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简述墨家经济思想劳动生产与分工。”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中国文化中冷遇的墨家思想与《管子》中的轻重治国论。


    正确答案: 《管子》学派坚信“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重视财富积累对富国强兵的作用,是先秦思想家的一个共许的观点。所不同的是,《管子》的财富观不是片面地重农,片面地强调五谷的生产,相反它强调各业的并兴。《管子》作者所要求的国家富裕,是经济多种经营的富裕。
    主张多种经济,甚至提出利用消费以增加就业,必然重视社会分工。多样化的社会生产,又决定了《管子》学者们对私人工商业的并不排斥的基本态度。这种与民三七分利的设想,还将国家的富强和工商业者的利益结合起来。因此,《管子》中的富国论是一个兼顾到民间利益的“富上而足下”的“上下俱富”论。
    轻重之术的关键是谷物和货币,谷物和货币是“轻重”之术的核心。有货币方可以收购囤积谷物,有谷物方可回收货币。“轻重”之术在国与国之间的运用,首务是防止重要物资外流,保持“天下轻,我独重”的优势。在《管子》的学派们看来,自古以来的朝代兴亡,没有不是用“轻重”之术的。用此术致敌国于臣服之地,就是“商战”。

  • 第2题:

    亚当·斯密的分工和交换思想主要有()。

    • A、分工可以节约交易费用
    • B、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 C、分工产生于人的交换本性
    • D、分工的发展受交换范围的限制
    • E、分工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正确答案:B,C,D,E

  • 第3题:

    简述孟子的社会分工思想。


    正确答案: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此天下之通义也。孟轲认识到了分工的必要性。
    孟轲不仅充分肯定农业与手工业之间的社会分工,而且充分肯定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社会分工。

  • 第4题:

    简述墨家经济思想劳动生产与分工。


    正确答案:认识到劳动创造财富,在分工方面,他已意识到有社会分工及一个生产单位劳动过程的分工。意识到有一种地区分工和按性别进行的自然分工。认为脑力劳动也有分工,和体力劳动者从事生产的劳动一样,是一种职业上的分工。但墨家对于为什么要分工以及社会分工和生产过程上的分工的本质差别何在不清楚。

  • 第5题:

    简述孟子经济思想分工与劳动。


    正确答案:社会分工是孟子的重要经济思想。孟子不仅认识到分工的必要性,而且认识分工的利益。第四,价格与质量。

  • 第6题:

    简述墨家思想的尚贤思想。


    正确答案: 尚贤是墨子的一个基本政治主张。墨子提出“使能以治之”的用人原则,任用有才能的人,而不再局限于“富贵”、“亲戚”的狭小范围内。他主张在用人上要效法古代的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要把那些真正有才能和德行高尚者挑选出来,给他们适当的职位和相应的物质待遇。墨子主张官员队伍要有一定的流动性,官员要能上能下,做到择优汰劣。所谓“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墨子特别提出,选用贤才不拘出身,即使出身低微,只要是贤才,也要选用。他的一句名言是:“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因为在他看来,“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贵族与平民的身份地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墨子还提出了判断一个人贤能与否标准。他认为,作为贤者,要能竭尽全力侍奉君主,终于职守,把功劳、安乐留给君主,自己承担怨恨诽谤和忧愁。此外还要能帮助、教育民众,解决民的温饱问题,使社会秩序井然,人们各安其生。墨子所谓的贤能就是既忠于君主,能为君主效命,又能治理人民,以满足君主政治需要的人才。
    尚贤的原则确定了,墨子又提出了实施尚贤的具体方法,就是要为贤才“置三本”。墨子认为,使用贤才就要给予必要的爵位、俸禄和权力,否则贤才难以树立权威,以发挥才能,实现治理。“置三本”实际上是要解决贤者的经济、政治待遇和工作条件的问题。墨子认为这些是推行尚贤的根本措施。
    墨子尚贤主张反映了正在崛起的士阶层的政治期盼。

  • 第7题:

    简述儒家与墨家的主要差异。


    正确答案: 孔子思想是某些氏族贵族社会性格的表现,孔子对“周礼”的态度,反映了对早期奴隶制的氏族统治体系和这种体系所保留的原始礼仪的维护。孔子思想的主要范畴是“仁”而非“礼”。“仁”的这一要素,对个体提出了社会性的义务和要求,它把人(其当时的具体内容是氏族贵族)与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作为人性的本质和“仁”的重要标准。“仁学思想”在外在方面突出了原始氏族体制中所具有的民主性和人道主义。孔子的政治经济主张是既竭力维护氏族统治体系的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又强调这个体制所仍然留存的原始民主和原始人道主义,坚决反对过分的、残暴的赤裸裸的压迫与剥削。
    墨子具有小生产劳动者思想代表的特征,墨子思想的基础和出发点,概括起来,似乎可说是强调劳动特别是物质生产的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亦即对所谓“力”“强”的强调。墨子并不反对“劳心”与“劳力”、统治与被统治的“分工”,而且还特别强调要“尚贤使能”来治理天下,认为“尚贤”是“为政之本”。这里与孔孟的区别是;第一,孔孟虽讲举贤,但基本是限制在和服从于尊尊亲亲的氏族血缘传统范围内,反映着上层贵族们的利益;墨子的“尚贤”则是要打破这种传统,认为应该不管出身贵贱、血缘远近,唯贤是“尚”第二,孔孟举贤是为了修礼乐行仁义,然后才天下太平,百姓富庶;墨子则首先和直接强调百姓的食饱衣暖,作为“为政之本”的“尚贤”。是直接服务于物质生产以满足人民生存需要这个总目标的。至于其它的一切如礼乐等等,都是次要的何应直接从属于这个根本目标而不应违反它的。墨子最著名的兼爱说便是现实功利为根基的,即所谓“兼相爱,交相利”,这正是小生产劳动者的交换关系观念的扩大化。同样讲爱,它与儒家把“爱”建立在亲子血缘关系的心理基础又根本不同。第一,儒家的“爱”是无条件的、超功利的;墨家的“爱”是由条件而以现实的物质功利为根基的。它不是出自内在心理的“仁”,而是来于外在互利的“义”。第二、由于儒家从亲子血缘和心理原则出发,于是强调“爱又差等”,由近及远;墨子的“兼爱”是以“交相利”出发,所以不主张甚至反对爱有差等。

  • 第8题:

    多选题
    亚当·斯密的分工和交换思想主要有()。
    A

    分工可以节约交易费用

    B

    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C

    分工产生于人的交换本性

    D

    分工的发展受交换范围的限制

    E

    分工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正确答案: C,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墨家经济思想的人口观念。

    正确答案: 墨子是中国古代谈人口问题的第一人。墨子以前,越王勾践第一次强力推行人口增殖政策。墨子以后梁惠王与秦孝公,都厉行人口增殖政策,但他们的人口增殖政策完全是为了适应兼并战争的形势。墨子提倡增殖人口不是从军事着眼,而是从发展社会生产着眼。他的富国众民之术,不能以扩充领土方式为依据,必须在一定领土上增加人口数量,墨子认为只要采取节用政策,天下财富就可以加倍,但人口难于加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孟子经济思想分工与劳动。

    正确答案: 社会分工是孟子的重要经济思想。孟子不仅认识到分工的必要性,而且认识分工的利益。第四,价格与质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墨家经济思想劳动生产与分工。

    正确答案: 认识到劳动创造财富,在分工方面,他已意识到有社会分工及一个生产单位劳动过程的分工。意识到有一种地区分工和按性别进行的自然分工。认为脑力劳动也有分工,和体力劳动者从事生产的劳动一样,是一种职业上的分工。但墨家对于为什么要分工以及社会分工和生产过程上的分工的本质差别何在不清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比较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正确答案: 在先秦诸子,中墨家学派,可谓是与孔孟儒学比肩而立的两大思想流派。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成为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两种主要形态。他们共同的地方是都提出”爱人”的主张。不同的是,儒家仁爱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在爱有差等的前提下,才谈得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家反对儒家仁爱理论中的那种分亲疏、分等差、分厚薄、由近及远的仁爱思想。墨家认为,这种有差别的爱,正是造成天下之人不相爱的根本原因所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亚当·斯密的分工和交换思想有()。

    • A、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 B、分工可以节约交易费用
    • C、分工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 D、分工产生于人的交换本性
    • E、分工的发展受交换范围的限制

    正确答案:A,C,D,E

  • 第14题:

    简述墨家经济思想的财政观念。


    正确答案:只反对厚敛,不反对正常的租税和关市之征。

  • 第15题:

    简述墨家经济思想的国家与等级。


    正确答案:墨子把国家的起源认为是经济上的需要。他认为社会等级是必要的,但又认为人们可通过政治地位的获得而改变等级。墨子反对以骨肉或故旧、面目美好为标准用人,要求以贤与智为条件来决定贵贱等级。

  • 第16题:

    试述儒家和墨家经济思想的区别。


    正确答案:义利观是孔子经济思想的灵魂,是儒家对物质财富的基本态度。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孔子把财富和伦理观念严格结合起来,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这里,他把义和利对立起来,看作是两个对立阶级的不同自然倾向。“子罕言利”。伦理对财富获得的限制,意味着财富的获得要服从于伦理标准,即相对伦理规范而言对财富的追求要退居于次要地位。墨家和儒家一样是战国时代的显学,是与儒家对立的一个重要学派。墨家是小生产者阶层的代表。墨家是最早的公开以利为哲学基础的先秦学派。不同于儒家的义利观,墨家以利为社会伦理的基础,以利不利于人为判断义与不义的标准,利于人就是义,不利于人就是不义。“所谓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墨子,耕柱篇》)“义,利也。”(《墨子•经上》)墨家言利的最重要方面是主张“交相利”。其基本内容是“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墨子•兼爱中》)。交利必须做到人己两利,更不能亏人以利。孔子坚决不赞成儒者或士人阶层直接参加生产。而墨子学派亲身参与生产且自苦为极。墨翟认为,国家和人民的财富,决定于“生财”(生产)和“用财”(消费)两个方面的情况和相互关系。他称:“固本而用财,则财足。”(《墨子•七患》)农业生产搞得好而财富的使用或消费又适当,财富就能充足。墨翟认为,要增加生产,则要增加劳动力,强调“赖其力者生”(《墨子•非乐上》),而不是提出改进生产技术。所以,墨翟在先秦诸子中是最主张增加人口的,并提出了很多增加人口的具体措施。另一方面就是主张节用。他认为:“为者疾,食者众,则岁无丰。”(《墨子•七患》)就是说,尽管生产得很努力,如果消费得多,仍无法使财富丰裕,因此,要实现国富,决定性因素在于节用,只有节用才可使财富成倍地增长。

  • 第17题:

    “兼爱、交利论”属于哪个学派的经济思想()。

    • A、儒家
    • B、墨家
    • C、道家
    • D、法家

    正确答案:B

  • 第18题:

    比较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正确答案: 在先秦诸子,中墨家学派,可谓是与孔孟儒学比肩而立的两大思想流派。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成为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两种主要形态。他们共同的地方是都提出”爱人”的主张。不同的是,儒家仁爱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在爱有差等的前提下,才谈得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家反对儒家仁爱理论中的那种分亲疏、分等差、分厚薄、由近及远的仁爱思想。墨家认为,这种有差别的爱,正是造成天下之人不相爱的根本原因所在。

  • 第19题:

    中元节与哪种思想或学说有关()

    • A、道教
    • B、墨家思想
    • C、法家思想
    • D、佛教

    正确答案:A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墨家思想的尚贤思想。

    正确答案: 尚贤是墨子的一个基本政治主张。墨子提出“使能以治之”的用人原则,任用有才能的人,而不再局限于“富贵”、“亲戚”的狭小范围内。他主张在用人上要效法古代的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要把那些真正有才能和德行高尚者挑选出来,给他们适当的职位和相应的物质待遇。墨子主张官员队伍要有一定的流动性,官员要能上能下,做到择优汰劣。所谓“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墨子特别提出,选用贤才不拘出身,即使出身低微,只要是贤才,也要选用。他的一句名言是:“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因为在他看来,“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贵族与平民的身份地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墨子还提出了判断一个人贤能与否标准。他认为,作为贤者,要能竭尽全力侍奉君主,终于职守,把功劳、安乐留给君主,自己承担怨恨诽谤和忧愁。此外还要能帮助、教育民众,解决民的温饱问题,使社会秩序井然,人们各安其生。墨子所谓的贤能就是既忠于君主,能为君主效命,又能治理人民,以满足君主政治需要的人才。
    尚贤的原则确定了,墨子又提出了实施尚贤的具体方法,就是要为贤才“置三本”。墨子认为,使用贤才就要给予必要的爵位、俸禄和权力,否则贤才难以树立权威,以发挥才能,实现治理。“置三本”实际上是要解决贤者的经济、政治待遇和工作条件的问题。墨子认为这些是推行尚贤的根本措施。
    墨子尚贤主张反映了正在崛起的士阶层的政治期盼。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中国文化中冷遇的墨家思想与《管子》中的轻重治国论。

    正确答案: 《管子》学派坚信“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重视财富积累对富国强兵的作用,是先秦思想家的一个共许的观点。所不同的是,《管子》的财富观不是片面地重农,片面地强调五谷的生产,相反它强调各业的并兴。《管子》作者所要求的国家富裕,是经济多种经营的富裕。
    主张多种经济,甚至提出利用消费以增加就业,必然重视社会分工。多样化的社会生产,又决定了《管子》学者们对私人工商业的并不排斥的基本态度。这种与民三七分利的设想,还将国家的富强和工商业者的利益结合起来。因此,《管子》中的富国论是一个兼顾到民间利益的“富上而足下”的“上下俱富”论。
    轻重之术的关键是谷物和货币,谷物和货币是“轻重”之术的核心。有货币方可以收购囤积谷物,有谷物方可回收货币。“轻重”之术在国与国之间的运用,首务是防止重要物资外流,保持“天下轻,我独重”的优势。在《管子》的学派们看来,自古以来的朝代兴亡,没有不是用“轻重”之术的。用此术致敌国于臣服之地,就是“商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墨家经济思想的价值与价格。

    正确答案: 其商品价值论散见于《经说上、下》、《经上、下》。其对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已有所区别,《经说下》说,“为屦以买,不为屦也。”制成屦以购买别的商品,对制屦者本人来说,它已不再作为屦来使用了。同时代的亚里斯多德也有相似的看法,每种货物都有两种用途:一种是物本身所固有的,另一种则不然,既用来穿,又用来交换。同时,墨子认识到商品具有它的内在价值,价格的高低以此内在价值为依据。商品的成交价格无所谓贵贱,只要经过买卖双方的详细评定以后,这种价格反映商品的内在价值,即所谓反其价。他已认识到能正确反映价值的价格是最适当的价格。对等价交换也有所认识。但同时,墨家也认为商品价格是由主观决定的,“宜不宜”,在于“欲不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墨家提出的独到的教育管理思想和墨家私学组织管理的特点。

    正确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显学”的墨家提出的独到的教育管理思想主要表现在:
    (1)文教政策思想。墨家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兼士”或“贤士”,从而实现“兼相爱”、“交相利”,国泰民安、国富民强的理想社会。
    (2)关于教育内容。墨家不仅重视“知义”、“为正”的道德教育,以培养以“兼爱”为核心的道德品质,而且重视生产劳动知识与技能和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使门徒具有履行墨家道义的实际才能和本领。
    在私学实践中,墨家对其私学的组织管理有其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
    (1)培养目标。墨家私学以培养“兼士”为目标。
    (2)教育对象与招生原则。墨家认为教育要深入到社会下层之人,以“农与工肆之人”为主要对象。弟子入学要先服苦役,能经受住考验,坚守墨家“道义”,才能成为正式弟子,沿用的仍是手工业技师收徒方法。
    (3)教学管理。墨家私学重视教以劳动技能和自然科学知识,并且主要是生产劳动中进行。
    (4)组织管理制度。墨家有严密的组织管理制度,纪律十分严明,类似一个信仰坚定、组织严密的宗教集团,其门徒要绝对服从私学领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试述儒家和墨家经济思想的区别。

    正确答案: 义利观是孔子经济思想的灵魂,是儒家对物质财富的基本态度。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孔子把财富和伦理观念严格结合起来,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这里,他把义和利对立起来,看作是两个对立阶级的不同自然倾向。“子罕言利”。伦理对财富获得的限制,意味着财富的获得要服从于伦理标准,即相对伦理规范而言对财富的追求要退居于次要地位。墨家和儒家一样是战国时代的显学,是与儒家对立的一个重要学派。墨家是小生产者阶层的代表。墨家是最早的公开以利为哲学基础的先秦学派。不同于儒家的义利观,墨家以利为社会伦理的基础,以利不利于人为判断义与不义的标准,利于人就是义,不利于人就是不义。“所谓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墨子,耕柱篇》)“义,利也。”(《墨子•经上》)墨家言利的最重要方面是主张“交相利”。其基本内容是“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墨子•兼爱中》)。交利必须做到人己两利,更不能亏人以利。孔子坚决不赞成儒者或士人阶层直接参加生产。而墨子学派亲身参与生产且自苦为极。墨翟认为,国家和人民的财富,决定于“生财”(生产)和“用财”(消费)两个方面的情况和相互关系。他称:“固本而用财,则财足。”(《墨子•七患》)农业生产搞得好而财富的使用或消费又适当,财富就能充足。墨翟认为,要增加生产,则要增加劳动力,强调“赖其力者生”(《墨子•非乐上》),而不是提出改进生产技术。所以,墨翟在先秦诸子中是最主张增加人口的,并提出了很多增加人口的具体措施。另一方面就是主张节用。他认为:“为者疾,食者众,则岁无丰。”(《墨子•七患》)就是说,尽管生产得很努力,如果消费得多,仍无法使财富丰裕,因此,要实现国富,决定性因素在于节用,只有节用才可使财富成倍地增长。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