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有些人经常咒骂自己的敌人:“愿他倒霉、失败,让他不得好死……”对此现象,你如何看待?”相关问题
  • 第1题:

    有些人看到修行人苦行时,觉得他们非常可怜,对此你如何看待?请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觉得他们可怜,是一种颠倒的悲悯,所以看到寂静山里的修行人时,一定要随喜。
    因为用正理来分析的话,抛弃一切在山里苦行的人,在人类历史上是最伟大的。他们知道最有意义的是什么,完全明白解脱是值得追求的真理,此外任何事情都没有多大意思。修行人对搞世间法没有兴趣,因此无喜无忧地安住在山林里,远远胜过世间上的一切快乐。

  • 第2题:

    施主供养自己的怨敌,有些人就气愤不已,对此你如何看待?


    正确答案: 没必要生气。因为不论是怨敌从施主那里获得受用,或者他没有得到,财物仍旧留在施主家,这二者都没有你的份儿。别人得到与否,跟你没有任何关系,你又何必生嗔恨心呢?

  • 第3题:

    如果老师上课出现了错误,他把错误作为考验学生的方式,让学生挑错,你如何看待这位老师的做法?


    正确答案: (判断表态)如果老师在课上故意出错来考验学生,我觉得是有利有弊的,应该辩证看待。
    (分层论证)这种做法好的一方面在于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自己发现了错误,就会对这个问题印象更深刻,以后在学习中就会避免这样的错误发生。但另一方面,如果老师频繁采用这种方法,学生就会失去新鲜感和兴趣,对于老师的错误熟视无睹,或者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没有发现老师的错误,反而会把错误的当做是正确的。
    (对策提升)我认为这种想法是好的,但老师要注意实施的方式,比如故意写错一个单词以后,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看看谁能发现哪个地方不对。另外这种做法不能使用的太过频繁,并且某些比较复杂的知识点也不适合这种做法。

  • 第4题:

    有些人平时什么都不做,每天雇保姆到家里干活,对此现象你如何看待?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正确答案: 如果利他的事业不是特别繁忙,自己的事应自己料理,不能役使别人。
    因为功德圆满、过失远离的佛陀,当年也是自己托钵乞食、亲自参加缝袈裟,照顾病人等劳动,并未差使奴仆,也没有让人给他做许多侍奉。如果我们为了贪图安逸,自己的事让他人去作,劳累痛苦推给他人,安逸幸福留给自己,一方面很折福报,另一方面因果是不会错乱的,现在你是主人,下一辈子可能就变成仆人,恭恭敬敬地为主人做事。

  • 第5题:

    现在有些人宣称自己比释迦牟尼佛还厉害,对此你如何看待?


    正确答案: 这是非常愚痴的说法!如果你有释迦牟尼佛功德的亿万分之一,这也是可以,但可能不会有的。佛陀在漫长的时间中,变成外道、婆罗门、仙人、非人、旁生等,他的安忍心是怎么样修的,慈悲心是怎么样修的,布施心是怎么样修的?不说别的,看一看麦彭仁波切著的《释尊广传》中佛陀因地时的公案,哪个人能比得上?

  • 第6题:

    你有一个学生经常打瞌睡,对此,最不恰当的处理方式是()

    • A、让他的同桌叫醒他
    • B、让他坐在教室的前部或者靠近讲台的地方
    • C、让他回答问题使他保持活跃状态
    • D、当着全班同学面训斥他,使他清醒

    正确答案:D

  • 第7题:

    问答题
    有些人平时什么都不做,每天雇保姆到家里干活,对此现象你如何看待?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正确答案: 如果利他的事业不是特别繁忙,自己的事应自己料理,不能役使别人。
    因为功德圆满、过失远离的佛陀,当年也是自己托钵乞食、亲自参加缝袈裟,照顾病人等劳动,并未差使奴仆,也没有让人给他做许多侍奉。如果我们为了贪图安逸,自己的事让他人去作,劳累痛苦推给他人,安逸幸福留给自己,一方面很折福报,另一方面因果是不会错乱的,现在你是主人,下一辈子可能就变成仆人,恭恭敬敬地为主人做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有些人经常咒骂自己的敌人:“愿他倒霉、失败,让他不得好死……”对此现象,你如何看待?

    正确答案: 这样阴毒的发心,对于别人的成败兴衰,其实不会起任何作用,别人的遭遇只能由他自己所作的业决定,如果他的福德善根成熟,无论你如何盼他受苦,不会变成现实。但是,这种心念对自己却是有很大的危害,以此恶业将招感恶果,毁坏自己今生来世的福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有人说:“我正在闻思修行时,别人前来干扰破坏,故我应为了保护自己的修行而嗔恨他!”对此你如何看待?

    正确答案: 这种理由不能成立。在所有的修行中,安忍是最难行的,也是功德最大的,既然你要修集福德,为何不修习安忍呢?修行人在闻思修行的过程中,遭受别人干扰是难免的。但我们修行佛法,唯一目的是成佛利益众生,现在如果对众生发嗔恨心,岂不是从根本上违背了修行目的。所以,为保护修行而不安忍众生损害的理由,是荒谬的。
    《佛遗教经》中说:“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嗔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依佛陀的教导,我们不管遇到任何情况,也不能以嗔恚对待。经中还说哪怕是众生前来节节肢解我们,也应“当自摄心,无令嗔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你有一个学生经常在课堂上打瞌睡,对此,最不恰当的处理方式是()。
    A

    让他的同桌叫醒他

    B

    让他坐在教室的前部或者靠近讲台的地方

    C

    让他回答问题,使他保持活跃状态

    D

    当着全班同学面训斥他,使他清醒


    正确答案: A
    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你有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经常打瞌睡,对此,最不恰当的处理方式是()。
    A

    让他的同桌叫醒他

    B

    让他坐的教室的前部或者靠近讲台的地方

    C

    让他回答问题使他保持活跃状态

    D

    当着全班同学面训斥他,使他清醒


    正确答案: C
    解析: 遇到这种问题教师应从学生立场出发,着眼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最好以关心的语气帮助他清醒,选D。

  • 第12题:

    单选题
    你要想让对方把你当朋友看待,你自己就先要把他当朋友看待,这是()的表现。
    A

    从点滴做起

    B

    经常自省,随时反思

    C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

    心怀坦荡,真诚待人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有些人看了一两本佛经,就认为自己精通佛法了,于是对佛法指指点点、大放厥词,对这种现象你如何看待?


    正确答案: 这种行为非常可笑。想深入佛教话,看一两本书是不够的。藏传佛教的《大藏经》中,经典有一百多函,论著有两百多函,学一部论典就要花很长时间。上师就说过,他老人家二十多年反反复复刻苦钻研,越学越学得佛法深奥,而有些人以考察的名义学了短短几天,根本不可能通达佛法内容。
    没有精通佛法之前,千万不要肆意毁谤,如果有人信口开河,你也不可人云亦云。古往今来2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迄今为止,没有一个人能站出来驳倒佛教。很多非常权威的科学家和哲学家,都对佛教五体投地、恭敬有加。而现在个别孤陋寡闻的人,举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故作权威地反对佛教,只能显露出他的愚痴无知,对佛教没有丝毫损害。佛教的教义纯洁无垢,完全符合于自然真理,因此,任何人也没办法驳斥它。

  • 第14题:

    有些人经常咒骂自己的敌人:“愿他倒霉、失败,让他不得好死……”对此现象,你如何看待?


    正确答案: 这样阴毒的发心,对于别人的成败兴衰,其实不会起任何作用,别人的遭遇只能由他自己所作的业决定,如果他的福德善根成熟,无论你如何盼他受苦,不会变成现实。但是,这种心念对自己却是有很大的危害,以此恶业将招感恶果,毁坏自己今生来世的福乐。

  • 第15题:

    有些人自诩为大乘行人,口口声声看不起小乘的法。对此现象你如何看待?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正确答案:如果没有基础的话,你的高楼大厦不会很稳固。佛陀在《地藏十轮经》里也说:“无力饮池河,讵能吞大海?不习二乘法,何能学大乘?”若没有能力饮用池水、河水,又岂能吞下整个大海?同样,假如不修习小乘法,又岂学习大乘法呢?观修共同前行,自己平时也不敢懈怠。

  • 第16题:

    你要想让对方把你当朋友看待,你自己就先要把他当朋友看待,这是()的表现。

    • A、从点滴做起
    • B、经常自省,随时反思
    •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D、心怀坦荡,真诚待人

    正确答案:D

  • 第17题:

    有人说:“我正在闻思修行时,别人前来干扰破坏,故我应为了保护自己的修行而嗔恨他!”对此你如何看待?


    正确答案: 这种理由不能成立。在所有的修行中,安忍是最难行的,也是功德最大的,既然你要修集福德,为何不修习安忍呢?修行人在闻思修行的过程中,遭受别人干扰是难免的。但我们修行佛法,唯一目的是成佛利益众生,现在如果对众生发嗔恨心,岂不是从根本上违背了修行目的。所以,为保护修行而不安忍众生损害的理由,是荒谬的。
    《佛遗教经》中说:“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嗔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依佛陀的教导,我们不管遇到任何情况,也不能以嗔恚对待。经中还说哪怕是众生前来节节肢解我们,也应“当自摄心,无令嗔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

  • 第18题:

    你有一个学生经常打瞌睡,对此,最不恰当的处理方式是()。

    • A、让他的同桌叫醒他
    • B、让他坐在教室的前部或者靠近讲台的地方
    • C、让他回答问题使他保持活跃状态
    • D、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训斥他,使他清醒

    正确答案:D

  • 第19题:

    问答题
    有些人自诩为大乘行人,口口声声看不起小乘的法。对此现象你如何看待?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正确答案: 如果没有基础的话,你的高楼大厦不会很稳固。佛陀在《地藏十轮经》里也说:“无力饮池河,讵能吞大海?不习二乘法,何能学大乘?”若没有能力饮用池水、河水,又岂能吞下整个大海?同样,假如不修习小乘法,又岂学习大乘法呢?观修共同前行,自己平时也不敢懈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有些人看到修行人苦行时,觉得他们非常可怜,对此你如何看待?请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觉得他们可怜,是一种颠倒的悲悯,所以看到寂静山里的修行人时,一定要随喜。
    因为用正理来分析的话,抛弃一切在山里苦行的人,在人类历史上是最伟大的。他们知道最有意义的是什么,完全明白解脱是值得追求的真理,此外任何事情都没有多大意思。修行人对搞世间法没有兴趣,因此无喜无忧地安住在山林里,远远胜过世间上的一切快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有些人经常问上师:“我学佛这么多年了,为什么还没有开悟啊?”对这种现象,你如何看待?

    正确答案: 这是对佛法没有真正了解。因为自他相续中的烦恼罪业,要经过如海大劫的长时期修习,方能净除。不要说所有众生的烦恼罪业,就是自己的一种烦恼,比如说嗔心,由于无始以来的熏染串习,它十分坚固,要断除顽固习性,也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如果只修行过短短的几年,就想一劳永逸,根除无始以来的过失习气,这只是凡夫的一种痴心妄想而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有些人说:“佛教和其他宗教没什么两样,都是行善的。”对此观点你怎么认为?为什么?你身边若有持这种论调的人,你打算如何帮助他?

    正确答案: 从行善的角度来讲,一些宗教是有做慈善、建医院,这些都很好,我们也不反对。但如果因为有一部分慈善,就认为自他见解完全一致,这是不合理的。包括在藏地,麦彭仁波切说过,苯教与佛教历来有一些冲突,二在见解上有天壤之别,不应混淆不清。比如,苯教转经轮是逆时针,转神山也是逆时针;而我们佛教认为,逆时针转一遍,有全部毁坏的过失,平时看到电动转经轮在逆转,赶紧会去纠正过来。假如因二者有些许相同之处,就认为它们的见修行果一模一样,没有任何冲突矛盾,对此理应值得观察。
    我们作为佛教徒,见解不能跟外道混为一体,但也不要看见他们就怒目相向,甚至掉头就走。他们毕竟也是众生,我们发了菩提心,就应当对天下众生一视同仁,只不过见解不能模棱两可,觉得学这个也可以、学那个也可以。有些人认为佛教与外道没什么两样,于劝许多佛教徒彻底放下佛教,加入外道的教堂或者学会。这一点我们完全不赞同。皈依三宝的功德是什么样的?舍弃佛法的过失又是如何?每个人应该心中有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施主供养自己的怨敌,有些人就气愤不已,对此你如何看待?

    正确答案: 没必要生气。因为不论是怨敌从施主那里获得受用,或者他没有得到,财物仍旧留在施主家,这二者都没有你的份儿。别人得到与否,跟你没有任何关系,你又何必生嗔恨心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现在有些人宣称自己比释迦牟尼佛还厉害,对此你如何看待?

    正确答案: 这是非常愚痴的说法!如果你有释迦牟尼佛功德的亿万分之一,这也是可以,但可能不会有的。佛陀在漫长的时间中,变成外道、婆罗门、仙人、非人、旁生等,他的安忍心是怎么样修的,慈悲心是怎么样修的,布施心是怎么样修的?不说别的,看一看麦彭仁波切著的《释尊广传》中佛陀因地时的公案,哪个人能比得上?
    解析: 暂无解析