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党报思想内容丰富,其中有几个主要之点:
(1)党报必须宣传党的政治纲领,反对各种错误主张,高举党的旗帜前进。
(2)党报应该发扬民主,开展党内批评和监督,尤其是对党的领导的监督。
(3)党报要加强同群众的联系,充分反映群众的意志,坚定地依靠群众办报。
马克思恩格斯的党报思想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我们的党报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应该增强党性,要积极宣传和贯彻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地引导舆论,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其次,我们要进一步发挥报刊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的作用,为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提供参政议政的论坛,积极开展舆论监督,揭露和批评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再次,我们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保持同广大群众的血肉联系,积极反映民情民意,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办报、靠人民群众办报。
解析: 暂无解析
更多“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党报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相关问题
  • 第1题:

    夸美纽斯的泛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答案:
    解析: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主张把一切知识教授给一切人和教育要适应自然,提出了统一的学制系统以及新颖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所谓“泛智”,用夸美纽斯的话来说,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它包含着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教育内容泛智化,夸美纽斯对几乎以《圣经》为唯一教育内容的旧教育极为不满,指出在那些学校学习的学生都没有受到周全的教育。他认为人们所受的教育应当是周全的,要“学会一切现世与来生所必需的事项”,即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从而“懂得科学,纯于德行,习于虔敬”;二是教育对象普及化,夸美纽斯指责当时的学校只是为富人、贵人设立的,穷人、贱人被排斥在校门之外。他要求学校向全体人们敞开大门,不论富贵贫贱,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进学校。夸美纽斯的“泛智”思想,反映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宗教蒙昧主义,提倡认识世界和发展科学的时代精神,以及广泛普及教育的民主要求,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通过普及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日本教育界人士称,他们成功的经验就在于扎扎实实地抓了普及义务教育。社会的进步是通过人的素质的提高而实现的,因而提高人的素质是推进社会进步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义务教育落到实处。要加强教育法制观念,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切实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有关教育法规。要增加教育投入,实行多渠道筹资办学,让全社会的人都来关心教育的发展。

  • 第2题:

    试论述杜威的课程与教材论的相关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答案:
    解析:
    (1)相关内容。 ①批判传统课程。杜威强烈反对传统教育所使用的以既有知识为中心的课程和教材,他认为传统课程在智育方面极度贫乏,教材中充斥着许多呆板而枯燥无味的东西。杜威指出,把那些“早已准备好了的教材”强加给儿童,是“违反儿童的天性”的,多种多样的学科课程只会将儿童统一而完整的生活经验加以割裂和肢解,从而阻滞了儿童的生长。 ②教材心理学化。他认为教材应该和儿童充满活力的经验相联系,根据这些原则,他提出“教材心理化”,儿童获取的知识应当符合儿童的心理水平,在课程中占中心地位的应是各种形式的活动作业,让儿童从做中学。 ③从做中学。对于教学和课程,杜威的基本原则是“从做中学”,他把这一原则贯穿于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等各个方面。杜威认为,应为学生提供“设备相当的环境,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在“做”中习得经验,从而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2)现实意义。 杜威认识到传统课程的弱点,主张重视儿童的直接经验的积累,教材的编写更是要注重学生心理水平,教材心理学化进一步将教育和心理学相结合,使我们的课程编写更有科学依据。同时,杜威强调的做中学对于传统的静坐学习也是有启发和进步意义的,这与我们新课改中所提倡的“综合实践活动”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思想具有一致性。但是,杜威将传统的学科课程一概否定,仅仅满足于活动课程和个人的经验,这是不科学的,这种做法最终导致了美国教育质量的落后。因此,我们在实际的课程编制的过程中,应该将教材的知识逻辑和心理逻辑相结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应该以学科课程为主,保证学生可以学到系统的、科学的文化知识,提高教学的效率,同时以活动课程作为辅助,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 第3题:

    分析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答案:
    解析:
    (一)杜威教育本质论的内容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进步教育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少数几个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他立足于现代社会讨论教育问题,积极吸收人类文化的多方面成果,建立起一座宏伟的教育理论大厦,为后人留下了一份丰富的教育思想遗产。关于教育本质的理论是杜威整个教育体系的核心。他以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为武器,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和“教育即经验的改组和改造”的观点。 (1)教育即生长 杜威把生长这一生物学概念赋予了丰富的社会内涵,他并不是要把教育和生长混为一物,而是在提倡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 首先,“教育即生长”是针对当时无视儿童天性,按成人标准去要求儿童的教育时弊提出来的。“教育即生长”要求摒除压抑、阻碍儿童自由发展之物,使一切教育和教学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兴趣和要求。杜威所理解的生长指的就是机体于外部环境、内在条件于外部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社会化的过程。尤其是杜威要求尊重儿童但不同意放纵他们,这是杜威与进步主义教育实践的一个重要区别。 其次,“教育即生长”所体现的儿童发展观也是杜威民主思想的反映。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是使儿童获得充分生长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而儿童的充分生长和发展亦有助于社会目的的达成,然而杜威并不仅仅把儿童个体的充分生长视为达到社会目的的一个手段和工具,他认为儿童充分生长本身便是民主主义的要求,便含有丰富的价值意义。可以说杜威把民主主义发展到学校中求学的儿童中间,给儿童提供一个有利于生长的环境,让其充分、自由生长,这也是他一生的追求。 (2)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儿童本能的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所以教育即生活。教育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新任务。与此相对应,杜威又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生活的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杜威之所以强调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是因为他坚信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认为社会的改造要依靠教育的改造,教育改造之所以必要,是因为要给社会生活的变革以充分的和明显的影响。 (3)教育即经验的改组和改造 杜威指出,受教育过程实际上就是儿童不断地取得个人的直接经验,即使经验不断改组或改造的过程。于是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条件和水平,顾及儿童兴趣,提高儿童参与教育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外部条件。由此杜威又提出了另一个教育基本原则——“从做中学”,他认为这是教学的中心原则。杜威强调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主动地活动、积极地思维并注意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二)杜威教育本质论的现实意义 (1)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尊重儿童的天性,培养有个性的人 人才培养目标,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指南。我国现行的人才培养,忽视、漠视儿童生长的差异性,是按照成人和社会的标准进行的,是把具有不同个性的儿童放在统一的教育模式中进行的,是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的。它没有单独针对不同个性的儿童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进行多样的教育活动。此外,对儿童的评价也缺乏多样的标准,主要依据其在考试中取得的分数来进行。因此教育在实践中,表现为“应试教育”,这实质上是借助外力去推动儿童的生长。 杜威在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解释教育时,首先重视儿童这一环节。他认为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教育必须尊重和利用儿童天赋的潜在动力。其实,儿童之间由于自身遗传因素 与外在环境因素的差异,其生长也是极具差异性的。这十分正常,也十分合理,只是说明儿童生长的侧重点不同而已。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社会有分工,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我们没有必要去消除这一差异。教育应该是考虑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尊重和发展个体差异的教育,让儿童的“优势更优,弱势填补”,实现更高层次的差异性生长,帮助儿童充分开发内在的潜力并充分地发展自己的特长。 (2)新的课程观 在课程改革以前,我国的学校课程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技能为目标。我们应该注意到,课程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但是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课程内容多年不变,多限于以文字符号为载体的书面知识,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既脱离了儿童自身的生活,又脱离了现代的社会生活;因而既不利于儿童内化吸收,也不利于儿童运用于社会实践。学校里的“学科世界”与现实的“生活世界”的距离正越来越大,学科的分化将原本完整的生活世界分割得支离破碎,编造的习题使学生正失去与日常生活经验相似的经验情境。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和“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并毕生倡导和实施“主动作业”。他认为传统的学科本位的课程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忽视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由此,他提出课程要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活动和经验为内容。只有这样,课程才能促进学生的生长与发展。杜威所倡导的课程实际上就是要创建以经验为载体的课程。在杜威眼里,“生活”与“经验”是同一的。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所提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突出特点就是它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并能充分发挥和体现儿童在生活中的主体性。这一举措背后的指导思想与杜威的课程观不无相似之处。 (3)重视学生主体性的教学过程 如前所述,生长具有自主能动性。然而,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却存在着很多忽视儿童生长自主能动性的情况。这主要表现在:传统教育体制下,教师的教学过程主要是“填鸭 ‘式”的灌输。教学方式也过于成人化,如运用成人的话语方式与儿童交流、将成人的思维方式强加给儿童等等。教学方式的成人化,既不利于师生间信息交换,也不利于师生间情感交流,因而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杜威认为,儿童天生具有爱好活动的性能,并能够依照活动结果带来的苦乐体验而调整和控制其活动,借以保持与环境的平衡。儿童天赋的这种潜在动力是强烈的,教育必须尊重和利用它。如果儿童自愿学习和在生活中真正理解事物的意义,这种教育乃是真实的,生动活泼的,而不是皮相的和残害心智的。杜威宣扬以“儿童中心”取代“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认为教师应是儿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启发者和诱导者,儿童是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和构建者。应彻底改变当时压制儿童自由和窒息儿童发展的传统教育。 为了发挥教育的作用,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重视学习过程,而不是重视学习结果,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和实践;教学在方式上也应贴近儿童的生活,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用儿童自己的方式来教导儿童,这样,才有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儿童积极愉快地学习。

  • 第4题:

    论述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党报思想。


    正确答案: 1848年以后,随着各国工人运动由幼稚逐渐成熟,马克思、恩格斯也由革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尤其是《新莱茵报》创办后,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由报刊思想也被无产阶级党报思想所取代。
    1.关于报刊的党性原则,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党报必须遵循以科学共产主义为指导的党的政策纲领,坚持党的立场,宣传党的策略纲领,贯彻党的路线。
    2.党报应该发扬民主,开展党内批评和监督。
    3.党报要充分依靠群众,加强同群众的联系,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

  • 第5题:

    马克思早期的新闻思想被概括为()。

    • A、人民报刊思想
    • B、无产阶级报刊思想
    • C、党报思想
    • D、社会主义报刊思想

    正确答案:A

  • 第6题:

    简论马、恩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正确答案: 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党报思想内容丰富,其中有几个主要之点:
    ①党报必须宣传党的政治纲领,反对各种错误主张,高举党的旗帜前进。
    ②党报应该发扬民主,开展党内批评和监督,尤其是对党的领导的监督。
    ③党报要加强同群众的联系,充分反映群众的意志,坚定地依靠群众办报。
    马克思恩格斯的党报思想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我们的党报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应该增强党性,要积极宣传和贯彻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地引导舆论,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其次,我们要进一步发挥报刊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的作用,为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提供参政议政的论坛,积极开展舆论监督,揭露和批评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再次,我们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保持同广大群众的血肉联系,积极反映民情民意,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办报、靠人民群众办报。

  • 第7题:

    《朝花夕拾》得思想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正确答案: 《朝花夕拾》共收散文十篇,1926年写于北京和厦门,是鲁迅“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对过去生活的回忆。《猫、狗、鼠》《无常》等文,在夹叙夹议中,隐含着对现实生活的针砭。《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篇章里,作者以亲切动人的抒情笔调,记叙了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活,从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带有明显得传记文学色彩。《藤野先生》和《范爱农》是追怀旧日师友的篇章。作者回忆了国外留学生活和辛亥革命中的生活片断,境界很为开阔,塑造了严肃认真冲破民族偏见而热心教诲作者的藤野先生,也勾画出了范爱农耿直、寡合的性格,在简洁的笔墨中流露出作者的深深怀念和由衷感佩之情。
    《朝花夕拾》所写的人和事,饱含着作家强烈的爱憎,闪烁着批判的锋芒,在平淡的叙述中寓有褒贬,在简洁的描写中寄予爱憎,使回忆与感想,抒情和讽刺和谐地结合起来。
    《朝花夕拾》着重抒情和叙述,流畅清新,在平易亲切中寓有深长的韵味,鼓励人们更好的认识生活,有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社会意义。

  • 第8题:

    分析卢梭自然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正确答案:(1)卢梭是18世纪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代表作《爱弥儿――论教育》,在近代教育史上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2)卢梭的自然教育观是建立在他的天性哲学基础之上的。他的天性哲学的一个根本原则就是:人的本质是自由的,即每个人生来就是自由的,自由是人所具有的可贵的天性。另外,“理性”和“良心”(或称“善良”)也是人生来具有的天性。
    (3)卢梭首先强调了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他认为,人的教育来自于三个方面: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
    (4)关于自然教育的目的,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自然人(或自由人),即天性得到自由发展的人,其主要特征是具有独立自主性。这种人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能把自己的自然感情放在第一位,绝不压抑自己的自然本性;并且依靠自己的劳动过独立的生活。
    (5)卢梭进而认为,在现实社会中,确切地说在上层社会中是无法实现这一理想的。因此,他提出当儿童一出生就把他放到远离城市的乡村中去实施自然教育,即在自然的怀抱中接受教育,他认为大自然本身就是儿童最好的教育者。
    (6)卢梭自然教育的核心感想是:强调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儿童的自然本性,即顺应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特点进行教育。
    (7)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在当时是最具进步性的教育理论,对欧美近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今天的学前教育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 第9题:

    问答题
    分析卢梭自然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正确答案: (1)卢梭认为人的教育来自三个方面:’自然的 教育’(指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潜能进行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这三种教育力量必须统一才 能达到教育的目的,而且只有’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才能达到真正的协调统一。
    (2)根据 人人天性自由的哲学,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或自由人),即天性得到自由发展的人,其主要特征< 是具有独立自主性。
    (3)卢梭特别强调,教育要以天性为师,而不是以人为师;教师要研究、了解、尊敬、关怀儿 童,不能成为儿童天性的敌人,不能成为儿童的压迫者。
    (4)卢梭自然教育的思想反对在教育中压抑儿童的天性、 干涉和限制儿童身心自由发展,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性。在西方教育史上,卢梭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应从人的自然 本性出发,使人得到充分的自由发展。
    (5)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马克思、恩格斯新闻思想发展的轨迹,是从“人民报刊思想”到“无产阶级报刊思想”,再到()。
    A

    “党报思想”

    B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C

    “全党办报”

    D

    “政治家办报”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论述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党报思想。

    正确答案: 1848年以后,随着各国工人运动由幼稚逐渐成熟,马克思、恩格斯也由革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尤其是《新莱茵报》创办后,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由报刊思想也被无产阶级党报思想所取代。
    1.关于报刊的党性原则,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党报必须遵循以科学共产主义为指导的党的政策纲领,坚持党的立场,宣传党的策略纲领,贯彻党的路线。
    2.党报应该发扬民主,开展党内批评和监督。
    3.党报要充分依靠群众,加强同群众的联系,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朝花夕拾》得思想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正确答案: 《朝花夕拾》共收散文十篇,1926年写于北京和厦门,是鲁迅“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对过去生活的回忆。《猫、狗、鼠》《无常》等文,在夹叙夹议中,隐含着对现实生活的针砭。《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篇章里,作者以亲切动人的抒情笔调,记叙了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活,从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带有明显得传记文学色彩。《藤野先生》和《范爱农》是追怀旧日师友的篇章。作者回忆了国外留学生活和辛亥革命中的生活片断,境界很为开阔,塑造了严肃认真冲破民族偏见而热心教诲作者的藤野先生,也勾画出了范爱农耿直、寡合的性格,在简洁的笔墨中流露出作者的深深怀念和由衷感佩之情。
    《朝花夕拾》所写的人和事,饱含着作家强烈的爱憎,闪烁着批判的锋芒,在平淡的叙述中寓有褒贬,在简洁的描写中寄予爱憎,使回忆与感想,抒情和讽刺和谐地结合起来。
    《朝花夕拾》着重抒情和叙述,流畅清新,在平易亲切中寓有深长的韵味,鼓励人们更好的认识生活,有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社会意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论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以及其现实意义。


    答案:
    解析:
    (1)自然教育的基本含义:自然教育理论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主体,其核心是“归于自然”,即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也就是自然教育、人为教育、事物教育。我们应该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使这三方面教育相配合并趋于自然的目标,才能使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卢梭所说的“自然教育”就是服从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天性发展进程,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在他看来,如果以成人的偏见加以干涉,结果只会破坏自然的法则,从根本上毁坏儿童。教师的作用只是防范不良环境的影响,是消极的,不是积极的,因而他常提及“消极教育”。(2)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具有以下特征:①不受传统(等级、阶段、职业)的束缚,按本性发展。②不依附于他人,能够自食其力,具有独立性。③具有社会适应性,能够承担社会责任。④体脑发达,身心健康,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3)自然教育的方法原则:①正确看待儿童,这是自然教育的一个必要前提。②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遵循自然天性的教育。成人不干预、不灌输、不压制和让儿童遵循自然率性发展。(4)自然教育的实施。根据年龄阶段的分期,卢梭提出,教育者要按照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进行教育。第一阶段,在婴儿期(0~2岁),主要是进行体育。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育。因为健康的体魄是智慧的基础,是儿童接受自然的教育的条件。第二阶段,儿童期的教育(2~ 12岁),又称“理智睡眠期”,主要进行儿童感官的训练并继续发展身体。要求对这一阶段的儿童进行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训练。可以用“自然后果法”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第三阶段,在少年期(12~15岁),主要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第四阶段,在青年期(15~20岁),主要是进行道德教育。(5)对自然教育的评价:卢梭的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是高度尊重儿童的天性,倡导的是自然主义和儿童本位主义的教育观,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来源。他系统地论述了自然主义的教育思路,提倡性善论,反对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制,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在教育目的上主张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自然人”,反映了对人的发展的合理要求。他还详细地分析了不同时期学生身心的发展特点,并据此探讨了教育内容。卢梭论证了自然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如:他分析了儿童身体健康教育;重视感觉教育的价值,并论述了感觉教育的要求和方法;反对古典主义和教条主义,倡导学习真实和有用的知识;反对“填鸭式”的教育,提倡启发式的教育;主张直观教学;反对向儿童灌输道德教条,要求养成符合自然发展的品德等。这些观点既是站在前人的基础上的发展,也反映了近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卢梭的教育学说包含着相当激进的思想,充满了新兴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和博爱的精神,在法国大革命的前夜,其具有解放人们思想的重要意义。有人称,卢梭在教育界发动了一场哥白尼式的大革命,他把儿童放在教育过程的中心,认为儿童有一种潜在的发展可能,而教育就是为儿童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使其充分地实现这种可能性。同时卢梭奠定了实用主义哲学和进步教育的理论基础,对欧美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虽说卢梭为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他本身也是一位备受争议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也有不足之处:对儿童天性的看法过于理想化,过分强调儿童在活动中的自然成长,忽视社会的影响和人类文化传统的教育作用;过高估计儿童的直接经验,忽视学习系统的书本知识。

  • 第14题:

    试论述孔子教学方法及其现实意义。


    答案:
    解析:
    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教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学的过程,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方法: (1)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位倡导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主张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对他们做出准确的评价,并且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2)启发诱导。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孔子认为无论是培养道德还是学习知识,都要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反对机械学习,提倡启发式教学。 (3)学、思、行并重。“学而知之”是孔子进行教学的主导思想,学是求知的途径,也是唯一手段。孔子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学是手段不是目的,行才是终极目的,行比学更重要。由学而思而行,是孔子探索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教育过程,与人的一般认识过程基本符合。 (4)提出了训练学生的思考方法。①“由博返约”,意思是博学以获得较多的具体知识,返约是在对具体事物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归纳,形成基本的原理、原则和方法。②“叩其两端”:从事物的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种方法注意到事物的对立面,合乎辩证法。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是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现实意义结合目前教学实际情况论述,言之成理即可。)

  • 第15题:

    近代无产阶级报刊有哪些基本特点?试论这些特点的现实意义。
    近代无产阶级报刊具有同资产阶级报刊完全不同的特点:(1)它的办报宗旨在于宣传本组织的纲领,追求特定的社会、政治目标;(2)它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战斗性,要同形形式式的阶级敌人作战,也要同工人运动内部的错误思潮作斗争;(3)它的活动具有很强的群众性,密切联系群众,为群众办报,靠群众办报;(4)在体制上,它通常同主办的组织结为一体,作为主办组织的宣传机构。
    这些特点,正是无产阶级报刊的传统,许多方面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今天,我们的社会主义报业,也应该有明确的政治目标,要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也应该保持战斗精神,要同一切违背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利益的现象作斗争;也要坚持群众性原则,始终代表群众、服务群众、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在新的形势下,我们的办报体制和工作方式和近代时期会有所不同,但是应该在党的领导下,保持必要的组织纪律性,这样才能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的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 第16题:

    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创者是()。

    • A、马克思恩格斯
    • B、列宁
    • C、斯大林
    • D、毛泽东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党报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正确答案: 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党报思想内容丰富,其中有几个主要之点:
    (1)党报必须宣传党的政治纲领,反对各种错误主张,高举党的旗帜前进。
    (2)党报应该发扬民主,开展党内批评和监督,尤其是对党的领导的监督。
    (3)党报要加强同群众的联系,充分反映群众的意志,坚定地依靠群众办报。
    马克思恩格斯的党报思想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我们的党报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应该增强党性,要积极宣传和贯彻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地引导舆论,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其次,我们要进一步发挥报刊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的作用,为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提供参政议政的论坛,积极开展舆论监督,揭露和批评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再次,我们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保持同广大群众的血肉联系,积极反映民情民意,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办报、靠人民群众办报。

  • 第18题:

    试论《唐律疏议》的法律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唐律疏议》是经过唐朝几代皇帝努力,以唐朝早期法律为基础而制定的集大成的律文及释文,代表了唐朝制定法律最高水平。它包含的法律思想相当丰富,主要体现为礼法结合、维护“三纲”和等级特权等几个方面。
    一、“德礼为本,政教为用”的礼法结合的思想
    唐代统治者在儒家思想原则的基础上,统一了礼仪道德的作用和法律的作用,大大丰富了儒家礼法结合的思想,形成了完整的礼主刑辅、礼法结合的思想体系。《唐律疏议序》中说:“德礼政教为本,刑罚为政教为用”,正是唐代礼法结合思想的体现。法律的功效和礼以道德的作用有机结合了起来,礼的精神完全融化在了《唐律疏议》和律文中,标志着中国古代礼治的法律化接近完成。
    二、封建纲常的法律化
    儒家所提倡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我国礼治上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和制定封建法律的一个根本原则。“一准乎礼”的唐律比汉律更进一步全面而具体的体现了“三纲”的原则。“三纲”在唐律中具体体现为:
    (一)“君为臣纲”置于“三纲”之首,为了确保皇帝的权利及其人身的绝对安全,唐朝的法律作了严格的规定,凡违反“君为臣纲”的犯罪,都处以最严酷的刑罚。
    (二)“父为子纲”反映了儒家提倡孝道和以孝治天下的主张,唐律“一准乎礼”,“父为子纲”在法律上反映得最全面、最具体。凡属违反“菩事父母”者,均构成不孝罪。
    (三)“夫为妻纲”在法律上体现为确认夫权的统治地位,在唐律中有许多维护夫权,歧视和压迫妇女的规定。
    三、维护等级特权的立法思想
    唐律是一部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法,它贯穿着以礼为主,礼法结合的精神。其主要体现在:
    (一)贵族、官吏有罪无刑。
    贵族、官吏可以根据自己的阶品分别享有免受刑罚、免纳赋税、免服徭役以及世袭官爵等特权。唐律制定了议、清、减、赎、官、当等为贵族官吏减免刑罚处分的规定,使他们可以在犯罪后轻易地避免一些处罚,实际上是有罪无刑。
    (二)良贱异法。
    唐律将人民分为良和贱,贱民与良人在各方面的地位都不相等。
    由此可知,唐统治者自觉地维护等级特权,公开表明《唐律疏议》是一部封建特权者的法典。
    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准乎礼”。礼法结合的唐律吸收了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经验和法律原则,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一部治国安邦的法典,因而成为以后各代法律的蓝本。唐以后的各代封建王朝,都以这种以礼入律、礼法结合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作为其指导思想。封建法律儒家化的过程至此完成。但它明确规定皇亲国戚、贵族官吏及其亲属享有种种特权,充满着封建特权思想,这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 第19题:

    简述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正确答案:邓小平思考政治体制改革问题自始至终坚持的基本态度和根本方法是,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好的,改革主要是改革体制,而不是改革基本政治制度。在这个基本态度和根本方法的指导下,邓小平提出了下列一系列政治体制改革理论。
    第一,全面地说明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邓小平认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之所以必需,其主要原因在于:它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它是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必需;它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它是消除封建主义在政治上的不良影响的重要手段;它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向前深入的重要前提,等等。
    第二,明确地指出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邓小平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确定了一个多层次的目标体系。根本目标是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总目标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直接的具体的目标是: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调动基层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邓小平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的把握是明确和坚定的,也是非常准确的。
    第三,合理地规划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邓小平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六大重要任务:党政分开,这是关键,要放在第一位;权力要下放;精简机构;人事制度改革(这是难点,也是突破口);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法制建设。邓小平对政治体制改革任务的规划既有全面性和全局性,又突出重点;既有否定性的改革任务,也有肯定性的任务;既有革除旧体制的弊端的任务,也有建立新体制的要求,两方面结合使得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非常完整合理,成为一个科学的战略性规划。
    第四,明确地提出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遵守的原则。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指出,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这是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遵守的首要原则。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同时,要把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在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中有机地统一起来。
    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理论回答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体系,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作为一个具有很强现实性特征的科学理论体系,邓小平关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特别是对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事业具有长远的理论指导作用。积极稳妥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要求,它始终是我国改革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理论不仅对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事业都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 第20题:

    马克思、恩格斯新闻思想发展的轨迹,是从“人民报刊思想”到“无产阶级报刊思想”,再到()。

    • A、“党报思想”
    • B、“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 C、“全党办报”
    • D、“政治家办报”

    正确答案:A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论马、恩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正确答案: 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党报思想内容丰富,其中有几个主要之点:
    ①党报必须宣传党的政治纲领,反对各种错误主张,高举党的旗帜前进。
    ②党报应该发扬民主,开展党内批评和监督,尤其是对党的领导的监督。③党报要加强同群众的联系,充分反映群众的意志,坚定地依靠群众办报。
    马克思恩格斯的党报思想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我们的党报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应该增强党性,要积极宣传和贯彻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地引导舆论,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其次,我们要进一步发挥报刊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的作用,为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提供参政议政的论坛,积极开展舆论监督,揭露和批评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再次,我们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保持同广大群众的血肉联系,积极反映民情民意,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办报、靠人民群众办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创者是()。
    A

    马克思恩格斯

    B

    列宁

    C

    斯大林

    D

    毛泽东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近代无产阶级报刊有哪些基本特点?试论这些特点的现实意义。

    正确答案: 近代无产阶级报刊具有同资产阶级报刊完全不同的特点:
    (1)它的办报宗旨在于宣传本组织的纲领,追求特定的社会、政治目标;
    (2)它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战斗性,要同形形式式的阶级敌人作战,也要同工人运动内部的错误思潮作斗争;
    (3)它的活动具有很强的群众性,密切联系群众,为群众办报,靠群众办报;
    (4)在体制上,它通常同主办的组织结为一体,作为主办组织的宣传机构。
    这些特点,正是无产阶级报刊的传统,许多方面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今天,我们的社会主义报业,也应该有明确的政治目标,要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也应该保持战斗精神,要同一切违背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利益的现象作斗争;
    也要坚持群众性原则,始终代表群众、服务群众、联系群众、依靠群众。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的办报体制和工作方式和近代时期会有所不同,但是应该在党的领导下,保持必要的组织纪律性,这样才能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的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