格为止。进一步,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如果厂商的生产处于规模收益不变,那么,社会所生产出的所有产品依照于参与生产的所有要素的边际产品进行分配,恰好把产品分配完毕。
    同时,生产要素的供给者提供生产要素必须得到相应的报酬是因为提供这些生产要素会给要素所有者带来一种“负效应”。例如,劳动会使得劳动者产生疲劳,提供资本必须以削减当前的消费为条件等。要素所有者的这些负效应需要使用者给供给者支付一定的费用加以补偿。只要所得到的收入给要素所有者到来的满足大于因提供要素所产生的负效应,那么要素所有者就会提供更多的生产要素。当二者相等时,要素的所有者获得最大的“效用”。
    当要素市场处于均衡时,厂商因使用生产要素而获得最大利润,要素所有者因提供生产要素而获得最大的满足。所以,西方经济学企图论证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使得要素收入的分配合理,制度和谐。应该指出,生产要素的使用和要素收入分配的市场分析具有一般的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素使用和供给的竞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要素的收入分配是一个生产关系问题。西方经济学中所论证的要素市场的和谐是在假定要素私有的条件下进行的。事实上,要素的最初分配取决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而占有生产资料的多少自然会形成这一分配制度所固有的不平等。因而,不难看出西方经济学在分配问题上的辩护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李斯特的“国民生产力“理论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国民生产力”理论是李斯特经济学的核心,他主张国民经济学应以生产力伟研究对象,而发展生产力又主要依靠国家的力量2李斯特把国民生产力分为四类:人的生产力、自然生产力、社会的生产力、物的生产力3强调物的生产力决定整个生产力水平和国民经济发展4强调精神资本的作用,指出物质资本和精神资本互为因果关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中的物质文明包括()
    A

    报纸

    B

    货币

    C

    交通

    D

    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评述李斯特的贸易保护思想。

    正确答案: 李斯特认为,流行学派所作的自由贸易能使所有参与国获益的承诺并不现实。如果国与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相当,自由贸易对促进双方发展都具有积极作用。但是,现实的世界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世界。当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完善的工业体系,具备强大的产品竞争力时,落后国家的市场开放只能是将自己幼稚无力的产业暴露在强大对手的打击之下,拱手让出市场的同时放弃民族产业未来的成长。李嘉图的相对优势原理要求各个国家按照相对优势进行分工,参与国际贸易,这将使发达国家专门从事高端产品生产而落后国家专门从事低端产品生产的格局持续下去,使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的剥削持续下去。
    李斯特强调,贸易保护是落后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的唯一有效途径,是“弱国对抗强国以图发展的有力武器”,是“国家把贸易机会留给自己的方法”。落后国家的新兴产业具有幼稚产业的性质,在技术、规模、成本及市场等方面都处于弱势,如果没有政府保护,幼稚产业无法经受发达国家产品的冲击。幼稚产业的保护事关一国完善的产业体系的建立,是政府应当承担的职责。 “保护关税在初行时会使工业品价格提高;但是……经过相当时期,国家建成了自己的充分发展的工业以后,这些商品由于在国内生产成本较低,价格是会低落到国外进口品价格以下的。因此,保护关税如果使价值有所牺牲的话,它却使生产力有了增长,足以抵偿损失而有余。”
    李斯特的贸易保护主义学说在他生前没有得到理论界的承认,在今天,也还不断受到主流经济学的批判。但是,在历史上,实施李斯特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国家却不断取得成功。“铁血宰相”俾斯麦自称是李斯特的崇拜者。1862年,俾斯麦上任后,实施了统一国内市场,统一对外关税,建立铁路系统,保护和发展民族工业等一系列李斯特所倡导的政策,使普鲁士由一个分离、落后的国家发展为欧洲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在美国,李斯特贸易保护学说成为共和党的理论基石。在共和党推动下,美国国会通过了若干提高关税税率以保护国内市场的法案。在高关税保护下,美国工业得到迅速发展,1900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强国。日本对外经济政策的制定也长期受到李斯特的影响,正是通过实施李斯特所倡导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日本得以建立起自己的强大的工业体系,成为亚洲第一工业强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评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

    正确答案: (1)积极意义:李斯特以生产力理论来补充英法古典经济学的价值理论,论证当时在德国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必要性,并且把组织管理和教育等看做影响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2)缺陷:李斯特对于生产力的理解是不科学的,他还不能够正确地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