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简述十三陵的特点”相关问题
  • 第1题:

    明代所有皇帝的陵墓都集中在北京昌平的十三陵。( )


    正确答案:×

  • 第2题:

    十三陵是中国哪个朝代皇帝的墓葬群?


    正确答案: 十三陵是中国明代皇帝的墓葬群。

  • 第3题:

    以明十三陵为例说明明清陵园的形制。


    正确答案:明十三陵的十三座陵共一个陵园,四周围墙达40公里,南边为正门,由南向北有一条长达七公里的中轴线,正门前为大石牌坊(陵园起点)、大红门(陵园正门。围墙由此开始延伸左右)、牌楼(内立明成祖神功圣德碑)、石像生(在神道两侧,共18对,依次为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武臣、文臣、勋臣各两对)。狮子代表威严勇武,獬豸代表辟邪扶正,骆驼、大象表示疆域广大,麒麟表示吉庆祥瑞,马为皇帝坐骑,石人称为“翁仲”)、棂星门,然后一直通向明成祖的长陵,而长陵自立围墙,建有一套完整的地面建筑,如“棱恩门”、“棱恩殿”、“明楼”、“宝城宝顶”等。其他各陵没有单独的神道,地面建筑基本相同,只是规模有所差异。

  • 第4题:

    简述我国古代帝陵的体制的组成。试以唐乾陵、明十三陵和清陵为例,说明其特点与历史发展的规律。


    正确答案: 由地下埋葬制与墓室和地上灵台、因山为陵与宝城宝顶2部分组成。
    唐乾陵的特点与发展规律:
    (1)唐乾陵是唐朝第三代皇帝高宗和皇后武则天的陵墓,利用天然山丘—梁山营造陵墓,山势与建筑紧密配合。
    (2)采用中轴线展开形成空间序列的传统手法,神道长达数公里,加强引导作用,使用门阙、牌楼、牌坊、石象生等建筑小品。
    (3)明十三陵吸收传统手法,充分结合地形,组成巨大陵体,选址三面环山(东、北、西)面向北京一侧有山口,两侧有两座小山,盆地面积近50平方公里。
    (4)十三座陵墓各依据一个山峦,分布在三谷中,以长陵为陵体群主体,位于神道的北端,其它陵体依地势分布在它的东南、西北、西南,采用公用神道、牌坊、碑亭及各陵的方城明楼与宝顶地宫相结合的处理方法。
    (5)神道上的景色随着视线的推移,抑扬收放交替出现,方城明楼的设置,是前代陵寝形制上的一大发展。
    (6)清陵分两个陵区:东陵(河北遵化)和西陵(河北易县)。其形制仿照明代陵墓,但后死的后妃另建陵墓,各陵形制一致,尺寸相仿。

  • 第5题:

    北京十三陵牌坊是六间十二楼的建筑形式。


    正确答案:错误

  • 第6题:

    北京的十三陵是哪个朝代的皇帝的陵墓?


    正确答案:

  • 第7题:

    问答题
    从择址、形制、神道几方面简要分析明十三陵的总体布局特点?

    正确答案: 1、择址十三陵以天寿山为屏障,三面环山,南面敞开。神道南端左右各有小丘,如同双阙,与唐乾陵有异曲同工之效。整个陵区地势开阔宏伟,选址极佳。
    2、形制演变由明之前的方上之制演变为宝城宝顶、方城明楼。陵墓主体由方截椎体变为倒扣的半球体谓之宝顶。宝顶环以墙垣谓之宝城。宝城南门有一城楼样式的方形歇山建筑谓之明楼。
    3、神道明十三陵合用一条神道,并采用明陵首创的曲折自然式神道形式。有多重牌坊、门殿、碑亭等作为空间的过渡与转折,还有形态各异的石象生夹道而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我国帝王陵墓封土有哪些形式?写出秦始皇陵、汉茂陵、唐乾陵、明十三陵的位置、特点及封土形式。

    正确答案:
    (1)我国帝王陵墓封土形式
    ①“方上”形式:在地宫之上用黄土层层层夯筑,使之成为一个上小下大的截顶方锥体,因为它的上部是方形平顶,好像被截去顶部故名之为“方上”。
    ②“以山为陵”形式:利用山的丘峰作为陵墓的坟头。其不仅能利用人工所难造成的山岳雄伟气势,以体现帝王气魄之宏大,而且还可以达到防止盗挖现象。
    ③“宝城宝顶”形式:在地宫之上砌筑高大的圆形砖城,在砖城内填土,使之高出城墙成一圆顶,这一圆顶即为宝顶,城墙上设垛口和女儿墙,宛如一座小城一样,即为宝城。
    (2)秦始皇陵、汉茂陵、唐乾陵、明十三陵的位置、特点及封土形式
    ①秦始皇陵位于陕西临潼,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座帝王陵。陵冢封土为“方上”形式。
    ②汉茂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兴平县,是西汉武帝刘彻的陵墓,其规模之大,建筑之豪华,随葬品之丰厚,都远超西汉诸帝王陵。陵冢为“方上”形式。
    ③唐乾陵位于陕西省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唐乾陵坐北朝南,利用梁山主峰(北峰)和南面两个山峰作为布局的骨架是唐陵中惟一仿京城长安的格局设计营建的,其气势雄伟,规模宏大,为唐陵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座。乾陵以山为陵。
    ④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西北50公里昌平的天寿山下,是明朝13个皇帝陵的总称。明十三陵的形制式仿造孝陵而来,在十三陵中,长陵以其宏伟的地面建筑闻名于世,定陵已进行考古挖掘,地宫已被打开。明十三陵的封土形式是“宝城宝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明十三陵中现已开放的景点有哪几处?

    正确答案: 神道、长陵、定陵、昭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于十三陵的挖掘和开放情况,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

    十三陵已经被全部挖掘,并对外开放

    B

    十三陵中只有定陵已被挖掘

    C

    十三陵中的长陵、定陵、昭陵和神道已对外开放

    D

    对于是否应该挖掘十三陵,考古界一直存在争论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关于明十三陵的位置和格局,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

    位于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天寿山脚下,东、北、西三面环山,南面有小河,是风水绝佳之处

    B

    十三陵既是一个整体,各陵又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分处一座山前

    C

    十三陵主神道通向首陵——长陵。同时各陵也有自己的神道

    D

    十三陵各陵的形制基本一致,都是“前方后圆”。长陵居中,其余各陵朝向长陵的方向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十三陵是____代皇陵。

    正确答案:
    解析:
    十三陵即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

  • 第13题:

    位于明十三陵区正中的是长陵。


    答案:对
    解析:

  • 第14题:

    十三陵中各陵的形制虽然保持一致,但从其豪华程度及其他细节,也可以看出该皇帝所处时期的国力状况、建筑水平以及皇帝本人的性格特点等历史信息。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5题:

    明十三陵


    正确答案:中国明代13个皇帝的陵墓。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下。自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明代共有14帝,除景帝朱祁钰因故别葬金山外,其他皇帝均葬于此。明十三陵以长陵为中心,坐北面南,以昭穆为序,诸陵依山势布置在天寿山南麓。陵区周围40千米,四周因山设围墙。陵园大门为大红门,门前有石牌坊和下马碑。牌坊为五间六柱,庑殿顶,东西宽33.6米,高10.5米,是中国最大的石坊。门内有神路通各陵。神路中央有“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周围有4个石华表。各陵布局大体相同,均效仿明孝陵首创的以方城明楼为核心,与祾恩殿相结合,分成三进院落的宫殿式陵墓建筑形式。具体布局为:陵门前有无字碑,门内有祾恩门和祭陵用的祾恩殿,殿后有牌楼门和石五供,再后有宝城环绕,宝城上建明楼,楼内石碑上刻着皇帝的庙号、谥号,宝城内封土下为地宫。始建于成祖永乐七年(1409),止于清初。1956年发掘明定陵。明十三陵整体性强,布局主从分明,在选址和总体规划方面为中国古代陵墓建筑中的成功之作。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第16题:

    于十三陵的挖掘和开放情况,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十三陵已经被全部挖掘,并对外开放
    • B、十三陵中只有定陵已被挖掘
    • C、十三陵中的长陵、定陵、昭陵和神道已对外开放
    • D、对于是否应该挖掘十三陵,考古界一直存在争论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导游员带领游客游览十三陵途中,介绍了中国不同朝代、不同帝王陵墓的特点,通过不同陵墓地宫的比较,以突出十三陵的特点。此时导游员用的导游讲解方法是()。

    • A、特色体验法
    • B、创新立意法
    • C、意境导入法
    • D、知识渗透法

    正确答案:D

  • 第18题:

    问答题
    简述十三陵的特点

    正确答案: ①布局: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麓,四面环山,因山为坟。天寿山主峰下是长陵,其余十二陵各依一个小山头分两侧布置,山谷中遍植松柏,山口外石牌坊是陵区的入口,经大红门、碑亭、石像生、龙凤门至长陵,陵园气势壮阔。
    ②形制:以长陵为例,矩形三进院过前院正对的是祾恩门,单檐歇山;门内部祾恩殿,面阔九间,重檐庑殿,三重台基,有月台;后院方城明楼,前有牌坊、石五供,其后宝城宝顶。
    ③特点:历史上最大的统一陵区。选址与风水密切相关,形胜好,主峰两翼群山环抱,呈北高南低的天然四合院。长陵背靠天寿山,前面开阔,其余陵群沿山麓环形布置,拱卫主陵。神道共用,随着两侧山势高低平直与曲折,取得左右体量的大致均衡。创造了空间加时间的思维空间,仿佛旁边的山水都同时祭祀,整个陵区整体性非常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名词解释题
    明十三陵

    正确答案: 中国明代13个皇帝的陵墓。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下。自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明代共有14帝,除景帝朱祁钰因故别葬金山外,其他皇帝均葬于此。明十三陵以长陵为中心,坐北面南,以昭穆为序,诸陵依山势布置在天寿山南麓。陵区周围40千米,四周因山设围墙。陵园大门为大红门,门前有石牌坊和下马碑。牌坊为五间六柱,庑殿顶,东西宽33.6米,高10.5米,是中国最大的石坊。门内有神路通各陵。神路中央有“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周围有4个石华表。各陵布局大体相同,均效仿明孝陵首创的以方城明楼为核心,与祾恩殿相结合,分成三进院落的宫殿式陵墓建筑形式。具体布局为:陵门前有无字碑,门内有祾恩门和祭陵用的祾恩殿,殿后有牌楼门和石五供,再后有宝城环绕,宝城上建明楼,楼内石碑上刻着皇帝的庙号、谥号,宝城内封土下为地宫。始建于成祖永乐七年(1409),止于清初。1956年发掘明定陵。明十三陵整体性强,布局主从分明,在选址和总体规划方面为中国古代陵墓建筑中的成功之作。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十三陵的规划布局特点。

    正确答案: 十三陵以天寿山为屏障,三面环山,南面敞开,形势环抱。神道南端左右各有小丘,如同双阙使整个陵区具有宏伟开阔的气势,选址极为成功。
    十三陵总神道稍有曲折,长约7千米。最南是5间11楼的石牌坊,建于嘉靖年间,坊北1千米余是陵园大门(大红门),门内有碑亭,置神功圣德碑,亭外四隅有华表4。亭北是石望柱,后有石兽十二对,文武臣石人六对,再北是龙凤门。由此至长陵之间约4千米,神道途径山洪河滩地段,空旷无物,布局不如南京孝陵疏密得当。
    十三陵以永乐帝的长陵为中心,分布在周围的山坡上,每陵各占山一趾其陵门·享殿(凌恩殿)明楼的布置大体参照长陵制度,而尺度则较小。如长陵凌恩殿9间重檐庑殿,永陵为7间重檐歇山,其它各陵都是5间。配殿长陵左右15间,永陵9间,余陵5间。
    陵的布置,陵体称宝城,正前为明楼,楼中立皇帝庙谥石碑,下为灵寝门。明楼前置石几筵二住门,前为陵寝门,又前为凌恩殿凌恩门。各陵碑都设在陵门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我国古代帝陵的体制的组成。试以唐乾陵、明十三陵和清陵为例,说明其特点与历史发展的规律。

    正确答案: 由地下埋葬制与墓室和地上灵台、因山为陵与宝城宝顶2部分组成。
    唐乾陵的特点与发展规律:
    (1)唐乾陵是唐朝第三代皇帝高宗和皇后武则天的陵墓,利用天然山丘—梁山营造陵墓,山势与建筑紧密配合。
    (2)采用中轴线展开形成空间序列的传统手法,神道长达数公里,加强引导作用,使用门阙、牌楼、牌坊、石象生等建筑小品。
    (3)明十三陵吸收传统手法,充分结合地形,组成巨大陵体,选址三面环山(东、北、西)面向北京一侧有山口,两侧有两座小山,盆地面积近50平方公里。
    (4)十三座陵墓各依据一个山峦,分布在三谷中,以长陵为陵体群主体,位于神道的北端,其它陵体依地势分布在它的东南、西北、西南,采用公用神道、牌坊、碑亭及各陵的方城明楼与宝顶地宫相结合的处理方法。
    (5)神道上的景色随着视线的推移,抑扬收放交替出现,方城明楼的设置,是前代陵寝形制上的一大发展。
    (6)清陵分两个陵区:东陵(河北遵化)和西陵(河北易县)。其形制仿照明代陵墓,但后死的后妃另建陵墓,各陵形制一致,尺寸相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明十三陵包括哪些陵墓?

    正确答案: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区军都山的余脉天寿山脚下,包括: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等13处陵墓。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下列帝王陵墓中,依次采用“覆斗方上”式、“因山为陵”式、“宝城宝顶”式形制的是(    )。
    A

    秦始皇陵、明十三陵、唐乾陵

    B

    秦始皇陵、唐乾陵、明十三陵

    C

    唐乾陵、明十三陵、秦始皇陵

    D

    唐乾陵、秦始皇陵、明十三陵


    正确答案: C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