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近代在中国办报的有哪些著名的外籍报人?他们的办报活动有何特点?

题目

近代在中国办报的有哪些著名的外籍报人?他们的办报活动有何特点?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从1815年至1919年,在中国从事办报活动的外国人数以百计。在他们当中,对中国新闻事业影响比较大的,有马礼逊、米怜、郭士立、麦都思、裨治文、林乐知、美查、李提摩太和福开森。
马礼逊是英国传教士.是第一个创办近代中文报刊的外国人.1807年他受伦敦布道会的派遣来到中国传教9由于当时清政府禁止传教活动,他不得不隐蹒身份,躲在广州美国商馆学习中文,从事翻译工作。曾将《圣经》翻译成中文,又根据《康熙字典》编纂了《英华字典》。1815年,他在助手米怜的协助下,在马六甲创办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926年以后,他在广州主编过英文《广州纪录报》和《中国丛报》。1934年,他被英国政府任命为英国驻广州商务监督的秘书,不久病逝干广州。他在《中国丛报》上发表的《京报分析》一文,是最早研究中国报刊史的文章。
米怜作为马礼逊的助手,1813年偕新婚的妻子来到广州。1815年他遵照马礼逊的意图,赴马六甲创办英华书院和印刷所,出版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担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他提出的写作三原则:一文章要短,二要通俗易懂,三要流畅生动,为以后传教士所办报刊所奉行。
郭士立是普鲁士传教士,1827年受荷兰传教会派遣到远东传教,先后在爪哇(今属印尼)、暹罗(泰国)活动。1831年来中国,曾三次乘船走遍中国南部沿海各省。1833年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4年与美国传教士裨治文等人在广州创立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计划出版大量书刊,用“智力的炮弹”征服中国人。鸦片战争爆发后,他曾充当英国侵略军的向导和翻译,并出任英国占领后的舟山、宁波等地的民政长官,参与《南京条约》的谈判活动。香港割让给英国后,他担任港督的秘书。1851年死于香港。著有《中国沿海三次航行记》、《中国史略》、《道光皇帝》和《开放的中国——中华帝国概述》等书。
麦都思是英国传教士,1817年航海东来,先在马六甲协助米怜从事英华书院的教学和《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编辑活动。1823年在爪哇的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创办《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1834年第一次来华,曾乘船到浙江、江苏、山东等地活动。1843年第二次来华,在上海创办墨海书局。1853年在香港创办《遐迩贯珍》,1858年回国,上岸后病逝。著有《中国的现状和展望》一书,编有中、朝、日、英字汇和闽音字汇。
裨治文是美国传教士,1830年来广州,成为美国来华的第一个传教士。1832年在广州创办和主编《中国丛报》,向西方广泛提供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材料,并与郭士立等创立“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鸦片战争后任美国侵华海军司令译员,参与《望厦条约》的签订。
林乐知是美国传教士,1860年来卜海,1867年任《上海新报》主笔,1868年办《中国教会新报》,以后长期担任改名后的《万国公报》主编。1891年创办《中西教会报》,被称为外国传教士最能干的编辑。除办报外,他还在上海创立中西书院,在苏州创办东吴大学,并编辑学校教科书。他在中国活动47年,曾获清廷“钦加四品衔”。1907年死于上海,被美国政府誉为“播种中国的人”。他一生著作繁多,最著名的是记录和评论中日甲午战争的《中东战纪本末》。
美查是英国商人,与其兄一同来华做茶叶生意。1872年因生意亏本与另外3个英国商人合资创办《申报》于上海,亲自主持报务,对报纸业务作了多方面的改革。1876年创办点石斋石印局和申昌书局。1884年创办《点石斋画报》,铅印《古今图书集成》1628册。1889年回国,1908年病逝。
李提摩太是英国传教士,1870年来华,在山东、山西、北京、天津传教。1890年由李鸿章推荐任天津《时报》主笔,每日发表论说一篇,评论时务,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务等方面提出系统的改革主张,各报广为转载,后辑为《时事新论》一书出版。1890年另创《直报》于天津。1891年去上海,任广学会总千事,不断在《万国公报》上鼓吹变法,并一度代理该报主编。戊戌变法期闯受聘为光绪皇帝顾问(未就职)。以后反对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支持袁世凯执政。1916年回国,3年后病死。他在华活动45年,自称是“中国之老友”“无异于华人”。他一生编著过70部书,其中著名的除《时事新论》外,还有《新政策》、《七国新学备要》、《留华四十五年纪》等。
福开森是美国传教士,1888年来华,先在南京创办汇文书院,后任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第一任总监、淞沪铁路局会办等职。1899年从美商丹福士手中购得《新闻报》,苦心经营30年,使该报成为旧中国经营管理最好的报纸。他与中国统治集团关系甚密,曾获清廷授予的“二品顶戴”衔,又曾任北洋政府顾问和国民政府行政院顾问。1942年返美,1945年病死。他曾盗走我国大量文物,著有《中国绘画》、《中国美术大纲》、《中国艺术巡礼》等书以上这些外籍报人及其所办的报纸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他们都是“中国通”。不但对中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乃至风土人情十分熟悉,而且精通汉语,有的还会讲粤、闽、沪方言,有的能用文言文写出漂亮的文章,有的能够翻译中国的古文和古典小说。第二,他们都直接或闻接地参与了对中国的武装侵略、经济侵略、文化侵略和干涉中国内政的活动。第三,他们所办的报刊都尽量迎合中国读者口味,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使报刊中国化。正因为这样,他们办的报刊才得以在中国长期存在。
更多“近代在中国办报的有哪些著名的外籍报人?他们的办报活动有何特点?”相关问题
  • 第1题:

    郑观应的新闻观点有哪些?()

    • A、日报是“通民隐,达民情的有力工具
    • B、创办报纸是中国变法自强的重要手段
    • C、应该维护民族尊严,容许国人办报
    • D、制定报律来维护报业

    正确答案:A,B,C,D

  • 第2题:

    章太炎是一个怎样的报人?对他的办报活动应该如何评价?


    正确答案: 章太炎(1868~1936)名炳麟,字枚叔,浙江杭州人,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宗、思想家和报刊政论家。早年参加维新运动,曾任《时务报》编辑,不久因与梁启超意见分歧离去。接着,主编过《经世报》、《译书公会报》、《昌言报》和《亚东时报》,并为《实学报》撰稿,开始崭露头角。1900年在上海参加唐才常等人发起的中国国会成立大会,当众剪掉辫子,以示与清廷决裂,立志革命。在香港出版的《中国日报》发表了他的《解辫发说》和《请拒满蒙入国状》,是当时革命报刊最激烈的文章。1902年4月他在日本发起召开“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轰动一时。1903年在“苏报案”中与清廷对薄公堂,声名大振。1906年出狱后被孙中山接到日本,主持《民报》编务。在与《新民丛报》的论战中充当主将,发表过58篇文章,成为“以文章排满的骁将”(鲁迅语)。辛亥革命后,因与孙中山意见分歧,退出同盟会,另组统一党,任总裁。创办《大共和日报》,鼓吹“革命军兴,革命党消”,先拥护袁世凯,后又反袁,曾被袁世凯幽禁。晚年从事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成为社会名流。创办过《教育今语杂志》、《国华月刊》、《国学商兑》、《制言》等刊物。
    章太炎是与梁启超齐名的中国近代报刊政论家,然而两人的政论风格迥然不同。章太炎的政论以渊博的古文知识作基础,典雅古朴,词句精炼,不尚浮华,但艰涩难懂,可读性不如梁启超的文章。章太炎为了争得言论自由而向恶势力进行毫不妥协斗争的精神,对新闻界有重大影响。他在苏报案和民报案中表现了革命的铮铮铁骨,历来为人称颂,成为“后生的楷范”。但他后期“既离民众,渐渐颓唐,后来的参与投壶,接受馈赠,遂每为论者所不满,但这也不过是白圭之玷,并非晚节不终”(鲁迅语)。

  • 第3题:

    近代外国商办报刊中最著名且历史最久的是()

    • A、《中外新报》
    • B、《澳门月报》
    • C、《申报》
    • D、《中外纪闻》

    正确答案:C

  • 第4题:

    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有哪些特点?


    正确答案: 一、他们先是披着宗教的外衣,后来又披着商业的外衣在中国办报,实际上是在为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和维护这些国家的在华利益摇旗呐喊。
    二、在中国办报的外国人大多数是中国通,这些都为他们办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有些在中国办报的个国人直接参与了侵略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有的干预中国维新运动,有的出面干涉租界的诉讼等。
    四、为了迎合中国人的口味,他们所办的报纸大多中国化。

  • 第5题:

    说明严复、唐才常、谭嗣同的办报活动和办报思想。


    正确答案: (一)严复:
    1、严复与《国闻报》《国闻汇编》:《国闻报》,1897.10.26天津创刊,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华北地区唯一的报纸,也是维新党人创办的第一份日报;《国闻汇编》1897.11.24,内容以刊载论说、译文及重要消息为主。严复重要的译文《天演论》《群学肄言》最初便是在《国闻汇编》上发表的。
    2、严复“求通”思想的提出:严复认为报纸的作用是“将以求通”,而达“民智”、“国强”之目的,与梁启超的“求通”思想相比,严复侧重“通内外之情”,而梁启超则侧重“通上下之故”,严复还认为,应创立不同的报纸,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
    (二)唐才常、谭嗣同:
    1、唐才常与《湘学报》:1897.4.22在长沙创办维新派在湖南地区的第一份报纸《湘学报》,以倡新学、开民智、育人才、图富强为宗旨。
    2、南学会与《湘报》:1898.3.7年长沙,以政论为主,发表了大量鼓吹变法维新的言论,明确提出了变法维新的一系列主张。
    3、谭嗣同的报刊活动与报刊思想:《湘报》的主要创办人之一和主要撰稿人,还为《时务报》撰稿。谭嗣同的办报思想集中在1897年写的《报章文体说》和1898年写的《湘报后叙》中。
    ①谭嗣同认为,报贵在“新”:消息新、材料新、观点新、思想新;②报纸是“民史”“民口”,盛赞维新变法以来所出现的报章文体,为中国新闻文体第一次变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 第6题:

    简要评述19世纪末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办报活动。


    正确答案: 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洞开,外国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19世纪末,外国人在华办报的数字已经接近200种。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外国传教士主办的。几家主要的由外国传教士出面创办的中文报刊有:《遐迩贯珍》、《六合丛谈》、《万国公报》。
    19世纪末的传教士报刊不象以往热衷于"阐发基督教义",而是大幅度增加时事政治,评论中国时政,推进不平等贸易、商业新闻和评论,广告多了。表明传教和办报是为推行殖民政策服务,目的使中国殖民地化。

  • 第7题:

    坚持“政治家办报”有哪些基本要求?


    正确答案:(1)讲政治、讲党性,提高政治素养;
    (2)保持清醒头脑,冷静处理问题;
    (3)突出宣传重点,把握政治方向;
    (4)增强全局观念,加强宏观意识;
    (5)讲究宣传艺术,提高引导水平。

  • 第8题:

    问答题
    说明严复、唐才常、谭嗣同的办报活动和办报思想。

    正确答案: (一)严复:
    1、严复与《国闻报》《国闻汇编》:《国闻报》,1897.10.26天津创刊,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华北地区唯一的报纸,也是维新党人创办的第一份日报;《国闻汇编》1897.11.24,内容以刊载论说、译文及重要消息为主。严复重要的译文《天演论》《群学肄言》最初便是在《国闻汇编》上发表的。
    2、严复“求通”思想的提出:严复认为报纸的作用是“将以求通”,而达“民智”、“国强”之目的,与梁启超的“求通”思想相比,严复侧重“通内外之情”,而梁启超则侧重“通上下之故”,严复还认为,应创立不同的报纸,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
    (二)唐才常、谭嗣同:
    1、唐才常与《湘学报》:1897.4.22在长沙创办维新派在湖南地区的第一份报纸《湘学报》,以倡新学、开民智、育人才、图富强为宗旨。
    2、南学会与《湘报》:1898.3.7年长沙,以政论为主,发表了大量鼓吹变法维新的言论,明确提出了变法维新的一系列主张。
    3、谭嗣同的报刊活动与报刊思想:《湘报》的主要创办人之一和主要撰稿人,还为《时务报》撰稿。谭嗣同的办报思想集中在1897年写的《报章文体说》和1898年写的《湘报后叙》中。
    ①谭嗣同认为,报贵在“新”:消息新、材料新、观点新、思想新;②报纸是“民史”“民口”,盛赞维新变法以来所出现的报章文体,为中国新闻文体第一次变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评述王韬的办报活动及办报思想。

    正确答案: 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了著名的《循环日报》,自任主笔,这是我国第一家以政论为主的报纸,通过报纸,王韬积极传播西方文化,呼唤改革开放,鼓吹变法图强,其思想对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立宪运动都产生重大影响,林语堂称王韬是"中国新闻报纸之父"。
    办报思想:
    (1)办报的意义:"办报立言"。
    (2)报纸的功能:使"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
    (3)在国内最早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
    (4)报纸的文风:直抒胸臆。
    (5)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是知识广博的"通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有哪些特点?

    正确答案: 1、办报的主角由资产阶级改良派变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派;
    2、各派报刊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发展壮大,报刊的战斗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3、办报地区有所扩大;
    4、读者面大为扩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章太炎是一个怎样的报人?对他的办报活动应该如何评价?

    正确答案: 章太炎(1868~1936)名炳麟,字枚叔,浙江杭州人,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宗、思想家和报刊政论家。早年参加维新运动,曾任《时务报》编辑,不久因与梁启超意见分歧离去。接着,主编过《经世报》、《译书公会报》、《昌言报》和《亚东时报》,并为《实学报》撰稿,开始崭露头角。1900年在上海参加唐才常等人发起的中国国会成立大会,当众剪掉辫子,以示与清廷决裂,立志革命。在香港出版的《中国日报》发表了他的《解辫发说》和《请拒满蒙入国状》,是当时革命报刊最激烈的文章。1902年4月他在日本发起召开“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轰动一时。1903年在“苏报案”中与清廷对薄公堂,声名大振。1906年出狱后被孙中山接到日本,主持《民报》编务。在与《新民丛报》的论战中充当主将,发表过58篇文章,成为“以文章排满的骁将”(鲁迅语)。辛亥革命后,因与孙中山意见分歧,退出同盟会,另组统一党,任总裁。创办《大共和日报》,鼓吹“革命军兴,革命党消”,先拥护袁世凯,后又反袁,曾被袁世凯幽禁。晚年从事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成为社会名流。创办过《教育今语杂志》、《国华月刊》、《国学商兑》、《制言》等刊物。
    章太炎是与梁启超齐名的中国近代报刊政论家,然而两人的政论风格迥然不同。章太炎的政论以渊博的古文知识作基础,典雅古朴,词句精炼,不尚浮华,但艰涩难懂,可读性不如梁启超的文章。章太炎为了争得言论自由而向恶势力进行毫不妥协斗争的精神,对新闻界有重大影响。他在苏报案和民报案中表现了革命的铮铮铁骨,历来为人称颂,成为“后生的楷范”。但他后期“既离民众,渐渐颓唐,后来的参与投壶,接受馈赠,遂每为论者所不满,但这也不过是白圭之玷,并非晚节不终”(鲁迅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普利策的办报特点有哪些?

    正确答案: 1)以国内外重大新闻为骨干,添加大量轻松又刺激性的新闻以增加读者对报纸的兴趣。
    2)借发起全国性运动之机,提高该报声誉。
    3)高质量的社论版,有力地论述、倡导、支持新闻栏倡导的社会改革运动。
    4)篇幅大,报价低。
    5)率先使用插图。
    6)重视报纸的推广工作,用各种奖励办法扩大销路。
    此外,普利策认为好的报纸必须要有良好素质的工作人员,并十分注意进行新闻工作的专业训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对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应该如何评价?


    正确答案: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对在中国办报的外国人和他们所办的报刊,也应该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分析。首先应该看到,来华办报的外国人,传教士也好,商人也好,外交官也好,慈善家也好,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或宣扬自己的观点到中国来的。他们当中,多数是敌视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的。有的是披着袈裟的文化特务,有的是穿着商人外衣的政治间谍,有的还直接参加过对中国的武装侵略。但是,能不能把所有的外籍报人都视为文化特务、政治间谍和侵略者呢?不能。因为有的外籍报人确实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而来,并在这方面做出了贡献,如马礼逊和米怜;有的外籍报人来华的动机虽然不好,但他们的办报活动客观上使中国的知识分子接受其影响而成为改革者。其次应该看到,外国人在中国办的报刊,多数是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摇旗呐喊的,但也有少数报纸对中国人民的进步事业和革命事业是持同情态度的。第三,还应该看到,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譬如,他们将铅字、机器等印刷设备和石印、铅印等印刷技术传入中国,为中国人自办报刊提供了物质条件;他们将西方报刊形式传入中国,改变了我国古代报刊的原始形态;他们把西方言论、出版自由等观念传入我国,促进了中国近代报刊的蓬勃发展等等。此外,中国近代的许多著名报人,象王韬、黄平甫等,都是先在外国人办的报馆工作,有了经验和资本以后才独立办报的。所以,从总体上看,中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是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服务的,但对具体人和具体报刊,要作具体分析。否则,就会陷入狭隘民族主义和盲目排外的泥坑。

  • 第14题:

    评述王韬的办报活动及办报思想。


    正确答案: 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了著名的《循环日报》,自任主笔,这是我国第一家以政论为主的报纸,通过报纸,王韬积极传播西方文化,呼唤改革开放,鼓吹变法图强,其思想对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立宪运动都产生重大影响,林语堂称王韬是"中国新闻报纸之父"。
    办报思想:
    (1)办报的意义:"办报立言"。
    (2)报纸的功能:使"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
    (3)在国内最早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
    (4)报纸的文风:直抒胸臆。
    (5)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是知识广博的"通才"。

  • 第15题:

    新闻评论工作要贯彻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方针,有哪些基本做法?


    正确答案: 要坚持新闻评论工作的党性原则,就必须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贯彻这一方针,一般可采取三个“结合”和组织集体写作的办法。
    (1)三个“结合”
    ①上下结合,也就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
    就报社内部来讲,针对重要评论,总编辑、副总编辑等主要领导从明确主题、撰写提纲到最后定稿,都要给予具体指导。领导同志的思想政策水平和对全局情况的把握是写好评论的有利条件。
    ②点面结合,也就是评论部(组)同志和全编辑部同志相结合
    搞好评论工作,光依靠专业评论人员还不行,还要发动编辑部其他各部(组)的同志关心评论工作,努力造成一个人人出题目、个个写评论的局面。
    ③内外结合,也就是报社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相结合
    在报社外,应约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真知灼见的同志担任特约评论员,应组织党委负责同志和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为报纸写评论,应有在社会各方面有影响的评论家,还应积极吸引广大读者在报纸上对各种问题通过各种形式发表自己的评论。
    (2)组织集体写作
    通常情况下,这种办法不宜也不必过多采用,但撰写一些应急的重要评论,这确是一个多快好省的办法。组织集体写作,一定要坚持集体研究,从确定论题、选择内容到表现形式,进行认真的充分的讨论。这种方法的优点:一是快,二是能够发挥集体智慧,三是带徒弟的一种方法。

  • 第16题: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迅速在上海等地办报有何重要意义?


    正确答案: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统区新闻事业的中心向上海、南京一带转移。面对国民党集团大肆抢夺新闻阵地的情势,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方针,领导人毛泽东、周恩致电中共中央并转华中解放区负责人,只是华中解放区尽快派人去上海、南京等地办报。

  • 第17题:

    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有哪些特点?


    正确答案: 1、办报的主角由资产阶级改良派变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派;
    2、各派报刊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发展壮大,报刊的战斗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3、办报地区有所扩大;
    4、读者面大为扩大。

  • 第18题:

    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有什么重要意义?


    正确答案:(1)它有助于加强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
    (2)它有助于吸引党员和群众关心和重视党的新闻事业。
    (3)它有助于保持新闻事业同群众的密切联系。
    (4)它有助于加强新闻事业同实际的联系。
    (5)它有助于加强人民群众同党和政府的联系。

  • 第19题:

    问答题
    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有哪些特点?

    正确答案: 一、他们先是披着宗教的外衣,后来又披着商业的外衣在中国办报,实际上是在为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和维护这些国家的在华利益摇旗呐喊。
    二、在中国办报的外国人大多数是中国通,这些都为他们办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有些在中国办报的个国人直接参与了侵略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有的干预中国维新运动,有的出面干涉租界的诉讼等。
    四、为了迎合中国人的口味,他们所办的报纸大多中国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政治家办报”是指办报人必须()。
    A

    是政界人士

    B

    是政治学家

    C

    以政治为办报目的

    D

    讲政治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迅速在上海等地办报有何重要意义?

    正确答案: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统区新闻事业的中心向上海、南京一带转移。面对国民党集团大肆抢夺新闻阵地的情势,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方针,领导人毛泽东、周恩致电中共中央并转华中解放区负责人,指示华中解放区尽快派人去上海、南京等地办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近代在中国办报的有哪些著名的外籍报人?他们的办报活动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从1815年至1919年,在中国从事办报活动的外国人数以百计。在他们当中,对中国新闻事业影响比较大的,有马礼逊、米怜、郭士立、麦都思、裨治文、林乐知、美查、李提摩太和福开森。
    马礼逊是英国传教士.是第一个创办近代中文报刊的外国人.1807年他受伦敦布道会的派遣来到中国传教9由于当时清政府禁止传教活动,他不得不隐蹒身份,躲在广州美国商馆学习中文,从事翻译工作。曾将《圣经》翻译成中文,又根据《康熙字典》编纂了《英华字典》。1815年,他在助手米怜的协助下,在马六甲创办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926年以后,他在广州主编过英文《广州纪录报》和《中国丛报》。1934年,他被英国政府任命为英国驻广州商务监督的秘书,不久病逝干广州。他在《中国丛报》上发表的《京报分析》一文,是最早研究中国报刊史的文章。
    米怜作为马礼逊的助手,1813年偕新婚的妻子来到广州。1815年他遵照马礼逊的意图,赴马六甲创办英华书院和印刷所,出版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担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他提出的写作三原则:一文章要短,二要通俗易懂,三要流畅生动,为以后传教士所办报刊所奉行。
    郭士立是普鲁士传教士,1827年受荷兰传教会派遣到远东传教,先后在爪哇(今属印尼)、暹罗(泰国)活动。1831年来中国,曾三次乘船走遍中国南部沿海各省。1833年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4年与美国传教士裨治文等人在广州创立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计划出版大量书刊,用“智力的炮弹”征服中国人。鸦片战争爆发后,他曾充当英国侵略军的向导和翻译,并出任英国占领后的舟山、宁波等地的民政长官,参与《南京条约》的谈判活动。香港割让给英国后,他担任港督的秘书。1851年死于香港。著有《中国沿海三次航行记》、《中国史略》、《道光皇帝》和《开放的中国——中华帝国概述》等书。
    麦都思是英国传教士,1817年航海东来,先在马六甲协助米怜从事英华书院的教学和《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编辑活动。1823年在爪哇的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创办《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1834年第一次来华,曾乘船到浙江、江苏、山东等地活动。1843年第二次来华,在上海创办墨海书局。1853年在香港创办《遐迩贯珍》,1858年回国,上岸后病逝。著有《中国的现状和展望》一书,编有中、朝、日、英字汇和闽音字汇。
    裨治文是美国传教士,1830年来广州,成为美国来华的第一个传教士。1832年在广州创办和主编《中国丛报》,向西方广泛提供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材料,并与郭士立等创立“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鸦片战争后任美国侵华海军司令译员,参与《望厦条约》的签订。
    林乐知是美国传教士,1860年来卜海,1867年任《上海新报》主笔,1868年办《中国教会新报》,以后长期担任改名后的《万国公报》主编。1891年创办《中西教会报》,被称为外国传教士最能干的编辑。除办报外,他还在上海创立中西书院,在苏州创办东吴大学,并编辑学校教科书。他在中国活动47年,曾获清廷“钦加四品衔”。1907年死于上海,被美国政府誉为“播种中国的人”。他一生著作繁多,最著名的是记录和评论中日甲午战争的《中东战纪本末》。
    美查是英国商人,与其兄一同来华做茶叶生意。1872年因生意亏本与另外3个英国商人合资创办《申报》于上海,亲自主持报务,对报纸业务作了多方面的改革。1876年创办点石斋石印局和申昌书局。1884年创办《点石斋画报》,铅印《古今图书集成》1628册。1889年回国,1908年病逝。
    李提摩太是英国传教士,1870年来华,在山东、山西、北京、天津传教。1890年由李鸿章推荐任天津《时报》主笔,每日发表论说一篇,评论时务,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务等方面提出系统的改革主张,各报广为转载,后辑为《时事新论》一书出版。1890年另创《直报》于天津。1891年去上海,任广学会总千事,不断在《万国公报》上鼓吹变法,并一度代理该报主编。戊戌变法期闯受聘为光绪皇帝顾问(未就职)。以后反对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支持袁世凯执政。1916年回国,3年后病死。他在华活动45年,自称是“中国之老友”“无异于华人”。他一生编著过70部书,其中著名的除《时事新论》外,还有《新政策》、《七国新学备要》、《留华四十五年纪》等。
    福开森是美国传教士,1888年来华,先在南京创办汇文书院,后任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第一任总监、淞沪铁路局会办等职。1899年从美商丹福士手中购得《新闻报》,苦心经营30年,使该报成为旧中国经营管理最好的报纸。他与中国统治集团关系甚密,曾获清廷授予的“二品顶戴”衔,又曾任北洋政府顾问和国民政府行政院顾问。1942年返美,1945年病死。他曾盗走我国大量文物,著有《中国绘画》、《中国美术大纲》、《中国艺术巡礼》等书以上这些外籍报人及其所办的报纸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他们都是“中国通”。不但对中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乃至风土人情十分熟悉,而且精通汉语,有的还会讲粤、闽、沪方言,有的能用文言文写出漂亮的文章,有的能够翻译中国的古文和古典小说。第二,他们都直接或闻接地参与了对中国的武装侵略、经济侵略、文化侵略和干涉中国内政的活动。第三,他们所办的报刊都尽量迎合中国读者口味,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使报刊中国化。正因为这样,他们办的报刊才得以在中国长期存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有什么重要意义?

    正确答案: (1)它有助于加强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
    (2)它有助于吸引党员和群众关心和重视党的新闻事业。
    (3)它有助于保持新闻事业同群众的密切联系。
    (4)它有助于加强新闻事业同实际的联系。
    (5)它有助于加强人民群众同党和政府的联系。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