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单选题此种食物中毒的机制是(  )。A 肉毒素和活菌对肠黏膜的协同作用B 毒素阻止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C 神经冲动传导受阻D 抑制胆碱酯酶活性E 使血中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

题目
单选题
此种食物中毒的机制是(  )。
A

肉毒素和活菌对肠黏膜的协同作用

B

毒素阻止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

C

神经冲动传导受阻

D

抑制胆碱酯酶活性

E

使血中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


相似考题
更多“此种食物中毒的机制是(  )。”相关问题
  • 第1题:

    2015年7月,中国A股持续下跌,许多证券公司纷纷暂停了融券交易,在此种情况下,套利机制还有效吗?套利机制有效性受哪些因素影响?


    答案:
    解析:
    套利是投资者利用证券市场上的套利机会来赚取无风险利润的行为。套利组合 (Arbitrage Portfolios)是指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的证券组合: (1)不追加投资:Σωi=0(ωi-投资者投资证券i占其总投资比例的变化值) (2)不增加风险(套利组合对任何因素都无敏感度)Σbiωi=0 (3)组合的预期收益率大于零:Σωiri> 0 当资产回报率是由一个因素产生时,套利定价理论的资产定价方程满足单因素的指数模型,对于一个因素敏感度和预期回报率都没有落在APT资产定价线上的证券,其定价一定是不合理的。在这种情况下,某些证券存在市场商估或低估,这将为投资者构造套利投资组合提供机会。如图中的B为例。如果投资者以相同的资金分別买入证券B和卖出证券S,那么他就构造了一个投资组合。 投资者通过卖出一定数贵的证券S来支付买入证券B的资金,从而投资者不需要追加任何新的资金。由于证券B和证券S具有相同的敏感度,因此,对证券S的卖出和对证券B 的买入将构成一个对因素无敏感的组合。 由于证券B的预期回报率比证券S的预期问报率要高,投资者构建这样一个套利组合将得到一个正的预期收益率。这样,通过套利操作,购买证券B将推动该证券价格上升, 从而其预期回报率下降,直到它位于APT资产定价线上为止。 套利机制是否有效,关键是看能诉找到受噪声交易者潜在影响证券的近似替代品。为回避风险,套利者在卖出或卖空证券价格离估的证券的同时,必须买进同样或近似且价格没有高估的替代证券。由于大量的证券没有替代组合,因此一旦由于某种原因它们出现定价偏差,套利者也无法进行无风险的对冲交易。因此,套利充满风险并且作用冇限。

    在理性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相互影响的经济体屮,消除错误定价是有成本的,如发现套利机会的信息成本、套利操作的执行成本等,套利者还要承袒错误定价在一定时间内继续扩大的风险。 有限套利使得理性交易者的套利活动难以消除非理件交易造成的资产定价偏差,从而使资产价格间归其价值。产生有限套利的主要因素包括不完美的替代证券、融资融券的限制、噪声交易者风险等。 噪声交易者风险是证券市场上噪声交易者所承受的额外风险,同时也是噪声交易者给市场带来的风险,它意味若套利者利用错误定价进行套利时的风险在短期内会加剧。 融资融劵交易(Insecurities margin Iniding)又称“证券信用交易”或保证金交易,是指投资者向具有融资融券业务资格的证券公司提供担保物,借入资金买入证券(融资交易)或借入证券并卖出(融券交易)的行为。包括券商对投资者的融资、融券和金融机构对券商的融资、融券。 融资交易就是投资片以资金或证券作为质押,向证券公司借入资金用于证券买入,并在约定的期限内偿还借款本金和利息;投资者向证券公司融资买进证券称为“买多”;融券交易是投资者以资金或证券作为质押,向证券公司借入证券卖出,在约定的期限内,买入相同数虽和品种的证券归还券商并支付相应的融券费用;投资者向证券公司融券卖出称为“实空”。限制融资融券,则会对套利机制的实现产生重要影响,套利者在卖出或卖空证券价格高估的证券的同时,却无法买进同样或近似且价格没有高估的替代证券。

  • 第2题:

    某校儿童在食堂食用色泽鲜艳的熟肉制品后出现口唇、指尖青紫,头痛、头晕和无力。 此种食物中毒的机制是()

    • A、肉毒素和活菌对肠黏膜的协同作用
    • B、毒素阻止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
    • C、神经冲动传导受阻
    • D、抑制胆碱酯酶活性
    • E、使血中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

    正确答案:E

  • 第3题:

    某单位突然在1天内发生食物中毒病人数十名,此种情况称为:()。

    • A、散发
    • B、暴发
    • C、流行
    • D、大流行

    正确答案:B

  • 第4题:

    根据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理机制,可将细菌性食物中毒分为()和()。


    正确答案:感染型食物中毒;毒素型食物中毒

  • 第5题:

    问答题
    简述肉毒杆菌毒素食物中毒的病原、中毒机制、多发食品及临床症状。

    正确答案: 1)病原:肉毒梭状芽孢杆菌是一种厌氧性革兰阳性杆菌。广泛分布于土壤、淤泥、尘土和动物粪便中,鱼贝类也可带菌。肉毒梭菌芽孢耐热,干热180℃5~15分钟或湿热100℃6小时方可杀死。肉毒毒素不耐热,加热75~85℃,10~15分钟即可被破坏,在pH>7时,可迅速分解。
    2)中毒机制:毒素型,毒素抑制神经末梢乙酰胆碱的释放,导致肌肉麻痹和神经功能不全,重症者也可影响颅神经。
    3)多发食品:多为罐头食品、火腿、香肠、植物性食品(家庭自制的发酵食品,豆浆、面酱、臭豆腐等。
    4)临床症状:属于神经毒,潜伏期比其它细菌性食物中毒长,潜伏期1~4天,早期全身乏力、头晕、食欲不振,然后是视觉改变(模糊,眼脸下垂、复视、瞳孔放大等),严重者吞咽、咀嚼、语言、呼吸困难,运动失调,心力衰竭,体温、血压、感觉、意识正常。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6题:

    问答题
    简述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的病原、中毒机制、 多发食品及临床症状。

    正确答案: 1)病原:葡萄球菌为革兰氏阳性兼性厌氧菌。产肠毒素的葡萄球菌有两种,即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力最强,可引起化脓性病灶和败血症,其肠毒素能引起急性胃肠炎。葡萄球菌的抵抗力较强,能在12~45℃下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7℃,最适合生长pH值为7.4,但耐酸性较强,pH4.5也能生长;耐热性也较强,加热到80℃,经过30min方能杀死;在干燥状态下,可生存数月之久。
    2)中毒机制:毒素型,肠毒素随食物进入人体后,可在消化道被吸收进入血液,并由毒素刺激中枢神经系统而引起中毒反应。但活菌不中毒。
    3)多发食品:乳类及乳制品、肉类、剩饭等等
    4)临床症状:潜伏期l~6小时,多为2~4小时。主要症状为恶心、剧烈反复呕吐,呕吐物可含胆汁、粘液或血液。常呈喷射状,上腹疼痛、腹泻,水样便,体温正常或稍高。病程1~2天,预后一般良好。儿童对葡萄球菌肠毒素较敏感,中毒症状较成人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填空题
    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病机制可分为()、()和()。

    正确答案: 感染型,毒素型,混合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某单位突然在1天内发生食物中毒病人数十名,此种情况称为:()。
    A

    散发

    B

    暴发

    C

    流行

    D

    大流行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某校儿童在食堂食用色泽鲜艳的熟肉制品后出现口唇、指尖青紫,头痛、头晕和无力。 此种食物中毒的机制是()
    A

    肉毒素和活菌对肠黏膜的协同作用

    B

    毒素阻止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

    C

    神经冲动传导受阻

    D

    抑制胆碱酯酶活性

    E

    使血中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一个单位突然在一天内发生食物中毒病例数百名,此种情况称为(  )。
    A

    B

    C

    D

    E


    正确答案: E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病机制有哪些?

    正确答案: 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病机制可分为感染型、毒素型和混合型三种。
    (1)感染型:常伴有发热,中毒潜伏期较长。
    (2)毒素型:很少有发热,以恶心、呕吐为突出症状,中毒潜伏期长短与毒素类型有关。
    (3)混合型:致病菌对肠道的侵入及其产生的肠毒素的协同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食物中毒的病原、污染途径、多发食品、临床表现及中毒机制。

    正确答案: (1)病原:沙门菌属不耐热,100℃时立即死亡,70℃经5分钟、65℃经15~30分钟、60℃经1小时可被杀死。引起食物中毒常见菌株:鼠伤寒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可产生肠毒素)
    (2)污染途径:主要是生前感染和宰后污染两个方面,生熟交叉污染常见。
    (3)多发食品:动物性食品:肉类、禽类和蛋类,奶类等,海产品。
    (4)临床表现:多为急性胃肠炎型,潜伏期一般为12~48小时。前期症状有寒战、头晕、头痛、食欲不振。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体温38~40℃或更高。
    (5)中毒机制:感染型或肠毒素型中毒。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一个单位突然在一天内发生食物中毒病例数百名,此种情况称为()

    • A、暴发
    • B、散发
    • C、大流行
    • D、世界性大流行
    • E、流行

    正确答案:A

  • 第14题:

    诺沃克病毒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发病机制是()

    • A、侵袭性腹泻
    • B、分泌性腹泻
    • C、高渗性腹泻
    • D、运动性腹泻
    • E、吸收障碍性腹泻

    正确答案:C

  • 第15题:

    何谓细菌性食物中毒?其发病机制有哪几种?


    正确答案: 指因摄入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
    发病机制有感染型食物中毒、毒素型食物中毒、混合型食物中毒。

  • 第16题:

    填空题
    根据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理机制,可将细菌性食物中毒分为()和()。

    正确答案: 感染型食物中毒,毒素型食物中毒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7题:

    单选题
    一个单位突然在一天内发生食物中毒病例数百名,此种情况称为
    A

    暴发

    B

    散发

    C

    大流行

    D

    世界性大流行

    E

    流行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单选题
    某单位突然在一天内发生食物中毒病例数百名,此种情况称为(  )。
    A

    B

    C

    D

    E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填空题
    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病机制可分为()、()和混合型。

    正确答案: 感染型,毒素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的机制。

    正确答案: ①感染型:病原菌污染食品后,在食物中大量繁殖,人体摄入这种含大量活菌的食物后引起消化道感染而造成中毒。
    ②毒素型:食品中污染了病原菌后,这些细菌在食物中繁殖并产生毒素,因食用这种食物而引起的中毒。
    ③混合型:活菌与毒素同时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致病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的病原、中毒机制、多发食品及临床表现。

    正确答案: 1)病原:致病性大肠杆菌存在人畜肠道中,随粪便污染水源、土壤。受污染的水、土壤、带菌者的手、污染的餐具等均可污染或交叉污染食物。大肠杆菌中的O157:H7是主要的致病性大肠杆菌。致病菌大肠杆菌的抵抗力弱,60℃加热20min或煮沸数分钟即被杀死。
    2)中毒机制:致病性大肠杆菌进入人体消化道后,可在小肠内继续繁殖并产生肠毒素,出现腹泻。
    3)多发食品:数食品都有可能有致病性大肠杆菌,主要是肉类、水产品、豆制品、蔬菜,特别是熟肉类及凉拌菜。
    4)临床症状:伏期通常为4~10小时,突然发病,以腹痛腹泻为主要症状,恶心,呕吐;腹泻,每天5~15次,稀便、水样便或粘液便,有时恶臭;体温大多正常,少有发热(重症者有发热);病程1~3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何谓细菌性食物中毒?其发病机制有哪几种?

    正确答案: 指因摄入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
    发病机制有感染型食物中毒、毒素型食物中毒、混合型食物中毒。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杆菌食物中毒的病原、特点、中毒机制及临床表现。

    正确答案: 1)病原:变形杆菌不耐热,加热55℃持续一小时即可将其杀灭。
    2)流行病学特点:大多数发生在5月-10月,以7月-9月多见。
    3)中毒机制:感染型或肠毒素型中毒或过敏型。主要是大量活菌侵入肠道,从而导致肠道炎性反应;另外,某些变形杆菌还可严生肠毒素,并导致腹泻等症状。
    4)临床表现: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发热,头晕、头痛、乏力,脐周边阵发性剧烈腹痛、腹泻水样便,常伴有粘液、恶臭。多数在24小时内恢复,预后一般良好。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