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试述烟叶烘烤增香的关键技术?”相关问题
  • 第1题:

    烟叶烘烤的原则是烟叶的变黄速度大于干燥速度,保证烟叶烤黄。

    A

    B



  • 第2题:

    烘烤的定色期若烟叶水分小时,烘烤特性好的烟叶,湿球温度控制在()的水平。
    较高

  • 第3题:

    烟叶烘烤特性
    指烟叶在烘烤过程中的变黄特性、失水特性以及二者的协调性。包括易烤性和耐烤性两个方面

  • 第4题:

    简述烟叶烘烤的基本原理?


    正确答案:烟叶烘烤是烤烟生产中的重要环节。烘烤的实质就是通过人为地控制温湿度来干预和控制烟叶内部物质的变化。当变化朝着有益于要求的方向进行时,提高酶的活性促进其变化;当变化已达到人们的要求时,终止酶的活性,把烟叶已获得的优良品质固定下来,防止其变坏,最后烤出理想的原烟。烟叶烘烤的任务是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和时间,促使烟叶发生必要的生理和生物化学变化,以使烟叶田间质量得到充分转化和实现,并具有良好的外观形态、生理特性及化学成分,更好地适合于卷叶工业的要求

  • 第5题:

    简述几种难于烘烤的烟叶以及其烘烤注意关键点


    正确答案: (1)水分大烟叶、下部叶:高温快烤,慎用高温快速排湿方法或开窗烘烤。
    (2)水分小(包括上部叶)烟叶:充分变黄。
    (3)水分过大的烟叶:先除水再变黄。
    (4)后发烟:高温变黄,低温定色。
    (5)秋后烟:稳步变黄,适当增加湿度。
    (6)高温逼熟烟叶:高温变黄,减少和避免杂色,要充分重视几个关键温度点。
    干旱烟叶(旱天烟):趁露采收,增加烟叶水分和烤房湿度;稀编烟、稠装烟,创造有利保湿和均匀排湿的条件; 烘烤技术策略是低温变黄,高温转火;先拿色,后拿水;大胆变黄,保湿变黄,补湿变黄。 变黄阶段湿球温度宜稍高 ,烟叶变黄程度要稍高 ,整个烘烤过程湿球温度宜稍高。
    干旱烟叶(旱黄烟):采“露水烟”,稀编竿、装满炕(10成炕);高温保湿变黄。变黄阶段起点温度宜稍高 ,湿球温度宜稍高;高温转火,加速定色;定色阶段升温速度要慢中求快,先慢后快 ,湿球温度宜稍低
    多雨寡日照烟叶:基本策略是先拿水、后拿色、防止硬变黄。变黄阶段干球温度宜高,湿球温度宜低,转火时烟叶变黄程度宜低、失水干燥程度宜高、转火宜早不宜迟。定色阶段烧火要稳,升温要准,排湿要快,必要时要控温排湿;定色阶段湿球温度宜稍低
    返青烟:稀编烟,稀装烟,采用“高温变黄,低温定色,边变黄边定色”的烘烤策略,定色过程烧火升温要稳,防止挂灰和蒸片。
    后(晚)发烟:烟叶变黄温度以38℃左右为宜;转火时的变黄程度5~7成黄;定色阶段慢升温、渐排湿,既不要在某一温度上久拖,也不可跳跃式大跨度升温,使烟叶边变黄、边干燥。46~47℃以前,平均3~4h/1℃,之后平均3h/1℃,在54℃以后充分延长时间。特别要在41~42℃和46~48℃分别适当延长时间。湿球温度控制要比正常略低。变黄阶段干湿球温度差3-4℃,42-54℃期间湿球温度38-39℃。  
    秋后烟:湿度低,变黄难,易烤青,也易挂灰,甚至未完全变黄就出现挂灰;严密保温保湿。采收时以叶龄为主适当早采,趁露采烟增加炕内水分。绑竿适中,适当增加装烟密度;保温 保湿变黄,甚至泼水增湿 ;充分变黄,慢速定色 ;谨慎天窗地洞操作,确保烤房内温湿度的稳定或波动 。 
    高温逼熟烟叶:高温高湿变黄:39~40℃使底棚烟叶部分脱水,增加烤房湿度,干湿球温度差控制在2~3℃;可酌情人工加湿;在42℃条件下顿火使全炕烟叶变为黄带浮青,叶片变软。边变黄边定色:42℃后以2~3h升温1℃到47~49℃稳定,实现定色。

  • 第6题:

    烟叶的烘烤特性是烟叶在农艺过程中获得的,在烘烤中的变黄、脱水等特性。


    正确答案:正确

  • 第7题:

    烘烤环境温、湿度对烟叶香吃味的影响:()。


    正确答案:烤烟香气物质大多在烘烤的变黄和定色阶段形成,到干筋阶段可能分解

  • 第8题:

    试述烟叶烘烤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及其与烟叶质量的关系?


    正确答案: ⑴ 淀粉含量大幅度减小,与此同时可溶性糖含量却大大增加。
    ⑵烟叶经过烘烤,含氮化合物也发生了变化,总氮、蛋白质、烟碱等含量减少,氨基酸含量明显增加,氨基酸的增加可能是蛋白质水解作用的结果。
    ⑶ 烘烤过程中酚类物质的变化也很大
    ⑷果胶质在烘烤过程中减少
    ⑸ 新植二烯和香精油含量在烘烤过程中增加。

  • 第9题:

    烟叶烘烤的原则是烟叶的变黄速度大于干燥速度,保证烟叶烤黄。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烟叶烘烤增香的关键技术?

    正确答案: 一是低温慢变黄,延长变黄时间,主要是为了使淀粉、蛋白质、叶绿素尽可能分解转化达到要求。
    二是在干筋初期延长时间增香。即在54-55℃(湿球温度40℃)延长10—15小时,促使烟叶在此条件下通过非酶棕色化反应合成较多的致香物质,达到增香烘烤的目的。
    三是烘烤温度不能过高,一般不能超过67℃,主要是为了减少致香物质的挥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填空题
    烘烤环境温、湿度对烟叶香吃味的影响:()。

    正确答案: 烤烟香气物质大多在烘烤的变黄和定色阶段形成,到干筋阶段可能分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几种难于烘烤的烟叶以及其烘烤注意关键点

    正确答案: (1)水分大烟叶、下部叶:高温快烤,慎用高温快速排湿方法或开窗烘烤。
    (2)水分小(包括上部叶)烟叶:充分变黄。
    (3)水分过大的烟叶:先除水再变黄。
    (4)后发烟:高温变黄,低温定色。
    (5)秋后烟:稳步变黄,适当增加湿度。
    (6)高温逼熟烟叶:高温变黄,减少和避免杂色,要充分重视几个关键温度点。
    干旱烟叶(旱天烟):趁露采收,增加烟叶水分和烤房湿度;稀编烟、稠装烟,创造有利保湿和均匀排湿的条件; 烘烤技术策略是低温变黄,高温转火;先拿色,后拿水;大胆变黄,保湿变黄,补湿变黄。 变黄阶段湿球温度宜稍高 ,烟叶变黄程度要稍高 ,整个烘烤过程湿球温度宜稍高。
    干旱烟叶(旱黄烟):采“露水烟”,稀编竿、装满炕(10成炕);高温保湿变黄。变黄阶段起点温度宜稍高 ,湿球温度宜稍高;高温转火,加速定色;定色阶段升温速度要慢中求快,先慢后快 ,湿球温度宜稍低
    多雨寡日照烟叶:基本策略是先拿水、后拿色、防止硬变黄。变黄阶段干球温度宜高,湿球温度宜低,转火时烟叶变黄程度宜低、失水干燥程度宜高、转火宜早不宜迟。定色阶段烧火要稳,升温要准,排湿要快,必要时要控温排湿;定色阶段湿球温度宜稍低
    返青烟:稀编烟,稀装烟,采用“高温变黄,低温定色,边变黄边定色”的烘烤策略,定色过程烧火升温要稳,防止挂灰和蒸片。
    后(晚)发烟:烟叶变黄温度以38℃左右为宜;转火时的变黄程度5~7成黄;定色阶段慢升温、渐排湿,既不要在某一温度上久拖,也不可跳跃式大跨度升温,使烟叶边变黄、边干燥。46~47℃以前,平均3~4h/1℃,之后平均3h/1℃,在54℃以后充分延长时间。特别要在41~42℃和46~48℃分别适当延长时间。湿球温度控制要比正常略低。变黄阶段干湿球温度差3-4℃,42-54℃期间湿球温度38-39℃。  
    秋后烟:湿度低,变黄难,易烤青,也易挂灰,甚至未完全变黄就出现挂灰;严密保温保湿。采收时以叶龄为主适当早采,趁露采烟增加炕内水分。绑竿适中,适当增加装烟密度;保温 保湿变黄,甚至泼水增湿 ;充分变黄,慢速定色 ;谨慎天窗地洞操作,确保烤房内温湿度的稳定或波动 。 
    高温逼熟烟叶:高温高湿变黄:39~40℃使底棚烟叶部分脱水,增加烤房湿度,干湿球温度差控制在2~3℃;可酌情人工加湿;在42℃条件下顿火使全炕烟叶变为黄带浮青,叶片变软。边变黄边定色:42℃后以2~3h升温1℃到47~49℃稳定,实现定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烟叶的烘烤特性是烟叶在农艺过程中获得的,在烘烤中的变黄、脱水等特性。

    A

    B



  • 第14题:

    简述烤片机烟叶烘烤原理。
    根据叶片的干燥及回潮曲线、前后工序工艺特性及烟片质量的要求确定:烤片机入口烟片水分为20%,温度为20度,出料水分确定为11.5%---13.5%,温度为50-60度,而且要求稳定,为达此目的,烟片由初始水分(偏差较大)直接烘烤到最终水分是不可行的,而是将烟片烘烤到临界水分含水率(即去除烟片中的自由水,达到8%—10%的含水率)附近,再回潮到最终所要水分。根据实验表明,经烘烤后的烟片温度较高,所以在回潮前必须将烟片温度降到40度左右。另外在烘烤过程中,温度越高,烘烤得越干,会引起烟片较大程度的卷曲收缩,影响烟片的质量和回潮效果。因此,烟片在烘烤过程中,其温度一般不超过75度,其中间水分与最终水分之差为3%,这就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低温慢烤低卷曲复烤技术的烘烤原理。

  • 第15题:

    烟叶烘烤特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1)遗传因素:烟叶的易烤性和耐烤性受制于遗传因素;
    (2)土肥因素:主要是土壤肥力状况、施肥与栽培管理(包括水分)等影响烟叶的生长发育;
    (3)气候因素:主要是降雨、光照等影响烟叶营养、生长发育、化学组成和水分,因此对烟叶烘烤特性产生显著影响;
    (4)部位:烟叶着生部位不同,其生理特点和小环境就存在差异,对烟叶烘烤特性具有很大影响;
    (5)采收成熟度:烟叶成熟度不同,其化学成分必然不同,烘烤特性各异。总之,这些因素最终导致烟叶组织结构和化学组成的变化,从而使烟叶的烘烤特性发生变化

  • 第16题:

    如何根据烟叶的生产状况判断烟叶烘烤特性?(个体和主体状态表现)


    正确答案: (1)好烤而且必须烤好:烟田长势长相均衡;叶片大小适中,厚薄适中,水分含量适中;熟相好,油份足,身份均匀;叶质柔软。
    (2)相反情况:叶片过大、过厚,结构紧实;水分过大或身份不均匀,易烤糟、花片;水分过小,易挂灰,杂色;熟相差,油份少,叶质硬脆,易烤糟、杂色。

  • 第17题:

    烟叶烘烤时,变黄期的烘烤温度是55-60℃。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8题:

    简述烟叶烘烤过程中湿球温度对烟叶烘烤的意义


    正确答案: 在烟叶变黄和定色前期,湿球温度几乎代表烟叶组织温度,之后代表烤房空气干燥程度;
    烘烤各阶段湿球温度高低最终影响到烟叶烘烤质量。
    (1)变黄阶段:湿球温度低时,不利于淀粉、色素、蛋白质等转化,甚至最终会出现烤青;高一点能转化彻底,增进香气;过高不利于定色。
    (2)定色阶段:湿球温度超过41℃烟叶将会出现烤坏(棕色化),过低(37℃以下)时影响质量形成,烟叶颜色减淡,也造成燃料浪费。
    (3)干筋阶段:高一点能增进颜色和色度,但超过43℃烟叶会出现烤红,过低烟叶颜色和色度变差,质量降低,同时造成燃料浪费。

  • 第19题:

    试述三段式烘烤技术核心和关键技术,并说明其操作技术强调的关键点


    正确答案: 1、技术核心  在烘烤过程中优化对烘烤温度、湿度和时间的调控,实现烟叶水分动态与内部物质转化的协调发展。其关键技术可概括为:低温充分变黄,慢速升温定色,重视湿球温度,降低干筋温度。
    2、关键点
    (1)强调烟叶在较低温度下实现变黄,并且达到发软塌架;
    (2)强调烟叶在变黄后以较慢的速度进行升温定色;
    (3)强调烟叶干筋温度要控制在65-68℃以内;
    (4)强调在烟叶烘烤全过程中重视对湿球温度的调控,将湿球温度作为提高烟叶质量的一项重要操作技术指标;
    (5)强调根据鲜烟叶素质特点及其在烘烤中的变化进程对各项技术指标作必要和适当的调整。
    3、控制点
    (1)在干球温度35-38℃、湿球温度34—36℃使烟叶大量变黄,同时少量失水(失水量20%左右);
    (2)在干球温度40-42℃、湿球温度36—37℃使烟叶完成变黄并发软塌架(失水量30—40%);
    (3)在干球温度46-48℃、湿球温度37—38℃使烟叶达到黄片黄筋、勾尖卷边半卷筒(失水量50%左右);(4)在干球温度54℃左右、湿球温度38—39℃使叶片全干(失水量70—80%),叶背面由灰白色转为黄色。(5)烟叶干筋阶段干球温度要控制在65-68℃,保持湿球温度41-42℃。

  • 第20题:

    简述烟叶烘烤过程主要变黄温度和烟叶达到的状态


    正确答案: 烟叶开始发生变黄要少量失水(表现出汗);
    35—38℃(34-36 ℃)烟叶大量变黄,叶片发软(失水20%左右);
    40—42℃(36-37 ℃)叶片完成变黄,充分凋萎,主脉发软(失水30—40%);
    46—48℃(37-38℃)烟筋变黄,勾尖卷边至小卷筒(失水50%左右);
    54—55℃(37-40℃)烟叶大卷筒,叶背面灰白色消失(失水70—80%)。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烟叶烘烤过程中湿球温度对烟叶烘烤的意义

    正确答案: 在烟叶变黄和定色前期,湿球温度几乎代表烟叶组织温度,之后代表烤房空气干燥程度;
    烘烤各阶段湿球温度高低最终影响到烟叶烘烤质量。
    (1)变黄阶段:湿球温度低时,不利于淀粉、色素、蛋白质等转化,甚至最终会出现烤青;高一点能转化彻底,增进香气;过高不利于定色。
    (2)定色阶段:湿球温度超过41℃烟叶将会出现烤坏(棕色化),过低(37℃以下)时影响质量形成,烟叶颜色减淡,也造成燃料浪费。
    (3)干筋阶段:高一点能增进颜色和色度,但超过43℃烟叶会出现烤红,过低烟叶颜色和色度变差,质量降低,同时造成燃料浪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述三段式烘烤技术核心和关键技术,并说明其操作技术强调的关键点

    正确答案: 1、技术核心  在烘烤过程中优化对烘烤温度、湿度和时间的调控,实现烟叶水分动态与内部物质转化的协调发展。其关键技术可概括为:低温充分变黄,慢速升温定色,重视湿球温度,降低干筋温度。
    2、关键点
    (1)强调烟叶在较低温度下实现变黄,并且达到发软塌架;
    (2)强调烟叶在变黄后以较慢的速度进行升温定色;
    (3)强调烟叶干筋温度要控制在65-68℃以内;
    (4)强调在烟叶烘烤全过程中重视对湿球温度的调控,将湿球温度作为提高烟叶质量的一项重要操作技术指标;
    (5)强调根据鲜烟叶素质特点及其在烘烤中的变化进程对各项技术指标作必要和适当的调整。
    3、控制点
    (1)在干球温度35-38℃、湿球温度34—36℃使烟叶大量变黄,同时少量失水(失水量20%左右);
    (2)在干球温度40-42℃、湿球温度36—37℃使烟叶完成变黄并发软塌架(失水量30—40%);
    (3)在干球温度46-48℃、湿球温度37—38℃使烟叶达到黄片黄筋、勾尖卷边半卷筒(失水量50%左右);(4)在干球温度54℃左右、湿球温度38—39℃使叶片全干(失水量70—80%),叶背面由灰白色转为黄色。(5)烟叶干筋阶段干球温度要控制在65-68℃,保持湿球温度41-42℃。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述烟叶烘烤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及其与烟叶质量的关系?

    正确答案: ⑴ 淀粉含量大幅度减小,与此同时可溶性糖含量却大大增加。
    ⑵烟叶经过烘烤,含氮化合物也发生了变化,总氮、蛋白质、烟碱等含量减少,氨基酸含量明显增加,氨基酸的增加可能是蛋白质水解作用的结果。
    ⑶ 烘烤过程中酚类物质的变化也很大
    ⑷果胶质在烘烤过程中减少
    ⑸ 新植二烯和香精油含量在烘烤过程中增加。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