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946年4月,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决定出版一份机关报,准备取名为《晋冀鲁豫报》或《太行报》。这个计划报告毛泽东后,毛泽认为不必以地区命名,建议称《人民日报》,并为它题写了报头。1946年5月15日,《人民日报》在河北省邯郸市创刊。
1948年5月20日,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个解放区合并成立华北解放区,相应撤消了原来两个解放区的中央局机关而成立了中共中央华北局。《人民日报》和晋察冀解放区的《晋察冀日报》合并为华北局的机关报,继续沿用《人民日报》这个名称,新的《人民日报》由毛泽东再次题写报头,以示区别。6月15日,作为中共华北局机关报的《人民日报》在河北省的平山县正式出版。194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随着党中央迁往北平。8月,改组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由胡乔木任社长,邓拓任总编辑。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笔名左海,马南屯等,福建闽侯人。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报刊活动家和报刊评论家。早年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进入晋察冀边区,先后担任晋察冀中央局宣传部副部长、党报委员会书记、《晋察冀日报》社长、新华社晋察冀总分社社长。1948年任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总编辑。《人民日报》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后,被任命为第一任总编辑,后又任社长。1958年,任北京市委书记兼市委理论刊物《前线》杂志的主编。另外,他还是第一届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邓拓长期从事党的新闻工作,战争年代就有“马背上办报”的佳话。解放后,他更是勤恳恳,兢兢业业,为党的新闻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在《北京晚报》发表的《燕山夜话》和在《前线》杂志发表的《三家村札记》,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深受读者欢迎。1966年5月17日,邓拓被“四人帮”迫害含逝世。
更多“《人民日报》是怎样诞生的?邓拓是一个怎样的记者?”相关问题
  • 第1题:

    以书法篆刻传名并有书论著作传世的邓铁是怎样的一个书法家?


    正确答案:邓铁(一八九八——一九六三年)。上海人。晚年居北京。原名菊初,又名钝铁,字散木,别号有芦中人、无羌、虚木、粪翁、郁青、一足、夔等。其书法学萧蜕庵,篆刻学赵古泥,三十年代即名驰江南。楷、行、草、隶、篆皆工,尤以篆刻和篆书有独特风格。狂草学张旭、怀素,与其和平简静的楷书形成鲜明的对照。有《书法学习必读》、《续书谱图解》、《草书写法》、《欧阳结体三十六法全注释》、《篆刻学》等书论著作遗惠后世学书者。

  • 第2题:

    无线广播是怎样诞生的。


    正确答案: 1864年英国科学家马克斯威尔发现了电磁学基本原理,提出发射性电波可以进行无线传送的论断。1884年德国科学家赫兹依据此理论从事实验,最终发现了无线电波的特性及产生、发射与接受无线电波的方法。1895年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和俄国科学家波波夫,在不同的地方分别进行无线电传送信号的实验,都获得了成功,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无线点收发报机。

  • 第3题:

    戈公振是一个怎样的记者?他的代表是什么?


    正确答案: 戈公振(1890~1935),原名绍发,江苏东台人,他是我国著名进步记者,新闻学教育和研究的开拓者之一。1912年在东台高等学堂毕业后,任《东台日报》图画编辑,开始从事新闻工作。他1914年进入上海《时报》,一干就是16年,从校对员到总编辑,对《时报》编辑业务的革新作出了重要贡献。1927年1月戈公振出国赴欧美、日本考察新闻事业,并参加了在瑞士召开的国际新闻专家会议。1928年底回国后,参加《申报》工作,任总管理处设计部副主任兼《申报》星期画刊主编。“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淞沪战争后,曾随国际联盟调查团赴东北调查,赴日内瓦参加国际联盟讨论日本侵略中国问题的特别会议,然后在欧洲考察新闻事业。1933年赴苏联考察采访3年,向国内发回了大量有关苏联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通讯报道,后来辑成《从东北到庶》(苏)联》一书出版。1935年10月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不幸抵达上海数日后病逝。
    戈公振一生除了做编辑、记者工作外,还从事于新闻学教育和新闻学研究工作。他曾先后在上海南方大学、国民大学、大夏大学、复旦大学讲授新闻学课程,并出版过《中国报学史》、《新闻学撮要》、《新闻学》等著作,发表过许多新闻学论文和新闻事业考察报告。其中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多新闻学论文和新闻事业考察报告。其中最负盛名的代表是《中国报学史》。该书根据他在国民大学讲授报学史的讲义整理而成,1927年11月正式出版,以后曾多次再版。该书收集了比较全面的有关我国报刊发展历史的第一手材料,是第一部全面论述中国报刊发展史的著作。全书共分6章,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报刊发展的脉络,并且介绍了报业的经营管理、新闻教育、新闻团体、新闻法律等方面的情况。可贵的是,书中保存了许多报刊的发刊词和叙例,清王朝有关报的公文和奏折,新闻出版法律,新闻团体章程等珍贵史料的原文。因此,该书一直是新闻史学界的一部必诗读书。戈公振生前无论走到哪里都随身带着这本书,发现新材料或发现错误之处就在书上作出记号。可惜他没有来得及补充修订就去世了,因此书中的错误之处未能得到改正,但仍不失为一部比较权威的中国新闻史著作。

  • 第4题:

    邓拓


    正确答案: 原名邓子健,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晋察冀新华总分社社长等。《人民日报》社长、总编辑等职。并开设《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的专栏。这些杂文切中时弊而又短小精炼,博得读者的欢迎和支持。文革期间被迫害身亡。

  • 第5题:

    什么是新闻线索,记者怎样发现新闻线索?


    正确答案:新闻线索是新闻事实的简单信息,是记者活动的出发点。新闻线索一般比较简略,新闻要素不齐全,但往往能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记者由此进行追踪采访,发掘出重要的、完整的新闻事实。
    1、多数新闻线索要靠记者自己捕捉。这也依赖于长期积累而后形成的敏感。
    2、联系人。记者应当建立属于自己的情报网。拥有广泛信息来源的记者能够获得多方面的信息,甚至获得一些独家新闻。
    3、利用已有的报道,寻找新的线索。
    ①揣测新闻背景,捕捉反常态的蛛丝马迹
    ②注意相关事物的联系与影响,追踪发掘相关的新闻线索
    ③寻找报道中的破绽,追踪新闻真正核心。
    ④预测新闻发展方向,追踪进行补充报道
    ⑤变换角度,突出未被人们重视的事实。
    4、新闻线索一是来自发布新闻的政府有关机关,或者是编辑部送给记者的新闻线索。

  • 第6题:

    《燕山夜话》的作者是邓拓、吴晗、廖沫沙。


    正确答案:错误

  • 第7题:

    问答题
    戈公振是一个怎样的记者?他的代表是什么?

    正确答案: 戈公振(1890~1935),原名绍发,江苏东台人,他是我国著名进步记者,新闻学教育和研究的开拓者之一。1912年在东台高等学堂毕业后,任《东台日报》图画编辑,开始从事新闻工作。他1914年进入上海《时报》,一干就是16年,从校对员到总编辑,对《时报》编辑业务的革新作出了重要贡献。1927年1月戈公振出国赴欧美、日本考察新闻事业,并参加了在瑞士召开的国际新闻专家会议。1928年底回国后,参加《申报》工作,任总管理处设计部副主任兼《申报》星期画刊主编。“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淞沪战争后,曾随国际联盟调查团赴东北调查,赴日内瓦参加国际联盟讨论日本侵略中国问题的特别会议,然后在欧洲考察新闻事业。1933年赴苏联考察采访3年,向国内发回了大量有关苏联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通讯报道,后来辑成《从东北到庶》(苏)联》一书出版。1935年10月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不幸抵达上海数日后病逝。
    戈公振一生除了做编辑、记者工作外,还从事于新闻学教育和新闻学研究工作。他曾先后在上海南方大学、国民大学、大夏大学、复旦大学讲授新闻学课程,并出版过《中国报学史》、《新闻学撮要》、《新闻学》等著作,发表过许多新闻学论文和新闻事业考察报告。其中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多新闻学论文和新闻事业考察报告。其中最负盛名的代表是《中国报学史》。该书根据他在国民大学讲授报学史的讲义整理而成,1927年11月正式出版,以后曾多次再版。该书收集了比较全面的有关我国报刊发展历史的第一手材料,是第一部全面论述中国报刊发展史的著作。全书共分6章,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报刊发展的脉络,并且介绍了报业的经营管理、新闻教育、新闻团体、新闻法律等方面的情况。可贵的是,书中保存了许多报刊的发刊词和叙例,清王朝有关报的公文和奏折,新闻出版法律,新闻团体章程等珍贵史料的原文。因此,该书一直是新闻史学界的一部必诗读书。戈公振生前无论走到哪里都随身带着这本书,发现新材料或发现错误之处就在书上作出记号。可惜他没有来得及补充修订就去世了,因此书中的错误之处未能得到改正,但仍不失为一部比较权威的中国新闻史著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红丝带是怎样诞生的?她象征的意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20世纪80年代末,人们视艾滋病为一种可怕的疾病。美国的艺术家们用红丝带默默悼念身边死于艾滋病的同伴们。在一次世界艾滋病大会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齐声呼吁人们的理解。此时,一条长长的红丝带被抛在会场的上空,支持者们将红丝带剪成小段,并用别针将折叠好的红丝带别在胸前。这就是红丝带的来历。
    红丝带的标志象征着我们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关心与支持;象征着我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平等的渴望;象征着我们要用爱心来参与艾滋病的预防工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歌剧是怎样诞生的?

    正确答案: 第一次出现是在16世纪末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当时,巴尔迪宫廷有一个“卡梅拉塔会社”,有一些文人雅士对古希腊戏剧十分感兴趣,他们尝试着在贵族宫廷里上演这种古老的戏剧,同时,配上一些他们认为是古希腊风格的音乐,也就是简单的独唱加上简单的器乐伴奏,就这样歌剧就诞生了。第一部真正称为歌剧的作品是《达夫尼》,由诗人里努契尼和作曲家佩里、卡奇尼创作,1597年上演。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人民日报》是怎样诞生的?邓拓是一个怎样的记者?

    正确答案: 1946年4月,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决定出版一份机关报,准备取名为《晋冀鲁豫报》或《太行报》。这个计划报告毛泽东后,毛泽认为不必以地区命名,建议称《人民日报》,并为它题写了报头。1946年5月15日,《人民日报》在河北省邯郸市创刊。
    1948年5月20日,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个解放区合并成立华北解放区,相应撤消了原来两个解放区的中央局机关而成立了中共中央华北局。《人民日报》和晋察冀解放区的《晋察冀日报》合并为华北局的机关报,继续沿用《人民日报》这个名称,新的《人民日报》由毛泽东再次题写报头,以示区别。6月15日,作为中共华北局机关报的《人民日报》在河北省的平山县正式出版。194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随着党中央迁往北平。8月,改组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由胡乔木任社长,邓拓任总编辑。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笔名左海,马南屯等,福建闽侯人。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报刊活动家和报刊评论家。早年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进入晋察冀边区,先后担任晋察冀中央局宣传部副部长、党报委员会书记、《晋察冀日报》社长、新华社晋察冀总分社社长。1948年任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总编辑。《人民日报》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后,被任命为第一任总编辑,后又任社长。1958年,任北京市委书记兼市委理论刊物《前线》杂志的主编。另外,他还是第一届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邓拓长期从事党的新闻工作,战争年代就有“马背上办报”的佳话。解放后,他更是勤恳恳,兢兢业业,为党的新闻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在《北京晚报》发表的《燕山夜话》和在《前线》杂志发表的《三家村札记》,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深受读者欢迎。1966年5月17日,邓拓被“四人帮”迫害含逝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邓拓的笔名是()。
    A

    邓子建

    B

    邓云

    C

    马南?

    D

    南星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人工智能是何时、何地、怎样诞生的?

    正确答案: 人工智能于1956年夏季在美国Dartmouth大学诞生。此时此地举办的关于用机器模拟人类智能问题的研讨会,第一次使用“人工智能”这一术语,标志着人工智能学科的诞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什么是新闻线索?记者应怎样获取新闻线索?


    正确答案: 新闻线索,是指可能成为新闻报道对象的某种事实所传递的信息,或者是将要成为新闻报道的对象所发出的信号。
    答题要点:记者获取新闻线索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从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决议、指示及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中来;(2)从党政机关和业务部门的各种会议中来;(3)从通讯员和作者积极分子中来;(4)从各业务部门的书面材料中来;(5)从新闻媒介已经发表的报道、文章、读(记)者来信中来。(6)从各种广告及气象预报中来;(7)从记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来。

  • 第14题:

    范长江是一个怎样的记者?他的新闻通讯代表作是什么?


    正确答案: 范长江(1909~1970年)原名范希天,四川内江人。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和新闻事业家。18岁时曾作为贺龙部队的战士参加过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流浪于粤、闽、赣、皖间。1928年考入南京中央政治学校,“九·一八”事变后看清了国民党不抵抗的反动本质而愤然离去。
    1932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33年毅然走出北大书斋,参加了“辽吉黑抗日义勇军后援会”,到前线运送抗敌物资,并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和天津的《益世报》投寄了许多前线通讯,引起了各报的注意。1934年他来到南昌,阅读了国民党缴获的苏区出版的小册子,开始对共产党有所认识。1935年他被《大公报》发表。这些施行通讯揭露了西北地区的敝政,透露了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发表后在全国引起轰却。后来报馆将这些通讯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连出7版仍然畅销。范长江因此一举成名,被《大公报》聘为正式记者。1936年8月他赴内蒙、宁夏采访,又写了大量施行通讯。西安事变爆发后,范长江预感到中国政局将发生重大变化,冒着生命危险来到西安了解事实真相,后经周恩来介绍赴延安采访,曾同毛泽东彻夜长谈。毛泽东向他介绍了十年内战的经过,阐述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使范长江的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他写的《陕北之行》一文,向国统区人民介绍了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情况和共产党的政策,在全国报界有很大影响。后来报馆将他这篇文章和在内蒙、宁夏写的通讯辑为《塞上行》一书出版。此书与《中国的西北角》。成了范长江新闻通讯的代表作。
    1938年3月,范长江在汉口发起成立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团结了大批进步青年记者,出版了《新闻记者》杂志。同年5月宣布脱离《大公报》,与胡愈之等人创办了国际新闻社。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去香港,参与了《华商报》的创办和领导工作。1942年香港沦陷后转入苏北解放区,先后担任新华社华中分社和《新华日报》(华中版)的社长、中共面京代表团发言人、新华通讯社总编辑。建国后任上海《解放日报》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长、国家科委副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70年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范长江是我国新闻界不可多得的人材。他生前已成为革命新闻记者学习的榜样,他死后永远值得人们怀念,他的遗著至今仍是新闻记者学习的好教材。

  • 第15题:

    邓拓的笔名是()。

    • A、邓子建
    • B、邓云
    • C、马南?
    • D、南星

    正确答案:C

  • 第16题:

    怎样培养记者的新闻敏感?


    正确答案:(1)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不断提高政治思想水平;
    (2)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新闻价值的理论;
    (3)要胸有全局;
    (4)要掌握科学的现代思维方式

  • 第17题:

    红丝带是怎样诞生的?她象征的意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20世纪80年代末,人们视艾滋病为一种可怕的疾病。美国的艺术家们用红丝带默默悼念身边死于艾滋病的同伴们。在一次世界艾滋病大会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齐声呼吁人们的理解。此时,一条长长的红丝带被抛在会场的上空,支持者们将红丝带剪成小段,并用别针将折叠好的红丝带别在胸前。这就是红丝带的来历。
    红丝带的标志象征着我们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关心与支持;象征着我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平等的渴望;象征着我们要用爱心来参与艾滋病的预防工作。

  • 第18题:

    单选题
    《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这篇新闻述评,是由一位名记者写的,他是()
    A

    穆青

    B

    邓拓

    C

    范敬宜

    D

    柏生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是怎样发展而来的?

    正确答案: ①1946年5月15日在邯郸创刊,当时为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
    ②1948年6月15日与《晋察冀日报》合并成为《华北局机关报》。
    ③1949年3月15日移至北平出版。
    ④1949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改组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一直至今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范长江是一个怎样的记者?他的新闻通讯代表作是什么?

    正确答案: 范长江(1909~1970年)原名范希天,四川内江人。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和新闻事业家。18岁时曾作为贺龙部队的战士参加过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流浪于粤、闽、赣、皖间。1928年考入南京中央政治学校,“九·一八”事变后看清了国民党不抵抗的反动本质而愤然离去。
    1932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33年毅然走出北大书斋,参加了“辽吉黑抗日义勇军后援会”,到前线运送抗敌物资,并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和天津的《益世报》投寄了许多前线通讯,引起了各报的注意。1934年他来到南昌,阅读了国民党缴获的苏区出版的小册子,开始对共产党有所认识。1935年他被《大公报》发表。这些施行通讯揭露了西北地区的敝政,透露了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发表后在全国引起轰却。后来报馆将这些通讯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连出7版仍然畅销。范长江因此一举成名,被《大公报》聘为正式记者。1936年8月他赴内蒙、宁夏采访,又写了大量施行通讯。西安事变爆发后,范长江预感到中国政局将发生重大变化,冒着生命危险来到西安了解事实真相,后经周恩来介绍赴延安采访,曾同毛泽东彻夜长谈。毛泽东向他介绍了十年内战的经过,阐述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使范长江的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他写的《陕北之行》一文,向国统区人民介绍了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情况和共产党的政策,在全国报界有很大影响。后来报馆将他这篇文章和在内蒙、宁夏写的通讯辑为《塞上行》一书出版。此书与《中国的西北角》。成了范长江新闻通讯的代表作。
    1938年3月,范长江在汉口发起成立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团结了大批进步青年记者,出版了《新闻记者》杂志。同年5月宣布脱离《大公报》,与胡愈之等人创办了国际新闻社。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去香港,参与了《华商报》的创办和领导工作。1942年香港沦陷后转入苏北解放区,先后担任新华社华中分社和《新华日报》(华中版)的社长、中共面京代表团发言人、新华通讯社总编辑。建国后任上海《解放日报》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长、国家科委副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70年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范长江是我国新闻界不可多得的人材。他生前已成为革命新闻记者学习的榜样,他死后永远值得人们怀念,他的遗著至今仍是新闻记者学习的好教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下列著名记者中曾担任过晋察冀日报社社长的是()。
    A

    邓拓

    B

    范长江

    C

    穆青

    D

    邹韬奋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无线广播是怎样诞生的。

    正确答案: 1864年英国科学家马克斯威尔发现了电磁学基本原理,提出发射性电波可以进行无线传送的论断。1884年德国科学家赫兹依据此理论从事实验,最终发现了无线电波的特性及产生、发射与接受无线电波的方法。1895年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和俄国科学家波波夫,在不同的地方分别进行无线电传送信号的实验,都获得了成功,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无线点收发报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以书法篆刻传名并有书论著作传世的邓铁是怎样的一个书法家?

    正确答案: 邓铁(一八九八——一九六三年)。上海人。晚年居北京。原名菊初,又名钝铁,字散木,别号有芦中人、无羌、虚木、粪翁、郁青、一足、夔等。其书法学萧蜕庵,篆刻学赵古泥,三十年代即名驰江南。楷、行、草、隶、篆皆工,尤以篆刻和篆书有独特风格。狂草学张旭、怀素,与其和平简静的楷书形成鲜明的对照。有《书法学习必读》、《续书谱图解》、《草书写法》、《欧阳结体三十六法全注释》、《篆刻学》等书论著作遗惠后世学书者。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