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试述中英代办级外交关系建立的主要过程及意义。”相关问题
  • 第1题:

    1950年()月()日,中国与印度建立外交关系,现代国际法意义的两国关系自此展开。


    正确答案:4;1

  • 第2题:

    2004年6月5日,美国前总统里根谢世。他于1980年就任美国总统时,中国与美国()。

    • A、建立外交关系的条件已经成熟
    • B、正在建立外交关系
    • C、尚未建立外交关系
    • D、外交关系已经正式建立

    正确答案:D

  • 第3题:

    试述中苏关系正常化的主要过程及其意义。


    正确答案: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四十多年,中苏关系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50年代,两国同盟友好,亲如兄弟。60—70年代,两国关系逐渐恶化乃至严重对抗。8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苏两中加紧国内政治经济改革人同时,也逐渐高速了对外政策。从根本的国家利益出发,两都把实现相互关系的正常化明确地提上了日程。二、中苏关系正常化大致经过以下阶段:(一)中苏关系初步改善。自从6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和中苏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逐渐推动了存在的基础和意义。1979年4月3日,中国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作出了决定,同盟条约期满后(即80年)不再延长。同日,中国外长黄华照会苏联驻华大使谢尔巴科夫,正式通知这一决定。中国政府还向苏联政府建议,双方就两国关系进行范围广泛的谈判,解决其中悬而未决的问题,消除影响两国关系的障碍,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正常的国家关系。双方于1979年9月举行了第一轮副外长级谈判。由于双方立场相距太远,谈判毫无结果,于同年12月结束。1982年3月24日,苏共中央总书记、最高苏维埃主席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的群众大会上发表讲话,不支持“两个中国”,并表示苏联准备继续就现存的边界问题与中国举行谈判等。但是勃列日涅夫仍然攻击了中国的现行政策。中国政府对此作出了积极而又审慎的反应,表示在中苏两国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我们重视的是苏联的实际行动。中国认为,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是有先决条件的,那就是要切实消除“三大障碍”,即“近20年来,苏联一起在中苏过境和中蒙过境派驻重兵。它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在印度支那和东南亚进行扩张。不断对我国过境进行挑衅。它还武装侵占中国的邻邦阿富汗。这些都造成对亚洲和平和中国安全的严惩威胁。从1982年10月5日—21日的中苏特使第一轮磋商始到1986年4月共举行了8轮会谈。在会谈中,中国代表屡次要求苏联消除“三大障碍”,但是苏联都以“谈判不得损害第三国利益”为借口,不承认“三大障碍”的存在,采取拒绝讨论的态度。因此,8轮谈判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结果。在苏联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先后去世之际,中国政府利用三次葬礼时机,派出高级代表团,与苏联领导人直接交换意见,有力地推动了中苏关系在各个具体领域的迅速发展。(二)“三大障碍”的排除。戈尔巴乔夫85年3月上台执政后,虽然多次表示中苏关系将有重大改善,但是在最初几年里,他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美苏军备控制谈判以及美苏关系的改善之中。对于中苏关系中的“三大障碍”的消除,苏联的步子迈得很小,没有实质性进展。直到1986年7月28日,戈尔巴乔夫在海参崴发表讲话,表示同意讨论“三大障碍”问题,苏联的态度终于有了一定的转变。1987年2月,中苏在莫斯科恢复过境谈判,双方商定讨论过境全线走向,并先从东端开始。1988年,苏联在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上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以此为契机,中苏关于柬埔寨问题的谈判也迅速发展。到1988年底、89年初,两国外长进行了成功的互访,就柬埔寨问题的最主要方面达成了协议,并于1989年2月5日发表了联合声明,从而为中苏关系正常化扫清了障碍。(三)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实现。“三大障碍”的消除,为中苏最高级会晤创造了条件。1989年5月15日—18日,戈尔巴乔夫文访华,中苏双方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联合公报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两国关系;要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两之间的一切争端,互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就苏联从蒙古撤军、边界、柬埔寨等问题达成协议;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积极有计划地发展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关系。三、意义。中苏关系正常化既消除了60—70年代以来的对抗局面,又避免了50年代的政治军事同盟。中苏关系的改善,不针对任何第三国,它是一种新型的正常的睦邻友好关系,真正体现了“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精神,为亚太地区的安全与合作以及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了贡献。

  • 第4题:

    试述中美外交关系建立的主要过程及意义。


    正确答案: 1,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起正式建交。这是美方接受中方提出建交三原则“断交、废约、撤军“,中方对台问题采取务实灵活作法的前提下实现的。2,建交的三个过程:结束敌对关系阶段(中美大使级会谈、基辛格、尼克松访华、《上海公报》签订及其意义);双边关系徘徊阶段(73年互设联络处、福特上台、邓小平77年8月提出建交“三原则”);建立外交关系阶段(78年5月布热津斯基访华、12月达成建交协议、邓小平访美)。3,意义:改变中美苏大三角关系;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加强了世界上维护和平的力量。

  • 第5题:

    试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特点及意义。


    正确答案: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是,试图从各个方面限制和防范袁世凯的复辟,巩固辛亥革命的成果。其中包括:
    第一,改《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以“防总统之独裁”;
    其二,进一步扩大了参议院的权力,加强国会对总统的监督;
    其三,规定了严格的修改程序,以防袁世凯随意撕毁约法。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唯一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宪法性文献,其主流是好的,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也有局限性,其旨在约束反革命力量,却又拱手交出政权,没有涉及土地问题,没有充分地发动群众,因而最终被袁世凯所背弃。

  • 第6题:

    试述我国恢复联大合法席位的主要斗争过程及意义。


    正确答案: 我国为恢复自己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经过20余年的不懈斗争,终于在主持正义的第三世界国家和各友好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于1971年得到实现,此后,中国在国际机构和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更加积极的作用。

  • 第7题:

    何谓肺牵张反射?试述其反射过程及意义


    正确答案:肺牵张反射是肺扩张反射时抑制吸气活动的反射。
    过程:其感受器位于从气管到细支气管的平滑肌中,可感受牵拉扩张的刺激。吸气是肺扩张,当肺内气量达到一定容积时,牵张感受器兴奋,冲动经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兴奋吸气切断机制切断吸气,转为呼气。
    意义:吸气不至于过长、过深,促使吸气及时转为呼气,以增加呼吸频率。

  • 第8题:

    问答题
    试述中法建交的基本过程及意义。

    正确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法国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与台湾当局保持所谓“外交关系”,参加侵朝战争,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因此,中法之间基本上只有民间往来。到50年代后期,贸易、技术合作和文化艺术的交流逐步有所扩大。1958年戴高乐重新执政,奉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他清除地意识到不能忽视中国的存在,开始逐步改善对华关系。但当时中法关系的发展存在着法国对阿尔及利亚进行殖民战争的障碍。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1963年10月,戴高乐授权法国参议员、前总理富尔来华同我商谈建交问题。此后,中法双方代表在瑞士伯尔尼就建交的具体事宜进行了谈判。而美国则多次同法国接触,并正式照会法国,反对法中建交。法国不顾美国的强烈反对,于1964年1月27日同中国发表联合公报,宣布建立外交关系。法国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中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大国。在此影响下,中意、中奥都在这一年的晚些时候达成了互设民间贸易机构的协议。中法建交本身也是法国在抵制美国压力和在台湾问题上有了断然决策的结果。台湾随即撤走了它驻法国的“大使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试述担子菌锁状联合的概念、过程及意义。

    正确答案: 概念:许多担子菌的双核菌丝细胞在分裂时,在靠近隔膜处形成一种锁状联合的结构,这种过程可以保持菌丝的双核化。
    过程:首先在次生菌丝上产生分枝,在分枝处不同来源的两核同时进行有丝分裂,形成4个核,然后产生隔膜,一个核进入侧枝,最后侧枝的核回归到原来的细胞中。
    意义:这种锁状联合可以保证来源不同的两个细胞核均匀的分配到子细胞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体内鸟氨酸循环的过程、参与的酶类、部位及生理意义。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中英代办级外交关系的建立。

    正确答案: 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同中国开始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谈判。由于英国追随美国实行对新中国的遏制政策,不断损害中国人民的利益,中英建交谈判长期没有取得重大进展。直到朝鲜战争结束后,英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才谋求改善对华关系。在1954年6月17日在日内瓦会议期间,中英双方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何谓肺牵张反射?试述其反射过程及意义

    正确答案: 肺牵张反射是肺扩张反射时抑制吸气活动的反射。
    过程:其感受器位于从气管到细支气管的平滑肌中,可感受牵拉扩张的刺激。吸气是肺扩张,当肺内气量达到一定容积时,牵张感受器兴奋,冲动经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兴奋吸气切断机制切断吸气,转为呼气。
    意义:吸气不至于过长、过深,促使吸气及时转为呼气,以增加呼吸频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商鞅按照法家理论对秦国的法律制度进行了重大变革,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改法为律。法,表达的是“平之如水”的含义;律,新兴地主阶级解释为“均布也”。商鞅改法为律是新兴地主阶级以法代刑思想的继续,其目的在于强调法律的普遍性、公开性,注重法律的实施。
    (2)重农奖功。为巩固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保障国家的财源、兵源,商鞅实施了废除井田、开阡陌的土地政策,从法律上确认私有土地的合法性。
    (3)通过重刑轻罪治奸惩恶,并进一步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还利用重刑强制民众开垦耕种,以维护生产的发展。
    商鞅变法是在总结各诸侯国变法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促成了秦国君主专制政治的稳定和封建经济的发展。商鞅变法也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活动中最彻底、成效最显著的一次,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商鞅在变法过程中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重刑原则,并且规定了许多实施重刑的措施。这些法律理论和实践造成了秦严刑峻罚的法制特征,也为中国封建法制奠定了严酷的基调。

  • 第14题:

    试述担子菌锁状联合的概念、过程及意义。


    正确答案: 概念:许多担子菌的双核菌丝细胞在分裂时,在靠近隔膜处形成一种锁状联合的结构,这种过程可以保持菌丝的双核化。
    过程:首先在次生菌丝上产生分枝,在分枝处不同来源的两核同时进行有丝分裂,形成4个核,然后产生隔膜,一个核进入侧枝,最后侧枝的核回归到原来的细胞中。
    意义:这种锁状联合可以保证来源不同的两个细胞核均匀的分配到子细胞中。

  • 第15题:

    试述中法建交的基本过程及意义。


    正确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法国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与台湾当局保持所谓“外交关系”,参加侵朝战争,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因此,中法之间基本上只有民间往来。到50年代后期,贸易、技术合作和文化艺术的交流逐步有所扩大。1958年戴高乐重新执政,奉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他清除地意识到不能忽视中国的存在,开始逐步改善对华关系。但当时中法关系的发展存在着法国对阿尔及利亚进行殖民战争的障碍。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1963年10月,戴高乐授权法国参议员、前总理富尔来华同我商谈建交问题。此后,中法双方代表在瑞士伯尔尼就建交的具体事宜进行了谈判。而美国则多次同法国接触,并正式照会法国,反对法中建交。法国不顾美国的强烈反对,于1964年1月27日同中国发表联合公报,宣布建立外交关系。法国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中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大国。在此影响下,中意、中奥都在这一年的晚些时候达成了互设民间贸易机构的协议。中法建交本身也是法国在抵制美国压力和在台湾问题上有了断然决策的结果。台湾随即撤走了它驻法国的“大使馆”

  • 第16题:

    英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但它只同意新中国建交原则的一半,在美国的压力下一直就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投弃权票。为了实现中英关系的发展,周恩来同意与英国互换代办,双方建立“半外交关系”。这种“半外交关系”()。

    • A、是双方在国家利益协调上的突破
    • B、成为当时东西方关系的典型特征
    • C、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基础
    • D、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中英代办级外交关系的建立。


    正确答案: 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同中国开始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谈判。由于英国追随美国实行对新中国的遏制政策,不断损害中国人民的利益,中英建交谈判长期没有取得重大进展。直到朝鲜战争结束后,英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才谋求改善对华关系。在1954年6月17日在日内瓦会议期间,中英双方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

  • 第18题:

    为什么中英建立的是代办级外交关系?


    正确答案: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月5日,前英国驻北平领事向中国有关部门递交信函,建议在中国地方政府与英国领事馆之间建立“非正式关系”。中国政府没有理睬。英国内阁于12月15日批准了正式承认新中国和取消对国民党政府承认的决定。1950年1月5日,英国政府将这一决定通知了原国民党驻伦敦的大使。次日,英方向中国外交部递交了照会。照会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法律上之政府”,表示愿意在平等互利及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月9日,周恩来复电表示愿意同英国就建交举行谈判。
    2月14日,英方谈判代表到京。3月2日,中国副外长同英国代表举行了第一次谈判。中国提出中英建交的原则立场:英国应同国民党断绝任何关系;英国应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大的合法席位;英国应对国民党集团在香港的机构及在那里的中国财产明确态度。英国在谈判中想回避实质性问题,认为双方已发了照会就等于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主张,英国对上述问题必须表明目己立场。当时,英国仍同国民党集团保留着领事级外交关系,在联合国也不想驱逐国民党集团。1950年5月12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发表了“关于中英关系谈判经过”的谈话。虽然中英谈判无任何结果,但是英方谈判代表留在北京,中国给予其外交人员的待遇,使中英联系渠道保持了下来。针对中英建交谈判,周恩来说,同英国马拉松式的谈判至今无任何结果,原因是他们对中国的态度是极不公正和极不友好的。这是英国在华问题上采取两面政策所造成的。英国既要保持同美国的盟国关系,又要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英国的两面手法,必然影响同中国的关系。在联合国问题上,英国也反对将国民党集团驱逐出联合国。当时英国人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席位的恢复决定于多数表决。
    日内瓦会议期间,由于英国在解决印支问题上的立场与美国不同,且英国支持中国的方案,因此周恩来同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就中英关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交换了看法。中国外交部欧非司司长宦乡同英国在华代办杜维廉就两国的外交关系进行了会谈。虽然当时英国的对华态度比较实际,但在联合国问题上仍然支持国民党集团。经过双方的磋商,于1954年6月16日商定了联合公报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协议,中央人民政府派遣代办驻伦敦,其地位和任务与英国驻北京代办的地位和任务相同,代办的任务除谈判建交外并办理商务和侨务,代办处人员的待遇则与正常外交人员相同。6月17日,双方同时发表了联合公报,建立了代办级的外交关系。英国驻北京代办杜维廉于7月8日向周恩来递交了代办委任书。9月2日,中国向英国发出了任命宦乡为驻伦敦代办的照会。10月10日,英方表示同意。周恩来说,英国只同意我们建交原则的一半,我们就同他们建立半外交关系,即代办级。

  • 第19题:

    试述产品开发过程的质量管理咨询的意义及内容。


    正确答案: 一、产品开发过程的管理咨询的意义在于:
    在质量管理发展过程中,随着统计质量控制(SQC.的广泛应用,生产制造过程逐渐趋于稳定。这种情况下,生产制造质量本身不再是影响质量的主要环节,生产质量好也不再是竞争的优势所在。竞争的关键在于产品的概念和功能本身。在此情况下,质量管理的重点、质量竞争的焦点转移到产品质量产生的“源头”——产品开发过程。
    二、其内容在于内容:
    1、通过市场研究来明确顾客需要的具体内容,确定设计目标,这通常称为“市场研究质量”。
    2、构思产品的质量特性、“等级”,使这些质量特性能够充分表达顾客的需要,这通常称为“构思质量”或“概念质量”。
    3、把选定了的产品构思转化为一套详细的能满足顾客需要的规格,这便是所谓的“规格质量”。

  • 第20题:

    问答题
    试述我国恢复联大合法席位的主要斗争过程及意义。

    正确答案: 我国为恢复自己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经过20余年的不懈斗争,终于在主持正义的第三世界国家和各友好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于1971年得到实现,此后,中国在国际机构和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更加积极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述中美外交关系建立的主要过程及意义。

    正确答案: 1,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起正式建交。这是美方接受中方提出建交三原则“断交、废约、撤军“,中方对台问题采取务实灵活作法的前提下实现的。2,建交的三个过程:结束敌对关系阶段(中美大使级会谈、基辛格、尼克松访华、《上海公报》签订及其意义);双边关系徘徊阶段(73年互设联络处、福特上台、邓小平77年8月提出建交“三原则”);建立外交关系阶段(78年5月布热津斯基访华、12月达成建交协议、邓小平访美)。3,意义:改变中美苏大三角关系;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加强了世界上维护和平的力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述中英代办级外交关系建立的主要过程及意义。

    正确答案: 一、中英代办级外交关系建立的主要过程1942年英国议会代表团访华,周恩来会见,当时的英驻华大使写回的报告都是看好中国共产党的,认为延安政府必将取代南京政府成为唯一合法的政府。因此,中国内战时期,英国对华基本上采取“脱身”政策,这为其后来改善对华关系埋下了伏笔。1950年1月15日,英国正式向中国外交部递交照会,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唯一执政府,成为当时世界上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1950年3月,中英开始建交谈判,但在谈判过程中,英国对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问题,对国民党集团在英国、香港和英属殖民地的态度问题以及中国在上述国家和地区财产的归属问题,不但没有作出满意的答复,并且非法掠夺中国在香港和新加坡等地的财产,追随美国阻挠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不赞成我对朝鲜战争的立场。所以,中英谈判搁浅。直到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和会议以后,双方共同点才比较多,经过谈判,中英在1954年6月17日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二、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的意义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表明中国虽主张与资本主义国家先谈判后建交的原则,但在谈判中,表现出原则的坚定性和做法的灵活性;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建交高潮中进行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表明中国虽然是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可她是个新兴的大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为什么中英建立的是代办级外交关系?

    正确答案: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月5日,前英国驻北平领事向中国有关部门递交信函,建议在中国地方政府与英国领事馆之间建立“非正式关系”。中国政府没有理睬。英国内阁于12月15日批准了正式承认新中国和取消对国民党政府承认的决定。1950年1月5日,英国政府将这一决定通知了原国民党驻伦敦的大使。次日,英方向中国外交部递交了照会。照会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法律上之政府”,表示愿意在平等互利及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月9日,周恩来复电表示愿意同英国就建交举行谈判。
    2月14日,英方谈判代表到京。3月2日,中国副外长同英国代表举行了第一次谈判。中国提出中英建交的原则立场:英国应同国民党断绝任何关系;英国应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大的合法席位;英国应对国民党集团在香港的机构及在那里的中国财产明确态度。英国在谈判中想回避实质性问题,认为双方已发了照会就等于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主张,英国对上述问题必须表明目己立场。当时,英国仍同国民党集团保留着领事级外交关系,在联合国也不想驱逐国民党集团。1950年5月12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发表了“关于中英关系谈判经过”的谈话。虽然中英谈判无任何结果,但是英方谈判代表留在北京,中国给予其外交人员的待遇,使中英联系渠道保持了下来。针对中英建交谈判,周恩来说,同英国马拉松式的谈判至今无任何结果,原因是他们对中国的态度是极不公正和极不友好的。这是英国在华问题上采取两面政策所造成的。英国既要保持同美国的盟国关系,又要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英国的两面手法,必然影响同中国的关系。在联合国问题上,英国也反对将国民党集团驱逐出联合国。当时英国人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席位的恢复决定于多数表决。
    日内瓦会议期间,由于英国在解决印支问题上的立场与美国不同,且英国支持中国的方案,因此周恩来同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就中英关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交换了看法。中国外交部欧非司司长宦乡同英国在华代办杜维廉就两国的外交关系进行了会谈。虽然当时英国的对华态度比较实际,但在联合国问题上仍然支持国民党集团。经过双方的磋商,于1954年6月16日商定了联合公报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协议,中央人民政府派遣代办驻伦敦,其地位和任务与英国驻北京代办的地位和任务相同,代办的任务除谈判建交外并办理商务和侨务,代办处人员的待遇则与正常外交人员相同。6月17日,双方同时发表了联合公报,建立了代办级的外交关系。英国驻北京代办杜维廉于7月8日向周恩来递交了代办委任书。9月2日,中国向英国发出了任命宦乡为驻伦敦代办的照会。10月10日,英方表示同意。周恩来说,英国只同意我们建交原则的一半,我们就同他们建立半外交关系,即代办级。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