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简述历史时期中国行政区划演变的趋势”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汉字字体的演变,文字演变的一种趋势。


    正确答案:线条化.简化.汉字大致经历了甲骨文和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几个不同阶段.其中甲骨文和金文是同时代的,可能只是使用场合和书写材料不同形成的不同字体.小篆是经规范化的,但形体太繁,很快让位隶书和楷书.隶书出现比小篆还早,可成为一种通行的字体比小篆晚.隶书和小篆已完全线条化.楷书最早在魏晋出现.在隋唐时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化,印刷术的出现,使汉字字体基本上稳定下来,但字形简化的趋势始终没有停.行书和草书不是通行的规范字体,可看作是一种别体. 汉语字符组合规则:由单纯字符组合成为复合字符的一定规则.汉字的字符组合规则很复杂,汉字字符中,两个或几个单纯字符组合在一起的方式并不固定,左右.上下.内嵌.外包都可以,如左右结构“位”,上下结构“家”,内嵌结构“裹”,外包结构“囚”等等,而且同样的组合的顺序有时候还是不固定的,如“够”是左右结构,但在汉字规范化以前“句”和“多”在左在右都可以,汉字规范化以后就不能随便挪动了。
    字符的书写规则:书写字符时是从上到下还是从下到上,是从左到右还是从右到左,是分音节书写还是分词书写,这些就是字符的书写规则.

  • 第2题:

    简述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


    正确答案: 产业结构的演进(主要是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从不同角度来看有如下几种规律性:
    (一)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
    产业结构的演进有五个阶段
    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工业前期~后工业化时期
    产业结构的发展就是沿着这样的一个发展进程由低级向高级走向高度现代化的。
    (二)从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来看
    产业结构的演进有以农业为主导、轻纺工业为主导、原料工业和燃料动力工业等基础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为主导、低度加工型的工业为主导、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为主导、信息产业为主导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其独特的规律。
    (三)从三大产业的内在变动来看
    产业结构的演进是沿着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到第二产业为主导,再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的。
    (四)从产业结构演进的顺序看
    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各阶段是难以逾越的,但各阶段的发展过程可以缩短。从演进角度看,后一阶段产业的发展是以前一阶段产业充分发展为基础的。

  • 第3题:

    请说出中国文字演变的字体趋势?


    正确答案: 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 第4题:

    简述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


    正确答案: 一、先秦及秦《尚书·禹贡》记载,古代中国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不过,九州在当时并非一个确定的行政区划,真正的行政区划设置,当从秦朝实行郡县制起始。
    春秋以后,诸侯国之间的征战、兼并不断,领土属地变化极快。国君为了集中权利,在征战中夺得的土地不再分封给属下,而设置县、郡,直接掌握在自己手中。直辖地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命和控制,职位不得世袭。到了战国后期,这种郡县制行政区划形态基本形成。只有齐国例外,齐国将全国划分为五都,直至秦灭齐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才正式标志着在全国范围内政区建置的开始。
    秦代(前221年--前207年)实行的是以郡统县的二级行政制度。全国由最初分为36郡增加到后来的46郡。
    二、两汉刘邦立汉(前206年--公元8年)后,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全国设置郡国62个,到了孝平二年(公元2年)全国共有郡国103个。经“七国之乱”的调整,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106年),全国分为14个行政监察区,该机构除京畿范围的称做司隶校尉部,其余13个称为十三刺史部,每部设一名刺史。由于十三刺史部有十一部是以《禹贡》和《周礼》中的九州予以调整后命名,所以又通称十三州。
    东汉时期(公元25年--220年)全国重新划分郡县,但仍分天下为13部,降司隶校尉部为十三部之一,裁去朔方刺史部,改十三州为十二州。中平五年(188年)改刺史为州牧,掌一州军政大权,十三州正式成为郡、县之上的一级政区。此时全国设13州、105个郡国。三国时期(公元220年--265年),魏国在地方行政区划上承袭东汉,仍实行州、郡(国)、县三级制,在全国设有12个州、91个郡国。
    三、两晋、南北朝
    西晋时期(公元265年--316年),疆域和地方行政区划一如前朝,只是州的数量增多,辖区变小,全国分为19州及西域长史府,工173郡、国,1132个县。
    这一时期州郡设置激增,不少郡名重复。
    北周时期(公元557年--581年),统治者对地方行政区划作了较大的调整,全国设置215州,552郡,1056个县。
    四、隋唐宋金时期
    隋朝(公元81年--618年)。隋文帝对州县加以并改,使流行了很长时间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隋炀帝时,又废州改郡,以郡统县,恢复秦制。大业年间,全国设190郡,1255个县。
    唐代(公元618年--907年)初,沿用前朝制度,到了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去郡为州,实行州县两级制度。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整治地方行政区划,对州县大加并省,还以山川形势和自然地理,把全国分成十道,道不设长官,随时派员进行巡视。道之下设州,州辖县。到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全国共设10道,358州,41个都督府,1551个县。中唐以后,藩镇割据已经形成,全国节镇总数达50多个。
    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年--960年),行政区划基本承袭唐代。
    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初期,基本仿照唐制,全国分为13道。淳化四年(993年)十月又并为10道。至道三年(997年)改道为路,全国被分成15路,后又有所调整,到徽宗时,全国已设26路,路之下设府、州及带县的军、监,府、州、军、监下设县及不带县的军、监,地方行政区划实行路、府(州、军、监)、县(军、监)三级制。
    金代(公元1115年--1234年)的地方行政区划基本承袭北宋,金国辖区分为19路,在往下分府、州、县。
    五、元明清时期
    金末,为抵御蒙古军队的入侵和镇压山东各地农民起义,金朝统治者命尚书户部侍郎梁镗行六部尚书事于山东,从此有了“山东行省”的名称。后又设立“东平行省”,为行省制度的开端。
    元代(公元1271年--1368年),统治阶级为了加强对占领区的控制,沿袭了行省制度。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形成了四级地方行政制度。中书省区域太大,因管理之需,在路之上又设立了肃政廉访司和宣慰司作为监察区域。
    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以分领天下州府县;同时废路,省以下设府和直隶州,再下设散州和县,为地方三级行政体制,当时除南、北二京直隶中央外,全国各地分设13个布政使司,明朝地方基本上是三权分立的,承宣布政使司主管一省民政和财政;都指挥使司主管军队;提刑按察使司主管刑法,下设按察分司(又称道)。
    清代(公元1636--1911年),统治者将地方一级政区一律该称为省。除沿用明代13省外,又新置5省,共18省。光绪时,又增至23省。省行政长官称为巡抚,有些省还设总督。总督有兼管数省者,也有只管一省者。巡抚主管一省民政;总督则主管军政,但也对民政有督导权。省下设府、直隶州、直隶厅,府州之下设县与散州、散厅,形成省、府(直隶州、直隶厅)、县(散州、散厅)三级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六、民国时期
    民国二年(1913年)二月,民国政府公布《划一地方现行各县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各省一律实行省道县三级制.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国民政府办法《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暂行条例》,规定省以下设行政督察员专署,作为省政府的派出机构。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政区变动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实行大区(直辖市)、省(大区辖市、行署区)、县三级行政制度。省县之间设立专区,专员公署为省政府派出机构。1954年6月,撤消大区建制,实行省、专区(市)、县三级制。1967年2月,专区更名为地区。1983年以后,逐步实行市管县行政区划体制,省下设市(地区),再下设县(市、区),仍为三级制。

  • 第5题:

    简述历史时期中国边疆演变的历史。


    正确答案: 纵观中国边疆(边域)演变的历史,我认为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小到大的疆域拓展时期(上升时期)从时间上讲,主要是从华夏文明诞生开始,结束于清后期乾隆,道光年间,基本上截止于鸦战之前。
    从大到小的损疆失地时期(沉沦、下降时期)
    从时间上讲,开始于鸦片战争,结束于新中国成立之前(应为之初)。
    巩固时期或中兴时期,即(实现)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时期。从新中国建立开始至今。

  • 第6题:

    简述货币形式演变的内在机制与趋势。


    正确答案: 货币形式演变的内在逻辑:
    ⑴ 货币形式演变是价值独立化的内在要求。
    ⑵ 货币形式演变是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和货币职能充分发挥的需要。
    ⑶ 货币形式演化的内在逻辑过程就是货币作为价值的代表逐步脱离使用价值实体的过程。
    总的趋势看,货币形式随着商品生产流通的发展与发展、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演变。
    1、一般价值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后,有一个漫长的实物货币形式占主导的时期。
    2、实物货币向金属货币转化。
    3、金属货币向信用货币形式转化。
    4、货币的现在与未来——电子货币。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汉字的形体演变过程和演变趋势。

    正确答案: 汉字的形体演变大体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的演变过程。汉字形体演变的趋势是笔画线条化、字形符号化、结构规范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举例分析中国行政区划演变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正确答案: 1、对政治制度的影响:
    2、政区演变对经济发展的关系:政区划分考虑经济因素也影响其发展,如一体化形成体系,便于管理,促进发展等。正确的划分促进经济发展,决策失误则会干扰或影响经济发展,从另一个方面来讲,经济发展也影响着政区的划分,大小范围及级别的高低等(如深圳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城市地位的提高、邯郸之成为“较大城市”、省会城市的副省级级别)。
    3、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4、与历史地名的关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历史时期中国边疆演变的历史。

    正确答案: 纵观中国边疆(边域)演变的历史,我认为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小到大的疆域拓展时期(上升时期)从时间上讲,主要是从华夏文明诞生开始,结束于清后期乾隆,道光年间,基本上截止于鸦战之前。
    从大到小的损疆失地时期(沉沦、下降时期)
    从时间上讲,开始于鸦片战争,结束于新中国成立之前(应为之初)。
    巩固时期或中兴时期,即(实现)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时期。从新中国建立开始至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趋势?

    正确答案: (1)游戏的概念的非自动化理解
    (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
    (3)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

    正确答案: 产业结构的演进(主要是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从不同角度来看有如下几种规律性:
    (一)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
    产业结构的演进有五个阶段
    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工业前期~后工业化时期
    产业结构的发展就是沿着这样的一个发展进程由低级向高级走向高度现代化的。
    (二)从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来看
    产业结构的演进有以农业为主导、轻纺工业为主导、原料工业和燃料动力工业等基础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为主导、低度加工型的工业为主导、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为主导、信息产业为主导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其独特的规律。
    (三)从三大产业的内在变动来看
    产业结构的演进是沿着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到第二产业为主导,再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的。
    (四)从产业结构演进的顺序看
    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各阶段是难以逾越的,但各阶段的发展过程可以缩短。从演进角度看,后一阶段产业的发展是以前一阶段产业充分发展为基础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中国行政区划发展概况。

    正确答案: 先秦以前的诸侯国虽然已有郡或县的设置,但中国的行政区划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秦汉到隋代,大体实行“郡县制”从唐宋到辽金,主要实行“道路制”,元明清三代基本实行“行省制”,辛亥革命以后,大体上实行省、专、县三级体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未来管理思想演变的总趋势。


    正确答案: (一)创新——当前和今后管理的主旋律
    (二)知识——最为重要的资源·
    (三)企业再造——一场管理革命
    (四)学习型组织的出现——未来企业模式
    (五)快速应变——“10倍速时代”的新挑战
    (六)组织结构的倒置——权力的转移
    (七)全球战略——企业决胜的关键
    (八)跨文化管理——交融与冲突
    (九)战略弹性——企业竞争的制高点
    (十)管理终极目标——管理最优境界的实现

  • 第14题:

    简述中国行政区划发展概况。


    正确答案:先秦以前的诸侯国虽然已有郡或县的设置,但中国的行政区划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秦汉到隋代,大体实行“郡县制”从唐宋到辽金,主要实行“道路制”,元明清三代基本实行“行省制”,辛亥革命以后,大体上实行省、专、县三级体制。

  • 第15题:

    简述汉字的形体演变过程和演变趋势。


    正确答案:汉字的形体演变大体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的演变过程。汉字形体演变的趋势是笔画线条化、字形符号化、结构规范化。

  • 第16题:

    简述历史时期中国沙漠化演变的趋势。


    正确答案: 我国历史时期的沙漠化趋势总的来看是越来越严重,其趋势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即草原地区的荒漠化加快;荒漠地区的沙漠扩大。
    (1)草原地区的沙漠(又称历史时期形成的沙漠)主要是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乌兰布和沙漠等,这些沙漠或沙地多是在历史时期形成,也就是说,它们大多是由于人为的因素导致了草原地区的沙漠化在不断加快。
    (2)、荒漠地区的沙漠(又称地质时期形成的沙漠)主要是指塔克拉玛干沙漠、河西走廊沙漠、腾格里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库姆塔格沙漠。这里的沙漠大多形成于地质时期,多由于自然因素所致,因为它们所在地区大多为干旱,至少是半干旱地区,降雨量少,而蒸发量多。

  • 第17题:

    举例分析中国行政区划演变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正确答案: 1、对政治制度的影响:
    2、政区演变对经济发展的关系:政区划分考虑经济因素也影响其发展,如一体化形成体系,便于管理,促进发展等。正确的划分促进经济发展,决策失误则会干扰或影响经济发展,从另一个方面来讲,经济发展也影响着政区的划分,大小范围及级别的高低等(如深圳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城市地位的提高、邯郸之成为“较大城市”、省会城市的副省级级别)。
    3、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4、与历史地名的关系。

  • 第18题:

    问答题
    简述历史时期中国行政区划演变的趋势

    正确答案: 1、先秦时期的地方和周边控制
    2、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期——州郡时期
    3、隋唐五代两宋时期——道路时期(道(路)州县三级制)
    4、元明清民国时期——行省时期(省州县三级制)从先秦萌芽到秦汉的确立及到后期的发展演变。从郡县二级制发展到后期道路制,行省制三个阶段。现在是省—县—乡三级制。总的来看,历代行政区划主要是第一级政区的变化很大先秦时期的地方和周边控制
    (1)夏商西周的诸侯方国
    九州说(非真实的)
    畿服制
    分封制
    (2)郡县的起源
    郡晚县早
    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期——州郡时期州制的产生:西汉产生,初期无治所,巡行所部。东汉末年,正式形成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郡县二级制转化为州郡县三级制。(东汉末年,政治衰微,王室多故,益州刘焉建议各州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镇安方夏。灵帝中平五年,正式确定“州”为中央与郡、国之间的一级行政政权,正式把“刺史”改作“州牧”。“刺”与“牧”虽一字之差,而实质却发生极大变化。)
    隋唐五代两宋时期——道路时期(道(路)州县三级制)
    元明清民国时期——行省时期(省州县三级制)
    民国时期的行政区划(初期北洋政府在地方设省道县三级制(1913年以后)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废除道,实行省县二级制,中国行政区划演变主要是表现在一级政区的变化上,而影响行政区划演变的主要因素有:自然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独特的文化区域,独特的民族聚居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汉字字体的演变,文字演变的一种趋势。

    正确答案: 线条化.简化.汉字大致经历了甲骨文和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几个不同阶段.其中甲骨文和金文是同时代的,可能只是使用场合和书写材料不同形成的不同字体.小篆是经规范化的,但形体太繁,很快让位隶书和楷书.隶书出现比小篆还早,可成为一种通行的字体比小篆晚.隶书和小篆已完全线条化.楷书最早在魏晋出现.在隋唐时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化,印刷术的出现,使汉字字体基本上稳定下来,但字形简化的趋势始终没有停.行书和草书不是通行的规范字体,可看作是一种别体. 汉语字符组合规则:由单纯字符组合成为复合字符的一定规则.汉字的字符组合规则很复杂,汉字字符中,两个或几个单纯字符组合在一起的方式并不固定,左右.上下.内嵌.外包都可以,如左右结构“位”,上下结构“家”,内嵌结构“裹”,外包结构“囚”等等,而且同样的组合的顺序有时候还是不固定的,如“够”是左右结构,但在汉字规范化以前“句”和“多”在左在右都可以,汉字规范化以后就不能随便挪动了。
    字符的书写规则:书写字符时是从上到下还是从下到上,是从左到右还是从右到左,是分音节书写还是分词书写,这些就是字符的书写规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历史时期中国沙漠化演变的趋势。

    正确答案: 我国历史时期的沙漠化趋势总的来看是越来越严重,其趋势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即草原地区的荒漠化加快;荒漠地区的沙漠扩大。
    (1)草原地区的沙漠(又称历史时期形成的沙漠)主要是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乌兰布和沙漠等,这些沙漠或沙地多是在历史时期形成,也就是说,它们大多是由于人为的因素导致了草原地区的沙漠化在不断加快。
    (2)、荒漠地区的沙漠(又称地质时期形成的沙漠)主要是指塔克拉玛干沙漠、河西走廊沙漠、腾格里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库姆塔格沙漠。这里的沙漠大多形成于地质时期,多由于自然因素所致,因为它们所在地区大多为干旱,至少是半干旱地区,降雨量少,而蒸发量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历史时期中国海岸演变的趋势。

    正确答案: 中国的基岩海岸有变化,但总的看来变化并不太大,变化大的主要是低(平原)海岸。低海岸的变化与河流的来沙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使中国几千年来低海岸发生了大量变化,而且我们也可结合天津、上海的成陆以及珠江三角洲的演变讲述其变化。
    辽河三角洲与营口变迁:苏北海岸推移与盐城的变迁珠江三角洲:原为一浅海湾,成陆已有1万多年历史,而广州正处在这三角洲上,距今5000年左右,珠江溺谷型海湾已经形成。
    渤海湾:主要是受黄河,滦河口的影响,过去黄河在此流入渤海,一般入海口往往发育成三角洲,海岸线外伸为泥质海岸,而黄河改道后,往往又演变为侵蚀性海岸。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未来管理思想演变的总趋势。

    正确答案: (一)创新——当前和今后管理的主旋律
    (二)知识——最为重要的资源·
    (三)企业再造——一场管理革命
    (四)学习型组织的出现——未来企业模式
    (五)快速应变——“10倍速时代”的新挑战
    (六)组织结构的倒置——权力的转移
    (七)全球战略——企业决胜的关键
    (八)跨文化管理——交融与冲突
    (九)战略弹性——企业竞争的制高点
    (十)管理终极目标——管理最优境界的实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当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各种运输方式在旅客运输市场中占有份额的演变趋势?

    正确答案: 发达国家:小汽车和航空运输呈增长趋势,市场份额较大。铁路和公共汽车呈下降趋势,铁路市场份额急剧下滑,在公共运输中所占比重非常小。
    发展中国家:运价低廉的铁路运输是主要的客运出行工具,铁路在市场份额中有较大的比重,但呈下降趋势,公共汽车运输在市场份额中比重较大,比重在上升;航空比重较小,但呈增长趋势。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