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简述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民族个性。 

题目

简述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民族个性。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一、中国文学自始至终体现了关注现实和人生的伟大精神。中国的上古神话中所描写的人物,都是活跃于先民生活中的英雄,而不是像西方神话那些远离人群的天上神灵。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教民稼穑的神农氏、怒触不周山的共工、炼石补天的女娲、取箭射日的后羿以及与洪水搏斗的大禹等,其实都可能是氏族部落的首领。他们神力非凡的活动与创造,其实也就是先民改造自然环境的斗争和成果,他们的神格其实也就是人格力量的集中和体现。后来的诗词歌赋和戏曲小说,更加关注社会发展和人们的命运,诗人们以极大的热情去拥抱人生,即使是浪漫主义诗人也不曾忘却世态,后来的小说家们也都以深刻的观察去揭露丑恶,张扬美好。
二、中国文学自古强调教化功能,主张“文以载道”,这是由于中国文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其发展中一直离不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轨道,因而诗词文赋都成为政治教化的手段,作家们都通过著书立说来表达自己的社会政治思想,其中大多数以积极参与治乱的态度忧国忧民,时刻不忘自己的人生追求,只有在自己的理想受到挫折的时候才“独善其身”。
三、中国文学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中国文学无论是散文还是诗词戏曲,都是抒发情怀、表现意趣的。这与中国的其他艺术创作是一样的。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词歌赋一直是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主要形式。中国的文人士大夫都喜欢利用简洁、含蓄、回环的语言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这就形成中国文学特有的抒情传统。
更多“简述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民族个性。 ”相关问题
  • 第1题:

    《典论•论文》特别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为主的著名观点。
    文以气

  • 第2题:

    简述幼儿文学创作的选材原则。


    正确答案: ①广泛多样。
    ②适应幼儿。
    ③新颖独特。

  • 第3题:

    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


    正确答案:庄子思想的影响

  • 第4题:

    简述五四文学创作实绩及其特点


    正确答案: 1、实绩:
    小说方面—鲁迅《狂人日记》(1918/5《新青年》)《孔乙己》(1918/12)《药》(1919/5)……黄庐隐《海滨故人》(1917)
    新诗方面—郭沫若《女神》(1921/8)胡适《尝试集》(1920/3)沈尹默《人力车夫》《三弦》、刘大白《卖布谣》《田主来》、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1920)《相隔一层纸》《滑稽歌》《学徒苦》、汪静之《蕙的风》、周作人《小河》,以及朱自清、鲁迅(唐俟)、冯雪峰、康白情等人的诗作
    散文方面——最早五四散文由于文学论战需要,多为议论文,1920年周作人的《美文》是白话散文由议论文向抒情文演进的转折点。
    抒情文(美文)代表作家——朱自清、俞平伯、冰心、周作人等;
    议论文(随感录)代表作家——鲁迅、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等;
    剧本方面——胡适独幕剧《终身大事》(1919/3)、汪仲贤《好儿子》(1921)

  • 第5题:

    简述文学创作中的奇异性想象?


    正确答案:奇异性想象创作主体的一种超乎寻常的想象,一些似乎毫不相关,甚至“不合理”的情态在作家的头脑中获得存在的合理性。这种想象常常在诗歌创作中用到,表现为夸张、悖论等修辞手段,是创造性想象的中的一种特殊类别。

  • 第6题:

    《典论·论文》特别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为主”的著名观点。


    正确答案: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五四文学创作实绩及其特点

    正确答案: 1、实绩:
    小说方面—鲁迅《狂人日记》(1918/5《新青年》)《孔乙己》(1918/12)《药》(1919/5)……黄庐隐《海滨故人》(1917)
    新诗方面—郭沫若《女神》(1921/8)胡适《尝试集》(1920/3)沈尹默《人力车夫》《三弦》、刘大白《卖布谣》《田主来》、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1920)《相隔一层纸》《滑稽歌》《学徒苦》、汪静之《蕙的风》、周作人《小河》,以及朱自清、鲁迅(唐俟)、冯雪峰、康白情等人的诗作
    散文方面——最早五四散文由于文学论战需要,多为议论文,1920年周作人的《美文》是白话散文由议论文向抒情文演进的转折点。
    抒情文(美文)代表作家——朱自清、俞平伯、冰心、周作人等;
    议论文(随感录)代表作家——鲁迅、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等;
    剧本方面——胡适独幕剧《终身大事》(1919/3)、汪仲贤《好儿子》(1921)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正确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产生、发展和民族特色的形成,是离不开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诸因素的影响的。
    (1)与中国古代长期封建社会的发展大体同步,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了自己的体系,独具一格,有其正确性与深刻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社会的农业性和宗法性,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以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古雅”的成了重要的审美范畴,师古、复古为革新等文学思潮时而可见。由于古代文论家往往又是诗人、散文家,论著情文并茂。如陆机《文赋》,杜甫《戏为六绝句》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填空题
    《典论·论文》特别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为主”的著名观点。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文学创作中的奇异性想象?

    正确答案: 奇异性想象创作主体的一种超乎寻常的想象,一些似乎毫不相关,甚至“不合理”的情态在作家的头脑中获得存在的合理性。这种想象常常在诗歌创作中用到,表现为夸张、悖论等修辞手段,是创造性想象的中的一种特殊类别。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有哪些鲜明的民族特征。

    正确答案:
    我国古代建筑的特征包括:
    (1)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
    (2)完整的院落组织,多样的平面布局;
    (3)建筑造型优美,装饰丰富多彩;
    (4)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典论•论文》特别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为主的著名观点。

    正确答案: 文以气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中功用。


    正确答案: 情感是人对客观世界的特殊反映方式。它不是直接反映客观对象本身的属性,而是对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它是客体是否符合主体需要而产生的主体对客体的态度和体验。在文学创作中,情感是动力因素,它贯穿于整个思维和创作活动的全过程。巴金在谈到《家》的创作经过时说:“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同受苦,一同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我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下去,我好像在挖开我的记忆的坟墓,我又看见了过去使我的心灵激动的一切。”显然,这里人物形象渗透着作家的情感,融入了作家的生命体验,所以他们是有生气的、立体的,歌哭如在目前;而没有情感的形象只是些死的形象,没有蕴藉,无关乎人类的体验与生存。正是基于此,别林斯基才说:“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而阿·托尔斯泰更是强调“形象应该对感情发生作用”,如此,“才能使艺术成为艺术。”
    艺术情感的另一个功用是形式化的能力。这里所说的形式化不是指将内心情感用语言表达出来,而是指作家将情感在内心形式化的能力。它是一种内形式,是指作家将各种感知、想象、情感等零星的、非结构化的心理内容组合为一种内在结构统一性的审美心理结构。在创作活动中,作家的情感力的特殊性就在于能将各种日常情感形式化,使之成为审美情感。许多作家都谈到过内心情感激荡但又不知如何下笔的痛苦,也谈到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时刻,这里,从无从下笔到茅塞顿开是情感从无形式到内形式化的飞跃。

  • 第14题:

    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正确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产生、发展和民族特色的形成,是离不开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诸因素的影响的。
    (1)与中国古代长期封建社会的发展大体同步,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了自己的体系,独具一格,有其正确性与深刻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社会的农业性和宗法性,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以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古雅”的成了重要的审美范畴,师古、复古为革新等文学思潮时而可见。由于古代文论家往往又是诗人、散文家,论著情文并茂。如陆机《文赋》,杜甫《戏为六绝句》等。

  • 第15题:

    简述“少女心理小说”在少年文学创作中的意义。


    正确答案: (1)世纪80年代,随着对儿童心理的进一步认识,特别是少年儿童心理的认识,作家们创作了一批表现少年心理的所谓“少年心理小说”,表现了少年期儿童心理的秘密世界。在少年心理小说中占有较大比重的是一批“少女心理小说”。其中较著名的有作家陈丹燕,秦文君,程玮等。她们在自己的作品中展示了少女在进入青春期后朦胧而又神秘的情感世界,表现了她们与社会、家庭、学校之间的冲突与和解。
    (2)这一系列少女形象为儿童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新的人物形象,同时为人们揭示了丰富多彩的少女心灵世界,提醒人们应尊重和爱护这些美丽而柔弱的心灵。

  • 第16题:

    简述萨特的存在主义文学创作的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作为文学家的萨特,他针对“为艺术而艺术”而提出“为什么写作”和文学应介入当代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小说《恶心》提出了存在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没有本质的存在等于虚无。长篇小说《自由之路》是对自由的思考与探索。与小说相比,萨特的戏剧取得了更大的成就:《禁闭》对萨特的自由观做了最清晰的概括;《苍蝇》通过主人公的复仇行动,号召人们奋起反抗法西斯统治;哲理剧《魔鬼与上帝》,主题是探讨社会变革过程中善与恶的辩证关系。萨特对自己的戏剧称作“境遇剧”,是指其剧作不按传统戏剧的原则处理环境与人物的关系,而是给人物提供一定的环境,强调人物在特定环境中选择自己的行动,造就自己的本质,表现自己的性格和命运。这些戏剧实为演绎萨特自己的“存在先于本质”、“他人即地狱”、“自由选择”等存在主义哲学观点,反响很大。后期文学作品还有萨特的自传体小说《语词》,足以代表萨特的最高艺术成就。

  • 第17题:

    简述鲁迅的文学创作概况。


    正确答案:鲁迅从1907年发表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至1936年10月19日逝世,笔耕_生,留下了大量著述,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伪自由书》、《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等l6本杂文集和书信集《两地书》。此外,他还写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

  • 第18题:

    问答题
    浅述《庄子》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的重要贡献。

    正确答案: 《庄子》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创作论,其实就是指的“虚静”说、“物化”说。
    虚静,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指的是人在认识外界事物时的一种静观的精神。老子首先提出了"致虚极,守静笃"的思想,庄子则又极大地加以发挥。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根据《庄子》书的论述,也就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我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这样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也最为旺盛。而创作者不再感到主体自我存在,便进入了所谓"物化"境界,也叫做"以天合天",主体的"自然"和客体的"自然"合而为一,这样的创作自然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了。‚物化‛的思想,本来也是庄子提出的哲学认识论,即主张作为主体的人在体认客观事物之‚道‛的过程中,在心灵‚虚静‛的状态下,最后要达到、也能够达到一种物我同构、与道合一的最高境界,即彻底泯灭认识的主、客体之间的界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民族个性。

    正确答案: 一、中国文学自始至终体现了关注现实和人生的伟大精神。中国的上古神话中所描写的人物,都是活跃于先民生活中的英雄,而不是像西方神话那些远离人群的天上神灵。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教民稼穑的神农氏、怒触不周山的共工、炼石补天的女娲、取箭射日的后羿以及与洪水搏斗的大禹等,其实都可能是氏族部落的首领。他们神力非凡的活动与创造,其实也就是先民改造自然环境的斗争和成果,他们的神格其实也就是人格力量的集中和体现。后来的诗词歌赋和戏曲小说,更加关注社会发展和人们的命运,诗人们以极大的热情去拥抱人生,即使是浪漫主义诗人也不曾忘却世态,后来的小说家们也都以深刻的观察去揭露丑恶,张扬美好。
    二、中国文学自古强调教化功能,主张“文以载道”,这是由于中国文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其发展中一直离不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轨道,因而诗词文赋都成为政治教化的手段,作家们都通过著书立说来表达自己的社会政治思想,其中大多数以积极参与治乱的态度忧国忧民,时刻不忘自己的人生追求,只有在自己的理想受到挫折的时候才“独善其身”。
    三、中国文学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中国文学无论是散文还是诗词戏曲,都是抒发情怀、表现意趣的。这与中国的其他艺术创作是一样的。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词歌赋一直是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主要形式。中国的文人士大夫都喜欢利用简洁、含蓄、回环的语言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这就形成中国文学特有的抒情传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幼儿文学创作的选材原则。

    正确答案: ①广泛多样。
    ②适应幼儿。
    ③新颖独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填空题
    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

    正确答案: 庄子思想的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幼儿文学创作对题材的基本要求。

    正确答案: ①教育性。
    ②知识性。
    ③要适应低幼儿童的理解水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中功用。

    正确答案: 情感是人对客观世界的特殊反映方式。它不是直接反映客观对象本身的属性,而是对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它是客体是否符合主体需要而产生的主体对客体的态度和体验。在文学创作中,情感是动力因素,它贯穿于整个思维和创作活动的全过程。巴金在谈到《家》的创作经过时说:“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同受苦,一同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我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下去,我好像在挖开我的记忆的坟墓,我又看见了过去使我的心灵激动的一切。”显然,这里人物形象渗透着作家的情感,融入了作家的生命体验,所以他们是有生气的、立体的,歌哭如在目前;而没有情感的形象只是些死的形象,没有蕴藉,无关乎人类的体验与生存。正是基于此,别林斯基才说:“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而阿·托尔斯泰更是强调“形象应该对感情发生作用”,如此,“才能使艺术成为艺术。”
    艺术情感的另一个功用是形式化的能力。这里所说的形式化不是指将内心情感用语言表达出来,而是指作家将情感在内心形式化的能力。它是一种内形式,是指作家将各种感知、想象、情感等零星的、非结构化的心理内容组合为一种内在结构统一性的审美心理结构。在创作活动中,作家的情感力的特殊性就在于能将各种日常情感形式化,使之成为审美情感。许多作家都谈到过内心情感激荡但又不知如何下笔的痛苦,也谈到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时刻,这里,从无从下笔到茅塞顿开是情感从无形式到内形式化的飞跃。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