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试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转型的基本历程。”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述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新发展。


    正确答案:一、党的价值取向的发展变化
    (一) 以人为本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我们党虽然一直强调在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宝贵的, 但是, 在长期物质匮乏年代, 在具体工作中, 我们更多是从政治意义上来看待人, 强调的是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支持作用。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 市场经济通行的平等竞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的人权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日益增强, 对人的生命、人的尊严、人的权利的重视成为社会生活中不断涌动的潮流。在这种背景下, 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真正把党的宗旨上升到了哲学的层面, 昭示了党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人, 是人民至上。“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超越了单纯的政治层面上对人的理解, 凸显了对人的尊严、人的生命、人的权利的尊重, 从而增强了党的价值取向的科学性、现代性。这种价值取向的变化是完全符合时代潮流的, 唯有在价值层面上确立以人为本, 才可能在政治层面上真正把人民利益摆在首位。
    (二)崇尚改革、崇尚创新
    党领导改革开放, 但如果没有党自身的改革,没有改革创新的氛围, 就无法领导改革开放事业。中国共产党政治上的成熟就在于, 它在下决心改革时, 就预见到了包含党建在内的政治层面都需要改革。从改革开放的发端之日起, 党中央就把改革开放视为经济、政治、文化的革命。而改革的先导, 是全党解放思想,在精神状态上、在思想认识上与时俱进。
    二、若干理论观点的充实与发展
    (一)党的性质———从一个先锋队到两个先锋队     党的十六大把党的性质定位于“两个先锋队”, 即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以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种新的定位, 一是依据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 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等这些新兴社会阶层人员, 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作出了贡献, 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当然也需要代表这些新兴群体的根本利益。二是依据党的性质的判断标准。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 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主要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 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是依据党的历史地位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 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 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成为一个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一历史地位的变化, 决定了党的执政使命是使中国真正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 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由执政使命决定了党在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同时, 需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 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因此, 把党的性质从一个先锋队拓展为两个先锋队, 是在执政条件下对党的思想认识的重大突破,由此导致党的建设出现一系列新的变化。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奠基者那里, 共产党的性质都定位于一个先锋队。而当今中国的经济基础、社会结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都与过去的时代有巨大的不同, 因而对党的性质做出新的界定乃大势所趋。“两个先锋队”的提出无论对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发展, 还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发展, 都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二) 党的建设新领域———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党的建设理论有了全面的发展,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增添了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两大研究领域。纵观邓小平党建理论, 他所说的制度实际上是指一种制度环境或制度体系, 包含有领导体制在内, 党内制度就具体内容而言, 可分为选举制度、决策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 等等。近些年来正在对此进行改革, 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 已经是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共产党向来重视反腐倡廉, 但把反腐倡廉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领域, 起于党的十七大。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党初步形成了反腐倡廉的基本思路, 如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 建立和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 坚持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等等。特别是十七大提出建立权力运行监控机制,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等观点, 为进一步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源头防治腐败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三)党内民主———价值理念与制度层面的发展
    对党内民主的重视,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就已经明显地体现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新的理念: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 保障党员民主权利。这是在新形势下对党内民主的新认识。在党内民主的制度建设方面开始了改革党内选举制度, 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推进党务公开制度, 并写入党章;实行党代表任期制, 拓展党内民主制度空间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地方各级党委常委会向委员会全体会议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等制度。
    (四)执政党建设的主线———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在执政能力建设的研究中, 我们党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展了党建理论。一是提出探索执政规律。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从以 GDP 为中心, 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从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到提出“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以及生态文明建设, 不仅反映出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同时也反映出党对执政规律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二是提出党的执政方式问题, 即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问题。党的执政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表现为能否尊重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意志, 同时保护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 塑造社会均衡发展的格局。民主执政与依法执政是紧密相连的。在现代法治国家, 政党政治的基本要求就是各政党在法治的框架内活动。执政党的特点之一就是只有依法执政的责任与义务, 而没有任何超出法律范围之外的特权, 这也是区别于人治的特点之一。从这一特点入手, 可以探寻政党与法的普遍规律。我们党在国家建设与自身建设中不断认识到法制建设与依法执政的重要性。三是构建并不断完善党的执政理论体系。执政理论作为一个理论体系的形成, 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创造性发展。党的执政理论内涵十分丰富, 它是以执政党如何掌握、行使国家权力为核心而形成的一整套理论体系, 包含党的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方略、执政资源等多方面内容。党的执政理论建构了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 为形成健全的、良性互动的党政运作机制奠定了基本的理论基础与政治方向, 并在分析社会结构变化的基础上, 针对现实与未来的社会发展趋势, 建构了党与社会、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为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确定了基本原则。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 如何使党在方方面面都处于进取状态, 无论党的组织行为还是党员干部的个体行为都能够走在时代前列, 这是共产党能否获得生命力、获得群众认同的重要问题。

  • 第2题:

    改革开放以来,哪本专著是第一本从中国经济建设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理论专著?


    正确答案:《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

  • 第3题:

    试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分层的特点和趋势?


    正确答案: (一)以政治身份为核心的社会分层制度被基本打破,以经济因素为主、社会因素和政治因素为辅的社会分层制度逐步形成。
    (二)虽然政治因素在社会分层中不在其主导作用,但是,中国政府的能力并没有被严重削弱,仍然是政府主导型社会。
    (三)中国社会分层的变化与经济体制改革密不可分。
    (四)中国社会阶层仍然处于重新构建的过程中。

  • 第4题:

    试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金融创新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正确答案: 我国的金融创新是一种有目的的创新行为,主要内容有:金融体制的创新、金融管理制度的创新、金融市场的创新、金融交易技术的创新、金融业务与金融工具的创新等。主要特点是: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吸纳性创新多、原创性创新少;手段单一,重数量、轻质量;负债类业务创新多、资产类业务创新少;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主要是靠外部力量推动的被动创新。

  • 第5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中的一个基本趋势就是国有企业比重不断下降,其他类型企业比重不断上升。


    正确答案:正确

  • 第6题:

    中共十七大对改革开放历程和基本经验做了哪些总结?


    正确答案: 中共十七大报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改革开放近30年的历程作了回顾,指出:
    (1)自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2)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3)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 第7题:

    问答题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债的发行历程,并分析其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正确答案: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债的发行历程
    1981年1月16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条例》,财政部为平衡财政预算,开始发行国库券,对象是企业、政府机关、团体,部队、事业单位和个人。截止1997年,连续发行了17年。
    1987年,为促进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大型项目筹集中长期建设资金,我国发行了3年期的重点建设债券,发行对象是地方政府、地方企业、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和城乡居民,发行总额为55亿元。1988年,为支持国家重点建设,我国发行了2年期国家建设债券,发行对象为城乡居民、基金会组织、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发行额为80亿元。
    1988年,为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我国又发行了财政债券,至1992年共发行了5次,发行总额为337.03亿元。除1988年发行的是3年期和5年期债券外,其余年份均为5年期债券。发行对象主要是专业银行、综合性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1989年,我国政府发行了只对企事业单位、不对个人的特种债券。该债券从1989年到1991年共发行了4次,期限均为5年。
    1989年,银行实行保值贴补率政策后,财政部开始发行带有保值贴补的保值公债。计划发行额为125亿元,期限为3年,发行对象是城乡居民、个体工商户、各种基金会、保险公司以及有条件的公司,其年利率随银行3年期定期储蓄存款利率浮动,加保值贴补率,再外加1个百分点,1989年保值公债实际发行了87.43亿元,未发行完的部分,转入1990年继续发行。
    1988年,国家专业投资公司和石油部、铁道部也发行了总额为80亿元的基本建设债券,发行对象是四大国家专业银行,期限为5年,1989年,又发行了14.59亿元的基本建设债券,发行对象为全国城乡个人,期限为3年,1992年,该债券与重点企业债券合并为国家投资公司债券。
    (2)一般来讲,国债发行不可避免的会影响货币的供给。
    用发行国债的方式来弥补预算赤字。这些国债的购买者如果是公众或商业银行,并不产生增加货币供给的效应。因为政府用国债取得货币后,流通中的货币虽以同等数额减少,但当政府将出售国债获得的货币再用于购买支出时,这些暂时退出流通的货币又会回到流通之中。其具体的过程是公众开出商业银行的支票或商业银行开出由自己支付的支票,这都使各银行在中央银行中的准备金减少。但财政支出之后,这些准备金又会恢复。准备金不变,创造货币的规模也不会变。
    但是国债同时作为一种金融工具,也是货币当局进行公开时常操作的重要手段,这样国债就会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国家的货币供给,而且影响的程度取决于货币当局对于金融市场的干预程度和对政府赤字的态度。通常的情况是:财政部发行国债,中央银行直接收购。财政部用出售国债的收入支付商品、服务或其他支出。公司、企业、个人收入货币存入银行,银行则相应地增加了在中央银行的准备存款。同样的结果,也可能走的是较迂回的过程。国债出售给公司、个人或商业银行,从而造成银行准备金的减少,但这些国债或抵押或出售给中央银行,中央银行购买国债的支出又会补足了商业银行的准备金。而财政把出售国债的收入再支出,仍然成为准备金增加的因素。准备金的增加是基础货币的增加,它会产生倍数效应。因此,能产生明显的增加货币供给的效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试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概况。

    正确答案: (1)三大市场全面发展,市场前景日益广阔:首先是入境旅游持续快速发展;其次,国内旅游方兴未艾;第三、出境旅游稳步发展。
    (2)旅游供给全面增长,产业规模不断扩张。20多年来,我国旅游生产力得到全面快速的发展,旅游配套程度明显改善。
    首先,接待服务设施方面增速较快;
    其次,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景点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第三,综合功能全面发展,增长点的特征日益显现。(围绕上述要点展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中共十七大对改革开放历程和基本经验做了哪些总结?

    正确答案: 中共十七大报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改革开放近30年的历程作了回顾,指出:
    (1)自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2)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3)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转型的基本历程。

    正确答案: (一)“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模式下的初步转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鉴于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中共中央及时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将经济工作的重心放在调整上,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
    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同时农村改革也是这一时期改革的重点。在农村改革热火朝天推进的同时,城市改革也开始起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多种经济形式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二)“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模式下转型的全面展开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提法,强调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也是商品经济,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念,明确了改革的市场取向,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不仅明确了改革市场取向,而且提出了一个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以此为标志,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以城市改革为重点的全面展开的新阶段。
    这几年的改革,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计划经济体制已被打破,而新的体制远未建
    立,新旧体制摩擦加剧,经济运行中的矛盾激化,改革出现波折,但这只是前进中的波折。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下新体制的初步建立
    治理整顿期间,不仅经济增长陷入低谷,而且改革的取向也陷入迷茫。1992年,中国加快了改革和发展的步伐。改革的深度和难度加大,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自上而下主要实行单项突破,必须由政府加强全面规划,自上而下总体推进,充分注意各方面管理体制的配套改革,在继续坚持循序渐进的同时抓住有利时机重点突破。
    经过1992年后的进一步改革,到2000年,一个新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初步建立,新的经济运行机制也初具规模,市场已发挥了对资源的基础作用。然而,改革远未完成,许多领域的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21世纪初,在已初步形成的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基础上,迈开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述现代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基本历程。

    正确答案: 批美学苏、曲折发展、两类课程、新课程标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述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新发展。

    正确答案: 一、党的价值取向的发展变化
    (一) 以人为本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我们党虽然一直强调在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宝贵的, 但是, 在长期物质匮乏年代, 在具体工作中, 我们更多是从政治意义上来看待人, 强调的是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支持作用。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 市场经济通行的平等竞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的人权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日益增强, 对人的生命、人的尊严、人的权利的重视成为社会生活中不断涌动的潮流。在这种背景下, 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真正把党的宗旨上升到了哲学的层面, 昭示了党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人, 是人民至上。“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超越了单纯的政治层面上对人的理解, 凸显了对人的尊严、人的生命、人的权利的尊重, 从而增强了党的价值取向的科学性、现代性。这种价值取向的变化是完全符合时代潮流的, 唯有在价值层面上确立以人为本, 才可能在政治层面上真正把人民利益摆在首位。
    (二)崇尚改革、崇尚创新
    党领导改革开放, 但如果没有党自身的改革,没有改革创新的氛围, 就无法领导改革开放事业。中国共产党政治上的成熟就在于, 它在下决心改革时, 就预见到了包含党建在内的政治层面都需要改革。从改革开放的发端之日起, 党中央就把改革开放视为经济、政治、文化的革命。而改革的先导, 是全党解放思想,在精神状态上、在思想认识上与时俱进。
    二、若干理论观点的充实与发展
    (一)党的性质———从一个先锋队到两个先锋队     党的十六大把党的性质定位于“两个先锋队”, 即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以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种新的定位, 一是依据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 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等这些新兴社会阶层人员, 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作出了贡献, 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当然也需要代表这些新兴群体的根本利益。二是依据党的性质的判断标准。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 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主要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 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是依据党的历史地位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 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 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成为一个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一历史地位的变化, 决定了党的执政使命是使中国真正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 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由执政使命决定了党在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同时, 需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 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因此, 把党的性质从一个先锋队拓展为两个先锋队, 是在执政条件下对党的思想认识的重大突破,由此导致党的建设出现一系列新的变化。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奠基者那里, 共产党的性质都定位于一个先锋队。而当今中国的经济基础、社会结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都与过去的时代有巨大的不同, 因而对党的性质做出新的界定乃大势所趋。“两个先锋队”的提出无论对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发展, 还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发展, 都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二) 党的建设新领域———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党的建设理论有了全面的发展,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增添了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两大研究领域。纵观邓小平党建理论, 他所说的制度实际上是指一种制度环境或制度体系, 包含有领导体制在内, 党内制度就具体内容而言, 可分为选举制度、决策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 等等。近些年来正在对此进行改革, 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 已经是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共产党向来重视反腐倡廉, 但把反腐倡廉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领域, 起于党的十七大。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党初步形成了反腐倡廉的基本思路, 如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 建立和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 坚持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等等。特别是十七大提出建立权力运行监控机制,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等观点, 为进一步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源头防治腐败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三)党内民主———价值理念与制度层面的发展
    对党内民主的重视,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就已经明显地体现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新的理念: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 保障党员民主权利。这是在新形势下对党内民主的新认识。在党内民主的制度建设方面开始了改革党内选举制度, 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推进党务公开制度, 并写入党章;实行党代表任期制, 拓展党内民主制度空间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地方各级党委常委会向委员会全体会议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等制度。
    (四)执政党建设的主线———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在执政能力建设的研究中, 我们党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展了党建理论。一是提出探索执政规律。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从以 GDP 为中心, 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从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到提出“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以及生态文明建设, 不仅反映出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同时也反映出党对执政规律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二是提出党的执政方式问题, 即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问题。党的执政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表现为能否尊重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意志, 同时保护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 塑造社会均衡发展的格局。民主执政与依法执政是紧密相连的。在现代法治国家, 政党政治的基本要求就是各政党在法治的框架内活动。执政党的特点之一就是只有依法执政的责任与义务, 而没有任何超出法律范围之外的特权, 这也是区别于人治的特点之一。从这一特点入手, 可以探寻政党与法的普遍规律。我们党在国家建设与自身建设中不断认识到法制建设与依法执政的重要性。三是构建并不断完善党的执政理论体系。执政理论作为一个理论体系的形成, 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创造性发展。党的执政理论内涵十分丰富, 它是以执政党如何掌握、行使国家权力为核心而形成的一整套理论体系, 包含党的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方略、执政资源等多方面内容。党的执政理论建构了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 为形成健全的、良性互动的党政运作机制奠定了基本的理论基础与政治方向, 并在分析社会结构变化的基础上, 针对现实与未来的社会发展趋势, 建构了党与社会、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为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确定了基本原则。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 如何使党在方方面面都处于进取状态, 无论党的组织行为还是党员干部的个体行为都能够走在时代前列, 这是共产党能否获得生命力、获得群众认同的重要问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江苏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转型升级经过的阶段()

    • A、发展乡村经济
    • B、发展农业
    • C、发展开放型经济
    • D、发展科技

    正确答案:A,C

  • 第14题:

    改革开放以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

    • A、证券交易
    • B、投资
    • C、消费
    • D、出口

    正确答案:B,C,D

  • 第15题:

    改革开放以来到2014年,中国经济平均增长率为9.8%,但波动也比较大。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6题:

    试述近代以来中国城市文化变迁的历程。


    正确答案: 文化之间的文化特质的传递文化的结合替代融合和同化隔离或孤立

  • 第17题:

    试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概况。


    正确答案: (1)三大市场全面发展,市场前景日益广阔:首先是入境旅游持续快速发展;其次,国内旅游方兴未艾;第三、出境旅游稳步发展。
    (2)旅游供给全面增长,产业规模不断扩张。20多年来,我国旅游生产力得到全面快速的发展,旅游配套程度明显改善。
    首先,接待服务设施方面增速较快;
    其次,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景点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第三,综合功能全面发展,增长点的特征日益显现。(围绕上述要点展开)

  • 第18题:

    问答题
    试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金融创新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正确答案: 我国的金融创新是一种有目的的创新行为,主要内容有:金融体制的创新、金融管理制度的创新、金融市场的创新、金融交易技术的创新、金融业务与金融工具的创新等。主要特点是: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吸纳性创新多、原创性创新少;手段单一,重数量、轻质量;负债类业务创新多、资产类业务创新少;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主要是靠外部力量推动的被动创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判断题
    改革开放以来到2014年,中国经济平均增长率为9.8%,但波动也比较大。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请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法制工作的发展历程。《新闻法》是否是我国新闻事业发展所必需的?为什么?

    正确答案: 80年代初,我国有关部门就开始酝酿《新闻法》,曾经起草过多种供立法部门参考的《新闻法》草稿。但立法机关非常谨慎,随经过多次讨论,但是目前尚未定稿。根据有关部门制定的《新闻出版事业2000-2010年发展规划》,建立《新闻法》、《出版法》和《著作权法》为主题的新闻出版法律体系预计要到2010年才能实现。尽管《新闻法》经历二十多年的曲折尚未面世,但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必然影响新闻传播活动,使新闻传播领域的法制建设逐步发展。新闻事业的管理最终应该走上法制化轨道。
    “新闻立法是现代法治观念的产物,新闻工作者利用新闻媒介,对政府的违法失职行为、国家公职人员的贪污腐败行为、社会上的违法乱纪行为进行公开的曝光,既满足了公民的知情权,又维护了国家法律的尊严,置政府于阳光之下,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保障。新闻立法是完善新闻监督的基础。新闻立法的目的不仅仅限于保障新闻自由,它还有限制滥用新闻自由的功能,而且这一功能与其保障新闻自由的功能同样是不可或缺的。新闻活动对社会无害,新闻自由才有价值。即使是极端崇尚新闻自由的美国新闻工作者,也非常强调自由与责任的相伴性。从我国的新闻工作实践来看,
    一方面,记者和人民群众利用新闻手段发表意见、开展批评的权利很多时候得不到保障;
    另一方面,新闻侵权现象也大量发生。保护新闻自由和限制滥用新闻自由都是现实对法律所提出的必然要求,新闻立法必须提速。新闻立法是新闻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对于推进政治文明意义重大。新闻体制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是对社会既定利益关系的调整,其难度不言而喻。对待新闻立法,我们也应该像对待其他部门立法一样,抱着慎重、积极而宽容的态度。不能奢望有了一部新闻法,新闻自由就有了彻底的保障。新闻自由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存在于一定的历史阶段。新闻自由的历史发展过程总是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密切联系着的,以保障新闻自由为宗旨的新闻立法也必然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历史经验告诉人们:在同一时代、同一社会条件下,新闻在法治之下比在人治之下总有较多的自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果。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述近代以来中国城市文化变迁的历程。

    正确答案: 文化之间的文化特质的传递文化的结合替代融合和同化隔离或孤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判断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中的一个基本趋势就是国有企业比重不断下降,其他类型企业比重不断上升。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